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湯

歷史人物湯

發布時間:2021-02-27 08:17:04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湯姓名人

湯顯祖:明朝戲曲家、文學家。因觸怒權貴,被劾歸里。之後居家二十餘回年,精心研究詞曲,答專事著述,寫成《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
湯 和:明代初年開國功臣。因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授封信國公。明太祖朱元璋謀解諸將領兵權時,首先上書歸返故鄉。
湯貽汾:清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筆致秀逸,兼工草書和詩,與戴熙並稱撎來鰏。
湯 厘: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克寬:明朝抗倭名將。曾屢敗倭寇於溫州、奉化、寧海、寶山、蘇州、松江、海豐,後為廣東總兵。
湯天池: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Ⅱ 古代湯的名字

字典中的解釋
1.熱水
2.煮東西的汁液
3.烹調後汁特別多的副食.
湯(湯)字屬於昜字族.在昜字族裡,昜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昜字族漢字都與「播散」、「散開」之義有關.湯(湯)的本義是「汁水」.
作為歷史人物,湯是商朝的建立者.
字音字義
湯(湯) tāng 字從水從昜.「昜」意為「播散」、「散開」.「水」與「昜」聯合起來表示「溶化了固體成分的熱水」.本義:汁水.
說明:物體在液體介質中的播散與物體在空氣介質中的播散是一樣的道理,但前者被稱為「溶化」.
湯葯
中醫學最常用的劑型
湯,是中醫學最常用的劑型,古稱湯液,現稱湯劑,民間則叫作湯葯.
食療上說的湯,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適量中葯,放較多量的水,烹製成湯多料少的一類湯菜.
湯中配用葯物,可採用下述三神不同的用法:
一是洗凈後直接放入,或用潔凈紗布包裹放入,待湯燒好後棄葯食用.人參、枸杞子、蓮子等可食葯物及葯食兩用之品可一並吃下.
二是先將葯物加水煎取汁,然後在烹制中倒入.
三是原料用人參等珍貴葯物的,除切片燒制外,還可加工成粉末,在臨起鍋前放入,以便充分利用,不致浪費.
湯的烹制,最常用的是加水煮.水應一次加足,中途不得已要加水的話,一定要添加沸水.火候上,宜先用旺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燒至菜熟湯成.
湯也可用隔水蒸或燉,將原料放盛器內,加入足量水和調味品,蓋好,再放入蒸具蒸制,或放鍋內隔水燉,至原料熟爛為止.
湯菜用了較多量的水,可使所用食物烹製得較為酥軟,所用葯物的有效成分更易析出.湯可加糖成甜味,當點心食用,也可燒成鹹味,作下飯菜.

Ⅲ 姓湯的名人有哪些,湯姓歷史,湯姓的來源

【湯氏源流】
湯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

1、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亳,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亳。由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2、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湯姓分布】

因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後有7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亳(今河南商丘縣北);至仲丁時,遷都於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河稟甲時,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縣西);祖乙初時,遷都於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後再遷都於邢(今河北邢縣);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因此湯氏再商代就遍布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主要以古時的中山河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大多來自此地。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湯姓將佐自光州固始(今屬河南)隨從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湯氏主要分布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時有秋浦(今安徽貴池)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得名諱,改姓名為湯悅。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廣西者。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以後再尤台灣遷巴西、日本、模里西斯、印尼、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地。

【郡望堂號】

堂號;

摿俅ㄌ脭或捻襤脭: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湯顯祖是臨川人,所以叫摿俅ㄌ脭。他的書房叫捻襤脭,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採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裡,一方面繼續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郡望: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定縣)。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歷史名人

湯顯祖:明朝戲曲家、文學家。因觸怒權貴,被劾歸里。之後居家二十餘年,精心研究詞曲,專事著述,寫成《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世稱摿俅ㄋ拿螖。

湯 和:明代初年開國功臣。因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授封信國公。明太祖朱元璋謀解諸將領兵權時,首先上書歸返故鄉。

湯貽汾:清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筆致秀逸,兼工草書和詩,與戴熙並稱撎來鰏。

湯 厘: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克寬:明朝抗倭名將。曾屢敗倭寇於溫州、奉化、寧海、寶山、蘇州、松江、海豐,後為廣東總兵。

