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安市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
寧安市是一個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等多個民族回的聚居地,民答間文學也體現出多民族的特點,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間文化。
順治十年以後,寧古塔時滿族就和漢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由於長期雜處,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因而形成了寧古塔滿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風」又有「中土之禮」的民族特色。
滿族的民間口頭文學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古老民族的經濟生活、意識形態、信仰崇拜、性格素質、語言特點、風土民情等。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傳統。朝鮮族男人和老年婦女喜歡穿素白衣服,年輕婦女喜著色澤鮮艷的綢緞。服裝特點是短衣長褲,婦女短衣長裙。
回族兄弟不擅長歌舞,但在文娛活動上也有他獨特的藝術愛好。他們喜歡耍龍燈、舞獅子。男女以長衫為主。喜著藍、青、灰、白顏色。男人常戴白色圓布帽,婦女頭部愛蒙青紗。
風俗傳說是圍繞風俗習慣及節日活動而形成的。這些傳說以文學手法來說明某種風俗形成的原因,節日活動的構成,飲食起居的特別規定等等。這些傳說依靠風俗帶上了文化色彩。
B. 寧安的地方名人
寧安是「五四」青年運動領袖之一馬駿的故鄉,東北抗日聯軍四軍、五軍的誕生地和專主要戰場之一。中共早期屬革命活動家張聞天,抗日名將周保中、李范五、李延祿、李荊璞等都在這里生活戰斗過;渤海國王大欽茂、抗俄名將黑龍江首任將軍薩布素、愛國詩人吳兆騫等諸多歷史人物在此留下傳奇故事。 大祚榮,本名祚榮無姓,後因其尊稱而取姓為大氏。靺鞨族粟末部人,公元7世紀末中國東北地區渤海郡國的創始人(698—719年在位),謚號:大聖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政治家,史稱創造渤海的海東盛王。
C. 在古代,那些被發配到寧古塔的女人為什情願自殺也不去呢
D. 抗日英雄及簡短的故事
符克,1915年出生於海南文昌縣一個華僑之家。1928年就讀於廣州南海中學,1933年僑居越南,在西貢當小學教師。1935年,符克回國入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春,符克赴延安陝北公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中共中央為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廣大海外華僑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抽調人員組成海外工作團,到東南亞各國開展華僑工作。符克被選入海外工作團,受黨的派遣,前往越南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符克利用自己在越南的親朋好友關系,深入各種工會組織,奔走於大街小巷,和華僑促膝談心,宣傳抗日救亡,在華僑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經過他的艱苦努力,越南瓊僑救國會宣告成立,符克當選為常委。救國會積極在越南華僑和青年學生中開展如火如荼的救國救鄉募捐抗日等運動,支援祖國抗戰。
1939年2月,日軍侵佔瓊崖的消息傳到越南。在符克的建議下,瓊僑救國總會於3月組織越南瓊僑回鄉服務團,委託符克任團長。服務團發動旅越華僑堅決抗日,誓死衛國,保衛家鄉。服務團的團員們放棄安定的生活,跟隨符克回到瓊崖參加抗日斗爭。
不久,在中共瓊崖特委的支持下,以「救國救鄉」為目標的「瓊崖華僑回鄉服務總團」於1940年6月19日宣布成立,符克任團長。在符克的領導下,服務總團分成若干工作隊,活躍在瓊崖的城鎮、椰林和村寨。他們積極進行戰地救護、開展宣傳抗日等工作,組織各種抗日團體,有力推動了瓊崖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1940年春,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服務總團的抗日活動也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限制和威脅。對於抗日斗爭中的危險,符克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我在艱險的環境中生活,倘不敢冒險前進,尋求民族出路,祖國是不會有光明的。」「我的工作是在危險環境中進行,似隨時都有生命之虞,假如萬一遇有不幸,那也是我所負的歷史使命的完結。」1940年8月,符克被國民黨頑固派陰謀殺害,年僅26歲。
安順花,朝鮮族,1909年出生於朝鮮咸鏡南道瑞川郡一個貧苦的家庭。
