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菌的歷史故事

菌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4:43:42

『壹』 食用菌發展的歷程

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機械化、工業化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發展的共同趨勢,是進入21世紀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最大主題,這是市場的呼喚,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是中國從食用菌產量大國向產業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中國食用菌生產機械化的探索與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美國在二戰之前就已廣泛應用簡單機械於雙孢菇生產,二戰後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並迅速帶動了其它發達國家。我國食用菌生產機械的研究開發從無到有,先後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初始開發階段(50年代—70年代)
這一階段我國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採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發展到代料栽培。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廠家主要是當時的農機廠、校辦廠生產的用於木段生產的打眼機、製作菌種用的裝瓶機、小型的滅菌設備。應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興起後,食用菌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枝椏切片機、秸桿粉碎機、切粉兩用機、拌料機、裝袋機和一些簡易的滅菌和噴灌設備及烘乾設備。
2、引進吸收消化階段(80年代—90年代末)
這一時期,我國食用菌產量迅速增加,品種不斷增多,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一些食用菌集中產區和生產大戶及龍頭企業逐步出現,社會化分工已露雛形。這些變化促進了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我國先後引進了西方國家的雙孢菇生產線,我國台灣省菇農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建起了金針菇工廠。還有一部分從業者為改變等季節生產保證鮮菇常年上市而上馬的簡易生產線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廚,豐科等菇廠引進國外設備,自行投資建廠。他們為中國食用菌產業走向工業化、標准化率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3、質量提高階段(2000年以後)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業已成為我國一些市縣的支柱產業,傳統的、分散的、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狀況所創造的效益已達極限,單單靠消耗資源和拼勞力取得的簡單、初級栽培效益正在被行業所淘汰。
採用機械化、工業化生產符合標準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的重視,這既是市場的呼喚,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進入新世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建設正在加快,各級政府也在資金政策上培育龍頭企業,完成原始積累的菇農正在向機械化生產轉變。在別的領域完成原始積累的投資者從事食用菌的越來越多,這些人一上馬就是高起點、工業化。樂觀地講,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已到了質量提高階段。
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已覆蓋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等各個環節,包括菌種發酵、空氣凈化、培養基製作、菌包生產、環境控制、產品干制、保鮮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產到菌種製作和菇房溫濕光風自動控制及加工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二、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現狀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起步晚、起點低,發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國食用菌快步發展帶來的大好機遇。承認不足,把握機遇才能使中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走向健康快速發展之路。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機械研製生產單位良莠不齊、規模小、實力差、科研人員和設備設施不到位,停留在簡單農機水平狀態上的多,模仿復制的多,有很多企業生產的食用菌機械竟連標准都沒有。笨重、低效、不安全,嚴重製約著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二是食用菌從業人員對食用菌機械化生產認識不夠,缺乏投資意識,寧可重復投入沒保證,不一步到位標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勞動力的浪費,產品沒標准,效益沒保證。
三是行業沒標准。一些粗製濫造的偽劣假冒設備靠廣告,靠低價格去贏取行業買便宜貨的心理。因這些設備沒標准、沒質量、沒服務造成用戶的損失,擾亂了食用菌機械的市場。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正呈現如下趨勢:
1、多元化:
一是開發主體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業單位,既有國家研究機構又有民間科研組織,既有國內投入又有外資企業投入。
二是適應品種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國食用菌機械化栽培品種較單一,歐美是雙孢菇,日、韓是金針菇、秀珍菇,我國有四十多個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種,每個品種又有多種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內栽培模式又有園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動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國食用菌生產處於小農生產向工業化生產的轉型期,我國食用菌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十分復雜,既有千家萬戶手工作坊式生產,又有半機械化生產場,又有自動化現代菇廠,菇廠規模從小到大相差懸殊。
2、標准化:
食用菌機械國家、行業和企業標准正逐步建立,開發單位大力申辦國家專利,食用菌生產企業法規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機械朝著標准化方向發展。比如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僅食用菌機械方面向國家技術監督部門申辦的企業標准達20多項,注冊商標10枚,專利30多項,並開始向國外注冊專利。
3、國情化:
發達國家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投資和運行成本昂貴,自動化水平高,特點是大、洋、貴,且品種單一。很難適合中國的國情。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生產機械,使之適於中國的投資者、適應中國的多品種,特別重要。
4、國際化:
近年來,我國研製的許多先進機械設備不斷被世界各國引進。發達國家要逐漸發展多品種栽培,一些發達國家食用菌生產水平與我國相近,都需要中國小、精、廉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比如全禾菌業的液體菌種培養器及標准化菌包生產線已銷往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機械化、標准化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強大的必由之路
中國食用菌業隨著市場的變化、生產技術的變革,到了戰略轉折和革命的時候了,單純追求產量的時代正在結束。我們採用傳統思維、傳統模式、傳統技術,靠透支資源,拼勞動力追求產量的方式必將被淘汰。中國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業化、標准化,在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中,最易工業化的是食用菌業,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陽光,不像動物天天需要飼料,制好培養基,分解吸收完成一個生命周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正在拉動食用菌產業的革命,催生新的產業模式。
中國食用菌只有實現了機械化才能實現標准化,中國食用菌實現了機械化、標准化之日就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騰飛之時

