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100個皇帝故事的書+作者
年輕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國帝王
編著~志剛
責任編輯~支惠琴
② 清朝歷代皇帝及其愛情故事
僅僅舉例一個,詳情可以搜索清朝歷代皇帝在網路中都有介紹,為君奉上關於順治皇帝的愛情故事,請你參考: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英雄與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為知名,她們都得到了帝王們無與倫比的寵愛。可是,她們都並非能得到真正愛情的女子。包括那禍國殃民的褒姒、趙飛燕等,盡管帝王門對她們寵愛有加,但帝王們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為代價,這些帝王們還是萬萬不肯的。就像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安祿山之亂時,為了保住皇位,還是同意叛軍將楊貴妃賜死。這些皇帝,最多迷戀的是她們的美色,倘若說這也算愛情,那麼無疑是踐踏了這個詞了。帝王身邊,往往都是佳麗三千,他們很難轉情於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愛情尤其珍稀和可貴。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順治皇帝無疑是個異端。他的另類,他出生、死亡、愛情、功過,短暫的一生,卻都帶著傳奇的色彩。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審時度勢,更張成法祖制,且倚重漢官,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從他親政開始逐漸鼎盛起來。他熱愛寫詩,並極具才情。他曾寫過一首《贊僧詩》是這樣的:
天下從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一日清閑有誰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塔如來三等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洲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
黃袍脫換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念撒手歸山去,誰管千秋與萬秋。
在這首詩里,可看的出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與惆悵,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詩人。他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戀榮華富貴、江山皇權。這點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見。同時順治皇帝還是一位歷史上罕見的痴情的皇帝。他固執,率性而為,一旦痴迷,則難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學,深愛董鄂妃一樣。因為痴迷佛學,他甚至要放棄皇位,皈依佛門。因為深愛董鄂妃,他可以不顧任何政治影響、不顧天下人的唾棄,最後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戀塵世。關於他和董鄂妃的愛情傳說,幾百年下來經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說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這個版本很快就被歷史學家們否決。還有一個版本則真實性比較高,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清代有選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歲到16歲,而董鄂氏18歲才進宮。所以可以斷定,董鄂氏不是通過正常的渠道進入皇宮的。據考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因為這個,便註定了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悲劇。順治皇帝與他第二個皇後大婚時,按照當時清代的規定,王爺們的福晉要進宮侍宴。順治皇帝由此與襄親王的福晉董鄂氏相識相愛,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因此憤而自殺。博穆博果爾死的同年,順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董鄂妃接到宮中,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順治皇帝還一度要廢第二任皇後,而冊封董鄂妃為皇後,可由於皇太後和大臣的反對,以及政治影響,他無奈只好作罷。可是,董鄂妃在宮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寵早已超過那個平庸的皇後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寵愛有史可查,從為董鄂妃舉行隆重的冊妃典禮上就可以看出來。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在清代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順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悅之情與天下人分享,給予董鄂妃他所能給予的極致。可惜董鄂妃一直體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後,更是一病不起,終於在順治十七年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董鄂妃病逝,順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尋死覓活,使得當時他的母親孝庄太後不得不讓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殺。為了表達他的悲痛,順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命朝中大臣,皇親國戚都去哭陵。並親手撰寫了飽含深情,長達四千字的《端敬皇後行狀》來悼念愛妻,回憶了董鄂妃的種種往事,追封她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多情天子的歡喜與哀痛,也只能通過這些方式表達。順治死後,陵墓旁葬著兩位皇後,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順治皇帝悲痛欲絕,原本就痴迷佛學的他,更是消極厭世。在董鄂妃去世的當月,他就為自己舉行了剃度儀式,據說還取了個法號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門。這遭到當時他母親孝庄太後以及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順治皇帝無奈只好讓自己的身邊的太監替自己出家。最後,心愛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順治皇帝終於積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僅僅三個多月後,就溘然離世。
