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隋唐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韓擒虎
韓擒虎原為河南東垣人,後遷居到新安。他的父親韓雄,以勇猛有氣節而聞名,在北周做官,官職到大將軍、洛陽、虞州等八州刺史。
韓擒虎年少時,性情豪邁,素以智勇雙全而著稱,他身材魁梧,相貌威武,有一副英雄豪傑的儀表。他喜歡讀書,對於經史子集和諸子百家都略知大旨。韓擒虎少年擒虎,足見其天生神勇。而後來他領兵打仗,更是勇猛難敵。
韓擒虎臨終前,鄰居的母親看見韓府儀衛甚多,就問他們在干什麼,其中一個人說:「我來迎王。」說完人都不見了。
又有重病之人跑到韓府說要見韓王,別人問見什麼王,此人答:「閻羅王。」韓擒虎的子侄要毆打這個人,韓擒虎卻制止了他們,說:「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幾天之後,韓擒虎就去世了。
史籍很少記載鬼神之事,而韓擒虎死後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收入《隋書·韓擒虎傳》,可見在初唐時期,這個傳說頗為流行。
2、秦瓊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驃馬到西門外的二賢庄去賣。秦叔寶將黃驃馬拴在庄南大槐樹下。
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
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3、狄仁傑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
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
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
4、蕭瑀
蕭瑀,南朝梁明帝蕭巋之子,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
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5、蘇烈
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為蘇定方。生於公元592年,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戶。
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干將。
永徽六年春,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進攻新羅,攻佔其北境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遣使求援,唐高宗李治令蘇定方與營州都督程名振率軍一萬討伐高句麗。
五月蘇定方等渡過遼水,高麗見唐軍兵少,於是渡過貴端水迎戰。蘇定方等奮力進攻,大敗高麗軍,殺俘一千多人,焚毀其外城、村落後回師。戰後,蘇定方拜授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
Ⅱ 一位隋朝到清朝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急求!!
唐太宗即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說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早年經歷
李世民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歷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
李世民畫像[6]
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7]。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8]
晉陽起兵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歷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歷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8]
四方征戰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歷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3-4][8]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9]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10]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11]。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12]。在太子的東宮
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准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13]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唐太宗李世民[14]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3][8]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15]
帝范教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4][8]
因病去世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16]),醫治最終無效,
李世民雕像[17]
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4]
2為政舉措編輯
政治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唐太宗納諫圖》
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3]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18]
軍事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19]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20]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21]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22]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22]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22]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23]
民族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24]但是同時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25]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政策。[25]
步輦圖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採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25]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25]
外交
