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李敬

歷史人物李敬

發布時間:2021-02-27 06:34:36

Ⅰ 李世民的皇後是誰

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他的「賢內助」是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十分疼愛兒女,但是並不溺愛他們。太子乳母曾對長孫皇後抱怨太子的東宮里器用太少,不夠有排場,想要申請多購置些器物。長孫皇後義正詞嚴地駁回了她的請求,太子也因此受到了教育。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後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葯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後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在立政殿病逝,時年三十六歲。長孫皇後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她不僅僅以身作則地為後世樹立起一個賢明簡朴的皇後形象,更留下了一部十卷本的《女則》,指導婦女行善積德,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有歷史記錄)

人們普遍認為彭祖是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國語》和《史記》上都有記載傳說他活了八百年。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顓頊的玄孫。他經歷了堯舜、夏商諸朝,到殷商末紂王時,已七百六十七歲,相傳他活了八百多歲,是世上最懂養生之道、活得最長的人。他的養生之道被後人整理成為一部《彭祖經》傳世。
其實這是個認識誤區,歷史上真正最長壽的人並非彭祖。之所以產生這個認識誤區,皆因我國遠古時對年的計算沒有統一的標准。彭祖生於四川彭山,長於彭山,晚年終老於彭山。在彭山一帶的鄉間至今流行一種「小甲子」計年方式,即六十天為一年。劉繼興考證,從孔子墓出土竹簡上記錄發現,古代紀年確有以60年為1歲的說法。按此換算為現今的計年標准,彭祖只活了一百三十多歲。史學家還認為,所謂彭祖年長八百,實際上是大彭國存在的年限。

歷史上留有文字記述的年壽最高者,當數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
李慶遠是位傳奇人物,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因為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生術的研究和實踐,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在200多歲的高齡時,其言行舉止仍如同壯年,所以被人們譽為「神仙」。
李慶遠原籍雲南省,又名李青雲,90多歲到四川開縣定居,一生娶過24任妻子,膝下子孫滿堂。
民國十六年(1927),李青雲應四川軍閥楊森的邀請去萬縣傳授養身之道。楊森對李敬若上賓,為李特製全身新衣,請照相館照相放大陳列在櫥窗里,標明「開縣二百五十歲老人李青雲肖相,民國十六年春三月攝於萬州」。一時之間省內各報競相作為奇聞報道,轟動全川。因李講不出養身奧秘,不久即送返開縣。民國二十年(1931)《萬州日報》九月十五日又載:「開縣二百七十三歲老人李青雲,已於前晚由陳家場
到萬,住李家花園。老人系應王師長之邀到萬的……」
在李慶遠250歲那年,他的同鄉、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先生專程對他進行了專題采訪。李慶遠興致勃勃,引經據內典,對養生術作了長篇宏論,既談個人的養生實踐,又論古今養生有道與無道的經驗與教訓,被劉成勛先生詳細記錄下來,整理成為《自述》一文,留存後世,至今仍為養生名著。
劉成勛的采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志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但當時卻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懷疑和否認,後來經多方考證,才得到證實。
在《自述》一文中,李慶遠認為: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元氣,又稱原氣,稟受於先天而賴後天榮養而滋生。它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上、中、下焦)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為生化動力的源泉。
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於罩籠內,則燃燒的時間長;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李慶遠非常欣賞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他說,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他還十分欣賞清代學者陸隴其的一段話:「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李慶遠稱:「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葯、煉金丹也」
他根據古人的養生理論,特別強調善養生者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
李慶遠在講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准則和關鍵。」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他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至極,即可亡身。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卧不至吸;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Ⅲ 求歷史人物的字中帶「子」的~如,柳宗元,字子厚~

