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都有那些歷史名人啊
成都名人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前117)西漢辭賦家。字長卿,小名犬子。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曾為梁孝王門客,與鄒陽、枚乘、嚴忌等辭賦家交遊。所作《子虛賦》、《上林賦》,為武帝所賞,拜為中郎將,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後為孝文園令。病卒於家。作品還有散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凡將篇》,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
【揚雄】(前53~18)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成都人。自幼深愛屈原、司馬相如之賦。他的《甘泉》、《羽獵》、《長林》、《河東》四賦系諷成帝廣宮室、溺游獵而作,大體依仿《子虛》、《上林》而具諷諭之義。另有《蜀都賦》與《逐貧賦》等作,前者為現存最早的以都邑為題材的作品,後者自述家貧之狀、安貧之志,在漢賦中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晚年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常璩
【常璩】(?~361)東晉史學家。字道將。成都崇州人。出生世家大族,且治學藝,擅文辭。少年時,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成漢李期、李勢時,任史官,曾依據官方文獻資料,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成漢滅亡後,桓溫在成都招攬賢才,常璩被授予參軍職位,隨即到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收藏保管檔案圖書的秘閣任職。他鑒於史籍中記述西南地區社會歷史的著作較少,且東晉朝廷重中原故族,歧視蜀人,遂廣泛搜集資料,結合自身見聞,寫成《華陽國志》,因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而成為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地方誌專著。
薛濤
【薛濤】(768~831)唐代女詩人。字洪度。祖籍長安,幼年隨父入蜀,後為樂妓。自幼才華過人,能書善詩,與當時的詩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均有唱和。有詩集,已佚。後人輯有《薛濤詩》行世。她身世凄涼,悲憤終生,後人緬懷她,同情她的不幸,就在她家舊址蓋起了一些亭台樓閣,稱"望江樓"。
歐陽炯
【歐陽炯】(896~971)五代後蜀詞人。成都市雙流人。前蜀王衍時任中書舍人,後又仕孟蜀。其詞現存40餘首,見於《花間集》、《尊前集》等書。所作《花間集序》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影響。
黃筌
【黃筌】(903~965)宋初畫家。字要叔。成都人。少時即以繪畫得名,尤善畫鳥,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可看出兩人畫風之不同,從而形成五代花鳥兩大派別。黃筌在前、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除花鳥以外,還擅長人物、山水、墨竹、龍水等畫。其子黃居采承繼父親畫風,尤擅花鳥畫,存世作品有《山鷓棘雀圖》,其畫形象逼真,富麗堂皇,故在宋初的翰林圖畫院中,黃氏父子的畫風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並以他們的體製作為優劣取捨的標准。
王郒
【王郒】(1019~1087)北宋大臣、學者。字禹王。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英宗時,兼端明殿學士。神宗時,遷學士承旨。熙寧三年(1070)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自參知政事至宰相,無所建樹,唯忌神宗用司馬光。善文章,朝廷大典多出其手。著有《華陽集》。
吳縝
【吳縝】生卒年待考。北宋史學家。字廷珍。成都人。曾知蜀州(今崇慶縣)。著有《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謬》。其《新唐書糾謬》20卷,對《新唐書》指證錯誤多達400餘條,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費著
【費著】生卒年待考。元代史學家。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授國子助教,曾任漢中廉訪使,後調重慶府任總管。著有《民族譜》、《器物譜》、《楮幣譜》、《歲華紀麗譜》、《成都志》等。
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學者。字用修,號升庵,明朝大臣楊廷和之子。成都市新都人。正德狀元,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議"大禮"被貶雲南。其著述頗豐,有《升庵集》、《全蜀藝文志》、《陶情樂府》等,另有許多詩作流傳於世。
謝朝恩
【謝朝恩】(?~1841)清朝將領。成都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蘇狼山鎮總兵,後從總督伊裡布駐防鎮海。1841年,英軍進犯鎮海,謝帶兵英勇反擊,但因據守城外的提督餘步雲不戰而逃,遂失利,中炮犧牲。
卓秉恬
【卓秉恬】(1781~1855)清朝大臣。字靜遠,一字海帆。成都市雙流人。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內閣大學士,兵部、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職。任職長達50餘年,在整頓吏治、水利建設、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樹。1840年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時值鴉片戰爭開始,上疏要求嚴禁鴉片。1855年卒於任內,清廷贈太子太保銜。
伍肇齡
【伍肇齡】(1826~1915)教育家。字崧生。成都市大邑人。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侍講及侍講學士。長期從教,先後主講邛州書院、成都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任山長多年,培育了不少人才,有"天下翰林皆後輩,蜀中名士半門生"之譽。工書法,善詩文。著有《石堂藏書》、《石堂詩鈔》等,並與董貽清等合修《直隸綿竹志》。
張慎儀
【張慎儀】(1846~1921)語言文字學家。成都人。著有《續方言新校補》、《方言別錄》、《蜀方言》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周達三
【周達三】(1856~1922)版本目錄學家。名永德,字達三。成都人。其祖與父經營書鋪,先後開有尚友堂、九思堂,後不幸毀於火,家道中落。遂在其父學徒王述齋的書鋪習商,苦鑽版本目錄學,得名師繆荃蓀指點,學識大進。後受王述齋之託,主持業務,歷時50餘年,以其經營有方,聞名全川。先後得張之洞資助校刻許慎《說文解字》、代吳棠刻《韓詩外傳》、《杜詩鏡銓》。校書100餘種,在版本目錄學上有較高造詣。晚年任成都總商會會長及公斷處處長。謝世後,廖季平撰《周達三先生墓誌銘》。
吳虞
【吳虞】(1872~1949)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姬傳、永寬,字又陵。成都市新都人。早年入成都尊經書院學習經學,戊戌變法後,轉而學習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為"成都言新學之最先者"。1905年曾赴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1907年回國後,先後在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任教。曾任《西成報》等報紙主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吃人與禮教》等文章,猛烈抨擊封建舊文化、舊禮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去職退隱。著有《吳虞文錄》、《秋水集》,編有《蜀十五家詞》、《國文撰錄》、《宋元學案粹語》等書。
昌圓
【昌圓】(1879~1943)高僧。俗姓伍,法號道靜。成都市郫縣人。1899年於郫縣金龍寺披剃落發。1910年任金龍寺住持。1916、1927年兩度任郫縣佛教協會會長。倡議成立郫縣佛學社、覺覺佛學社,創辦成都愛道學校、成都地藏庵尼學校、溫江愛道學校等。1930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常務委員,次年到南京參謁太虛法師,被舉薦任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36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同年9月創辦四川佛學院。初宗"華嚴"、"彌陀",晚年專修"凈土",持戒精嚴,得戒弟子7000餘人,為蜀中之冠。
彭家珍
【彭家珍】(1887~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成都市金堂人。青年時畢業於成都陸軍武備學堂,後去日本考察軍事,參加同盟會,曾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1912年,在北京炸死清宗社黨首領良弼時受傷犧牲。民國成立時,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大將軍。
藍田
【藍田】(1888~1966)鐵路工程技術專家。字子玉。成都市郫縣人。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長期從事鐵路路線勘測工作,曾任鐵道部第二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在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勘測設計中,提出了重大的改線方案和較好的選線方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曾被評為西南鐵路一等勞動模範和全國鐵路勞動模範,並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光祈
【王光祈】(1891~1936)音樂家。字調琪,號若愚。成都市溫江人。1927年考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1932年任波恩大學講師,並獲該校音樂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家。著有音樂論著多篇,在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和介紹西洋音樂知識方面頗有貢獻。《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著作,為我國比較音樂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李郔人
【李郔人】(1891~1962)作家、翻譯家。原名家祥,筆名老懶、菱樂、懶心、抄公、雲雲等。成都人。早年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學習法文和文學。1949年前歷任《四川群報》、《川報》、《星期日》周刊、巴黎《華工旬刊》等報刊主筆、主編,以及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等職。1949年後,歷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副市長、西南文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及中國文聯委員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與法國文學作品翻譯、報刊編輯、文學教學等工作,著有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和《天魔舞》,中篇小說《夢痕》、《同情》等,譯著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等10餘種。
