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5、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6、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⑵ 世界上最傑出的10個歷史人物
要以「三不朽」為標准評出世界上最傑出的10個歷史人物,實在是件大工程,但以對歷史發展最有影響力的世界100人,卻是有西方「權威」學者評定過。
就是在這100人當中挑10個,也是仁者見仁的,我給的答案是:
穆罕默德、牛頓、耶穌、釋迦牟尼、孔子、馬克思、愛因斯坦、亞里士多德、秦始皇、奧古斯都·凱撒
(後兩位的德言或者有爭議,但既為君王,其留下的當然有別於哲人……)
另外還是要展下西方「權威」學者評出的100人
(我不大贊同蔡倫的排名,造紙術對人類的影響很大,蔡倫不過是對改進的造紙術有上書倡導推廣之功,當然也很關鍵,但中國當時的造紙技術與應用就已經突破了那個界點,蔡倫只能是眾多「功臣」里有史可考的一個代表。否則,文字的發明影響力更大……
另外,我認為即使就確立儒家地位這一點,漢武帝不應比隋文帝差,以至是名落孫山;同時,好像沒看到印度的甘地、日本的明治天皇、美國的林肯、義大利的但丁……)
1.穆罕默德
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教的先知,是全人類的先知,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和平和順從的意思。
2.牛頓
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
3.耶穌
基督宗教教義的中心人物,基督宗教的創始人,基督意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聖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
4.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是佛教開啟者,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
5.孔子
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6.聖·保羅
發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驅,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千古猶存。
7.蔡倫
做了皇帝的侍從宮官,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參與軍政機密大事,蔡倫很有才學,敦厚慎重,製造紙張。
8.約翰·古騰堡
常被稱為印刷發明家。貢獻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從而使多種多樣的文字材料得到迅速准確印刷。
9.哥倫布
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10.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
11.馬克思
德國政治哲學家及社會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猶太人。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12. 路易·巴斯德
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開辟了微生物領域,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13.伽俐略
義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近代科學之父。
14.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
15.列寧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領袖,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俄共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創建人。
16.摩西
紀元前十三世紀的猶太人先知,舊約聖經前五本書的執筆者。神借著摩西寫下《十誡》給他的子民遵守。
17.達爾文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18.秦始皇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千古一帝」,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19.奧古斯都·凱撒
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偉大人物之一。組建了羅馬政府,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太平盛世。
20.毛澤東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和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21.成吉思汗
傑出政治,軍事家,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22.歐幾里德
生活在亞歷山大城,是古希臘最享有盛名的數學家。所著的《幾何原本》聞名於世。
23.馬丁·路德
為黑人謀求平等,發動了美國的民權運動,功績卓著,聞名於世。
24.哥白尼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25.瓦特
蘇格蘭發明家詹姆斯·瓦特經常被稱為蒸汽機發明家,是工業革命的關鍵人物。
26.君士坦丁大帝
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制訂出鼓勵該教發展的許多政策,使基督教變為在歐洲占統治地位。
27.喬治·華盛頓
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
28.邁克爾·法拉第
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
29.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
是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他由於列出了表達電磁基本定律的四元方程組而聞名於世。
30.奧維爾·萊特和威爾伯·萊特
飛機的發明者。
31.拉瓦澤
偉大的法國科學家安多旺·洛朗·拉瓦澤是化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3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33.亞歷山大大帝