中外關系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25]
吐蕃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印度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26]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27]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27]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27]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葯。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葯。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28]
Ⅲ 隋唐歷史人物介紹
《隋唐演義》《說唐》中秦瓊一般是元帥,敬德是先鋒官,程咬金是個猛將軍,秦瓊的地位更高,敬德次之。 但在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敬德排名第七,幾乎可以說是最前的武將了,秦瓊卻排名最後,二十四,程咬金第十九。 怎麼回事?《舊唐書》列出了其中記載的三人職位:秦瓊 (生年不詳-638年):武德二年------------------歸降,拜馬軍總管;--------------------------尋授秦王右三統軍;--------------------------錄前後勛,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從討王世充,每為前鋒;--------------------------世充平,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從平劉黑闥,賞物千段。貞觀元年------------------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貞觀十三年----------------改封護國公。敬德74歲 (585年-658年):武德三年------------------歸降,右一府統軍,因眾將猜忌離去;--------------------------刺傷單雄信,救了秦王一命,授秦王府左二副護軍。貞觀元年------------------玄武門殺死李元吉,又救了秦王。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出為襄州都督。貞觀八年,----------------累遷同州刺史。貞觀十一年----------------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後歷鄜、夏二州都督。貞觀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開府儀同三司,令朝朔望顯慶三年------------------高宗以敬德功,追贈其父為幽州都督。其年薨,年七十四。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曰忠武。程咬金76歲(589年-665年):武德二年------------------歸降,秦王府左三統軍;--------------------------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並領左一馬軍總管;--------------------------以功封宿國公。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構之於高祖,除康州刺史。貞觀元年------------------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賜實封七百戶。貞觀中--------------------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代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貞觀十七年----------------累轉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永徽六年------------------遷左衛大將軍。顯慶二年------------------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屠城,軍還,坐免官。未幾,授岐州刺史。麟德二年------------------卒,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綜合下,史書中敬德和秦瓊都是武力超群沖鋒陷陣的大將。敬德能空手奪槊,兩次在危急中救了李世民,所以成為李世民最鍾愛的大將,後來玄武門立下大功,地位升為武將之首,非常驕橫,但是晚年閉門修道。秦瓊在玄武門之前的官職功勞在敬德之上,武德年間就封了翼國公,李世民經常派他干沖入敵陣殺死敵將,秦瓊因此負傷很多,身體很早就垮了,貞觀年就沒他事了,凌煙閣造好的時候秦瓊已經死了好幾年了。 程咬金直到唐高宗時候還在領兵打仗。從死後的榮耀看,三個人都有都督,敬德還有個「司徒」,是三公之一,也超過了程咬金的大將軍。這是《舊唐書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里的。尉遲敬德 秦叔寶 程知節 段志玄 張公謹為同一列傳,下面是他們的評價: 史臣曰:敬德奪槊陷陣,鼓勇王師,卻賂報恩,竭忠霸主。然而奮拳負氣,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誡之言,可為功臣葯石。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知節志平國難,拜隼篽則致命輔君,可謂忠矣。而並曉世充之猜貳, 識唐代之霸圖,可謂見幾君子矣。志玄中鏑不言,竟安師旅。公謹投龜定議,志 助儲君。皆所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焉。 贊曰:太宗經綸,實賴虎臣。胡、鄂諸將,奮不顧身。圖形凌煙,配食嚴禋。 光諸簡冊,為報君親。
Ⅳ 從隋到清的主要歷史人物
隋至清(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主要歷史人物
楊堅,隋文帝,隋朝開國皇帝。
李淵,唐高祖,回唐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答宋太祖,宋朝開國皇帝。
孛兒只斤·鐵木真,元朝主要奠基人,蒙古帝國開國君主。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後金(清朝原身)創立者。
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
Ⅳ 真實歷史上隋朝有哪些著名武將
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魚俱羅、楊爽等。
1、楊素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權臣、詩人、軍事家。北魏諫議大夫楊暄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之子。
出身弘農楊氏,不拘小節,胸懷大志。初仕北周,拜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參加平定北齊之役,與族兄楊堅深相結納。隋朝建立後,升御史大夫。
開皇八年(588年),以行軍元帥身份,率水軍東下攻滅陳朝,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暗中幫助晉王楊廣,奪嫡成為太子。楊廣即位後,領兵討平漢王楊諒叛亂,拜尚書令、太師、司徒,封楚國公。
大業二年(606年),去世,贈光祿大夫、十郡太守、太尉,謚號景武。
2、賀若弼
賀若弼(544年~607年),復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周隋朝時期名將,北周金州刺史賀若敦之子。
出身將門,少有大志,擅長騎射,博聞強識。初仕北周,追隨齊王宇文憲,封當亭縣公。跟隨韋孝寬平定淮南地區,封襄邑郡公。
