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也木

歷史人物也木

發布時間:2021-02-27 03:47:37

1. 填歷史故事的人物

破釜沉舟來(項羽 ) 入木三自分(王羲之 ) 紙上談兵(趙括 )
背水一戰(韓信 ) 指鹿為馬(趙高 ) 圍魏救趙(孫臏 )
卧薪嘗膽(勾踐 ) 負荊請罪(廉頗 ) 毛遂自薦(毛遂 )
聞雞起舞(祖逖 ) 望梅止渴(曹操 ) 圖窮匕見(荊軻 )

呵呵,原來我也做過這個題,五年級快畢業的時候

2.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什麼含義出自哪一歷史人物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含義是限制民眾入山過度砍伐,為林木創造足夠的再生長時間,那麼木材就會多得用不完。

出自於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原文:孟子對曰:「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出處:出自《論語·梁惠王上》。

作者: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2)歷史人物也木擴展閱讀

原文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對話,梁惠王提出了問題,孟子用一個比喻作答。

梁惠王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到底什麼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和要法。

治國理政是有本有末的,要辨明本末,要抓住根本。關於這個根本,孟子講了下面幾條: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谷代表糧食,是糧食的總稱。只要你不違背農時,糧食是吃不完的。

2、「數罟不入垮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數,是比較細。罟,是一種網。如果不用比較細密的漁網去池子裡面撈魚,那麼魚鱉是吃不完的。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農有農時,山林也有山林的時。砍伐樹木掌握一定的時間,而不是濫伐,那麼木材的使用也是無盡的。

4、「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糧食、魚鱉都吃不完,木材都用不完,這樣人民生養死葬就沒有什麼不滿的了。

這樣的情況,孟子認為是「王道之始也」。——陳來

3. 講歷史人物故事

南征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內援,但因為道路隔絕容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余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余黨向閩南逃竄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台、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4. 歷史人物中誰以木填海

精衛
精衛,古代神話中所記載的一種鳥,相傳是炎帝的少女,由於在回東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答後化身為鳥,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5. 姓瑞木的歷史名人有哪些我也不知道

端木賜:(生卒年待考),字子貢,是孔子的弟子。
端木叔:(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期端木賜的後代,也是巨富,他曾散盡家財資助宗族國人。直至自己生病時竟無錢買葯,死後無喪葬之費,段干生稱贊他說:「端木叔,達人也。」
端木孝文、端木孝思:(生卒年待考),兄弟倆;溧水山人(今江蘇溧水烏山鄉)。著名明朝大臣。
其父端木以善在明興武年間曾任刑部尚書。端木孝文、端木孝思兄弟二人均極富文采,善於寫作,端木孝思尤工書法。
明朝初期二人同為史官,明永樂年間,端孝文由儒士任翰林院待詔,端木孝思亦由儒士兵任兵部員外郎兼翰林院侍書。
端木孝文曾先出使朝鮮,朝鮮政府深重其才,欲借替其做壽為名厚贈禮物。但端木孝文說:「吾持一節來耳,請以一節返」。人皆敬佩。
其後端木孝思亦出使朝鮮。端木孝文贈詩勉勵,詩曰:「我曾持節往朝鮮,汝亦承恩下九天,手足情深當此日,君臣義重報何年。雲籠鴨綠江船月,風指雞瓴土炕煙。奉使若無冰檗操,才如班馬也徒然。」端木孝思受領而去,後亦以一節報其兄。
朝鮮政府為表彰他兄弟二人在朝鮮期間的高風亮節,特設立「雙清館」以永為紀念。 朝鮮人深慕端木孝思書法,以得到他的手跡為榮,有「收孝思寸楮即寶之」的說法。
端木埰:(公元1816~1892年待考),回族,字子疇,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文學家。
端木焯:(生卒年待考),回族,著名清朝書畫家。
端木治:(生卒年待考),回族,著名清朝書畫家。
端木國瑚:(公元1773~1837年),字子彝、鶴田、井伯,晚年號太鶴山人;青田太鶴山麓人。著名清朝文士、詩人。 著有《太鶴山人詩集》十三卷、《太鶴山人文集》四卷、《周易指》四十五卷、《周易葬說》一卷、《地理元文注》四冊。

