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歷史名人的故事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後,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餘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考選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2. 建寧白蓮的來歷是什麼
歷史淵源;
1
作為一種漢族傳統特產。建寧種蓮歷史悠久,
2
五代梁龍德初(公元921年),金鐃山報國寺前已有白蓮池(為建寧八景之一)。
清代,建寧白蓮已名聞遐邇。尤以產於西門外池的「西門蓮」為蓮之上品,自古屬朝廷貢蓮。
據民國《建寧縣志》載:「西門外池,一百口,種蓮。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時,遊人絡繹不絕。蓮子歲產約千斤,為吾國第一。」「
3
「蓮,花葉偶生相連曰蓮。嫩極鮮,老則為干。蓮子入葯補脾。邑種蓮多處,以西門為最上品,水南次之,水東又次之。然較他邑產者,均有天淵之判。
4
」陸機詩疏雲:「其莖為荷。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蓮之皮青里白,其子菂,菂之殼青肉白,菂內青心為苦薏。花葉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節生二莖,一為藕荷,其葉貼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為芰荷,其葉出水,其旁莖生花也。其葉清明後生,五六月開花,花有紅、白、粉紅三色。花心有黃須,蕊長寸余,須內即蓮也。花褪蓮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在窠之狀。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去黑殼,謂之蓮肉。蓮盡,握藕食之,藕白有孔、有絲,大者如臂。紅花者蓮多藕劣,白花者蓮少藕佳。花白者香,紅者艷。千葉者不結子。」在南鄉長吉保有「蓮池」。志載「池廣十餘畝,盡種荷,花開時紅英碧葉,水光掩映,香風撲鼻,最為勝境。」在東鄉(現溪源鄉)有蓮塘峰的地名,「峰下有仙舍,相傳僧人早在「天池」種蓮十餘畝而得名。」1989年版《辭海》上冊1322頁將「建蓮」列為建寧名貴特產。我國古代名著《紅樓夢》第10回和第52回關於「建蓮」亦有記敘。建蓮自產出便為宮廷貴人們喜愛,於是,建寧優質白蓮也一直是貢品之一。「建蓮」外觀粒大飽滿,圓潤潔白,色如凝脂,具有稍燉即熟,久煮不散,湯汁清甜,香醇爽口,營養豐富的特點,放入剛沖開水的保溫瓶中,半小時就熟。漢族民間一向把建蓮作為名貴的滋補品,深受人們珍愛。
民間傳說
編輯
建蓮久負盛名。自古以來,建寧縣城西門外出產的蓮子作為建蓮的正宗極品,史稱「西門蓮」,為歷代皇家珍品,在皇家貢品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清乾隆《建寧縣志》卷三「池井」篇中雲:「西門外池—百口種蓮,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時,遊人絡繹不絕,蓮子歲產千斤,為吾國第一」,卷二十七「物產」篇中又載:「蓮,花葉偶生相連曰蓮,嫩極鮮,老者為干,子入葯,補脾。邑種蓮多處,以西門蓮為最上品,水南次之,水東又次之,然較他邑產者,均有天淵之判。」在建寧民間盛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中中暑發痧,適逢金鐃山寺主持方丈濟空和尚,用西門蓮作「雞蓮肚」治好了乾隆皇帝的病,乾隆皇帝特為金鐃山寺題寫了寺名「報國寺」以表其功,「報國寺」三字寺名一直延用至今。建寧縣漢族民間對建蓮的各種傳說、故事甚多,有部份已收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中。清代文學家、美食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回中寫張太醫給病入膏肓的秦可卿所開的葯方中「引用建蓮七粒去心」,第五十二回寫賈府宴席上「建蓮紅棗湯」這一佳餚,指的就是建寧西門產的貢蓮。如今,建蓮已從御膳珍饈變為國宴佳餚,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訪問中國,國宴上的一道甜點就是「冰糖建蓮」 。
3. 紅軍在建寧歷史