能讓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見,董鄂妃絕非一般女子。那麼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順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嫵媚」這個詞來形容。也正是這個形容詞,讓文人墨客們臆想,滿洲女子很少有稱得上「嫵媚」的。董鄂妃的母親應該漢族的江南人,否則怎麼可能生出這般絕塵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許多嬪妃的畫像,卻唯獨沒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順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長繪畫。他的山水畫,以及手指螺紋墨畫《渡水牛圖》都堪稱一絕。還尤其擅長人物速寫,據說有一次,他看見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這位大臣嚇出一身冷汗。順治對他凝目熟視片刻後,取筆當即畫了一幅畫像,遞給左右諸臣傳閱,這位大臣轉驚為喜,請順治將畫像賜給自己,順治卻笑而不答,隨手將畫像付之一炬。可見,順治皇帝的畫畫甚為不凡。可是,也許是經久失傳,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沒有董鄂妃的畫像流傳下來,因此,董鄂妃的容顏自然也成了個千古之謎。
順治皇帝一生,有很多無奈,他壯志難酬,治國理念得不到支持;他無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愛的人封為皇後,這些都給予了他無限的傷感。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順治皇帝在沒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縱情於聲色,董鄂妃進宮後,少年天子忽然轉了性子,專情起來。正所謂是萬千寵愛於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很想知道,在幾百年前,順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該是怎樣驚世駭俗的相遇,譜寫了這樣刻骨悲壯的愛情故事。兩個如此相愛的人,雖然不能活著白頭偕老,死後能葬在一起,終也算美滿了。雖然董鄂妃的容顏是個迷,但我想,也許她不一定是傾國傾城,順治所愛的,並不是她的外貌。順治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卻在最後因為性情刁蠻、奢侈無度而落得個被廢的下場。順治皇帝之所以這般寵愛董鄂妃,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據順治在《端敬皇後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後更要先品嘗。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我想,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愛情的真正原因。順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憶董鄂妃的往日種種,可見,董鄂妃的離世,確實給予這個少年天子致命的打擊。一個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寵愛,在歷史上則容易留下罵名。董鄂妃卻是個例外,在她陪伴順治皇帝身邊的時候,順治皇帝從未怠慢國事。他勵精圖治,安邦定國。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後,他才萬念俱灰。可見,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紅顏知己,還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離世,順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塵世中的留戀都跟著消散了。
③ 有關皇帝的小故事
1、劉備苦心留住徐庶心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來徐母的書信,信中要徐庶速歸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計,但他是孝子,執意要走。劉備頓時大哭,說道:「百善孝為先,何況是至親分離,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親後,以後有機會我再向先生請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劉備勸說徐庶小住一日,明日為先生餞行。第二天,劉備為徐庶擺酒餞行,等到徐庶上馬時,劉備又要為他牽馬,將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別,感動得徐庶熱淚盈眶。
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不僅舉薦了更高的賢士諸葛亮,並發誓終生不為曹操施一計謀。徐庶的人雖然離開了,但心卻在劉備這邊,故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徐庶進曹營果然不為曹設一計,並且在長坂坡還救了劉備的大將趙雲一命。
古往今來,凡是留才的案例,沒有超出劉備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會為你效命。
2、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驅車前往拜訪范雎,見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請教:「請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於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請教,且態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語。秦昭王又跪,說:「先生真的就不願意教寡人嗎?」這第三跪打動了范雎,道出自己不願進言的重重顧慮。
秦昭王聽後,第四次下跪,說道:「先生不要有什麼顧慮,更不要對我懷有疑慮,我是真心向您請教的。」范雎還是不放心,就試探道:「大王的用計也有失敗的時候。」
秦昭王對此指責並沒有發怒,並領悟到范雎可能要進言了,於是,第五次跪下說:「我願意聽先生說其詳。」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
這一次范雎也覺得時機成熟,便答應輔佐秦昭王,幫他統一六國。後來,范雎鞠躬盡瘁,輔佐秦昭王成就了霸業,而秦昭王千百年來也被人們所稱譽,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
3、庄王愛馬
楚莊王羋侶愛養馬,他有一匹愛馬待的遇超過了大臣。艾瑪!愛馬每天穿著錦綉的衣裳,住著寬敞華麗的大房子,吃著棗肉製作的果脯,躺在竹子做的涼床上。也許是寵愛過度,這匹馬竟然得了肥胖症,最後死翹翹了。
楚莊王號令群臣為愛馬出殯,准備以大夫的禮儀下葬。大臣們議論紛紛,認為國王是在侮辱臣子。庄王下令:有議論葬馬者——殺無赦!
