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磁灶歷史名人

磁灶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09:01:36

① 明朝的名人有哪些

鍾惺 祝枝山 周忱 鄭成功 鄭曉 鄭和 張萱 張經 張士誠 朱翊鈞 朱厚熜 朱厚照 朱紈 朱由檢 朱國禎 朱元璋 張煌言 張居正 張天佑 朱高熾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常洛 朱載後 朱允炆 朱棣 張岱 俺答 英宗 於謙 葉宗留 俺答 俞通海 也先 楊士奇 楊慎 楊嗣昌 楊一清 楊漣 楊榮 楊洪 袁崇煥 袁宏道 夏完淳 夏言 夏原吉 許理 徐霞客 徐光啟 徐鴻儒 徐弘祖 徐溥 徐階 徐禎卿 徐壽輝 徐達 熊廷弼 文徵明 吳承恩 汪機 兀良哈 兀良合台 王圻 王磐 王世貞 王守仁 王夫之 魏源 魏忠賢 魏學洢 唐伯虎 唐順之 湯顯祖 湯和 孫承宗 宋應星 宋濂 史可法 三娘子 石亨 錢氏 戚繼光 龐尚鵬 潘季馴 歐陽鐸 馬氏 明安圖 明焦 沐英 呂坤 利瑪竇 盧象升 陳誠 劉六、劉七 劉福通 劉基 藍玉 李自成 李之藻 李贄 李三才 李滿住 李夢陽 李成梁 李定國 李善長 李賢 李時珍 李文忠 羅貫中 擴廓帖木兒 吉囊 解縉 胡大海 黃道周 洪承疇 何騰蛟 胡廷瑞 胡宗憲 海瑞 顧實汗 顧憲成 顧炎武 高啟 高拱 高攀龍 歸有光 方孝孺 方以智 費信 傅友德 馮夢龍 馮國用 傅友德 馮勝 鄧子龍 鄧茂七 達延汗 鄧愈 董其昌 查繼 陳子龍 陳子壯 察罕帖木兒 陳友諒 常遇春 伯顏 孛羅帖木兒

② 晉江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
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
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
鄉,興利除弊,魏閹伏誅,際昌被起用為右諭德。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際昌文思敏捷,為文立就,曾登武夷,歷山嶺,游桂林,所到之處,皆有吟詠題刻。

吳魯(1845—1912),字肅堂,號且園,晚號老遲,又號白華庵主。清泉州晉江池店錢頭村人,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授翰林編修,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歷任陝西典試(主考),安徽、雲南督學,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修書院,勉勵後學。薦為總軍務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吳魯有《教育宗旨》、《國恤恭紀》、《正氣研齋遺詩》行世。

楊友(1077-1127),字叔端,宋晉江楊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狀元後,出任欽州知府。先是與金國「交叉越界」糾爭,此事被楊友平息後,受到徽宗的極力贊賞。後解決欽州百姓鹽源緊短。靖康元年楊友以宋宮保侍衛的身份,陪同潘良貴、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於金國,當太上皇的徽宗趙佶和當朝的天子趙桓都成了階下囚。至死不屈於金人,及卒謚「武襄」。

庄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號念德,宋泉州晉江青陽庄厝人,民生。自幼好武藝,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名,前所舍。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狀元。熹宗即位,魏黨當政庄安世壯志難酬,曾稱病解甲歸鄉。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兵部主侍衛、錦衣衛侍領。其時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河南、洛陽、後金北犯。且兵餉日增、民怨沸騰。崇禎帝內外交困,調集庄安世等人馬圍剿,崇禎自歿於煤山。他仍為國盡忠卒於京郊。事後,南明唐王悉聞庄安世去逝,特賜「一門忠孝」匾以旌其忠貞報國之志。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晉江林厝人,出生於武林世家。少時氣質非凡,膂力絕人,自幼好習武藝,胸懷報效國之志。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試時,騎射、策問皆第一,即武科狀元。初授帥府機宜官、閣門宣贊舍人、軍器副監,協助黃定監制兵器,陳抗金方略以供軍用,卒謚「武肅」

晉江歷代宰相全傳(14名)

