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錯字故事

歷史錯字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03:33:30

⑴ 歷史上有哪些用錯別字造成重大失誤的故事

1930年來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源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爾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做事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了一撇,寫成了「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就成了「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個地名,這泌陽卻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省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奉調軍令後,非常驚訝,怎麼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軍令如山,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陽。
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背道而馳,趕去泌陽了。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里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了。

⑵ 歷史上因錯別字造成損失的一個故事 60個字的 1 小時回答

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參謀把部隊集結的地點沁陽寫成泌陽。沁陽在河南焦作地區,而泌陽在河南駐馬店地區。一字導致整個戰役失敗。

⑶ 古代將軍寫錯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別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別字——「流」
錯別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最多的錯別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遊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別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別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別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⑷ 有沒有漢字錯用引起的歷史故事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爾後,內馮玉祥容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做事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了一撇,寫成了「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就成了「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個地名,這泌陽卻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省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奉調軍令後,非常驚訝,怎麼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軍令如山,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陽。
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背道而馳,趕去泌陽了。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里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了。

⑸ 錯別字的故事

故宮近來丟了大臉。先是「盜竊門」,後又「錯字門」。「撼」字確實容易惹亂,此字曾是2008年《咬文嚼字》評出的年度十大易錯字之一。因為漢字難寫,書寫上比較隨意,極具個性和藝術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為獨特的人群——書法家。中國有許多著名的錯別字,這些錯別字大多出現在文化古跡或是旅遊景區內。這里找出幾個最具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錯別字」,與大家聊聊。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別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別字——「流」

錯別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
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最多的錯別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遊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別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
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別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別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
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⑹ 關於錯別字的故事

小明做錯了作業,因為他把做作業寫成了做做業

1.早上起床整里「遺容」後,我們到學校集合,搭車前往墾丁畢業旅行
師評: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殯儀館?老師一直都不知道…
(儀 容)

2.昨晚左眼皮跳個不停,當時就覺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夾被扒走了
師評:孩子,你已經這么大了嗎?
(凶兆)

3.報上說重金屬污染過的牡蠣,可「治」癌…
師評:一字之差,養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該趕快去養牡蠣?會賺到翻哦…
(致癌)

4.昨晚我和同學到快餐店吃晚餐,我們點了兩個漢堡、「雞塊一糞」…
師評:好吃嗎?雞糞?
(雞塊一份)

5 .星期天准備外出逛街時,匆忙之間不小心給「肛門」夾到,真倒霉
師評:老師很好奇——誰的肛門這么大…?
(鋼門)

6.逛完花市後,我花錢買下「賤男」,准備帶回家過年。
師評:發音正確一點,「劍蘭」會哭的…

7.我的歷史老師長發披肩,個子矮小,脾氣不好,有一點點「胸」…
師評:歷史老師要我轉告你「等下上歷史課,皮給我綳緊一點。
(凶)

8 .我認為自己是個品學兼「憂」的好學生…
師評:你是該憂了——不及格。
(優)

9 .在「崎嶇坎坷」的人生「康莊大道」上,我們要堅定方向…
師評:此路可繼世界八大奇跡兵馬俑之後,登上第九大奇跡。 某生愛寫錯別字,老把歇寫成喝。
他有篇日記寫道「班長指揮我們抬大糞,大夥幹得很起勁,誰都不敢喝一喝。後來我們實在有些累,就背著班長偷偷喝了喝」

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自以為漢語不錯,一天,他沒有帶翻譯就一個人逛街,逛了一天後,回到賓館,對翻譯說:「你們中國人真有自信。」翻譯問:「怎麼了?」他說:「我每走過幾條街,就可以看見一些大牌牌,上面寫著,中國很行,中國商業很行,中國農業很行,中國建設很行,中國交通很行,中國人民很行。」

1、)「再往後!」縣官叫道,犯人就往後走了一步。「再往後!」犯人又退了一步。「再往後!本官問你為何不答!」「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後就要出了公堂了。」
2、)三個犯人站在縣官面前,縣官對第一個犯人說道:「你!翻斤斗!」第一個犯人愕然,只得翻了個斤斗,縣官大怒,吩咐左右打其15大板;這時師爺小聲說道:老爺,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縣官又叫第2個女犯人道:你!也氏!女犯人無奈,也翻了個斤斗,縣官又生氣的打了她15 大板,師爺又說:老爺,應該是叫乜氏。縣官道:早說嘛!呵呵。他剛准備問第3個犯人時,師爺說道:老爺,此犯人名叫新釜。縣官道:哈哈,幸虧你提醒,我剛才差點把他叫做親爹了呢!

有一位中學生老喜歡寫錯別字。放暑假他去農村體驗生活,住在房東老大娘家,老大娘十分關心他。有一天他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爸爸媽媽,我現在住在房東老大狼家,和老大狼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都把我咬醒……

⑺ 錯別字古代故事

歷史上五大最著名錯別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別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別字——「流」
錯別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最多的錯別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遊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別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別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別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⑻ 誰有一些關於漢字演變的歷史故事,因為寫、讀錯字而鬧出的笑話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 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 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 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 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 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 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 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 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 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 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 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 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 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 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 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 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 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 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 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 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 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 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 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 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 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 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 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 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 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 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 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 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 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的演變: 【原文】壞,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從土、不聲。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圓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 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 從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碼字典)(垚,土高也。 如:堯→垚兀,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原文】垚,高也,從三土。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 焱,又→雙,人→從→眾,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 ,三重表示「眾」。 ⑸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 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 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裡明白、事情變得明顯…… 」等。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 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 「貓→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 miǎo」,所以,「貓」聲定為「māo」,造字時聲部用「苗」 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為「田中渺小之草」。 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 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 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 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 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 字也延伸為「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相象,理則相通。 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 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 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

⑼ 關於錯別字的笑話和故事

今天,我看抄了一則故事,笑得我襲差點暈了過去。故事的名字叫《四個錯別字的厲害》。

故事發生在「文革」期間,那時知識青年下鄉插隊「接受再教育」。有個知青給家裡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爸爸媽媽,不要再寄糧票和錢來了。我的糧食狗(夠)吃了。這些天常常下雨,煩悶得很,我的命(傘)也丟了。為了節約鬧革命,我只要你們的老命(傘)。現在公社已經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過兩天我就上吊(調)了。」

家裡的人看信後,全嚇壞了,差點鬧出了人命。

讀完這個故事,作為小學生的我們,除了捧腹大笑之外,還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寫錯別字。消滅錯別字是我們小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⑽ 歷史上因錯別字造成損失的一個故事

泌陽與「日心\」陽 一字毀千軍

閱讀全文

與歷史錯字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