華佗,字元化
曹丕,字子桓
曹植,字子建
曹彰,字子文
趙雲,字子龍
南宮適,字子容
王褒,字子淵
揚雄,字子雲
夏侯茂,字子休
於節,字子野
丁權,字子卿
毛煥,字子韞
畢本,字子務
畢心璃,字子卿
劉文燦,字子山
李法,字子薦
李峻,字子峻
沈侖,字子山
沈慶余,字子雲
沈希孟,字子遷
宋椿,字子元
宋音韶,字子夔
蘇先,字子後
吳學韓,字子干
嚴延,字子敬
胡翹祖,字子繩
施大成,字子展
姚凱之,字子襄
程頌萬,字子大
皇甫沖,字子俊
徐光啟,字子先
曾布,字子宣
孫峻,字子遠
周法高,字子范
叔明公,字子照
徐霖,字子仁
崔白,字子西
蘇軾,字子瞻
宰予,字子我
季路,字子由
顏回,字子淵
孟子,字子輿
吳文華,字子彬
項奎,字子聚
章聲,字子鶴
吾丘衍,字子行
方洺, 字子易
華曰曾,字子唯
杜甫,字子美
高慶奎,字子君
陸九淵,字子靜
華歆,字子魚
向秀,字子期
庾信,字子山
曾鞏,字子固
沈邈,字子山
高爾謙,字子益
諸葛瑾,字子瑜
沈曾植,字子培
屈遵,字子度
趙孟堅,字子固
李奉璋,字子峨
虞放,字子仲
曹元用,字子貞
郭憲,字子橫
孫原湘,字子瀟
范遷,字子廬
王允,字子師
曹更修,字子仁
何聯奎,字子星
徐琰,字子方
項斯,字子遷
種諤,字子正
項元淇,字子瞻
曹邦輔,字子忠
薄守德,字子明
王思,字子睿
徐鏡心,字子鑒
終軍,字子雲
劉聲駿,字子和
王邦直,字子魚
李敬銓,字子衡
陳伯玉,字子昂
周蓮,字子愛
侯瑾,字子瑜
錢時,字子是
盧延讓,字子善
司馬倫,字子彝
費丹旭,字子苕
施山,字子山
顧譚,字子默
莫如忠,字子良
宋振麟,字子禎
岑宗旦,字子文
杜之偉,字子大
杜爽,字子濂
李材,字子構
李清芬,字子苾
陸雲公,字子龍
陸采,字子元
呂文仲,字子藏
呂向,字子同
喬萊,字子靜
孫之錄,字子駿
邢昕,字子明
蔣干,字子翼
太史慈,字子義

Ⅳ 湖南衡陽這邊出過哪些歷史人物

羅榮桓,毛澤東

還有很多啊,比如
湖南歷史名人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譚嗣同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5年發起成立算學會。著《仁學》。1897後回湘創辦新政,設時務學堂。後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進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後遇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 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 》,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熊希齡
(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沈 藎
(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 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黃 興
(1874-1916)

辛亥革命領袖。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克強。1903年與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創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1916年病逝於上海。有《黃興集》行世。

蔡 鍔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等等等等 舉不勝舉啊

Ⅳ 出身趙郡李氏的歷史代表人物

趙郡李氏郡望:

趙郡位於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
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趙縣。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
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為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244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233年、234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48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開創了趙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歷來人口眾多。其後世子孫支庶繁多,現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敘述如下。
在秦末漢初,趙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發展。
廣武君李左車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這三兄弟為趙郡李氏第四代,此時已經是漢高祖一統天下時。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漢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長卿,官拜諫議大夫。李岳之了李秉義,字世范,當上了穎川太守。穎川在念河南境內,出於任職之便,李秉義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原來在河北的趙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為河南趙郡李氏的開端。
穎川的趙郡李氏自其開基始祖李秉義之後,不斷發展。李秉義有三子:李翼、李協、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將軍,他又生有三子:李謨、李道、李朗。李謨,字道謀,為臨淮太守,有哆華、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讓,官至上黨太守,其子李護,官至酒泉太守。李護生有三子:武、昭、奮。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書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贊、修、奕、龍。老二李候船,字伯游,為後漢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諒、李叔、李訓、李季。老大李諒,字世益,是後漢時趙國相,其子李膺,字元禮,為東漢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稱為「天下楷模」,先後任青州刺史、度遼將軍、河南尹,官至司隸校尉,因謀誅宦官事敗,而死於獄中。
李膺有三子:壤、瓚、瑾。老三李瑾為東平相,後來為避難復居於趙。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獎、碩。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機叔二子,李機叔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晉朝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趙王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渡過長江,徙居於浙江的常山。於是,趙郡李氏的一支又擴展到了長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趙郡李氏之開基始祖。
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這五個兒子形成三大房系,從而使江南的趙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

