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陶瓷的歷史故事

陶瓷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5:57:51

㈠ 一個關於瓷器的故事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㈡ 陶瓷的歷史都有哪些故事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中華民族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乾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他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乾,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中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中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㈢ 中國古代瓷器的演變過程

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㈣ 陶瓷的故事

青花瓷的故事
一提起青花瓷,人們都知道它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靜的「人間瑰寶」。但問起它的來歷,人們不一定知道這里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元代時,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問小寶:「這瓷坯上的花兒,如果能用筆畫上去,不更好嗎?」小寶皺了皺眉頭,說:「我早就想過。可是找了許多年,找不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啊。」
青花聽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種顏料。並央求專門找礦的舅舅,帶她進山找礦。開始舅舅不肯,說找礦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後來,經青花再三懇求,才勉強答應下來。第二天,天剛拂曉,青花和舅舅便進山找礦去了。
秋去冬來,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個月,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放心不下,便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與舅舅。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於來到了山前,發現前面山谷有一縷青煙,頓時心頭一熱,匆忙朝冒煙的方向奔去。
來到山谷,小寶才看清,青煙是從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來的,便鑽進破窖,發現窯的一角堆滿各色各樣式料石,再一看,窯的另一角還躺著一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身邊堆有幾段柴火,柴火上正冒著一縷縷青煙。小寶仔細地朝老人瞧去,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漸漸蘇醒過來,一看是小寶,急忙對小寶說:「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寶順著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頂找到了青花凍僵的屍體。在她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一堆堆已選好的石料。小寶見狀,哭得死去活來……
掩埋了青花,小寶含著淚水,攙扶舅舅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製畫料。他將青花如娘採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飽,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後,白中泛青的瓷
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繪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後人為了紀念廖青花,遂把畫在瓷器上的這種藍花稱之為「青花」,把描繪這種藍花的彩料稱之為「青花料(廖)」這兩種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㈤ 陶瓷的來歷、傳說故事20字


【來歷】: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內釉或彩繪的

物器容。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

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㈥ 跪求一些關於陶器的故事

瓷傳說故事---風火仙師

景德鎮古窯瓷廠內有座廟,叫「風火仙師」廟。廟里供奉的是一位燒窯瓷工的塑象。廟內常年煙火繚繞,供品滿案,祭祀的人絡繹不絕。一個燒窯瓷工的塑象,為何被鎮上的人立廟供奉,祭祀朝拜呢?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原來景德鎮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被奉為「風火仙師」的窯里佬,名叫童賓,又名廣利,本鎮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術高超的燒窯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為業。童賓自幼聰明好學,從十二、三歲起,就能獨自燒窯看火。父親去世早,童賓過早地支撐起門戶,繼承父業燒窯。由於他技術熟練,為人正直,肯幫助人,即使自己勒緊褲帶,也要盡力幫助窮苦的瓷工們。故他深得鎮里做瓷器人的愛戴。明朝萬曆年間,皇帝派太監潘相到景德鎮來征稅。他一到鎮上,就四處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奪民間的古瓷珍品,強逼陶工們為他製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發一筆橫財回京。陶工們日夜不停地趕制。由於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傳統的製作方法,燒窯的火候極難掌握,每次開窯出來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開裂的,要不就是燒老了或者沒燒熟,始終燒不成一件正品瓷。專橫的潘相眼看一窯窯的瓷器燒不成器,自己發財夢實現不了,氣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窯場親自監工。在這殘暴兇狠的淫威下,瓷工們拖著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撐在炕人的窯門口,有的實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來了。潘相乃不管窯工們的死活,工期限製得更緊。童賓眼看到同伴一個一個的倒下,心裡十分氣憤和難過,決心以身祭窯,來拯救大家。他對潘相說:「我用生命擔保把瓷器燒好,你必須立即改善對窯工的待遇,不準虐待大家,每人每個月還要發給半斤豬肉。」潘相聽童賓說能把瓷器燒成,便答應了他提出的要求。隨後,童賓便跳進了燒得通紅的窯里,在場的窯工們看到這悲壯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憤的熱淚。數日後開窯,瓷器果然都燒成了,件件潔白如玉,個個端端正正。為了紀念這位獻身的燒窯師傅,陶工們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鎮里的鳳凰山上,為他建了一個廟,塑了雕像,奉為「風火仙師」。