王良
【王良】(1891~1985)防癆及生物製品專家。字眉白。成都人。1912年畢業於越南河內醫學院。1931年赴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在卡介苗發明者卡爾美和介林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33年首先將卡介苗引進中國接種嬰兒,次年在重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卡介苗實驗室。1949年後,歷任西南卡介苗製造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長兼卡介苗室主任,中國防癆協會四川分會名譽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生為卡介苗的研究和我國防癆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卡介苗防癆的創始人之一。撰有《卡介苗之培養及製造》等論著20餘篇。
李家鈺
【李家鈺】(1892~1944)抗日烈士。字其相。成都市蒲江人。歷任川軍第一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四川"剿匪"軍第三路總指揮、川軍第104師師長、第47軍軍長等職。抗戰初期率部出川抗日,1939年冬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在河南陝縣秦家坡與日軍作戰時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認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
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鍾。成都市新都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4師師長,川軍第41軍第122師師長,第41軍代理軍長等職。1937年出川抗戰。1938年初率部參加徐州會戰,3月14日,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太玄
【周太玄】(1895~1968)生物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周焯,號朗宣,後改名周無,號太玄。成都人。1918年與李大釗、王光祈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次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曾創辦"巴黎通信社"和《旅歐周刊》、《華工旬刊》。先後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和理學博士學位。1930年回國後,歷任成都大學、成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系主任,西康經濟研究所所長、《大公報》顧問。1949年後,相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常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編譯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又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在腔腸動物尤其是對水母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填補了我國水母研究的空白。一生著述頗豐,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動物心理學》等7部生物學專著,《古動物學》等11部譯著。
劉咸郕
【劉咸郕】(1896~1932)歷史學家。字鑒泉,號宥齋。成都市雙流人。歷任成都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及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學術研究除史學外,還涉及經學、目錄學、文學、書法等,見解獨到,卓有成就。一生著述宏富,成書達200餘部,總名《推十書》。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成都彭州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北伐和南昌起義。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國家保衛局局長。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中共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長。抗戰爆發後,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和東南分局秘書長。1942年後,又相繼擔任中共淮海區委副書記、中共蘇北區委副書記和行署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蘇北區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蘇皖邊區政府主席。1947年,先後任中共旅大區委副書記、財委會書記,大連大學校長等職。1949年後,先後任保衛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及書記、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組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李一氓也是一位諳熟版本目錄學的學者,收藏大量珍稀古籍,俱捐獻國家。
艾蕪
【艾蕪】(1904~1992)作家。原名湯道耕。成都市新都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前歷任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大公報.半月文藝》主編、重慶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1949年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四川省作協名譽主席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著述頗豐,主要代表作有《南行記》、《故鄉》、《山野》、《百煉成鋼》、《高高的山上》等。
羅南輝
【羅南輝】(1908~1936)紅軍高級將領。又名羅曼、羅敏。成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四川長期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春任紅33軍副軍長,1935年參加紅軍長征。同年底任紅5軍副軍長,次年10月22日在甘肅省定西縣華家嶺戰斗中壯烈犧牲。
資料來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成都
⑵ 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
唐僧
小說里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里的唐僧,俗姓徐少華扮演的唐僧陳,名禕(音譯)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金蟬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誠實善良,一心向佛,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孫悟空
又名孫行者、悟空、外號美猴王、號稱齊天大聖。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因迸孫悟空裂,見風而成之靈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著花果山的瀑布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安家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發現水簾洞,並藉此機會將「石」字隱去了,稱作"美猴王"。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兵器為從東海龍王那搶來的「定海神針」並取名金箍棒。此後,孫悟空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制於五行山(五指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嫉惡如仇、敢於反抗,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動,調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疾惡如仇。
豬八戒
又名豬剛鬣(liè) . 豬悟能,孫悟空常稱他「獃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漫畫豬八戒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只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天蓬元帥(戲嫦娥)——凈壇使者】(36變)【九齒釘鈀】憨厚淳樸,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戰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凈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塘虱精),後被唐僧師徒收服,負責挑擔。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使用的兵器是月牙鏟。書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 沙和尚淳樸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他是《西遊記》里不能缺少的人物。
白龍馬
任勞任怨。【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貶蛇盤山)——八部天龍馬】 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鬥,最後到達西天取回真經。白龍馬後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八戒大戰流沙河(借機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與妖魔鬼怪進行斗爭中刻畫了師徒四人鮮明的個性,故事十分生動。
一、賈寶玉
