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見利忘義、見風使舵的人物及事件。(作文素材、急!)
呂布"認賊做父、見利忘義、見風使舵"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已盡人皆知。單就這幾個字,就可以想像到呂布其人的風采了:「頂束發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力大無窮,拼殺疆場無有敵手,好不神采飛揚,氣宇宣昂。但其人品實在低下,被張飛罵做"三姓家奴"
15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便經人介紹而投至刺史丁原帳下。並勤習弓馬之技,號稱「飛將」,並認丁原為義父。時值董卓亂政,與丁原爭奪朝政的控制權。兩相對陣,董卓畏懼呂布驍勇,欲招降之。乃譴帳下虎賁中郎將李肅,以重金說之,並送之「赤兔」馬,並以功名富貴相許,呂布因此大動其心,遂提刀斬下丁原首級,而降董卓。呂布這人見風使舵的本事很高,我想這也和他的臉皮夠厚分不開的。初拜見董卓之際,便立認董卓為義父。不辯忠奸,不分好歹,只為功名利祿,而能不假思索的殺丁原,認賊做父。可見,呂布是一個私心過重,大義不明之人。
曹操力敗呂布,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呂布少謀多忌,不用陳宮建議,每戰多敗,被曹操圍攻三個月,白門樓之戰,大敗被曹操所擒。呂布因自己能征善戰,戰績斐然,而又欲降曹,曹操也念其功勛,為之心動。可劉備此刻卻在一旁說:「君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呂布死前沖劉備說:「大耳兒最不能相信!」每次讀到此處,心中都有點悵然若失感,也有點解恨之感。劉備如此寬厚之人,卻在經歷呂布屢次的挫折和戲弄之後,也能狠心在呂布生死存亡那一刻,落井下石。可見反復無常、無義無信之人終將被人所棄。最後呂布被曹操縊殺,三國第一猛將,就此隕滅。
再觀呂布一生,不免心生嘆息之情。其人膂力過人,萬里疆場,所向披靡。然正如其帳下謀士陳宮所言:「君,驍勇無敵,善戰無前,然勇而少計,暴而少仁。恐眾叛旦夕之間。」
想當年:「三英戰呂布」時,是何等的勇猛無敵?!「轅門射戟」倍受大贊大贊「將軍天威也」!一代梟雄,卻落得眾心皆離,東奔西走,而兵敗身死。歷史有評價雲::「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為人不講忠義,行事不求誠信,不聽善言,反復無常,始亂終棄,因此註定了要有如此悲壯的結局。真是可悲、可惜、可嘆!
② 當今社會中,關於"見利忘義"的事例
我在一家超市有生抄意店面,請的女孩襲是我帶出來的家鄉人,有一點點轉折親,以前一直認為很放心,對她也非常好,工資開到1300元/月。前幾天我去農家樂采了草莓送給她,她居然突然地告知她現在轉讓了我的同行的生意,且跟我就在同一超市,第二天就不來上班了。我還算是她的師傅,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她還跟我搶生意,完全沒給我重新找人看店的機會。。現在,我的檔口已經四天沒有人看了,生意損失無從計算。她跟我就這樣成為了競爭對手,從道義上講太過份了,但道義在她那裡算什麼呢,她一家人都只認錢,見利忘義,以前可能窮瘋了。我氣得已經幾天食不知味,睡不著覺,好想好想一下子做死她。她是我從小到大見過的最骯臟齷齟的人渣!
對於我來說,這是我經歷過的最見利忘義的事,深刻印象加深刻痛恨、失望啊!
我都不好意思說我是哪省人,居然那裡還產出這樣的超級人渣。按生意場上的話講,這種人在吃師傅肉啊。
③ 歷史上,現實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捨生取義」和「見利忘義」的人物事例請簡述之
捨生取義
關羽在《三國演義》的1200個人物里立意是最高的。但作為歷史人物,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卻並不高,他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千年以後,他會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佑民」的神祗。不但使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黯然失色,連文聖人孔夫子也退避三舍。關羽生平足跡所到之處,遺跡成林。未涉足之處在他身後,紀念遺跡也如雨後春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更是成為中華文化中捨生取義、神勇蓋世的的典型掌故。但是誰又曾想到,這個已成典故化作成語的情節,竟然是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而虛構的。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文天祥、於謙、岳飛等等!