『貳』 找一本關於細菌歷史故事的書

《細菌世界歷險記》

『叄』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並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4000餘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死。

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

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聖事業。在此後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爭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

尤其是台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當台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後,「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他們相繼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在保衛台灣的戰斗中,不畏強暴的台灣各族人民在外援盡失的艱苦條件下,先後戰斗100多次,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直至因彈盡糧絕而失敗。台灣各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4、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

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

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5、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後見面很少說話。

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朝廷提拔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郭子儀就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緊接著朝廷又令郭子儀帶兵征討安祿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怕郭子儀整到他們全家,就硬著頭皮去郭子儀那裡去賠禮去說:「過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對了,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您怎麼處罰我都行,只要您放寬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實郭子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見李光弼這樣說,趕緊從座上下來抱著他說:「您說哪去了?,我怎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再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現在,國家正處在動亂之機,我們更應該緊密團結,共同對敵才對啊。」

從此兩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處理。

『肆』 舉一個例子簡述微生物如何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918年,抄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死亡繼續威脅著歐美的青年男子時,一群窮凶極惡的隱形殺手,以流行性感冒的形式,橫掃歐亞大陸和北美,最終波及全球,使世界1/5的人屈服於它的淫威之下,2000萬~4000萬人被它殺害,遠遠超過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於槍炮的人數,成為迄今為止在一年中殺人最多的一次傳染病。以後,每隔大約10~20年,人類就要受到一次全球性流感殺手的襲擊。

『伍』 細菌的故事作文30字

今天呀,是我開闊侵華戰爭眼界的時候了。

9月20日,我來到了羅漢井5號細菌戰衢州展覽館,聽楊爺爺講細菌戰。

楊爺爺嚴肅地說:「田井1940年10月4日,一架日本飛機不扔炸彈,專門扔細菌彈。他們把豪無殺傷力的東北佔領了,那時候我才5歲。1941年我的父親也生病了,那時候沒有葯,煙油不能治病,為了防止傳染,只能把房子燒掉。人死了,就在西區花園港深埋了。1941年1次,1942年1次,爛腳的人很多,不少人上吐下泄,有的治病卻不行,有的截肢,有的自殺。病有鼠疫、炭疽、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我們這兒死了幾千人,2005年搞紀念碑,紀念館有100年歷史。1937年9月26日,小學停學1年。」

據歷史記載,石井四朗原本是醫生,醫生應該是救死扶傷的,他不但不治病,還用細菌殺人。1942年入侵衢州的日軍也誤入細菌撒播區而得傳染病,日軍染病18000人,病死1700餘人。但中國盡死了5萬人,有30萬人受害。

現在我親耳聽到了關於日本人給我們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的故事。讓我知道戰爭和細菌的恐怖,如果不了解歷史,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多麼來之不易,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日本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我們的領土上撒細菌,讓我們中國人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為什麼我們的反抗能力這么差?