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的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古代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87版賈寶玉他不喜歡所謂的「正經書」,卻偏愛於「雜書」,鍾情於《牡丹亭》、《西廂記》。他還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認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了。」這充分顯示出了他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逆子貳臣」。 他認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鍾愛和憐憫女孩子,鍾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她們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聖潔之美。賈寶玉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與污濁男子同流,成為死魚眼了。」他甚至為自己生有一個男子之身而感到無可挽救的遺憾。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傳統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二、林黛玉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可能是個神仙,可望不可即, 似乎也是一種姻緣,不想命運如此多作舛,其特點可概括為「凄美」二字。「凄」則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凄涼、纖弱多病」,「美」則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個方面。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劇形象。 外在之凄美87版林黛玉初見黛玉,作者並未直接著墨來描繪她的美,而是巧借鳳姐的嘴及寶玉的眼來突出林黛玉的絕世美麗。心直口快的鳳姐一見黛玉即驚嘆:「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而在寶玉的眼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一說: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名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好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筆至此處,一個活生生的「絕美」黛玉已躍然紙上,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內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籬下的處境讓她總是小心翼翼地為人處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輕了去」的心態;另一方面,一個蘭心慧質的女孩兒的小心眼兒更可以為她增添些「靈慧與可愛」之處,從而使林黛玉這個角色的塑造變得更加生動、有血有肉、感人至深。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在較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們往往對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揚而使主人公幾達神化的程度,這就導致人物的塑造脫離了現實生活變得空泛無趣、毫無動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們又可以從她與寶釵相處的文字里邊看得出來,盡管兩人在平日里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後來待寶釵「竟更比他人好十倍」,還把寶釵讓她「每日吃上等燕窩一兩以滋陰補氣」當作是寶釵對她的體貼。再者我們還可以從她教香菱作詩「誨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舉等事可以看出她內心的善良。事實證明,越到後來「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寶釵,而是「以誠相待,什麼都不瞞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與坦誠也由此可見一斑。 本是天外飛仙,何故凄涼如是?曹翁筆墨之神,亦在於此,一方面讓黛玉「美麗」到極致,一方面又讓她「凄涼」而至身死!於是乎,一個跨越無數時空的、恆久的悲劇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讓人為她盡情的感痛傷心,耿耿而不能忘懷。
三、賈母
賈代善之妻,出嫁前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賈家從重孫媳婦做起, 一直到有了重孫媳婦。她憑著自己的精明能幹,才坐穩了賈家大家長的位置。她喜歡眾孫女,溺愛孫子寶玉,從前80回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賈母是支持寶黛愛情的,但高鶚續本中卻說賈母並不支持寶玉與黛玉的愛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寶玉和黛玉的影響,有了一些前衛的想法。總之賈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說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她是有能耐的。
四、王熙鳳
榮府內,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鳳。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87版王熙鳳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她用毒計害死賈瑞,又陰謀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害了全家。她的個性是潑辣的,文中處處都不忘點明這一點,像她過生日那天,與那鮑二家的媳婦拚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見得。但畢竟她很能幹聰明,榮府上下大小事務都得她說了算,又善於迎合賈母,深得老太太的寵愛。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攏錢財,趙姨娘曾說過「這一半家產不叫她搬到她娘家去,我也不是個人。」
五、薛寶釵
金陵十二釵之首,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 舉止嫻雅,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她恪守婦道,但也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紅樓夢》第38回,她就作《螃蟹詠》,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銳的諷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林黛玉與賈寶玉不避嫌疑的警告。而她自己最喜愛的詞曲,居然也是一首富於孤憤、具有反叛色彩的《山門寄生草》。傳統觀點認為薛寶釵「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第40回,在賈母攜劉姥姥參觀大觀園的時候,寶釵蘅蕪苑那「雪洞」一般樸素的室內布置,又引起了賈母的不滿,認為是在親戚面前掃了她的面子。賈母對寶釵,一則曰「使不得」,二則曰「不像」,三則曰「忌諱」,四則曰「不要很87版薛寶釵離了格兒」,五則曰「我們這老婆子, 越發該住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負面評價。到後來,「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的時刻,賈母命自己所心愛的寶琴、湘雲、黛玉、寶玉四人,與自己同坐主桌,卻惟獨將寶釵排擠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紋、李綺輩坐在一起。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寶釵在賈母面前由「受寵」轉為「失寵」的重要標志。脂硯齋對於釵、黛寫應制詩一事的評語也是:「在寶卿有生不屑為此,在黛卿實不足一為」。正如她在《螃蟹詠》里所說的「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後來寶玉讀到寶釵所作的《螃蟹詠》,也禁不住要為寶釵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罵的痛快」!雖說如此,但寶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她的城府。例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釧死了,寶釵說「姨娘也不必過於念念於茲,多賞她幾兩銀子便完了。」還有,她在偷聽了墜兒和紅玉在滴翠亭的話後的應急反應,雖未明說,但看過書都知道,寶釵的城府不淺!
⑶ 紅樓夢的歷史人物
第一名:秦可卿
可卿乳名兼美,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釵、黛本已是人間極品,可卿卻能兼二人之美於一身,於是便生得形容裊娜纖巧,行事溫柔和平,性格又嫵媚風流。無怪乎其仙去之後,賈珍都哭成了淚人,寶玉也為之吐血。
第二名:薛寶琴
釵、黛之美,當在伯仲之間,然寶琴乍一出場,便風光占盡,且看大家如何描摹,有的說:你們成日家只說寶姐姐是個絕色的人物,你們如今瞧瞧她這妹子;有的說:據我看,連她姐姐並這些人總不及她;也有的說:這一件衣裳也只配她穿,別人穿了,實在不配……寶琴之美既在寶釵之上,當然也就在黛玉之上。所以,老太太一見,便喜歡的無可不可,立馬就逼著太太認做了乾女兒,後來又乾脆打算為寶玉求配,幸虧有一梅翰林之子在先,若不然的話,置釵、黛於何地?
第三名:尤三姐
尤三姐風流標致,面龐身段均與黛玉相彷彿,且看她:松挽頭發,半掩紅襖,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下面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兩個墜子,似打鞦韆,燈光之下,越顯得柳眉籠翠霧,檀口點丹砂。本是一雙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餳澀淫浪,不獨將他二姊壓倒,據珍、璉二人評去,所見過的上下貴賤若乾女子,皆未有此綽約風流者。就連寶玉都說:果然是個古今絕色的尤物。
第四名:薛寶釵
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話說那次,僅僅露出了一段雪白的酥臂,就已讓寶玉不自覺的動了羨慕之心,若是露出的多了,那還了得?
第五名:林黛玉
黛玉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難怪鳳姐都說: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就連薛蟠瞥見林黛玉的風流婉轉都已酥倒在那裡了,何況其他人哉?
第六名:晴雯
晴雯水蛇腰,削肩膀,高挑身材,眉眼恰似黛玉。足稱賈府丫鬟中的第一美女,用鳳姐的話說就是:若論這些丫頭們,共總比起來,都沒晴雯生得好。真真是: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第七名:尤二姐
尤二姐標致和悅,原是個花為腸肚、雪作肌膚的人,凡事都知疼著癢。鳳姐本身就已經是個恍若神妃仙子的媳婦,然若論起溫柔和順,二姐實較鳳姐高十倍,若論標致,言談行事,也勝五分。連賈母都說是個齊全的孩子,比鳳姐更俊些。只此一比,其美可知矣。
第八名:香菱
香菱之為人,是無人不憐愛的。天生得好齊整模樣。其為人行事,又與別個女孩兒不同,溫柔安靜。怪道賈府中人都說她好個容貌,竟有些象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難怪如此之美,原是可卿之副!
第九名:史湘雲
史湘雲嬌憨可愛,偏又愛打扮成個小子的模樣,穿上了寶玉的衣服,猛一瞧倒象是寶玉本人,蜂腰猿背,鶴勢螂形,原比她打扮成女兒時更加俏麗。暫且不說這些,單說那次,她醉卧於山石僻處的石凳上,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葯花瓣枕著,業已香夢沉酣,芍葯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半埋在落花之間,一群蜂蝶鬧穰穰的圍著她。面對此情此景,誰人能不動心?
第十名:齡官
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顰秋水,面薄腰纖,裊裊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態。寶玉一見,便不忍棄她而去,只管痴看不休。那個比賈蓉生的還風流俊俏的賈薔更是為之意亂情迷、神魂顛倒。
第十一名:賈探春
賈府的四位姑娘里,三姑娘毫無疑問是個出類拔萃的,但見她: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家僕興兒的描繪更是形象:都說三姑娘是朵『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只是刺戳手。呵,有趣,有趣!
第十二名:多姑娘兒
這個媳婦美貌異常,輕浮無比,眾人都呼她作「多姑娘兒」。美貌之外,且有天生的奇趣,一經男子挨身,便覺遍身筋骨癱軟,使男子如卧綿上,更兼淫態浪言,壓倒娼妓,諸男子恨不得連身子都化在她身上,豈還有惜命者哉?哎,奇女,奇女!