古代馬其頓國王,軍事家政治家,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4.拿破崙
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35.希特勒
納粹黨總裁,第三帝國元首,第二次世戰頭號戰犯,出色演講家,殘酷政治家和過於冒險的軍事家野心家陰謀家。
-----------------------------------------------------
36.沙士比亞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英國戲劇之父」,「時代的靈魂」,「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
37.亞當·斯密
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學派:古典經濟學,主要領域:政治哲學,倫理,經濟,著名思想:古典經濟學,現代自由市場,勞動分工
38.愛迪生
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世界發明大王」。偉大企業家,創辦了「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
39.安東尼·萬·雷汶胡克
40.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41.伽利爾摩·馬可尼
義大利電氣工程師和發明家。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里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諾貝爾物理學獎
42.貝多芬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稱維也納三傑
43.沃納·海森堡
德國物理學家,取得整個科學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量子力學的創立中所起的作用,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44.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電話發明家,生於蘇格蘭,雖然他只在學校念過幾年書,但是通過家庭的熏陶和自學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45.亞歷山大·弗萊明
發明青黴素(也叫盤尼西林),出生在蘇格蘭,英國著名細菌學家,從事免疫學研究,研究傷口感染
46.西蒙·玻利瓦爾
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軍事家,由於他的努力,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巴拿馬六個拉美國家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獲得獨立
47.奧利弗·克倫威爾
領導國議軍在英國內戰中大獲全勝,才幹傑出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使國會民主政體成為英國政體的關鍵人物
48.約翰·洛克
著名英國哲學家,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深刻地影響了美國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主要哲學家
49.米開朗基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50.烏爾班二世
對人類歷史影響明顯,作為羅馬皇帝發動一場從伊斯蘭教徒手中重獲聖地的基督教戰爭,開始了十字軍東征
51.歐麥爾
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二任正統哈里發。麥加有聲望的貴族商人。對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52.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對歷史的影響居印度帝王之首。在全國推廣佛教
53.聖·奧古斯丁
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當時最偉大的神學家.著作在整個中世紀對基督教學說和觀點產生深刻影響
54.馬克斯·普朗克
德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物理學常數,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代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量子力學之父
55.約翰·加爾文
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創始人。領導下,日內瓦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
56.威廉·T·G·莫頓
莫頓的名字可能在大多數讀者的腦海里難以盪起記憶的漣漪,但是許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卻遠不如他有影響,因為他是把麻醉引用到外科的主要人物。
57.威廉·哈維
醫生、生理學家、胚胎學家,出色的心血系統的研究,與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齊名的科學革命的巨匠。《心血運動論》一書成為科學革命時期以及整個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
58.安托萬·亨利·貝克雷爾
放射線的發明者
59.格雷戈爾·孟德爾
遺傳基本原理的發現者而馳名於世。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奧地利修道士和業余科學家,他那光輝的研究成果卻被科學界所忽視
60.約瑟夫·李斯特
發明和推廣外科防腐技術的外科專家。於1827年生於英國尤普頓。發明了外科防腐技術
61.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
法國發明家,1876年製造出第一台四部沖程內燃機,那就是至今已生產出數以億計的四部沖程內燃機的樣機
62.路易·達蓋爾
首次成功地發明了實用攝影術
63.斯大林
原蘇共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政治家,蘇聯締造者之一
64.勒內·笛卡爾
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最傑出的成就是在數學發展上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65.儒略·凱撒
