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平當地有名的歷史人物
何仙姑
何仙姑是武平縣岩前鎮人。她生於南宋,為當地何姓開基祖何大郎內的女兒。據《何氏族譜》容記載,何仙姑生來就有仙質,她從小吃素,立志不嫁,在岩前的南安岩修身學道。有一年,一個同安和尚叫鄭自嚴(即定光古佛)來到岩前,勸說何大郎把那裡的基業捨出來讓他當道場。何大郎慷慨應允,但何仙姑仍然堅持在岩前修道。鄭自嚴和尚為了把南安岩開辟成佛教道場,就想方設法把何仙姑從岩洞里引出來,自己卻趕快到洞里打坐,佔了何仙姑原來的那塊風水寶座。此後,南安岩成了佛教勝地,至今仍是閩西客家人極其崇拜的一個地方。而就在供奉定光古佛的那個岩洞附近,也還保留有何仙姑的塑像和神位,前面亦插滿香火。同樣,在《何氏族譜》里,記載著許多有關何仙姑的生平、靈驗故事,以及何姓與岩前關系的歷史文獻。
❷ 誰知道中國歷史上的何姓人物
何 武/何 敞/何仙姑,傳說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車軒筆錄十四說,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禍福,人稱何仙姑。續道藏所呂祖志三部加以附會敷演,說她是零陵人,幼時採茶山中,為呂洞賓所度成仙。她生於公元937年(後晉天福二年)卒於1086年(宋哲宗元佑年)歷後晉、後漢、周、宋四朝,共14個皇帝,享年149歲,為武平縣有史以來最長壽之人。據典籍記載,她臨終時「空中有鼓樂聲,一朵祥雲從卧榻直上霄漢,見者無不驚異」。據《武平縣志》、《福建通志》、《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記載,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愛仁慈,經常施葯施醫給貧苦人,博得民間廣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為全國人民所紀念。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陽人。八歲能詩古文,年方十五,舉弘治十一年鄉試。十九,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追吏部員外郎,擢陝西擴提學副使。景明為官,志操耿介,尚節義,薄榮利,有國士之風。其教諸生,專以經術世務,知名當世。景明所為詩文,不事摹仿,主創造,獨樹一幟。其詩備載於明詩選,與慶陽李夢陽,吳縣徐禎卿,歷城邊廷實,並稱四傑,卓然為有明一代大家。著有太復集,明史載文苑傳。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字子貞,清,湖南道州人。父凌漢字仙槎,嘉慶十年廷試探花,授編修。道光間,官歷順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歷主廣東,福建,浙江,順天鄉試,紹基道光進士,也主試福建,貴州,廣東,父子同持文柄,為人物之權衡,時人榮之。咸豐二年,簡四川學政,旋主山東灤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實學。紹基,復博通經史,精律算,嘗據大戴考證禮經,貫通制度,頗見精切。又為水經注刊誤,於說文考訂尤深。論時推重蘇軾。黃庭堅,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嗜金石,精書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於北魏「張黑女墓誌」及唐歐陽通,李邕,顏真卿。晚年日課尤勤,將篆書筆意,融合行楷書中,風格一變,自成一家。草書尤被舉為一時之冠。著有柬洲詩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
❸ 福建武平一中的王錦春同志事跡
王錦春同志主要先進事跡
在邊遠的武平山城,有這樣一個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總會與誰有某種機緣。
他執著認為青春總應該做點什麼,好讓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點激動與喝彩,好讓如梭的歲月在無聲地流逝之後,總還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回憶與記念。
他後來終於知道,那個與他有著某種機緣的是「學生」,而那份執著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師王錦春。
王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縣萬安鄉小密村人,1989年7月畢業於福建師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現為武平一中高級教師。
記得正是那個昭示著希望與收獲的金秋八月,王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師。看著這里盼望長大卻又稚氣未脫的學生,看著這里強手如林的教師,他有些心虛。
學校領導是理解年輕人的,知道年輕人需要鼓勵,更需要磨煉。學校為此制訂了一套「幫帶」青年教師的措施,而青年教師必須在三年內成才——這既是厚望也是壓力啊。然而王老師的心卻平靜了下來,他堅信這里就是他耕耘的熱土。只要辛苦勞作,蜜蜂是會飛來的,他的桃李會是滿園的。
(一)
「給我重一點的擔子吧,我要盡快成長」。
初上崗位,學校按慣例只安排他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當他知道學校的工作安排後,年輕的甘於重壓的心跳動開了:「那麼多的老教師除了擔任兩個班的學科教學任務外,都還擔任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我這二十剛出頭的後生怎能如此安逸?況且身為人民教師,教學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學還得做些德育工作,這樣才能讓自己盡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長去!」
校長聽了他的請求後,笑著說:「年輕人,我們給你多一點的時間,讓你先在教學上成熟起來吧,以後的擔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師語氣堅定地說,「重壓之下才能充實。給我重一點的擔子吧,我要盡快成長。」