⑷ 誰有四大名著中全部人物名單
《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丁 儀(字正禮) 丁 奉(字承淵) 丁 原(字建陽) 丁 謐(字彥靖)
丁 廙(字敬禮) 於 禁(字文則) 士孫瑞(字君榮) 山 濤(字巨源)
衛 瓘(字伯玉) 馬 磾(字翁叔) 馬 良(字季常) 馬 忠(字德信)
馬 超(字孟起) 馬 謖(字幼常) 馬 騰(字壽成) 王 允(字子師)
王 雙(字子全) 王 平(字子均) 王 匡(字公節) 王 戎(字睿沖)
王 觀(字偉台) 王 甫(字國山) 王 連(字文儀) 王 沈(字處道)
王 肅(字子雍) 王 修(字叔治) 王 渾(字玄沖) 王 路(字文舒)
王 頎(字孔碩) 王 祥(字休徵) 王 朗(字景興) 王 基(字伯輿)
王 謀(字元泰) 王 粲(字仲宣) 王 睿(字土治) 韋 康(字元將)
太史慈(字子義) 毛 玠(字孝先) 公孫度(字升濟) 公孫瓚(字伯圭)
文 欽(字仲若) 文 聘(字仲業) 尹 奉(字次曾) 鄧 艾(字土載)
鄧 芝(字伯苗) 鄧止颺(字玄茂) 孔 伷(字公緒) 孔 昱(字世元)
孔 融(字文舉) 母丘甸(字子邦) 母丘儉(字仲恭) 甘 寧(字興霸)
左 慈(字元放) 盧 植(字子干) 申 耽(字義舉) 田 豐(字元皓)
田 疇(字子泰) 田 豫(字國讓) 史 渙(字公劉) 樂 進(字文謙)
馮 習(字休元) 司馬師(字子元) 司馬防(字建公) 司馬炎(字安世)
司馬昭(字子尚) 司馬儁(字元異) 司馬朗(字伯達) 司馬望(字子初)
司馬徽(字德操) 司馬懿(字仲達) 邊 讓(字文禮) 吉 穆(字思然)
吉 邈(字文然) 畢 軌(字昭先) 呂 布(字奉先) 呂 范(字子衡)
呂 凱(字季平) 呂 岱(字定公) 呂 虔(字子恪) 呂 據(字世議)
呂 蒙(字子明) 朱 雋(字公偉) 朱 然(字義封) 伍 孚(字德瑜)
伍 瓊(字德瑜) 任 峻(字伯達) 華 陀(字元化) 華 歆(字子魚)
華 核(字永先) 伊 籍(字機伯) 向 朗(字巨達) 全 琮(字子璜)
劉 巴(字子初) 劉 永(字公壽) 劉 協(字伯和) 劉 先(字始宗)
劉 邠(字令元) 劉 劭(字孔才) 劉 表(字景升) 劉 岱(字公山)
劉 備(字玄德) 劉 放(字子棄) 劉 寵(字祖榮) 劉 勛(字子台)
劉 曄(字子揚) 劉 陶(字子奇) 劉 理(字奉孝) 劉 焉(字君郎)
劉 琰(字威碩) 劉 禪(字公嗣) 劉 虞(字伯安) 劉 廙(字恭嗣)
劉 璋(字季玉) 劉 繇(字正禮) 劉 瑢(字文衡) 劉 馥(字元穎)
羊 祜(字叔子) 關 羽(字雲長) 許 允(字土宗) 許 攸(字子遠)
許 劭(字子將) 許 靖(字文休) 許 褚(字仲康) 許 慈(字仁篤)
孫 禮(字德達) 孫 匡(字季佐) 孫 權(字仲謀) 孫 休(字子烈)
孫 觀(字仲台) 孫 堅(字文台) 孫 和(字子孝) 孫 河(字伯海)
孫 亮(字子明) 孫 桓(字叔武) 孫 峻(字子遠) 孫 資(字彥龍)
孫 乾(字公祜) 孫 皓(字亢宗) 孫 皎(字叔明) 孫 翊(字叔弼)
孫 綝(字子通) 孫 策(字伯符) 孫 登(字子高) 孫 瑜(字仲異)
劉 靜(字幼台) 孫 韶(字公禮) 邯鄲淳(字子叔) 嚴 畯(字曼才)
社 預(字元凱) 社 襲(字子緒) 杜 瓊(字伯瑜) 杜 微(字國輔)
楊 儀(字威公) 唐 阜(字義山) 楊 修(字德祖) 楊 洪(字季休)
楊 彪(字文先) 楊 暨(字休先) 李 嚴(字正方) 李 典(字曼成)
李 勝(字公昭) 李 恢(字德昂) 孝 通(字文達) 李 福(字孫德)
李 撰(字欽仲) 吾 粲(字孔休) 邴 原(字根矩) 來 敏(字敬達)
步 騭(字子山) 吳 質(字季重) 岑 晊(字公孝) 何 進(字遂高)
何 宗(字彥英) 何 晏(字平叔) 何 曾(字穎老) 何 顒(字伯求)
應 劭(字仲遠) 辛 毗(字佐治) 辛 敞(字泰雍) 宋 忠(字仲子)
張 飛(字翼德) 張 遼(字文選) 張 休(字叔嗣) 張 華(字茂先)
張 紘(字子綱) 張 茂(字彥林) 張 松(字永年) 張 郃(字雋乂)
張 承(字仲嗣) 張 南(字文進) 張 昭(字子布) 張 津(字子雲)
張 特(字子產) 張 悌(字巨先) 張 既(字德容) 張 魯(字公祺)
張 溫(字惠恕) 張 緝(字敬仲) 張 裔(字君嗣) 張 嶷(字伯歧)
張 邈(字孟卓) 張 翼(字伯恭) 陸 紆(字叔盤) 陸 抗(字幼節)
陸 凱(字敬風) 陸 遜(字伯言) 陸 駿(字季才) 陸 康(字季寧)
陸 績(字公紀) 陳 武(字子烈) 陳 宮(字公台) 陳 泰(字玄伯)
陳 矯(字季弼) 陳 琳(字孔璋) 陳 翔(字仲麟) 陳 登(字元龍)
陳 騫(字休淵) 陳 群(字長文) 陳 震(字孝起) 邵 悌(字元伯)
苑 康(字仲真) 范 滂(字孟溥) 和 洽(字陽土) 金 尚(字元休)
金 褘(字德偉) 金 旋(字元機) 周 奐(字文明) 周 昕(字大明)
周 毖(字仲遠) 周 泰(字幼平) 周 魴(字子魚) 周 瑜(字公瑾)
周 群(字仲直) 龐 統(字土元) 龐 德(字令明) 龐德公(字山民)
鄭 泰(字公業) 鄭 袤(字林叔) 法 正(字孝直) 宗 預(字德艷)
審 配(字正南) 孟 達(字子度) 孟 光(字孝裕) 孟 宗(字恭武)
孟 建(字公威) 趙 雲(字子龍) 趙 歧(字邠卿) 趙 昂(字偉章)
趙 咨(字德度) 荀 攸(字公達) 荀 惲(字長倩) 荀 彧(字文若)
荀 爽(字慈明) 荀 勖(字公曾) 荀 諶(字友若) 荀 顗(字景倩)
胡 奮(字玄威) 胡 質(字文德) 胡 濟(字偉度) 胡 烈(字玄武)
胡 淵(字世元) 胡 邈(字敬才) 種 會(字士季) 鍾 毓(字稚叔)
鍾 繇(字元常) 種 劭(字申甫) 鍾 拂(字穎伯) 皇甫嵩(字義真)
郗 慮(字鴻豫) 郤 正(字令先) 姜 敘(字伯奕) 姜 維(字伯約)
婁 圭(字子伯) 祖 茂(字大榮) 禰 衡(字正平) 費 觀(字賓伯)
費 禕(字文偉) 駱 統(字公緒) 秦 宓(字子敕) 秦 朗(字元明)
袁 術(字公路) 袁 尚(字顯甫) 袁 紹(字本初) 袁 逢(字周揚)
袁 隗(字次陽) 袁 遺(字伯業) 袁 熙(字顯奕) 袁 譚(字顯思)
耿 紀(字季行) 桓 階(字伯緒) 桓 范(字元則) 橋 玄(字公祖)
賈 充(字公閭) 賈 詡(字文和) 賈 逵(字梁道) 夏侯玄(字大初)
夏侯尚(字伯仁) 夏侯和(字義權) 夏侯威(字季權) 夏侯敦(字元讓)
夏侯淵(字妙才) 夏侯惠(字稚權) 夏侯琳(字子林) 夏侯霸(字仲權)
顧 雍(字元嘆) 徐 晃(字公明) 徐 盛(字文向) 徐 庶(字元直)
徐 璆(字孟玉) 脂 習(字元升) 留 贊(字正明) 凌 統(字公績)
高 干(字元才) 高 柔(字文惠) 郭攸之(字演長) 郭 奕(字伯益)
郭 恩(字義博) 郭 淮(字伯濟) 郭 嘉(字奉孝) 諸葛誕(字公休)
諸葛亮(字孔明) 諸葛恪(字元遜) 諸葛珪(字子貢) 諸葛原(字景春)
諸葛靚(字仲思) 諸葛瑾(字子瑜) 諸葛瞻(字思遠) 陶 謙(字恭祖)
黃 權(字公衡) 黃 忠(字漢升) 黃 蓋(字公覆) 曹 仁(字子孝)
曹 丕(字子桓) 曹 休(字文烈) 曹 宇(字彭祖) 曹 芳(字蘭卿)
曹 奐(字景明) 曹 純(字子和) 曹 昂(字子修) 曹 洪(字子廉)
曹 真(字子丹) 曹 爽(字昭伯) 曹 植(字子建) 曹 嵩(字巨高)
曹 髦(字彥士) 曹 睿(字元仲) 曹 彰(字子文) 曹 操(字孟德)
眭 固(字白兔) 崔 琰(字季珪) 淳於瓊(字仲簡) 彭 羕(字永年)
董 允(字休昭) 董 卓(字仲穎) 董 和(字幼宰) 董 昭(字公仁)
董 襲(字元代) 董 厥(字龔襲) 蔣 干(字子翼) 蔣 欽(字公奕)
蔣 濟(字子通) 蔣 琬(字公琰) 韓 當(字義公) 韓 珩(字子佩)
韓 浩(字元嗣) 韓 遂(字文約) 韓 嵩(字德高) 韓 暨(字公至)
韓 馥(字文節) 程 秉(字德樞) 程 昱(字仲德) 程 普(字德謀)
程 畿(字季然) 傅 干(字彥材) 傅 巽(字公悌) 傅 嘏(字蘭石)
魯 肅(字子敬) 蒯 良(字子柔) 蒯 越(字異度) 樓 玄(字承先)
虞 翻(字仲翔) 路 粹(字文蔚) 簡 雍(字憲和) 滿 寵(字伯寧)
蔡 邕(字伯喈) 蔡 琰(字文姬) 臧 霸(字宣高) 裴 秀(字季彥)
管 寧(字幼安) 管 恪(字公明) 廖 化(字元儉) 廖 立(字公淵)
譙 周(字允南) 樊 建(字長元) 滕 胤(字承嗣) 圓 澤(字德潤)
潘 璋(字文圭) 潘 浚(字承明) 薛 悌(字孝威) 薛 綜(字敬文)
霍 峻(字仲邈) 檀 敷(字文友) 魏 延(字文長) 糜 芳(字子方)
糜 竺(字子仲) 濮陽興(字子元)
《紅樓夢》
賈府旁支:
賈代儒(司賈家私塾)(孫--賈瑞)
賈瓊母(賈瓊--子,四姐兒--女)
賈王扁之母(賈王扁--子,喜鸞--女)
婁氏(賈菌--子)
周氏(賈芹--子,)
五嫂子(賈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