6. 歷史人物

第一個人物嘛,是盤古,夏世系表 (約公元前21—16世紀, 姒姓)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發-桀(履癸)

商世系表 (約公元前16—11世紀, 子姓)

大乙(湯)—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稟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

西周世系表 (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0年, 姬姓)

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厲王(胡)—宣王(靜)—幽王(宮涅)

東周世系表(一)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 姬姓)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敬王

東周世系表(二)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56年, 姬姓)

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個月)—思王(叔,五個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於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於河南,即洛)—東周惠公(封於鞏)

秦世系表 (公元前221---207年, 贏姓)

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嬰

西漢世系表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劉姓)

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呂後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啟)—武帝(世宗,徹)—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嬰)—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公元8—23年)

東漢世系表 (公元25---220年, 劉姓)

光武帝(世祖,秀)—明帝(顯宗,庄)—章帝(肅宗)—和帝(肇)—殤帝(隆)—安帝(恭宗,祜)—順帝(保)—沖帝(炳)—質帝(纘)—桓帝(志)—靈帝(宏)—少帝(弘農王,辯)—獻帝(協,禪位於曹丕)

三國世系表 (公元220---280年)

(一) 魏國(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齊王(芳)—高貴鄉公—陳留王(奐,禪於司馬炎)

(二) 蜀國(公元221---263年,劉姓) 昭烈帝(備)---後主(禪,為魏所滅)

(三) 吳國(公元222---280年, 孫姓) 大帝(權)—會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為西晉所滅)

西晉世系表 (公元265---316年,司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懷帝(熾,為匈奴族所俘)—吳王(晏)—愍帝(鄴,為匈奴族所滅)

東晉世系表 (公元317---420年, 司馬姓)

東晉十六國簡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肅宗,紹)—成帝(顯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廢帝(海西公,奕)—簡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禪於劉裕)

南朝世系表 (公元420---589年)

(一) 宋(公元420---479年,劉姓) 武帝(高祖,裕)—少帝(義符)—文帝(太祖,義隆)—孝武帝(世祖,駿)—前廢帝(子業)—明帝(太宗)—後廢帝(昱)—順帝(禪於蕭道成)

(二) 齊(公元479---520年,蕭姓) 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賾)—昭業—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鸞)—東昏侯(寶卷)—和帝(寶融,禪於蕭衍)

(三) 梁(公元502---557年,蕭姓) 武帝(高祖,衍)—簡文帝(太宗,綱)—元帝(世祖,繹)—敬帝(方智,禪於陳霸先)

(四) 陳(公元557---589年,陳姓) 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廢帝(伯宗)—宣帝(高宗,頊)—後主(叔寶,滅於隋)

北魏世系表 (公元386---534年,鮮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時改本姓拓跋為元)

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實—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太宗,一嗣)—太武帝(世祖,燾)—景穆帝(見)—文成帝(高宗,睿)—獻文帝(顯祖,弘)—孝文帝(高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肅宗,詡)—孝庄帝(敬宗,子攸)—節閔帝(恭)—安定王(朗)—孝武帝(修).東魏孝靜帝(善見,禪於北齊) 西魏文帝(寶炬)-廢帝(欽)-恭帝(廓,禪於北周)

北齊世系表 (公元550--557年,鮮卑族,高姓)

高歡――文宣帝(顯祖,洋)-廢帝(殷)-孝昭帝(肅宗,演)-武成帝(世祖,湛)-後主(緯)-幼主(恆,滅於北周)

北周世系表 (公元557--581年,鮮卑族,宇文姓)

宇文泰-孝閔帝(覺)-明帝(世宗,毓)-武帝(高祖,邕)-宣帝(贇)-靜帝(闡,禪於隋)

隋世系表 (公元581--618年,楊姓)

文帝(高祖,堅)-煬帝(廣,被宇文化及殺於江都)

唐世系表 (公元618--906年,李姓)

高祖(淵)-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顯)-睿宗(旦)-武則天(稱制,即帝位改國號為「周」晚年去位。)中宗(顯)-睿宗(旦)-玄宗(隆基)-肅宗(亨)-代宗(豫)-德宗(適)-順宗(誦)-憲宗(炎)-宣宗(忱)-懿宗-僖宗(儇)-昭宗(曄)-哀帝(禪於朱溫)