曾公亮(999-1078年)曾公亮字明仲,宋晉江內坑曾厝人。宋天聖二年(1024)舉進士甲科,被授為會稽知縣、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擢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公亮明諫文法,更踐久,神宗即位,加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累封魯國公。以老避位。及卒帝臨悼,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宣靖」。

蔡確(1037-1093年),字持正,宋晉江東石蔡厝人,確有智謀尚氣,不謹細行。第進士,調邠州司理參軍,以賄聞。轉運使。加直集賢院,遷御史知雜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贈太師,謚號「忠懷」。追封蔡確清源郡王,御制其文,立石墓前以表其績。
呂惠卿(1032-1111年),呂惠卿字吉甫,宋泉州晉江安海呂厝人。父呂疇習吏事,為漳浦令。熙寧初,安石為政,惠卿方編校集賢書籍,凡所建請章奏皆其筆。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召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惠卿加大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有著述,卒於官。

曾懷(1100-1172年),字欽道,晉江人,世家登宰輔。以父恩授金壇(今江蘇鎮江)主簿。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由郎官擢為戶部侍郎;繼升為尚書。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戶部尚書曾懷賜出身,參知政事。與梁克家同為右丞相。以軫恤為心,以牧養為務,及卒入祀泉州府學鄉賢祠。封魯國公。

曾孝寬(1025-1090年),字令綽,泉州晉江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寬開始。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丁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升丞相,封鄒國公,孝寬至執政入為副相時,公亮尚無恙,西府迎養,時人榮之。

歐陽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號歐山,學籍廬陵,鄉籍晉江潘湖,歐陽詹十世孫。他少聰而敏慧,稍長就學於仁穎書院,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蔡凝榜進士,調崇安尉,丁父憂,珣立於靈堂前,人謂其忠孝兩全。倡修潘湖仁穎書院,遷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時值金兵大舉南侵,歐陽珣力持主戰,忠義報國。及卒,謚「文節」,其丞相花園在池店後嶺。

史繼偕(1560-1635年),字世程,號蓮岳,明泉州晉江安海史厝圍人,歷宦神宗、光宗、熹宗約三十二年之久。繼偕出身於官僚世家,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登榜眼,授編修。擢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攝尚書事,署戶、禮、工三部。協理詹事府,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史繼偕因才高政廉,曾一度署戶、禮、工三部,謚文簡,賜祭葬,又追贈左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特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墓在晉江磁灶燭台山。

張瑞圖(1573-1644年),字無畫,號白毫庵主。晉江青陽霞行人。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五經子史都採用手寫熟讀,即一面抄寫練習書法,一面研讀理解文義。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編修,積官詹事府少詹事,遷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天啟七年(1627年)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魏專擅朝,勢焰熏天。因魏生祠碑大,多出自瑞圖手書,招致朝野清議。遂定為逆案中人。崇禎三年(1630年),罷官遣歸。為明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景辰(1580-1629年),字載甫,號侗孩。晉江羅山後洋人。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少時在岳父家潘湖典當、仁穎書院讀書,後為諸生時,在鄉中立蒙館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補貼家用。以會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遷左春坊諭德、詹事府少詹事升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後以曾參與閹黨修編《三朝要典》之罪遂詔令原藉,著有《楊大學士文集》十二卷。

蔣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柳,明泉州晉江福全人,明熹宋天啟二年(1622)登進士,授編修,遷少詹事,匡救朝政。秉性耿直,敢於諫言,不久,擢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五年(1642年)晉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蔣德璟與皇上作了一場辯論後,竟引罪去位。崇唐王隆武時,同邑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並召。不久,以足疾辭歸,卒於家。

黃景昉(1596-1662年),字太穉,號東崖。明末晉江東石檗穀人。宋軍城中奉大夫太常卿、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十七世孫,入仕後,徒居寬仁鋪。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景昉入仕,初選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參與篡修《熹宗實錄》。晉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禎十五年,景昉召對稱旨,由詹事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隆武時景昉入直,未久告歸。景昉蟄居於家,以著述為事,墓在紫帽霞茂磁灶山。

