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汪直怎麼死的
汪直
被斬首於浙江省杭州府宮港口而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2月5日,由於汪直行動過於招搖,他在杭州西湖遊玩期間,被巡按御史
王本固
誘捕,明廷命令攻擊舟山的
毛海峰
、大友家朝貢船隊,毛海峰據山而守,明軍屢攻不克。
毛海峰和大友船隊趁機打破包圍,揚帆而去。此後毛海峰和謝和(謝老)等率領汪直的舊部多次進犯福建沿海。此外,汪直的一部分舊部也投靠吳平、張璉等福建一帶的海賊,倭患反而更加嚴重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12月25日,汪直被斬首於浙江省杭州府宮港口。
(1)歷史人物汪植擴展閱讀:
人物事跡
1501年4月3日,出生於徽州歙縣雄村拓林。本姓可能為王,名鋥,綽號「直」。日本側和民間史料稱之為「
王直
」,有學者認為他在海上違法貿易時冒用母姓「汪」而在自稱為「汪直」。(汪直的義子王滶與王一枝、侄子王汝賢皆姓王而非明史中的汪)
嘉靖十九年(1540年),汪直和同鄉徐惟學在與福建漳州人葉宗滿、謝和、方武一同赴廣東進行海外貿易。
同年抵達日本的五島群島中的福江島,受到大名宇久盛定的歡迎。當時五島群島的名稱為「值賀島」,他在海上看到五個山峰,故自號「五峰」,日本人也受到他的影響,將值賀島的名稱改成五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汪直
⑵ 成化十四年汪直的歷史原型是怎樣的與西廠有什麼關系
根據分析來看,成化14年汪直的歷史原型就是明朝西廠的創辦者,所以說汪直和西廠的關系就是創立的關系,如果說沒有汪直這個人物的話,可能在明朝的時候就不會有西廠的存在,我們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宦官把持著重要的權利,當時分為東廠和西廠,而汪直就是西廠的負責人,汪直從小就是在宮中長大的,所以對於宮中生存的方法掌握的非常清楚,而且懂得權謀伎倆,知道如何討好當權人,所以後來獲得了明憲宗的賞識,在宮中創辦了西廠地位,扶搖直上。
汪直最終是死是活也沒有人知道,因為歷史上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我覺得汪直如果一直在皇帝的身邊,可能也不會落得被彈劾的下場,畢竟遠離皇帝,身邊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預料到。
⑶ 歷史上姓汪的的名人與姓董的壞人
汪姓:
汪 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
汪 華:績溪(今屬安徽省)人,唐時因功封越國公。少以勇俠聞,隋朝末年,割據稱王,保境安民,武德間為王雄誕所敗,遂降。授總管六州軍事和歙州刺史,封越國公。
汪 藻:德興(今屬江西)人,南宋文學家,崇寧進士。高宗時,累拜翰林學士,後升顯謨閣學士,博極群書,志不釋卷,有《浮溪集》。
汪直(?-1559年),大明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易商人,著名海盜,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系人物而有較大歷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但最終因為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被兵部尚書胡宗憲(徽州績溪人)誘殺。
汪 昂:安徽休寧人,清代醫學家,集當時醫方之大成,對普及醫學頗有貢獻。有《素靈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
汪 中: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清代學者、駢文家,對經學、方誌學等均有著述,尤精於先秦諸子之學,有《廣陵通典》、《容甫先生遺詩》等。
汪 昂:清代醫學家,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
汪伯彥:今安徽省祁門人,宋時宰相,頗有政績。
汪應辰:今江西省玉山人,宋代名臣。十八歲中狀元,因逆秦檜主和議,被貶為通州通判。秦檜死後,方調回朝中任職,因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而聞名,官至吏部尚書。著有《文定集》。
汪元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被俘囚禁牢中時,他常去探望,兩人唱和歌頌抗元活動,表現出英雄氣節。
汪大淵:江西南昌人,元末航海家。自幼好游,至正中,年甫二十,即買舶浮海,前後兩下東西洋,越數十國。就清中葉以前,其游蹤之廣泛,汪氏當居前列。有《島夷志略》。
汪士鐸:清江蘇江省寧(今南京)人,他提出了人口論,把「世亂」之由歸於「人多」。著有《汪梅村先生集》、《南北史補志》、《悔翁筆記》等。
汪士慎:安徽省休寧人,清代著名書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善詩,精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善畫梅,筆墨清勁,有《巢林集》傳世。
汪由敦:清代軍機大臣,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
汪大燮:浙江省錢塘人,民國時曾任熊希齡內閣教育總長,後任交通總長、外交總長、代國務總理等。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1883年-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省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省三水。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武昌起義後獲釋。曾任《民報》主編。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抗戰爆發後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1938年12月29日,發「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安,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公開為日本侵略者辯護,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組建偽「國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4年11月10日,汪病死於日本名古屋。
董姓: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官至太師、郿侯。原本屯兵涼州,於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權。其為人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聯合討伐,但聯合軍在董卓遷都長安不久後瓦解。後被其親信呂布所殺,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領。
⑷ 汪植是歷史上的人物嗎(醫館笑傳)
是的。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版宗萬貴妃。歷任御權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⑸ 明朝歷史上有幾個汪直
很多。但歷史上留下記載的,至少有四個。
一個是明憲宗時期的太監,權宦之一版;
一個是明景帝第一任皇權後--汪皇後的父親。
第三個是明嘉靖年間的著名海盜,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但最終因為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被兵部尚書胡宗憲誘殺。
第四個是明成祖、仁宗、宣宗時期的官員。永樂二年進士,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
⑹ 汪直是太監嗎 歷史上明朝的太監汪直娶妻了嗎
是太監,史書抄沒有記載襲汪直娶妻。
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⑺ 明朝太監汪直簡介 明朝汪直是怎麼死的
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明朝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易商內人,著名海盜。容
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系人物而有較大歷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
後時任浙直總督胡宗憲(徽州績溪人)和其幕僚徐渭主張對其招安, 但卻被時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殺。
(復制於網路)
⑻ 明朝 汪直是怎麼死的
明代歷史上有兩個叫汪直的著名人物,一個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宦官,這個汪直初為憲宗版寵妃萬貴權妃身邊的小內侍,後被委派伺察刺事而受到信任,幫助萬貴妃取得了朝廷大權,因此得到明憲宗的寵信而領西廠,兼職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勢遠在錦衣衛和東廠之上。成化十五年,憲宗又詔令汪直訓邊,得以監管指揮九邊兵馬。後來因為東廠宦官尚銘所忌,在朝臣許寧、中官阿丑的聯手下,他遭揭發諸項罪行被明憲宗貶逐而亡。 另一個是嘉靖年間的著名海盜,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但最終因為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被兵部尚書胡宗憲誘殺。 明朝還有一個叫王直的著名人物,為永樂二年進士。在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明英宗將親征也先,命他留守北京。英宗全軍在土木復沒,時變倉卒,朝議屢上,皆以他為首。景泰帝時,力主派遣使臣迎接英宗回歸北京,乞休歸,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天順六年卒,贈太保。有《抑庵集》。
⑼ 明朝歷史上有幾個汪直
很多。但歷史上抄留下記載的,至少有四個。
一個是明憲宗時期的太監,權宦之一;
一個是明景帝第一任皇後--汪皇後的父親。
第三個是明嘉靖年間的著名海盜,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但最終因為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被兵部尚書胡宗憲誘殺。
第四個是明成祖、仁宗、宣宗時期的官員。永樂二年進士,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