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題《春天的故事》中高舉旗幟、「旗幟」指的是什麼
春天的故事中沒有「旗幟」,旗幟是《走進新時代》:
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內主站起來, 我們講容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 高舉旗幟開創未來。
這里「旗幟」指的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體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B. 關於歷史的題目那首「春天的故事」里的老人還有裡面的「美好的詩篇」
鄧小平
指的是1992年鄧小平在他88歲的時候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巡視,並作了一個很有名的《南巡報告》。
已故的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可說是「建設深圳經濟特區的總設計師」。1979年他首先提議,並在中國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確定成立深圳經濟特區。他在1984年和1992年均有到訪深圳,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指導性的建議。
鄧小平關於深圳的談話
盡管鄧小平主張中國要改革開放,要走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可是,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中國政府高層不斷憂慮深圳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地方。鄧小平以發表講話和到訪行動,表明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和發展是正面的。以下有一些關於鄧小平對深圳發展的看法:
1984年鄧小平南巡三個己發展了5年的經濟特區,他對各經濟特區的成就表示滿意,並分別為三個經濟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1984年1月26日
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1985年6月29日,鄧小平發表講話:「……深圳經濟特區是個試驗,路子走得是否對,還要看一看,搞成功是我們的願望,不成功是一個經驗嘛。」
1985年8月1日「……現在我要肯定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第二句話是,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
1987年6月12日「……現在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懷疑都可以消除了。」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深圳,他明確表示:「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1987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比較系統的論述了鄧小平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的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是堅持4項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開放.
歷史背景 粉碎四人幫後 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形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C. 有關春天的故事的幾個歷史問題
1、比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時期
2、指開始設立經濟特區。這一個圈是指深圳特區
D. 有關《春天的故事》的歷史題
一、1979年 改革開放的第一個春天
1979年4月是一個春天,鄧小平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這個圈就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
鄧小平同志是創辦經濟特區的主要決策者。早在1979年4月,他在聽取當時中共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的匯報後說: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並頒布《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中國經濟特區就這樣誕生了。深圳經濟特區是鄧小平同志親自開辟的最早的改革開放的試驗地之一。
二、1992年 這又是一個春天的故事。
這一年開春,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明顯感受到春天的氣氛——即便思想保守的官員,也揮淚斬馬謖,讓虧損嚴重的國企破產。「三峽工程」要在全國人大討論,社會上早已紛紛擾擾:支持者引用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喚起人們的記憶;一般公眾擔心,下游幾億人頭上懸這么「一盆水」,是不是安全?「姓資姓社」沒有人公開爭了,鄧小平圈中發話,要讓愛搞這種爭論的人「回家睡覺去」。但為男足是否該聘用外教,上千萬人一樣爭得面紅耳赤。那些高蹈的理論家也摻和進去,湊個熱鬧:「怎能讓『國字型大小』讓外國人說了算?」
這一年元月到二月,八十八歲的鄧小平「南巡」。巡視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路發表一系列的有關改革開放的重要談話,呼籲經濟改革。經行之處,地方官員頭上的「符」沒有了,全都躍躍欲試想當改革的孫悟空。
《深圳特區報》上鄧的話分量很重:「不堅持社會主義、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中央黨校開學,喬石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說:「左也能葬送社會主義。」在「倒春寒」這幾年,大家可一直批「和平演變」「趨同論」呀!有件事可以說明那時弦綳得有多緊——當時熱播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里,有句歌詞「貓和老鼠親密密」,不少老同志看了就寫信:「貓怎麼被老鼠和平演變了」。
在中央黨校演講,把溫州比作「和平演變的溫床」的領導,改口說自己是一直支持保護溫州的。幾年後,給他起草那篇雄文的秘書,成為溫州的父母官,到處宣講溫州經驗。腦子換得真快呀。
街上晃的人少了,人都像充足了電。那時的溫州小老闆,開始參加「禮儀班」,學吃西餐,學跳交誼舞,甚至學服飾搭配和走路,為的是進軍大城市,上得大場面。
真正的大場面在深圳。夏天,一個找活做的,晚上在銀行門口蜷卧。第二天一起身傻了眼:在他身後排了幾個街區的隊。有人馬上要用10萬元購買他的位置。在他疑惑時,又有人提了價:15萬!——他們要購買股票認購證。那會兒,各地的身份證成麻袋地被拉往深圳。100萬人在街頭的銷售點排隊。一證難求,「掌勺子」自然少不了往自己口袋裡揣一些。那些排三天三夜沒有買到的,群情騷動,最後政府處理幾個官,才挽回顏面。
3月,李鵬總理宣布,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結束。知識分子又開始往商海里跳。最為鼓舞人心的,是復旦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蔣學模老先生,也下海了——他可是計劃經濟理論泰斗,十幾年來理論界批市場經濟的一員上將。他的公司叫「復蘭德」,大約是模仿美國蘭德公司,要賣頭腦,但那會兒頭腦不怎麼值錢,排隊搶認購證要的是肌肉和身板兒。知識分子,總是有「義利之辯」,下海了還是有些羞羞答答。 這一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一攬就是16金。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熱映,帶來了一個流行語:給個說法。
發展是硬道理——就是這個說法——那時候,每個人感覺都有希望。
E. 關於<春天的故事>的一些歷史問題
1、劃出四個特區。
2、改革開放的詩篇。
3、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F. 《春天的故事》所說的歷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所說的歷史事件就是當年的「南巡講話」。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內平南巡武昌、深容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力排眾議,撥正船頭,引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駛向光明的彼岸。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20世紀最後十年的中國和世界,從一開始就很不太平。剛剛經歷了「八九」風波的中國,許多事情尚未理順頭緒,接連又遭遇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偌大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家庭,傾刻間不戰自潰,紛紛倒旗落馬。面對這些世界性的歷史難題,各式各樣的人物都相繼登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敵對勢力大肆宣揚「共產主義大潰敗」,國內一些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也主張放棄四項基本原則,走「西化」的道路。
黨內和一部分幹部群眾中一度出現了對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模糊認識,甚至出現了姓「資」姓「社」的爭論。這些實際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中國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G. 歷史題: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創作背景
這首歌從心理的角度來描寫比較能引起共鳴,小平同志說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嘛,用「專老人」和「屬畫了一個圈」更使人感到偉人的親切和平易近人。小平是總設計師,他倡導的改革開放是在全國各地而不僅僅是在深圳,所以把歌曲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來寫,而且,首段的時間改為「1979年」,因為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12月的十屆三中全會上確定的。另外,還用「春雷」「春雨」「春暉」「春風」等排比及擬人手法修改了歌曲的結構。
H. 歷史題:春天的故事的春天指的是什麼
1979年春天,小平同志中央提出要建設經濟特區的口號,在視察廣東時他在鵬城建立經濟特區!要和香港媲美,就是現在的深圳!也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春天開始了!
I. 《春天的故事》歷史故事和背景
1、《春天的故事》歷史故事
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版滿眼春》權一文,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到深圳看一下,便隻身前往了深圳。
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於是決定留在深圳。不久,他便在深圳的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
在工作期間,蔣開儒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為蔣開儒個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對於鄧小平的親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詞中將鄧小平稱為「一位老人」,而因為蔣開儒初到深圳時,深圳是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他便將開創深圳特區描繪為「畫了一個圈」。
2、《春天的故事》的背景
改革開放。1979年春天,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個春天,三位投身特區的藝術工作者,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們用歌聲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