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喜歡的歷史人物

喜歡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06:08:07

⑴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50字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專河中,涌現 出了很多有名屬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 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 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 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 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 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所以我最喜歡他,諸葛亮。

⑵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⑶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哪位

秦始皇。

嬴政復出生於趙國邯制鄲,輾轉回到秦國。13歲,繼承王位。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實現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勵精圖治,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自認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中央上,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現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在位晚年,渴望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時年五十歲。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3)喜歡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

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⑷ 你喜歡的古代歷史人物有哪些為什麼呢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明朝一哥王陽明,歷史上真正做到「立德 立功 立言」兩個半人中的一個。近代以來,「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名人不在少數,據說台灣的陽明山原名草山,因蔣介石崇拜王陽明而改名陽明山。自己比較喜歡王陽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科學批判精神。 王陽明小時候熟讀程朱理學,以為格物能夠致知,一天到晚盯著竹子尋求真理,直到把自己病倒也沒有探究到真理,從此批判得接受當時的主流思想,進而龍場悟道,創立陽明心學。

二、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陽明心學不是理論派,是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想到了就要去踐行,只留在空想里而不付諸行動,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成不了事的。

在鄭和船隊經過的地方,象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市,鄭和遠航是曾在此登陸暫住。那兒原來一片荒涼,後來的華僑卻因鄭和到過此地就紛紛定居在這里,逐漸形成興旺的海港。每年在鄭和登陸的日子,華僑都在這兒舉行盛大遊行,鑼鼓喧天,龍獅狂舞,洋溢著節日氣氛,示對鄭和的紀念。

鄭和對中外的交往和友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他英勇無畏以及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使大家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⑸ 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沒有想做什麼豐功偉績,做的事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統一貨幣,統一計量,統一文字,這些都是統治所必需的,一個國家的文字計量貨幣自然要統一,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會這么干,這要算「功績」,有點勉強,最多不過是歷史責任。而長城是為了自己的領土不被異族人侵略,郡縣制很科學但是不過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權而已。相比之下令人欽佩的倒是滅六國的雄心壯志。
說到底,秦始皇這些維護統治的做法只不過在後代人眼裡成了豐功偉績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朝代,不知道你會不會有豐功偉績的想法,下面兩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征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征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可見常年的征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征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項目,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征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征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征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征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征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征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征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征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征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台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對象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而遷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征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供應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政府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供應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通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鍾相當六斛(石)四斗,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應標准很低,要供應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征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又重演了竭盡民力的暴行。漢朝當時的總人口還不足四千萬,但漢武帝征發徭役的程度並不低於秦始皇,強制性的移民則規模更大,《史記》、《漢書》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調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又征發數萬士兵修建通向雁門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調動數萬士兵開鑿漕渠,歷時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發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並修復蒙恬所築的障塞。募集十萬人遷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衛青率十餘萬騎兵兩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發數萬人開鑿朔方渠,經過二三期還完不了工。霍去病兩次率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張騫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擊。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動二萬輛車迎接。

元狩三年,遷移關東貧民七十餘萬口於西北地區(今內蒙古、陝北、甘肅、寧夏等地)。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征匈奴,用於運送糧食和物資的步兵有數十萬。

關於這些大工程、大規模出征和強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響,《史記·平準書》有具體的敘述:

那時候,漢朝開辟通向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幹活的有幾萬人,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從千里外運來,比率是每十鍾才能運到一石,用錢在少數民族地區收購徵集,花了幾年時間路還沒有修通。……整個巴蜀地區的租賦都不夠抵銷這筆開支。……在東方的行動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的耗費與在西南夷地區差不多。又出動十餘餘人修築朔方城,運輸糧食的路線非常遙遠,整個太行山以東地區都受到影響,花了數十億錢,國庫更加空虛。

第二年,大將軍率領六位將軍又出征匈奴,獲得匈奴人的頭一萬千五顆,有功將士接受賞賜的黃金有二十餘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都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都由官府供給,而漢朝的軍人和馬匹死了十餘萬,損失的武器、物資和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於是大司農報告國庫中沒有存錢,賦稅已經用盡,還不夠給戰士發餉。

