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什麼歷史典故
《孫子·謀來攻篇》中說: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派水軍攻打錢塘江南岸的固陵,屢攻不下。他的部下孫靜向他獻計:「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正面死攻。離這里幾十里的查瀆有條路,可以迂迴包抄固陵。你給我一支兵隊,我從查瀆那邊圍攻,給他來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肯定能取勝!」孫策一聽有理,就派兵給他,依計而行。同時,下令軍隊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以准備長期作戰的感覺。到了夜晚,還命令軍隊多點燈讓敵方以為孫策的主力還在原地。
當孫靜的部隊突然出現在固陵附近的高遷屯時,王朗大吃一驚,趕忙派周昕率隊迎戰。然而周昕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戰敗。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會稽一帶便被孫策佔領了。
B. 歷史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故事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陳湯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知識淵博,擅長撰寫文章。陳湯家境貧寒,乞貸沒有節制而被同鄉人瞧不起。後來,陳湯被推薦為郎,經常出使他國。時間長了,被封為西域副校尉,和甘延壽一起做事。宣帝時,匈奴內部變亂,五個單於爭奪大權。呼韓邪單於和郅支單於為得到漢朝的支持,都將自己的兒子派到漢朝,漢朝都接受了他們。後來呼韓邪單於來到漢朝,拜見皇上。郅支單於以為呼韓邪單於破落孱弱而投降了漢,不會再回來了,便向西佔領了右地。不久,漢出兵送回呼韓邪單於。這時的郅支單於已經佔領了呼偈、堅昆、丁令三國並在那裡建了都城。郅支單於不滿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幫助自己,將漢使者江乃等人拘了起來。初元四年,郅支單於釋放使者,要求漢朝歸還他的兒子,並表示願意歸附漢朝。漢派衛司馬谷吉送郅支單於的兒子回去。到達西域後,郅支單於反悔,殺死漢朝派來的使臣。郅支單於知道自己背負了漢朝,又聽說呼韓邪日益強大,便向西逃到康居。漢派使者三輩來到康居,要求運回谷吉等人的屍體。郅支單於將使者扣留,不肯奉詔,他上書漢皇說:「我願意歸附強漢,但必須將天子的兒子送來。」建昭二年,陳湯與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陳湯為人沉著勇敢,有遠慮,多計謀,好奇功,每次經過城池山川,常常登山遠望。到達西域後,陳湯和甘延壽商議說:「郅支單於雖逃到遠方,但那裡沒有強兵守衛,如果發動屯守邊疆的將士,指揮烏孫國眾兵直接攻打那裡,郅支單於想逃也沒地方逃,想守也守不住,千載之功可一朝完成。」甘延壽聽後,想要奏請朝廷。陳湯說:「國家與公卿討論的都是大策略。此事,無須上奏。」甘延壽還是猶豫不決,因為他和陳湯的想法不同。剛好此時,甘延壽久病不起,陳湯便獨自下令,聚集起城邊諸國士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甘延壽聽到後大驚,想要制止。陳湯大怒,拔劍叱責甘延壽說:「軍隊已經聚集,您想敗壞眾人的心志嗎?」甘延壽只好順從。陳湯總共聚集漢兵、胡兵四萬餘人。集合好軍隊後,甘延壽、陳湯立即上疏謝罪,表白自己假託聖命的罪過,並陳述了所面臨的軍事狀況。即日,陳湯率軍出發,軍隊分為六個部分。他們從溫宿國出發,由北路進入赤谷,經過烏孫國,來到康居東界,傳令部下不準搶掠當地百姓。這期間,陳湯召康居東界貴人屠墨入見,向其明示漢朝的威信,最後雙方共飲結盟。漢軍繼續前進,在距單於城六十里的地方駐紮下來。後來,又擒獲了康居貴人貝色子男開牟,讓他作為向導。貝色子就是屠墨母親的弟弟,他也仇恨郅支單於,所以他把所知道的情況全部說了出來。第二天,軍隊繼續前行,在距郅支單於城三十里處駐扎。