趙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李楷的五個兒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江南趙郡李氏的東祖;李芬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輯字護宗,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於柏仁,因子孫甚微,而與李晃一起南徙故壘。
李晃,字仲黃。他這一支流回到趙地後,其後人有自趙郡徙於管城(今陝西南鄭)的,於是在陝西南鄭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南祖之後,有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譙(今安徽亳縣治),於是在安徽亳縣一帶也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義,為燕司空長史。李義有子李吉,為東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聰,官至尚書郎。李聰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書侍郎,其五世孫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後時拜為宰相。此後南祖房名宰相還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紳、李元素。《新唐書》中皆有記載,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將相滿門,世代榮顯。

東祖房
東祖睿,字幼黃,為高平太守,封江陵寧公。其子李勖,為頓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頤,為高陽太守,封武安公。李頤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孫李嶠、十二世孫李絳,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嶠(644-713),字巨山,高宗時進士。他幼時失去雙親,傳說他曾夢見一個人給他留下兩支筆,此後,他便有了文辭,15歲能通五經,20歲就中了進士。李嶠歷任高宗、武後、中宗、玄宗四朝,為官清正。當時來俊臣陷害狄仁傑等人,李嶠極力為狄仁傑等人鳴冤,以至得罪了武後,一度被貶為潤州司馬。李嶠不僅官至中書令,而且還善詩文,他以文章與同鄉蘇味道齊名,而被合稱為「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明人輯有李東陽像。李東陽,明湖廣茶陵人,字賓之,號西涯。天順進士,歷編修、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由禮部右侍郎進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正德時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李嶠集》流傳至今。
李絳,字深之。憲宗時進士,曾多次上書直諫,自知言切,必遭禍殃,焚署內奏稿,等待帝問罪。帝果然大怒,絳從容對答,說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這是臣有負於陛下;倘若陛下只願聽順耳的話,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負於臣下,一句話說得高宗怒氣全消。
李絳先後任監察御史、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禮部尚書、華州刺史、御史大夫、東川節度使、山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
東祖之後還有一位李諤,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李爽的玄孫李珏,在唐文宗時,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與弟勁,共稱西祖。李勁,字少黃,為晉朝治書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書侍郎,其十世孫李懷遠,在武後時為宰相;老二李隆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孫李吉甫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憲,德宗時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職,又在憲宗時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曾向憲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專橫,頗有政見。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節度使,於高郵縣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頃,受民愛戴。此後再次入相,多有建樹。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兩朝為相,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等職,是「牛李黨爭」李派首領,主張削弱藩鎮勢力。宣宗時,遭牛黨打擊,死於崖州貶所。有《次柳氏歸聞》及《會昌一品集》傳於世。
李吉甫父子為西祖房門庭,增輝添彩。
上述趙郡李氏渡江南遷後的三房,千百年來,名人輩出,門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趙郡李氏還有另外三房,分別是:遼東李氏、江夏李氏、漢中李氏,現分別給以勾述。

