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04:03:07

⑴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對上面的進行總結成你要的哈。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周瑜》
在滔滔歷史江河之中,可以流芳百世,代代相傳的英雄人物多不勝數。尤其在那些亂世時期,有謀有略的人,譜寫了無數令後世咋舌的傳奇。
三國兩晉之時是中國最風流瑰麗的年代,特立獨行的人比比皆是,我何以獨喜口碑並不甚佳的周瑜?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國中諸葛亮那篇內容真實的祭文得知:「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這樣的人確實讓人為之淚漣而心折。他「青年有俊聲」,少年得志統領三軍,南平長江,西治巴蜀;治軍有度才服程普,力辯群臣寧戰不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決勝千里的帥才;羽扇綸巾,輕袍緩帶是儒士風范;狂吟舞劍,聽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風雅;時人無不知「曲有誤,周郎顧」,一曲《長河吟》與《廣陵散》一般成為世間絕響。這樣的人生還嫌不夠精彩,又與小喬配為佳偶,琴瑟相合羨煞世人。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無比輝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傷。羅貫中對他的詆毀,把屬於他的羽扇綸巾作為了諸葛亮的標志,甚至把他的死歸結於他氣量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這樣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寵愛將為人的最佳特質都給了他,又將惋惜與悲哀都留給了與他同時和他身後的世人。
歷史人物總有不少求身後虛名的,甚至於為此顛倒黑白,但周瑜不同,他對後世評鑒不計較,他是活在當下的,把一生的光輝,譜寫在三國動盪的時代。是一個值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⑵ 你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是誰

我最喜歡的是阿瓘,沒有之一。為什麼喜歡他呢?可能是因為他忠君愛國,也可能是因為他每得甘果,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不知不覺我就慢慢喜歡上這個男子,也悲哀為什麼我不能同他生於一世,我想保護他。他把國家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但卻終究逃不過帝王的猜忌。我對他的喜歡,或許……已經超越了欣賞。我最喜歡的人,我卻不能保護他,不能在他打仗歸來時迎接他,不能在他疲憊時照顧他……
如果能穿越,我想回到那亂世,帶阿瓘逃離這勾心鬥角的朝堂,和他尋一處世外桃源。沒有什麼戰神,沒有什麼死亡,只有我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也只是想想,畢竟哪有什麼穿越啊……
有人說他愚忠,不知道反抗。當時的北齊內憂外患,昏君當政,北周更是對北齊虎視眈眈。如果他當時謀反,豈不是給了北周趁虛而入的機會?何況阿瓘雖然是高緯的臣子,但更是高緯的兄弟,別人可以做到骨肉相殘,但阿瓘做不到。
阿瓘愛家國,愛子民。這樣一個好的人,我怎會不喜?
我不能為他做些什麼,只能在每年五月寫一份信燒掉。他的生辰是什麼時候……我都不知道。只能以這種方式傳達我的思念吧。
殿下,你永遠是我心中的蘭陵王,永遠是我心中英勇無比的將軍,也永遠……是我最愛的人。
阿瓘,我心悅你。
桃花知我,白骨更知我。

⑶ 你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是誰為什麼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諸葛亮,理由其實很簡單,他有聰明的才智和非凡的遠見。三國時期,戰亂紛飛,但是往往在這種亂世才會出現各種人才,也就是俗話說的「亂世出英雄」。像曹操這樣的這次梟雄,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同樣擁有不凡的才能並且做事果斷善於心計。但就是因為曹操這樣的性格讓他待人多疑而且心狠手辣,比如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吾好夢中殺人」,為了圓這句謊言竟將一位無辜的侍寢殺死。所以因為他的性格,我不太喜歡曹操。

在三國後期,蜀國可以說只能靠諸葛亮支撐,他一死,蜀國也加快了滅亡的步伐。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蜀國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治國和軍事才能。不僅如此,在三顧茅廬時,他和劉備的對話也同樣展現了他的卓越的見識。初中時我們就學過《隆中對》,其中雖然諸葛亮隱居山野之間,但他依然關心天下大事,並且在一場對話中就將天下的形勢和戰略要點說的明白,可見他的才能。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留下了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空城計中,他在牆頭面對司馬懿的大軍依然面不改色悠然彈琴;舌戰群儒中,他不亂陣腳……還有很多,無一不展現他非凡的膽識和才能。雖然在借東風和草船借箭等事上現在有些爭議,但僅僅其他事就能證明他了。

不僅在才能上他值得人們稱贊,忠心方面他同樣令人敬佩。劉備在世時,他盡心輔佐,劉備去世後更是將自己全部身心都投入蜀國的發展中,就連出征時還留下至今依然讓人感動的《出師表》。這樣的人難道不令人喜歡嗎?

