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忠言逆耳的故事

歷史上忠言逆耳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7:40:10

① 找幾個關於忠言逆耳的故事3個以上

1、山中小寺住著兩個和尚。一個和尚逢人便稱贊,從不與人口角,人稱善口和尚。另一個和尚則逢人便專挑別人的毛病,並因此常與人發生爭執,人稱惡口和尚。後來兩個和尚同一天死去,他們見到了佛。

佛說:「將惡口和尚封為羅漢繼續修行;將善口和尚送至地獄懺悔。」善口和尚道:「佛,我一生與人為善,從未罵過世人,為何將我送至地獄,我不知道我要懺悔什麼?」佛說:「你只知行善,疏不知你行之善並非真善,實為惡善,被你稱贊之人大都進入迷惘,自以為滿,不思進取,以致誤入歧途。

被惡口和尚罵過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的不完善處,而改過自新,最終走上了善道。你明白了嗎?」「我明白了。」善口和尚說,「看來贊美害人比誹謗大得多呀!

2、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室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里,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

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准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

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含毒的葯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3、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酒。」車夫把清酒獻上。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拿來干糧。郭君問:「你怎麼准備的?」車夫回答:「我儲存的。」又問:「你為什麼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是為了讓您在逃亡的路上充飢解渴用的。」又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嗎?」車夫說:「是的。」「那你為什麼不事先告訴我呢?」車夫回答說:「因為您喜歡別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郭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麼呢?」車夫見狀,連忙轉變了話鋒,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郭君聽後又問:「我既然是有德的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麼呢?」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之人,只有您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

郭君聽了之後,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靠在車前楊木上睡了起來,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麼受這等苦哇!」他覺得周身勞累。車夫用干糧墊在郭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郭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1)歷史上忠言逆耳的故事擴展閱讀

忠言逆耳讀音:zhōng yán nì ěr。

忠言逆耳釋義:意思是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忠言逆耳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葯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忠言逆耳出處釋義:好葯喝到嘴裡感到很苦,但聰明的人會勉勵自己喝下去,因為他知道喝下去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忠誠的言詞聽起來不舒服,但賢明的君主會聽從它,因為他知道聽從忠言能獲得成功。

② 忠言逆耳利於行事例

杜絕能乾的不給干,而這輩子學不會的挑大樑!
前者被羈絆沒崗位,後內者卻獨霸資源和權力,容就是在危害國家安全!

最大的障礙是能乾的不準干,不能乾的干大事,權利,儀器,資源都到了庸才手中。不是待遇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崗位,不能進實驗室,不能使用空閑的普通儀器。

人都有兩面性。
Q @#¥ 辦 %……&直 * 屬 單位 可以有國家出資配計算機和網路使用權給許多合同工,豐富其業餘生活,也可以配辦公室給合同工。
同時取得發明專利授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多次發表科學論文的人幾十年都沒有工作場地、被禁止使用計算機和儀器。
這要看對誰,對象不同嘛。因人而異,看具體情況。
是嗎?

書都沒有讀通得,每月工資過萬元,上課盡咋呼
能當場回答學生問題,立馬解決問題的下崗,每月領取社會救濟
Q辦主任,你說呢?

③ 忠言逆耳的事例有什麼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系來作選人的標准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裡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徵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太宗曾說,魏徵就是朕的鏡子。

④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忠言逆耳」的典故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寶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 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里,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准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有效的葯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將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寶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 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里,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准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有效的葯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將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⑤ 忠言逆耳利於行 小故事

1、春秋時期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時,官員和百姓都來慶賀,說的全是吉祥話。不料,有個老伯身穿孝衣,頭戴白帽,前來弔唁,令人倍感驚愕。孫叔敖問其故,老人答道:「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孫叔敖聞聽此言,不禁大為悚懼,遂謙恭地再三請教。老人諄諄告誡道:「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益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孫叔敖覺得老人說得非常有道理,表示自己一定會謹記在心。孫叔敖在位期間,楚國國力達到鼎盛,終成一代名相。

2、春秋時代,趙簡子的家臣周舍,矢志對主人直言諫諍,每天拿著筆墨和簡牘,緊隨簡子之後,記錄其過失。日有所記,月見其效,年末回首,大有裨益。當周捨去世後,簡子三年不聞己過。簡子痛惜地說:「自從周舍死後,再也沒人指出我的缺點過失。我擔心,長此以往,國運堪憂啊。」

3、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4、沛公劉邦十萬義軍攻破嶢關,在藍田大敗秦朝關中守軍,領先天下義軍,順利進入咸陽。進入秦朝的咸陽宮後,沛公劉邦被宮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備留在秦宮里玩個盡興不出來了。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他也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張良入宮直諫,很嚴厲地數落了劉邦一頓,說明了他這樣做的錯誤,並且說了這么一句:「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聽樊噲言。」沛公這才依依不捨離了秦宮,宣布軍隊開出城市,到咸陽郊外的霸上乖乖駐扎,不許擾民。

5、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意思是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麼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⑥ 關於「忠言逆耳助我行」的經典小故事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佔咸陽後,進秦宮察看。秦宮內寶物無數,美女如雲,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與滿足,產生了想好好地享用這一切的念頭。樊噲是劉邦的部下,他看出劉邦的心思,就問他是要做一個富豪,還是要統領天下。劉邦說:「當然是統領天下。」樊噲說:「秦宮里珍寶無數,美女眾多,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請速返回灞上,千萬不能留在宮中。」劉邦根本聽不進樊噲所言。謀士張良知道後,對劉邦說:「秦王昏庸無道,百姓才起來造反,您才得到了這一切。您替天下百姓除掉暴君,更應該維護形象,節儉度日。現在剛到秦宮就想享樂,怎麼能行呢?忠誠正直的話不順耳,但對行動有利;好葯一般都很苦,但卻能治病。望主公聽從樊噲之言!」劉邦心想,擁有天下之後,美女、富貴遲早都會享受得到,於是聽從了樊噲、張良的勸告,馬上下令封庫,關上宮門,返回灞上。

唐代皇帝李世民就善於聽取忠言, 魏徵就是那個給他進忠言的人。這一對 帝王與臣子的佳話被千古傳唱。有一次, 太宗上朝回來,對他的皇後氣憤地說: 「我一定要殺了這個莊稼漢。」皇後很奇 怪,問是誰把皇上惹得龍顏大怒,太宗 說:「還能有誰,還不是那個魏徵,在百官 面前指出我的錯誤,羞辱我。」皇後聽了 便進到後宮,換上朝服。太宗不解,皇後 說:「我聽說只有賢明的君主才能有賢明 的臣子。我怎麼能不向皇上道喜呢。」唐 太宗便打消了殺魏徵的想法。

⑦ 忠言逆耳的故事

故事:沛公劉邦十萬義軍攻破嶢關,在藍田大敗秦朝關中守軍,領先天下義軍,順利進入版咸陽權。進入秦朝的咸陽宮後,沛公劉邦被宮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備留在秦宮里玩個盡興不出來了。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他也聽不進去。這個時候,張良入宮直諫,很嚴厲地數落了劉邦一頓,說明了他這樣做的錯誤,並且說了這么一句:「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聽樊噲言。」沛公這才依依不捨離了秦宮,宣布軍隊開出城市,到咸陽郊外的霸上乖乖駐扎,不許擾民。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這句賢文是說良葯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孔子家語·六本》:「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葯雖然是苦的,但是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忠實的勸告往往都是不喜歡聽的,但是卻對行動有好處。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忠言逆耳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