瓷傳說故事---神鵰

民國年間,在景德鎮只要一提曾生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會兒功夫,就可以拿出來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隻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過翅膀可以看見脊背上的紋路;要他雕一個天女散花,不談他雕的天女何等美麗動人,光是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這一千多朵花,姿態各異,找不到兩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樣,彷彿還能聞到香味呢。大家都十會尊敬地把曾生稱為當代神鵰。曾生有這么高的手藝,按理日子應該過得很好吧!然而,卻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們稱為珍品,能賣很高的價錢。可是在舊社會里,反動官吏和資本家惡霸,象刮地皮一樣,層層壓榨,這個捐,那個稅,最後剩下的就寥寥無幾了。加上曾生為人慷慨,經常接濟四周的窮苦窯工,因此,他家中經常揭不開鍋,揀爛菜葉當餐,成了家常便飯。有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一連下了三天三夜,把個古老的瓷城遮蓋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氣管炎又發作了,他躺卧在床上,從夜裡一直咳到天亮 ,把全身的氣力都咳光了。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著,突然聽見有人喊他。曾生睜眼一看,原來是縣長帶著兩個馬弁站在床前。縣長姓屠,是個出名兇殘的貪官。不等曾生開口,屠縣長就皮笑肉不笑地說:「省長大人今天駕臨本縣,他早聽說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請你上府,雕個雪羅漢,讓他欣賞欣賞。」曾生一聽,連忙擺手,用咳啞了的嗓門,回答說:自己病了很久,無氣力起床雕東西。

屠縣長聽了,鬍子翅得老高,連聲大罵曾生不識抬舉,命令馬弁,連拖帶拉把曾生帶走了。雪光把屠縣長公館的後廳映得通亮,廳中央已擺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後院當中,他懷著滿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羅漢。曾生佇立在冰天雪地里,屠縣長一夥喝酒作樂的狂笑聲不時傳到耳邊,怒火在他心頭燃燒……。冬去春來,隨著天氣轉暖,曾生的氣管炎病也漸漸好了。為了生活,他又開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細刻起來。這時候,屠縣長又找到曾生的頭上來了。他要曾生給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備放在廳堂中央,擺擺自己的威風。同坯房的工人們一聽,都為曾生焦慮,因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縣長了,這尊座像,他無論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縣長怎麼肯放過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應了。只是他跟屠縣長講明:在雕像期間,任何人都不準進入他的坯房。曾生的這一舉動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麼葯。時間象流水。按照屠縣長規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這一天,屠縣長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他得意的想著:憑著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藝,他的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於是,他頭戴大禮帽,身穿長衫馬褂,手拄文明棍,神氣十足地率領一幫人,來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鎮上的窯工們一聽說,都紛紛趕來,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來,屠縣長一看就氣昏了!這尊座像,腦袋象個豬頭,臉上盡是橫肉,齔牙咧嘴的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和屠縣長完完全全是一個模樣。「哈……」工人們一看轟然大笑起來。屠縣長氣急敗壞,羞惱萬分,連忙命令馬弁將這座雕像打碎。幾個馬弁圍住瓷像,棍如雨下。說也奇怪,這座瓷像竟鐵鑄一般結實,任憑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縣長急了,氣呼呼地自己上前,掄起文明棍,劈頭劈腦地打去。這一打不要緊,只見雕像紋絲不動,屠縣長卻「啊 呀」抱頭痛叫,倒在地下直滾。一個馬弁從地上拾起文明棍,朝著瓷雕像連連打去,屠縣長又在地上連連打滾。只見他連哭帶喊:「別打呀!別打呀!」原來文明棍打在雕像頭上,卻痛在屠縣長的身上。啊!這真是奇事了!難道這雕像和屠縣長的靈氣相通?屠縣長疼過一陣,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挾起文明棍倉惶逃跑,一邊哭喪著臉大喊:「神鵰!神鵰!」、「神鵰!」工人們一下明白了,神鵰嘛!當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對屠縣長的恨,全部傾注進這尊雕像里去了。這時,曾生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瓷傳說故事---美人祭

