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張恆

歷史名人張恆

發布時間:2021-02-27 08:25:55

1. 除了張恆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小時候的故事請寫出來

張恆——名人?…………名人小時候我只知道司馬肛砸光

2. 張恆是什麼朝代的什麼樣的人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

3. 張恆是哪一學說的代表人物宣夜說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版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權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4. 死亡開端張恆是幹嘛的在死亡開端都沒介紹張恆這個人物在裡面處於什麼樣得位置,就直接出現了張恆說

特殊靈魂,因為是作者分身,身負大伏筆,是斐嬌隊里的弓射手
http://www.86zw.com/Html/Book/31/31267/2102245.shtml
初次登場
是所謂的西南邊區最艱苦的的方。一些小山村就坐的山區之中。除了祖輩們踩下的土路以外就再也沒有與外界相通的道路了。甚至有些山村裡的人。他們一輩子都未曾見過電燈。沒有用過自來水。但是他們仍然堅強活著。一如那迎風雪而立的樹木一般。堅強的活著。生存著……

這年輕男子看起來約莫二十四歲模樣。模樣倒還屬於俊俏。不過卻和楊頂天那與帥的俊俏不同。這個年輕男子的模樣看起來略有些偏小。也即是帶著孩子模樣。有些比實際年齡顯小的味道。一圈圈黑色氣息環繞其四周。也是如普通靈魂那樣被困於孽里。

但是這個年輕男子沒有如大多數人死後化為靈魂。發現自己被罪孽所困。立刻便陷入到瘋狂境的里的模樣。他只是很平靜的坐在那溪水上方。神情看起來安淡漠。即便是看到了裴驕飛來時。他也只是略略一吃驚。接著便依然回歸了安詳表之中。
王者氣質

http://www.86zw.com/Html/Book/31/31267/2103541.shtml
介紹

5. 張恆的人物簡介

出生年月:1978年7月學歷、職稱: 博士,副教授專業方向:有回機化學教育與研究經歷1996.9-2000.6 武漢答大學化學系本科2000.9-2005.6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碩博連讀2005.7-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領域與興趣目前主要從事過渡金屬催化的有機反應的方法學、機理和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 。

6. 祖中之張恆這些文化名人的事跡告訴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做呢

保持持續興趣

7. 人間正道是滄桑各個人物原型

據媒體報道,一些觀眾對《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角色作出了與歷史人物的比較。

1、楊立青——是陳賡、許光達、肖勁光、鍾偉幾位人物事跡的結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經歷,參考了陳賡的事跡。在蘇區的經歷,參考了許光達的事跡。而解放戰爭在東北戰場和四野南下的經歷,則參考了肖勁光和鍾偉的事跡。

2、瞿恩——參考了瞿秋白的事跡。

3、楊立仁——參考了鄧文儀的事跡。

4、范希亮——參考了黃埔三期學員中出的國軍名將宋希濂、戴安瀾的事跡。

5、瞿母、瞿霞——參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暢的事跡。瞿霞的獄中經歷參考了帥孟奇的事跡。

6、楚材——參考了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的事跡。

7、湯慕禹——參考了湯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跡。

8、林娥——參考了紅色女特工張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跡。

9、董建昌——參考了程潛、唐生智等人的事跡。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是考入的黃埔軍校第三期。而據史料介紹,黃埔軍校第三期是於1924年12月開學的。在第一次東征時期,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編為入伍生總隊留校,分駐市區、黃埔、虎門等地,擔負當地的治安、勤務和警戒任務。在兩廣軍閥楊希閔和劉震寰發動武裝叛亂時,第三期學員奉命回黃埔長洲本島,配合回師的東征軍發動總攻擊,繼而又參加「六·二三」廣州各界聲援上海「五卅」慘案的反帝遊行。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遇刺後,第三期學員直接參與了監管與「廖案」有關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學員畢業,大部分被派遣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所屬的第1、2、22師任職。這些學員在北伐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後來,第三期學員大多成為國民革命軍中的將軍。在抗日戰爭戰場上立下戰功的戴安瀾和王耀武,就是黃埔第三期畢業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畢業生成為解放軍將領的極少,也沒有一位解放軍中將是黃埔三期的畢業生。本來黃埔第三期中共學員中出了兩位優秀的紅軍將領朱雲卿和吳光浩,可惜都英勇犧牲了,否則至少應該是授到上將的。可見,劇中的角色都是虛構的人物,沒有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這是藝術創作所允許的。楊立青是如此,其他劇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角色原型雖然沒有局限於歷史上的某一個人物,卻因劇中一位角色的人名與歷史上的一位真實人物名字相同,從而捲入了一場意外的糾紛。

