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朗姓歷史名人

朗姓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4 21:58:54

⑴ 歷史上塗姓的名人

塗溍生:(生卒年待考),撫州宜黃人。著名宋朝經學家。

三試禮部不第,授山長。精通《易》學。著有《四書斷疑》、《易義矜式》。

塗 幾:(生卒年待考),江西省宜黃人。字守約,又字孟規。著名元末明初學者。

胸懷曠達,有高古之志。師從李存,研求陸九淵理學。明洪武初年曾試圖上書皇上策論時事,因病未果。尤工詞賦。著有《東游集》、《塗子類稿》。

塗 順:(生卒年待考),江西省新建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永樂年間進士,授崇德知縣。勤廉自勉,上信下懷。任滿後,所用器具,皆封歸庫,不私攜一物。

塗 升:(生卒年待考),江西省豐城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成化年間進士。任監察御史時,彈劾太監李廣及其黨羽。官至廣東按察副使。後以他事,罰米輸邊。著有《南巡錄》。

塗 瑞:(生卒年待考),字邦祥;廣東省番禺人。著名明朝學者。

弱冠即以文學聞名鄉里,明成化年間(1465~1487)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參與修撰《憲宗實錄》,書成後,升修撰,侍經筵。

時人以其才學、書法、儀表皆佳,尤善書法,時稱「翰林三妙品」。

塗 謙:(生卒年待考),江西豐城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正統年間進士,歷遷御史。土木堡之變後,上書景宗切勿遷都。後遷山東按察司副使。

塗大經:(生卒年待考),撫州宜黃人(今江西宜黃)。著名宋朝官吏。

性格慷慨大方,羨慕古人高風亮節。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因請朝廷恢復元

⑵ 歷史上有沒有姓邊的名人呢

1、邊讓

邊讓,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邊讓善於辯論,辭賦,年輕時便聲名在外。中平元年(184年),大將軍何進聽說邊讓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徵辟他為大將軍府官員,又擔心他不來,於是詐稱征其為軍事幕僚。

邊讓到雒陽後,何進任命其為令史。何進設禮接見邊讓,邊讓既能善於占射,又能辭對,當時賓客滿堂,無人不被邊讓的風采所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遞交名片,以求交往。

2、邊鎬

邊鎬,小名康樂,生卒年不詳,江寧人。五代時南唐著名將領。南唐保大元年,邊鎬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鎮壓張遇賢起義,以行營招討的名義兼任撫、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隨齊王李景隆進攻割據福建的閩主王延政,歷經激戰,王延政出降,閩亡。

南唐捲入與後周的戰爭時,邊鎬被重新任命為將領,但被後周軍隊生擒,周世宗柴榮任命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等到雙方議和,邊鎬又被遣返,但從此不被重用。最後卒於金陵。

3、邊貢

邊貢,道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邊貢出身於一個官僚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的儒學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及第,年僅20歲。少年登科,名動朝野。初授太常博士,遷兵科給事中。明六科給事中掌鈔發章疏,稽察違誤,職權頗重。

邊貢任職期間,不避權貴,不計利害,上書彈劾貪冒軍功、卑怯無能的監軍太監和統兵將帥,上《言邊患封事疏》。當時監軍太監苗逵為皇帝所寵信,鎮軍統帥是宗室保國公朱暉和右都御史史琳。邊貢奏文疏直激切,聞者凜然,表現出他關心國事、直言敢諫的品格。

4、邊景昭

邊景昭,字文進,明代畫家。隴西人,生卒年不詳。永樂年間任武英殿待詔,至宣德時仍供奉內廷。後為翰林待詔,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畫。他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其作品工整清麗,筆法細謹,賦色濃艷,高雅富貴。

邊景昭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所繪的《三友百禽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畫面松竹梅歲寒三友並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鳥聚集,隱喻百官朝拜天子,順承天意、熙寧祥和的立意,凸現吉祥瑞應的象徵意義。

同時,象形刻畫也生動活潑,尤其百禽的動姿,或跳躑,或鼓噪,或飲啄,或顧盼,悉盡其態,氣氛熱鬧歡快,諸鳥細致入微的描繪,使品類意義可辨,布滿全幅的構圖,呈現「茂密」的特點,畫風工細精微又富裝飾性,此作堪稱邊氏最具宮廷花鳥特色的佳構。

5、邊壽民

邊壽民擅詩詞,然散佚未刊,詩名為畫名所掩。《葦間老人題畫集》乃百年以後有心人從畫本錄出者,計詩70首,皆題畫作,詞35首,其中17題17首為題畫,另5題18首非題畫作,乃錄附於此者。非題畫之作,想必甚多,年遠自難於收輯。

