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禹城歷史名人

禹城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04:15:15

Ⅰ 山東德州有那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那些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的故鄉。「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博學宏詞」的大文學家賈三近\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和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滕國故城
「滕」作為「國」見於史籍,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後,封其異母弟叔綉於滕,爵為侯,立為滕國。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更有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的雄風,棗庄因此博取了「鐵道游擊隊的故鄉」的美稱

Ⅱ 德州現代名人、德城區現代名人、樂陵市現代名人、禹城市現代名人、臨邑縣現代名人、平原縣現代名人、

李宮俊 韓紅 張宏森

Ⅲ 近代禹城有哪些英雄人物

李三李連祥

Ⅳ 臨邑出過什麼名人

臨邑縣有邢侗、王抄洽、郭諶、葛守禮、孟郊、鄧廣銘等名人。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東與濟南市商河縣毗連,西與禹城市、平原縣、陵縣為鄰,南隔陡駭河與齊河縣相望,北以馬頰河與樂陵市為界,西距德州50公里,南距濟南60公里,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東距濱州碼頭100公里、青島碼頭300公里,地處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和「京九」經濟開發帶。2012年,臨邑縣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轄8鎮1鄉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54.19萬。2012年,臨邑縣實現生產總值206.85億元。[1]

Ⅳ 禹城的名人

王明奎(1874—1944)禹城五香脫骨扒雞創始人。市中街道月牙灣村人。18歲時,學煮扒雞,後求一老中醫選配五種葯料調味,制出的扒雞,五味溢香,名為「五香扒雞」。又因手提雞腿,骨肉分離,起名「五香脫骨扒雞」。
王克寇(1916—1944)原名王汝清,魯西北四區基幹二團政委。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大小戰斗百餘次,對黨忠誠,作戰勇猛,指揮有方,在魯西北地區聲望很高。1944年5月,王克寇率部隊攻打東阿縣牛角店偽軍部,不幸中彈犧牲。
馬毅之(1912—1954)中共禹城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梁家鎮馬家橋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在連五高小學組建了中共禹城縣第一屆委員會,任書記等職。歷任豫西三十五團政委、臨江中心縣委書記、中央二機部黨委副書記等職。
王春英,女,52歲,漢族,中專文化,中共黨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演唱的歌曲曾獲中國民歌邀請賽銀獎,獲省級獎10餘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聲樂教師副研究館員。
劉梅,女,49歲,漢族,大專文化,山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創編的舞蹈曾獲文化部「群星獎」銅獎,獲省級獎20餘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舞蹈教師。
艾宇,女,30歲,漢族,大專文化,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演唱的歌曲曾獲山東省青年歌手大獎賽金獎,山東電視台簽約歌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聲樂教師。

Ⅵ 禹州歷代都有哪些名人

大禹 他是我復國原始社會最後一制位 部落聯盟首領,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君主。主要活動區域在河南,先後定都於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師,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
呂不韋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編撰了《呂氏春秋》。
晁錯 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郭嘉 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謀略家
褚遂良 唐代著名書法家,河南禹州人
吳道子 「畫聖」武則天執政初年(公元686年)出生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張良 河南郟縣人,西漢名相。漢初三傑之一。