於是,這一學年王老師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並擔任高一(5)(6)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二)
「對學生的真愛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
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王老師手記
王老師有一點特別,每一屆的畢業典禮上,他都很少說話。他說,無需言語——學生們知道他這時會想些什麼,「祝願」、「希望」是多餘的,他知道學生不會辜負他的期望。在過去的許許多多日子裡,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樂,他的高尚、淺薄,在學生面前從不隱瞞掩飾,他從不在學生面前給自己頭上畫上一道神聖的光環。王老師深深知道,「為人師表」決不是正襟危坐,沒有喜怒,沒有哀樂,沒有人之常情;「教書育人」也決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應有愛有恨,既愛浪子回頭,也恨鐵不成鋼。
王老師在做班主任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由於來自窮鄉僻壤,父母又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使他養成了一種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與城裡的同學來往。王老師在詳細了解了情況後,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對他動情地說:「我曾經與你同病相憐,我讀高中時家境與你相似,父母生了十個孩子,家裡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源,總是窮,我們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難忘的是高一時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情形。那個下午上體育課,是期末測試勻體向上項目,剛好那天我的褲子屁股上的一塊補丁的線脫落了,而老師又要我第一個測試,我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毅然地上了。雖然那塊補丁在北風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動,但我的心裡卻很坦然,因為我深深知道,貧窮不是我們的過錯,也不是父母的過錯,我們和父母都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有權選擇奮斗;貧窮改變不了親情,相反,親情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這種『富有』是我們一生快樂的源泉。」王老師的話說完後他非常激動。此後,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變。
「真誠、熱情、原則、諒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寶。記得九0年,他參加全縣的作文教學評優活動,由於板書不合理,時間掌握不好而落選,當他把落選的消息自責地第一個告訴學生,學生們先是靜寂爾後掌聲雷動時,他感動得熱淚盈眶;記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因一些誤解沒被評上三好學生時,他只是用熱情的雙臂將他緊緊抱住;記得九八年,他的一個姓石的學生因為偷了班裡同學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圓睜、聲色俱厲,而當這個學生知錯認錯,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學校政教處跑,求領導們手下留情,給他一次改過的機會……
一樁樁一件件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他對學生的是真愛,而學生回報他的是真情。請看一位學生在畢業多年後給他信中的一句話:「不再相見,並不意味著分離;不通音訊,並不意味著忘記。」
(三)
自己開懇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寬廣的土地。
自己播種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誘人的果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師的心也常常躁動不安。然而他卻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鑽進陋室,習慣性地凝視書桌上架著的座右銘:「吃苦是良圖,作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勁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閑游,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然後坐在書桌旁,或是看書學習,或是整理資料、抄寫卡片,或是備課改作,或是總結經驗。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僅有「一桶水」是不夠的,必須有「長流水」才能滿足學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他愛讀小說、散文,更是以「吃」書的精神攻讀教育教學論著、雜志、報紙。幾年來,他「吃」掉了《年齡和教育心理》、《葉聖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合作教育學》、《成功教育論》,選讀了各種報刊上的優秀論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樣博採眾長,就像蜘蛛一樣精心結網,他以教學理論為經,以各門知識為緯,編織了一個「知識之網」。