建寧是紅軍第一個山炮連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全國重點中央蘇區縣之一,於1931年-1934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3年-1934年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駐地。是紅軍長征的發起地之一,在紅軍五次反「圍剿」過程中,又是紅軍重要的籌糧籌款地,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也是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最後大捷的決勝地,我軍炮兵和通信兵建制誕生地,這塊紅土地的先輩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先後有7000多建寧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血灑戰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度過了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十大開國元帥中,除賀龍、徐向前外的8位元帥均在建寧指揮過中央紅軍作戰,170位師(地)以上黨政軍幹部在這里從事過革命實踐。建寧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紅軍「三總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兵工廠等許多革命歷史遺址遺跡保存較完好,其中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博物館,已建成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福建省重點推介的5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建寧縣歷史悠久,古為綏安縣地,史載新石器時代已有人群定居,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唐置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境內山巒起疊,林木繁茂,溪流密布,濉溪和楚溪兩大水系貫穿全境入閩江,武夷山脈環抱東西部,金饒山直立於南,曾有"秀起東南第一巔"之美譽,素有"閩都之鄉"的美稱。建寧縣風景秀麗,奇峰突兀,氣候宜人,是夏季旅遊避暑之勝地。金鐃山為建寧第一大山,主峰白石頂海拔1858米,為全省第二高峰。古儀典雅的報國寺亦稱金饒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距縣城35公里的嚴峰山系閩江之源頭,水質清冽甘甜,有"一峰突起,眾山莫偶"之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過,"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至今仍保存完好。請採納
4. 建甌的歷史故事
水南塔的傳說
相傳,唐朝開初,京城裡有位道行高深的和尚,法名叫善見。他經常出門雲游四海,有一天來至建甌獅山頂上,看見這里山青水秀,風光明媚,心裡非常中意,就選定這里搭了個茅草棚住了下來,整天打禪念經。
有一天清早,善見和尚下山挑水,不在意腳下踢到一個東西,他撿起來一看,原來是個拳頭大小的瓦缽。瓦缽雖然粘滿泥土,卻是完整無缺,善見就把它帶回茅棚,打算用來裝水喝。他將瓦缽洗凈後,舀了半缽清水來喝,可是,「咕嚕咕嚕」喝了老半天,肚子都喝漲了,還沒喝光缽里的水。善見大吃一驚,這是怎麼回事?他抓了一把米扔進缽里,不一會兒,缽里就盛滿了米,倒都倒不完。「啊,原來這是一隻寶缽呀!」善見和尚高興地叫起來。他摸了摸身上的口袋,就把公有的一枚銅錢扔進缽里,寶缽里就生出許多許多的錢來;善見和尚用這許多許多的錢,在獅山下蓋了座大廟,這就是光孝寺。
光孝寺蓋好後,善見收了幾個小和尚當徒弟,廟里的香火慢慢地興旺起來,善見的名聲也漸漸地傳開了。不知怎麼弄的,寶缽的消息走漏了出去。許多窮苦人慕名愛寶,紛紛跑來光孝寺出家,連附近寺廟的各尚也都跑來了。一時,光孝寺人來人往,燒香拜佛,敲鍾念經,好不熱鬧。
善見和尚看到寺廟與日興盛,心中自然說不出有多高興!一天他走到收藏寶缽的地方一看,啊!他幾乎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那寶缽原來只有拳頭大小,現在怎麼竟有海碗那樣大了叫縱隊定住眼睛再仔細看看,沒錯,就是這只缽吧!又過了幾天,隨著寺里和尚人數的增加,寶缽也天天在變大,逐漸地變成有一口缸那樣大了。善見和尚看到這種情況,心裡不安,趕緊合掌打坐,閉目默算該怎麼才好,想來想去一時也找不出什麼緣故來。他總覺得事有點不妙,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先打只金鍾把寶缽扣住,免得它再繼續漲大為好。