是我們的科技力量太弱,是我們的經濟實力太差,「弱後就要挨打」一點都不會錯。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成為知識上的強者,為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添磚加瓦,再也不讓我們中國人受欺負和侮辱!

『陸』 關於蘑菇有哪些神話故事

法國作家和旅行家裡哈德·克虜堡到拉丁美洲去旅行,在巴西叢林里遇到了蘑菇中的「妖」。

一天,他在濃密的灌木叢中看到一隻軟綿綿的白色「小蛋」,這種「小蛋」慢慢「長」大,並且,「蛋殼」上很快出現了裂痕,緊接著綻成兩半,從裡面跳出一隻桔黃色的小傘,原來是一隻蘑菇的菌蕾。

這只蘑菇生長的速度快得令人吃驚,2小時內,長了50厘米。令人更為驚奇的是:一個奇跡發生了,那黃澄澄的傘蓋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薄紗,一直拖到地面,就像一位風采秀麗、清俏可人身著曳地長裙的歐洲貴婦,亭亭玉立於風中。就在他們迷醉於此情此景的時候,有一股像腐爛動物屍體所發出的難聞的臭味,從菌體上四溢開來。這時,已經是夜幕低垂,有一股綠寶石般的光輝從傘蓋下傾瀉下來,映著薄紗,招來無數飛舞的小甲蟲。當他翌日清晨再去尋找時,除了地面上一灘粘液外,「面紗女人」、發光蘑菇全都失蹤了。

再說說「魔」。

很早以前,墨西哥的迷幻葯是很有名的,據說他們能用這種迷幻葯將受試者的靈魂引導到「天堂」,進行神秘的精神幻游。當人們吃了這種葯物後,眼前便會出現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幾何形建築,變幻莫測的湖光山色,光怪陸離的奇珠異寶,不可名狀的飛禽走獸……各種人世間難以見到的奇異景象。

對於這種迷幻葯,墨西哥的魔術師向來視為秘密,很少為外人所知。直到上個世紀末,秘密才泄露出來,原來他們師承了古印第安人的一種秘方,這種迷幻葯就是用當地出產的某種蘑菇製成的。

這種被古印第安人崇拜的「神之肉」蘑菇至少有兩種,即「墨西哥裸蓋菇」和「古巴裸蓋菇」。低劑量食用能引起對外界的精神愉快的淡漠感,高劑量食用才能引起人們的幻覺和幻象。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這些「魔」終於顯出了原形。原來,致幻劑成分是「裸蓋菇素」含有的生物鹼,它們干擾了大腦中5色羥胺和腎上腺素的正常代謝,從而使人產生種種幻覺。

這類「菇魔」的神奇魁力使許多科學家都致力於這項研究,希望能利用這類蘑菇的暫時性作用來影響人腦,以進一步探索大腦活動的奧秘。

『柒』 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昭君出塞:

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

後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

這時,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她名叫王嬙,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

(7)菌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由於連年的內外戰爭,國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戰亂的痛苦。《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

在這種內訌頻繁的局勢下,形成了郅支單於與呼韓邪單於的對抗,而最終呼韓邪單於稱臣歸附漢朝並在漢朝的協助下,得以歸復單於庭。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在且喜且懼之下,來到長安朝覲,以盡藩臣之禮。而漢元帝為了增強兩國的友誼,改年號建昭改為竟寧,有長久安寧之意。呼

韓邪單於入朝時,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同時,呼韓邪單於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

漢元帝賜詔說道:呼韓邪單於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於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

呼韓邪單於也上書寫道: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因此,王昭君出塞之後,邊塞多年無事,就這樣一個宮女的命運連繫上了國家的命運。