僅有知識是不行的,關鍵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上,把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王老師當然深知這一點。為此,把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便成了王老師的另一追求。他說:「在舞場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課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著教材的內容,把我的知識、思想、感情傾注給一雙雙渴求的眼睛。他們總是眼睛閃亮地報以我純真的微笑。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學生的這份『微笑』,笨拙的我絲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幾倍的時間去思考,去嘗試……」
王老師永遠記得他給學生上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的情形。上課後,王老師面對一雙雙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說:「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吟誦的對象。歐陽修筆下的秋是蕭瑟凄涼的象徵,峻青筆下是豐收的象徵,而對於我們來說,秋是什麼象徵呢?僅僅是成熟的象徵嗎?當清晨起床時,秋風襲面,給你一些涼意,你是否意識到秋正在迎接嚴冬的考驗?朱熹說,『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姜育恆說,『春天還在等候/秋葉無聲飄過』,而另一位詩人也說,『我們站在春的岸邊/正談論著遙遠的秋/而秋水/此時已淹沒了我們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嘆?今天,我們要學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動卻又深情並茂的導語,迅速引起了學生共鳴式的思考,把學生帶入理性籠罩的氛圍之中。在這種深沉的情感基調下,學生的主體性取得了極大限度的誘導,學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情感修養,而且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師就是那樣的老老實實,那樣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老師的語文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深得學生的喜愛。98年5月份,學校「梁野文學社」的海報上竟然出現「我校著名青年教師王錦春」如此的字眼,足見王老師在學校的知名度和學生對他的喜愛程度。
(四)
「如果沒有事業,生命有何意義?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沒有誰不知道王老師的病史,沒有誰不說他是個「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師節前夕,對於王老師所擔任語文科教學的高三(1)(2)班的學生來說是個灰色的日子:他們所喜愛的王老師突然被送進了醫院的重病室,經醫生診斷為急性重症肝炎。這一消息使他的學生個個黯然神傷,心急如焚。其實他們不知道,早在暑期補習期間,王老師就已得了肝炎,但他捨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捨不得丟下心愛的學生,隱瞞了病情,仍然堅持為同學們上好每一堂課。拖著疲乏的身體,強露出如春的笑容,因為怕傳染給學生,還要避免與學生接觸,這一情景讓學生回想起就動容、自責。
請讓我們來看看醫院重病室的那幕動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學生手捧著鮮花,眼含著淚水靜靜地圍在一張病床前,床上躺著的是他們的全身臘黃、疲乏無力的王老師。靜穆,靜穆,接著是低聲的啜泣,然後終於有人高聲地哭了起來,這哭聲讓在場的醫護人員也動容。就在這時,他們的王老師睜開了微閉的眼,當他看清周圍的是他心愛的學生時,臉上突然露出了讓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張開嘴,緩緩地說出了下面的幾句話:
「怎麼,你們這是來看望我,還是來向我的遺體告別?別哭,別哭,我的病不礙事,兩個月後我又會站在你們的講台上。」……
王老師絕對沒有食言,兩個月後,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講台上。迎接他的是講台上鮮艷怒放、祝願老師永遠快樂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學生的美好祝願畢竟只是祝願而已。王老師出院時醫生曾告誡過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勞累。王老師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熱情卻不能讓他做到不熬夜、不勞累過度。他的做護士的妻子曾經為此哭過多少次,勸過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這樣下去,可真就要沒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們才有個完整快樂的家呀……」王老師的眼圈紅了。他坐在沙發上,無限深情地對妻子說:「生命是有限的,而事業是無限的。我怎能以區區生命使自己碌碌無為呢?」聽完丈夫的話,柔情知心的妻子還能說些什麼呢?她所能做的,只是從醫院不斷買回肌苷、護肝片等保肝葯片,盡量內內外外地操持家務,以減少丈夫的外在勞動壓力。
病是無情的。王老師的肝病多次反復,他曾於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為老病號。而每次病情稍有穩定,他都堅持出院,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誰也攔不住。
校領導是最理解王老師的。每次王老師住院,他們去看望他時,都堅決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師都婉言相拒:「肝病沒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們不讓我上課,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樣反復。再說,如果沒有事業,生命有何意義?我要工作!」
面對這樣一個「工作狂」,誰還能有別的辦法?