在劇中,三期六班學員中有一個加入孫文主義學會的右派學生叫湯慕禹,此人堅定反共,後來一直在國軍中任職,直到遼沈戰役中化裝潛逃被抓獲。作為楊立青的同學,他與楊立青的私交不錯,並且還上船幫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務,救出了瞿教官,說明人品並不壞。但是,在劇中他畢竟是以右派學生面目出現的,在黃埔與左派學生打架,也想在軍中陞官。可巧的是,黃埔軍校偏偏還真有一個叫湯慕禹的學員,不過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學,也就是四期的學員。這位歷史上的真實的湯慕禹,1903年生於四川重慶巴縣,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30年11月任紅六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1931年3月,湯慕禹任紅三軍教導團團長,參與創建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後任紅二十五師師長兼獨立第三團團長。1932年10月,在湖北荊門半邊街戰斗中犧牲。湯慕禹是原巴縣地區犧牲的最高級別的紅軍將領。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播出之後,那位真實的湯慕禹烈士的後人看了劇情介紹大為不滿,因為在劇中「湯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讓人與已犧牲的紅軍戰將湯慕禹相混淆,進而對革命烈士的名譽權構成損害。因此,湯慕禹烈士的後人決定起訴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劇組及相關責任人,要求賠禮道歉、公開恢復湯慕禹的名譽和賠償精神損失。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江奇濤的經紀人則表示,「小說就是小說,與歷史沒有關系」。

據查,黃埔軍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學員中,只有這位來自重慶巴縣的學員叫湯慕禹。因此湯慕禹烈士後人認為,即使是編劇認為人名「純屬雷同」,也應及時澄清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一位律師則認為,如果單純名字雷同還可以理解,但同一時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屬可以要求劇組一方進行修改。

拓展資料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由張黎執導,孫紅雷、黃志忠,張恆,柯藍、楊雪主演的一部大型歷史正劇,通過1925年至1949年間楊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脈絡,將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歷史主題與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現了從黃埔時期的國共合作到共產黨戰勝國民黨、國民黨退逃台灣這一歷史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了歷史,由孫紅雷主演的楊立青也再現了我軍高級將領的傳奇風采。

劇情介紹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軍閥、楊氏家族族長楊廷鶴膝下有三個子女:長子楊立仁、女兒楊立華以及小兒子楊立青。楊立仁與楊立青雖是親兄弟,但關系並不怎麼融洽。楊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備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視的北洋政府要員。楊立青偷拿楊立仁的槍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殺計劃提前夭折。之後,兄弟倆先後前往廣州,各自發展找尋前途。

楊立仁通過楊家世交楚材介紹成為黃埔軍校的參謀教官,而楊立華早已是廣州國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立青憑借繪圖技藝順利地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楊立青將瞿恩視為人生導師,並對瞿恩的妹妹瞿霞產生了愛慕之情。此時,楊立仁已踏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政治核心圈,參與了軍政機密。

在瞿恩等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艱難的取得了最後成功。不久「四一二」事變爆發,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隨軍駐守上海的楊立青與瞿恩一齊秘密離開了上海,之後楊立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楊立仁已是國民黨中統駐上海的情報長官,而他的對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楊立青。楊立華結束莫斯科的學習回到上海後,作為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人士繼續為國民政府服務。楊立青與楊立仁之間經歷了數次正面交鋒,楊立華不願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過條件交換,要求瞿恩讓楊立青離開上海到中共的後方工作,瞿恩被迫答應了要求。

瞿霞在執行任務時,不慎被特務抓捕入了監獄,瞿恩接受黨組織上新派來的助手林娥,繼續開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楊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絕了楊立仁的愛慕表白,並和她的上級瞿恩秘密結成夫妻。由於叛徒出賣,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拋下剛出生的幼子,輾轉去了中央蘇區。楊立華主動收養了他們留下的幼子,並取了名字叫費明。

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失敗了,瞿恩不幸被國民黨軍逮捕,范希亮奉命對在黃埔的老師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展開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楊立青作為警衛人員隨中共談判代表團前往南京。

抗日戰爭爆發,楊立華安排楊家舉家遷往陪都重慶。楊立青作為八路軍的團長在抗戰前線奮勇殺敵,楊立仁則一直在諜報戰線上辛勤奮戰。在陝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給了楊立青的黃埔同窗穆震方,楊立青得知後心靈大受打擊。

楊立仁與林娥在重慶相遇,國共兩黨的情報人員再次配合偵聽日軍的電台。「皖南事變」後,楊立青受組織上委派前赴重慶保護情報工作的安全。楊立青與林娥在重慶完婚,但與楊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業上站在了對立面。

抗日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內戰一觸即發,楊立青與楊立仁兄弟倆沒有在正面戰場相遇,但依然繼續著相互之間的較量。解放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楊立青也從軍工生產保障轉到了一線戰場。國民黨中將楊立仁回到了上海,准備和國民黨政權一起退逃台灣。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楊廷鶴因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團聚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

8. 在張衡傳中 張恆的人物性格特點

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對著夜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麼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
孩子說:「奶奶,我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麼遠。」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
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東漢人。他長大後刻苦鑽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http://..com/question/12581953.html?si=3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裡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准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並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9. 老子屈原華佗孔子李斯孫武張恆董仲舒屬於兩漢時期的是

老子屈原華佗孔子李斯孫武張恆董仲舒屬於兩漢時期的是:華佗、張衡、董仲舒。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漢末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雲(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元111年(永初五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徵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於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歷法,製作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寫得較為詳細明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張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