賈璜(妻--金氏,金氏嫂--胡氏,胡氏子--金榮)
賈府宗族:
賈敕,賈效,賈敦,賈衍,賈珖,賈瓔,賈琛,賈璘,賈菖,
賈菱,賈蓁,賈萍,賈藻,賈蘅,賈芬,賈芳,賈菌,賈芝,
賈荇,賈芷;
賈氏族親:香憐,玉愛
寧國府:
賈演(寧國公)--焦大(奴,老僕)--來(賴)升(寧國府總管,來升媳婦)
烏進孝(黑山村)--俞祿(小總管,張財家的,丫環--萬兒,興兒)
賈代化(賈演子,神威將軍)
賈敷(賈代化長子)(無情節)
賈敬(賈代化次子,進士)
賈珍(賈敬子,威烈將軍)(妾--佩鳳,攜鸞)
(妻--尤氏,尤氏繼母--尤老娘,丫環--茄官--優伶之一)
(丫環--銀蝶、文花、炒豆兒,小廝--喜兒、壽兒)
(尤二姐--賈鏈私房妾--吞金自盡)
(仆--鮑二、鮑二家的,丫環--善姐)
(尤三姐--未婚自殺)--柳湘蓮(仕子,小廝--杏奴)
賈蓉(賈珍庶子,五品龍禁尉)(後續弦)
(妻--秦可卿,丫環--瑞珠,寶珠)--(秦業--養父--營膳郎)
秦鍾(秦業養子,秦可卿之弟)
(智能兒--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兒師父--水月庵凈虛)
(凈虛徒弟--智善、智通)
賈薔(賈珍養子)--齡官(賈府十二優伶之一)
賈惜春(賈敬女,出家)(丫環--入畫、彩屏、彩兒--彩兒的娘)
史家:
史侯(保齡侯尚書令)
史侯女--賈母(榮國公子妻,丈夫--賈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為侯,保齡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史湘雲(父非侯,丫環--翠縷--縷兒,葵官--優伶之一--韋大英)
(奶媽--周奶奶,丈夫--衛若蘭)
王家:
王公(都太尉統制縣伯)
子(王公連宗宗侄--王成父)
(王成,子--王狗兒,子妻--劉氏--劉氏母--劉姥姥)
(孫子--王板兒,孫女--王青兒)
長子(王公孫)
(王仁--子,王熙鳳--女--賈鏈妻--王夫人的侄女、侄媳)
王子騰(王公孫,京營節度史,九省都檢點)
(婿--保寧侯之子)
王夫人(王公孫女)--(賈政妻,王熙鳳的姑媽)
薛姨媽(王公孫女)--(薛公孫妻,薛寶釵、薛蟠母,王夫人、王子騰妹)
薛家:
薛公(紫嶶舍人)
子--子(薛公孫一)
薛蝌(子)(妻--邢岫煙--邢夫人侄女,丫環--篆兒)
薛寶琴(女)(丈夫--梅翰林之子,丫環--小螺,豆官--優伶之一)
子(薛公孫二)--(妻--薛姨媽,當鋪總管--張德輝)
薛寶釵(女,賈寶玉妻)
(丫環-鶯兒-黃金鶯,文杏,蕊管-優伶之一,鶯兒母)
薛蟠(子)(妻--夏金桂,丫環--寶蟾,小舍兒)
(夏母--夏奶奶,乳父--老蒼頭)
(妾--香菱--甄英蓮--秋菱,丫環--臻兒)
(香菱父--甄士隱)
(香菱母--封氏,封氏父--封肅--後接濟賈雨村)
榮國府:
賈源(榮國公)--賴大的母親--賴嬤嬤,榮府總管--賴大--賴大家的
(賴大子--賴尚榮--州縣官)
(柳二媳婦的妹子,廚房中柳二媳婦,柳二女-五兒)
(榮國府其他僕役:來興、單大良、單大良家的--單大娘)
(吳興登、吳興登媳婦,戴良、錢華、余信、余信家的)
(王榮、張若錦、趙亦華,錢啟吳興家的、鄭華家的)
(來喜家的、王興媳婦、鄭好時媳婦、張材家的、老祝媽)
(老田媽,丫環--喜兒--非賈珍處小廝)
(丫環--可人、彩鸞、靛兒、良兒)
(寶官、玉官、葯官--優伶之三)
攏翠庵妙玉
賈雨村(連宗宗侄)(懷疑有誤--大司馬,協理軍機參贊朝政)
(原黛玉家師)(後續弦杏嬌--封肅丫環)
賈代善(榮國公子)(妻--賈母)--(三子:賈赦,賈政,賈敏--女)
(丫環--鴛鴦,鴛鴦父--金彩,金彩子--金文翔及媳婦)
(丫環--鸚鵡、琥珀、翡翠、玻璃、珍珠--非襲人)
(丫環--文官--優伶之一,丫環--傻大姐--傻大姐的娘)
賈赦(賈代善長子,一等將軍)(妻--邢夫人)--(邢夫人胞弟--邢德全)
(邢夫人兄嫂--邢忠夫婦,邢忠女兒--邢岫煙)
(妾--嫣紅、翠雲,丫環--嬌紅、秋桐)
(陪房--費婆子、王善保家的)
賈鏈(賈赦庶子、同知) (妻--王熙鳳)(女兒--巧姐)
(仆--來旺兒及媳婦)
(來旺兒兒媳--彩霞--賈政妾周姨娘丫環)
(妾--秋桐--邢夫人丫環)(丫環--平兒、豐兒、小紅-紅兒-林紅玉)
(林紅玉父--林之孝--總管,林之孝家的)
(乳母--趙嬤嬤)
(趙嬤嬤子--趙天梁、趙天棟)
(小廝--興兒、隆兒、慶兒、彩哥兒,僕人--昭兒,王信、王信媳婦)
賈琮(賈赦庶子)
賈迎春(賈赦庶出)(夫--孫紹祖--指揮)
(迎春乳母,乳母兒媳--王住兒媳婦)
(丫環--司棋--王善寶的外孫女兒,丫環--綉桔、蓮花兒)
(司棋嬸娘--秦顯家的,司棋姑舅兄弟--潘又安)
賈政(賈代善次子,工部員外郎--懷疑有誤)(妾--趙姨娘)--(兄弟--趙國基)
(丫環--小鵲、小吉祥)
(妻--王夫人、妾--周姨娘,陪嫁--周瑞家的,周瑞及婿冷子興)
(丫環--金釧兒、玉釧兒)(金釧兒、玉釧兒母--白老媳婦)
(丫環--彩雲、彩霞、綉鸞、綉鳳)
賈珠(賈政長子,病死)--(妻--李紈,丫環--素雲、碧月)
賈蘭(賈珠遺腹子)
賈元春(賈政長女,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丫環--抱琴)
賈寶玉(賈政次子)(寄名的乾娘--馬道婆)
(丫環--花襲人--珍珠,媚人)(襲人母及子花自芳、襲人兩妹子)
(丫環--晴雯、麝月、綺霰、秋紋、碧痕、檀雲、紫綃、茜雪)
(晴雯姑舅哥哥--多渾蟲,多渾蟲妻--多姑娘兒--燈姑娘)
(丫環--芳官--優伶之一--又名耶律雄奴、溫都里那、金星玻璃)
(芳官乾娘--春燕姨媽,其女--小鴆兒)
(丫環--四兒--蕙香)(丫環--佳蕙、墜兒、篆兒、春燕)
(春燕母--何婆)
(小廝--茗煙--焙茗、小廝--鋤葯)
(茗煙娘--老葉媽)
(小廝--掃紅、墨雨、引泉、掃花、挑雲、伴鶴、雙瑞、雙壽)
(乳母--李嬤嬤、趙嬤嬤、張嬤嬤、王嬤嬤,仆--宋嬤嬤)
(李嬤嬤子--李貴)
賈探春(賈政次女,趙姨娘女)(丫環--侍書、翠墨、艾官--優伶之一、小蟬)
(小蟬外祖母--夏婆子--黛玉丫環藕官乾娘)
賈環(賈政三子、趙姨娘子)(小廝--錢槐--趙姨娘內侄)
賈敏(賈代善女)(林如海--夫--巡鹽御史)
林黛玉(丫環--紫鵑--鸚哥--賈母丫環--鸚鵡)(賈雨村曾為其師)
(雪雁、春纖、藕官--優伶之一)(奶娘--王嬤嬤)
(藕官乾娘--夏婆子--探春丫環小蟬的外祖母)
《西遊記》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白龍馬——唐僧坐騎,原來是西海龍王敖閏殿下的三太子
佛教神仙
如來佛祖/釋迦如來
觀音菩薩/觀世音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阿難
伽葉
金蟬子
靈吉菩薩
東來佛祖/彌勒佛
毗藍婆菩薩
巨靈神
木吒/木叉
地藏王菩薩
十八羅漢
斗戰勝佛
凈壇使者
八部天龍
道教神仙
哪吒三太子
太上老君
太白金星
李靖/托塔李天王
玉皇大帝
西王母/王母娘娘
二十八宿
二郎神(楊戩)
菩提祖師
壽星
鎮元大仙
閻王
昴日星官
嫦娥
千里眼
順風耳
四海龍王
東海龍王
南海龍王
北海龍王
西海龍王
三清
四大天王
土地爺
赤腳大仙
揭諦
九曜星
大力鬼王
六丁六甲
城隍
福星
祿星
東華帝君
日游神
風婆
推雲童子
布霧郎君
雷公
電母
火德星君
水德星君
妖魔鬼怪
混世魔王
平天大聖
復海大聖
混天大聖
移山大聖
通風大聖
驅神大聖
牛魔王
黑風怪(黑熊精)
凌虛子(蒼狼精)
黃風大王
白骨精
黃袍怪(碗子山玻月洞,奎木狼成精)
金角大王
銀角大王
精細鬼(平頂山小妖)
伶俐蟲(平頂山小妖)
巴山虎(平頂山小妖)
依海龍(平頂山小妖)
九尾狐狸精
烏雞國假國王
鉄扇公主/羅剎女
紅孩兒
雲里霧(火雲洞六健將)
霧里雲(火雲洞六健將)
急如火(火雲洞六健將)
快如風(火雲洞六健將)
興烘掀(火雲洞六健將)
掀烘興(火雲洞六健將)
黑水河鼉龍怪
虎力大仙
鹿力大仙
羊力大仙
靈感大王
獨角兕大王
六耳獼猴
金鼻白毛老鼠精
歷史人物
唐太宗
唐僧
魏徵
徐茂恭
尉遲恭
秦瓊
《水滸傳》
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員: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 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 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 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 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天傷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 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 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 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 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損星浪里白條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蠍解寶 天巧星浪子燕青
地煞星七十二員: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 地傑星丑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勝將軍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 地奇星聖水將軍單廷
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 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 地辟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鄧飛 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 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神運算元蔣敬 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 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默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 地飛星八臂哪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 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地滿星玉幡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 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 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 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 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鬼星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雲里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著天杜遷 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 地短星出林龍鄒淵
地角星獨角龍鄒潤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 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丑星石將軍石勇 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 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天罡地煞一百零八將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 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 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 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 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天傷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 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 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 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 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損星浪里白條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蠍解寶 天巧星浪子燕青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 地傑星丑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勝將軍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 地奇星聖水將軍單廷
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 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 地辟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鄧飛 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 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神運算元蔣敬 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 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默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 地飛星八臂哪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 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地滿星玉幡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 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 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 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 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鬼星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雲里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著天杜遷 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 地短星出林龍鄒淵
地角星獨角龍鄒潤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 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丑星石將軍石勇 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 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⑸ 《自古紅顏多薄命》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林黛玉王抄熙鳳西施楊玉環王昭君貂襲蟬唐婉.
