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吃粽子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由來】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端午節別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天中節、五月節等等。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② 寫出與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或故事
1、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
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
(2)粽子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 粽子的歷史故事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中文名:粽子
英文名:rice mpling
主要食材:粽葉,糯米,紅棗,瘦肉,豆沙,蛋黃,紅豆,臘肉,香腸,玉米粒
分類:中國傳統文化,端午節食品
口味:甜、咸等
端午節日:陰歷五月初五
相關人物:屈原
拼音:Zong Zi
④ 請問哪些名人(包括歷史人物)喜歡吃粽子有相關的實例(或事件)及因為端午發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⑤ 諸老大粽子的名人評價
湖州粽歷史悠久,嘉興的五芳齋也曾出師於湖州的諸老大。
金庸先生曾經在《鹿鼎記》中提到過湖州粽味道鮮美。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瀾先生曾經在《蔡瀾美食》提到粽子產於湖州。
產品歷史
「諸老大」始創於1887年(光緒13年),諸老大粽子具有百餘年歷史,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名點,享譽海內外。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食,在魏晉之時,人們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已十分盛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築就了湖州千年的歷史和習俗,形成了湖州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
湖州「諸老大」首創了秀麗枕式粽子,選料講究,制藝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甜粽,甜而不膩;肉粽,味道鮮美,集香糯鮮美為一體。素有「粽子狀元」之美譽。經過120餘年的悠悠歲月,花開花落、潮漲潮退,「諸老大」已深深融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經過「諸老大」人兢兢業業的努力,「諸老大」已發展成為一個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現代化企業。在生產工藝和管理方法上找到了歷史基業與現代經營的契合點。使「諸老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新的驕人業績。1910年來獲得了「中華老字型大小」、「中華名小吃」、「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首屆中國粽子文化節金獎」、「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等國家級榮譽。
諸老大粽子,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創造人諸光潮,人稱老大,精通茶食,於1910年在湖州府廟前,開設一家以賣粽為主兼營茶食的諸老大店鋪。經過兩代人的苦心經營,對粽子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使原來極普通的一頂民間食品,變成一種精細的茶食和饋贈禮品,成為湖州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1927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西湖博覽會土產館中,諸老大粽子作為湖州的名產陳列展出,獲優質土產獎,從此名聲大振。近一個世紀來,東南沿海,特別是江浙一帶廣大地區幾乎是盡人皆知。諸老大粽子1984年參加浙江省在上海的展銷會,受到各界的好評,銷售量逐年增長,供不應求。
滿清末年,在古城湖州的大街小巷上,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嚴寒酷署,經常有一個身材高大手挎提出桶的紹興人,喊著清亮悠揚的調兒在叫賣:「火肉粽子……豬油夾沙粽子……」音來身至,粽香撲鼻。人們在飢腸轆轆的時候,特別在在寒冬的夜晚,吃幾只糯香適口,沸勢發燙的粽子,會格外感到舒服。久而久之,他和他的粽子已成為當地人們生活需要的部分,為江南古城增添了濃郁的鄉地特色。