(五)
「只要生命沒有停止,總會有新的嫩芽從枝上發出」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終有回報。」武平一中記住了他,各級政府記住了他。在十七年的雖不算短,但也不算長的時間里,王老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十七年時間有十五年擔任畢業班教學、班主任工作。
——在連續十五年所擔任的武平一中高三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中,所教班級的語文高考平均分、單科上線率均居全縣、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學的語文單科成績為100分(當時是120分制),居地區前茅,該同學的文考總分居當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級平均分居地區第三;98屆王穎彥高考語文796分,99屆李龍蓮785分,2000屆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縣高考單科成績第一,居龍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語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語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連續12年擔任高三畢業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級高考成績顯著,涌現了方三文、王穎彥、李龍蓮、李配珍、劉子偉、蘭發富、羅燕芳等一批在當年高考中總分名列省、市、縣全茅的學生。尤其是2003屆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數,上本(一)和本(二)人數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兩人600分以上,上北大錄取線人數3人。該班在武平一中歷史上創下本科(文科)上線人數49人的記錄,為此榮獲2003年福建省中等學校「先進班集體」稱號。
——教研教改成績顯著。所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多年來均獲校論文年度考核一等獎。其中《記敘文寫作中立意構思的「楊朔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曾在中學一級教師職稱評定中被評為「較高水平」。《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在「福建省第一屆中學語文青年教師論文大賽」中獲二等獎;《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展示與學生的情感滋養》獲「福建省語文學會論文評選」一等獎,並收入《福建省中學語文骨幹教師論壇》;《宏觀駕馭,微觀管理》在龍岩市第四屆普通中學開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上榮獲一等獎。
——多次受到校、縣、市、省的表彰:94年為學校先進工作者;96、98年為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98年教師節獲「首屆中國銀行閩西獎教金」;99年5月份獲校、縣「中學優秀青年教師」稱號;1999年12月被龍岩市教委評為「龍岩市中學優秀青年教師」;2000年獲「武平一中首屆敬業愛崗好園丁標兵」稱號;2001年獲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合格證書;2003年為武平縣「教書育人先進個人」;2002、2003、2005年三次獲武平縣「武平一中獎教基金」;2005年獲省「優秀班主任」稱號。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的攝影記者、製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蹤拍攝王老師及其所擔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製作完成的紀錄片《高三》已於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視新聞頻道「紀事」欄目播出。……
「風雨飄搖心深處,多少往事,悠悠難追憶」,而歲月的腳步總是匆匆。面對未來還有不知多少的飄搖風雨、坎坷險阻,王老師,你超負荷的心是怎樣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們都將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會有高樓競出,蒼翠的竹野依然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沒有停止,總會有新的嫩芽從枝上發出。」
❹ 武平地名所包含的歷史
武平縣(古屬汀州府武平縣)位於福建省龍岩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龍岩市最西端。
❺ 福建武平謝氏簡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謝氏文化,璀燦奪目,光耀人寰。我們謝氏家族歷史悠久,源於炎、黃兩帝,乃炎黃優秀子孫之一脈。謝姓於夏朝立姓,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同樣久遠,即從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一帶)受姓開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裔孫繁衍百餘代。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述謝邑和謝氏狀況的詩句有二十多句,這是全國百家大姓中所罕見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分布於現今的河南許多地方外,有一支遷徙山東,有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入湖南。戰國時又有一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四川,後又分三支,一支遷蜀郡,一支遷雲南,一支遷貴州。漢代,謝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陳留郡陽夏南遷浙江會稽郡上虞東山等地的謝氏人丁興旺、人才濟濟。晉代,謝氏發展為眾所仰望的名望大族。僅東晉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間,謝家見於史傳的聞達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達33人,文韜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顯赫、文化修養最深遠的姓氏之一。武平謝氏就是這個系脈的後裔。