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戰神刑天的故事
刑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之一,和黃帝爭位。
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文臣,酷愛音樂,為炎帝祝壽時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等詩曲
刑天使用的武器是戚,是一種巨斧;還有一塊青銅方盾,古代稱為干。刑天左手握著青銅方盾,右手拿著大斧,直殺到黃帝的宮前。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
黃帝見刑天殺過來,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從宮內殺到宮外,直殺到常羊山旁。刑天招架不及,頭顱被斬落下來。落到地上的刑天之頭,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頭顱。
黃帝為免刑天復活,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裡。刑天沒了頭顱依然站著,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著天空胡亂揮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兩個乳頭當做眼睛,張開肚臍做嘴,繼續與黃帝搏鬥。
看著無頭刑天還在憤怒地揮舞盾斧,黃帝看到刑天如此兇悍,心中升起敬畏之情,便放棄了戰斗。那斷頭的刑天,至今還在常羊山的附近,揮舞著手裡的武器。
這是刑天舞干戚的故事。
(1)刑天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
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紘表示「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刑天舞干戚」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
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其後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② 誰能詳細說一下盤古、刑天、伏羲的故事
【簡介】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神話傳說——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因和黃帝爭神座,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刑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復仇。
當炎帝還是統治全宇宙的天帝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音樂,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後來炎帝被黃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小小一名天帝.雖然炎帝忍氣吞聲,不敢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子孫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刑天左手握著長方形的盾牌,右手拿著一柄閃光的大斧,一路過關斬將,砍開重重天門,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正帶領眾大臣在宮中觀賞仙女們的輕歌曼舞,猛見刑天揮舞盾斧殺將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劍刺斧劈,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遠,便是黃帝誕生地軒轅國。軒轅國的人個個人臉蛇身,尾巴纏繞在頭頂上。兩個仇人都到了自己的故土,因而戰斗格外激烈。刑天想,世界本是炎帝的,現在被你竊取了,我一定要奪回來。黃帝想,現在普天下邦安民樂,我軒轅子孫昌盛,豈容他人染指。於是各人都使出渾身力量,恨不得能將對方一下殺死。
黃帝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又有九天玄女傳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覷(qu)個破綻,一劍向刑天的頸脖砍去,只聽「咔嚓」一聲,刑天的那顆像小山一樣的巨大頭顱,便從頸脖上滾落下來,落在常羊山腳下。
刑天一摸頸脖上沒有了頭顱,頓時驚慌起來,忙把斧頭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亂摸亂抓。他要尋找到他那顆不屈的頭顱,安在頸脖上再和黃帝大戰一番。他摸呀摸呀,周圍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個遍,參天的大樹,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觸摸下,都折斷了,崩塌了,還是沒有找到那顆頭顱。他只顧向遠處摸去,卻沒想到頭顱就在離他不遠的山腳下。
黃帝怕刑天真的摸到頭顱,恢復原身又來和他作對,連忙舉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隨著「轟隆隆」「嘩啦啦」的巨響,常羊山被劈為兩半,刑天的巨大頭顱骨碌碌地落入山中,兩山又合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深深地埋葬起來。
聽到這異樣的響聲,感覺到周圍異樣的變動,刑天停止摸索頭顱。他知道狠毒的黃帝已把它的頭顱埋葬了,他將永遠身首異處。他獃獃地立在那裡,就像是—座黑沉沉的大山。想像著黃帝那洋洋得意的樣子,想像著自己的心願未能達到。他憤怒極了。他不甘心就這樣敗在黃帝手下。突然,他一隻手拿著盾牌,一隻手舉起大斧,向著天空亂劈亂舞,繼續和眼前看不見的敵人拚死搏鬥起來。
這種景象是多麼壯觀啊!失去頭的刑天,赤裸著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兩乳當作眼,把他的肚臍當作口,他的身軀就是他的頭顱。那兩乳的「眼」似在噴射出憤怒的火焰,那圓圓的臍上,似在發出仇恨的咒罵,那身軀的頭顱如山一樣堅實穩固,那兩手拿著的斧和盾,揮舞得是那樣的有力。
看著無頭刑天還在憤怒地揮舞盾斧,黃帝心裡一陣顫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他不敢再對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那斷頭的刑天,至今還在常羊山的附近,揮舞著手裡的武器呢。
幾千年後,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贊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贊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斗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
【歷史資料】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戴,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祗,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紘表示「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形夭無千歲」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到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引申意義】
到了後世,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徵,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斗之神。幾千年後,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贊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贊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斗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
而在現代,刑天常常成為電腦游戲的角色,多是因為其獨特外形、悲劇性和勇猛形象有關。
這是刑天的!!!