他,就是「諸粽」的創始人諸老大。
諸老大原名諸光潮,小名景川,一八六五年生於紹興城裡一個貧苦家庭里,父親原是錫箔店倌,早年亡故,留下他們弟兄三人,由母親幫佣拉扯長大。由於家計貧寒,不久小弟夭折,胞兄諸光華經人介紹,未成年就來到湖州,進入茶食行業學藝。一八七八年,諸光潮十四歲上,母親患病癱瘓在床,生計日趨艱難,遂偕母離紹興來到湖州投奔胞兄,尋覓生路。
來到湖州後,經在「震遠」(即今震遠同)茶食店當師傅的胞兄保薦,入該店當學徒。他天性聰慧,勤奮好學,三年後全優滿師。因為基本功扎實,十七歲時對一般的茶食糕點製作技藝均已學成,二十一歲時,對刀功大、難度高的花色雲片糕、椒鹽桃片、酥糖等細點都能獨立操作。老闆破格升薪,成為茶食行業青年師傅中的 佼佼者。
兩年後,他棄職賣粽。因生得身材高大,在挎桶叫賣時頗顯眼,人們不知其姓甚名誰,就管他叫「老大」(大小兒的意思)。後來慢慢熟悉了,知道他姓諸,見了面就叫他「諸老大」表示親昵。隨著生意的逐漸擴大,粽子名聲的日益提高,「諸老大」這個名稱也就從綽號演變成了招牌。
諸老大年幼失學,不識字,二十六歲結婚,娶妻朱氏,生四子,家庭生活和睦。他為人和藹可親,由於出身貧寒,發家後對勞苦大眾富有同情心,如乞丐飯時上門,常施發熟飯熱菜,不準家人以冷飯餿菜施捨。還規定: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上門乞討者,一律給銅板一枚;年三十晚八時後上門乞討者,給年糕二兩半,家人照此打發乞丐,直至他去世。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患鼓脹病,卧床不起,同年農歷十月初八,流然長逝,終上六十三歲。
一八八七年,諸老大離開了震遠同店,邁出了獨立門戶的第一步。他深深懂得在一無資金二無店面的情況下,指望開一爿茶食店鋪,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從小販叫賣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根據多年的經驗,他摸准一般人愛吃甜食的習慣,精心製作了桔紅糕和甜酥油餃試銷。他白天叫喊在茶樓酒肆,晚上出入於書劇場。街頭巷尾、大路小弄踏遍了他的足跡。但一段時間賣下來,生意一般,他並不氣餒,邊叫賣、邊觀察,從而得各,桔紅糕和酥酒餃兩種糕點大店小號均有出售,他此生意顯得沒有特色。有一年清明節前夕,他到街上,只 見家家戶戶都在裹粽子。他立即捕捉到做生意的靈感,第二天即裹了一桶赤豆粽子叫賣,果然一下賣空。此後數日,生意越做越好。通過這個經營實踐,他開始意識到做生意必須投顧客所好,賣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前途。
他選擇了賣粽作為看家生意後,踏踏實實提高經營素質,刻意求工辦好二件事:(一)是改進裹粽操作技術。當時民間的粽形大都為「尖角形」。他在裹粽實踐中改成「瘦長條四角形」。顯然,後者比前者有三點好處(1)外形別致美觀;(2)能多煮多裝多賣;(3)便於嵌餡心。(二)是提高粽子質量,翻新花色品種。那時江南水鄉一帶的粽子品種很簡單,僅赤豆粽、紅棗粽、咸粽等,他大擔地把咸粽改進成「肉粽」,使品種更新換代。在改革實踐中,又成功地首創了「豬油洗沙甜粽」,使甜粽和肉粽成為「諸老大粽子」的兩大特色。
開始賣粽時,上午准備原料,如粽箬、糯米、絲草、柴火等。下午裹粽煮粽。粽子煮好後,裝在一隻大小適中的提桶內,蓋上兩塊合縫板,即手挎提桶穿街過巷一路叫賣。晚上一手還提著一隻馬燈照明,在夜深人靜中喊著:「火肉粽子……豬油細沙粽子…… 」,足跡遍及戲院、書場、作坊等場所。從晚上八點開始,一般至十點以後賣完回家,風雨無阻,從不間斷。這段時期大約歷時十年。
十多年桶叫賣,為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諸老大的名聲也隨著他的足跡傳遍了整個湖州城。這兩點為他日後擴大營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信譽保證。隨著粽子銷售量的日益上升,他感到挎桶叫賣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 要;加之夏令高溫季節不宜多做粽子,需出售一些茶食糕點作為補充。
因此,一九Ο六年他四十二歲的時候,決定結束沿街叫賣的生涯,轉達為定點攤營業。
對於設攤地點,他作了認真的選擇,既要設在鬧市區,顧及大宗主顧的生意;又要靠近鴉片館,招攬鴉片客的交易。於是他決定把攤設在彩鳳坊瑞源珠寶商店門前(即今人民路五金交電商店處)。瑞源珠寶店老闆曾是他的煙伴,交情甚好,瑞源又是牆門堂店面,靠牆擺攤不影響該店生意,從此他又開始了三四年的攤販生涯。
由於設攤固定了地點,平時買賣可由妻兒照應,他就有了較多的時間鑽研製粽技術和考慮經營業務。這段時間他不但對甜粽和肉粽作了進一步的收進,而且按不同季節製作了雞肉粽、排骨粽、蠶豆粽、豌豆粽等。同時在包裝上採用了糙紙包和簧籃,並印了「諸老大」三字的紅底黑字招牌紙,使他的攤子具有了小店鋪的規模。