《葦間書屋詞稿》雖系邊壽民自輯,然僅晚年的某一時期的詞稿,遠非全貌 ,計詞27首,其中15首為題畫,12首非題畫作。兩集之外散見於畫面者尚有一批。

⑶ 郎姓氏的來歷

關於郎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上古周朝時,魯懿公的孫子費伯率領軍隊駐扎郎城(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費伯的子孫就在郎城定居下來,並以邑名為姓,世代相傳姓郎。

堂號
《通志氏族略》記載:「姬姓,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望出中山、魏郡。

二:歷史上南匈奴的姓氏。

郎姓起源參考之二
郎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郎姓起源於姬姓。周朝時,魯國國君魯懿公的孫子費伯,曾率部駐扎在郎(今山東魚台東北),後來駐扎時間久了,費伯的族人就有許多留在了郎地,並且以「郎」為姓。因此郎姓是魯國國君的後裔。由於魯國國君是周朝王室後裔,因此,郎姓起源於姬姓。 發展和演變:歷史上少數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為「郎」。他們多聚集在中山,因此,中山成為郎姓一大郡望,此外,郎姓還在魏郡發展壯大,形成望族。因此,世稱中山望,魏郡望。

歷史名人

郎士元——字君胄。工詩,擅長五律。與錢起齊名,時人喻稱:「前有沈宋,後有錢郎。」《中興問氣集》時說,郎詩比錢詩「稍更閑雅」。他作《送彭將軍》詩:。『雙旌漢飛將,萬里獨橫戈。春色臨邊盡,黃雲出塞多。鼓聾悲絕漠,烽戍隔長河。莫斷陰山路,天驕已請和」。工於發端,很有氣勢。

郎廷佐——清朝奉天廣寧人。任江西總督。對於江西瓷器的製造進行改良,仿古製造傳統名牌產品,暢銷各地。世稱郎窯。

郎靜山 (1892~1995)江蘇省人。國際聞名之攝影家。十三歲開始接觸攝影,二十五歲成為中國第一名攝影記者。在中國攝影史上,郎氏是首位人體攝影拍攝者,首位攝影課程之教師,首位入選國際攝影沙龍之中國攝影家。以自創集錦攝影聞名於世。
地望分布:河北中山郡,山東魏郡。

⑷ 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那些

郎(L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後,以地為氏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的孫子費伯在魯國為大夫,私自占據了郎城(即今天的山東省魚縣東北),他的子孫以邑名為氏,而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
2、出自南匈奴亦有郎氏。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郎姓的另一支郎氏出自少數民族,南匈奴亦有郎氏。
3、出自紐祜祿氏(女奚烈氏),為滿族八大漢化姓氏之一中有郎氏。郎氏滿族宗族是由滿族姓氏紐祜祿氏而冠用的漢字姓,他們冠用漢字姓的最初時間據其氏族譜所載為清代乾隆年間。郎姓姓氏是由紐祜祿滿語niohe,漢譯為狼而演變為郎,用作姓氏的。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一代,紐祜祿氏氏族成員,「仕官難以枚舉」,清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金代,紐祜祿氏的姓氏為女奚烈氏,據《金史·國語》記載:「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記載中可見,今日郎姓的姓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漢譯為郎姓。遠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姓這一姓氏。
得姓始祖:費伯。關於郎姓的姓源,據《姓纂》上面記載:「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第一個以郎為姓的人,是大約3000年以前的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他原來姓費,遷到郎城(今山東省魚縣東北)居住之後,子孫才以邑為氏,紛紛改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後人奉費伯為郎姓的得姨始祖。
名人有:郎士元,郎朗,郎平,郎咸平,郎昆,郎祖筠

⑸ 謝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謝姓名人

1、淡泊名利的謝安

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書法家。

他自幼沉敏灑脫,氣宇軒昂,雖有才名,但隱居於家鄉會稽東山,與王羲之等人縱情山水。直到40多歲,他才應征入仕,後官至司徒。

桓溫亂政時,欲殺謝安。謝安在宴席上談笑風生,從容不驚,使得桓溫最終不敢加害。後來,淝水一役,捷報頻傳。他當時正與賓客下棋,看後不動聲色,被客人問起,才淡然作答:「孩子們已經大敗敵軍。」但他起身回內房時,終於按捺不住心頭喜悅,連腳上木屐的齒被踢斷也不知道。

謝安身居高位,但一直有歸隱東山之志,並數次辭官歸隱又數次急出為官。因此,後人以「高卧東山」比喻隱居,以「東山再起」比喻再度為官。

據說,謝安有個同鄉被罷官,回家沒有路費,只有大批蒲葵扇。於是,謝安從中挑了一把,隨手拿著,由於世人仰慕謝安,便競相仿效,蒲葵扇立刻被一搶而空。

2、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他幼時被寄養在外人家裡,族人名之為「客兒」,世稱「謝客」。他祖父是東晉名將、康樂公謝玄,母劉氏是書法家王獻之的甥女。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其詩大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細致,見解獨到,開山水詩之先河。