-----------------------------
見利忘義
陳壽:「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三國志——呂布臧洪傳第七評》)
秦朝李斯,秦始皇對李斯有知遇之恩,但是他為了活命,出賣了秦朝的命運,把一個弱智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趙高,這是秦朝最忘恩負義的人,為了把胡亥推上大位,答應李斯這,答應李斯那,最後成功了還是把人喀嚓了漢朝呂雉,其實劉邦也不是好東西,不過呂雉比他還要狠,殺韓信就是最讓人心寒的,還有九江英布,大將彭越,反正惹著這個女人都沒有好下場,劉如意和他娘下場最慘!三國呂布,這個人不用說了,三姓家奴啊,這個簡直是婦孺皆知!兩晉南北朝司馬皇帝一族都是忘恩負義,而且沒有才能的人,司馬炎就不行,兒子是個徹底的白痴,往後更是一個比一個心狠,一個比一個毒辣,殺掉的對他們有恩的人不計其數,難怪東晉不得善終,宋齊梁陳一個接一個,也都不得好死,不是下臣叛變,就是皇族互相殘殺,恩將仇報的看的讓人碎,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禽獸史隋宇文化及,這個人確實有才能,但是野心不小,而且心狠手辣,隋煬帝提拔他重用他,雖然這個皇帝有萬般不是,但他也不應該弒君反逆唐這個朝代的人有意思,大臣尊敬皇帝,皇帝信任宦官,宦官痛恨大臣,不能用見利忘義來形容他們,可以說這一朝都是為了權利和金錢在不停的爭斗,最後是大臣輸了,皇帝輸了,宦官更是輸得一塌糊塗宋趙光義,太祖最喜歡這個弟弟,傳位給他也是名正言順,歷史上那些所謂疑案咱們就不提了,總之,他不應該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就逼死兩個親侄子,也就是太祖的兩個兒子,德昭,德芳,所以演義里的八賢王趙德芳是不存在的!死的時候才二十三歲元蒙古人打仗厲害,但是人性化就差很多,他們基本上大腦還處於野蠻思維,見利忘義是常見的事情,好像狼見了肉是一定要吃的,不管有什麼阻攔他們都是一個字,死!明陳友諒,他是被朱元璋滅了,所以詳細點不能算明朝人,但是他確實見利忘義,而且明顯的讓人發指!吳三桂這個人不好說,他是見權忘義,為了權力殺了不少人。明朝的大臣都是貪污受賄毫不猶豫,所以見利不好說了,包括最有名的大臣張居正也是一樣。清穆彰阿,其實只要拿了國家錢不給國家辦事就都是見利忘義的人,當然了,這樣的人太多了,我只說這個人,因為他是所有貪官裡面最無能的一個,都貪一千萬,就他壞的事情最多!道光啊道光,我好可憐你啊!
求採納,十分全面的回答!