Ⅶ 山東德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德州歷史名人

1、先秦德州名人
夏朝 後 羿(前21世紀)有窮部落長、善射,「因夏民以代夏政」。
春秋 晏 嬰(前6世紀)齊國正卿、政治家、外交家,封地在今齊河。
戰國 趙 勝(前3世紀)趙國丞相、戰國四大公子之一,封地在今武城。
戰國 廉 頗(前3世紀)趙國上卿、「信平君」、軍事家。今陵縣人。
第三期 德州歷代名人
2、漢代德州名人
西漢 董仲舒(前179-前104)今文經學大師、哲學家,在德州讀書講學「三年不窺園」。
西漢 東方朔(前154-前93)漢武帝時期太中大夫、給事中、滑稽大師。今陵縣人。
東漢 趙 苞(2世紀)漢靈帝時任遼西太守抗擊鮮卑、追封「鄃侯」。今武城人。
東漢 禰 衡(173-198)漢末名士、文學家。今臨邑人。
第四期 德州歷代名人
3、魏晉北朝德州名人
三國 劉 備(161-223)蜀漢皇帝、曾任平原縣令、平原國相。
三國 華 歆(157-231)曹魏大臣、司徒、封安樂鄉侯。今禹城人。
三國 管 輅(210-256)曹魏術士、卜卦大師。今平原人。
三國 崔 琰(159-216)曹魏名士,初任袁紹幕僚,後仕曹操。今武城人。
北魏 崔 宏(?-418)北魏大臣、司空、封白馬公。今武城人。
北魏 崔 浩(?-450)北魏大臣、司徒。今武城人。
北魏 崔 鴻(5-6世)古代著名史學家,著《十六國春秋》。今平原人。
第五期 德州歷代名人
4、隋唐德州名人
隋朝 竇建德(573-621)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北起義軍)。今武城人。
唐朝 崔義玄(586-656)唐初大臣、御史大夫。今武城人。
唐朝 孫伏伽(?-658)唐初大臣、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今武城人。
唐朝 顏真卿(709-785)唐朝大臣、書法家,唐玄宗時任平原太守,抗擊安史叛亂。
唐朝 孟雲卿(725-?)盛唐詩人,與杜甫等相唱和,「為當代推服」,今臨邑人。
唐朝 孟 郊(751-841)中唐詩人,今存《遊子吟》等詩500餘首。今臨邑人。
唐朝 張 祜(785-804)中唐詩人,以宮詞聞名,與白居易過往甚密。今武城人。
唐朝 崔 胤(854-904)唐末大臣、四拜宰相。今武城人。
後唐 李 愚(?-935)後唐大臣、平章事(宰相)。今慶雲人。
第六期 德州歷代名人
5、宋元德州名人
北宋 劉 翰(919-990)宋初醫學家,著有《開寶本草》。今寧津人。
北宋 李之儀(?-1117)北宋詞人、文學家,備受蘇軾敬重。今慶雲人。
南宋 呂頤浩(1071-1139)南宋大臣、官至右相,封太師、秦國公。今樂陵人。
金朝 崔 立(?-1234)金末大將。今德城區人。
第七期 德州歷代名人
6、明清德州名人
明朝 董 倫(1324-1403)明初大臣、翰林學士。今武城人。
明朝 葛守禮(?-1578)明初大臣、穆宗時任戶部尚書,太子太保。今臨邑人。
明朝 邢 侗(1551-1612)明代書畫家,與董其昌齊名。今臨邑人。
明朝 董養性(1616-1672)明末著名學者、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稱。今樂陵人。
清朝 田 雯(1635-1704)清初大臣、文學家,官至貴州巡撫。今德城區人。
清朝 孫 勷(1656-1739)清初名士。今陵縣人。
清朝 盧見曾(1690-1768)康熙朝大臣、文學家。今德城區人。
清朝 盧蔭溥(1760-1839)乾嘉時期軍機大臣。今德城區人。
第八期 德州歷代名人
7、近代德州名人
近代 韋逢甲(1796-1842)近代抗英將領。今齊河人。

Ⅷ 禹城的大禹像建於什麼時間

巴姓源流 郡望堂號
一、尋根溯祖
1、以水為姓。相傳,上古時伏羲氏有個後裔叫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若干代以後,住在這一帶(含今川、鄂、湘、黔邊地區)的共有五個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鄭氏。巴氏住在紅色的山洞裡,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裡。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互相爭斗,生活很不穩定。後來大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協商決定推舉一位共同的首領。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賽,贏的人就是首領。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務相。他在兩場比賽(擲劍和賽船)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就當上了五族的首領,號稱廩君,他的後代多數也 稱巴氏。
2、以國為姓。周代有巴子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巴氏。《世本》雲:「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雙卿堂」:戰國時巴國將軍巴蔓子,因巴國發生內亂,出使楚國,要求楚國出兵平亂,答應楚國,亂平後,割給楚國3座城。楚國出兵平了巴國亂後,向巴國要城,巴蔓子對楚國使者說:「城不能割,請拿我的頭謝楚王。」說罷,自刎而死。使者帶了巴蔓子的頭見楚王。楚王對巴 蔓子的忠君愛國,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頭。巴國也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屍身。
2、郡望高平郡:西晉時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東省巨 野縣一帶。
三、歷史名人
巴肅:東漢名士。字恭祖,渤海人,據記載,他與竇武、陳蕃共謀殺宦官,整飭朝政,事泄後遭到朝廷通緝。他到縣令處投案自首,縣令欲棄官與他一塊逃跑,他堅持不肯。後遂被殺害。
巴泰:清朝漢軍鑲藍旗人。以善戰著稱,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學士。
巴蔓子:戰國時期巴國人,官至將軍。周朝末年,國內大亂,蔓子向楚國求救,答應若楚出兵剿亂,則許給楚國三座城池,楚國出兵援助了巴國。內亂平定後,楚王派使者前去接收三城,蔓子說:「藉楚之靈,克濟禍亂,誠許三城,可持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當使者事實豐蔓子的頭回報楚王時,楚王敬佩他為人臣子的忠義氣節,就以上卿之禮厚葬其頭,巴國則重葬了他的屍身。