謝靈運曾自誇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見他自負之程度。

他與堂弟謝惠連關系甚好,曾說:「只要惠連在座,我往往能得到佳句。」他任永嘉太守時,有一次在西堂構思詩作,未果,昏然入睡,夢見惠連,忽得佳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於是,他便說這兩句詩「有神功」。

謝靈運還發明了一種帶兩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後人稱之為「謝公屐」。

3、謝混

謝安之孫,晉朝美男子,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士,太保謝安之孫,會稽內史謝琰第三子,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婿,東晉安帝時為宰相,晉孝武帝司馬耀旳乘龍快婿,後被劉裕誅殺。

謝混出身於陳郡謝氏,年輕時頗有美譽,有偉姿容,善寫文章,為皇帝悅,後與晉陵公主成婚,育有二女。東晉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襲望蔡縣公,任中書令。義熙二年(406年),加中領軍、尚書左僕射領選部。義熙四年(408年),加侍中、錄尚書事、揚州刺史。

東晉末年之盧循孫恩之亂,爆發於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結束於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歷時約十一年。謝氏家族遭到嚴重打擊,謝混的父親及兩個哥哥紛紛戰死,謝混這一家只剩謝混。

義熙八年(412年),謝混但因與劉毅關系密切,疑黨同劉毅,被劉裕誅殺。謝混死後,其妻晉陵公主也被迫與謝家離婚。

謝混善詩文,被時人譽為"風華為江左第一"(《南史·謝晦傳》),是中國山水詩文學的先驅人物之一。在晉末首倡山水詩,但仍受玄言詩影響,以致成就不大。鍾嶸《詩品》將其詩定為中品。

4、謝升卿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南宋寧宗時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坂鄉人,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約1195—1200年)。因認安南陳守度為族叔,改名陳日煚(jiǒng)或(陳曰照,陳照),科舉中第後當了安南國王的附馬,後來當了安南國王,開創了安南歷史上的陳氏王朝。

他本名叫謝升卿,祖籍為浙江會稽郡山陰縣謝姓,後南遷至福建長樂縣,謝升卿因為殺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為陳京,逃到安南國,成了太尉陳承的義子。

他容貌俊逸瀟灑,才華不凡;但性格豪爽,歌詩多,落拓不羈,強悍無比而多才,好交友與博徒豪游少有大志,不屑科舉仕進,屢以家中財物助貧。

5、謝道韞

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

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跡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⑹ 一個少見的姓氏,歷史上的向姓名人都有誰

向朗復,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制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
向寵(?-240),向朗兄之子。劉備時,任牙門將(保護牙城的武官)。
向秀(?—約275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

⑺ 郎姓在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名人

郎士元
郎士元
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寶年間(744-755)進士,官至郢州刺使。
郎氏
[清]女。佚名,際昌女,適同邑蔡氏。亦能畫。《墨林今話》。
郎坦
(?—1695)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吳拜子,清朝將領。
郎朗
郎朗是第一位與柏林、維也納、美國五大等所有一流樂團長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郎平
郎平
是中國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和教練員。郎咸平
郎咸平
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東。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郎咸平作為世界級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郎昆
郎昆
郎昆,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主任、博士學位研究生,北京廣播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 2005年、2006年兩屆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郎祖筠
郎祖筠,2000年榮獲有線電視金視獎最佳節目主持人,也是春禾劇團、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的團長。第43屆台灣金馬獎評審團成員之一。
郎永淳
郎永淳
郎永淳是個「特別人物」。首先,形象方面,他是個戴著眼鏡播新聞的播音員;其次,他的嗓音也明顯與眾不同;再有,他播新聞的時候似乎缺乏專業訓練,摻進了太多個人特色。總之,他與傳統播音員的標准相差太大。

郎寶信(1917.4-2001.9)男,漢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卓有成績的教育工作者,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1981年任張家口醫學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張家口醫學院黨委書記(現為合改為河北北方學院)。1983年離休。行政9級
郎宇
《男生女生》雜志寫手之一,後在《男生女生》雜志社任美編,任編輯時更名為郎小宇。
郎益華
出生於1963年。 圖書館學專業。工作認真,兢兢業業。對圖書館事業有突出貢獻。參與編寫了《濰坊市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書目》和《濰坊古籍書目》。
郎靜
女,1964年3月出生。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動力機械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清潔燃料及其排放研究,發動機摩擦磨損及其故障模式研究, 新材料在發動機上的應用。
郎紹君
河北保定人,漢族,主要研究近現代中國書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並擔任博士後指導導師以及兼任文化部造型藝術成就獎評委。現任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郎宗權
字衡之,祖籍浙江餘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郎友良
男,漢族,1952年5月生,河北遷安人,197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2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現任西藏軍區政治委員(副大軍區職)。
郎太岩
男 ,河北省遷安市人 ,1927年6月生 ,東北軍政大學畢業 ,社會學教授, 民政理論專家,知名學者!