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諾
征服了在秘魯的印加帝國。
67.荷南多·科爾特斯
墨西哥征服者
68.伊莎貝拉一世
資助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女皇,做出過一套完整的關鍵性決策,這些決策在好幾個世紀中都對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著深刻的影響,至今對更多的人仍有著間接的影響。
69.威廉大帝
諾曼底人的征服遠不止是僅為威廉及其繼承人摘下了英國王冠,它深刻地影響了隨後整個英國的歷史——在有些方面和某種程度上幾乎是威廉本人未曾料想到的。
70.托馬斯·傑佛遜
美國第三任總統,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國開國元勛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
71.盧梭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72.愛德華·詹納
英國內科專家愛德華·詹納發明和普及了一種預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接種疫苗法。
73.威廉·康拉德·倫琴
德國物理學家,他發現的新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倫琴卻堅持用「X射線」這一名稱,產生X射線的機器叫做X射線機。諾貝爾物理學獎。
74.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成功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
75.老子
思想家,著《道德經》,道家學派始祖,思想主張是"無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76.恩利克·費米
美國物理學家,中子物理學之父,為數不多的兼具傑出的理論家和傑出的試驗家天才的人。發明原子爆破
77.托馬斯·馬爾薩斯
英國經濟學家,是人口理論的創立者.主要著作有<人口原理><價值尺度,說明和例證><政治經濟學定義>
78.培根
政治家,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科學調查的得力倡導者
79.伏爾泰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旗手,思想之王,最優秀詩人,歐洲的良心
80.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美國第35任總統,美國頗具影響力肯尼迪政治家族的一員,美國自由主義代表,於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82.格雷戈里·平卡斯
82.隋文帝
隋朝開國皇帝,北周的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83.摩尼
波斯摩尼教創始人
84.瓦斯科·達·伽馬
葡萄牙探險家,他通過繞航非洲,發現了一條從歐洲直接通往印度的航線。
85.查理曼
查理曼大帝,中世紀800年左右法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君主,發動50多場戰爭,控制大半個歐洲版圖
86.塞魯士大帝
波斯帝國的創始人,統一了古代中東的大部分地區,使其成為一個從印度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的國家。
87.倫哈特·歐拉
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全部創造在整個物理學和許多工程領域里都有廣泛應用
88.尼克羅·馬基維利亞
臭名遠揚的義大利政治哲學家,直言不諱地提倡一個有志於維持和擴大自己權力的統治者應該把欺騙、狡詐和謊言等手段與殘酷的武力合起來使用。
89.瑣羅亞斯德
伊朗先知,拜火教創始人,已存在兩千五百多年,今仍有信徒,是拜火教徒的聖典火教經的最早分冊<伽泰>作者
90.米尼茲
埃及第一個王朝的首任國王米尼茲是最先統一埃及,建立起埃及王國的君主。埃及王國在人類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可謂久駐長存,璀璨輝煌。
91.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列強國的主要因素。
92.孟子
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93.約翰·道爾頓
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初把原子假說引入了科學主流。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94.荷馬
古希臘盲詩人,相傳記述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95.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96.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羅馬法律之大成而著稱於世,他所編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間得到了實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羅馬在法學上天才性的創造成果,後來成為歐洲許多國家制訂法律的藍本。也許沒有哪一部法典對世界有這么持久的影響。
97. 約翰尼斯·開普勒
發明行星運動定律,哥白尼提出行星繞太陽而不是繞地球運轉的學說,大多數科學家不接受,他相信這一學說
98.畢加索
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約達六萬件,僅油畫一項就在萬件以上。
99. 瑪哈維拉
偉大的英雄,耆那教創立人筏馱摩那,拋棄萬貫家產,妻室兒女和舒適的環境,毅然去尋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
100.尼爾斯·玻爾
原子結構學說之父,創造了原子核「液滴模型」,戰爭時期幫助製造了原子彈,世界上最受愛戴的科學家之一
⑶ 歐洲歷史英雄人物有哪些
斯巴達王列奧尼達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羅馬凱撒大帝,奧古斯都大帝,圖拉真勇帝,日耳曼英雄海爾曼,君士坦丁大帝,查理曼大帝,查士丁尼大帝,奧托一世,神聖羅馬的腓特烈二世,征服者威廉一世,獅心王理查,聖女貞德,捷克起義者胡斯,阿爾巴尼亞之鷹斯坎德培,保加利亞屠夫巴希爾二世,基督之盾匈牙利的匈雅提,西歐文明的拯救者約翰二世,法蘭西的亨利四世,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雇傭兵之王華倫斯坦,北歐雄師古斯塔夫二世,歐根親王,卡爾大公,腓特烈大帝,特蕾莎女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伊凡四世,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路易十四,英格蘭的伊利莎白一世,克倫威爾護國公,羅伯斯庇爾,拿破崙一世,蘇沃洛夫,庫圖佐夫,亞歷山大一世,加里波第,加富爾,梅特捏,俾斯麥,畢蘇斯基。