五代世系表

十國簡表

後梁(公元907--923年,朱姓) 太祖(溫)-郢王-末帝(友貞,為後唐所滅)

後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 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養子)-閔帝(從厚)-末帝(從珂,李嗣源養子,為後晉所滅)

後晉(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 高祖(敬瑭)-出帝(重貴,石敬瑭養子,為契丹所滅)

後漢(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劉姓) 高祖(知遠)-隱帝(承佑,為後周所滅)

後周(公元950--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郭威養子)-恭帝(柴宗訓,禪於趙匡胤)

遼世系表 (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太祖(阿保機)-太宗(德光)-義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賢)-聖宗(隆緒)-興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為金所滅)

北宋世系表 (公元960--1127年,趙姓)

太祖(匡胤)-太宗(光義)-真宗(恆)-仁宗(禎)-英宗(曙)-神宗(頊)-哲宗(煦)-徽宗(佶)-欽宗(桓),(徽、欽均為金人所俘)

西遼世系表 (公元1131--1211年,契丹族,耶律姓)

德宗(大石)-感天後(塔不煙)-仁宗(夷列)-承天後(普速完)-末主(直魯古,亡於蒙古族乃蠻部)

西夏世系表 (公元1038--1227年,黨項族,趙姓)

景宗(元昊)-毅宗(諒祚)-惠帝(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估)-襄宗(安全)-神宗(遵頊)-獻宗(德旺)-末主(為成吉思汗所滅)

金世系表 (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完顏姓)

太祖(阿骨打)-太宗(晟,本名吳乞買)-熙宗(亶) -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衛紹王(永濟)-宣宗(珣)-哀宗(守緒,為南宋、蒙古聯軍所滅。

南宋世系表 (公元1127--1279年,趙姓)

高宗(構,徽宗趙佶之九子)-孝宗(趙匡胤子德芳後)-光宗(敦)-寧宗(擴)-理宗(昀,趙匡胤子德昭後)-度宗(理宗侄)-恭帝(顯)-端宗-帝(為元所滅)

蒙古、元世系表 (公元1206--1368年,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

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刺)-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天順帝(阿速吉八)-明宗-文宗(圖貼睦爾)-寧宗(懿璘質班)-惠宗(順帝,妥歡貼睦爾,明滅元,北逃沙漠)

明世系表 (公元1368--1644年,朱姓)

太祖(元璋)-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鎮)-代宗(祁鈺)-英宗(祁鎮)-憲宗(見深)-孝宗(佑樘)-武宗(厚照)-世宗-穆宗(載垕)-神宗(翊鈞)-光宗(常洛)-熹宗(由校)-思宗(由檢,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滅)

清世系表 (公元1644--1911年,滿族,愛新覺羅氏 )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歷)-仁宗(順琰)-宣宗(旻寧)-文宗(奕寧)-穆宗(載淳)-德宗(載湉)-溥儀,辛亥革命時退位,清亡。

7. 歷史上有哪些木姓的名人

歷史名人

1、木楹
宋代人,官浙東帥府參謀,百姓稱頌其德政。

2、木增
明代詩人。麗江土知府木青長子,萬曆二十六年(1558年)襲父職,被稱為「木天王」。有軍事、文學才幹,政治開明,維護祖國統一。在職20年間,多次出征,勢力西及邊疆,北達理塘。先後向進行輸軍餉及助陵工銀二萬余兩,赴京陳言邊政大事,大力引進漢族及白族先進生產技術,辦作坊,開金銀銅礦,吸收漢藏的宗教與文化。被明朝視為滇南的屏藩,歷授雲南、廣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頭銜。愛好漢文化,工詩能文,善書法,著有《芝山雲過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龍、唐泰等分別為其詩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雲過集》六卷收入《四庫全書》。

