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給孩子讀歷史故事

給孩子讀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8:07:12

㈠ 給小學生講的歷史故事

其實成語故事中有許多是歷史故事,介紹這些比單純的歷史的故事要好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內助之賢

晏嬰是戰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據雲長不滿六尺(相當現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幹,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看車子,由他的御者(馬車夫)駕車。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賢淑,當御者駕看車子,經過自己家的門口時,他的妻子在門縫里偷看,看見她丈夫揮看馬鞭,現出洋洋得意的樣子。

當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時,她就責他道:「晏嬰身長不滿六尺,當了齊國的宰相,而且名聞天下,各國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態度,還是很謙虛,一點也沒有自滿的意思;你身長八尺,外表比他雄偉得多,只做了他的駕車人,還洋洋得意,顯得很睛傲的樣子,所以你不會發達,只能做些低賤的職務,我實在替你覺得難為情啊!」

御者自從聽了他妻子的話後,態度逐漸轉變了,處處顯得謙虛和藹,晏嬰看見御者突然謙和起來,覺得很奇怪,問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說的一番話老老實實地告訴晏嬰。晏嬰為他聽到諫勸,能夠馬上改過,是一個值得提拔的人,於是推薦他當了大夫的官。

由這內助之賢的故事,後人把它引伸拙來,恭維人家有賢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對妻子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學業、品格方面都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就稱他有內助之賢。
火樹銀花

㈡ 兒童適合讀歷史故事嗎

當然可以讀了。
故事根據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指剛剛發生的故事,比如新聞故事;一種是指未來發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還有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故事,比如成語故事。

㈢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內容簡介

簡介:《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套裝共4冊)》對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了系統介紹。在世界東方的一片遼闊的土地上,屹立著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她是誰?她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該書還精選了許多副精美圖片,可謂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立體再現一幅多姿多彩、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歷史是一面鏡子,它鮮活、真切、有血有肉,讓它成為親切的叮嚀,讓孩子們重溫先人的世界。

第一冊:創世

第二冊:先秦

第二冊: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第四冊:宋元明清第四冊近現代

0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引子)

0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盤古和女媧的神話)

0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半真半假的上古「三皇」)

0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中國的「亞當」和「夏娃」)

0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汾河邊的小哥倆)

0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愛美的山頂洞姑娘)

0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一萬年前的弓箭手)

0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媽媽當家的黃金時代)

0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爸爸當了一把手)

1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四千年前的三次「世界大戰」)

1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神秘的顓頊)

1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帝堯的時代)

1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堯舜禪讓的傳說)

1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大禹治水的故事)

1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引子)

1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家天下」的揭幕式)

1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撲朔迷離的第一王朝)

1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漂漂亮亮的壞國王)

1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仁慈的「大巫師」商湯)

2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甲骨文記錄的歷史篇章)

2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暴君商紂王的下場)

2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謎樣的三星堆)

2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文明歷史幾多長)

2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引子)

2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封建制度的設計師)

2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落湯雞國王)

2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穆天子的「西遊記」)

2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趕走國王的「共和」時代)

2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烽火戲諸侯)

3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捲起被子搬家的國王)

3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春秋五霸」走馬燈)

3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伍子胥過昭關)

3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3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萬世師表孔夫子)

3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老子和《道德經》)

3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兩個改革家的命運)

3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西門豹治巫婆)

3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馬陵道恩仇記)

3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兩個鬥嘴的大說客)

4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完璧歸趙與將相和)

4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囤積國王的大投機商)

4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荊軻刺秦王)

4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異彩紛呈的時代)

4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引子)

4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千古一帝秦始皇)

4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徐福傳奇)

4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指鹿為馬的陰謀家)

4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大澤鄉的燎原烈火)

4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楚漢相爭的故事)

5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呂後和漢文帝)

(3)給孩子讀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劉興詩,男,1931年5月8日(農歷3月21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籍貫四川省德陽市,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知名科普作家。曾任成都理工大學學科專業建設高級顧問。

1945年開始發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開始科普創作。劉興詩被譽為中國科幻小說鼻祖之一。截至2013年7月,在境內外共出版232本書,獲獎144次。

其中,美術片《我的朋友小海豚》獲1982年義大利第12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榮譽獎,義大利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童話《偷夢的妖精》獲1989年海峽兩岸第一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獎;《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系列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列入北大人物的北大文壇中。

㈣ 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們在跟帖里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雲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㈤ 讓孩子不斷進步必讀的100個歷史故事的內容簡介

故事是促進我們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們快樂的源泉。在故事的百花回園中,歷史故事因其答真實可信、寓意深遠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就像一面面揭示好壞、善惡、智愚的鏡子,指引著我們健康成長。
歷史是沉重的,歷史又是多彩的。有讓人沉思低回的文明興衰,更有讓人唏噓感嘆的王朝更替;有令人盪氣回腸的英雄傳奇,更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戰爭災難;有使人肅然起敬的探索創造,更有使人心馳神往的藝術華章……聖人賢哲、帝王將相、平民英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歷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戲。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關於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正史」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可以多了解一點兒常常在細微處現出歷史真精神的「史屑」,知道一些掌故軼聞,這樣既可以補充正史之不足,也能培養自己對於歷史的興趣。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明白責任,讀史使人樹立信心,讀史使人明確方向。