『捌』 誰知道革蘭染色發明的歷史小故事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細菌學家 Christain Gram創立。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黴素敏感,革蘭氏陰性菌對鏈黴素敏感。可根據革蘭氏染色法鑒別不同菌種並對症下葯。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復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復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
革蘭氏染色原理: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復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鬆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復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後呈紅色。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於干凈的載玻片上塗布均勻,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去掉浮色。
4) 用碘-碘化鉀溶液媒染1分鍾,傾去多餘溶液。
5)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或丙酮酸脫色,革蘭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
6)用蕃紅染液復染1分鍾,革蘭氏陽性菌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即被區別開。

為了研究細菌的形態,微生物學家發明了對細菌的染色,有用一種染色劑的稱單染,僅能對細菌形態觀察。用兩種以上的稱復染,革蘭氏發明了復染色法;先後用兩種染色劑和媒染劑、脫色劑組合,由此而命名為革蘭染色。
革蘭染色不僅可以觀察細菌的形態,同時將細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染色陽性菌是紫色,另一類染色陰性的是紅色。
由於細菌的結構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染色效果。了解染色性能有助於臨床用葯和細菌的鑒定;
如青黴素對革蘭染色陽性菌有效,當化膿性細菌感染可首選葯物。而氟哌酸對革蘭染色陰性桿菌有效,如腸道病、腹瀉為常用葯。
當從尿道培養出革蘭陰性雙球菌,可以作為淋病感染的重要指症。如出現革蘭染色陽性的葡萄球菌,又可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依據

『玖』 有益生菌的來源故事嗎

古人不知道益生菌這個概念吧,但是4000年前就有酸奶了

『拾』 維生素b的歷史故事

維生素(Vitamin B)舊稱維他命B,是B族維生素的總稱,它們常常來自於相同的食物來源,如酵母等。屬於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大家族最經常的成員有B1.B2.B3(煙酸)、B5(泛酸)、B6.B9(葉酸)B12(鈷胺素)。

維生素B1是最早被人們提純的維生素,1896年荷蘭科學家伊克曼首先發現,1910年為波蘭化學家豐克從米糠中提取和提純。它是白色粉末,易溶於水,遇鹼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進食慾,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等,缺少它會得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

維生素B2又名核黃素。1879年英國化學家布魯斯首先從乳清中發現,1933年美國化學家哥爾倍格從牛奶中提取,1935年德國化學家柯恩合成了它。

維生素B7(也稱為生物素)是B族復合維生素的一部分。「Vincent DuVigneaud」在1940年首先發現了這種生物素。B7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體細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轉換成它們可以使用的能量。

維生素B8是水溶性維生素,又稱為反蛋白傷害的因素。維他命B8對還是一個最活躍的生物是已知的生物物質.極少量這種維生素有顯著影響生長酵母和某些細菌. 這幾個酶系統的一部分。維生素B的一員家屬,是人類營養必需的營養。這是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葡萄糖、能源生產、代謝的支鏈氨基酸(L-亮氨酸、L-異亮氨酸、L-纈氨酸)和從頭合成嘌呤核苷酸。最近的研究表明,生物起著基因表達;在轉錄和翻譯水平而且它也起到DNA復制。1916年,觀察到了bateman飲食蛋清含有高比例的動物是有毒的. 早在1941年,一些熱心的蛋白質分離蛋清發現防止生物吸收.阿里森等孤立另一個生長因子和生物命名完全相同.其結構是在1942年發現並合成,1943年。作為羧化酶輔酶為生物素,有助於在固定二氧化碳。它溶於水和酒精、耐熱、酸、鹼穩定.它含有硫磺。

維生素B12,1947年美國女科學家肖波在牛肝浸液中發現維生素B12,後經化學家分析,它是一種含鈷的有機化合物。它化學性質穩定,是人體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質,缺少它會產生惡性貧血症。

閱讀全文

與菌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