1930年10月,安順花和丈夫一起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反日會」,負責通信聯絡工作。她工作認真,積極勇敢,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1931年1月,安順花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朝鮮族女黨員。從此,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事業中。
1932年4月,李鳳珠被黨組織調到金區黨委工作,安順花參加了抗日游擊隊。1933年秋,安順花帶領7名婦女為抗聯游擊隊縫制軍裝。1934年春,她帶領的縫紉組被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四團縫紉隊,安順花任隊長,從此開始了艱辛的軍工生活。她帶領縫紉隊背著機器和布匹隨部隊轉戰,利用日偽軍「討伐」的間隙生產軍服。從琿春到汪清,從金倉到寧安,到處都留下了縫紉隊的足跡。
1934年夏,中共東滿特委指示第二軍獨立師分南北兩路轉移,組織上決定讓安順花帶著孩子轉移到寧安縣馬廠二道溝,擔任護理傷員和炊事員的工作。在艱苦的對敵斗爭中,安順花的小女兒因為病餓夭折了,她的大兒子也和收養他的大娘一起被日寇殺害。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安順花的革命意志,她早已做好了為抗日獻出一切的准備。
1936年秋,安順花回到縫紉隊,在深山裡為部隊趕制軍衣。1937年3月26日,日偽「討伐隊」來密營襲擊。安順花組織大家把糧食和縫紉工具等埋在兩米深的山澗積雪下,然後向山頂撤退。為了引開敵人,掩護同志們,她毅然向一個小山坡跑去,不幸負傷被捕,敵人對她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審訊、逼問,撕扯她的頭發,撕破她的衣裳,砍掉她的雙手,都沒能使她屈服。兇殘的日寇用削好的木楔子一根根釘入她的胸部和腹部,直到氣絕。安順花,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朝鮮族的抗聯戰士,英勇犧牲,年僅28歲。
黃毓全,號莫峙,廣東台山石坂潭人。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5歲喪父。曾就讀於勝壘中學,畢業後進入航空學校學習。1924年赴芝加哥入其兄毓沛創辦的三民飛機練習所任機械教師。1926年隨兄回國,任廣東航空處中校飛行員。次年受命赴蘇聯研究軍事航空,入陸軍第二航空學校學習。1928年回國,歷任廣東航空學校檢驗股股長、廣東航空第一隊分隊長、中央航空第六中隊分隊長等職。1932年初,黃毓全新婚蜜月後自廣州返南京,途經上海時,值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目擊侵華日軍罪行,請命參戰殲敵獲准。2月5日(農歷除夕)中國空軍首次投入對日作戰,黃毓全在激戰中不幸犧牲,為中國空軍抵抗外侮捐軀第一人。
E. 寧古塔的由來,在什麼地方
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相傳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舊2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地。其地原為渤海故壤、上京龍泉府故址,距今縣城35千米(今寧安東京城)。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長期為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每年六月,派出官員至黑龍江下游普祿鄉,收受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居民貢貂。17世紀中葉,俄國哥薩克侵擾黑龍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討。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縣治所在地。
寧古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扎軍隊。地名由來傳說不一,據《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占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
寧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極建國號大清後,任命吳巴海為鎮守寧古塔副都統,前後共有73任。由於寧古塔處於邊塞要沖,光緒九年(1883)另設差大臣一員,此員為吳大澄,是清末洋務派著名人物。
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作為國防重鎮的寧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因此寧古塔與盛京齊名。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時存300年多年的國防重鎮,遺留下許多歷史文物,其中 古城城東4公里的覺羅古城最為著名,傳為清始祖發跡之處,城外有古墳多處,包括薩布素將軍墓;城內廟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損壞;還有天聰年間修建的大石橋和橋下的潑雪泉等。
