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民俗故事中的年除夕的故事,年糕的故事,清明節的故事,端午節的故事,我需要具體內容,謝謝~
除夕的故事:
相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大海里住著一頭叫做「夕」的怪獸。每隔365天,這夕啊,就會爬上岸,來到人們居住的地方搞破壞。為了躲避這只夕獸,這一天,家家戶戶扶老都會逃到深山裡藏起來。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桃花村裡來了一個小姑娘,挨家挨戶地討要吃的。整個村子裡的村民都上山避難了,沒有人理會這個小可憐。
當小姑娘敲門敲到村東頭的一家的時候,門開了,一個老奶奶拿出食物來招待她。
老奶奶慈愛地對小姑娘說:「孩子,吃完了,你也快到山裡躲躲吧!」
「老婆婆,你為什麼不去呀?」
「我老了,不想再跑來跑去了,要是夕想吃我呀,就讓它吃吧!」
小姑娘聽後要留下來陪著老婆婆,還提出了很多要求!一會兒要穿新衣服,一會兒要吃酒席,一會兒要掛紅燈籠,一會兒又說怕冷要烤火。
老婆婆想:反正今天晚上要被夕吃掉了。於是就都滿足了小女孩的願望。
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聽一聲吼叫,「嗷——」可怕的夕,來了。 夕來到老婆婆家裡一看,門上掛著兩盞大紅燈籠,這可把他氣壞了!夕想:哼!我不走大門了,我上房!
於是他又怪叫了一聲,跳上了房頂,誰知道,煙囪里冒出紅彤彤的煙火,老婆婆在做年夜飯呢!這股濃煙吶,熏得夕眼冒金星,嘰里咕嚕地滾下來,正好掉到院子里。
忽然,「砰!啪!噼!啪!」爆熱的竹子爆裂了,聲音震耳欲聾,嚇得夕魂飛魄散,一頭就撞破大門,逃出了村子,逃回大海里去了。
穿著新紅棉襖的小姑娘拍著手哈哈大笑,原來,夕最怕的就是紅色光亮、煙火和炸響。 從此以後啊,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有了一個新名詞:除夕,也就是除掉夕獸的意思。家家戶戶都要張掛紅色的東西,做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燈火也就徹夜不熄。
端午節的故事:
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 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
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B. 江南小吃「梅花糕」有什麼歷史典故
梅花糕源於明朝,發展到清朝時就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的傳統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嘗,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梅花糕和海棠糕類似。梅花糕也是南京、蘇州、無錫風味小吃。它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註上面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松軟可口,老少皆宜。
C. 年糕的來歷
http://www.chinagi.net/detail.asp?ID=75&table=history
慈城年糕
東埠頭年糕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末年,吳國名將伍子胥把守蘇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百姓斷糧,你們可到城牆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兵馬包圍,城中斷糧,餓死不少人。這時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才不致餓死。蘇州城內的飢民也去挖城牆,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飢民中有一個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到兩塊城磚,他吃了一塊,還有一塊便當作寶貝似的藏起來,晚上墊著當枕頭。不久蘇州被越兵攻下了,這個商人便帶著城牆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腐敗透頂,料想必定亡國,於是在修築城牆時作好了屯糧防飢的准備。他貯藏在城牆下的城磚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嚴某為了紀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學著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於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沒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質更好,於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頗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年某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久分居慈城,鳴鶴,僅留小兒子在身邊,但是他們都不忘祖訓,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這樣慢慢推廣開來,東埠頭、慈城、鳴鶴就出產年糕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幾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為機制,於是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了,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來年勝過今年的彩頭。
--------------------------------------------------------------------------------------------------
http://iqyc.com/bbs/new.asp?id=5099
年糕的來歷 史
主題作者:靈兒 發表時間:2005-10-13 5:18:07 瀏覽:253 次 當前總在線 66 人 無刷新模式 返回 [網路此主題 ]
