❶ 傳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哪個歷史故事
關於鴻雁傳書這個成語的起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做蘇武的男人。下面就給大家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蘇武畫像
蘇武在匈奴一共受了十九年折磨,回國時手裡還拿著光禿禿的旌節。從此,鴻雁傳書就傳為了佳話。
❷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傳書出自《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子)蘇武〉鴻雁傳書
數月,昭帝即位內。數年,容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❸ 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漢朝時,蘇來武出使匈奴,被源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❹ 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漢朝時版,蘇武出使匈奴權,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❺ 「鴻雁傳書」源自於哪個歷史故事有什麼含義
“鴻雁傳書”這個成語來自於漢朝官員無故被匈奴困在荒蕪的北海之地長達十多年,後來假借鴻雁傳書之說才得以再次返回漢朝。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表達思鄉之情。說到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蘇武,身為漢人的他之所以會被匈奴所困要從漢朝與匈奴之間由來已久的恩怨開始說起。
時間一年年過去,漢昭帝得知蘇武並未逝世而是只是被困匈奴的消息時第一時間派人前往匈奴討要蘇武。匈奴單於依舊想要謊稱蘇武已經逝世這一理由來拒絕漢朝的討要,但是已經知曉真相的漢朝使臣又豈會輕易被搪塞過去。所以該漢朝使者便謊稱漢昭帝在打獵時射下一隻大雁,該大雁的腳上綁著一封信,而這封信上則寫明了蘇武被困北海一事。匈奴單於聽完這話終是無法再狡辯,所以只能將蘇武放回。
❻ 我們常說的「鴻雁飛書」源自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傳書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典故: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
另一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鴻雁」之前,還有 「青鳥傳書」的故事,這是上古神話留給我們的想像。
❼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關於「鴻雁傳書」的「來龍」即傳說有著兩個版本,一個是「男人版」: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拚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於報告。單於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於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於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於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於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單於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裡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❽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原於()的歷史故事.A.昭君出塞B.蘇武牧羊C.盤庚遷都D.逐鹿中原
應選B
關於「鴻雁來傳書」的「來龍自」即傳說有著兩個版本,一個是「男人版」: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裡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❾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哪個歷史故事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版多年。權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❿ 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拜託各位大神
拼音:hong yan chuan shu 又名:飛鴿傳書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典故: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 另一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鴻雁」之前,還有 「青鳥傳書」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緣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青鳥傳書」究竟來自什麼典故?追溯源頭,我們還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去尋找答案。 據《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鳥。居三危之山,為西王母取食。」這三隻赤首黑目,名字分別叫大黧、少黧、青鳥的神鳥,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飛之猛禽,它們不但為住在緊靠昆侖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覓取食物,還能飛越千山萬水為西王母傳遞信息。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五》雲:「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傳說西王母駕臨之前,總有青鳥先來傳書報信。據說,西王母前往漢宮時,青鳥前去傳書,青鳥一直飛到了承華殿前。漢武帝看到這只美麗可愛的鳥兒,甚為驚奇,便問大臣東方朔這鳥叫什麼名字?是從哪裡飛來的?東方朔告訴他說這只鳥叫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現在是專門為報信而來的,西王母很快就要來了。果然過了一會兒,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兩只美麗的鳥兒左右扶持著,來到了殿前,漢武帝與群臣趕忙迎接西王母,熱情款待。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了美麗無比的百鳥之王———鳳凰。美麗的青鳥,美好的傳說,引得文人墨客爭相賦詩吟頌。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李商隱有詩「青鳥西飛意未回,君王長在集靈台」、「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韋應物有詩「欲來不來夜未央,殿前青鳥先迴翔」,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曹唐有詩「歌聽紫鸞猶縹緲,語來青鳥許從容」,胡曾有詩「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曾士毅有詩「幡影不隨青鳥下,洞門空閉紫霞微」,郭崇嗣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白雲空鎖嶺頭碑」,姚孟昱有詩「穆王馭駿舊時游,青鳥書傳信久幽」,楊巍有詩「青鳥已無白鳥來,漢皇空築集靈台」,張幫教有詩「黃竹歌堪聽,青鸞信可通」, 練國士有詩「蟠桃難定朝天曰,青鳥依然入漢時」,萬象春有詩「一雙青鳥歸何處?千載桃花空自疑」,梅詢有詩「青鸞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鰲第一峰」。以上這些詩作,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青鳥已不像《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是猛禽了,而是變成了三隻善通人意、溫和良善、體態輕盈、小巧玲瓏的可愛「信使」了。 確實,在古時候,人們要想與遠行的親人通信,真是萬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專門的通信設備。「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這些詩句,訴說著古人音信難通的惆悵與無奈,因此也只有將真情寄託給青鳥,讓青鳥幫自己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思鄉和思親之情了。上古傳奇神話,留給後人的是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