那年秋天,匈奴的渾邪王率領數萬人來投降,於是漢朝出動二萬輛車迎接他們。到達後,接受賞賜,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費有百餘億。

接著將貧民遷至關以西,又充實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區,有七十餘萬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應,還貸給他們生產資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區進行督導,路上出差的官員和車輛不斷。花的錢以億計,不計其數,於是國庫完全用空。

漢武帝征發及遷移民眾最多時超過一百萬,遠達河西走廊和河套,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這幾年間他們完全是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的。即使以長安為起運點,到目的地的距離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庫充足,僅運送這些糧食至少得出動一千五百萬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發,漢武帝對人口的徵集並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之所以漢朝的經濟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畢竟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不長,遷往西北的近百萬移民在幾年內陸續轉化為定居農民,並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的征發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此後的漢朝君臣都認為在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研究,漢帝期間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四百萬,實際損失人口達一千五百餘萬。

本文不想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贊揚他們開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興建巨大工程的「豐功偉績」時,要了解他們利用專制手段征發人力的極端程度,不要忘記他們對人類犯下的罪行。

⑹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們都終將成為歷史,卻不一定會成為歷史人物。歷史人物首先要是個「人物」,是可能流傳千古,其名其行被後人記住的人,即使不在正式的史書典藉之中,也會在士大夫的筆端,鄉野的閑談中世代相傳。歷史人物少有不少求身後虛名的,甚至於為此顛倒黑白,但後世如何評價總是不能掌握。我喜歡的歷史人物不多,算起來真心實意地喜歡的只有兩個。因為我的標准不但嚴格而且細致,少一點都會打了折扣,全部符合的人堪稱完人,可是這完人在世人眼裡卻遠稱不上完美甚至遠稱不上偉人,由此可知我的標准多少有點不可理喻 寫自己是自討苦吃,寫自己真心喜愛的人卻是樂事,神馳千載,想像他們在遙遠的年代中的做為,為世上曾有這樣的人而心存感激,這是一種奇異的精神享受。喜歡歷史人有三個好處,其一是已成定局,沒有懸念沒有改變,再不可能讓你失望。現實中的人要耗費你的一生去看他的一生,不免累人;其二是輕松,再難過的事情寫在史書里也只是薄薄兩頁,發生在現實中卻驚天動地,不一定承擔得起了。其三是不存擁有的奢望和痛苦,只是全心地欣賞,就象欣賞任何從古流傳下來的無瑕珍品去欣賞這人世間曾經有過的精彩人生。所以這標准也只適合於古人,不能用來衡量身邊的人。身邊的人都稱不上完美,即使他是的,也須由後人來評價,因為是古人,你才可以極盡挑剔之能事,而對於現實的人,這樣的標准無疑是太過苛刻近於瘋狂了。 三國兩晉之時是中國最風流瑰麗的年代,特立獨行的人比比皆是,何以獨喜口碑並不甚佳的周瑜?(其實這些不甚佳口碑全部都是由於羅貫中對孔明的偏愛而扭曲了周郎所有的優點與智慧的結果)要說的明白還得把我的標准一一列出來,實際上我也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了周瑜才立了這些標准還是因為他絲絲入扣地符合了我的標准才喜歡他。這些標准中有俗而又俗的,也有無章可循的,想清楚列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是由人而言之吧。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國中諸葛亮那篇假惺惺的祭文得知,祭文哀情雖假,內容倒是真的:「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劇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干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宏才,文武籌略;火攻強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這樣的人寧不讓我為之淚漣而心折。 首先自然是「吊君豐度」,一個相貌猥鎖之人再有驚世之才也不在我喜愛之列,比如龐統。周瑜在三國里出場尚且年青,已是「容顏秀麗、姿質風流」,世人多稱周郎,小喬是當世美人,卻與周郎堪稱佳配,可見其相貌已非不俗可喻了。