郅支單於派人問漢兵前來做什麼。漢軍回答說:「單於上書說願意歸附大漢,親自進朝。天子哀憫單於遠離大國屈居康居,由此派都護將軍前來迎接單於。因為害怕驚動左右,不敢到城下。」甘延壽、陳湯又責備說:「我們遠來迎接單於,至今沒有見到單於派代表出來,難道單於忘記了這件大事,不行客主之禮?」第二天,軍隊在距郅支城三里的地方駐扎。不久,漢兵望見單於在城上立起五彩幡幟,數百人披戰甲上城,一百多騎兵出城,一百多步兵把住城門。城上的匈奴士兵不斷向漢軍挑釁。甘延壽、陳湯命令部下聽到鼓音向前接近城池,士兵四面圍城,各有所攻。軍隊接到命令後,穿過溝壑,鐵盾為前,弓箭為後,仰射城樓上的人。那裡的匈奴兵趕忙逃下去。土城外有一個重木城,城裡人從木城中射箭,射傷了很多漢兵。於是漢兵點火將木城燒掉。夜裡,城裡數百騎兵想突圍逃跑,結果全部被城外的軍兵殺死。剛開始的時候,郅支單於聽說漢兵來了,就打算逃跑,但害怕康居的居民認為自己變成了漢兵的內應,所以沒有逃;又聽說烏孫諸國都出兵了,自己更是無處可逃。郅支單於出了城,但又回到城中,說道:「堅持防守,漢兵從遠處而來,不可能久攻。」這才披上戰甲來到樓上。諸閼氏夫人等數十人正在用弓箭射擊城外的軍兵。城外的人也射中了郅支單於的鼻子。郅支單於趕忙下城,退守到內宮。半夜過後,木城被攻破,敵兵退守土城,登上城牆大呼。康居的士兵一萬多人分在十多處,四面環城,與城內的軍兵相呼應。夜,漢軍數次奔襲軍營,遭到抵抗,於是停止了進攻。天明時分,四面火起,漢兵###起來,大呼進攻,鉦鼓之聲驚天動地。康居這才引兵退去。漢兵從四面攻入土城中,郅支單於和手下男女百餘人逃入內宮。漢兵放火燒內宮,爭相進入內宮殺敵立功;最後,將郅支單於斬首,獲得了漢使節所奉的帛書。這次戰斗總共斬首閼氏、太子、名王和他們的手下總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獲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陳湯把所獲的都分給了發兵的諸國首領
C. 知已知彼的歷史故事
兵家之聖祖孫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即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也就是說,在戰場上,事先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的,才能百戰都不失敗;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勝負的可能性各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麽每戰必敗。
所以孫子認為,"故君子之所以患於於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這就是說,經分析國君在三種情況下可能貽患軍隊;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軍隊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軍隊後退,這叫做妨礙軍隊獲勝。不知道三軍事務而要干預軍政,那麽將士們會困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權謀而要任三軍之職,那麽將士們會疑惑顧慮。
軍隊既困惑不解又疑惑顧慮,那麽地方諸侯發難起兵的時候就到了,這就是所謂的擾亂自已的軍隊而引導敵人獲勝。
打仗要知彼知已,同樣,經商也要知彼各已。因為商場如戰場,如果能做到知彼知已,就能百戰不殆,在激烈在市場競爭中獲全勝;如果不知彼而知已,同樣,經商也要知彼知已。因為商場如戰場,如果能做到知彼知已,就能百戰不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攻自破,只有這樣,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發明和選撥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D. 所向無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等戰爭類成語故事。急!!!!!!!!!