從前,有一個皇帝,一天,不小心把一隻玉石酒杯摔碎了。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它小巧玲瓏、鮮紅透亮,在太陽或燈光的映照下,它放射出耀眼的紅光,就象一團火焰在燃燒。皇帝把這只酒杯看成最心愛的寶物,每天用來斟酒,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第三杯敬祖宗。這樣的酒杯打碎了,皇帝還能不心疼嗎?他心急火燎,立時召來文武大臣,下令要他們再搞到一隻。大臣們聽了,你看我,我看你,不敢作聲。因為他們知道,這只酒杯,是一位石匠在十萬大山中偶爾發現了一塊紅寶石,采出來做成的珍品,要再搞到一隻,真比登天還難哩!皇帝見大臣們不回話,氣得跺腳又揮拳。大臣們見皇帝發了火,嚇得渾身打顫,一齊趴在地上,連氣也不敢透啦!這時,有一位姓潘的大臣,自告奮勇地向皇帝提出,他可以搞到一隻同樣的酒杯。潘臣為什麼敢在皇帝面前打保票,說他可以搞到同樣的酒杯呢?原來,兩年前他南下巡視,來到江西景德鎮,看到這里的瓷工用泥巴燒做出來的瓷器,潔白晶瑩,跟玉器一樣的精美,心想:既然景德鎮的瓷工能燒出白瑩瑩的瓷器,就不能燒出紅艷艷的瓷器嗎?他當即領了聖旨,耀武揚威地來到鎮上要瓷工為皇帝燒造這種顏色的酒杯。景德鎮的瓷工聽到這個消息可慌了神,因為他們還從來沒有燒過這種紅顏色的瓷器哩!然而,皇帝的聖旨是不能違抗的。
瓷工們百般無奈,開始點火試燒起來。大夥兒燒了一窯又一窯,可一件紅顏色的瓷器也沒有燒出來。潘臣心裡也急了,他想,要真是燒不出來,自己丟了官事小,犯上個欺君之罪,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他越想越害怕,就對瓷工下了最狠毒的命令:假若在限期內燒不出,就將瓷工們處死。瓷工中有個姓梅的看火老師傅,他有一個女兒,名叫梅英。梅英看到與自己相依為命的爹爹整日在窯里操勞,熬紅了眼,累彎了腰,而紅顏色的瓷器依然燒不出,就找了個機會,對父親說:「爹爹,我們還是趁早逃跑吧!」、「逃跑?」梅師傅一聽,搖了搖頭,說:「我們逃跑容易,可鎮上還有許多瓷工呢!」、「這——」梅英把話咽下去,不作聲了。梅師傅接著說:「我們瓷工應該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只有設法燒出紅瓷器來,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使景德鎮的窯火一代代旺下去。」梅英聽了爹爹的一席話,羞愧得臉紅了,雙頰上象搽了層胭脂。是呀!自己都已經十六歲了,怎麼一點也不懂事,竟想到逃跑!可怎麼才能燒出紅顏色的瓷器呢?梅英急得吃不香,睡不安。這天晚上,梅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老想著爹爹和瓷工們在窯前苦苦燒瓷的情景。不知過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睡夢中,她只見一位白了蒼蒼的老爺爺來到她的床前,對她說:「姑娘,你不是想燒出紅顏色的瓷器來嗎?景德鎮郊外的東南鄉有一座高嶺山,山頂上有一種紅釉石,找到到它,就有辦法了,你怕不怕困難?」、「不怕!不怕!」梅英大聲地喊著。這一喊,把自己喊醒了。梅英很驚奇。她連忙爬起床,跑到窯上,把夢里的事說給爹爹聽。梅師傅根本不相信,說:「夢里的事不能當真,高嶺山我去過多次,從沒見到有那種紅釉石。」可梅英想到潘臣規定的限期已近,與其看著爹爹與瓷工慘遭殺害,不如去找找看,萬一找到了,豈不是救了大夥的命嗎?於是,她一個人悄悄地奔向高嶺山,高嶺山,高萬丈,光禿禿的,寸草不長,到處是狼牙怪石。望著懸崖陡壁,梅英倒吸了一口冷氣,有些膽怯。可是一想到瓷工們正在窯前受熬煎,一想到景德鎮的窯火應該一代一代旺下去,梅英就有了勇氣。她一步步地在懸崖陡壁上攀登,爬呀爬呀,當她用出吃奶的力氣,好不容易攀上一個懸崖時,不料,穿在腳上的那雙鞋子卻掉下了萬丈深淵。沒有鞋子怎麼行呢!梅英只好脫下身上的罩裙,撕開來包在腳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頂爬。一會兒工夫,腳上的布又被鋒利的岩石撕破了,皮肉也磨破了,鮮血一滴滴地流了出來,傷口痛極了,梅英簡直不敢再走了。這時夢中那位老爺爺的話在她耳邊響起:要想找到紅釉石,就不能怕困難。梅英顧不上雙腳在流血,倏地站起來,繼續向山頂爬去。梅英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每爬一步,腳下便印出一朵血花,一朵又一朵,彎彎曲曲地伸向山頂。當梅英爬到山頂,由於流血過多,便一頭栽倒在岩石上,昏迷過去。再說梅師傅回到家裡,不見了女兒,估計她一定到高嶺山去了,就顧不得疲勞,連忙奔向高嶺山。當他順著血跡,找到了女兒,女兒已經雙目緊閉,離開了人間。梅師傅抱著女兒哭得死去活來,那悲切的呼喚,一聲聲撼天動地。當他把女兒埋葬後,發現女兒躺過的地方,被鮮血浸透了,變成紅艷艷的石頭。梅師傅知道這就是要找的紅釉石,就挖了出來,帶回窯上,研磨成釉漿,塗在瓷坯上,經窯火一燒,果然,那釉面殷紅光彩奪目的瓷器燒出來了。望著用女兒鮮血凝成的紅色瓷器,梅師傅的眼淚就象泉水一般涌了出來。潘臣拿到比原先還要艷麗的紅顏色酒杯,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趕回京城,呈獻給皇上。皇帝見了,連聲贊嘆,更加格外珍愛,還為潘臣加封,連升三級。誰能想到潘臣的高官厚祿,卻是用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的生命換來的!瓷工們為了紀念梅英,就把這種紅顏色的瓷器,取名為「美人祭」。今天,在高嶺山的山岩上,還可以尋見斑斑點點紅的石頭,據說,那是當年梅英的一腔熱血澆灌出來的血花!
瓷傳說故事---釉里紅