但兩晉美男子會聚,從夏候玄、嵇康後可列出一長列名單,可知僅有好相貌也不能讓人傾心,象武則天的男寵張宗昌、張易之之流,即使「六郎面如桃花」也不過讓人作嘔而已;慷慨悲歌之士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死後讓三軍愴然的有李廣,讓主為哀泣的有霍去病,讓友為淚漣的更是不計其數,三者共有的雖然較少也絕非絕無僅有,對於其他人我也感佩但不會心儀更不會喜愛至此,所以人格的因素不是主要的,周瑜的確受部眾愛戴,受孫權倚重,在他死後數十年孫權仍將公謹作為第一人推崇,他臨終之前推薦魯肅的拳拳之心讀之讓人心碎,然而我想周瑜此人即使刻毒陰險,也不會在我心中損其分毫;火燒赤壁的豐功偉業是必須的但不是全部,凡是青史有名者,誰無過人之處?凡是君王霸主之類的大功業讓我望而生畏,那樣的人只是讓你崇拜評說而不是讓人去喜歡的。大器晚成是讓我嘆氣的一種,對於酈食其、范曾、商山四皓一類的老朽我缺乏興趣,好在少年得志的古人更多。 只是有學問失之柔弱,即使是仗劍而行的李白也不過還是一介書生,我對詩人的喜愛只限於詩詞本身,與其本人不甚相干,我很愛《紅樓夢》,卻並不喜歡曹雪芹,太悲劇和寒酸的角色讓我難有熱情。對於謀士一群我更是不知所謂地討厭,象是巨堤下的蟲蟻,除了陰謀沒有陽性;戰場上的武將我反而更為偏好,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氣魄讓我傾倒,李廣「飛將軍」的神采讓我贊嘆,一個男子的真性情只有在古戰場上才能真正淋漓盡致地揮灑和釋放,我迷信這種陽剛,然而粗魯無華仍然是不夠的,所以《水滸》中沒有一個讓我舒服的人,林沖稍稍好一點,但也稱不上文武雙才。 我喜愛的是「文武籌略」的人物,文得武得,並非是文會識字,武能耍劍就可以,兩者並重且都有名證才可以,這樣一要求,范圍就小了,辛棄疾、岳飛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但一偏於文而一偏於武是顯而易見的。明代的王陽明無疑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學問出奇的好,仗也打得出色,清朝的曾國藩、左宗棠都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可我半點不喜歡。他們都太正統了,想起來都有黑白電影的感覺,因為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綺麗溫情的背景作為陪襯,長長的一篇功勞簿看了讓人生厭。唐朝的李靖在文武全才之上又比他們多了一分長處,就是有巨眼識英雄的紅拂女相伴,讓人有美麗的遐想的餘地,可是他建功立業的時間貫穿一生,又壽終正寢沒有讓人扼腕痛惜的情由,何況死去時已垂垂老矣,與俊朗的標准已相差甚遠 因而只有周瑜,才是世間少有的奇男子,才是我心頭至愛。他「青年有俊聲」,少 年得志統領三軍,南平長江,西治巴蜀;治軍有度才服程普,力辯群臣寧戰不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決勝千里的帥才;羽扇綸巾,輕袍緩帶是儒士風范;狂吟舞劍,聽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風雅;時人無不知「曲有誤,周郎顧」,一曲《長河吟》與《廣陵散》一般成為世間絕響。這樣的人生還嫌不夠精彩,又與小喬配為佳偶,琴瑟相合羨煞世人。歷史上多少夫妻是見於傳說的,楊玉環與唐明皇相愛而不相配,朱淑珍珠玉之姿配了莽夫,周瑜與小喬卻是珠連璧合的一雙人,一個男子有再大的作為沒有似水柔情也是枉然,時人皆將小喬之配周瑜傳為佳話,可以想見他們的幸福,諸葛亮特地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來激起周瑜的怒氣也可想而知小喬之於他的珍貴。 他擁有舉世皆知的美妻,他是國之棟梁,軍之明帥,可惜正當英年卻壽終於三十六歲,去翻《三國志》,查證他的死因,果不其然,諸葛亮三氣之說是子虛烏有的,孫權的三哭卻是真的:聞道周瑜死訊,孫權放聲大哭;見了周郎絕筆,再哭不止;接了靈柩又哭祭於前,三軍舉孝,舉國哀悼。這樣的人也許真的是天妒英才,他的絕筆中寫出「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的嘆息,我又何嘗不為之嘆不為之傷,正當擊退強敵躊躇滿志之時卻一病而亡,高潮時驟然落幕,花盛時突遭霜毀,他死前該是何等無奈,何等悲涼,孫策死時國中因有周瑜而不至慌亂,而周瑜早亡卻使孫權方寸大亂,直到看到他遺書中妥當安排才稍許安慰。 小喬呢?花容月貌適為誰妍,寂寞空房又何等凄涼?可她仍是值得羨慕的,她畢竟有回憶,有他撫過的瑤琴,舞過的長劍,翻過的書卷,有整個國家陪同她一起悲哀一並懷想這也許是幸事,至少我是因此而深陷於對他的喜愛,作為一世之人,他沒有李靖活的完滿,他拋下功名與嬌妻走的不甘,然而作為萬世流傳的人物,他卻比李靖更加完美,他因此而永遠不會再平庸,永遠不會再失敗,不會象李靖一樣老去,不會象孔明一樣兵敗歧山,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無比輝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傷。羅貫中對他的詆毀,把屬於他的羽扇綸巾作為了諸葛亮的標志,甚至他是否量小是否死於諸葛亮的激將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這樣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寵愛將為人的最佳特質都給了他,又將惋惜與悲哀都留給了與他同時和他身後的世人。(事實上,周瑜是因病而死,並不是因氣而死,有三國志及各類史料為鑒。) 我的標准就是完美,而我的完美卻是不滿之月,一現之花,唯有周瑜,只可惜一點,他與小喬的夫妻情深只能由別人的詩詞中去體會,三國的史書中對此當然不會置一詞,讓人想像的空間雖然天馬行空卻了無線索。

