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內江有什麼名人
四川內江名人非常多,多得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但有一個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粟琪朕--粟大佬,人長得非常帥氣,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迷妹一大推
㈡ 資中有那些名人
駱成驤 王延世 萇弘
㈢ 內江出現過哪些歷史人物
1、趙貞吉
趙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靜,號大洲。四川內江桐梓壩(今四川省內江市內)人。明代名臣、學者,南宋右丞相趙雄之後。
嘉靖十四年(1535年),趙貞吉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遷國子司業。「庚戌之變」時,俺答包圍京師,趙貞吉力言不可訂城下之盟,應督促諸將力戰。明世宗擢其為左諭德、監察御史,奉旨宣諭諸軍。後兩次遭權臣嚴嵩中傷,被奪職。
明穆宗時復出,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參與促成「俺答封貢」。因與高拱不合,於隆慶五年(1571年)致仕歸鄉,居家閉門著述。萬曆四年(1576年),趙貞吉逝世,年六十九。獲贈少保,謚號「文肅」。
4、羅念生
羅念生,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於四川省威遠縣連界場廟壩。1990年4月10日因前列腺癌病逝,終年86歲。羅念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授,在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領域中,有傑出的貢獻。
5、顧汝修
顧汝修(1708—1792)字息存,號密齋,資州人,官歷翰林院編修、御史、順天府伊、大理寺少卿,官至正一品。
1761年奉旨冊封安南國王,王有反叛之心,顧汝修戒其恭順,南疆遂平,乾隆特賜御用華蓋一頂以嘉獎。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出任四川錦江書院(今四川大學)山長,在精通宋儒理學、金石、詩詞、書法等。傳世著作豐富。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詩人。
㈣ 資中二中出了哪些名人
郭冬!!!
㈤ 內江有哪些歷史傑出代表人物呢
位於四川省境內的內江市是一個風景優美而且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上的內江市涌現出了大量的文化學者。在人們評定出來的內江十賢中,有超過半數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人物。
范長江自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他為我國的新聞事業以及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范長江從事新聞行業以後,他先後出任了新華社總編,新聞總署副署長等多個機構的重要職務,而且范長江心中一直有一顆愛國之心,青年時期的范長江就十分的熱愛革命,追求革命,追求進步,並且積極地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當中。
㈥ 四川資中最後一名國民黨縣主住是誰
資中。位於東經104.8,北緯29.8,東西長63.38公里,南北寬52.23公里,面積1733.73平方公里。資中既是縣又是州,一度時期還是郡。春秋時代,資州為巴國屬地,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置資中縣(治所在今資陽縣),屬益州犍為郡;北周保定中(公元561-565年)析置盤石縣,縣址在今資中縣北門外兩路口一帶;西魏廢帝二年(533)設資州,州所在資陽;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資州州治由資陽縣遷到盤石縣,從此結束了資陽為資州治所的地位。從西魏廢帝二年到隋文帝開皇七年,資陽作為州府所在地只有34年的時間;而資中卻從隋文帝開皇七年至1912年,長達1425年的漫長歲月,都是資州的州治所在地。 州治遷到資中之後,管轄八縣:盤石(即資中)、資陽、清溪、內江、月山、龍水、銀山、丹山。明代廢路改府,省州改縣,成都路改為成都府,資州改為資縣,屬中書省成都府。