虞姬、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賈巧姐、李紈、秦可卿;
甄香菱、薛寶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煙、李紋、李綺、夏金桂、秋桐、林紅玉、齡官、嬌杏;
晴雯、花襲人、平兒、金鴛鴦、黃金鶯、紫鵑、白玉釧、白金釧、司棋、麝月、彩雲、芳官。
⑹ 四大名著主要人物
唐僧
小說里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里的唐僧,俗姓徐少華扮演的唐僧陳,名禕(音譯)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金蟬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誠實善良,一心向佛,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孫悟空
又名孫行者、悟空、外號美猴王、號稱齊天大聖。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因迸孫悟空裂,見風而成之靈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著花果山的瀑布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安家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發現水簾洞,並藉此機會將「石」字隱去了,稱作"美猴王"。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兵器為從東海龍王那搶來的「定海神針」並取名金箍棒。此後,孫悟空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制於五行山(五指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嫉惡如仇、敢於反抗,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動,調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疾惡如仇。
豬八戒
又名豬剛鬣(liè) . 豬悟能,孫悟空常稱他「獃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漫畫豬八戒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只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天蓬元帥(戲嫦娥)——凈壇使者】(36變)【九齒釘鈀】憨厚淳樸,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戰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凈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塘虱精),後被唐僧師徒收服,負責挑擔。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使用的兵器是月牙鏟。書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 沙和尚淳樸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他是《西遊記》里不能缺少的人物。
白龍馬
任勞任怨。【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貶蛇盤山)——八部天龍馬】 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鬥,最後到達西天取回真經。白龍馬後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八戒大戰流沙河(借機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與妖魔鬼怪進行斗爭中刻畫了師徒四人鮮明的個性,故事十分生動。
一、賈寶玉
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的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古代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87版賈寶玉他不喜歡所謂的「正經書」,卻偏愛於「雜書」,鍾情於《牡丹亭》、《西廂記》。他還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認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了。」這充分顯示出了他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逆子貳臣」。 他認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鍾愛和憐憫女孩子,鍾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她們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聖潔之美。賈寶玉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與污濁男子同流,成為死魚眼了。」他甚至為自己生有一個男子之身而感到無可挽救的遺憾。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傳統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二、林黛玉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可能是個神仙,可望不可即, 似乎也是一種姻緣,不想命運如此多作舛,其特點可概括為「凄美」二字。「凄」則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凄涼、纖弱多病」,「美」則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個方面。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劇形象。 外在之凄美87版林黛玉初見黛玉,作者並未直接著墨來描繪她的美,而是巧借鳳姐的嘴及寶玉的眼來突出林黛玉的絕世美麗。心直口快的鳳姐一見黛玉即驚嘆:「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而在寶玉的眼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一說: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名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好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筆至此處,一個活生生的「絕美」黛玉已躍然紙上,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內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籬下的處境讓她總是小心翼翼地為人處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輕了去」的心態;另一方面,一個蘭心慧質的女孩兒的小心眼兒更可以為她增添些「靈慧與可愛」之處,從而使林黛玉這個角色的塑造變得更加生動、有血有肉、感人至深。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在較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們往往對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揚而使主人公幾達神化的程度,這就導致人物的塑造脫離了現實生活變得空泛無趣、毫無動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們又可以從她與寶釵相處的文字里邊看得出來,盡管兩人在平日里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後來待寶釵「竟更比他人好十倍」,還把寶釵讓她「每日吃上等燕窩一兩以滋陰補氣」當作是寶釵對她的體貼。再者我們還可以從她教香菱作詩「誨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舉等事可以看出她內心的善良。事實證明,越到後來「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寶釵,而是「以誠相待,什麼都不瞞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與坦誠也由此可見一斑。 本是天外飛仙,何故凄涼如是?曹翁筆墨之神,亦在於此,一方面讓黛玉「美麗」到極致,一方面又讓她「凄涼」而至身死!於是乎,一個跨越無數時空的、恆久的悲劇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讓人為她盡情的感痛傷心,耿耿而不能忘懷。
三、賈母
賈代善之妻,出嫁前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賈家從重孫媳婦做起, 一直到有了重孫媳婦。她憑著自己的精明能幹,才坐穩了賈家大家長的位置。她喜歡眾孫女,溺愛孫子寶玉,從前80回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賈母是支持寶黛愛情的,但高鶚續本中卻說賈母並不支持寶玉與黛玉的愛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寶玉和黛玉的影響,有了一些前衛的想法。總之賈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說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她是有能耐的。
四、王熙鳳
榮府內,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鳳。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87版王熙鳳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她用毒計害死賈瑞,又陰謀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害了全家。她的個性是潑辣的,文中處處都不忘點明這一點,像她過生日那天,與那鮑二家的媳婦拚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見得。但畢竟她很能幹聰明,榮府上下大小事務都得她說了算,又善於迎合賈母,深得老太太的寵愛。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攏錢財,趙姨娘曾說過「這一半家產不叫她搬到她娘家去,我也不是個人。」
五、薛寶釵
金陵十二釵之首,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 舉止嫻雅,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她恪守婦道,但也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紅樓夢》第38回,她就作《螃蟹詠》,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銳的諷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林黛玉與賈寶玉不避嫌疑的警告。而她自己最喜愛的詞曲,居然也是一首富於孤憤、具有反叛色彩的《山門寄生草》。傳統觀點認為薛寶釵「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第40回,在賈母攜劉姥姥參觀大觀園的時候,寶釵蘅蕪苑那「雪洞」一般樸素的室內布置,又引起了賈母的不滿,認為是在親戚面前掃了她的面子。賈母對寶釵,一則曰「使不得」,二則曰「不像」,三則曰「忌諱」,四則曰「不要很87版薛寶釵離了格兒」,五則曰「我們這老婆子, 越發該住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負面評價。到後來,「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的時刻,賈母命自己所心愛的寶琴、湘雲、黛玉、寶玉四人,與自己同坐主桌,卻惟獨將寶釵排擠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紋、李綺輩坐在一起。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寶釵在賈母面前由「受寵」轉為「失寵」的重要標志。脂硯齋對於釵、黛寫應制詩一事的評語也是:「在寶卿有生不屑為此,在黛卿實不足一為」。正如她在《螃蟹詠》里所說的「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後來寶玉讀到寶釵所作的《螃蟹詠》,也禁不住要為寶釵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罵的痛快」!雖說如此,但寶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她的城府。例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釧死了,寶釵說「姨娘也不必過於念念於茲,多賞她幾兩銀子便完了。」還有,她在偷聽了墜兒和紅玉在滴翠亭的話後的應急反應,雖未明說,但看過書都知道,寶釵的城府不淺!