黑龍江寧安,清時稱寧古塔,滿語「六個」音譯。傳說初時有兄弟六人在那裡居住,與清室攀得上遠親。寧古塔無塔,吳江學子吳兆騫(字漢槎)曾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顧貞觀以《金縷曲》二首言於納蘭性德,通過大學士明珠(納蘭之父),吳才得回故園,三年後病逝,有《秋笳集》傳世。
寧古塔
是一首流人詩
寧古塔曾是
最不吉利的符咒
瞬間會化作
高枕錦衾中的惡夢
和江南士子的眼淚
科場中舉
仍需復試
無辜有幸
迷案哪說得清
兵衛旁邏
詩心難免戰栗
惱怒聖上抑或
輸他覆雨翻雲
都將成為文字獄里的故事
須知逃過打殺
流放是極為仁厚的刑罰
縱是江左鳳凰賈生再世
今後種種不幸
亦該由心靈慢慢消受
便讓災難淘盡虛浮
去尋求生命之底蘊
行路悠悠
蕭蕭古寺空渺
遼金宮闕寒蕪
山非山
水非水
生死從此兩樣
吟詩
吟一路才情
以無心有思
點綴白山黑水
日落官莊
官莊人皆骨瘦如柴
授徒謀生吧
間或七子之會
詩酒唱和
莫道母老家貧子幼
冰與雪
周旋久
凄苦改變不了詩人本性
茫茫塞外不能否定
浩浩寒風不能嘲笑
歲月年輪剪輯往事
黑松黃土攪動鄉心
一首晚眺又一首晚眺
眺滿眼大漠瘡痍
眺滿心相思相累
晚眺莫登台
晚眺莫憑欄
卻怎奈得纏綿秋夜,夢里
葉落吳江
吳江水流不盡濃愁
更何況巴將軍家塾
覺聽松花江那般
俄清戰事正忙
然而天地盪盪
冥默於秋笳半卷
填不滿採花老婦粗米一碗
遙想負役經年的朋友
彷彿從冰天雪地里走來
當年森羅閉壘間
握不住筆的手
卻如今小拭龍泉
血浸書囊
詩人豪氣
寫意了古法壇的黃昏
膽賦驚嘆的
豈止是塾師
閱遍滄桑
閱遍流放的離騷和入獄的史記
詞賦窮邊匹馬不還
作詩也做個邊人
河梁告別之詩
山陽死友之傳
人間古道
冰雪中寫就的金縷曲
又寄與冰雪
正好讓漢槎暖手哇
容若的淚浸濕了納蘭詞
要不怕辜負了真情
該從文化的路途回家呵
征馬寒旌
金柝聲聲
送人從軍
白發關夫猶在
霍去病馬援的故事都入漢墓
薩布素死國有懷
文士的惦念
切莫太多
告別關東
告別寧古塔
吳兆騫
歸期載不動行篋里的詩
黃河水千年一清
流人詩卻能使
河清人壽
雲也依舊
天也依舊
數百年憂患都隨金鑾殿去了
站在關東
歷史的風景線
遙看寧古塔
只看到一首流人詩
F. 中國八大古都都是哪裡,各經歷了多少朝代
中國八大古都為: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安陽、鄭州。各經歷的朝代為:
一,西安
定都於此的朝代: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秦、西魏、北周、隋、唐;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二,洛陽
定都於此的朝代: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 、後唐;
九朝古都特指洛陽,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批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九在古代被認為是最大的數字,泛指數量之多,洛陽實則為十三朝古都。
三,北京
定都於此的朝代:春秋戰國、遼、金、元、明、清 。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四,開封
定都於此的朝代: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
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五,南京
定都於此的朝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中華民國;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六,杭州
定都於此的朝代:吳越、南宋;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七,安陽
定都於此的朝代:夏朝、商朝、春秋衛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
安陽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屬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因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被發現於安陽殷墟,故安陽更有「中華第一古都」之稱。
八,鄭州
定都於此的朝代:商。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G. 黑龍江寧安縣滿洲正白旗付姓,清朝祖姓是什麼
呵呵!前兩位都整的是愛新覺羅,這是不可能的,是在逗玩呢!回
而滿族付姓老姓最大的可能答是「富察氏」。
富察氏本是歷史悠長的女真姓氏。淵源廣大,支大根深,唐末女真三十姓就有富察氏記載。
世居沙濟,葉赫,額宜湖,札庫塔,蜚悠城,訥殷,額庫倫,吉林烏啦,長白山散居九處。
至於你家屬哪一支,要看遷徙史、古居地、現居地、家譜家族排字及家族故事來認定。
現在只能回答你:
很有可能是富察氏!