楚國明星——優孟聽說這件事兒,跑進大殿一個勁兒痛哭流涕。老羋說:「老孟你哭啥啊?」優孟說:「大王的愛馬死了,咋能按照大夫的規格下葬呢?我大楚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以大夫規格葬馬太摳門兒小氣了,應該以君王的禮儀安葬才是。」
庄王陰沉著臉:「那你說咋辦?」優孟回答:「大王您應該給愛馬用雕玉做棺,以上等的梓木做槨,以貴重的樟木裝飾,派數千名士兵挖掘墳墓……」庄王一聽這話,感到不對味兒:「寡人的錯誤如此嚴重嗎?那依你看應該如何去做?」
優孟回答:「還請大王按照六畜應有的方式埋葬為好!以土為槨,銅鍋做棺,放上大棗生薑和香料,祭以糧米,埋葬在大家的肚子里,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庄王聽從了優孟的勸說,把愛馬交給了伙房,一場葬馬風波平息了。
4、懿公好鶴
春秋時期,衛國第十八任國君衛懿公姬赤閣下對白鶴情有獨鍾。他愛鶴如命,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他飼養的白鶴羽毛潔凈,身姿修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有所愛好,下屬就會投其所好。衛國官吏滿世界驅使百姓,捕獵白鶴送給國君。捕獲的白鶴多了,原有的飼養場地不夠用了,姬赤就不斷擴建宮苑,養殖數量龐大的白鶴,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
姬赤根據白鶴品相不同,給他的白鶴們封了不同的品級,享受同等官員的待遇。他領著白鶴逛街,這些「鳥大臣」都乘坐著華麗的馬車,吃喝拉撒睡都有專職人員伺候。養鶴的開銷越來越大,國庫不夠用,姬赤不顧百姓死活,強行攤派給無辜的國民。
北狄王得知姬赤愛鶴荒政,率兩萬騎兵突襲衛國。衛懿公姬赤慌了神兒,下令徵兵抵禦敵人。國內的百姓早就對這個混球的國君失去了信任,紛紛發牢騷說:「大王不是有那麼多鳥大臣嗎,讓他的鳥大臣去迎敵好了!我們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打仗啊?」
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無人理睬徵兵令。姬赤無奈,強行抓壯丁,分發武器倉促迎戰。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毫無戰鬥力可言,被北狄騎兵一舉擊潰,衛懿公姬赤來不及躲避,被敵軍亂刀砍死,他的那些鶴估計都被敵軍做成烤「雞翅」了吧?
5、宋仁宗愛吃螃蟹
宋仁宗從小愛吃螃蟹。他不僅是宋朝第一個吃螃蟹的皇帝,還帶動宋朝人開始吃螃蟹,並且認吃螃蟹的風氣在中國流傳了下來。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宋仁宗打小就愛吃螃蟹,一頓不吃就饞得發慌,一吃起來就剎不住車。
那時候宋仁宗還小,還沒有親政,真正掌權的是他名義上的母親劉太後。劉太後見小皇帝吃螃蟹吃壞了身體,當即發下懿旨:蝦蟹海物不得禁御!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當時不僅螃蟹,連蝦都不讓送到宮里來!