--------------------------------------------------------------------------------
年糕 是人們喜愛的節日點心,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它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塊狀食品,也有用麥粉或豆粉摻合製成的。年糕分南式、北式兩種。南式以廣東、蘇州年糕為最好,它香味純正,口感細膩,不軟不硬,煮時不融,煎時不化,深受人民的喜愛。
相傳吃年糕的風俗起源於春秋時期的蘇州一帶。當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吳王闔閭從當時的軍事需要出發,命大將伍子胥築城,稱之為「闔閭大城」。城垣建成後,吳王大喜,召集眾將歡宴慶功。從此,吳王以為有城垣的威力,全然不把敵方放在心上,整天沉緬於酒色之中。大將伍子胥多次進諫不成,便悄悄對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後來,伍子胥遭誣陷,自刎身死,吳國亡於越國。越王後期政局動盪,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這時,伍子胥的隨從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眾民前往相國門側城掘地,發現相門的城磚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的「磚」。這些「磚」救了許多窮人的命。從此,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跡,人們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吃年糕。後來,這種風俗逐漸在全國傳開。
--------------------------------------------------------------------------------------------------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B4%BA%C1%AA%B5%C4%C0%B4%C0%FA&sr=&z=&cl=3&f=8&wd=%C4%EA%B8%E2%B5%C4%C0%B4%C0%FA
D. 乾隆帝賞賜「桂花糕」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
關於乾隆帝賜賞孔府「桂花糕」一事,孔德懋著《孔府內宅軼事》中曾提及過。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把公主嫁給了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之後,過了不長時間,就和皇後駕 臨曲阜,一為祭孔,二為探望公主。乾隆每次到孔府,總是少不了要帶一些賞品和一些公主喜歡 吃的食物。
此次來曲阜之前,乾隆在宮中偶爾想起了公主的嗜好,於是就帶了公主最愛吃的蘋果和「桂 花糕」,來看望女兒。其實,皇帝帶的東西,雖然是平常之物,但出於皇帝之手,便立刻身價百倍, 成了孔府中的名貴佳點。
孔府的桂花糕,是用雞蛋、麵粉、白糖、桂花汁、青紅絲等原料製作而成,成品極松軟呈鮮黃 色(與桂花色相同),因名「桂花糕」。由於曾是皇帝的恩賞之物,所以在孔府,便成為豐盛宴席 上的必上佳點。
在禮尚往來中,孔府的親友也往往以能得到孔府的桂花糕為榮。後來,桂花糕又經孔府廚 師改進,在其上面用青紅絲、乾果拼擺出一個「壽」字,結果,此點又成為壽宴中之佳品。七十六 代衍聖公之母彭氏在獻給慈禧太後的賀壽宴中,即有此品,但名稱不叫「桂花糕」,而叫「壽字木 櫥糕」。原因是桂花糕曾是乾隆帝賜給孔府的賞物,孔府改進後再獻給清宮內,為了不使太後見 怪,於是就更換了名稱~
E. 常州大麻糕的歷史故事、製作工藝、色香味
常州大麻糕,是由長樂茶社王長生師傅創制,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其皮薄酥重,製作考究,注重火候,為一般麻糕所不及。此點先後在徐州、南京參加江蘇省名點小吃展銷,獲得好評。
製作方法:1.將麵粉(3.5公斤)放入麵缸,倒入熟豬油,揉搓均勻即成油酥(5.25公斤)。將麵粉(650克)和酵種放入麵缸,加50℃熱水600克(秋、冬季節要用70℃的熱水,夏季用30℃溫水),和成面團。發酵後,把用50克熱水溶化的鹼液倒入,揉成發面團(1.75公斤)。
2.將豬板油洗凈,撕去膜衣,剁成茸,放於盆內,加入精鹽拌勻。
3.把發面搓成長條,摘成面劑50隻(每隻重35克),將劑子撳扁成圓皮,包入油酥(105克),收口捏攏後略撳扁,用擀棰擀扁,自左至右捲起,再擀扁推長,自外朝里捲起(搭頭朝上),再略撳扁(要邊薄中厚),然後包餡。甜麻糕每個包入綿白糖(25克),咸麻糕每個包入咸板油餡(20克)、蔥末(10克),收口捏攏再略撳,用擀棰擀成1厘米厚、17厘米長、中腰寬12厘米的腰狀糕胚。用熱水100克把餡糖調成液體,分別塗刷在糕坯表面,再逐塊蘸滿芝麻,翻轉糕坯使芝麻面朝下,然後雙手略蘸清水抹在糕底。將糕坯貼入燒熱的爐中,每爐可貼20塊,用小火烘烤。爐口蓋上水缽。約4分鍾即可成熟,然後輕輕鏟出。
F. 年糕的典故有哪些具體的事件是哪些
[年糕]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歷年的應時食品。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
生活
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年糕歷史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年糕傳說
據說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幫助闔閭奪了吳國王位,並幫助他整年經武、強盛國勢,但後來闔閭志得意滿,命令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以顯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後,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