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升資縣為資州直隸州,轄資陽、內江、井研、仁壽。1914年,改資州為資中專署,轄資中、資陽、內江、榮縣、仁壽、井研、威遠、簡陽。專員公署設資中。1950年,資中專區改名為內江專區遷內江。 資中建縣之初,「官舍簡陋,無有城垣」。直到西魏恭帝二年(555)才修了一個方圓三里的土城。此城東南臨江,西北依山,基本上是現今重龍鎮的位置。唐代貞元年間,西川節度使韋臬在資州設立「安夷軍」,將資中城池予以增修;宋代淳佑年間,資州太守余玠對舊城加以維修。明代宏治年間,知縣鄧概將縣城拓寬至東北隅,將重龍山環入城內。城牆全部用石頭,高一丈六尺,周四里九分,八百八十二丈,城門九道。清朝康熙初年,資縣劉振基對城池予以補修,還在城外環以護城牆。嘉慶二年資州知州趙立信和嘉慶四年的知州吳士淳相繼督修,內外城牆全部用石頭壘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長一千三百六十三丈二尺,垛牆高二尺五寸,馬牆高三尺,城門仍為九道,東門叫建春門、南門叫迎熏門、西門叫咸豐門、北門叫拱寰門;另外五個叫平波門、安瀾門、達江門、紫氣門、通津門。道光二十七年,重龍山後增修內城一段,同治元年,達江門修砌水城一道,俗名「瓮城子」。民國十八年劉文輝部督軍旅長兼資中市政總辦陳萬仞設立市政公所,督修街道,統一規定主街中寬24尺,支街中寬20尺,街沿4尺(新正街例外)。 資中物產豐富,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經濟作物為甘蔗、花生、油菜、柑桔、蠶桑、辣椒,大宗支柱產業士食糖和食鹽。食糖遠銷省內外,蜜餞製品銷至東南亞各國。在農業經濟社會,資中是相當富庶的。 物阜必然民康,民康必然重文,資中又是文風鼎盛的多士之邦,孔子的老師萇弘,金榜奪魁的趙逵、駱成驤,魯迅時代文學驍將林如稷等,皆彪炳華夏的俊彥之士。從北宋至清代,除兩名狀元外,中進士著達214名,舉人220名,故為成、渝之間唯一的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資中地處成、渝中段,「水陸皆沖,河山竝險,據西蜀之中權,為東川之要道」,自古以來即以巴蜀勝地著稱於世。古代的資中勝景有「三山、六宮、九廟、四觀、八景」。所謂「三山」,是指圍在古城牆之內的重龍山、衙後山、郡前山(又叫鼓樓山「,明代宏治年間夷為平壩,現名鼓樓壩);」六宮「是指天上宮、禹王宮、萬壽宮、文昌宮、西秦宮、三皇宮;」「九廟」是城隍廟、張爺廟、五顯廟、川主廟、老君廟、土地廟、衙神廟、王爺廟、娘娘廟、;「四觀」是東門外高山觀、南門外火峰觀、西門外玄天觀、北門外北斗觀;「八景」是「重龍晴嵐」、「靈岩泉韻」、「北田秋豐」、「盤峰暮雨、醮壇雲梯」、「珠江夜月」、「古渡春波」、「漁燈晚照」。1955年寓居海外的張大千將此八景繪成《資州八景圖》,輪回展出於巴黎、新加坡、台北,使得水秀山青的資中更加美名遠揚。 除了上述勝景之外,資中還有古北岩、羅漢洞、御河溝的摩崖石刻、文廟、清代一條街、永慶寺、寧國寺、甘露寺、羅泉鎮的人文景觀和白雲山、白雲峽、九龍峽、龍江湖的絢麗風光也名聞遐邇。歷史悠久的古城風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積淀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示出一顆光耀千秋的璀璨明珠-資中! 資中,山川秀麗,地靈人傑,與電影和電視結下了不解之緣。電影《草莽英雄》、《狂》、電視劇《朱德》、《喻培倫》、《鬼寺艷影》、《傻兒師長》等,許多鏡頭都是在資中拍攝的。內中尤以《鬼寺艷影》艷情獨鍾,全部外景都在資中攝取,那林木參天的重龍山,那幽靜肅穆的永慶寺,那金壁輝煌的文廟聖殿,那飽經滄桑的東城門樓,那古色古香的街道店鋪,那江波滾滾的五里險灘,那月明星稀的鐵佛鎮,那笛音繚繞的白雲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電影《木棉袈裟》和《血戰台兒庄》、《垂簾聽政》與資中也是有緣的。在我國宗教史上,佛家信徒確實有那麼一件血腥的法衣,歷盡劫難,幾經周折,最後由資中寧國寺的高僧智詵法師得到,為鎮寺之寶,珍藏了六百多年,毀於元末明初的兵之中。資中,是木棉袈裟的最後歸藏地和涅盤地。 另一部影片是《血戰台兒庄》,這次血戰震驚中外,打得最激烈、最悲壯的首要一戰是藤縣攻防戰,守軍是四川部隊,只有二千五百人,加上當地的地方武裝也只有三千餘人,裝備又差,卻要對付日軍磯谷坂垣師團一萬多人和數十輛坦克、飛機每十架為一組和大炮輪番轟炸,從1938年3月16日拂曉至17日下午,堅持戰鬥了三十六個小時,殲敵四千多人,後來終因力量過於懸殊,第22集團軍122師師長王銘章壯烈殉國,守城將士犧牲二千多人,突圍撤退者僅五百餘人。