湯天池: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姓氏聯典·湯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系出子姓,始祖成湯,以謚號為氏。成湯,帝嚳之子契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滅夏建商後,定都毫。死後謚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②出自子姓,商末宋國君偃之後,因避禍所改。《史記·殷本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後,把商舊都周圍分封給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改子姓為湯姓。③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載,春秋時宋國有盪姓,後去草頭成湯姓;宋代有湯悅,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湯;滿、侗、蒙、土等民族均有湯姓。
始祖:商湯。
遷徙:
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由於商朝歷經七次遷都,故商代湯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圍一帶中原地區。秦漢時期,湯姓尤以河北一帶繁衍最旺,故在湯姓的發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陽郡兩大郡望。此期亦有湯姓南遷於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史載,漢武帝時,南越歸順,武帝派湯璋於交趾,職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唐末五代時,從黃巢起義始,中原湯姓再度南遷,其路線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上述諸多次南遷使得源於北方的湯姓遂成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湯姓名人零星見於史冊,宋代以後,大批湯姓名人涌現,且多出於東南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見,後世湯姓是稱盛於這些地區的。宋代湯姓有宰相湯悅和湯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顯赫,成當地名門望族。明代有開國功臣湯和,出安徽鳳陽,死後追封東甌王。另洪武、永樂年間,湯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陝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姓陸續有人入居台灣,進而徙東南亞一帶。今日湯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居多。目前湯姓人口列全國第九十位。
郡望:
中山郡戰國為中山國,都顧(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縣(今河北涿州)。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又為方鎮名,本為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改幽州節度使,並兼盧龍節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歷四年(769)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掬星堂、吞星堂湯悅,安徽貴池人,夢飛星入盤,文思日進,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為正一品光祿大夫、上柱國,封陳縣男,食邑300戶。
玉茗堂明朝湯顯祖,書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採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裡,一方面繼續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中山、范陽。②自立堂號:臨川、義士、敘睦、光裕、雙桂、丹桂等。
字輩:
江西余江湯氏字行:開明國鍾安,寬濟輝根植。
某支湯氏字輩:宋代譜派:壽范紹先業,安世貴廷德。惟載希克明,學欽常對闕。舊譜字派:光應維崇善,榮宗廣樹仁。賢良華國用,忠義佐朝興。濟美英才起,嗣徽孝友敦。星雲昭瑞慶,詩禮振家聲。
湖南湘陰湯氏派語:舊派語:守子友彥大,興夢應必賢,世邦能啟立,中正德安然。禮義才良士,孝弟最為先,金玉成龍虎,富貴又從前。新派語:禮義懋昭,允迪烈光,欽惟成式,咸宜寧章,修明教學,崇尚端方,於時克紹,載錫其昌。
名人: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鍾嶸《詩品》雲:「惠休淫靡,情過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載《玉台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姦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1326-1395),明初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與朱元璋同鄉,一同起兵。渡江後,守常州,御張士誠。統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請解除兵權,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以禦寇。死後,追封東甌王。
湯克寬(?-1576),明抗倭名將。邳州衛(今江蘇邳縣)人。將門出身。官至都督僉事、廣東總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敵有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與張涇等大破倭寇於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旋從俞大猷人粵,破倭寇,留駐廣東。萬曆初年,調赴薊鎮。萬曆四年(1576),韃靼攻古北口,他率軍追擊,遇伏戰死。
湯顯祖(1550-1617),明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臨川(今屬江西)人。萬曆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遂昌知縣。後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劾,居家20餘年,精研詞曲與傳奇,以著述為事。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最負盛名,另有詩文《玉茗堂全集》。
湯應曾,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蘇邳州人。家貧。幼愛音樂。從蔣山人習藝。後為藩王召見,奏《胡笳十八拍》,為世所知。善彈古曲百餘首。人稱「湯琵琶」。曾隨邊軍至嘉峪、張掖、酒泉等勞軍,彈《塞上曲》。後辭歸。明亡攜母流落淮浦。
湯斌(1627-1687),清臣、理學家。字孔伯,號荊峴,安徽來安人。順治進士,官嶺北道參政,乞歸從孫奇逢學。康熙間應博學鴻詞科。歷《明史》總載官、內閣學士等。禁書坊刻小說,令州縣建學社講孝經。疏減田賦,濟江北災民。終官工部尚書。治程朱理學,也不廢王守仁之說,提倡「身體力行」。有《洛學篇》、《睢州志》等。
湯貽汾(1778-1853),清畫家。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居南京。世襲雲騎尉,曾任三江守備等太平軍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畫山水,亦寫墨梅、花卉,筆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有《琴隱園集》、《畫筌析覽》等。
湯球(1804-1881),清史學家。字伯玕,安徽黟縣人。同治舉人。師從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經史,特精考據輯佚。輯有王隱等九家《晉書》,陸機等九家《晉紀》、崔鴻《十六國春秋》、譙周《古史考》等多種,貢獻卓著。
其他湯姓名人有北宋官吏湯悅,畫家湯正仲;南宋大臣湯思退,理學家湯漢;元書畫理論家湯厘;清工藝家湯鵬,詩人湯右曾,畫家湯嘉銘等。近當代湯姓名人有近代立憲派人士湯化龍、湯壽潛,國民黨將領湯玉麟、湯恩伯,微生物學家湯飛凡,生理學家湯佩松,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哲學家湯用彤,電影導演湯曉丹,羽毛球教練員湯仙虎等。