沒過多久,吳王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諫吳王拒絕越國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嫌棄並被賜死。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於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給城內飢民,大家暫時度過了飢荒。蘇州人敬仰伍子胥的愛國憂民的精神,此後,每到寒冬臘月,就准備年糕,一來表示對伍子胥的懷念,二來可供在送舊迎新的春節與親朋好友分享。所以,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後不膩,干後不裂,久藏不壞。
G. 中國傳統食物的故事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H. 年糕的由來(故事)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I. 豬油糕的歷史或傳說。。
簡介
豬油糕
豬油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稱其為「吳中佳制」。豬油糕潔白晶瑩,蔥香翠綠,糯軟潤濕,入口油而不膩。 閩式糕點的代表名點,是觀我頤糕餅店的產品。該店前身是由陳景鷗經營的庄景京果店,傳其子侄,在福州東西南北門共設6家糕餅京果店,其中在城內、台江各設觀我頤糕餅店1家。 豬油糕是該店製作的重糖重油糯米製品,各家糕餅店均有銷售。但50多年前的城、台兩家觀我頤糕餅店,特聘糕點老師傅劉國藩製作,別出心裁地改用紅糖代替白砂糖作原料。由於紅砂糖價格比白砂糖便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該店增加豬油用量,因此觀我頤紅糖製作的豬油糕油足味香,色澤金黃,糯性強而不粘,入口易溶,不但干食可口,用開水沖調食之,更為清甜油潤。一時轟動榕城,成為群眾喜愛的名點。觀我頤豬油糕每斤15塊,塊塊呈正方形,每50公斤成品用紅砂糖20公斤、糯米粉20公斤、新鮮熟豬油10.5公斤,米粉先要用綠豆牙炒拌,反濕後用文火炒;紅砂糖需熬煉去雜質,並加入少許熟豬油,然後將糕粉、糖、豬油按比例混合碾碎裝盒,用銅鏡過光,放入糕廚凝固製成。編輯本段特點
一般消費者有種錯覺認為豬油糕是用豬油做的,其實不然,珠海禮記餅家生產的豬油糕採用上等植物油及葡萄配料,用低溫柴火連煮四小時,自然冷卻後通過自動機械包裝,使得每粒豬油糕軟靱可口,適合潮流。而紐拮糖更是奶味及花生味十足,味道一流。
製作方法
(1)將油、葡萄糖等原料用低溫柴火連煮四小時,切成1.7厘米見方的豬油糕條,自然冷卻後通過自動機械包裝. (2)將細糯米粉,細粳米粉放入木桶內拌勻,中間扒窩,加上精鹽(100克)和清水1.5千克,用手拌勻,到「捏則為團,撒開似沙」時放入篩中,全部過篩。 (3)取木製大蒸桶一隻,內放竹箅墊底,抹上豆油,先取30%的糕粉鋪於桶底,置旺火沸水鍋上蒸,待蒸汽透過糕粉時,再鋪入20%的糕粉,蒸發糕粉近熟,取咸豬板油丁放在剩餘生糕粉內,略拌一下,放入桶里鋪勻,隨即把剩餘糕粉如前法陸續加完,蓋上木蓋,蒸至糕粉呈玉白色,揭去蓋,均勻放入蔥段,再加蓋蒸約3分鍾即熟。 (4)在案板上鋪放潔白濕布一塊,把熟糕粉倒上,用濕布包住,撳實。翻轉過來,拍平至近6.7厘米厚(需上下四角方正光滑),揭去布用刀(蘸涼開水)切成長方形100塊即成。
J. 廣東年糕傳說
年糕傳說:
據說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幫助闔閭奪了吳國王位,並幫助他整年經武、強盛國勢,但後來闔閭志得意滿,命令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以顯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後,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
沒過多久,吳王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諫吳王拒絕越國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嫌棄並被賜死。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於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給城內飢民,大家暫時度過了飢荒。蘇州人敬仰伍子胥的愛國憂民的精神,此後,每到寒冬臘月,就准備年糕,一來表示對伍子胥的懷念,二來可供在送舊迎新的春節與親朋好友分享。所以,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後不膩,干後不裂,久藏不壞。
各地年糕:
我國地域廣、風俗習慣各地不同,年糕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北京的年糕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其實追溯年糕的歷史,早在中國的周朝就有記載。《國札•札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除年節大量供應外,平時亦有供應,但數量和品種都比春節時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清代沈兆有詩一首:「糕名飛石黑阿峰,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自注說:「滿洲跳神祭品有飛石黑阿峰者,粘穀米糕也。色黃如玉,味膩如脂,慘假油粉,蘸以蜂蜜頗香渚,跳畢,以此偏饋鄰里親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見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滿族的小吃品種了。
而南方的年糕則有所不同,廣東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葉等為原料製成。其色澤金紅、軟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的表面光滑,色黃細軟,味道甜香。按當地的風俗,每逢農歷臘月,家家戶戶都為歡度新年而趕制年糕,並作為節日禮品。其主要原料有糯米、砂糖、芝麻、紅棗、水。海南年糕吃法多樣可烘烤或軟吃,也可燒糕湯吃,還可以切成薄片炸著吃。江浙一帶的新年風俗必備年糕,而且種類很多,有桂花糖年糕、豬油年糕、水磨年糕、八寶年糕等。江蘇的年糕以蘇州的為典型,是糯米做的,主要是桂花糖年糕與豬油年糕;浙江的年糕以寧波的為普遍,主要是晚粳米做的,水磨年糕。台灣同胞每年也要吃年糕,做年糕時,先將糯米、蓬萊米混合洗好,泡三小時,磨成米漿壓干,加入砂糖、香蕉油揉勻。在蒸籠底部墊一層玻璃紙,把揉好的米粉放在上面,每個角放個竹筒透氣。約蒸二三小時,用筷子插入米粉中,看看有無生粉,做到鍋內隨時加水,直到蒸熟為止,然後將米糕切塊,保存著慢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