據有關資料統計,內江各縣在八年抗戰中的陣亡將士共有六千多人,僅資中一縣即有728人,直接參加了台兒庄大會戰和藤縣攻防戰的資中籍愛國將領是22集團軍混成旅旅長劉公台,影片中多次出項的一個剛毅精乾的青年將軍即是此公。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攝取資中的地靈,卻閃耀了資中的人傑。 劉公台(1898-1965年),字雄飛,資中金帶場人士。其人身材不高,面黑耳聾(耳是戰場上震聾的),膽識卓群、英勇善戰,為四川軍人之著名驍將,抗戰中更是戰功卓著,除台兒庄戰役之外,還參加過娘子關之戰、棗宜大戰、敵軍聞風喪膽,日偽戰報中將他稱為「劉聾子」、他統率的121師(藤縣之戰後即晉升為該師師長)被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譽為「鐵軍」。 共和國成立伊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簽署任命通知書,任命劉公台先生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後來又任資中縣副縣長和政協副主席,充分體現了人民政府對抗日愛國將領的禮遇和關懷。 四川資中縣羅泉鎮地處沱江支流球溪河畔,是一個恬靜、純朴、純凈清秀的山間古鎮,羅泉因場鎮似龍而得名「龍鎮」。這里保存了從明清時代到民國時代的古建築群,無論從建築結構、旅遊角度都極具科學及觀賞價值。然而由於當地政府資金短缺,居民保護意識不強,很多古建築損毀嚴重,系列報道《遠去的古城鎮文明》給我們講述昔日「龍鎮」的眼淚。 羅泉的古鎮正漸漸的被侵蝕 由於羅泉處於三縣交界地,歷來有「腳踏三縣」之說。羅泉因場鎮似龍而得名,自球溪河北岸依山勢形成五里的一條長街,俗稱「五里街」,自然構成一條仰頭向東、悠然游盪的「蛟龍」,歷史上稱為川中第一龍鎮。 羅泉龍鎮整個身體由羅泉八景組成龍頭、龍身、龍尾,恰似蛟龍出海,給這座幽雅的古鎮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 羅泉是因鹽設市的古城鎮,如今還保留了以祭祀鹽神的廟宇,而這種廟宇在世界上也僅僅獨此一座。據老人講,清未民初,沿球溪河兩岸十五里就有1000多口鹽井,每天在這里工作、交易的人群多達一到兩萬人,那時場鎮上光有飯館就達13家,面館32家,可見當時羅泉的繁榮。除了鹽神廟外,還保留了保路運動羅泉井會議舊址,它坐落在羅泉鎮中段的半邊街口。這是英、法兩國教會出資建造的一所教堂,羅泉五里長街,幽靜獨特,盡管歲月流逝,經過無數滄桑巨變,如今,仍可從它那黛瓦粉牆、深宅大院,石板街巷中領略它昔日的輝煌。 據近一兩年的真實數據反映,羅泉昔日的五里長街,如今完好的保存僅僅只剩下了1.25里了。盡管從遠處望去,如今的龍鎮依然猶如一條巨龍在山澗飛舞,顯得十分的輝煌,然而,走進長街卻給人是另一番景象,幾十間白瓷磚白粉牆的高大建築零零散散的矗立在那一排排的古民居中間,顯得十分的刺眼,更有些居民的新房別有創意,房頂是古色古香的昔日古建築,下面卻是豪華的現代建築,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一些古民居由於常年失修,早已經搖搖欲墜,只能夠依靠幾根柱子的支撐才沒有倒塌。 羅泉鎮原武裝部長楊光潤說,羅泉是五里長街的一個古鎮,在四川來講不多。羅泉歷史悠久,九宮一寺八廟,現在地點都在,拆掉了很多房子,很可惜,沒人過問,這樣下去,將來羅泉古鎮完全毀掉了。 像這樣的老街,已經不多見了,學術界、建築專家以及旅遊人士對羅泉的嚴重破壞,感到萬分惋惜。 四川高校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興中教授說,就文物的保護來講,要盡可能的做到保護它的歷史遺存,不改變它的歷史面貌。古代城市發展遺留下來的東西,不能夠用現代城市的發展來擠壓我們的古代文明。因為這一些東西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應該保護。修得再好的房子,它的價值它不及過去歷史遺留下來的能夠反映歷史演變過程的老建築物。 資中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東鄰東興區和安岳縣,南接威遠縣,西連仁壽縣,北靠資陽市。 資中自古以來為川中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歷為州、郡及縣治地達兩千多年。春秋時孔子的老師萇弘、唐朝經學家李鼎祚、宋代狀元趙逵和南宋宰相趙雄、清末狀元駱成驤以及近代著名作家林如稷、李薰風、鄭拾風等知名人士都生長於此,國畫大師張大千、辛亥革命大將軍喻培倫等名人曾受教於此。 資中歷史悠久,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縣,此後,歷東漢、三國、西晉、東晉等朝。北周王朝時,周武帝於保定年間(公元561-565年),從原資中縣中分出部分土地設置盤石縣,屬資中郡。