再近代就不扯了,一本糊塗賬
⑷ 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醫學 隋唐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千金要方》 文學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天文 元朝 郭守敬(1231-1316),《授時歷》。
數學 東漢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
農業 明朝 徐光啟<<農政全書》
⑸ 查詢歷史人物
黃振華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分外陌生的名字,不過這倒也真切地符合先生那種不求聞達的處世精神。他一生與語言文字結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風華正茂之時,在人民大學協助吳玉章先生,為漢字改革工作貢獻良多;此後二十多年身為「右派」,在呂叔湘先生關心之下依靠多語種的翻譯工作為生;七十年代末重新投入正式工作,雖輾轉於多個工作單位之間,仍然在中國北方民族古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解讀方面成果倍出;九十年代初從北京圖書館敦煌資料中心退下來以後仍然筆耕不輟,在自己書籍匝地的斗室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立意新穎、論證充分的文章,尤其是對漢字式文字的溯源和漢藏共同語的構擬見解發人深省。可惜的是,他的羸弱身體不允許他本人把這些思想一一付諸身體力行的實踐,他的治學經驗也因為沒有正式的學生繼承而難以為人熟識。
黃先生原就學並畢業於民國時期的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這所後來並入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的學校造就了他極為出色的俄語功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疆博物館推出的《新疆探察史》、《蘇聯中亞考古》內容翔實准確,文字洗練暢達,即是先生的盛年佳譯;而他隨即發表在《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二期)上的《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一文,就是在彼時西夏研究漢文資料還相當缺乏的國內對西夏學水平遙遙領先的蘇聯學者工作的一個總體評價。該文全無時下流行評論文章一味追捧的俗氣,大量的篇幅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蘇聯學者雖有1929年沙俄軍官科茲洛夫中國西北邊陲黑水城西夏書庫發掘的巨額收藏之便利,但因漢學功底欠佳和某些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導致了西夏研究中不容忽視的缺憾和疏漏。這些都是主要倚仗黃先生所立足的深湛俄語功底,可稱得上是新時期中國西夏研究對國外先進成果的奪胎換骨第一文,同時,這篇文章也體現出黃振華先生一以貫之的學術風格——嚴於律己也嚴於待人,字里行間的文字火葯味隨處可見,即便是同當時還頗有痕跡的大小字報作文風格相比也難分軒輊,只是黃文並不針砭個人而完全針對學術建設,並且對他人錯漏「一抓一個准兒」的特點使內行的對手看了只有心折的份兒。在他的文章《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芻議》、《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再議》(分別見《民族語文》2002年第五期、2003年第五期)中,老先生對自己參與的《〈文海〉研究》一書中的失誤深表懺悔,並毫不留情地指出自己當時急於送交出版社「實際上是整理稿已五易寒暑,正值需要研究成果以資提升職稱」之時;現在我們自然理解這種現實的際遇和需要,因而也就更為欽佩先生這種無情解剖自己行為中的心態。
這位老先生,實在也稱得上是個學習語言的天才。俄語自不必說,他對英、法、德、日等常用外國語運用也很嫻熟;除此之外,他還校譯過羅馬尼亞某政要在中國發行的羅語文集漢譯本。值得一提的是,先生還精通不少稀奇古怪的古代語言和文字:像在中世紀曾享國一個世紀有餘、並與當時地處中原的宋王朝對峙過的遼、夏、金政權都創制過自己的官方文字,此即今已湮沒不傳的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這是黃先生用力的重點,他對這幾種文字的認識自是非同一般的深刻;而另外幾種曾經流行於中亞地區和中國西陲的古文字——記錄東伊朗語的粟特文、於闐文和記錄印度西北方言的佉盧文,他也有過相當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出版的幾種綜述中國民族古文字的《圖錄》和相關期刊、論文集中這方面的文章如《粟特文及其文獻》、《於闐文賢劫經千佛名號考證》、《鄯善佉盧文書所見王號考》零零星星,卻都顯出黃先生在這方面的篳路藍縷之功。據說當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時,別人不認識的古怪語文都找他辨認,他也總是不會令人失望;遙想此情,面對斯人,「活字典」一詞忽然顯得格外栩栩如生。時至今日,佉盧文在中國據說也只有少之又少的學者認識,而粟特文這種曾經流行於盛唐時期長安城胡商之間的「國際性語文」在黃先生身後幾乎又成了一片空白,無人可識呵!
在當代的國內,一個外語(含民族語)研究者最怵的,恐怕就是對自己母語文字的深刻認識和精湛掌握。黃先生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例外,這尤其有助於他釋讀與漢字關系密切的中國北方民族古文字。譬如對西夏人自編的《廣韻》式字書《文海》的校勘和在此基礎上對西夏語音的構擬,他就是完全採用了清代陳澧《切韻考》中系聯《廣韻》反切上下字總結出中古漢語聲紐、韻部、調類的傳統方法對西夏文字進行類似的分析處理,這種方法西夏研究前賢從未嘗試過,但卻又同西夏人襲用漢字小學研究成果的實際軌跡絲絲入扣;這是黃先生熟諳傳統國學經典的生動表現。而先生在二十一世紀初連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漢字的傳播及其借用模式》、《納西哥巴文字源流考》、《古體彝文字源考》)集中論述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乃至納西哥巴文、彝文、韓文、日文等漢字式文字的共同點之根本就在於對漢語俗字的大量借用,這體現出他對漢語俗文字文獻的熟悉也非常人所及。想像我們自己對其中某一方面的掌握還欠深入,而黃先生卻在多方面齊頭並進且都不嫌膚淺,我們不得不欽服於他幾十年如一日同書齋為伴的執著和切實!