Ⅳ 中國史上,湯姓名人有哪些

湯 厘: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天池: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湯惠休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鍾嶸《詩品》雲:「惠休淫靡,情過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載《玉台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姦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
湯和(132 湯和6-1395),明初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與朱元璋同鄉,一同起兵。渡江後,守常州,御張士誠。統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請解除兵權,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以禦寇。死後,追封東甌王。

湯貽汾
湯貽汾(1778-1853),清畫家。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居南京。世襲雲騎尉,曾任三江守備等太平軍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畫山水,亦寫墨梅、花卉,筆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有《琴隱園集》、《畫筌析覽》等。
湯球
湯球(1804-1881),清史學家。字伯玕,安徽黟縣人。同治舉人。師從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經史,特精考據輯佚。輯有王隱等九家《晉書》,陸機等九家《晉紀》、崔鴻《十六國春秋》、譙周《古史考》等多種,貢獻卓著。
湯 王 陝西始平人,周任亳國國王,為諸羌始祖。 湯玉麟湯思退 浙江青田人,宋宰相、封慶國公、岐國公、榮國公。
湯 漢 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書、封安仁(余江)開國子,南宋儒學旗手、理學宗師。
湯金釗 浙江蕭山人,清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入閣拜副相。
湯玉麟
湯玉麟(湯二虎) 遼寧阜新人,安國軍第五方面軍第12 軍軍長、熱河省省長兼熱河軍區司令、第五軍團總指揮、熱河省駐防軍總司令、上將。
湯恩伯
湯恩伯(1898.9.20 ~1954.6.29 )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幹將領。抗戰時期(前期和中期)表現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湯化龍
湯化龍 湖北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勛、清全國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主席、創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 近代立憲派首領湯化龍湯洪高 山東陽穀人,中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央委員。
湯飛凡 湖南醴陵人,生物製品技正及中央防疫處處長、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創始人。
湯用彤 湖北黃梅人,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學校委會主席(校長)兼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最有成就的宗教學家。
湯佩松 湖北浠水人,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北京農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人。
湯國華 廣東順德人,香港九龍總商會會長、香港道教聯合會會長、香港圓玄學院院長。
湯恩佳 廣東三水人,香港孔教學院院長、香港奧委會副主席。
湯道耕 四川新都人,筆名艾蕪,緬共黨組織創始人之一、馬共地委組織部負責人、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團團長、著名作家。
其他湯姓名人有北宋官吏湯悅,畫家湯正仲;理學家湯漢;清工藝家湯鵬,詩人湯右曾,畫家湯嘉銘等。近當代湯姓名人有近代立憲派人士湯壽潛,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電影導演湯曉丹,羽毛球教練員湯仙虎,著名歌手湯潮