隋朝建立後,拜吳州總管,參與隋滅陳之戰有功,拜右武候大將軍,封上柱國,進爵宋國公。自恃功高,心生怨懟,為隋文帝所疏遠。
大業三年(607年),以誹謗朝政之罪,為隋煬帝所殺。
3、韓擒虎
韓擒虎(538年—592年12月26日),原名韓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
容儀魁偉,頗有膽略,愛好讀書。初仕北周時,任都督、合州刺史,封新義郡公,隨軍平定北齊,屢次挫拜陳國進攻。開皇元年(581年),任廬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廬江,作好滅陳准備。
開皇八年(588年),作為先鋒將軍攻打陳國,率兵夜渡長江,襲占採石,攻克姑孰,進軍新林,攻破朱雀門,佔領建康城,俘虜陳後主陳叔寶。功勛卓著,進位上柱國、大將軍,封壽光縣公。後以行軍總管屯兵金城,防禦突厥,拜涼州總管。
開皇十二年(592年),去世,年五十五。
4、魚俱羅
魚俱羅(?~613年),字俱羅,馮翊下邽(陝西渭南縣)人。隋朝開國名將,開隋九老之一。
身高八尺,膂力過人,目有重瞳,聲氣洪亮。二十歲,加入禁衛軍,遷大都督。開皇九年(589年),隨從隨煬帝 滅亡陳朝,授開府。
開皇十年(590年),隨平沈玄懀、高智慧的叛亂,授上開府、疊州總管,封高唐縣公。因母喪離職,歸家守孝。行至扶風郡,遇見楊素軍隊,奪情報國,隨軍攻打突厥,拜柱國、豐州總管,令突厥心懷畏懼,不再塞上牧馬。
因其弟魚贊犯事自殺,遷趙郡太守。攜帶特產給權貴,為御史彈劾除名。起為光祿大夫,平定越巂郡飛山蠻作亂、攻打高句麗 和鎮壓劉元進起義。
大業九年(613年),御史誣有帝王之像,遭到隋煬帝猜忌,斬首於市。
5、楊爽
楊爽(563年—587年8月25日),字師仁,小字明達,漢族,京兆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宗室、將領,隋武元帝楊忠幼子(第五子)、隋文帝楊堅異母弟。
楊爽美容儀,性格聰慧,六歲時封同安郡公。隋朝建立後,由於他從小被嫂嫂獨孤皇後撫養,所以深得隋文帝寵愛和重用。被封為衛王,上柱國,擔任雍州牧,領左右將軍。
不久,遷右領軍大將軍,權領並州總管,後轉涼州總管。開皇初兩次領軍出征突厥,大勝而歸。
開皇七年(587年),楊爽被徵召入朝任納言,頗受楊堅器重。七月十六日(8月25日),楊爽因病逝世,年僅二十五歲,追贈太尉、冀州刺史,謚號「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賀若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擒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俱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爽
Ⅵ 隋朝有哪些名人
隋朝的名人有:楊堅、楊廣、楊勇、翟讓、李密、楊素、楊玄感、獨孤皇後(獨孤迦羅)、賀若弼、韓擒虎、牛弘、史萬歲、宇文愷、楊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陳棱、宇文化及、楊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等等。
1.楊廣
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北周時期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唐朝謚煬皇帝[8],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5.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經史和兵法,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至江都宮監,為隋煬帝信任,後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聲望更高,並奠定其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他曾帶軍到雁門勤王。
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入據洛陽。煬帝被殺後,他與元文都、盧楚等擁越王楊侗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
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參考資料網路-王世充
網路-宇文化及
網路-楊玄感
網路-李密
網路-楊廣
Ⅶ 隋朝的名人有哪些,隋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1、楊廣
隋煬帝楊廣,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嫡次子。北周天和四年,生於長安,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率軍消滅陳朝,謀劃奪嫡事宜。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例如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2、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到仁壽四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3、隋朝大將楊素
楊素,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權臣、詩人、軍事家。北魏諫議大夫楊暄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之子。
楊素出身北朝士族,建德四年和五年,兩次參與北周伐北齊之役。建德六年,楊素隨王軌在淮北大破入侵的陳軍,俘陳將吳明徹,於泗口擊退陳將樊毅。大象元年,隨韋孝寬攻陳淮南,楊素獨自率軍攻克盱眙、鍾離。4、蕭皇後
隋煬帝愍皇後蕭氏,出身中古政治文化世家蘭陵蕭氏。父西梁孝明帝蕭巋,母張皇後。蕭後生於二月,江南風俗以為不吉,遂輾轉由叔、舅收養。
貞觀四年,唐太宗滅東突厥,迎蕭皇後回京。回京後的蕭氏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貞觀二十一年,蕭皇後崩逝,享年八十一歲。蕭氏逝世後,唐太宗以後禮將蕭皇後葬於煬帝之陵,上謚愍皇後。
5、宇文化及
隋煬帝即位後,便授宇文化及為太僕少卿。他倚仗與隋煬帝的老交情,更加貪婪妄為,橫行不法。隋大業初年,隋煬帝駕臨榆林,陪駕的宇文化及和弟弟智及違背禁令與突厥人做買賣,隋煬帝得知後大怒,把他囚禁了幾個月,駕返京城時,隋煬帝下令殺宇文化及。
南陽公主出面求情,隋煬帝才免他死罪,將他賜予宇文述為奴,宇文述死後,隋煬帝念起與宇文化及的舊情,就又起用他做了右屯衛將軍,起用宇文智及做了將作少監。及。
Ⅷ 歷史上姓隋的有哪些名人
歷史名人有:宋代高密令隋寶,
元有隋業昌,明代巢縣丞隋贇、主薄隋翥
Ⅸ 隋唐時代歷史人物簡介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謚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尉遲恭作為唐初大將,自歸附李世民後,憑借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內外遂定,可謂力挽狂瀾。尉遲恭同時還有遠見的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樣的大批棟梁之材。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尉遲恭,也就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遲恭純朴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拒絕娶公主一事上,更顯示出高貴的品質。正因如此,後人才將他做為門神,畫圖流傳至今。雖說居功自負是尉遲恭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了他的的純朴,做事毫無心機。
Ⅹ 隋朝的歷史故事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