⑺ 喜歡的歷史人物啊

趙雲 厲害的角色
武則天 狠角色
李昱 文才好
李白 灑脫豪放
.....

⑻ 你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

諸葛亮吧!運籌帷幄,足智多謀。

⑼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對上面的進行總結成你要的哈。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周瑜》
在滔滔歷史江河之中,可以流芳百世,代代相傳的英雄人物多不勝數。尤其在那些亂世時期,有謀有略的人,譜寫了無數令後世咋舌的傳奇。
三國兩晉之時是中國最風流瑰麗的年代,特立獨行的人比比皆是,我何以獨喜口碑並不甚佳的周瑜?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國中諸葛亮那篇內容真實的祭文得知:「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這樣的人確實讓人為之淚漣而心折。他「青年有俊聲」,少年得志統領三軍,南平長江,西治巴蜀;治軍有度才服程普,力辯群臣寧戰不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決勝千里的帥才;羽扇綸巾,輕袍緩帶是儒士風范;狂吟舞劍,聽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風雅;時人無不知「曲有誤,周郎顧」,一曲《長河吟》與《廣陵散》一般成為世間絕響。這樣的人生還嫌不夠精彩,又與小喬配為佳偶,琴瑟相合羨煞世人。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無比輝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傷。羅貫中對他的詆毀,把屬於他的羽扇綸巾作為了諸葛亮的標志,甚至把他的死歸結於他氣量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這樣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寵愛將為人的最佳特質都給了他,又將惋惜與悲哀都留給了與他同時和他身後的世人。
歷史人物總有不少求身後虛名的,甚至於為此顛倒黑白,但周瑜不同,他對後世評鑒不計較,他是活在當下的,把一生的光輝,譜寫在三國動盪的時代。是一個值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⑽ 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

小霸王孫策

閱讀全文

與喜歡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