③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刑天戰皇帝讀後感怎麼
說明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以及對待困難全力以赴,但不能被困難打倒,穩定心神的能力很重要。
④ 華夏的神話故事
《人物》
創世大神:盤古
造物大神:伏羲
女媧
燭陰(燭龍):「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燭龍是 北方大神,創造了北方世界,極光是他的化身,擁有控制全世界所有自然現象的力量(一般認為其本是北方民族神話中的創世神)
五帝:
南方火德炎帝
中原土德黃帝
西方金德少昊:名摯,號金天氏,黃帝之子,喜好音樂.
北方水德顓頊:黃帝之孫,高陽氏,繼黃帝後主宰三界,定日月星辰之位,隔絕天地使人神再難互通.
東方木德帝嚳:黃帝曾孫,高辛氏,在位70年,天下大治.
(搜神中的當代五帝出自《尚書》:「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
四方屬神:
南:火神祝融:夏季之神,鳳凰化身,獸身人面,乘兩龍。一說 與燭龍是同一人.
西:金神蓐收:秋神,刑神,掌管日落之神。少昊的小兒子。人臉虎爪、遍體白毛、手持大斧、身乘雙龍.
北:水神共工:炎帝後裔,顓頊稱帝時造反,被祝融打敗後撞塌不周山.
海神禺強:又名禺京,字玄冥,冬神,風神,人面鳥身.
東:木神句芒:春神,草木神、生命之神,日出之神.少昊之子,人面鳥身.
搜神中出現人物(不全,待補充):
蚩尤
雨師妾:「雨師妾在其(湯谷)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赤松子:「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遊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干寶《搜神記》
刑天:「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與天帝爭神的魔頭,一說為炎帝部將,為炎帝復仇而向黃帝宣戰。
誇父:誇父追日渴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說是炎帝部將,戰敗後被應龍所殺,也有人說誇父是1個巨人族,這2個誇父不是同一人。
應龍:黃帝首席大將,殺蚩尤,誇父,黃帝統一後被貶南方,為雨神
西王母:「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少典:炎帝和黃帝的父親
石夷:「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西風之神,觀像之神,一說為古代天文學家
西海老祖:「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西海水神,風神
天吳:「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謂水伯。其為獸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
雷神:「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黃帝殺夔牛做鼓後,又把雷神殺了,用他大腿骨做了鼓槌...