那裡曉得,金鍾也扣不住寶缽。只要寺廟里和尚增加,寶缽就一定要漲大;寶缽越漲大,跑來光孝寺當和尚的就越多,最後,建甌地界內三百多座廟的和尚差不多都跑光了。善見和尚到這時恍然大悟:「嗨,這么多和尚跑來,原來都是想依賴這寶缽混日子啊,哪裡還有誠心念經參佛啦?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這寶缽看來是個禍寶啊!……嗯,我就這么辦!」
善見打定主意,待到夜深人靜之時,他悄悄地將寶缽從金鍾里搬了出來,推到溪旁邊,「卟咚」一聲,把寶缽滾進了深潭裡。他幹完這件事,鬆了一口氣,就往回走。沒走幾步,一拍大腿,禁不住叫出聲來:「哎呀不好!寶缽雖然已經扔進深潭裡,可是保不住它不再漲大擾亂人心,。嗯,還得想辦法將它永遠鎮住!」他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寺廟里,跳上金鍾,大聲喊道:「大、大、大!」隨著他的喊聲,金鍾一聲一下在大了起來,最後,竟呼了一聲飛上了獅山頂。善見和尚也牢牢地騎在金鍾上跟著飛了上去他兩眼還緊緊地盯著深潭裡的寶缽不放。就這樣,金鍾就化作一座寶塔,善見和尚也變成了盤繞在塔頂的護塔龍,永遠鎮住了瓦缽。這就是水南塔的由來,所以,水南塔也叫做善見塔。
5. 福建的歷史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分至28度22分,東經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福建屬於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福建與台灣淵源流長,關系最為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設福建節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時為閩越族居地,簡稱閩。
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
《辭源》的說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福建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伊斯蘭教等重要文化發源地和商貿集散地,福州、廈門曾被辟為全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閩江口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和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福州為福建省省會。
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甌)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福建簡稱閩。
6. 關於歷史故事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7. 建寧公主的奢華公主府,為何被世人稱為「鬼宅」
沒在歷史上建寧公主可不是嫁給了韋小寶,他的原形人物應該是皇太極的第個女兒,她在順治10年的時候嫁給了吳應雄,後來被分為和碩建寧長公主。不過後來吳三桂謀反,建寧公主的兒子和丈夫都受到牽連,都被殺害了,連他們的長子吳世林也被牽連。
在電視劇里建寧公主是康熙的妹妹,最後嫁給了韋小寶,並且和韋小寶幸福快樂的過了一生,逃離了乏味的宮廷生活,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完美了,但是世事往往並不盡如人意,我們也只能在電視劇裡面給建寧公主一個美好的結局了。
8. 歷史上真實的建寧公主,嫁給了誰,有怎樣的結局呢
看過《鹿鼎記》的朋友們,一定都記得裡面的主人公韋小寶,他足足有七個老婆,個個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她們性格各異,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第七個老婆建寧公主。建寧公主從小嬌生慣養、刁蠻任性,總是喜歡虐韋小寶,可以說是現代版的“野蠻女友”了。當然,《鹿鼎記》只是一部小說而已,裡面的情節故事大多都是杜撰的,那麼現實中,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建寧公主這個人呢?她有沒有被許配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呢?
