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樂的歷史故事

樂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3:46:59

A. 歷史上樂極生悲的故事,急!

前秦苻堅百抄萬伐東晉,以為揚鞭便可堵塞長江,結果打敗
淝水之戰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組成90萬軍隊,大舉南下。他驕傲自恃,稱投鞭可以斷流,企圖一舉滅晉。晉相謝安使謝玄等率北府兵8萬迎戰,在洛河(今安徽淮南東)大破秦軍前哨,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遙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軍,才有懼色。晉軍進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後移,以便渡河決戰。苻堅想待晉軍半渡時猛攻,乃揮軍稍退。因各族士兵不願作戰,一退即不可止;鮮卑族和羌族的將領希望苻堅戰敗,以便割據獨立;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也大呼秦軍已敗,晉軍乘機渡水攻擊,於是秦軍大敗,潰兵逃跑時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謝玄乘勝攻佔洛陽、彭城等地,苻堅逃至關中,後即為姚萇所殺。

B. 一樂堂歷史故事

開場白:這是復一個發制生在清朝的故事:神童庄有恭(清朝)

在粵中(今廣東番禹市)有一個神童名叫庄有恭,幼年時有神童之名,他家在鎮粵將軍屬地,所以常常放風箏玩,一天他正在放風箏,那風箏一不小心飛到了軍屬裡面的宅子,年幼的庄有恭進入了軍所里,很多官吏因為庄有恭年幼忽略了他,沒有阻擋他前進的腳步。將軍正在於他的客人下棋,見庄有恭生態氣質不凡,於是大聲問道:「這個小孩從哪裡來的?」庄有恭老老實實的說了。「你讀過書嗎?曾經學過對對子嗎?」將軍問道,庄有恭回答道:「能,一件小事而已,有什麼難的!」將軍說:「能對上幾個字呀?」庄有恭說:「一個字可以一百個字也可以。」將軍聽了庄有恭的話很是不信想著他沒什麼本事還誇大其詞,於是指著大堂里的一幅畫來命題說道:「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說:「就這一局棋便可以對了。」接著說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從這個故事我們感受到了神童的聰明才智。

C. 在歷史上有許多仁人志士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請舉例他們的故事,要求簡述事跡。

一、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卜運算元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輩子都為了收復失地而奮斗,即使「零落成泥輾作塵」,也不忘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從小耳熟能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頂著壓力,勵精圖治,實行變法,不畏大地主大財閥的強權,像一株清傲有節氣的梅。

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1103年-1141年),字鵬舉,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1142年1月27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

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鴻昌自幼即以岳飛、文天祥等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誠懇,吃苦耐勞,恪守軍規,勇敢善戰,以致有「吉大膽」之稱,他率領的部隊則號稱「鐵軍」。吉鴻昌一生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河山為己任。

1934年11月24日軍法官到獄中向吉鴻昌宣布判處死刑的命令,吉鴻昌神態自若。行刑前,39歲的吉鴻昌以地作紙,枯枝為筆,寫下了一首感天動地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然後喝令執行官:「給我搬把椅子來!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

他坐定以後,又喝道:「我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後開槍!」執行官問他:「那你打算怎麼辦?」吉鴻昌厲聲說:「在我面前開槍!我吉鴻昌要親眼看著你們是怎樣把我打死的!」然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抗日勝利萬歲!」

這樣一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沒有死在日本人的槍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敗類手中。

文天祥,被元俘虜後拒絕忽必烈的誘惑,不與元統治者合作,寫下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名作,終為元所殺,死時面向南方,不忘故國。

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字希文,生於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傑出人物之一。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時期。

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他的文學成就也蜚然可觀,有《範文正公集》。傳頌千古的《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

文中氣勢磅礴,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為人准則,表達了他寬大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D. 納西古樂的歷史傳說