陸吾:昆侖山神,黃帝宮中總管 「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英招:槐江山神,黃帝的園丁 「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
王亥(圍靈山的土族大將):商湯的祖先,一說為商業之祖
燭鼓,欽毗:「鍾山之神,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毗殺葆江於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
瑤姬(南陽仙子堂妹,赤松子未婚妻):炎帝四女,巫山神女
風伯雨師:曾是黃帝的屬臣,後來卻助蚩尤與黃帝作戰,被旱魃所敗
靈山十巫:「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古代的醫生
冰夷:「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 女河伯,一說河伯之妻/女
黃姖:「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屍。有比翼之鳥。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於兒神:「夫夫山)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於江淵,出入有光。」
-----
《黃帝戰蚩尤》
炎黃匯合後,另一次著名的大戰是發生在黃帝和蚩尤之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屬於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斗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 黃帝正是在對內兼並和對外抗禦的兩場戰爭之中,大顯神威,確立了他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出於對中華民族始祖的愛戴,後世
又把許多文化史上的發明創造,如車、陶器、井、鼎、音樂、銅鏡、鼓等,歸功於黃帝,或是黃帝的臣子。黃帝在神話中又成了一個善於發明創造的文化英雄。
《女媧》
女媧(拼音:nǚ wā),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而後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
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里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
另外你問的「一直的故事」其實應該是想了解「上古神話」這個真的太長了。。給你推薦一本《上古神話演義》,這本書應該可以幫你。下面是這這本書的一點點目錄目錄
第1章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
第2章 皇娥夢游穹桑 盤瓠應運降世
第3章 共工氏稱霸九州 女媧氏摶土為人
第4章 女媧氏煉石補天 共工氏重霸九州
第5章 共工顓頊爭天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
第6章 下絕手平定共工 上恆山再戮諸懷
第7章 後稷初生遭三棄 帝嚳出巡守西北
第8章 簡狄吞燕卵 稷澤出玉膏
第9章 萯山遇吉神 嫦娥奔月宮
第10章 簡狄剖胸生契 帝嚳挈女南巡
第11章 游嵩山途遇奇獸 憶往事細說蚩尤
第12章 蚩尤遭敗績 黃帝得成仙
第13章 豐山有異物 房王兵虐民
第14章 房王作亂圍嚳 盤瓠智建神功
第15章 後羿將兵來救 盤瓢負女遁去
第16章 帝嚳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
第17章 唐堯初降生 丹丘來進貢
第18章 盤瓠逸去帝女歸 帝嚳東海訪柏昭
第19章 帝嚳納妃羲和女 盤瓠子女到亳都
⑤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引用的典故
刑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神話傳說——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刑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復仇。(另有一說認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頭的意思) 當炎帝還是統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歌曲,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後來炎帝被黃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雖然忍氣吞聲,不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兒子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武器
刑天左手握著長方形的盾牌,右手拿著一柄閃光的大斧,一路過關斬將,砍開重重天門,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正帶領眾大臣在宮中觀賞仙女們的輕歌曼舞,猛見刑天揮舞盾斧殺將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劍刺斧劈,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常羊山一役
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遠,便是黃帝誕生地軒轅國。軒轅國的人個個人臉蛇身,尾巴纏繞在頭頂上。兩個仇人都到了自己的故土,因而戰斗格外激烈。刑天想,世界本是炎帝的,現在被你竊取了,我一定要奪回來。黃帝想,現在普天下邦安民樂,我軒轅子孫昌盛,豈容他人染指。於是各人都使出渾身力量,恨不得能將對方一下殺死。
黃帝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又有九天玄女傳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覷(qu)個破綻,一劍向刑天的頸脖砍去,只聽「咔嚓」一聲,刑天的那顆像小山一樣的巨大頭顱,便從頸脖上滾落下來,落在常羊山腳下。