喜歡吃螃蟹的宋仁宗,想讓太監宮女偷偷去外面里買螃蟹進來吃,大家都害怕劉太後嚴懲,不敢答應。這時候另一個皇太後看不下去了,她就是劉太後的好姐妹、親自撫養宋仁宗長大的楊太後,楊太後說:太後何苦虐吾兒如此?你不讓他吃螃蟹,我讓他吃!
於是她經常從悄悄弄些螃蟹給宋仁宗吃。後來宋仁宗長大以後,對楊太後很感激,對劉太後卻心懷怨恨。他為什麼要怨恨劉太後?一半是因為劉太後垂簾聽政的時間太長;另一半就是因為劉太後不讓他吃螃蟹。
④ 歷代皇帝的故事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後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後,既與親信程玄德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後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後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以:"共保富貴,勿憂也!"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趙匡胤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後派內侍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壓衙程德玄己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⑤ 歷史上皇帝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關鍵是如何界定「皇帝」!是全國統一王朝的呢?還是割據政權也算?現提供兩個說法,僅供參考!
一、金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末帝完顏承麟。他從即位到身亡。還不夠一天的時間。
1233年,金哀宗完顏守緒被蒙古軍隊追趕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約南宋聯合攻金。1234年(天興三年)正月,蒙宋軍隊加緊圍攻蔡州。哀宗在正月初九夜裡召集百官,決定傳位於當時任東面元帥的完顏承麟,完顏承麟又哭又拜,不敢承受。哀宗說:「聯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日矯捷,萬一得脫,國祚(zuo坐,君主的位置)不絕。」這樣,完顏承麟才即了帝位,他就是金末帝。
即位禮畢,末帝立即帶兵迎敵,此時南宋軍隊攻入蔡州南門,金哀宗自縊身亡。末帝聞知大哭,「哭奠未畢,城潰」,末帝在亂軍中喪命。至此,金王朝滅亡。
二、明泰昌帝,時僅1個月。
泰昌帝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登極,登極不久就得病。萬曆帝生前寵愛的鄭貴妃進瀉葯,鴻臚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兩粒,泰昌帝服葯後即死,廷臣大嘩。這就是晚明宮廷斗爭鬧劇之一的「紅丸案」。
⑥ 皇帝激勵人心的歷史故事
秦時科技有了很大的發展。秦兵馬俑身上的顏料中含有一種特殊的硅化物。這種專東西屬在當今都很難提煉。何況是兩千年前,足矣說明大秦的科技。還有當時出土的劍,極富彈性。總之萃取的方法很特別,以至到現在這劍無銹且有彈性。更不用說秦始皇陵中那150T的水銀了吧。還有秦弩的射程很遠。很大一部分是箭頭的形狀利於減小空氣阻力。還有劍形狀的設計,都在物理方面有多種解釋。
秦的股肱之臣也不少於任何朝代。嬴政可以為道歉親自到王翦家。像這樣勇於向臣子承認決策失誤,敢於比較放手的讓出征的將士便以從事,這是很多君王做不到的。
⑦ 有關歷史所有皇帝故事的一本書,
從左向右:
第一本《中國歷代帝王》主編:閻崇年。2008年11月內蒙古文藝出回版社出版。定價答:68.00元。
第二本《中國帝王辭典》編纂人員:(以姓名首字筆畫為序)王珍、史建群、馮振廣、任崇岳、吳正炎、李建民、張誠、張民服、張國防、鄭強勝、袁祖亮、耿相新、程有為、穆朝慶。1989年濟南明天出版社出版。定價:14.50元。
第三本《中國帝王的隱秘生活》,即「歷代宮廷秘史彩色圖文珍藏卷」。由閻崇年作序推薦,細說千年深宮選都、宮闈、長生之謎底。向斯著。2006年10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定價45.00元。
你在網上找一找看有沒有電子版本的也可以的!