有人說,不到麗江不算到雲南,不聽納西古樂不算到麗江,不聽宣科講演不算聽過納西古樂。
4月下旬的一天,記者來到麗江聽宣科講納西古樂,的確不同凡響。
在麗江古城一座中間帶有天井的二層古院,就是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地上沒有方磚,也不見地毯,只鋪著一層新鮮松針,踩上去軟軟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松香氣。正房作為舞台,古樸而簡陋,台上橫梁處懸掛著一排十幾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兩側有一副對聯「樂尤葯也,能活人亦能殺人;禮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亂世」。在掌聲中,老藝人顫顫巍巍在女孩的攙扶下緩緩上台。身穿牛仔褲,外著一身藍色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從他的開場白中,我們就感到,宣科,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錯,但我們的納西音樂差不多要完蛋了,因為像我這樣的中青年,噢,對不起說錯了,應該是中年人,都已經73歲了,而我們的古樂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兩個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標已經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掛著的照片,就是我們已經去世的十幾位老藝人,最近的兩位還來不及掛上……」
台下一陣唏噓聲。
據介紹,納西古樂是700年前創自納西族民間的大型風俗性安魂樂曲,她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樂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不僅演奏的樂曲年代久遠,演奏者中最年長的已是83歲高齡。高壽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樂器、古老樂器演奏的古曲是納西古樂的「稀世三寶」。宣科在央視的采訪中首次透露了演出真相,其實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古樂演奏已不再出自這些「活國寶」之手。因為在一次演奏中,一位可敬的老藝術家將生命永遠定在了一個音符上。因此,老藝術家們只是在台上「撐場面」,真正的演奏由新晉年輕演奏家負責。盡管如此,這些為了古樂傳承作出巨大貢獻的老人們仍值得我們尊敬
據說是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一曲宮廷音樂《八卦》,拉開了古樂的序幕。30多位納西古樂傳人端坐並以淡然的神態演奏著,細細聆聽,讓人感到大唐時代的雄渾氣度和江南絲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後主所寫名詞「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譜的古曲《浪淘沙》,是納西古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時而端莊肅穆,時而奔騰千里。
在每首樂曲演奏之前,宣科都要介紹這首樂曲的背景,並隨時抨擊一些社會現象。他說:「我們納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藝術的,前幾年,納西族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是我這樣有文化的人,可現在不行了,現在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是流行歌星。我就是敢說話,我不怕,我就是要把這個舞台變成文化批評的場所,為此,我特意穿了和魯迅一樣的長褂。」音樂會場響起觀眾的掌聲與笑聲。宣科就是這樣,在亦講亦演中將納西古樂呈現給觀眾。每當宣科用流利的英語講解樂曲時,台下的外國遊客都微笑點頭表示贊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說,「音樂的價值不在於技法,而在於內心。」
被稱為納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樂研究會的會長。高高的顴骨,黝黑的皮膚,說話時手舞足蹈,幽默詼諧。看他的樣子,頂多也就50多歲。做過中學英語教師的他,將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脫口秀的方式,向中外遊客介紹他對中國古老文明及當代社會的見解。在這里,現代與古代,東方與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頗具感染力的演講中,許多人對中國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
宣科和納西古樂曾到過英、法、挪、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處,便成為當地的新聞熱點。據介紹,在整理曲譜,組建樂隊,並從理論上對納西古樂進行研討等方面,宣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可貴的是,現在的樂隊里已經培養了一些年輕的納西樂手。

E. 先憂後樂的歷史故事、除了范仲淹!!!是「歷史」故事!!!!!

南宋賣國賊秦檜,「先憂(宋勝)後樂(殺飛)」。

F. 關於快樂的故事

曾有一位少抄年問一位智者:襲「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少年依智者之言走過他的人生歷程之後,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個愉快的人,也給每個見過他的人帶來快樂。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樂處方--把自己當成別人,受到挫折、屈辱時,把自己當成別人,便能置身事外,不快自然減輕;功成名就、取得成績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就不至於得意忘形,讓勝利沖昏頭腦。把別人當成自己。與人交往,遇事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事碰到自己頭上,我會怎樣想,該怎麼辦?對別人多點同情心,多給點幫助。把別人當成別人。做人不要自以為是,要學會尊重別人,任何時候都不應怠慢別人,不能強求別人怎樣做,怎樣做是別人的自由,你無權干涉。把自己當成自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個性,你就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但有時你又是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時,就得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該把自己當成別人時,就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這樣就不至於自我封閉,作繭自縛。