宋理宗時,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孫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錢塘遷入福建邵武黃基堡村,為入閩始祖之一。琚公有五子:九聰、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後來九聰公子太寶公在長汀做官(宋榮祿大夫),再由邵武遷長汀,後遷武平,為武平始祖之一。太寶公在武平發展數代後,其叔九明公之玄孫百五郎公因與兄弟百九郎公情誼較深,也直接由邵武遷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一叔九嶷公自邵武黃基堡遷徙汀州寧化,再遷江西石城,後又從石城轉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孫千一郎公(申伯76世)又遷武平民主的林榮均營村。還有幾支脈派也在武平發展,成為武平謝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安公系文樂公派由寧化遷上杭黃潭百一郎公裔法端公,遷徙武平長居開基;另一是廣東興寧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脈翠英公裔遷來武平城關發展;還有一脈為龍岩適中子榮公系的映斗公遷到武平中山,開發其祥。這些謝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是優秀客家民系之一。他們分居在全縣的16個鄉鎮33個村莊。按人口多寡,謝氏在全國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縣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為:萬安鄉上鎮、下鎮、賢溪、捷文、小密(共計2900餘人);象洞鄉光采(共計1900餘人);東留鄉黃坊、新聯、蘭畲、桂坑、背寨、龍溪的象湖、中坊的謝坊和上貴湖(共計1200多人);平川鎮城南(共計200多人);城廂鄉東雲(共計330餘人)、長居(共計230多人)、汾水和凹坑(共計300餘人);十方鎮葉坑、處明、和平、熊新新塘邊(共計800餘人);岩前鎮和安(共計50餘人);中山鎮城中、新城(共計1200餘人);民主鄉高書、林榮、坪畲(共計420餘人);中赤鄉上赤、中赤、平沿(共計400餘人);下壩鄉224人;大禾鄉130人。
梁山鍾靈,平川毓秀。在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來,孕育了二十餘代、成千上萬的謝氏兒女,現有人口一萬多人。他們同飲平川水,共耕一方土,繼承謝氏「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耕讀傳家文化傳統,發揚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精神,歷代文風蔚起,名儒踵至,涌現了不少風雲人物,有叱吒政壇的榮祿大夫、知府和廳局級領導幹部;有博學多才的進士、貢生、博士、碩士;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總經理、企業家。如明、清時代的謝廷耀、謝文富、謝煜、謝和、謝曜、謝翔河,民國時期的謝秉瓊、謝伯鎔、謝鳴珂、謝肇齊及建國後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謝成珂;原省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老紅軍謝畢真,老革命謝掄瓚、謝啟發、謝佑蓮(女)、謝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長謝祝珂;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檢查室副主任謝泰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外交部駐英國大使謝榮生;主任記者、編輯謝海陽、謝軍;教授謝揚光、謝維章、謝總延、謝冠奇及在社會科學諸方面卓有建樹的史學博士謝重光;省三建公司總經理謝耀金;省優秀企業家、省勞模謝瑞英等,都是武平謝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一顆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民族的振興發展、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謝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時期的謝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國(今越南)國王寶座。但大多數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閩、粵沿海地區先遷台灣,進而再播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直接遷海外的。我縣遷海外及台灣等地宗親,大多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去台灣的,有的就學去美國、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台灣的有謝化成、謝蘭輝、謝劍平、謝國群、謝國忠、謝進儒、謝生初、謝振南、謝誠美、謝晃炎等共百餘人;旅居美國的有謝肇齊子謝行昌、平昌,謝李淑馨兒女謝劍光、絳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謝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謝掄瓚子女等人。還有的宗親旅居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遷往縣外定居的宗親星羅棋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遷往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寶公裔孫,據江西榮勝宗親來信說,現已發展到十多萬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國前後因工作關系遷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謝泰萬、謝壽光、謝小平;旅居大連的謝有問;旅居上海的謝海陽(祝珂子)、謝維章、謝軍;旅居海南的謝祝長、謝楊華;旅居甘肅蘭州的謝維垣;旅居江蘇蘇州的謝羅彬、謝國英;旅居廣東深圳的謝明成、謝春華、謝春昌,廣州市的謝晉光、謝爭光、謝劍光、謝勇東,番禺市的謝明魁,梅州市的謝世龍、謝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謝冠奇、謝文濤、謝英群;旅居湖南長沙的謝世流等等。還有旅居本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縣的宗親約計幾百人。