我去過老先生家兩次,一踏進門的唯一印象似乎就是四面八方頂天立地的書架和其間滿滿當當的書。與一般人的收藏多以中文古籍或國內出版物為特色迥異,這里的藏書以外文資料為主,其中覆蓋相對常見的俄、英、法、德、日、希臘、拉丁、希伯來、阿拉伯語,也有多數人並不熟悉的粟特語、於闐語、薩莫耶德語(與芬蘭語、匈牙利語相近的語言)資料,許多國內根本無法覓見的外語資料,在這里卻可以信手而得。所以,據說季羨林先生深為器重的當代倆學人「南徐北黃」,其中之一就是這位老黃先生(另一位是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的徐文堪先生,以東方印歐語如伊朗語、吐火羅語的研究為特長);而我們都知道,季先生的專業是研治語系歸屬為所謂印歐語系的梵語、吐火羅語等,而他的這種惺惺相惜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與黃、徐二位都深得印歐語這一語言研究重鎮的三昧不無關系吧。
語言學在近現代的巨大飛躍,正是仰仗十九世紀歐洲學者對日耳曼語、羅曼語、波羅的—斯拉夫語以及處於東方的印度—伊朗語的形態比較而歸納、總結出系統、嚴整的印歐語系理論並由此奠定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學科這一點。雖然從《馬氏文通》開始這一套方法論就由我國的語言學先賢源源不斷地引進,但是真正切實掌握幾種印歐語並及時汲取這套完整理論不斷完善成分的艱苦行為,在語言氛圍完全不同的中國,時至今日卻難以發現,比如我們就很少了解分布位置偏東的阿爾巴尼亞語和亞美尼亞語在二十世紀中葉被西方研究者最終劃歸印歐語系的細節,而阿爾巴尼亞語同巴爾干諸語言的混同、亞美尼亞語長期受伊朗語的浸潤,其間的演化模式其實極可比擬於發生在東亞土地上藏緬語和南島語的相互融合以及漢語對南方壯侗—苗瑤語言的質變影響。當我們在慨嘆域外的成功經驗常常難以及時有效地促進國內相應研究領域的突破之時,老黃先生通過自我鑽研而在印歐語言學這種「樞紐性絕學」方面的深入就尤其令人矚目——他的努力最終仍未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則是孤掌難鳴的結果呵!
先生不輕易見客——我也是有幸通過他的一個摯友從中說合才得允進門的,然而他對待後學卻頗為熱情。在得知我有心研習閃米特語言時,他就贈送我一本國內難覓的攜帶型希伯來文—英文對照舊約全書;而在給我講一些問題需要例證時,他不顧自己嚴重的心臟病,還常常爬上爬下找尋書稿指點我閱讀,我於心不忍卻又無法阻止,只好看著他一頓忙活後抓起氧氣袋猛吸一氣。我同先生雖然就只有兩次會面,但那兩個熱情似火、放言恣肆的下午,卻令我久久回味不止。記得其時先生談得最多的,是漢藏語言語源學的突破問題。把握一種語言內具體語匯的來龍去脈,實質上就是在為語言系屬的建立和完善奠基,由此才有可能催生出更為一般的學科方法論,前述印歐語系的建立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誕生軌跡正是如此。今天漢藏語系假說在求證道路上進展的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我們又何不安安心心冷靜下來、實實在在地研究印歐語系完善的歷程呢?黃先生因有多種印歐語研習的切身體驗,因而在這方面已有了一些獨到的想法。他就認為,散見於卷帙浩繁的漢文古籍中對一個語義要素的多重文字表述,實際上正反映了在不表音的漢字外殼之下隱藏的現今多種民族語言的古代形態,漢字的「書同文」功能遠非秦始皇欽定的那麼晚近和自覺;而後來遼、夏、金三朝仿漢官方文字的出現,實際上也只是基於政治原因和民族意識的一種暫時性刻意凸顯——與黨項語言密切吻合的西夏文字在夏亡後仍繼續使用於河西走廊直至明代中期這一事實,正從反面表明漢字所具有的這種超語言功能。先生對漢藏共同語的研究,就是得益於這樣一把「逢鎖必開」的鑰匙,他在納西哥巴文、古彝文等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了個頭;只可惜,天不假人呵!就像我們的另一位「國寶級人物」——終身矢志譯介希臘文獻的羅念生先生那樣,「希望老天再給半年時間,用詩體譯完《伊利亞特》」——然而,由於住所供暖的提前中斷誘發急性肺炎,剛剛掙脫癌症魔爪的羅先生只能帶著三分之二事業未竟的遺憾,在1990年悵然離開人世——這種遺憾實際上也就不是他個人的,而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的了。
黃先生對語言的恢宏研習,也並非僅僅停留在個別語言的孤立攻克之上。早在他供職於人民大學語言研究所之時,就編寫出《比較文字學講義》、《西方語言結構介紹》等油印本教授學生。而先生的壯年譯作《十九世紀末以前的語言學史》(科學出版社,1960年)譯筆流暢、行文簡凈,體現出譯者對原著理論的深入了解和對原文語言的熟練掌握,既得到了呂叔湘先生的高度贊揚,也成為很多人進入語言學殿堂必經的門檻;清華大學中文系已將此書列入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中並准備再版,然而老黃先生已不能——似乎也無須——對其再作校定並看到它的重新問世了!