瓷器中的釉里紅,是釉下的珍貴顏色。這種顏色亮堂潤澤,看上去就象寶石鑲嵌在瓷器里一樣。這樣珍貴的釉里紅顏色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傳說是這樣的:元朝,景德鎮有個叫趙子聰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對燒瓷有一手獨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發明創造,全坯房的窯工都稱他叫「趙全能」。那時候瓷器上的花紋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費功夫。趙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繪畫一樣,用毛筆描花紋。可是,他費盡心血,也沒找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趙全能對此並不灰心,他想: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這個願望的。可是,象趙全能這樣一個窮苦的窯工,要想搞一件發明創造談何容易。開始時,趙全能幫工的那家窯戶老闆,以為趙全能會很快搞成,所以還願意出錢資助。因為搞成了,他就可以一本萬利,大發橫財。後來,窯戶老闆見趙全能一次一次的試驗失敗了,便立即拒絕提供給趙全能試驗的條件。這一來,就給趙全能作難了。平日,趙全能連吃飯的錢也難掙上,有時還得讓女兒小梅到河灘邊上揀破爛幫助度日。盡管困難重重,可趙全能搞試驗的決心卻絲毫也沒有動搖。於是,他就向窯戶老闆借錢試驗畫瓷的顏料。老闆的手段真辣,每借他的窯位燒一次瓷器,就要收一貫銅錢。這樣,天復一天,月復一月,轉眼一年了。趙全能欠下窯戶老闆三百貫銅錢。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准備著過年,趙全能卻蹲在屋裡,擺弄他從山裡找來的石料,他的獨生女兒小梅在旁邊幫著研磨料石。父女倆幹得正專心,突然,一陣「砰砰」的射門聲,趙全能開門一看,門外正站著窯戶老闆和他的管帳先生。還未等趙全能開口,窯戶老闆就板起臉來發話了:「年三十啦!欠帳該還了吧!」 趙全能忙央求說:「老闆,如今我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實在拿不出錢來還,請老闆寬容,等我做成了顏料,一定如數還清。」 窯戶老闆聽了,嘿嘿一聲冷笑:「不行,今天一定得把帳還清。」說著,他眼珠骨碌一轉,定睛瞧著小梅,又開口說:「我已替你想好了,王大戶要買個童養媳,出價三百貫,你女兒小梅去,不就可以把債還清了嗎?」 趙全能一聽老闆逼他賣女兒還債,心中火冒三丈。這小梅,從小死了娘,硬是趙全能一口粥,一口水地好不容易才把她喂養大。這是他身邊唯一的親骨肉,要他賣小梅,不就是挖他的命根子嗎?趙全能強忍住怒火,連連搖頭:「老闆,女兒我是決不賣的。」 老闆立即拉下陰沉的臉說:「哼!不賣,那就馬上把帳還清。另外,從此不準你再我窯里燒什麼鬼東西了。」 趙全能這時真是心如刀割。他想:不賣吧,眼前老闆逼債催命,還不準他再搞試驗了。賣吧,又怎捨得讓相依為命的女兒去受苦,受人欺侮……。最後,他還是搖著頭,連聲說「不……不行呀……。」 「嗨!這是老闆給你的一條活路,賣了小梅還清了債,減少你的負擔。再說,等你有了錢,還可以將小梅贖回來嘛。」管帳先生在一旁替窯戶老闆幫腔。在老闆連聲威逼下,趙全能感到實在走投無路,一橫心,把小梅拉在懷里,哽咽地說:「小梅,不是爹爹心狠要賣你,實在是沒路走了……」說著,趙全能大滴大滴的眼淚落了下來。小梅緊緊攥住爹爹的衣袖,千呼萬喚,苦苦地央告著不要賣她……。 「唉!苦命的孩子呀!爹爹怎麼忍心賣你呢。可實在沒法子,你不去,大家都活不成,你去了,等爹試成了顏料,再把你贖回來。」 聽爹這么一說,小梅立即松開了手,用袖子擦著眼淚,向趙全能跪拜說:「爹爹保重……」便起身要走。這一下,趙全能又捨不得了,一把拉住小梅,父女倆抱頭痛哭起來。窯戶老闆不耐煩了,一把抓住小梅,惡狠狠地喝道:「別嚕嗦了,快跟我走吧。」 眼看著小梅給拉走了,趙全能悲憤欲狂。突然,又見小梅奔了回來,從口袋裡掏出兩個鋼板,往趙全能手板心一放,說:「給!這是你平日給我零用的,我沒花掉,留著你做事用吧!」 這一夜,外面爆竹響聲連天,家家都在辭舊歲迎新春,趙全能卻手捏著兩枚銅錢,獃獃地一直坐到天亮。