林欲楫(1576-1662年),字仕濟,號季翀,別號平庵,明末晉江西濱人。兄林欲棟工部尚書,欲楫少以賦性剛直、樂施予聞。明萬曆癸卯(1603年)中解元,丁未(1607年)中進士,授編修,起充廷試掌卷官,擢少詹事,晉禮部右侍郎;崇禎時擢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忤閣臣,觸魏黨忌,唐王立,林欲楫;應召入閣,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從政盡心盡職,墓在紫帽山南麓。

陳洪謐(1600-1668年),字龍甫,號默庵。晉江陳厝人,宋咸淳甲戌科解元陳與桂之裔。少聰穎,試諸生累第一。天啟丁卯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旋晉太僕寺少卿、兵部右侍郎,會京師已陷,未及任。唐王時,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禮部。乙酉秋,與蔣德璟、黃景昉,黃道周同召,拜文淵閣大學士,以母老乞歸,及卒祀名宦。

黃錫袞(1621-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晉江潘湖人。初祖元處士贈征仕郎天麟黃權十二世孫。蚤歲母徐氏受以書,七齡能詩,日誦千言,就學於郡城南潘湖仁穎書院糊口鄉塾,受知於房師湯晴嶺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少有才名。明崇禎庚辰進士、世亂棄官讀書於武鳴後歸里。清順治五年考選庶吉士,授檢討,擢浙江道監察御史、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密助聖祖康熙主政於朝,逮捕鰲拜;平撫『三藩』榮績素著,晉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墓在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妻姚氏封一品衛國夫人,著有《黃中堂潘湖叟詩集》。
晉江人才輩出,歷代官至尚書(相當中央政府部長)的有23人。他們是:

李稠,唐開成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洪天錫,字君疇,宋寶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高惠連,字公溥,宋咸平二年進士,兵部尚書。
曾 懷,字欽道,宋乾道間戶部尚書。
吳文度,字憲之,明成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蔡克廉,字道卿,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黃光升,字明舉,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刑二部尚書。
黃鳳翔,字鳴周,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王用汲,字明受,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黃克纘,字紹夫,明萬曆八年進士,歷年、刑、工、吏、禮五部尚書。仕林傳為佳話。
李廷機,字爾重,明萬曆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汝良,字名起,明萬曆十四年進士,禮部尚書。
蘇茂相,字宏泉,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刑二部尚書。
林學曾,字志惟,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部尚書。
林欲棟,字世隆,明萬曆二十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庄欽鄰,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吏部尚書。
林俗楫,字仕濟,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張瑞圖,字長公,明歷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吳淳夫,明萬曆三十八進士,工部尚書。因投魏忠賢,被「逮治論死」。
楊景辰,字載輔,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蔣德 ,字申葆,明天啟二年進士,禮部尚書。
白楷,字元子,明天啟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景 ,字可遠,號東崖,明天啟五年進士,戶部尚書。
庄有恭,字谷可,清乾隆四年進士,刑部尚書。

③ 福建磁灶有趣的地名作文400字左右

內容來源 網路資料 報告內容 在我國廣大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上,泉州不只一個,而有兩個:一個在北,一個在南。而南方的這個福建泉州,也並不是一個開始就指現在的泉州市。這些史實,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須加以說明,以釋疑滋。 西漢之時,最初設置的泉州,其地在現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劉錫信《潞城考古錄》說:「按二漢及晉,雍奴、泉州各自為縣,見《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並泉州入雍奴,見《魏書·地形志》。」這段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這里舉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為「泉」的地名結緣。他生於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號「百泉居士」;最後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現了「泉州」之名,但這個「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閩南。說一句笑話,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說是「泉州」人,倒符合歷史事實,「泉州」的名比福州還古啦! 唐朝景雲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為閩州,而以原來設在現在南安的武榮州命名為泉州。這樣,「泉州」這個地名才從福州移到閩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豐州鎮,並不在現泉州。那時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蕪,墳冢壘壘。一直到唐朝開元六年(718年),經濟發展,方把南安縣分出東南之地,設立晉江縣,把州治遷到現在的泉州市來。所以說,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後,名稱也非毫無變動,曾一度改為「清源郡」,又一度改為「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恢復「泉州」之名,從此沿稱至今,永遠固定。要是有人想舉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慶祝大典,前年就應該舉行了。 報告人 2009年11月16日

④ 泉州歷史名人有哪些。急用!!!請知道的快快回答!!!