㈥ 讓孩子不斷進步必讀的100個歷史故事的目錄

第一章學習篇
1.陳正之勤能補拙
2.王充書市讀書
3.勤學好問的張衡
4.司馬光的木枕頭
5.歐陽修以荻畫地
6.孟軻和剪斷的布匹
7.葉天士拜師求學
8.祖逖聞雞起舞
9.諸葛亮偷偷喂雞
10.好學的宋濂
11.孔子學琴
12.勤奮讀書的東吳大將呂蒙
13.蔡元培閣樓上讀書
14.柳敬亭學說書
15.岳飛學習射箭
16.楊露禪陳家溝學藝
17.劉勰佛殿讀書
18.陳平忍辱苦讀書
19.萬斯同閉門苦讀
20.左思寫《三都賦》
第二章智慧篇
21.吳熊光妙語巧諫嘉慶帝
22.劉伯溫求雨
23.韓信妙計斬龍且
24.梁國人澆瓜田
25.馮諼替孟嘗君買「義」
26.韓琦機智處理糾紛
27.李斯諫逐客
28.紙上談兵的趙括
29.「種穀子」選才的屈原
30.慷慨的魯肅
31.劉禪樂不思蜀
32.狄仁傑慧眼識人
3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34.商鞅南門立木
35.墨子破雲梯
36.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37.曹劌抗擊齊軍
38.曹彬對付小人
39.勾踐卧薪嘗膽
40.鴻門宴
41.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42.邴吉容小人過
43.史可法死守揚州
第三章交際篇
44.畢秋帆和老和尚
45.文種巧計滅吳
46.唇亡齒寒
47.桃園三結義
48.周文王重用姜尚
49.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50.商丘開和范子華的門客
51.管寧割席「劃界限」
52.陳策追騾
53.管仲和鮑叔牙
54.敢於說真話的李濤
55.藺相如勸阻繆賢
56.蘇東坡和秦少游
57.曾國藩識人
58.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
59.子產諷諫晉平公
60.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61.劉邦識人與項羽失人
第四章胸懷篇
62.劉邦給仇人封爵
63.寬宏大量的努爾哈赤
64.楚莊王的寬容
65.公孫弘認錯
66.廉頗負荊請罪
67.晉文公退避三舍
68.大公無私的祁黃羊
69.孫叔敖的故事
70.心地善良的閔子騫
71.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的呂蒙正
72.居功自傲的年羹堯
73.驕傲自大的關羽
74.虛懷若谷的李世民
75.正確認識自己的鄒忌
76.康熙三戰噶爾丹
第五章美德篇
第六章巾幗篇

㈦ 怎麼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在下頭就這個話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一個話題——我們該怎麼給小孩子們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農民起義的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偏差,例子有很多。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腦子里的印象一直是個溫文儒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關雲長》里姜文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呀? 我其實有個略顯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給小孩子講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多多地了解,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張泉靈在文章開頭碰到的問題,就可以這么解決: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㈧ 小孩讀歷史有什麼好處

英國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們中國人更為重視歷史,龐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證。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受過各種歷史故事的影響,比如「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等等。今天的孩子,接觸的文化更加多元性,然而,對中國孩子來說,兒童時期多讀點中國歷史故事,是非常有好處的。

首先,歷史故事能培養人的浩然正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從 「孝感動天」到「精忠報國」,從文天祥到史可法,許多歷史人物故事,無不令人讀後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多讀這樣的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塑造人的優良品格。很多偉大人物,往往就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聽到這些故事,從而一生都深受影響。可見,從小讀歷史故事,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
其次,歷史故事能啟迪人的智慧。
歷史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憶猶新。這些歷史故事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對孩子心靈的啟迪,是一般的童話故事不能比擬的。多讀歷史,能夠增加智慧,對大人如是,對兒童也是如此。

第三,歷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
通過讀歷史故事,可以讓人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應該選取什麼樣的人生榜樣,樹立怎樣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煉人生的品格。讀歷史故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常讀古人的事跡,自然就生起仰慕之心,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會變化。
第四,歷史故事能開拓人的視野,積累知識。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常常讀一些小故事,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㈨ 給孩子講的歷史典故

1、《程門立雪》:講的是一個人去請教老師問題,走到老師家發現老師正在睡覺,就在門外面站著等,恰好下雪了,他也沒有打擾老師休息,最後老師醒來發現他的時候都快變成雪人了。這個故事教育學生應該學會尊重老師。

2、《大禹治水》:故事講的是大禹發動百姓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面對滔滔的洪水,大禹從別人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策略,最終取得了勝利。三次經過家門口都不曾回過家。這個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恆,善於總結,切勿輕言放棄。

3、《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在田間勞作的人偶然碰到田埂上撞死在木樁的小兔子,拿回去飽餐一頓之後,他再也不去勞動,一心只想等著去田埂上撿撞死的小兔子,結果不僅沒有等到兔子,莊家也荒廢了。這個故事告誡小孩子不能一心只想不勞而獲,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4、《南轅北轍》:講的是有的人要去南方的楚國,卻駕著馬車向北邊走去,別人問時,他卻說我帶的盤纏和糧草都是充足的,總有一天會到目的地。這個故事告訴小孩子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看中目標,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方向走錯,有可能會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5、《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他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一雙鞋子時,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沒有買到。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 他說:「我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成語比喻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閱讀全文

與給孩子讀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