④ 歷史上見利忘義的人的事例
1、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
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
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
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撐船上岸,遠遠地觀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2、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後也死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侄呂產為相國,呂祿統領京都禁衛軍。
呂氏家族掌權,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於把北軍歸周勃指揮。
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窋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其餘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後,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斗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3、陳世美的妻子供他讀書。他後來在科舉中中了狀元,後來做到了駙馬。他的妻子來找他,他不但不認,還派殺手追殺她們。這事讓皇帝知道了,讓包拯審判。後來被鍘。
4、越國能夠滅掉吳國,范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范、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范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范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
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范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么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
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么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5、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隻狼就拚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 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⑤ 歷史上見利忘義最多情的人物
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版後也死權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侄呂產為相國,呂祿統領京都禁衛軍。呂氏家族掌權,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於把北軍歸周勃指揮。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其餘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後,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斗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漢書》記載說:「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作者班固認為酈寄不屬於「見利忘義」。
成語「見利忘義」,指看到有利可圖就忘掉了道義。
⑥ 古代見利忘義的故事
1、秦末,酈商在高陽起兵,歸順劉邦。他將自己的四千兵馬交給劉邦統率,自己沖鋒陷陣,立下不少功勞。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當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後來退休在家。
劉邦死後,大權落在呂後手中。她封自己的侄兒呂廣、呂祿為王,打算將劉家的天下變為呂家的。呂後病死後,呂家的人蠢蠢欲動,眼看一場政變就要發生,漢朝大臣們個個捏著一把汗。
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緊急磋商,討論對策,最後決定為了平息禍患,必須誅滅呂氏家族。但是,當時的兵權在呂祿的手中,他掌管北軍,周勃雖然是名義上最高的將領,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無法調遣部隊。
周勃和陳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酈商的兒子酈寄與呂祿是好朋友的關系,除掉呂祿。周勃首先劫持住酈商,威脅酈寄引出呂祿,乘機奪取兵符。呂祿聽從酈寄的勸告,出外狩獵散心,周勃奪了兵符,趁機控制北軍,隨後便把呂氏家族全部誅滅。
酈商在誅呂事件發生後不久就去世了,酈寄由於立下大功,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史書評論酈寄,說他見到有利可圖,就出賣了朋友,是個沒有道義的人。
2、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貨,取水路販往外地銷售。船在河中順風行駛,忽然濃雲密布,狂風驟起,大雨傾盆,河水陡漲。賈人走出船倉查看貨物,一股大浪襲向船頭,把賈人拍落水中。賈人在水中掙扎呼喊:「救命呀!」
一個漁夫聽到喊聲,急急忙忙把船搖過來救人。賈人看到漁夫,大聲喊道:「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把賈人救起來,送進船倉,賈人換好了衣服,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漁夫,說:「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不接銀子,看著賈人說:「剛才你在水中許諾說給一百兩銀子,而不是十兩。」賈人滿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魚能掙幾文錢?現在一下子撈了十兩銀子,不少了。」
漁夫說:「事是這么回事,理卻不是這個理。你剛才不許諾給一百兩銀子,我也會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說給一百兩,我希望你不要失信。」賈人搖搖頭,踱進船倉,不再理會漁夫,漁夫長長嘆口氣,回到漁船。
年後,賈人又辦了批貨,碰巧在河中與漁夫相遇。兩個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賈人說:「我給了你十兩銀子,你為什麼不用來當本錢,做點小生意,何苦風里雨里掙這份辛苦錢?」
漁夫來不及答話,賈人的船觸上礁石,船倉進水,船漸漸下沉。賈人急得團團轉,大聲對漁夫說:「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保證不失信。」
漁夫搖櫓從賈人旁邊劃過去,回頭不緊不慢地說:「喊信得過你的人來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銀子,可也不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人的命。」很快,賈人隨著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3、陳世美的妻子供他讀書。他後來在科舉中中了狀元,後來做到了駙馬。他的妻子來找他,他不但不認,還派殺手追殺她們。這事讓皇帝知道了,讓包拯審判。後來被鍘。
4、越國能夠滅掉吳國,范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范、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范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范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
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范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么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
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么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5、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隻狼就拚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 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⑦ 歷史上捨身取義和見利忘義 的人物
文天祥!!朱元璋
⑧ 歷史上著名的*見利忘義*和*捨生取義*的人物
捨生取義
關羽在《三國演義》的1200個人物里立意是最高的。但作為歷史人物,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卻並不高,他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千年以後,他會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佑民」的神祗。不但使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黯然失色,連文聖人孔夫子也退避三舍。關羽生平足跡所到之處,遺跡成林。未涉足之處在他身後,紀念遺跡也如雨後春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更是成為中華文化中捨生取義、神勇蓋世的的典型掌故。但是誰又曾想到,這個已成典故化作成語的情節,竟然是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而虛構的。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見利忘義
陳壽:「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三國志——呂布臧洪傳第七評》)
孔雀東南飛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見利忘義摧殘青年男女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