康熙20年,經過8年的戰爭,康熙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為永絕後患,建寧公主的另外幾個子女,也都被康熙處死。從此,失去了丈夫和子女的建寧公主徹底成了一個孤家寡人,只能孤獨地活著。康熙43年,63歲的建寧公主去世。
9.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
翻譯:
「建寧二年四月十五,皇帝來到溫德殿。剛剛坐上皇座,殿角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只看見一條大青蛇,從房樑上飛了下來,盤踞在龍椅之上。皇帝受到驚嚇跌倒,身旁的宦官趕緊把皇帝救進後宮,文武百官都逃走躲避。
不一會兒,大青蛇不見了。又忽然打雷下大雨,雷雨中夾雜冰雹,一直下到半夜才停止,損毀了無數的房屋。建寧四年二月,洛陽發生地震;還有海水泛濫,沿海地方的居民,都被海水泛濫的大浪捲入大海之中。」
此文段出自羅貫中所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敘述的整個故事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大背景下展開。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
是時,袁紹和曹操領眾諸侯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沖人皇宮,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慌亂出逃。在各路諸侯爭相尋找劉辯和劉協的過程中,原屯兵涼州的董卓因救駕有功隨即掌控朝中大權,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
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集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迫使其挾漢獻帝至長安。董卓後被其義子呂布所殺。
此後,袁紹欲謀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孫堅在逃避途中遭荊州劉表所襲而兩相結怨。孫堅在後進攻荊州之時死於戰中。與此同時,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地界爭斗,爆發界橋之戰。曹操廣泛招賢納才,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此時,群雄逐鹿中原的雛形初成。
(9)建寧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三國演義》第一回全文翻譯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
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葯,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
」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
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游四方,皆能書符念咒。次後徒眾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於家中大門上。青、幽、徐、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
角遣其黨馬元義,暗齎金帛,結交中涓封諝,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報封諝。唐周乃徑赴省中告變。
帝召大將軍何進調兵擒馬元義,斬之;次收封諝等一幹人下獄。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
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一面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
靖曰:「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
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
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
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
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眾皆披發,以黃巾抹額。
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
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贊二人曰: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
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
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噪而進。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摩軍回身復殺。
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後人有詩贊玄德曰: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龔景犒軍畢,鄒靖欲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欲往助之。」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眾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植謂玄德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川,與皇甫嵩、朱儁對壘。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川來。
時皇甫嵩、朱儁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儁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儁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游盪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
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盪。
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操聞言大喜。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
後為頓丘令,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潁川助戰。正值張梁、張寶敗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奪得旗幡、金鼓、馬匹極多。張梁、張寶死戰得脫。操見過皇甫嵩、朱儁,隨即引兵追襲張梁、張寶去了。
卻說玄德引關、張來潁川,聽得喊殺之聲,又望見火光燭天,急引兵來時,賊已敗散。玄德見皇甫嵩、朱儁,具道盧植之意。嵩曰:「張梁、張寶勢窮力乏,必投廣宗去依張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
玄德領命,遂引兵復回。到得半路,只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車中之囚,乃盧植也。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其緣故。植曰:「我圍張角,將次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
朝廷差黃門左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
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沖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居何職。玄德曰:「白身。」卓甚輕之,不為禮。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
2、演義是一種以一定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以史書及傳說的材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它要求所寫的故事和人物生動形象,細節往往虛構,但基本情節不違背史實。
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據杜寶《大業拾遺錄》記載,隋煬帝觀賞水上雜戲,便有曹操誰水擊蚊、劉備檀溪躍馬等節目。
劉知幾《史通•采撰》記載,唐初時有些三國故事已「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李商隱《驕兒》詩說:「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見到了晚唐,三國故事已經普及到小兒都知道的程度。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
根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同時皮影戲、傀儡戲、南戲、院本也有搬演三國故事的。
這時的三國故事已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蘇軾《東坡志林》記載:「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是經常地被搬上舞台。《宋史•范純禮傳》及南宋姜白石《觀燈口號》等詩歌中都有演出三國戲的記載。
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至少有《三戰呂布》、《赤壁鏖兵》、《隔江鬥智》等三十多種,在這些劇本中,繼續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
三國故事流傳的歷史如此長久,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可能很早就產生了。現存早期的三國講史話本,有元至治年間所刊《三國志評話》,其故事已初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不僅擁劉反曹的傾向極為鮮明。
而且劉、關、張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氣息,張飛的形象最活躍、最有生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寫得很突出,但情節頗與史實相違,民間傳說色彩較濃;敘事簡略,文筆粗糙,人名地名多有謬誤,顯然沒有經過文人的修飾。
與此同時,戲劇舞台上也大量搬演三國故事,現存劇目即有四十多種,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單刀會、白帝城託孤等重要情節都已具備。此後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創作出傑出的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文人素養與民間文藝的結合。
他充分運用《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等史籍所提供的材料,重要歷史事件都與史實相符;又大量采錄話本、戲劇、民間傳說的內容,在細節處多有虛構,形成「七分事實,三分虛假」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