過了年,趙全能又在窯里忙碌著。這時,窯戶老闆派人來說,這是最後一次讓趙全能在他窯里試燒了。趙全能聽著,彷彿跌進了萬丈深淵。他知道,這次試驗,難保成功,若再不成,那以後怎麼辦呢……趙全能想到這里,淚珠禁不住奪眶而也,他奔到窯爐前,對著剛剛擺放進去的瓷坯,口裡默默地念著:「老天保佑吧!老天保佑!」說著,他彎腰把手伸進匣缽,把瓷坯放好。但聽得「叮當」一聲,趙全能上衣口袋裡那兩枚銅錢掉進了匣缽,正巧落在瓷坯上。趙全能本想將銅錢拾起,但又怕碰壞了瓷坯,誤了這一窯的的試驗,所以,也只好讓銅錢落在里頭了。燒窯時,趙全能提心吊擔地在窯邊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頭上一開窯,窯工們首先將趙全能燒試的那疊匣缽捧出來,打開匣缽蓋,一件瓷器拿出來……又拿一件。上面都是精光光的,一點兒圖案顏色都沒有。趙全能知道又是一次失敗……。突然,一個窯工驚叫了一聲:「看!這瓷碗上有兩個圓圓的紅顏色呢!」 趙全能急忙奪過瓷碗,啊!那是兩枚銅錢留下的印子。趙全能下心裡明白了:銅可以做畫瓷的顏料…… 真是喜從天降,趙全能二話沒說,轉身就往害里奔。回到家中,他到處翻尋,把盡剩的一把銅鎖磨成了粉末,又摻入一些葯料,調成漿糊糊,用毛筆沾著,一筆一筆在瓷坯上細心地繪畫起來。趙全能拿著已經畫好的瓷坯,找到了窯戶老闆,苦苦要求再借用一次窯位做試驗。可是 心腸毒辣的老闆要趙全能先拿錢來,沒有錢,說什麼也不答應。趙全能心中又急又氣,他放膽說:「老闆,再給我試燒一次,如若不成,我寧願終身幫你做工,不要工錢。」。「真的?」窯戶老闆貪婪地望著趙全能。 「真的!」趙全能肯定地回答道。 「哈哈!」窯戶老闆頓時眉開眼笑起來,「好吧,再給你一次機會,可別忘了,不成功,你就得給我做一輩子的工羅!」 「要是成功了呢?」趙全能反問。 「我就輸給你三百貫,讓你將女兒贖回來。」在窯戶老闆的心眼裡,趙全能是永遠試不成的,這只是一句信口開河的話。 「好!一言為定。」趙全能心中充滿了希望。窯戶老闆真是做夢也沒想到,趙全能這次試燒居然成功了。只見那透明的釉下,那紅光閃閃的圖案花紋,竟是那樣絢麗迷人!釉里紅的成功,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瓷城。趙全能創造的釉里紅,從此結束了靠刻花來裝飾瓷器的歷史,它與這時期發明的青花釉料,相互襯托,相互比美,難怪當時人們稱贊說:「青花瓷能入瓷骨,釉里紅更入釉骨。」 小梅終於回到了趙全能的身邊,父女團聚,快活之中,不免又流下滴滴辛酸淚。