刑天一摸頸脖上沒有了頭顱,頓時驚慌起來,忙把斧頭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亂摸亂抓。他要尋找到他那顆不屈的頭顱,安在頸脖上再和黃帝大戰一番。他摸呀摸呀,周圍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個遍,參天的大樹,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觸摸下,都折斷了,崩塌了,還是沒有找到那顆頭顱。他只顧向遠處摸去,卻沒想到頭顱就在離他不遠的山腳下。
奸詐
黃帝怕刑天真的摸到頭顱,恢復原身又來和他作對,連忙舉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隨著「轟隆隆」「嘩啦啦」的巨響,常羊山被劈為兩半,刑天的巨大頭顱骨碌碌地落入山中,兩山又合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深深地埋葬起來。
聽到這異樣的響聲,感覺到周圍異樣的變動,刑天停止摸索頭顱。他知道狠毒的黃帝已把他的頭顱埋葬了,他將永遠身首異處。他獃獃地立在那裡,就像是—座黑沉沉的大山。想像著黃帝那洋洋得意的樣子,想像著自己的心願未能達到。他憤怒極了。他不甘心就這樣敗在黃帝手下。突然,他一隻手拿著盾牌,一隻手舉起大斧,向著天空亂劈亂舞,繼續和眼前看不見的敵人拚死搏鬥起來。
氣魄
這種景象是多麼壯觀啊!失去頭的刑天,赤裸著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兩乳當作眼,把他的肚臍當作口,他的身軀就是他的頭顱。那兩乳的「眼」似在噴射出憤怒的火焰,那圓圓的臍上,似在發出仇恨的咒罵,那身軀的頭顱如山一樣堅實穩固,那兩手拿著的斧和盾,揮舞得是那樣的有力。
看著無頭刑天還在憤怒地揮舞盾斧,黃帝心裡一陣顫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他不敢再對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那斷頭的刑天,至今還在常羊山的附近,揮舞著手裡的武器呢。
幾千年後,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贊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贊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斗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
歷史資料
刑天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戴,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祗,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紘表示「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形夭無千歲」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到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山海經》
於《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刑天詳盡的事跡:「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武臣,酷愛音樂,為炎帝祝壽時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等詩曲。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用昆吾劍斬去顱。 黃帝為免刑天復活,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裡。然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斗,是為悲劇性的人物.
引申意義
到了後世,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徵,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斗之神。幾千年後,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贊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贊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斗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曾引用此句激勵龍文章等川軍團的士兵,表示要奮勇抵抗日本。
在當代詩歌史中,著名的圓明園四才子之一刑天也以此為筆名。刑天,1964年11月7日生於北京,原名唐伯志,曾用筆名邢天。著有詩集《隱痛》,《魔山理論:股市穩定獲利原理》。80年代初刑天的一句打倒北島的口號,宣告了第3代詩歌運動的興起。
刑天的精神
刑天是中國上古神話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敗,他一人手執利斧和盾牌,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親自披掛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裡。刑天雖斷了頭,卻仍不泯志。沒了頭顱的刑天又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斗不止。與黃帝再決雌雄。
刑天舞干戚東晉詩人陶淵明亦深受感動,做《讀山海經》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刑天與黃帝的爭斗,乃是炎黃戰斗的延續。刑天部落雖然失敗,但刑天那種絕不屈不撓絕不服輸的頑強的戰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後世人民的心中,常為後人稱頌。刑天,象徵著一種永不妥協的精神!
由於黃帝是作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帝,而炎帝作為古代重要部落的一支也在神話傳說中被神化與正化。刑天的「歷史」定位或是感情定位一直難以確定。許多文獻稱其為凶神,對他的反抗行為一筆抹殺,能被古代價值觀所推崇的大概只有其「鍥而不舍」了。刑天,作為一個古代神話中的「特型角色」,他那獨特的個性是由封建社會皇權意識所決定的。刑天的勇猛、忠心、武功等等正是對古代帝皇座下武將的理想化寫照。刑天的精神,從封建的護主精神衍生而來,在經過數千年文化歷史的浸染中走到了現在,他所代表的現代意義更具有英雄主義的浪漫與悲壯色彩。可以說,刑天精神與騎士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並存的今天,它更容易被中國年輕人理解與尊重,也更容易走上世界文化的「神壇」。