萬夫莫開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專
有勇無謀
全民屬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五十步笑百步
殺身成仁
紙上談兵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
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
再衰三竭
破釜沉舟
E. 歷史上知己知彼的知音有哪些
卓文君、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可說是家戶喻曉。司馬相如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音樂家。早年家貧,並不得志,父母雙亡後寄住在好友縣令王吉家裡。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是當地的大富豪。卓如君當時僅十七歲,書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來已許配給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孫與王吉多有往來。某日,卓王孫在家晏請王吉,司馬相如也在被請之列。席間,免不了要作賦奏樂。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一首《鳳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後偷聽,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聽不出。兩個人互相愛慕。但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沒辦法,兩人只好私奔。後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頭飾當了。開了一家酒鋪,卓如君親自當壚賣酒,消息傳到其父耳中,卓王孫沒辦法,還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筆錢給他們。
後來司馬相如漸顯達,想納妾,據《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不過,考證家們言此詩是民間作品。司馬相如素有消渴疾(即糖尿病),但他又貪念如君的美貌,後來就死在了這個病上。如君著誄文,流傳於當世。
管仲、鮑叔牙:
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東方的霸主。管仲有一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鮑叔牙。
鮑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們曾經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些,朋友都認為鮑叔牙糊塗,吃了大虧了。
「鮑叔牙真糊塗!跟管仲兩個人合夥做買賣,表面說是合夥,其實本錢都是鮑叔牙的;那麼,賺了錢,管仲憑什麼多分呢?至少也應該一人得一半啊!」。
而鮑叔牙卻回答說:「你們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
「這……」鮑叔牙的這番話,說得幾位朋友無話可說。
管仲和鮑叔牙也曾經一同上戰場;在打仗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面,表現得一點都不勇敢,人們都對管仲很不滿。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對人們說:「管仲不肯拚命的原因,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只有管仲這么一個兒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啊!這……」這一番話,又使那些人無話可說。
後來管仲也曾經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了,大家都恥笑他。而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對人們說:「其實,管仲並不是不能幹,只是運氣不好;這些小事不適合他來做,他的能力很強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告訴他說:「我們國家經過這么久的混亂,現在總算安定下來,為了使全國百姓以後能好好過日子,我要請您做宰相,幫助我治理國家。」
想不到,鮑叔牙竟然拒絕了。他對大王說:「感謝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實在無法擔當這么重大的責任。」
「您不肯幫助我,我怎麼能治理得好國家呢?」「大王,我推薦一個人,他才是最適合的宰相人選。」
「誰?」「管仲!」「管仲!這個人我
恨不得殺了他,您還要我請他做宰相?」「大王,當時管仲要謀殺您,是為了公子糾的緣故。他輔佐的是公子糾,當然希望公子糾能夠做齊國的國君,而您是公子糾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只好想辦法除掉您,並不是他對您個人有什麼仇恨啊!」「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們齊國強大起來,成為天下的霸主呢?」「當然想啊!」「那麼您一定要忘掉過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夠幫助您達到這個理想。」
「好吧!」於是,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果然,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將齊國治理成富足強大的國家。後來管仲曾對人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呀!」
F. 請舉例一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一些歷史事例故事,先發制人的那些故事,謝謝
官渡之戰,赤來壁之戰自, 田忌賽馬,等
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派水軍攻打錢塘江南岸的固陵,屢攻不下。他的部下孫靜向他獻計:「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正面死攻。離這里幾十里的查瀆有條路,可以迂迴包抄固陵。你給我一支兵隊,我從查瀆那邊圍攻,給他來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肯定能取勝!」孫策一聽有理,就派兵給他,依計而行。同時,下令軍隊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以准備長期作戰的感覺。到了夜晚,還命令軍隊多點燈讓敵方以為孫策的主力還在原地。當孫靜的部隊突然出現在固陵附近的高遷屯時,王朗大吃一驚,趕忙派周昕率隊迎戰。然而周昕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戰敗。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會稽一帶便被孫策佔領了。
G.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版攻魏,魏軍回救本國權,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派水軍攻打錢塘江南岸的固陵,屢攻不下。他的部下孫靜向他獻計:「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正面死攻。離這里幾十里的查瀆有條路,可以迂迴包抄固陵。你給我一支兵隊,我從查瀆那邊圍攻,給他來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肯定能取勝!」孫策一聽有理,就派兵給他,依計而行。同時,下令軍隊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以准備長期作戰的感覺。到了夜晚,還命令軍隊多點燈讓敵方以為孫策的主力還在原地。當孫靜的部隊突然出現在固陵附近的高遷屯時,王朗大吃一驚,趕忙派周昕率隊迎戰。然而周昕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戰敗。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會稽一帶便被孫策佔領了。
H. 知己知彼 運籌帷幄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的典故!我要的是典故!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即把風聲鳥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足見戰敗逃亡時驚嚇恐懼到了什麼程度!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後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I. 走知己知彼的成語故事嗎
知己知彼抄的成語故事: 春秋襲時期,軍事家孫武著書《兵法》,認為使敵人舉國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個國家就要差一些。要善於運用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過戰斗而使敵人屈服才高明。
【成語】: 知己知彼
【拼音】: zhī jǐ zhī bǐ
【解釋】: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拼音代碼】: zjzb
【近義詞】: 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反義詞】: 心中無數、不得要領、霧里看花
【燈謎】: 單線聯系;只有您猜不著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於軍事、商業等
【英文】: knowing one's own situation and that of the enemy
知己知彼造句:
1、只要能夠知己知彼,就可以一切操之在我,輕松主導戰局。
2、為了能夠知己知彼,政府投注大量的資源,以增強情報單位的任務。
3、在戰爭中,要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4、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5、面對敵軍,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