這是資中單獨建縣的開始。以後,歷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各朝,縣名未變,均名盤石。1949年12月8日,資中縣獲得解放,1949年月12月5日成立資中縣人民政府,屬資中專區。追溯資中歷史,從漢代資中建縣算起,已2000餘年,從北周盤石縣算起,也有1400多年,為州、郡治及專署所在地達900餘年。 縣境內主要人文景觀有:重龍山靈崖泉韻及北岩摩崖造像、文廟、武廟、東岳廟、永慶寺、清代一條街、南宋建築大東門城樓、唐代建築甘露寺(以壁畫著稱)和唐明渡雙塔、三國時期初建的羅泉古鎮(現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主要自然景觀有:以「川中小山峽」美稱的白雲峽景區、景觀奇特的羅泉溶洞群、青眉山溶洞,還有九龍峽、龍江湖景區。 著名的清代一條街,以簡朴濃郁的清代風格吸引著廣大遊客。原名新正街,建於清光緒31年,因臨近州衙,一般為訴訟、報告的人歇息候信,因此,全是旅店、飯館、茶樓、酒店。時至今日,這條街仍以飲食業為主,全街有40餘家店鋪經營著資中的名小吃、茶樓、餐館等。街北出口,街兩邊木柱上還有原資中學政、四川著名書法家包汝楷撰寫的對聯,反映了當年這條街的繁榮。 重龍山位於城東北一里處,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還有隋、唐摩崖造像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餘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枚、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 羅泉古鎮距縣城51公里,鎮上的石板路、古院落、古會館、古戲樓、古碼頭,典雅古樸,古風猶存;這里的溶洞遠近聞名,洞中曲徑通幽,彎向不知處,四壁華燈閃閃,更顯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的石乳光怪陸離,令人有撲朔迷離之感。 文廟在縣城北門外。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始建於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此重建。該廟佔地7035平方米,建築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築及布局仿山東曲阜孔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於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鍾樓、鼓樓、鄉賢祠、名宦祠對稱分布兩側。廟中豎有清康熙手書《四書大景》、明成化年間《重修文廟碑》兩碑,字跡清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資中文廟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資中是內江市行政區內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縣。
㈦ 四川有哪些歷史名人
四川歷史和文化名人(周代-清代)萇弘 :周代天文學家,政治家。孔子老師。 通曉天文、歷數,精於音律、樂理。今資中縣發輪鄉龍水村有「萇弘祠」、「萇弘讀書台」遣址。李冰: 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嚴君平:西漢哲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周易數術大師揚雄:漢代哲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周易數術大師,文學藝術家、語言文字學家、辭賦大師。司馬相如:漢代 辭賦家兼散文家、詩人。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 。王褒:漢代 辭賦家兼散文家 (漢代四大辭賦家之一)李尤:東漢文學家,與班固、張衡齊名郭舍人:漢代文學家。落下閎: 中國西漢 天文學家,歷算學家 。《太初歷》的制定 者 ,最早的渾天儀製造者,落下閎在《太初歷》中首次確立了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即春節)的歷 日制度並沿用至今 卓文君: 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 . 譙周 :三國時史學大家,大儒,教育家。