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削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刑天吞不下這口氣,他一人手執利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立起身來,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斗不止。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⑥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 刑天
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斗。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贊頌刑天的精神。
刑天是中國上古神話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敗,他一人手執利斧和盾牌,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親自披掛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裡。刑天雖斷了頭,卻仍不泯志。沒了頭顱的刑天又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斗不止。與黃帝再決雌雄。
東晉詩人陶淵明亦深受感動,做《讀山海經》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刑天與黃帝的爭斗,乃是炎黃戰斗的延續。刑天部落雖然失敗,但刑天那種絕不屈不撓絕不服輸的頑強的戰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後世人民的心中,常為後人稱頌。刑天,象徵著一種永不妥協的精神。
由於黃帝是作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帝,而炎帝作為古代重要部落的一支也在神話傳說中被神化與正化。刑天的「歷史」定位或是感情定位一直難以確定。許多文獻稱其為凶神,對他的反抗行為一筆抹殺,能被古代價值觀所推崇的大概只有其「鍥而不舍」了。刑天,作為一個古代神話中的「特型角色」,他那獨特的個性是由封建社會皇權意識所決定的。刑天的勇猛、忠心、武功等等正是對古代帝皇座下武將的理想化寫照。刑天的精神,從封建的護主精神衍生而來,在經過數千年文化歷史的浸染中走到了現在,他所代表的現代意義更具有英雄主義的浪漫與悲壯色彩。可以說,刑天精神與騎士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並存的今天,它更容易被中國年輕人理解與尊重,也更容易走上世界文化的「神壇」。
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⑦ 我國古代還有許多神話故事,如「後羿射日」「誇父追日」「刑天舞干戚」說說這些故事的含義
歷史上有一個大羿,一個後羿,均出自東夷,前者是帝堯時人物,後者是夏太康時期人物。射日的不是後羿是大羿。
⑧ 中國神話故事二十個有哪些
誇父追日、女來媧補天、嫦娥奔自月、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 、大禹治水、哪吒鬧海、女媧造人、吳剛伐桂、盤古開天、刑天舞干戈、黃帝戰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牛郎織女、許仙和白娘子、天仙配、干將莫邪、孟姜女哭長城。
拓展資料: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
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託、人類的嚮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神話的產生還取決於當時的社會性質。當時人們必須依靠集體,共同獲得生活資料,抵禦野獸和敵人;勞動所得有限,必須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與自然的主要矛盾,成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釋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為神話的主要內容。同時,由於人們的利益一致,在集體生產中涌現出來的技藝超群、勇敢剛強的人物,受到全體成員的崇敬,其被賦予神奇的能力而成為神或半神。在他們身上,寄託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願望。
⑨ 刑天和後羿是什麼關系
在電視劇《精衛填海》中,後羿是戰神刑天的兒子。講述了炎帝和刑天、誇父等追殺地魔獸的時候,一不小心被萬年毒火所圍困。斗爭中,戰神刑天被殺害了,誇父急忙救走了刑天的兒子後羿,往北極冥海一帶逃亡。
後羿雕塑
邪魔沒有了天神們的對抗,他得到了幽暗之靈,一統人間。刑天將死之時,將自己身體內的神力全部都給了兒子後羿。後羿長大後,為父親刑天報仇,最終打敗了邪魔。
而歷史上有另外一個後羿,生活在夏朝初年,他是黃河流域下游一個部落的首領,至於後羿的父母是誰,後人無從得知。相傳,後羿部落名叫窮國,因為水源充沛,關照充足,後羿部落的畜牧業比較發達。後羿部落的人都有很多牲畜,平時狩獵或者採集,都用牲畜拉出,以動物之力代替人力。後羿是一位具有野心的首領,因為部落人們生活富足,他便想自己稱帝,奪取夏朝的政權。太康的父親是夏啟,夏啟在位時,別的部落都不敢來犯。太康繼位後,一門心思都在玩樂上,根本沒有時間來處理國事。太康無心關心政事,常年在外打獵,這恰好為後羿奪取政權提供了基礎。有一次,太康在洛河之北狩獵,每天帶領著侍衛穿梭在叢林之中,太康興致勃勃,居然忘記了時間。等到他想回家的時候,已經被後羿軍隊隨阻礙。太康由此退下阿勒政治舞台。後羿收買人心,為獲得夏朝政權做努力。不久之後,後羿終於奪取了夏朝政權,成為第六位君主。
後羿的故事
後羿是窮國的君主,後來奪取了夏朝政權,自己稱帝八年。夏啟成為夏朝的君王之後,有一個名叫扈氏的部落起兵反抗夏朝,夏啟率領部隊和扈氏展開了一場斗爭,扈氏被消滅。之後,再也別的部落看見扈氏下場,再也不敢輕易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