⑻ 歷史上姓班的出過什麼名人

1、班彪

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顯。班彪從小接受儒家思想,他的史學觀點與司馬遷有所不同。

他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羞貧窮」、「賤守節而貴俗功」,是一個大弊端。然而他也稱贊司馬遷「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他的這些觀點完全被班固繼承,對於《漢書》的編撰影響頗深。

2、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

班固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規范和影響著後世對小說的認知和寫作,兩千年來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功能價值。

3、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他為人有大志,不修小節,但內心孝敬恭謹。

他以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確地執行了漢王朝「斷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終立足於爭取多數,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因而戰必勝,攻必取。不僅維護了東漢的安全,而且加強了與西域各屬國的聯系,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卓越貢獻。

4、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

班昭認為女人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處於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性別角色,由此出發,主張婦女應承擔在家辛勤勞作,操持家務,侍奉丈夫等由性別角色而決定的社會責任。並對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作了具體解釋。

班昭強調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認為女人的天地在於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內之才」,把婦女納入儒家設計的有助於維系家庭人倫關系的體系。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女子對於男子絕對順從的思想,並強調妻子除了要對丈夫順從外,還要對婆婆順從。

5、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詳,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

班婕妤相貌秀美,文才頗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她經常開導漢成帝;班婕妤還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她的詞曲有感而發,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受益匪淺。

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班婕妤的賢德在後宮中也是有口皆碑。因她不幹預朝政,謹守禮教,深受時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稱。

⑼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⑽ 出姓的歷史名人

出光育
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福建泉州塗嶺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 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農歷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塗嶺新厝鄉遷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洪厝坑自然村),從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 妣陳氏,生長伯祖智惠(居西坑鄉),副妣某氏,傳生四子(又傳太宗門口一穴單坑,是細媽墓,即富地):出碩叟、出確齋、出聰、出明(字睿軒)。 從五世祖出光育遷居洪厝坑,家族經明、清、民國的繁衍,發展迅速,為如今的燕山蒙古族。 出光育遷居洪厝坑,路經現泗洲水庫後地段名石梯路時,一邊孩子,一邊鐵鍋,因路滑滑下,鐵鍋破,孩子滾下水溝。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語,此棄舊迎新,喜題石梯路,現石刻存在。 出光育之墳葬於橫溪蛇頭山地,面向東,即面燕山,刻寫:「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將納哈出後裔。」
出科聯
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干甫,號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福建惠安塗嶺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 出氏祖先在元代為派往監督縣令的元官「達魯花赤」。明初,元官紛遭殺戮,因出氏祖先較為愛民,得鄉民幫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傳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聯,已歷十幾代。 出科聯生平析朗讀書,十八歲中秀才,十九歲受知於程學憲,補弟子員,旋朗冠三軍,補邑優行廩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歲登本省鄉試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聯捷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檢討。是當時頗有名望的書法家,惜其墨跡均已不傳。 出科聯曾隨乾隆大帝下江南巡遊,清世祖皇帝對這位隨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詢問。出科聯趁機奏明出氏得姓的來龍去脈,遂使隱姓埋名數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於天下。乾隆大帝當即稱譽:「好個奇姓!」 出科聯以玉言報達家鄉。太史公雖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獎誘後進而秉性剛方,不與時俯抑,放在史館十餘年不得遷。 出科聯與族人敦詩說,言孝言慈,而於讀書一節尤於,郡太守聘主梅嶺書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終於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農歷7月14日寅時,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農歷2月12日寅時,終年四十五歲。 嫡配何氏先歿,副室蔣氏,孝男二:長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蔣氏出,女四:承、重、孫、倌,孫室曾一孫,男王秀,余繩未久合以也。請乾隆甲辰年農歷11月3日葬於陳厝坑鄉厝後燕山之麓祖墓右邊。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兩廣,嫡氏先歿,與生孫(字克仲)合葬小壩打蛇厝後,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孫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聯律詩二首: 《七律·游廬山》:「廬山竹葉幾春秋,雲鎮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眼觀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十二洲。一時光景看不盡,天緣有運再來游。」 《七律·故鄉別主箋》:「遠別家山歲月寬,空齋蕭灑故情歡。芸憲政讀勤磨礪,自可回首蔗境觀。結廬人境絕囂塵,正似山居木石鄰。遐想英才看薈萃,黃叨遴選沐皇仁。山氣清奇靈秀增,衣冠文揚昔崢嶸。而今撫樹兼懷古,松護峰巒半陰晴。回顧山頭萬疊壽,回環曲水騰蘭亭。流連此地真難得,即景題詩興舍呈。」

閱讀全文

與朗姓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