⑧ 中國歷代皇帝的簡單事跡
就從秦始皇說起吧。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了中華世界。他在十二年間滅了六國,39歲統一天下。建長城。接著漢高祖有統一天下,漢文帝有文景之治,漢武帝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是布衣可為卿相(公孫弘),他尊崇儒術,罷黜百家。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秦始皇是中華世界的締造者,漢武帝是中華世界的守護神。漢武帝之子昭帝沒什麼作為其後有宣帝即為元帝,他信奉五行,他本人喜歡歷史,很有音樂修養,能自作曲吹洞簫。漢代之衰從他起。西漢是劉秀開辟的。他在政治上將皇帝的權力擴充,創始了中華歷史首次有君主一人大權獨攬的制度,是鞏固子孫後代統治天下的基礎。三國都很熟悉就不必說了。是曹丕廢的漢獻帝。晉的統一很短只有37年。是司馬懿開創的。五胡亂華之後南北朝,再說隋 ,隋文帝楊堅,世謂勤政而不愛民,外撫戎夷,隋煬帝開鑿運河首次有科舉,李淵建唐,李世民有貞觀之治唐代有租用調制,府兵制,三省制。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後李治沒的說,主要是武則天,武則天時期有武韋之亂。其孫李隆基是大家都熟悉的在他時期有開元盛世,有他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有安史之亂。五代十國中有李煜也是一位有名的皇帝他與他的小姨子的愛情。宋太祖趙匡胤,一反中國傳子的傳統不傳子而傳弟。宋神宗任命主行新法的王安石為相南宋是劉徹開辟的,期間與秦檜是投降派,岳飛是主戰派。元是忽必烈,他的先人承接思汗是一位傑出的大汗。明太祖朱元璋設有錦衣衛,七子朱棣遷都,建立了故宮,在他期間有鄭和七次下西洋,後面的皇帝沒什麼作為了。清朝是努爾哈赤開辟的入關的是順治,傳說與董小宛有情,康熙和乾隆是兩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是清朝的盛世。嘉慶年間除掉和珅,以後就是道光了,咸豐帝的妻子那拉氏機西太後慈禧。她差不多統治了中國半世紀。在他手中中國走向落後開辟中國的近代史。有鴉片戰爭。。。。。。。。。。。。。。。。
⑨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愛情故事有哪些
1、皇太極和海蘭珠
在《清史稿》中記載,海蘭珠26歲的時候才嫁給皇太極,皇太極對於海蘭珠可以說是到了迷戀的地步,皇太極大封後宮的時候,將海蘭珠封為東宮大福晉宸妃,她的封號僅僅次於東宮皇後。
海蘭珠所住的宮殿也稱為關雎宮。海蘭珠的封號宸妃,其實是大有深意的,這個封號裡面就藏著皇太極對於海蘭珠的愛。
宸指的就是北極星,寓意是王位、宮殿,這個字也是帝王的代稱,在皇太極心裏面,海蘭珠的地位是超越了其她一切妃子的。
2、漢宣帝劉詢與平民皇後許平君
在《漢書》記載,在媒人的撮合之下,許廣漢不顧夫人反對接受了這位無依無靠、窮得叮當響,連婚禮都無法籌備的沒落王孫做自己的女婿。婚後,身無分文的劉病已搬進了岳父許廣漢的家裡。
名曰娶妻,實質上是個依靠岳父生活的上門女婿。這年劉病已十七歲,從此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一段關於帝國皇帝和平民皇後的佳話。
劉病已的處境貧寒並沒有妨礙他和許平君之間的夫妻情誼。許平君對丈夫體貼入微,劉詢活了十七年,直到這個時候才知道有人噓寒問暖是個什麼滋味。他對不嫌棄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感激涕零。
結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個兒子。兒子出生還不滿百日,命運便展示了它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魔力:劉病已被霍光選中,成為大漢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初登大寶的劉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權重。作為武帝的託孤忠臣,霍光的確是兢兢業業為漢家天下著想,他擁立昌邑王為帝,卻又把他拉下寶座。這樣的能力也不能不讓劉病已感激霍光。
擁立之餘又有幾分忌憚。於是劉詢對霍光是禮敬有加,對霍光,劉詢對他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就只除了一件事。一件讓霍光不喜不樂的大事。這就是立皇後。
這時候,皇帝卻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經有一把舊劍,現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將其找回來。這道尋故劍的旨意情真意切。
每字每句都在講述皇帝眷戀舊情的心意。總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開始一個個請立許氏為皇後,許平君成為大漢皇後。這便是典故「故劍情深」的源頭。
3、漢光武帝劉秀鍾情一生
在《後漢書》中記載,劉秀沒即位前曾說:「作官當作執金晤,娶妻當娶陰麗華」。執金晤是京城負責治安的二千石的大官,通常都是帶著外貌威武雄壯。
盔甲旗幟鮮明壯觀的京城衛隊巡遊皇城四周。只要他們出現,市面上的宵小惡徒就聞風而逃,是一個非常威風的職務。當時的劉秀還沒有天下大志,覺得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當執金吾。