㈦ 陶瓷的傳說故事

陶器起源的傳說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陶瓷製品就是養一盆花也需要有一個陶制的花盆。那麼第一個發明制陶的人是誰呢?據古籍載他名叫 寧封子是黃帝身邊一個能工巧匠。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制陶的故事。

傳說黃帝時期人們雖已懂得用火燒熟食物吃,但卻沒有鍋、盆、碗、罐等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燒熟後雙手抓著吃。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用雙手掬水喝。這對老年人和小孩特別不方便。

有一次,寧封子從河裡捕回很多尖尾魚,放在火堆上,結果全燒焦了,寧封子一氣之下把剩下的幾條尖尾魚用泥封住放進火堆里。就在這時黃帝派寧封子出外辦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來後有人問起燒魚的事,寧封子這才想起他臨走時放進火堆里的尖尾魚,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誰知刨出來一看魚早已沒有了,只剩下一個泥外殼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還發出當當響聲。周圍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說:「寧封子本事大把軟魚燒成硬魚了。」寧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燒過的泥殼拿在手裡左看右看然後對大夥說:「你們別笑,魚雖沒吃上可燒出了一個有用的東西。」。

說著他把泥殼拿到河邊盛滿水後詳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裝進泥殼里的水點滴不漏。寧封子很喜歡用腦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東西上用火燒後會是什麼樣子呢?他看到河灘上,有些被砍過的樹墩靈機一動就把河邊的泥沙用手刨出來糊在一個樹墩上然後架起大火一連燒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後他刨開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樹墩了而是一個土紅色的硬泥筒。寧封子用獸皮袋把河裡的水灌進硬泥筒里直到灌滿為止也沒有發現有漏水現象。

寧封子高興得忘記了一切想把硬泥筒連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報喜。誰知用力過猛卻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滿地都是。寧封子並不氣餒。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經過火燒能變成硬殼既能裝水又能盛食物為什麼不多燒一些呢?可是到底怎麼燒制他還是心中無數。他把兩次試燒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黃帝作了匯報又把打碎的泥殼請黃帝看。黃帝看後非常高興認為這項發明太有用了於是就任命寧封子為橋國的「陶正」(官員),也就是後來我們常見的史書記載中的官窯瓷器檢察官。