3、木待問
浙江省永嘉(今溫州市)人,字蘊之。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狀元。木待問少年時,曾從學於大儒鄭伯熊。中狀元後,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官至侍從。木待問為官素無望聞,為人卻自私刻薄,且忘恩負義。恩師鄭伯熊去世後,木待問擴建自家府宅,擅侵鄭家之地,師叔鄭伯英與之辨理,爭執中打了起來。木待問告官,並隨差人抓捕鄭伯英。伯英聞訊,扶老母迎出家門,木待問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視木侍問的為人,曾問木姓起於何時?木待問答不上來。孝宗對其岳父大學者洪邁道:"被朕擢為狀元,而不知祖姓來源,卿宜勸之多讀書。"木待問長於寫詩,其《千里思》雲:「君行千里輕所歷,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離愁在憶。鴛鴦瓦上昏無色,鸚鵡杯中坐更積,燈前獨坐制君衣,淚濕剪刀裁不得。」
木天駿
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遠,嘉熙年間進士,歷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時,闡明張栻(號南軒)理學,頗有成就。

4、木玉璋
1931年生,雲南省福貢縣人,傈僳族名 木玉璋作品:《人類的金色童年》錢傅增。1953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第一期軍政幹部訓練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副研究員,現離休反聘,研究傈僳族音節文字及其文獻。曾師從傅懋勛先生,參加了語言調查,民族識別,新傈僳文字方案的設計和推廣。主要論著有:"傈僳語語法綱要"、"談傈僳語詞頭a"、"傈僳族原始記憶方法和音節文字"、"傈僳族語言文字概況"、"傈僳語概況"、"傈僳漢詞典"、"傈僳語簡志"、"傈僳語中pat mo neil m、a色一詞的淺識"、"恆乍綳故事中的"沙尼"一詞及其姓氏"、"傈僳話語材料"、"汪忍波與傈僳音節文字"、"傈僳族語言文字研究概況"、"老傈僳文、新傈僳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音檔傈僳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音檔傈僳語祿勸方言武定話"、"《藏緬語音詞彙》傈僳語"、"傈僳語數詞的構成和用法"、"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研究及發掘清理工作"、"傈僳族音節文字中的歷法"、"傈僳族音節文字及其文獻"、"傈僳族音節文字文獻內容概述"、"傈僳族音節文字造字法特點簡介"、"傈僳族音節文字文獻匯編"、"傈僳族音節文字及其文獻研究",《傈僳族首領木必入怒江史跡初探》、《傈僳族詩的藝術特色的文化價值》、《記述接角裴阿欠老人點滴事》、《傈僳族和姓氏和命名方式初探》。傈傈語譯著有:"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三十周年"、"慶祝峨傈山彝族自治縣成立"、"中蘇友誼"、"生命進行曲"等。

5、木義富
男,1933年8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漢族。高級經濟師。1952年畢業於郵電部華東郵電學校,曾任北京市電信局三三局、四四局、五五局電力機務員、電力室班長。在此期間曾獲模範工作者、先進生產者稱號。1957年任北京市市內電話局團委書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1964年任北京市電信學校校長、黨總支書記。l978年兼任北京市電信局教育處長。1983年任北京市電信管理局工會主席。1987年主持成立北京市電信職工技術協會兼任該會會長。1994年退休,現任技協顧問。曾寫過《依照法律開展技協活動》、協好職工技協的經濟實體,增強基層工會實力和活力》、《一手托兩家,共同發展》、《職工技協在大發展中需探討的幾個問題》等多篇論文,並在《中國職工技術導報》等刊物登載。在推動職工技術協作活動開展方面,發揮了很好作用,北京電信職工技協連續12年被北京市職工技術協會授予先進單位稱號。我我該玲,女,1951年2月生,江西宜豐人,漢族。1966年參加甘肅生產建設兵團。1972年進天津第一金屬工藝品廠做過工人,當過幹部。1974年被選拔入天津財經學院工業管理系工業會計專業學習,畢業後留校在馬列部任教、教哲學。1984年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三年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於lop年畢業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在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進行研究工作。l992年調到天津城建學院管理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1994年始到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工作,歷任教務處副處長,哲學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現為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參加工作以來,在工作中始終保持高度的事業心和進取精神,2次獲校(局)級先進,多次獲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獎。自從進入哲學領域,發表了說史亞傑發生認識論的科學性質》、柱體的多種功能及其對主體的意義》、《主體范疇的具體性》、《關於集體主義原則的思考》、《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的可能性》、《關於實踐作為標準的思考》等近50篇論文,參編、主編《當代人生哲學》、《價值值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十多部著作,約計170餘萬字。