娶陰麗華。這兩個理想,陰麗華他是娶到了,執金吾他卻沒做到,因為他做了皇帝。劉秀即位後,欲封陰麗華為後,但陰麗華為了幫助劉秀鞏固皇位,讓劉秀封功臣的妹妹郭氏為後了。
後來劉秀還是廢了郭皇後,立陰麗華為後,此時的陰麗華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了,這就是流行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與你慢慢變老。劉秀的後宮甚少,孩子基本上都是陰麗華和郭妃所生。
4、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
在《異聞錄》中記載,李隆基曾與楊玉環的妹妹虢國夫人有過私情,為此楊玉環還跟李隆基吵了架並在一氣之下回了娘家。李隆基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妃子叫梅妃。
有一回李隆基偷偷跟梅妃到翠華閣同居。讓楊玉環知道了,一大早楊玉環就堵在了翠華閣門口,梅妃越窗而逃,李隆基裝瘋賣傻地感嘆道:「圖得半夜歡娛,反受十分煩惱」。
並發誓從此再也不跟其它女性往來。在愛情上,李隆基作為皇帝能夠自我反省,僅此一點就很難得。從華清池裡出來,楊玉環被宮女們扶進了唐玄宗的寢宮。
在溫暖的芙蓉帳里,她和李隆基共渡良宵。這是春天的一個夜晚,春宵一刻值千金,當他們醒來時已日上三竿。李隆基一拍腦門:壞了,我耽誤上朝了。
李隆基急匆匆起床穿衣,不想脖子早讓楊玉環的一雙玉臂圈住了。我不讓你走嘛!你再陪我一會兒好不好嘛!李隆基當然也捨不得楊玉環,想現在上朝也耽誤了,
再說天下太平,想必朝中也沒什麼大事,不去就不去吧。就這樣李楊宵偎晝傍、如膠似漆、歡愛無盡。
5、清世祖順治與董鄂妃
據順治在《端敬皇後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後更要先品嘗。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
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我想,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愛情的真正原因。
順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憶董鄂妃的往日種種,可見,董鄂妃的離世,確實給予這個少年天子致命的打擊。一個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寵愛,在歷史上則容易留下罵名。
董鄂妃卻是個例外,在她陪伴順治皇帝身邊的時候,順治皇帝從未怠慢國事。他勵精圖治,安邦定國。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後,他才萬念俱灰。
可見,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紅顏知己,還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離世,順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塵世中的留戀都跟著消散了。
⑩ 歷代清朝皇帝的故事有哪些
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叛明。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3、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4、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5、雍正
雍正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禛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6、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7、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葯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8、道光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9、咸豐
咸豐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10、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11、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1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2、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朝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俘,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