去年冬去拜謁先生時,先生就指點我在處理具體語匯比對時,一要注意所用語詞時代可比性與民族文化交融歷史一致性的相互吻合,二要牢記歷史語音演變時「寧求由繁至簡」的不二法門。先生平生所至誠服膺的,似乎只有法國漢學大師伯希和,他曾親口對我說:「十個黃振華捆在一起也打不過一個伯希和。」——這話不由得令人想起「反右」時有人提出全國人民一人一條史料從而超越陳寅恪先生對中國史籍非凡熟諳程度的「逸聞」來。依我的粗淺體會,伯大師師從法國漢學大家沙畹,通曉多種東西方語言,長於精微考證中准確的感悟,這種悟性——既不拘泥於瑣碎材料的完全准確,也與東方哲學精神內核相通——正是建立在大師本人浩博厚實的中西學基礎之上、而在大師身後卻是吉光難再的了,放眼國內,境況尤艱——或許,這也是老黃先生難得共鳴的真正原因吧。
黃先生在漢藏語研究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在至今普遍成就極為薄弱的語源學領域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並對其作了初步的展開應用,他的不少未刊手稿中深刻體現了這一目前尚不為更多人知曉的思想。當時我還接受了一項任務,就是整理先生關於西夏文字結構剖析的一份手稿,這份稿件是用寫過的字紙裝訂起來的,上面用粗粗的毛筆痕跡謄抄了六千多個西夏字,字里行間則是其他細痕筆跡的逐字解剖演示和相應的注釋,其篇章的簡陋掩飾不住內容的一目瞭然和發人深省。今日想來,此舉既含讖語,又甚有「託孤」之意,我是後學,才智鮮及,唯當盡心竭力,既不辜負老先生拳拳囑托,亦勿使此思此想從此湮沒而真的沉寂下去。
2003年7月20日初稿
2003年11月24日改訂
附錄:黃振華先生主要論著簡目
1.《評王靜如先生的西夏學近著》;載《考古》1974年第6期。
2.《評蘇聯近30年的西夏學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
3.《女真文國信牌的發現》(合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2期。
4.《契丹文「山」、「山』」考——契丹文字結構新探》;載《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註:此處第二個「山」字右上角的單引號表明這是一個類似的契丹字,非筆誤)
5.《於闐文及其研究》;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3期。
6.《粟特文及其文獻》;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9期。
7.《於闐文》;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2年。
8.《女真文》(合作);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2年。
9.《明代女真文奴兒干永寧寺碑新釋》;載《中國地方史志》1983年第2期。
10.《女真字奧屯良弼詩刻石初釋》(合作);載《民族語文》1983年第2期。
11.《〈文海〉研究》(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12.《西夏文字典〈文海〉、〈文海雜類〉及其研究——兼談從西夏文文獻看西夏社會概況》;載《中亞學刊》第一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蘇聯的烏孫考古》(合作);載《烏孫史料匯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西夏文賣地文書考釋》;載白濱[主編]《西夏史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論西夏語音系統的構擬》;載白濱[主編]《西夏史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日本的西域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載《考古學參考資料》1984年第3、4期合刊。
17.《契丹文〈郎君行記〉新釋》;載《宋遼金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8.《契丹文天干名稱考》;載《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4期。
19.《蘇聯的敦煌學研究》;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通訊》1985年第4期。
20.《法國敦煌學研究述略》;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通訊》1985年第5期。
21.《吐蕃文化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載《藏族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西夏文字典「音同」的版本和校勘》(合作);載《民族古籍》1986年第1期。
23.《契丹文地支名稱考》;載《民族古籍》1986年第2期。
24.《黑誠新出西夏文音同初探》;載《文物》1987年第7期。
25.《黑水城出土西夏本類林考辨》;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26.《番漢合時掌中珠》(合作整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明代重刊漢藏合璧西夏譯經題記》;載《藏學研究文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西夏本類林譯文試釋》;載《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2期。
29.《寧夏新出帶梵字密宗器物》;載《文物》1990年第2期。
30.《西夏語詞》部分;載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31.《明代〈河西譯語〉試釋》;載《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4期。
32.《西夏文孫子兵法三家注管窺》;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西夏文音同序跋考釋》(合作);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西夏文天盛律令進律表考釋》(合作);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類林研究》(合作);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6.《鄯善佉盧文書所見王號考》;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37.《西夏語詞彙》部分;載《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
38.《於闐文賢劫經千佛名號考證》;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93年。