國有正史邑有志,家族有譜人有傳。武平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謝氏最早遷入武平的是太寶公,在宋末元初,約於公元1300年左右。在這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謝家遺址勝跡遍武平,家乘譜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謝氏家祠」,始建於明代中季,後經幾次修復,成了全縣的謝家總祠,前後三棟,寬敞無比、巍峨壯觀(現已廢),現保存了「五馬流芳」牌匾一塊;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一「成茂公祠」(原縣賓館址);花崗岩條石建成,威武雄壯,是為念七郎謝成茂所建(現已廢);萬安鄉下鎮村有開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謝屋,即念一郎公祠),十一世祖維達公祠(址在井下窩)、維行公祠(址在大謝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裡,即芬齡公祠);上鎮村「爵一公祠」(址在南門樓);象洞鄉光采村開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廂鄉長居村的「寶樹堂」,十方鎮葉坑村的「謝氏家廟」;熊新新塘邊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鎮新城村的朝陽門謝氏家祠「儒林第」;民主鄉林榮村均營的「千一郎公祠」;東留鄉中坊村謝坊的「東山世第」……這些是謝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場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廂鄉東雲村長崗上的太寶公墓(現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謝屋灣飛鵝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鎮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鄉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萬安的維達公墓。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武平外遷到上杭湖洋、廣東差乾的宗親,他們認定是武平太寶公裔孫,由武平高梧遷上畲,再遷上杭湖洋後,遷廣東差乾的。但他們把太寶公裔成茂公與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一,誤傳了幾十年(有專門考證文章)。而我們開基所在地武平於明、清時期的兩座墳墓仍存,碑文字跡清楚,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兩個祖公,不能混淆,現附錄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謝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鄒氏一娘 孺
中憲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鉅鹿: 謝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鍾氏 夫
關於譜牒,武平謝氏幾乎村村都有,一般都以手抄家譜為主。清朝時,進士謝耀主編的《平川謝氏族譜》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一部,全書共七卷。民國時期謝氏手抄譜本更普及於民間。長居、均營、朝陽門、葉坑等地的譜本逐趨完善,反映也比較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國運昌隆、文化復興,修譜工作也先後展開,長居明金主編的《謝氏族譜》、中山元昌、熾昌等人編寫的朝陽門《謝氏族譜》,萬安任珂主編的《萬安謝氏簡史》,台灣德興為象洞編寫的《謝氏族譜》等等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這是歷史前進的里程碑,是祖輩繁衍生息的勞動結晶,是歷史的寶貴遺產。武平謝氏於2004年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萬眾一心,通力合作,由觀光主編了全縣的《武平謝氏族譜》。這是一件慎宗追遠、敦親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一本反映武平謝氏淵源、文化,縱貫古今的謝氏文明史,在謝氏家族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後祝願:梁山寶樹枝繁葉茂,平川芝蘭奼紫嫣紅。
武平謝氏研究會
❻ 龍岩有哪些極具代表性的大人物
龍岩極具代表性九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龍岩市,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廈門、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里相互融合,吸引了張九齡、朱熹、王陽明等歷史文化名人。
李夢苡
具有人之風
李夢苡(約生於清康熙末年),字非珠。武平縣城西花園村(今平川鎮西廂村)人。清乾隆辛酉科舉人,著名詩人。李夢苡出生一個月後父親就去世。靠母親鍾氏含辛茹苦撫養成人。夢苡從小愛讀書,且聰穎非常,少時即能吟詩作對,人們都稱他為才子。夢苡入縣學時,知縣許廷錸是江南的著名詩人,非常賞識夢苡的詩才,經常與之唱和,夢苡受他的影響很深。
潘了拳
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潘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於汀州上杭場山羊窠(現永定縣下洋鎮東洋村),從小就是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潘了拳在陰那山修持30餘年:一方面潛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聲聞行果,嚴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儀式,博得四眾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積累天文知識、修習醫葯常識,禳災求福,護念眾生,深受畲漢兩族黎民百姓的愛戴。
林寶樹
已卯科鄉試
林寶樹,字光階,號梁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於武平袁畲白泥田村(今武東鄉袁畲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幼年失學,九歲開始跟隨父母參加農業勞動。林寶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23歲入學黌宮,考中秀才。26歲生日那天,族中伯叔兄弟團聚他家,大家你一斗我五升自願湊谷為他籌集盤纏赴省參加鄉試,還將族祠蒸嘗積谷全數捐助給他。
李燦
伯樂相馬圖