不知又經過多少次的實驗和失敗,中華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終於燒製成功了。陶器的出現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難。考古工作者多年來從西安半坡,黃陵的橋山,河南的仰韶、龍山等地發現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證明制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㈧ 與瓷器有關的故事.知識.歷史事件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於西漢,從當時的首府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沿樓蘭古城,過阿拉山口,出中亞、西亞抵安息、大秦等地,當然這是「絲綢之路」最主要的一條通道;此外在中國的西南、東南沿南也存在。故「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風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蘊含著說不盡的艱辛和酸楚。「絲綢之路」因絲綢而發,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文化之路,現代將其命名為「亞歐大陸橋」,使之成為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母胎。在這條路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是宗教。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這公元前60年的歷史時刻註定要在中國歷史上閃爍光輝。其後的歲月,「春風度過玉門關」,也有了「勸君少飲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的新型外交關系。是這條路,讓中國人認識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日本人、朝鮮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歐洲人……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後的「文化使者」——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為此,許多無價之寶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個世紀以前,一個無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國道士——王圓籙,區區幾個銅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幾乎一半的文化財富,所幸這些文物現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播,我想現世的中國人是否應該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對待文化、對待傳統,在這些文物面前難道真的若無所思嗎?可喜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學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作為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重要成員,在埃及福斯塔特(今開羅)的考古發掘,徹底啟開了這位對中國陶瓷有迷戀情結的人的心扉。於是他將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對中國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這本影響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義深遠。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陶瓷之路》同時也讓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認識了這個與中國同名的「china」。

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然而這兩條路的命名都為西方學者所為,的確值得國人好好思索一番。

日本:

日本與我國東不沿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早在戰國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倭人就已與位於今中國東北部、朝鮮北部的古燕國有往來。(《山海經·海內北經》記:「倭屬燕」。)秦滅燕時,有一些漢人逃亡朝鮮,進一步去日本;隨後,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國的漢字、儒學,中國的書畫、佛教,中國的學制、典章制度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全面的影響。越窯瓷器原產地的浙江與日本的關系也很密切:餘姚河姆渡的水稻、寧波的佛教、天台的茶藝、浙東的繪畫等都與日本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史實證明中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公元前2世紀就已開通。越窯青瓷輸往日本,是在唐代中後期,這時輸入日本的瓷器品種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和釉下彩瓷等。越窯青瓷在日本的發現地主要有:鴻臚館遺址共發現近2500多個點片,數量非常巨大;西部沿海地區共發現近50處有越窯青瓷的遺址;奈良法隆寺,保存著一個高26.4cm、口徑13.6cm、底徑10.1cm的越窯青瓷四系壺;京都仁和寺出土有唐代的瓷盒;立明寺發現唐代三足等;平城京遺址出土有敞口斜直壁、窄邊平底足碗;於治市發現雙耳執壺;此外在福岡、久米留市的山本、西谷等地也有出土。

龍泉瓷與辨偽

王璐

要說龍泉瓷,就要先說說龍泉窯。
說起我國老窯瓷器,人們往往首推宋時五大名窯,即汝官鈞定哥。起始於北宋的龍泉青瓷,似乎品級要低一等。其實,優質的龍泉古瓷,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收藏家的青睞。
龍泉窯位於浙江南部龍泉地區,與福建毗鄰。漢代開始,已經有瓷窯,但真正讓世人認可的是北宋時的青瓷。龍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後便相沿襲。
龍泉窯自宋至清800餘年的燒造歷史中,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風格,南宋的龍泉窯更以其瑩潤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稱絕一時,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此後根據市場的需求和人們的喜好,商家紛紛對龍泉窯的產品進行仿燒。
在國內,景德鎮仿燒龍泉窯產品延續的時間最長,從元代開始到清代,憑借著雄厚的燒瓷技藝,仿燒器物品種豐富。其最大的特點不是對龍泉窯產品機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礎上,對器物的品種和造型加以創新。
清末民初之時,日本、德國、美國先後有人來龍泉搜集青瓷,其後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與此同時,龍泉當地研製仿古青瓷之風大盛,一批民間制瓷藝人紛紛加入此行。清光緒、宣統年間,孫坑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至民國初期,縣城廖獻忠(清秀才)仿古製品幾可亂真。
1956年,龍泉瓷廠恢復生產。浙江博物館收藏了一批解放後燒制仿龍泉窯的產品,主要是根據南宋龍泉窯器物形制,如:雙魚洗、鬲式爐、牡丹紋大瓶等器物,但仿製得不刻意。
20世紀80年代始,一些龍泉大型瓷廠以仿古工藝品的形式大批量生產龍泉窯青瓷。
近年來,隨著文物收藏熱的興起,為獲取高額利潤,各種文物作假應運而生。龍泉窯青瓷的作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辨識:

1.器型

仿燒往往選每個時代龍泉窯的典型產品,如北宋的執壺、五管瓶,南宋的蓮瓣碗、鳳耳瓶、鬲式爐、元代的牡丹紋大瓶、刻花大盤、各式香爐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對照真品的實物進行仿燒,因此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於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范。

2.胎釉

龍泉窯的釉和胎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應的燒造工藝。龍泉窯不同時代胎色的呈色、質地的粗疏和細膩、釉的色澤和質地,都不盡相同。
對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燒,一般釉料不用化學配方,而沿用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選擇地加入植物草木灰,盡管釉的質感非常像,但缺乏內斂的厚實感,往往浮光隱現。
明代龍泉窯豆青和深綠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現代仿製較容易掌握的,這類產品需仔細辨別。作偽器物一個重要工序,就是對器物釉表面進行去光處理,主要採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一些工業技術上的打磨。近年來,專家學者對經過作舊處理的器表損傷,在高倍顯微鏡下表現出的不同顯像,作了歸納和總結,提高了對古陶瓷辨偽的科學水平。

3.紋飾

龍泉窯產品的偽品的刻劃紋樣,不如真品線條的婉轉流暢。貼花工藝的紋飾,不像真品的生動自然。露胎是元代龍泉窯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元代龍泉窯特有的蔥綠釉色和露胎赭紅色的相襯,偽品對這類產品的仿燒,提供了識別點。

4.裝燒方法

裝燒技術在龍泉窯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墊燒的工具上,歸結起來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但不同時代在圈足上所墊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時代不同的燒造痕跡。特別是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產品的「鐵足」、「硃砂足」往往是不規則的。元代墊圈痕跡、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顯露出「火石紅」。龍泉窯早期的產品,十分完整的少見,多少留有些殘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偽者往往採用「更於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或沾粘窯渣的手法來蒙人。

㈨ 有誰知道一些和陶瓷有關的歷史故事

1、「祭紅」的傳說    

相傳明代宣德年間,一批祭紅御用瓷器即將交貨,但瓷工屢燒不成。當時聖上御用瓷有規定,若延誤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將要被投入窯火燒死。

下在人們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兒得到神仙托夢,要她投身於熊熊窯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於是她乘人不備,縱身入窯,只見一團烈焰升起,突然窯門大開,整窯瓷器皆成紅色。

2、「知四」肉    

景德鎮的陶瓷民間傳說中除了節日、祭神方面的內容,還有一部分是與地方飲食風俗相關的民間傳說,這也是極富景德鎮地方特色的。 早先,鎮上有個姓鄭的窯戶老闆,為人尖鑽,吝嗇,把坯房佬折磨得個個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領頭的蔣知四師傅,勞累了一天,肚子里沒進一粒米。到斷黑時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飯,滿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聞到臭味的毒豆腐。

蔣知四見老闆愛理不理的樣子,氣憤地說:「我再說一遍,伙計們三個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給,我們就歇工。」「敢!」鄭老闆惡狠狠地說。說停工就停工,當晚果然停了工。

3、「風火仙師」

名叫童賓,又名廣利,本鎮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術高超的燒窯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為業。童賓自幼聰明好學,從十二、三歲起,就能獨自燒窯看火。

父親去世早,童賓過早地支撐起門戶,繼承父業燒窯。由於他技術熟練,為人正直,肯幫助人,即使自己勒緊褲帶,也要盡力幫助窮苦的瓷工們。故他深得鎮里做瓷器人的愛戴。

4、神鵰

民國年間,在景德鎮只要一提曾生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會兒功夫,就可以拿出來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隻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過翅膀可以看見脊背上的紋路;要他雕一個天女散花,不談他雕的天女何等美麗動人,光是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這一千多朵花,姿態各異,找不到兩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樣,彷彿還能聞到香味呢。

5、釉里紅

瓷器中的釉里紅,是釉下的珍貴顏色。這種顏色亮堂潤澤,看上去就象寶石鑲嵌在瓷器里一樣。這樣珍貴的釉里紅顏色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傳說是這樣的:元朝,景德鎮有個叫趙子聰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對燒瓷有一手獨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發明創造,全坯房的窯工都稱他叫「趙全能」。

那時候瓷器上的花紋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費功夫。趙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繪畫一樣,用毛筆描花紋。可是,他費盡心血,也沒找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

閱讀全文

與陶瓷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