39.《契丹文字新釋》;載《文史》第卅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0.《佉盧文貴霜王號研究》;載《西域考察與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清抄明代〈河西譯語〉再釋》;載《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96年)。
42.《白狼王遠夷樂德歌新解》;載《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43.《歲陰歲陽名義考》(合作);載《燕京學報》1999年新第6期。
44.《漢字的傳播及其借用模式》;載趙麗明、黃國營[主編]《漢字的應用與傳播》,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
45.《納西族哥巴文字源流考》;載《燕京學報》2000年新第9期。
46.《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芻議》;載《民族語文》2002年第5期。
47.《古體彝文字源考》;載《文津學志》2003年第1期。
48.《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再議》;載《民族語文》2003年第5期。
「右卿仁兄雅玩」............無解啊~~~
⑹ 十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一.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生平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他曾經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元世祖忽必烈
(1215~1294)
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三.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後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稱帝後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後,朱元璋採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朱元璋稱帝後,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四.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一:冉閔
五胡亂華,漢人傳奇英雄冉閔,勝過所有古西臘神話人物。卻沒有得到歷史應有的評價。當時正如古書所描繪"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人冉閔忍辱二十年得機起兵造反,力圖匡復華夏,滅胡無數,血洗親人之仇,亡國之恨!及至群胡圍攻。首戰,冉閔以五千漢家子,大破胡騎七萬。次戰,漢騎一千,敗其三萬。再戰,誅胡軍三十萬,凡此十數戰,項羽再世鏖兵金匱,校戰玉堂也不復如此矣。漢家軍威振於北朝,冉閔立我漢家精神,不復為任人屠割之羔羊。
在中國,沒有任何"缺點",幾乎"完美"的岳飛,文飛祥都可輕易取消"民族英雄"稱號。如果岳飛沒有內部阻撓,成功"收復中原",同樣要殺很多胡人。他也會背上"種族屠殺"的罪名。
時過一千六百多年,冉閔的豪壯語任激動人心:
"諸胡亂我中國,也已數十年,今我與諸君盡誅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大會英,致書各地。
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
"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凶禽一樣,人面獸心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乃是堂堂中華英雄!"——被俘拒降。
冉閔死,遏陘山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無淚。天地大慟無非屈聖賢辱,千年不得昭雪。連上蒼都知道冉閔的冤屈,上天都感動了。
二:冉有:
春秋時儒者。冉氏,名求,字子有。魯國人。孔丘弟子。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臣。孔子稱其「可使治賦」。冉有幫助季氏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孔子對此極為不滿,聲稱冉求不再是他的學生,要弟子「鳴鼓而攻之」。
我不太懂評價歷史任務,你可以按照這些文字去查找在網路對他們的評價,網路也有
⑺ 荷馬史詩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
阿客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門農、俄底修斯、帕特羅克洛斯、奧德修斯。
⑻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後劉氏,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登國七年(392年),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天興六年(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 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後,悲傷不已,遊行出宮。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後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號始光。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旋於險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後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4、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5、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車兒,彭城綏輿里(今安徽蕭縣)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為文章太後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歷任前將軍、鎮西將軍等職,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
⑼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