希望樓主自己查找!
⑺ 請問在歷史上姓張的偉人名人有哪些
張儀、張良、張仲景、張居正、張自忠。
1、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
3、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後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農歷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謚文忠(後均被褫奪)。
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5、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姓
⑻ 歷史名人
▲唐姓名人
【唐姓得姓始祖——唐堯】
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唐氏後人奉唐堯為唐姓的得姓始祖。
【唐姓其他歷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大將。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楚將唐昧戰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崑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崑曲研究會等業余崑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崑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一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准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葯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一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咸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佔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隻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佔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一座浮橋,第一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一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沉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裡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一位「哪裡有福享就那裡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張姓名人
【張姓得姓始祖——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張姓其他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⑼ 江西歷史上有哪些傑出人物
江西這片古老的土地,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名人,現在一一給大家介紹!
春秋戰國秦代名人:
澹臺滅明: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陳嬰:秦末築南昌城為郡治所
曾據:西漢曾氏南遷之祖
灌嬰:漢初大臣 築九江城
梅福:西漢南昌縣尉
彭材:東漢農民起義領袖
何湯:東漢虎賁中郎將
唐檀:東漢學者 為官不阿
何 湯:東漢虎賁中朗將
徐稚:即徐孺子,東漢隱士
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凈明道家派創始人——許遜
張 盛:三國吳道教天師
許遜:導民治水足跡遍贛北諸縣
吳 芮:鄱陽第一任縣令
魏晉南北朝名人:
慧遠:東晉高僧 佛教首領
桓伊:東晉音樂家
殷羨:晉代任為豫章太守
習鑿齒:東晉史學家
陶淵明-東晉隱逸詩人開山之宗
慧遠:東晉名僧,博通六經
陶侃:東晉大臣
慧 遠:東晉名僧建東林寺
雷次宗:南朝劉宋學者隱居不仕
王孚:南朝宋名志士
雷次宗:南朝劉宋時期教育家
胡諧之:南朝齊國重臣 拜右將軍
鄧德明:南朝名學者
鄧 琬:晉安王劉子勛的鎮軍長史
隋唐五代名人:
林士弘:隋農民起義軍領袖
鍾紹京:江南第一宰相
鍾傳:曾主政江西20餘年
第一個私人圖書館創建者李常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胡仲堯:南唐寺丞、國子監主簿
鄧王番:唐代尚書、節度使
饒娥:唐代《新唐書》列入孝女
柯昶:五代後唐進士 光祿大夫
吳武陵:唐代進士,翰林學士
施肩吾:號東齋,唐代詩人
王勃:唐朝文學家
來鵬:唐代詩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
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李璟:五代時南唐建南都於洪州
李頗:南昌人,南唐畫家
韋丹:唐時期大臣 曾主政南昌
貫休:唐末詩書畫家、僧人
馬道一:唐佛教洪州宗創始人
鄧及:南唐元宗時童子科狀元
盧肇: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 貶任江州司馬
狄仁傑:唐朝侍御史 貶任彭澤縣令
李渤:唐朝治江州 諫議大夫
董源:江西籍五代南唐畫家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鄭谷:宜春晚唐詩人
徐熙:南唐畫家,為江南名族
行思:唐代高僧住青原山靜居寺
王定保:南昌唐末光化進士
宋齊丘:南唐大臣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廖匡圖:五代時期文學家
廖凝:五代陶詩風格的官吏
王定保:五代筆記小說家
巨然:五代末宋初傑出山水畫家
⑽ 紅樓夢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及性格
《紅樓夢》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主要人物及性格:
1、賈家:賈寶玉是第一主角,其性格具有博愛的特點,愛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賈寶玉似乎一無是處,完全不在前途、功名利祿等現實層面用心;從心性的角度來看,賈寶玉卻是有如一個「救世主」(劉再復語),全心全意地救護身邊的每一位「清凈的女子」。賈家的重要「配角」包括:賈政、賈赦、賈璉、賈瑞、賈蓉、賈芸、賈薔、賈蘭等等。
2、史家:主要人物之一——史太君(賈母),其性格明快、豪爽,但又偏心,特別寵愛賈寶玉,也偏愛鳳姐;又很懂得享受生活,喜愛熱愛,喜歡兒孫們成群的陪伴。主要人物之二——史湘雲,其性格豪爽有如男子,大聲說笑,大口吃肉,喜歡跟林黛玉鬥嘴,心裡頭佩服薛寶釵的為人。
3、王家:主要人物之一——王熙鳳(鳳姐),其性格十分潑辣,惹火了她可不得了,東府尤氏就吃過她的虧;口才一流,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心狠手辣,十足的笑面虎,尤二姐就糊里糊塗地死在她手裡;非法斂財,除了放高利貸,還受人賄賂,擾亂司法公正,害死人命;然而管理才能一流,賈府上上下下的事務多虧她一個人打理得井井有條。主要人物之二——王夫人(賈寶玉之母),其性格外表和善,內心卻狠,從她逼死金釧兒和晴雯,就可以看出來。王家重要「配角」還包括:薛姨媽(王夫人之妹,薛寶釵之母)、王仁(鳳姐之兄,巧姐之舅)。
4、薛家:主要人物之一——薛寶釵,其性格內斂,觀察一切,卻不輕易發言;薛寶釵對林黛玉既有隱然的「情敵」的敵對關系,也有真情相對的友情關系;薛寶釵對賈寶玉既因「金玉良緣」而處處暗中留心(最終也結成夫妻),也因寶玉不留心仕途而時時操心並設法規勸(可惜徒勞無功);薛寶釵處事待人表現出圓熟的手法,贏得賈府上上下下的人心。主要人物之二——薛蟠(寶釵之兄),其性格粗俗惡劣,竟為了搶人牙子買的丫頭(甄英蓮),而打死了人;喜愛飲酒做樂,生活荒淫;但是薛蟠說到底,只是缺少教養,本質上並不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