Ⅸ 高唐縣的名人

春秋時期音樂家綿駒,齊國大將盼子,東漢魯相乙瑛,三國魏相華歆,唐代大思想家、著名學者呂才,清代三省總督朱昌祚等歷史名人輩出。當代國畫大師李苦禪,山水畫巨匠孫大石,著名畫家謝家道、韓靜霆、李燕等都是高唐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
華歆(157-231),字子魚,高唐縣涸河鄉人,東漢末年舉孝廉,授朗中職。大將軍何進輔政時,華歆為尚書郎。
呂才(600-665),高唐縣清平鎮人,唐代著名學者。製造的管樂器「只八」,並著有勘正《陰陽書》。
杜潛(1522-1566),高唐人。明朝進士,初為戶部主事,後升為山西左布政使,任薊洲兵備道員時期,領兵抗擊倭寇,鎮守今河北省長城以內、東至山海關、西至居唐關之間的天津市以北地區。
楊順天(1866一1899),高唐縣張大屯鄉後楊庄人。義和拳著名領袖。氣功好,並擅長書法,後去北京受戒遂成為名僧。
王立言(1862-1900),高唐縣琉璃寺鄉王莫庄人。義和拳運動時,為拳眾出謀劃策,人稱「王宰相」。
於清水,義和拳早期領袖之一,高唐縣琉璃寺鄉郝庄人,死時年僅30歲。
李苦禪(1899-1983),原名李英,號勵公,高唐縣三十里鋪鄉李奇庄人,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在國內素有「南潘北李」之稱,在國際上也頗有盛譽。
孫瑛(1919-),名大石。高唐縣三十里鋪鄉河崖孫庄人,愛國歸僑。著名山水畫家。

Ⅹ 山東德州的名人有哪些從古至今!拜託各位了 3Q

廉頗 山東德州陵縣人,漢族,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德州陵縣神頭鎮人,一說山東惠民人,有誤)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紹(明1557-1639),字公業,明工部尚書,德州市德城區人。程紹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重,雄才大略,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斷,不以難易而迴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綸霞,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呂家街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世稱田侍郎。田雯居官職任心強,政績卓著,關心民疾,興利除弊,受到人們的敬仰。其居官從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學識廣博,著述豐富,《古歡堂集》十二卷、《黔書》上下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幼學編》四卷和《詩傳全體備義》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庫全書》,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管輅(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卜卦觀相的人奉為祖師。管輅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死後葬於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廟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字孝標,今德州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禰衡(173-198)字正平,東漢末名士,文學家。平原郡人(今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家村),幼聰敏好學;成年後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賞識,說他「其才十倍於我」有恃才傲物、善辯好勝、不畏權勢的性格。禰衡著作原有兩卷,已失傳。後世見到的僅《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來禽濟源山主,晚號方山道民,臨邑鎮邢柳行村人。幼穎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善書、詩、畫。尤以書法名世。朝人購邢書,「與黃金同價」。其名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鍾同稱明末四大書家。與董其昌又稱南董北邢。墨跡為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四川、沈陽、承德避暑山莊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山東歷史博物館藏有其著作與畫品;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官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誌家譽為名志。刻有《來禽館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臨邑東北)。孟郊早年生活貧困,以他為「清奇僻苦主」。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遊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葛守禮、明朝德州臨邑縣人。出身農家,自幼貧而好學。1558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時有長久未決冤獄,禮一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守山海山。赴任後增補關法,力除積弊,不久遷兵部主事。後來,升遷為南京禮部尚書。隆慶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禮,任他為戶部尚書。葛守禮洞察時局,針砭時弊,竭力反對當時的「一條鞭法」及「一串鈴法」。萬曆三年(1575年),葛守禮告老還鄉。明神宗下詔,加授葛守禮太子太保封號。萬曆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禮與世長辭,帝贈太子太保,謚號端肅。 歷史古跡: 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台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齊河時傳祥紀念館、慶雲海島金山寺。 歷史故事: 劉關張桃園結義、東方朔智勇故事、顏真卿為官佚事等

閱讀全文

與禹城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