遼東房
遼東房始祖李齊,是李璣的少子,也就是說李齊與創立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齊行三。李齊在趙國當上國相,他把家開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縣)。至李齊的十三世孫李寶時,又把家遷徙到襄平(今遼寧遼陽)。李寶,字君長,曾任後漢元菟都尉職。李寶把家遷到了襄平,於是在今遼寧遼陽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由此推來,古之高麗國,今之朝鮮族,其李氏當有不少出自遼東房。
李寶兒子李雄,曾任車騎長史職。李雄之子李亮,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為河內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晉朝官至司徒,封廣陸侯。李胤子李固,為散騎侍郎。李固子李志,為陽平侯,襲廣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孫為李根,李根為後燕中書令。李根的九世孫,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傑出代表。
李泌,字長源,是唐德宗時的名宰相。說他七歲能賦詩,談論國家大事,是位神童。曾與肅宗同坐輦車,出入宮中,人們指著輦車說,穿黃衣的是聖人(指肅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歷任參謀軍事、翰林學士、楚州刺史,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幾度仕宦,幾度潛隱,在相位期間,曾多次上諫德宗。李泌死後,其子李繁撰有《鄴侯家傳》流傳於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從李就上溯兩世是漢代酒泉太守李護,而李護則是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孫。也就是說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為後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他由於做官的緣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於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傳至六世孫李式,李式曾任東晉侍中,其孫李矩,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為中書侍郎。李充下傳八世,為李元哲,元哲徙居廣陵(今山西廣陵縣),這樣在山西廣陵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元哲下傳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憲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孫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進士出身。初為李懷光幕屬,當李懷光於河中反唐時,李鄘將李懷光軍隊的虛實及作戰方案透露給朝廷,後被李懷光察覺,責問他,李鄘從容不迫,詞氣激昂,三軍為之感動。河中平,李鄘先後任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書右丞、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刑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淮南節度使、門下侍郎、戶部尚書,為政顯著。 李磎,字景望,進士出身。先為戶部郎中,分司洛陽。當時黃巢起義攻陷洛陽,李磎懷抱尚書大印,避之河陽,當洛陽留守劉允章受黃巢義軍脅迫,派人前來索印時,李磎堅決不給。後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學,家有書萬卷,世號「李書樓」。

漢中房
漢中房出自漢朝東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後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護的長子)。李武之孫李頡,為後漢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這樣李頡成為漢中大房的始祖,今陝西南鄭一帶也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頡定居漢中後,其家族不斷繁衍。李頡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為太尉。李固十三世孫李德林,官至隋朝內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孫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時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葯之子。李百葯被貶至桂州,七歲的安期隨父行,途中遇盜賊,欲殺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願以自身代父受刃。賊被感動了,於是放了他的父親。李安期在太宗時任符璽郎、主客員外郎,在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檢校東台侍郎、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漢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葯、李安期,祖孫三代,三世掌制誥,權重如山。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孫都有眾多的傑出者,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為如此,趙郡李氏的名聲遠揚。趙郡這個地方,也成為有名的郡望。趙郡李氏的後裔,無人不為自己的門庭而感到榮耀無比。

Ⅵ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介紹

魏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年3月15日 ),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與周瑜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之戰前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4: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

Ⅶ 求名字中有「敬」字的歷史名人!

1,周敬來王(?-前478年),姓姬自,名匄(音同「丐」),中國東周君主

2,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

還跟你加兩個現代歌手 呵呵 蕭敬騰 張敬軒
我想你的答案是 吳敬梓 更合適
希望能幫助您 望採納

Ⅷ 五虎一太歲都是誰的後代

五虎一太歲,指的是六個人的稱號,具體是哪六個人,現有《薛剛反唐》和《隋唐英雄》兩個版本。

1、在《薛剛反唐》中是指:薛剛諢名通城虎,秦紅諢名闊面虎,尉遲景諢名白面虎,羅昌諢名笑面虎,王宗立諢名金毛虎,太歲程月虎。

(1) 其中薛剛是樊梨花與薛丁山的後代;

(2)暫時無法從網上得知其他五人是何人的後代。

(8)歷史人物李敬擴展閱讀:

薛剛, 歷史原型為薛仁貴之孫薛嵩,由民間演繹而出,其故事是民間評書和戲曲中薛家將系列的一部分,在其中角色為薛仁貴之孫,樊梨花與薛丁山的兒子,見於清代如蓮居士的《反唐演義全傳》以及流傳至今的評書、戲曲等;另有著名文化策劃人、詩人、辭賦作家薛剛等。

秦懷玉,演義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是小說、評書中杜撰出來的人物,文藝作品中是唐朝著名將軍翼國公(後追改封胡國公)秦瓊(秦叔寶)之子,歷史隋唐英雄秦瓊的子孫史書沒交待,秦家起名到秦瓊子輩用懷(子)和玉(女),所以杜撰了個秦懷玉。

程懷亮(也作程知亮、程處亮、程弘亮),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程知節次子,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人。授程懷亮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終寧遠將軍,封東阿縣公(盧國公由大哥程處默(也作程懷默)襲爵),食邑一千戶,死後陪葬昭陵。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620年(武德三年)六月,封長沙郡王。654年(永徽四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Ⅸ 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誰

首先,我的結論不是從那些無聊的電視劇和演義中得來的。
說正題:按時間說。
管仲: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大大加強了齊國當時的實力「春秋第一相」
商鞅:變法圖強,使得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為秦國滅六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斯:雖是「焚書坑儒」的幫凶,但他輔佐秦始皇一統中原,定郡縣之制,功不可沒。
蕭何:西漢政治家,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且一直為劉邦據守關中,做好後勤,且為劉邦推薦人才,官拜丞相。
陳平:在楚漢戰爭中就為劉邦屢出奇謀,為人十分公平,漢初三傑「退休」後官至丞相,得以善終。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他並沒有演義中那樣神乎其神,並非一個傑出的的軍事家。但無法抹殺他對蜀國政權延續的功勞,輔佐劉備,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魏徵:大唐名相,敢於進言,樹立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範。使得唐朝在貞觀時期能回復國力
狄仁傑:武則天時期宰相,體恤百姓,不畏強權,舉賢納能,使得武則天時期能夠積蓄國力。
姚崇、宋璟:輔佐唐玄宗創了開元盛世,堪稱治世之能臣。
趙普:隨為人刻薄,但十分好學,精通吏事,能為朝廷舉賢納能,忠心耿耿。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雖對他有所爭議,但他變法圖強,增強了宋朝的經濟。
脫脫:元朝初年宰相,頒布了許多好的政令,廢除了許多弊政,使元朝向農耕經濟發展,為元朝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一清:明朝嘉靖年間內閣首府,鏟除了禍國殃民八虎之一「劉瑾」,文采極好,但最後被小人所害。
張居正: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實行了「一條鞭法」和「考成法」,使得萬曆年間明朝能積蓄國力,推動了明朝後三十年的發展。
劉墉: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
曾國藩: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打得我都累死了,我可是親手打的啊!你要不給分可就太沒良心了。。。。。。

Ⅹ 平江縣古代出過什麼大人物

平江縣在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軍政要員和92位國民革命軍抗日將版領。這里更權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之一,曾經發生過「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平江慘案」等重大革命事件。為了共和國的誕生,平江20多萬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2.1萬多人,占湖南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先後走出了64位共和國將軍和100多位省、部級幹部,是中國三大將軍縣之一。以下為平江將軍名錄【上將】張震、蘇振華、傅秋濤、鍾期光、張海陽【中將】賴毅、鍾赤兵、歐陽文、張令彬、邱創成、吳信泉、劉志堅、甘渭漢、方強、方正平【少將】方正、方國安、方國南、孔峭帆、葉楚屏、呂展、李元、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楊尚高、吳自立、何能彬、何輝、何維忠、餘光文、余非、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張闖初、林勝國、羅湘濤、鄭貴卿、鍾偉、鍾明彪、秦化龍、徐德操唐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謝忠良、福林、裴周玉、方南江、李柏濤、李作之邱明、張小陽、張連陽、張寧陽、黃彬、喻集禧、王赤軍、張振乾、黃躍進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李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