G. 漢樂的歷史故事

它主要流行在粵東各縣和閩西、贛南以及海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地處粵東的大埔縣,又是漢樂特別興盛的縣份。根據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大埔縣志》的記載,大埔已有中軍班音樂、八音和絲弦樂的活動,並有「鍾、呂」文字古樂譜的出現。《志》稱:「埔之在潮弦誦媲鄒魯」、「埔之風俗、家誦戶弦」。明清時期大埔縣均屬潮州府管轄,故有「埔之在潮」之說。此後6次的縣志亦同樣載述埔之風俗:「家誦戶弦」或「比屋弦書」。清代,大埔楓朗人羅淑予、百侯人楊纘烈、湖寮人張振南等進士、舉人,均雅善琴、簫;張振南全家十餘口知樂,一時傳為佳話。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茶陽秀才饒君谷好彈三弦和琵琶,還手抄樂譜名《消遣集》,收入漢樂樂曲182首,距今已有110多年了。民國時期,漢樂在大埔極為盛行。幾乎每個鄉村角落都有弦館,如「同藝國樂社」、「同益國樂社」、「保定國樂社」、「儒樂軒」等,大埔雙溪中軍班著名藝人李藍田曾說:「我祖輩都以吹唱為職業,到我這一輩大概有六、七代人了」。
據介紹,當時大埔有近百個「笛館」(埔人稱嗩吶為笛),可見其興盛程度。民國時期興盛的漢樂活動,造就了一大批藝術成就很高的藝人和音樂家,如何育齋、 饒托生、錢熱儲、饒從舉、羅九香、饒碧初、李藍田、李芝田等。他們不但活躍於大埔縣,而且把漢樂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海、廣州、汕頭等地。新加坡客屬總會國樂部聘請大埔樂師作指導;何育齋、饒托生等於民國九年春在廣州組織「潮梅音樂社」。民國21年,何育齋到上海創辦「逸響社」,二、三年中造就了一批漢樂人才。在汕頭,埔人錢熱儲創辦《公益樂劇月刊》,與饒淑樞、饒托生、饒從舉、饒碧初等人促進了「汕頭公益社」的樂事活動。那時灌制的好些漢樂密紋唱片水平很高,至今被人珍藏。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導下,大埔縣的漢樂活動蓬勃開展,各地紛紛成立以演奏漢樂為主的俱樂部。較大的組織有:「大埔縣中軍班藝人工會」、「大埔縣民間音樂研究會」。樂譜的整理、出版計有《大埔民間音樂》1、2、3集;《漢曲集》、《嗩吶曲牌》、《鑼鼓經》等。那一時期,埔籍一批漢樂高手饒淑樞、饒從舉、羅九香、余敦昌、羅璉、李德禮等,曾分別赴西安、北京、廣州、梅州等地進行演奏和錄音灌片活動。「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漢樂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以後,大埔的漢樂活動重現生機。
1989年11月,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成立,各地漢樂演奏班子恢復活動;編輯出版了《廣東漢樂三百首》和《廣東漢樂新三百首》;「漢研會」出版了學術性刊物《漢樂研究》;漢樂藝術對外交流活動開始活躍,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接待了英、美、菲律賓等國音樂學者來訪,多次組團組隊到新加坡、香港等國和地區表演,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台灣電視台等媒體的錄音錄像。
為促進群眾性漢樂活動的普及和提高,縣內多次舉行漢樂匯演、專題晚會、大型音樂會。還相繼舉辦暑期青少年漢樂培訓班。200 4年,大埔縣因為客家漢樂的廣泛流傳和普及,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H. 歷史上姓樂的名人有哪些

樂羊、樂毅、樂進、樂廣、樂史等。

1、樂羊

樂羊,生卒年不詳,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樂毅先祖,戰國時期魏國將領。樂羊初為魏相翟璜門客,後因大敗中山國而成名。

魏文侯雖然獎賞樂羊的戰功,將其封在靈壽,但卻懷疑起樂羊的心地來 ,認為樂羊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