Ⅳ 湯氏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湯厘
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
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鵬
字天池,南京溧水人,祖籍蕪湖,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湯惠休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鍾嶸《詩品》雲:「惠休淫靡,情過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載《玉台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姦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
6-1395),明初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與朱元璋同鄉,一同起兵。渡江後,守常州,御張士誠。統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請解除兵權,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以禦寇。死後,追封東甌王。
湯克寬
湯克寬(?-1576),明抗倭名將。邳州衛(今江蘇邳縣)人。將門出身。官至都督僉事、廣東總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敵有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與張涇等大破倭寇於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旋從俞大猷人粵,破倭寇,留駐廣東。萬曆初年,調赴薊鎮。萬曆四年(1576),韃靼攻古北口,他率軍追擊,遇伏戰死。
湯顯祖

50-1617),明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臨川(今屬江西)人。萬曆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遂昌知縣。後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劾,居家20餘年,精研詞曲與傳奇,以著述為事。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最負盛名,另有詩文《玉茗堂全集》。

湯應曾,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蘇邳州人。家貧。幼愛音樂。從蔣山人習藝。後為藩王召見,奏《胡笳十八拍》,為世所知。善彈古曲百餘首。人稱「湯琵琶」。曾隨邊軍至嘉峪、張掖、酒泉等勞軍,彈《塞上曲》。後辭歸。明亡攜母流落淮浦。

湯斌
湯斌(1627-1687),清朝順臣,清末民初被列入漢奸名人榜。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人。順治進士,官嶺北道參政,
湯斌

乞歸從孫奇逢學。康熙間應博學鴻詞科。歷《明史》總載官、內閣學士等。禁書坊刻小說,令州縣建學社講孝經。疏減田賦,濟江北災民。終官工部尚書。治程朱理學,也不廢王守仁之說,提倡「身體力行」。有《洛學篇》、《睢州志》等。湯斌以漢人知識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滿清並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漢文化政策,學者稱其「以偽行宋學」,而「配享仲尼」,從此「偽學之風昌」,是「偽道學」。章太炎說「自湯斌、二魏、熊賜履、張伯行之徒,…誠謂媚於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與於理學之林也。」(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
湯貽汾
湯貽汾(1778-1853),清畫家。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居南京。世襲雲騎尉,曾任三江守備等太平軍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畫山水,亦寫墨梅、花卉,筆致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有《琴隱園集》、《畫筌析覽》等。
湯球
湯球(1804-1881),清史學家。字伯玕,安徽黟縣人。同治舉人。師從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經史,特精考據輯佚。輯有王隱等九家《晉書》,陸機等九家《晉紀》、崔鴻《十六國春秋》、譙周《古史考》等多種,貢獻卓著。
湯王
陝西始平人,周任亳國國王,為諸羌始祖。

湯思退
浙江青田人,宋宰相、封慶國公、岐國公、榮國公。
湯漢
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書、封安仁(余江)開國子,南宋儒學旗手、理學宗師。
湯金釗
浙江蕭山人,清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入閣拜副相。
湯玉麟
湯玉麟(湯二虎) 遼寧阜新人,安國軍第五方面軍第12 軍軍長、熱河省省長兼熱河軍區司令、第五軍團總指揮、熱河省駐防軍總司令、上將。
湯恩伯
湯恩伯(1898.9.20 ~1954.6.29 )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幹將領。抗戰時期(前期和中期)表現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湯化龍
湖北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勛、清全國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主席、創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

湯有隆
湯有隆(1912--1962年,肖鼠),字墨成,號靜得,南京溧水秋湖石灘頭人,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有「中華門外大書家」和「溧水大東門外(第)一支筆」的美譽。先後師從家父湯正寶、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延闓,吸取翁同龢對恩師「少自家面目」的忠告,獨創「抖鋒楷書」,在金陵書法界獨樹一幟。曾在石灘頭村創辦「菊花墩私塾」。

Ⅵ 湯是一位怎樣的歷史人物

應該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吧?出自《禮記》。湯就是商湯,對於這個人物呢,應該不用怎麼解釋了吧,可以網路,可以維基,也可以看書。反正是就是商朝建立者。也號武帝,武功非凡的意思。