1.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德宗貞元初年,他."文詞崛興",聲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才高學博,著述頗豐,收入《歐陽行周集》里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對福建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福建文化史上傑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俞大猷多才多藝。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明朝一代儒將。俞大猷的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甚多。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寫的'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4.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認識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以及民反兵變、倭寇騷擾我東南沿侮等現實,深感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書》、《藏書》等著作。李贄這些進步的主張,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要求。

5.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何喬遠與喬遷及友人楊文格、陳及卿、惠安詩人黃吾野結社,賦詩唱和,有"溫陵五子"之稱.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由於何喬遠"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屢遭權貴排擠。後因痛恨昏暗的官場,被彈劾,只好"自引去",回歸故里專心著書立說。在何喬遠的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是《閩書》。《四庫全書》把《閩書》和《明文征》收存人目,並作了高度的評價。《閩書》問世幾百年來,一直為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日本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傳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閩書》的資料為證。何喬遠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治學精神和巨著《閩書》將永垂青史!

6.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萬將士,經過8個月苦戰,荷蘭士兵彈盡糧絕,陷入絕境,只好掛白旗投降,淪陷了38年的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收復台後,鄭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實際並有益於台灣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治理政策,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豐功偉業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施琅這一主張是從實際出發的,符合全國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充分顯示了他急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和高人一籌的政治遠見。施琅入台之後,對鄭氏集團不但不修舊怨,還親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開辟台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為國為民盡職,充分表現了施琅坦盪的胸懷。

施琅一生為國家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寒,少時在故鄉讀私塾,勤奮刻苦。1908年獲清政府公費人南京暨南學堂,後轉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學業完成後重返新加坡,任教於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清朝末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倡組的同盟會。1920年,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橡膠公司。在艱苦創業與發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於一體的經營之道。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遍布東南亞,成為新馬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可貴的是他把經營所得傾心獻給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不但在啟發人類智慧,同時也在謀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傳遞和發揚人類文化。為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創辦"國光中學"。50年代初期,他撥出巨資將梅山建成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影劇院的僑鄉文化學村。李光前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獲鍀祟高的榮譽。華僑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他先後被分配在紅四軍組織部和紅一軍團組織部擔任干 事,經受第四次反"圍剿"激烈戰斗的鍛煉與考驗。1933年4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李子芳跟隨大軍,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後,李子芳先後被提升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並當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年 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與葉挺軍長等新四軍數百名指戰員被囚禁於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敵人特設的囚禁室--石底監監獄。同午他們組織的越獄斗爭失敗,敵人加強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為抗日救國的正義斗爭,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黨史》一書。

10.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抗戰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輾轉廣州,恢復《文藝生活》,又辦《文藝新聞》這兩家雜志被查封後,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員、香港《文匯報》主編。

抗戰時期著有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當時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回內地,負責籌建作協廣東分會,主編《作品》雜志。I955年後調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司司長。1964年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個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散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說集)

1944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年 《蠢貨》(短篇小說集)

1964年 《風雨桐江》(長篇小說)

1968年 《南洋淘金記》(長篇小說)