陳壽 :西晉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名著《三國志》的作者。常璩: 東晉史學家,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李密 :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乃千古名篇,為歷代所稱頌。何稠:隋代製造發明家。花蕊夫人: 五代十國女詩人黃崇嘏:我國晚唐時五代前蜀一位女詩人.陳子昂:唐詩的開拓者,海內文宗 。繼初唐四傑後文壇上出現的一位詩歌革新的驍將。李白 :昌明縣(今江油)人。 偉大的 浪漫主義詩人 薛濤 :唐代著名才女,詩人(祖籍長安,出生於成都 )雍陶:唐代晚期一位重要詩人.唐求:是唐代晚期一位著名詩人。梁令瓚 :唐畫家、機械製造家,天文儀器製造家。他創造的黃道游儀,為唐代先進歷法《大衍歷》的編修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同高僧張遂(一行,683—727年)合制的「水 運 渾天」儀,是當時中國獨有的天文鍾,在世界天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繪畫可和著名畫家吳道子媲美。 參考 http://www.yishujie.com/topic.php?auto_id=1341&forum=1&forumid=1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人,是與李淳風齊名的初唐兩大方士之一、天文學家、陰陽術數家。代表作為《推背圖》、《六壬課》、《五行相書》、《稱骨論命》,對後代易學影 響深遠。雷威 : 唐代西蜀制琴師,雷威及雷氏一家把中國古代制琴工藝推到一個新階段。黃筌(?-965),五代後蜀大畫家 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黃居采:五代時期著名畫家。黃居采是子承父業,畫藝精湛,不在其父之下,在中國繪畫史上一般以父子二人並稱。進入宋朝後,黃笙不久就去世了,黃居采成為北宋初年畫 院的中心人物,曾做過翰林待詔,朝清大夫,寺丞等官職. 趙崇祚: 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 》,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餘如韋庄、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 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後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 趙蕤:唐代思想家,隱士。著名的《長短經》的作者。李白老師。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李白師承趙蕤的儒家風范、道家思 想和豪俠性格,青勝於蘭,如虎添翼。 參考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yxlw01/yyxlw83.htm李鼎祚 唐代經學家。資州盤石縣(今屬四川)人。以經述稱名於當時,為唐代提倡漢易象數文學的代表。撰成繼孔潁達《周易正義》後所出現的又一部總結兩漢以來易學, 在糾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連珠明鏡式經》又名《連珠集》、《平湖論》等。答案補充
李琬 : 唐代音樂家. 石恪:中國五代大畫家高文進:中國五代大畫家武則天: 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出生四川廣元)魏徵 :字玄成,劍州(今廣元市劍閣縣)人。生於公元580年,卒於645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有爭議)王宰:唐 代著名畫家蘇東坡:蘇軾在詩、詞、文、書法、繪畫諸方面,獨樹一幟,宋代大文豪。蘇詢 :唐宋八大家蘇轍:唐宋八大家蘇舜卿:北宋著名詩人,宋詩開拓者。蘇易簡: 北宋文學家,太宗復試為狀元。27歲時主持全國大考,續編《翰林志》蘇舜元:北宋初期文學家、書畫家、慶歷進士。吳昌裔:宋代文學家,《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簡介。宇文虛中:我國北宋後期至南宋初期一位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文同:北宋著名詩人,畫家。 中國繪畫藝術史上造詣高深的一位大畫家,花鳥山水人物無一不精,而最擅長畫墨竹。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答案補充