Ⅶ 歷史上姓湯的名人有哪些

1、湯鵬

字天池。清順、熙 間鐵畫藝人。祖籍徽州,遷居江蘇溧水。幼年來蕪 湖學鐵工,及長,自營鐵業作坊,初制單枝鐵花和飾有內裱絹紙的鐵花燈供敬佛之用,後將 二者揉合為一體,創制鐵畫。

能揉鐵作花竹蟲鳥,曲盡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鐵畫問世後 ,人皆珍愛之。曾從蕭雲從學習畫枝,受蕭指點,技藝益精,名噪一時。

2、湯惠休

湯惠休,南朝宋詩人,字茂遠。生卒年不詳。早年為僧,人稱「惠休上人」。因善於寫詩被徐湛之賞識。孝武帝劉駿命其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鍾嶸《詩品》作「齊惠休上人」,可能卒於南齊初。

湯惠休詩作今存11首,以《怨詩行》最為著名,富於民歌氣息。詩中「悲風盪帷帳,瑤翠坐自傷。妾心依天末,思與浮雲長。嘯歌視秋草,幽葉豈再揚。暮蘭不待歲,離華能幾芳」等句,自然真切,頗具情致。

其他詩作亦頗受「吳聲」、「西曲」及《白□歌》影響,多寫兒女之情。所以與他同時代的顏延之以為是「委巷中歌謠」;《詩品》斥之為「淫靡」。其實湯詩筆力雖較纖弱,卻無不健康的內容,其詩風華美流暢,在宋齊間頗有影響。論者多以「休鮑」並稱,然而其成就實不足與鮑照相頡頏。

《詩品》載,湯惠休曾謂顏延之詩「如錯采鏤金」;謝靈運詩「如芙蓉出水」,「顏終身病之」。可見湯惠休論詩主張自然而不喜過於雕飾。從現存作品看,其詩風亦與此論相符。其詩收入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3、湯思退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姦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4、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5、湯顯祖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

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Ⅷ 湯姓起源及簡介 姓湯的名人有哪些

湯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華姓氏,據記載,它最早發源於今河南境內。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50萬,為全國第九十位姓氏。
湯姓起源及簡介
漢族湯姓出自成湯。成湯即商湯,先商族為黃帝之裔帝嚳之後,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是東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據說,契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從契開始,我國的世襲部落的方式改為男系傳遞。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後南遷河南安陽,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在今河南商丘。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時期。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為商開國君主,系黃帝曾孫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孫。甲骨文中又稱唐、大乙、高祖己。原為夏時方伯,商族領袖,專管征伐之事。與有莘氏通婚,建都於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往用伊尹和仲虺執政,積聚力量,准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和夏的聯盟韋、顧、昆吾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成湯之後以先祖的名為氏。子姓湯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
歷史上湯族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清初湯姓進入台灣。 。
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西為湯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湯姓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四省湯姓大約占湯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這三省的湯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
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0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餘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湯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湯姓總人I=I的45%,其次分布於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江西,這五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7%。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占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湯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
歷史上姓湯的名人
歷史上涌現出湯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詩人湯惠休;五代後唐嵐州刺史湯群;南宋宰相湯思退,大臣湯鵬舉,學者湯千,畫家湯正仲;明朝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戲曲作家兼文學家湯顯祖,破倭寇名將湯克寬,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朝禮部尚書湯斌,學者湯球,世襲雲騎尉、畫家湯貽汾;清末雲南按察使、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交通總長湯壽潛,近代立憲派人士、民國段內閣內務總長湯化龍,歷任南京衛戍總司令、第一綏靖區司令官、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當代微生物學家湯飛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作家湯道耕(艾蕪),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原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湯秉達。
姓湯的男明星
湯非、湯鎮業、湯劍庭、湯廣仁等等。
姓湯的女明星
湯唯、湯燦、湯敏、湯盈盈、湯怡、湯加麗、湯嬿等等。

Ⅸ 歷史上有幾個姓湯的名人

湯厘
元代理論家。精通古代文物和書畫鑒賞,著有《畫鑒》1卷。

湯世澍
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米芾。

湯鵬
字天池,南京溧水人,祖籍蕪湖,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湯惠休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鍾嶸《詩品》雲:「惠休淫靡,情過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載《玉台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姦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網路上搜索「湯姓」,其中會出現你需要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