⑷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⑸ 你最喜歡哪一個歷史人物為什麼喜歡

最喜歡的是武則天,因為她比較有思想,能夠從一群懦弱的女性群體中站出來,重寫整部歷史,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⑹ 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沒有想做什麼豐功偉績,做的事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統一貨幣,統一計量,統一文字,這些都是統治所必需的,一個國家的文字計量貨幣自然要統一,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會這么干,這要算「功績」,有點勉強,最多不過是歷史責任。而長城是為了自己的領土不被異族人侵略,郡縣制很科學但是不過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權而已。相比之下令人欽佩的倒是滅六國的雄心壯志。
說到底,秦始皇這些維護統治的做法只不過在後代人眼裡成了豐功偉績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朝代,不知道你會不會有豐功偉績的想法,下面兩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征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征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可見常年的征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征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項目,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征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征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征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征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征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征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征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征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征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台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對象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而遷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征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供應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政府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供應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通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鍾相當六斛(石)四斗,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應標准很低,要供應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征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又重演了竭盡民力的暴行。漢朝當時的總人口還不足四千萬,但漢武帝征發徭役的程度並不低於秦始皇,強制性的移民則規模更大,《史記》、《漢書》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調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又征發數萬士兵修建通向雁門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調動數萬士兵開鑿漕渠,歷時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發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並修復蒙恬所築的障塞。募集十萬人遷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衛青率十餘萬騎兵兩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發數萬人開鑿朔方渠,經過二三期還完不了工。霍去病兩次率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張騫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擊。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動二萬輛車迎接。

元狩三年,遷移關東貧民七十餘萬口於西北地區(今內蒙古、陝北、甘肅、寧夏等地)。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征匈奴,用於運送糧食和物資的步兵有數十萬。

關於這些大工程、大規模出征和強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響,《史記·平準書》有具體的敘述:

那時候,漢朝開辟通向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幹活的有幾萬人,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從千里外運來,比率是每十鍾才能運到一石,用錢在少數民族地區收購徵集,花了幾年時間路還沒有修通。……整個巴蜀地區的租賦都不夠抵銷這筆開支。……在東方的行動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的耗費與在西南夷地區差不多。又出動十餘餘人修築朔方城,運輸糧食的路線非常遙遠,整個太行山以東地區都受到影響,花了數十億錢,國庫更加空虛。

第二年,大將軍率領六位將軍又出征匈奴,獲得匈奴人的頭一萬千五顆,有功將士接受賞賜的黃金有二十餘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都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都由官府供給,而漢朝的軍人和馬匹死了十餘萬,損失的武器、物資和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於是大司農報告國庫中沒有存錢,賦稅已經用盡,還不夠給戰士發餉。

那年秋天,匈奴的渾邪王率領數萬人來投降,於是漢朝出動二萬輛車迎接他們。到達後,接受賞賜,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費有百餘億。

接著將貧民遷至關以西,又充實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區,有七十餘萬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應,還貸給他們生產資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區進行督導,路上出差的官員和車輛不斷。花的錢以億計,不計其數,於是國庫完全用空。

漢武帝征發及遷移民眾最多時超過一百萬,遠達河西走廊和河套,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這幾年間他們完全是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的。即使以長安為起運點,到目的地的距離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庫充足,僅運送這些糧食至少得出動一千五百萬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發,漢武帝對人口的徵集並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之所以漢朝的經濟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畢竟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不長,遷往西北的近百萬移民在幾年內陸續轉化為定居農民,並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的征發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此後的漢朝君臣都認為在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研究,漢帝期間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四百萬,實際損失人口達一千五百餘萬。

本文不想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贊揚他們開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興建巨大工程的「豐功偉績」時,要了解他們利用專制手段征發人力的極端程度,不要忘記他們對人類犯下的罪行。

⑺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曾國藩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回盪。

如煙往事,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倚賴,為人所唾棄,為人所敬佩,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國藩。

數峰無語立斜陽,也許曾國藩本人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塊默默的無字碑。一個年少時就才學出眾的天才,一個二十多歲就考取進士的少儒,一個當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打擊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挺身救駕的勇者。他曾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官至極品,也曾飽受傾軋,郁居鄉里;曾在戰場上帶甲百萬,揮斥方遒;也曾一敗塗地,差點投水自盡。這截然不同謎一般的身世,也許也正是他一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內聖外王,不錯,這正是國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開《曾國藩家書》,翻開《冰鑒》,翻開屬於國藩內心的那一頁,我為之所震驚,這難道就是揚名政壇,決戰沙場,堅忍果斷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驚嘆,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歷覽前賢,有秦皇漢武的風騷,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彎弓和大雕。可又有誰,能像內聖外王的曾文正一樣,為官則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於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曾國藩是一個永遠讓人無法讀明白的人,是一個文人,是一位儒將,是一個好官。也許也只有毛澤東主席的評價最中肯:「曾國藩是地方階級里最厲害的人物。」

無可奈何花落去,畢竟人無完人,安慶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國……這些是事實,不知是有意,還是不得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⑻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三國里,你最喜歡誰?