H. 牡丹江市歷史
牡丹江是一座歷史積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的一支就在這片土地上揭開了牡丹江流域人類歷史的最早篇章。
牡丹江歷史發展脈絡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龍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鏡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鶯歌嶺原始村落遺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鋤頭,是黑龍江省發現最早的農業生產工具,表明鶯歌嶺人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出土的4隻惟妙惟肖、形態各異的小陶豬形象與近代東北各地飼養的大民豬有某些相似之處,屬野豬向黑龍江地方豬種的過渡類型,是研究黑龍江泥塑最早的實物資料。鶯歌嶺的文化遺存,記載了牡丹江流域人類從童年時代起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也將牡丹江流域的人類歷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財特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眾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洲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洲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滿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 牡丹江歷史圖片
I. 寧夏中衛歷史
中衛歷史悠久,據記載,春秋時羌戎雜居,秦屬北地郡,漢置郡設「眴卷縣」,明時朱元璋屯田邊,設軍事建置「中衛」,逐成地名,沿用至今。
據中衛境內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岩畫、香山岩畫遺跡表明: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此活動,繁衍生息。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出兵擊敗義渠分置隴西、北地、上郡,中衛地屬秦北地郡,沿河置障塞,設邊戍守。公元前213年,秦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長城自蘭州經中衛北接賀蘭山北趨陰山。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北地郡西南析置安定郡、設目眴卷縣,轄屬今中衛地(治在今中寧縣南古城鄉)。
東漢建安十六年十月夏候淵自安定領兵西進涼州,在縣西部安營紮寨,此地謂之營盤水至今。
西晉泰始初年,河西鮮卑族移居牽屯山(衛寧黃河南岸山地)西,石勒部屯居麥田山(今中衛香山及以南山地)。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在靈州黃河外(黃河以西,衛寧黃河北)180里置豐安縣,隸靈武郡。此為境內第一個縣級行政建置。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佔領靈州等地。地入西夏國,置力吉里寨,蒙語俗呼應吉里(相當於縣建置,治今中衛城),境內置西壽監軍司,夏都六年(公元1062年)改為保泰軍。
北宋元豐四年,遼大康七年、夏大安七年七月,宋軍五路西征。劉昌祚大敗夏軍10萬,引地即今中衛宣和鎮南,大戰場灘由此得名。南宋蒙古兵越沙陀(今沙坡頭)至黃河九渡攻佔應吉里寨(中衛),元時稱應理州。弘治六年,參將韓玉修築勝金關,駐兵防守。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二月,改中興路為寧夏總管府,升應吉里為州,治原中衛縣城,隸寧夏府,與鳴沙州分治。
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一月,以慶王右護衛改置寧夏中衛,治元應理州城,鳴沙州並入,隸陝西都司,中衛之名由此始。
清初沿明制,並轄香山地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設中衛驛丞,由寧夏西路同知兼。雍正二年十月丁酉(公元1724年12月12日),清廷議准置寧夏府,改寧夏中衛為縣,隸甘肅省寧夏府。寧夏西路同知及中衛營副將協署仍駐中衛。海原縣屬平涼府。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十月,改設中衛縣渠寧驛丞兼巡檢銜,管新、舊寧安二堡事,並從渠口移駐寧安堡。
中華民國建立後,原中衛縣建置及隸屬關系未變,縣駐寧安堡。1929年元月,寧夏省正式建立,原中衛縣直隸之。1933年12月,從勝金關、山河橋以東析置中寧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寧夏省,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之,1972年設置銀南地區,轄屬原中衛縣和中寧縣至1998年。1998年銀南地區撤地設立吳忠市,原中衛縣、中寧縣屬之。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地級中衛市等有關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國函〔2003〕139號):一、同意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駐沙坡頭區濱河西路。二、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以原中衛縣的行政區域為沙坡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西街。三、中衛市轄從吳忠市劃入的中寧縣、從固原市劃入的海原縣和新設立的沙坡頭區。[1]
2004年2月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的通知》(寧政發[2004]12號):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駐原中衛縣濱河西路。中衛市轄從吳忠市劃入的中寧縣、從固原市劃入的海原縣和原中衛縣。2004年4月28日,舉行中衛市成立大會。【註:地級中衛市設立後,沒有設立沙坡頭區一級政權,只在原中衛縣轄區設立中衛城區辦公室等機構,以「中衛城區」指代沙坡頭區。2008年6月11日,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即日起統一使用「中衛市沙坡頭區」,不再使用「中衛市中衛城區」或其他名稱。2012年組建沙坡頭區管委會。2016年將正式設立沙坡頭區人民政府】
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1022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210人,佔25.0%;農業人口766898人,佔75.0%。2005年11月1日,全市總人口1041821人,其中回族人口32.2萬人,占總人口的31.5%。全市人口密度為61人/平方千米。
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批復同意將海原縣的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的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將海原縣的徐套鄉劃歸中寧縣管轄,將海原縣的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的七營鎮、甘城鄉劃歸海原縣管轄。[1]
2016年8月19日,中衛市沙坡頭區正式掛牌,標志著該區以市轄區行政建制模式獨立運行。
J. 關於黑龍江省的歷史
一、哈爾濱(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約為5.384萬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其中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2014年戶籍總人口994萬人。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遊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是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 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 。有「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還有「文化之都」、「音樂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譽。
二、哈爾濱歷史:
1、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2、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3、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4、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5、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後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6、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7、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並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