李琬 : 唐代音樂家. 石恪:中國五代大畫家高文進:中國五代大畫家武則天: 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出生四川廣元)魏徵 :字玄成,劍州(今廣元市劍閣縣)人。生於公元580年,卒於645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有爭議)王宰:唐 代著名畫家蘇東坡:蘇軾在詩、詞、文、書法、繪畫諸方面,獨樹一幟,宋代大文豪。蘇詢 :唐宋八大家蘇轍:唐宋八大家蘇舜卿:北宋著名詩人,宋詩開拓者。蘇易簡: 北宋文學家,太宗復試為狀元。27歲時主持全國大考,續編《翰林志》蘇舜元:北宋初期文學家、書畫家、慶歷進士。吳昌裔:宋代文學家,《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簡介。宇文虛中:我國北宋後期至南宋初期一位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答案補充
文同:北宋著名詩人,畫家。 中國繪畫藝術史上造詣高深的一位大畫家,花鳥山水人物無一不精,而最擅長畫墨竹。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 張拭: 宋代著名理學大師,他在湘主持嶽麓書院,給宋代理學的湖湘學派奠定了規模。張行成:南宋易學家,數學派哲學家,四川邛崍人. 魏了翁: 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文學家,史學家。陳摶:著名道教思想家,,獨創新說,著有《太極圖》、《先天圖》、《易龍圖》流傳於世范鎮:宋代史學家, 參加纂修《仁宗實錄》、《起居注》、《新唐書》、《類編》等書范沖:宋代史學家, 范祖禹長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兩朝實錄范祖禹:史學家,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的得力助手,所修《通鑒》唐代300年歷史,司馬光取其600卷刪為80卷為《唐紀》,成為《通鑒》中寶貴的史著 三范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鑒》12卷,被譽為"深明唐三百年治亂"的史學名著。
㈧ 資陽出過哪些名人和偉人
陳摶(公元871-989),字圖南,號扶搖子。著名理學家。普州崇龕(現安岳縣龍台專鎮龍西)人。 蔡紹序(公元屬1909-1974),安岳縣思賢鄉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周克芹(1936—1990)著名作家。四川簡陽人。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今資陽市雁江區)人,(前575-前492)資陽三賢之首。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記得採納啊
㈨ 出生於四川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昆侖鄉墨池壩)人。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與揚雄並稱「淵雲」。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西漢天文學家,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
卓文君(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原名文後,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西漢才女,司馬相如之妻。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 )人。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秦宓(?—226年),字子敕。廣漢綿竹(今四川德陽北)人。三國蜀漢時謀臣,善舌辯。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黃筌(約 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字要叔,成都(今屬四川)人。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大臣。
楊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