李燦,字明文,號珠園,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於武平縣城北寨背窩里(今平川鎮紅東村),乾隆年間著名畫家。李燦少時性倜儻有奇氣,好讀書不樂仕進,能詩嗜畫,善書法。但是青年時代的畫作技藝稍遜,時人評論為「山林氣太重」。後來他離家外出遊歷,先後到浙江、江蘇、山東、河南諸地,一邊尋師訪友,切磋畫技,一邊飽覽各地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的絢麗風光。
蕭其章
誓討,再造共和
蕭其章,字煥東,號?然。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出生於武平縣十方鎮黎畲村。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在汀州中學讀書時由劉家駒、楊仰程介紹加入中華同盟會。從此,他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不久到上杭縣組織同盟會小組和民軍,曹東旭、丘復等參加。秋,其章回到家鄉興辦龍崗書院,延師授課,帶頭剪掉辮子,並向群眾傳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丘隆
開國庫救濟貧民
丘隆,武平箬菜(今中赤鄉育平村)人。明中葉著名農民起義首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丘隆見時機成熟,遂與劉鐸一起帶頭揭竿舉事。起義軍提出劫富濟貧、懲辦-污吏等口號,遠近響應,四方農民紛紛參加義軍。丘隆派人與在上杭舉事的劉昂、溫留生等農民起義軍相聯合,隊伍迅速擴大至數千人。
王啟圖
虛抱葵心無暖日,逆來羊角有狂風
王啟圖,字慎齋,武平縣平川鎮西廂村人。生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少時,其兄鄞舍愛才尊師,聘請秀才來家教啟文、啟圖兩弟讀書。鄞舍對弟管教極嚴。有客來訪,必先問明來由方令弟出見。督飭弟夜習,每待弟眠而後寢。啟文、啟圖不負兄望,先後考取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啟圖考取進士,授吏部主事文選司。
王景弘
傑出的航海家
王景弘,明朝龍岩縣集賢里(今漳平赤水)香寮人。明洪武年間入宮為宦官,事奉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隨朱棣起兵奪取帝位,得成祖朱棣賞識。永樂三年(1405)奉成祖之命,以副使太監身份協助正使太監鄭和,統率巨型海船62艘,官兵、水手等27800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東海岸一帶洋面)。
王瓊
南京兵馬司指揮
王瓊,字良玉。明代中葉出生於武平縣城西(今平川鎮西廂村)一個富紳家庭。他從小才識過人,慷慨好義,熱心公益事業。見學校簡陋頹敗,把自己私宅捐出辦學堂。成化三年(1467年)春,他又捐資修繕縣黌宮,將頹朽的木製欞星門改為石門。時,江西安遠、廣東程鄉等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作者:水瓶blank998
❼ 武平的風光資料。
武平縣,位於福建省龍岩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龍岩市最西端。介於東經115°51′~116°23′,北緯24°47′~25°29′之間。東鄰福建省上杭縣,西接江西省尋烏縣、會昌縣,南連廣東省蕉嶺縣、平遠縣,北靠福建省長汀縣,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
武平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274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溝壑縱橫,山脈連綿,最高峰梁山頂,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東南部多寬廣的平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7—19.6度,年降雨量為1450—2200毫米。河流屬汀江、梅江、贛江水系,全縣大小河流200多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條。
武平縣是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城市」、「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中國粵商最佳投資城市」、「中國金融生態縣」、「第三批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縣,是「全國生態旅遊大縣」,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1]
中文名稱
武平縣
外文名稱
Wuping County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龍岩市
下轄地區
12鎮、5鄉
政府駐地
平川鎮
電話區號
0597
郵政區碼
3643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龍岩市西南部
面積
2635平方公里
方言
客家語-汀州片-武平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行政代碼
350824
常住人口
39.9萬(2017年)
著名人物
劉亞樓、林默涵等
❽ 武平一中歷史名人誰知道嗎
武平一中名師、教師骨幹 一、特級教師、市管拔尖人才、省中小學優秀校長:李益樹(物理回) 二、省答級學科帶頭人:王永新(化學) 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危青(地理) 市級學科帶頭人:鄭啟勝(物理) 三、國家級培訓合格骨幹教師名單:王永新(化學) 鄭啟勝(物理) 四、省級培訓合格骨幹教師名單: 王錦春(語文) 劉啟萬(數學) 邱美榮(英語)賴勝榮(化學) 林可學(生物)劉金章(政治)危 青(地理) 鍾紹龍(體育) 五、市級培訓合格骨幹教師名單: 張祖洲(語文) 林 靜(數學) 李其昌(化學)林能啟(歷史) 張秀英(歷史)曾素雲(地理)邱慧中(地理) 蘭六蘭(音樂) 趙發賢(物理)林其華(體育)林壽生(信息) 六、省優秀青年教師名單: 鍾桂貞(體育) 七、省級學會理事名單: 李益樹(物理) 王永新(化學) 八、市級學會理事名單: 鄭啟勝(物理) 危 青(地理)曾素雲(地理) 林壽生(信息技術)
❾ 誰知道龍岩武平這地方的歷史和特色
近年來,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是我縣的優質水稻及烤專煙生產基地,盛產屬柑桔、茶葉、臍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養殖,水產養殖為主。水利與電力資源豐富,境內水利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電力充足。礦產資源以膨潤土和瓷石礦為主,尤其是處在地表的鋁基膨潤土,屬自然改型礦石,優質易采,是國內少見的礦石類型。中山米糕、釀豆腐、肉丸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