⑤ 晉江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甚多。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寫的'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4.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認識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以及民反兵變、倭寇騷擾我東南沿侮等現實,深感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書》、《藏書》等著作。李贄這些進步的主張,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要求。 5.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何喬遠與喬遷及友人楊文格、陳及卿、惠安詩人黃吾野結社,賦詩唱和,有"溫陵五子"之稱.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由於何喬遠"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屢遭權貴排擠。後因痛恨昏暗的官場,被彈劾,只好"自引去",回歸故里專心著書立說。在何喬遠的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是《閩書》。《四庫全書》把《閩書》和《明文征》收存人目,並作了高度的評價。《閩書》問世幾百年來,一直為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日本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傳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閩書》的資料為證。何喬遠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治學精神和巨著《閩書》將永垂青史! 6.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萬將士,經過8個月苦戰,荷蘭士兵彈盡糧絕,陷入絕境,只好掛白旗投降,淪陷了38年的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收復台後,鄭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實際並有益於台灣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治理政策,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豐功偉業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施琅這一主張是從實際出發的,符合全國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充分顯示了他急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和高人一籌的政治遠見。施琅入台之後,對鄭氏集團不但不修舊怨,還親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開辟台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為國為民盡職,充分表現了施琅坦盪的胸懷。 施琅一生為國家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寒,少時在故鄉讀私塾,勤奮刻苦。1908年獲清政府公費人南京暨南學堂,後轉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學業完成後重返新加坡,任教於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清朝末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倡組的同盟會。1920年,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橡膠公司。在艱苦創業與發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於一體的經營之道。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遍布東南亞,成為新馬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可貴的是他把經營所得傾心獻給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不但在啟發人類智慧,同時也在謀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傳遞和發揚人類文化。為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創辦"國光中學"。50年代初期,他撥出巨資將梅山建成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影劇院的僑鄉文化學村。李光前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獲鍀祟高的榮譽。華僑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他先後被分配在紅四軍組織部和紅一軍團組織部擔任干 事,經受第四次反"圍剿"激烈戰斗的鍛煉與考驗。1933年4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李子芳跟隨大軍,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後,李子芳先後被提升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並當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年 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與葉挺軍長等新四軍數百名指戰員被囚禁於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敵人特設的囚禁室--石底監監獄。同午他們組織的越獄斗爭失敗,敵人加強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為抗日救國的正義斗爭,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黨史》一書。 10.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抗戰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輾轉廣州,恢復《文藝生活》,又辦《文藝新聞》這兩家雜志被查封後,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員、香港《文匯報》主編。 抗戰時期著有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當時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回內地,負責籌建作協廣東分會,主編《作品》雜志。I955年後調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司司長。1964年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個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散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說集) 1944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年 《蠢貨》(短篇小說集) 1964年 《風雨桐江》(長篇小說) 1968年 《南洋淘金記》(長篇小說)s評價答案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德宗貞元初年,他."文詞崛興",聲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才高學博,著述頗豐,收入《歐陽行周集》里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對福建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福建文化史上傑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俞大猷多才多藝。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明朝一代儒將。俞大猷的遺跡文(不好意思這一段為前)

⑥ 磁灶有什麼特產

磁灶鎮抄位於晉江市西北部,是歷史悠久的陶瓷之鄉。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9.6萬,轄2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建築陶瓷業為該鎮支柱產業,規模優勢明顯,1995年產值達25億元,主要產品為各種規格、檔次的內、外牆磚,以及地板磚、衛生潔具等。隨著陶瓷建材市場的日益繁榮,運輸、通訊、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批禽畜、水果、蔬菜、淡水養殖基地,為城鎮提供了大量農副產品。基本完成窯爐技改任務,陶瓷煙塵污染得到控制,目前正進一步鞏固提高治污水平。1995年進入「全省鎮企業五十強」居第5位。

⑦ 泉州有哪些名人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

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三、李贄

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

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四、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熱心社會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對新馬地區和故國桑梓的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⑧ 磁灶鎮的介紹

磁灶鎮是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西北部的一個鎮,面積56平方公里,蘊含回著豐富的瓷土資源。以燒制陶答瓷而得名,自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磁灶鎮開始燒制陶器,直至宋朝,該地的陶瓷製品揚名海外。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中國陶瓷發源地之一。2000年06月18日,磁灶鎮被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授予「中國陶瓷重鎮」稱號。磁灶鎮位於市境西北部,為歷史悠久的陶瓷之鄉。鎮政府駐地橋埔頭。轄有1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10.18萬人。磁灶為古地名,古時用以燒制陶瓷之灶,亦稱「瓷灶」。據地方史料載,磁灶燒制陶瓷的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因「瓷」與「磁」閩南語諧音,故稱「磁灶」。主要產業為建築陶瓷,是全國五大建築陶瓷生產基地和全國建築陶瓷市場之一。磁灶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已發現的南朝、唐、宋古窯址有20多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跡還有俞大猷陵墓等。

閱讀全文

與磁灶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