和大部分人一樣,我最喜歡諸葛亮

三國的一大亮點莫過於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聽入關如雷貫耳了吧。他最大的亮點,就是他的謀略

若沒有他,劉備也平不了荊州,成不了一番大事業。

諸葛亮,字孔明。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四年前,他勤讀書,廣交遊。

諸葛亮不僅僅是一位謀略家,還是一位發明家。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更為我們留下了著作《諸葛亮集》。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在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後,又佔領了荊、益兩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

諸葛亮死後,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了祠立廟。

傅干曾經誇過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正如綜上所說,諸葛亮可以算是一個陰險至極可以又很正直的一個人。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詞語用到他的身上卻恰到好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把你賣了,你還是很高興的幫他數錢的感覺。

諸葛亮可以說是才華出眾,至今恐無人能敵。可我說:也不盡然。有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是誰?你說呢?

當然是皮匠啊!

我想說的是,既然喜歡,就一定會有喜歡的理由。既然喜歡,我們就應該以他為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優秀品質,凡事都三思而後行,謹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為榜樣,要慎重思考和分析問題。

不過「學習」和「模仿」還是不同的。凡是加個「太」字就變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沒算計好命就沒了。而如今不同,做錯了還有補救的機會。太謹慎小心、猶豫不決反而容易適得其反,錯失機會,不容易被人接納。

若做到這點,你就是那位皮匠!

⑼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霍去病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 140 --- 公元前 117年),西漢王朝著名的抗擊匈奴將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少年軍事將領。漢武帝皇後衛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紀初,匈奴冒頓單於統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結果被冒頓單於殺得大敗,幾乎被俘。以後的漢文帝,漢景帝也因國力不夠強盛,只好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忍辱負重。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斗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匈奴屢次入侵,漢武帝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正式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這時,剛剛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出征,漢武帝見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為「驃姚校尉」,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歸他指揮。霍去病率領這800騎兵,遠離大部隊數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襲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對匈奴首腦部分發起閃電般的襲擊。殺敵2000多人,內有多名匈奴貴族。漢武帝知道後大喜過望,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霍去病的首戰,就以驕人的戰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將軍橫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揮了河西之戰。
河西地區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祁連山一帶,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當時的河西地區一直被匈奴侵佔,成為匈奴渾邪王的領地。漢武帝想與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發動了河西戰役。
在河西一戰中,霍去病指揮數萬騎兵,迂迴數千里,消滅了數萬匈奴,接著又接受了匈奴渾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揮的河西之戰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傷心,他們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這時年僅20歲的霍去病,已經成為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少年戰神。。
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的軍功,在長安為他建了一座豪華的住宅。霍去病當即以鏗鏘豪邁的語言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而霍去病毫無爭議的成為了漢軍的主帥。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長途奔襲兩千多里,對匈奴左賢王部進行攻擊,消滅匈奴7萬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壇舉行祭天封禮,以此慶祝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凱旋迴朝。回朝後被漢武帝拜為大司馬一職。而這時的霍去病年僅22歲。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在他從18歲到24歲這短短的幾年中,他參加的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爭就有6次。這些在乾旱荒涼的沙漠地區的進行的戰斗,雖然條件非常的艱苦,但是霍去病在戰爭中取得了全部戰役的勝利,為西漢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就是霍去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白有詩《胡無人》贊霍去病雲: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這首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廣袤的大漠荒涼寂靜,寒風如霜。奔襲千里的騎兵汗濕鎧甲,嚴陣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現在,只要大將軍揚眉劍出鞘,這嚴陣以待的數萬鐵騎就會如怒海驚濤長驅千里勢不可擋···

⑽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哪位

秦始皇。

嬴政復出生於趙國邯制鄲,輾轉回到秦國。13歲,繼承王位。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實現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勵精圖治,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自認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中央上,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現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在位晚年,渴望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時年五十歲。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10)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

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閱讀全文

與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