辛亥革命爆發前的一九一Ο年,諸老大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經營實踐,使用權他初具了一個企業家的魄和和膽識。在四十六歲那一年,他憑借積累起來的資金開了一爿以賣粽為主、兼營茶食的「諸老大」店鋪。
「諸老大」店首創時,地點在糊州府廟前青?屏巷口,店招牌是「諸老大」三個白地黑字。除粽子外,還經營豬油年糕、糖年糕及其他一應茶食。這些食品全由他自己及家人製作,不雇請師傅或招徒弟。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卧病時,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召集四個兒子到床前,指著他從前挎著的提桶,告誡他們:顧客是衣食父母,要保持諸老大這塊牌子經久不衰,質量一定要考究,信譽一定要固守。他去世後,四個兒子遵囑著意經營,生意越來越好。一九三一年該店走了上它的全盛時期,達到發展中的頂點。原有店面已不能適應營業需要。這年春天,即選定上太和坊瑞泰南貨店對面(即今人民路向陽布店處)開設新店,新店臨近魚巷口鬧市區,店招牌是黑底金字「諸老大」三個字,兩旁長條是「諸老大粽子茶食店」八個字,店堂後面是制粽作坊,前樓為職工寢室,後要是茶食作坊。
當然,諸老大在經營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同行競爭、相互傾軋的風浪,但由於它產品質優味鮮,物美價廉,經營作風正派面終於保持了榮譽。
「諸老大粽子」始名於清末年間,到2013年有近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提桶叫賣、設攤出售及開店營業三個階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經營,使之成為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近一個世紀以來,東南沿海及海外,特別在江浙一帶,諸粽膾炙人口,成為廣大群眾普遍喜愛的食物。親朋往來,也以諸粽互為饋贈。諸粽所以能博得這樣高的信譽,除了「質優」這個內因,也還有一些外因可考。
當創始人諸老大還在挎桶叫賣的時候,每天穿街過巷,出入煙館茶樓,其交易對象多屬較富裕的中產階段,對吃食一項非常內行,又善於品嘗評議,左右輿論。如果諸老大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色。必然會 被那批吃客所否定。再者,由於諸粽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顧客就有可能將產品帶往外地,饋贈親友,使「諸老大」名聲傳播出去。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諸粽正是憑著質量第一、經營作風過硬,而贏得了信譽,打出了響亮的牌子。一九二七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西湖博覽會土產館中,「諸老大粽子」曾作為湖州的名產陳列展出,獲優質土產獎。由此名聲大振。這年冬,上海利利土產公司(在浙江路、陝西路口)就派人來湖洽談粽子代銷業務。一九三一年後,上海生生土產公司(在浙江路)也與「諸老大」掛鉤代銷業務。諸粽源源運往上海,名噪上海市場。甚至有人為了賺錢,還出現了冒名的諸老大粽子。
⑥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歷史人物
端午節紀念的人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⑦ 端午節和哪位歷史名人有關
紀念屈原說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⑧ 人民吃粽子的習俗與歷史人物什麼有關
包粽子及賽龍舟之俗即為紀念屈原而來。在民俗傳說中,端五節還和介於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有關。
⑨ 端午節的來歷跟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人物紀念
因之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餘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歷史文學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後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於是在漢魏後便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今吳(浙江地區)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記錄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
後世附會"歷史人物紀念說"主要有四種: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記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