樂羊死後,安葬在靈壽,樂羊的後代子孫就在靈壽安家落戶。

2、樂毅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3、樂進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郡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將。

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南征北討。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於瓊。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

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曹操自合肥還,留下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後來,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謚曰威侯。後世將其與張遼、於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4、樂廣

樂廣(?-304年2月29日),字彥輔。南陽郡淯陽縣(今河南南陽)人。西晉時期名士。

樂廣出身寒門,早年即有重名,受衛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賞,因而得入仕途。歷任元城令、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職。後任尚書左、右僕射,又代王戎為尚書令,被後人稱為「樂令」。

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馬穎與長沙王司馬乂互攻時,樂廣因司馬穎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馬乂懷疑,樂廣雖極力澄清,但仍在次年因憂慮而去世。

樂廣與王衍同為西晉清談領袖,袁宏在《名士傳》中以樂廣等人為「中朝名士」。衛瓘曾稱贊他「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樂廣亦善書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5、樂史

樂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黃霍源村(今屬江西)人。文學家、地理學家。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 是隋唐開科舉 以來撫州地區第一位進士。

仕宦60餘年,先後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樂姓

I. 助人為樂的歷史故事

1、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2、從前,淮陰人韓信,沒有突出的德行,不能被推選為官吏,又不能做生意為生,曾經從別人那兒得到食物,人們大部分都很討厭他。韓信釣魚在城下,有個洗衣服的婦人,看見韓信十分飢餓,給韓信飯吃。

韓信十分高興,告訴洗衣服的人說:「我以後一定重報您!」洗衣服的人十分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年輕人,你吃頓飯難道就要報答?」漢五年的正月,韓信成為齊王,召見當時給他吃飯的洗衣服的婦人,賞賜千兩黃金。

3、北朝魏齊時,有位叫李士謙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節儉 ,為人慷慨,常周濟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許多人家都斷了糧,李士謙就拿出一萬石糧食給鄉里的缺糧戶。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莊稼欠收。借了糧的人都要求延期償還。李士謙說 :我借糧給你們是為了幫大家度荒,不是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糧就不用還了。

於是他請來一些欠糧的人吃飯,在吃飯時當著大家的面燒毀了全部借據。第二年糧食豐收了 ,許多人挑糧來還,李士謙堅決不收,還糧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謙樂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開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趙州一帶有1萬多人為他送葬,哭聲動地。

4、隋朝人辛公義曾任岷州(今甘肅岷縣)刺史。當地的老百姓有一種陋習,凡是家裡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誰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顧和治療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辛公義到任後了解到這相情況,就下令將病人抬到衙門里來,自己和數百位病人住在一起,親自安排給他們看病服葯的事情。經過細心照料,這些病人都恢復了健康。辛公義的行為不僅得到了人們的贊頌,也徹底改變了當地的陋習。

5、據說,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朴,也很能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狸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裡還覺得冷。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

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道:「現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裡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

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J. 中國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嚴植之救人急難:南朝梁天監年間,嚴植之在江邊偶然看見一個人躺在地上,衣內服破爛,面目浮腫,詢問之後容得知此人姓黃,是荊州人,因家貧外出幫工。近來身患重病,被急於趕路的船主拋在岸上。嚴植之於是將此人接回家中,為他治病。一年之後,姓黃的病人康復了,為了感謝嚴植之,他雙膝跪地,懇切地表示,願留在嚴植之府中終身充當奴僕,以報答救命大恩。嚴植之謝絕了,並取出錢和干糧,讓他回自我的家鄉。
王羲之助人賣扇: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貧苦的老婆婆,提著一籃竹扇在集市旁叫賣,卻沒有什麼人去買。他看到後心裡很感同情,於是就幫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題上字。人們知道後紛紛圍攏來搶著購買,一籃子竹扇很快被搶購一空。
李士謙樂善好施:北朝魏齊時,李士謙常周濟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許多人家都斷了糧,李士謙就拿出一萬石糧食給鄉里的缺糧戶。

閱讀全文

與樂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