6、木沙
這位青海石油管理局駕駛員的平凡而 木沙普通的名字在柴達木戈壁油城被人們廣為傳頌著。請看他所創造的一串串驚人的數字:1981年——1988年連續8年累計完成6443765個噸公里,為國家創造經濟價值1224315.35元,上繳盈餘476711.52元,節約油料36729公斤、節約材料費25320.95元,8年完成了18年的任務,按工作定額考核,提前跨入了21世紀。1989年他駕駛的41——01147號大田野拖車完好、出勤率為99.1%;周轉量完成855794個噸公里,完成計劃的232.2%;節約油料5424公斤,節約材料費用4727.75元。木沙1969年開車以來,始終戰斗在柴達木盆地內,一心一意為井隊送水、送泥漿、送油、送鑽具、送生活用品。1988年12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一點多鍾。一陣敲門聲將木沙驚醒,得知北山6058隊鑽井用的鑽挺斷了,他馬上開車裝上鑽鋌為井隊送去。當行至北山溝的陡坡時,由於路面有冰,車輪打滑上不去,他把車上准備應急用的鐵杴取下來,一杴上一杴上往路面上墊,一直用了3個多小時才將路面墊好。這時,他渾身都凍麻木了。他咬著牙繼續向前行駛,將鑽挺及時送到井場。木沙出車時,為了節約時間,他都帶上干糧和水壺,餓了啃上幾口子饃,渴了喝上幾口涼開水,長年跑野外,使他患了較嚴重的胃病,但他從未因病而影響工作。20年來,木沙同志共安全行駛了949845公里,相當於繞著地球行駛了20多圈。蘇源是海南省汽車運輸總公司七○一車從一個普通的汽車司機,在33年裡安全行駛了200萬公里,把近百萬個旅客送到了目的地。蘇源的青春是在單調枯燥的公路上度過的,是在常忘了吃飯休息的保養車工作中度過的。幾十年來,蘇源很少在家過春節。那年春節,他特意跟調度要了休假。家人知道後。把年貨備得比往年都豐盛。除夕中午,車隊長到他家告訴他,路上有車壞了,要他去駁車。隊長深感內疚地說:「你們是最有資格吃這頓團圓飯的,但車隊實在找不出人來了。」蘇源二話沒說,匆匆地打起行李上路了。200萬公里,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五倍多。而蘇源的200萬公里是在海南險要的山路、惡劣的氣候中跑出來的。為了讓旅客更安全,他自己時常會遇到危險。他曾被皮帶咬掉半截手指,曾從幾米高的車頂上摔下來。他還常把家人拉來擦洗車。並每年無報酬地多出勤幾十天,僅1988年就多出勤45天。蘇源愛車如命。有一輛車他開了17年,行駛百萬公里後性能依然良好。這些年,他為國家節約大量保修費,僅1987、1988兩年就節約1萬多元。18年他為國家創利潤61萬元,節約汽油近6萬公升。

8. 歷史人物 猜一猜

鑿壁偷光(猜一歷史人物)____________諸葛亮(孔明)

9. 歷史人物有哪些

《陳化成》一百多年前,英國侵略軍進范吳淞要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領上內海軍民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的容錯庸和怯懦,陳化成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最後糧盡援絕,為國犧牲。陳化成的英雄行為,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蘇武》:蘇武奉了漢武的帝命令,出使匈奴,被單於扣留。單於千方百計地脅迫他投降,但他在冰天雪地北海邊,忍受著長期的苦難,不肯屈膝。蘇武不畏艱苦的精神和高貴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稱頌。《於謙》:於謙,明代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當時,北方的瓦剌部族侵犯明朝,在「土木堡」將明英宗浮去,明廷大震,於謙率領軍民,保衛北京,終於把強敵擊敗,英宗也被送回。朝中的奸臣懷恨於謙,借英宗、代宗爭奪的時機殺害了他。可是於謙忠勇為國的事跡,直至今天一直為人們所稱頌,留有著名的《石灰吟》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也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