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邵陽歷史名人有哪些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大祥區蔡鍔鄉)。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終年三十四歲。北京政府撥款二萬元,舉行國葬,追贈其為上將軍,定12月25日為雲南起義紀念日。遺體安葬在長沙嶽麓山上,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遺集》、《松坡軍中遺墨》以及《蔡鍔集》。
魏源(1794-1857),隆回縣金灘(今名金潭,屬司門前鎮)人。屬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其著述甚豐,除《聖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凈四土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並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石醉六(1880-1948),又名石陶鈞,邵陽和安鄉大樹村(現新邵縣潭府鄉大樹村)人。和蔡鍔將軍同為梁啟超的學生,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曾任職為廣西講武堂學生隊長兼戰術教官(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老師)、護國軍參謀長、辛亥元勛黃興秘書、黃埔軍校長沙分校校長、國民政府參軍。不僅僅是個軍人,而且是一個志存高遠的詩人和學者,特別是思想家、哲學家。作為詩人出版詩集有《武岡集》、《危城集》和《廬山集》。至於思想家、哲學家,多數人聽說他在寫一本名為《一論》的書。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國民黨將領,愛國民主人士,湖南邵陽北鄉釀溪鎮(今新邵縣縣城)人。曾任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六軍軍長。黃埔學校第六期畢業,後留學法國,回國後參加南京保衛戰。1940年同杜聿明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日,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10月遼西大會戰兵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後於1961年12月作為特赫戰犯被釋放。「文革」期間受迫害致死。
呂振羽(1900-1980) ,湖南省武岡(今屬邵陽縣)人。著名歷史學家,撰寫了大量史學理論建設的論文,輯入《史學研究論文集》、《史論集》、《呂振羽史論選集》。
袁國平(1906一1941),湖南寶慶(今邵東)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筆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大隊學習。積極參加了「青年軍人聯合會」同右派的斗爭。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左翼宣傳隊隊長,隨軍北伐。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後轉移至海陸豐地區堅持斗爭,任工農革命軍第4師黨代表。1929年11月,任工農紅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農紅軍第3軍團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農紅軍第8軍政治委員。1933年1月起,先後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軍第1方面軍政治部代主任。參加中央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兩次入閩作戰。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政治部主任,工農紅軍學校政治委員,抗日紅軍大學第2分校政治委員,教導師政治委員,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東辦事處主任等職。1938年3月,袁國平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14日,袁國平在皖南事變中身中四彈犧牲。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號務遜,又號日休,湖南邵陽人。辛亥革命時,他持槍攻打巡撫衙門;五四運動時,他立下遺囑,身先士卒,火燒趙家樓;湖南護法時,攜著炸彈,誓與張敬堯拼個死活;為「改造社會、改造人性」,他獻身教育事業,終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死時年僅42歲。
賀綠汀(1903-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綠汀一直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並且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等。為辦好音樂院校、培養新型的專業人才,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與社會活動之餘,他仍堅持音樂創作。從1949年起,他參加了歌劇《長征》的創作,並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庫》、無伴奏合唱《我們心上開了一朵玫瑰花》、獨唱《牧歌》、民歌編曲《綉出山河一片春》、電影歌曲《不渡黃河誓不休》,群眾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時十五分,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㈡ 隆回有哪些名人
近代思想家魏源 晚清中興大臣魏光燾 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彭述之 , 譚人鳳 毛澤東國文老師袁吉六 早期革命人士國子監大學生劉綱領
㈢ 隆回縣高坪鎮黃信村有什麼歷史人物
袁朴,原名茂松,1901年出生於高平鎮黃信村。1908年啟蒙私塾,1922年長沙岳雲中學畢業後,投入湖南講武學堂。1924年5月至11月,系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六隊學員。後加入國民黨部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9年升為旅長。1931年,進南京陸軍大學學習。1934年,在湖北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1937年,調任中央軍政部新兵補訓處少將處長。1939年,晉升為軍官訓練班辦公廳中將主任。1940~1941年,在陝西任第八師師長、警備司令部副司令。1942年,任第八十軍軍長,鎮守陝甘沿線抗擊日軍。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十五軍軍官總隊副總隊長。1947年,赴美國參謀大學受訓,同年返回北平任十六軍軍長兼第三十四集團軍副司令。1948年,任第九集團軍司令。1949年1月至4月,經青島、上海至湖南老家。5月赴四川任第五集團軍副司令。是年10月去台灣,先後任花蓮防衛司令、陸軍第一軍團司令兼台北市警備司令。經「國防實踐研究院」受訓後,於1961年任陸軍副總司令,爾後任預訓司令,並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國民黨中央常委。1964年退役後為「總統府」戰略顧問與「國策」顧問。一生樂於辦學,曾捐谷300石創辦高平中學(隆回三中前身),在陝西西安捐資興建小學至初中的黃龍山學校和兩湖小學。1989年7月與1990年6月,先後兩次托回鄉探親台胞袁義明帶回諸多照片及書信,並捐資修建村公路,興辦黃信聯校。1991年,在台北病逝。
㈣ 隆回歷史上了幾個大人物
雲霧山莊的創始人是一位女善人,稱謝氏。去年已經做古,這位善人一生傳道、講道。傳說受其影響的不下十萬人。其宗旨是做善事得善報
㈤ 邵陽從古至今有那些著名人物
楊再興(1104-1140年)
楊再興,崀山鎮人,瑤族。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於城步,年幼喪父,隨母李氏來新寧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習武,弓法神奇。
紹興元年,綠林曹成自北方入湘,楊被擄入曹,曹見其身軀奇偉,武藝超人,即委為頭領,把守莫邪關。次年,荊湖路安撫都總管岳飛剿撫曹成,再興在迎戰中墜澗被擒,後追隨岳飛。
金軍大舉南侵,岳飛駐軍襄陽,誓復中原,楊受命為前鋒,開赴長水縣,在業陽一帶與金兵交戰。初戰即斬孫都統及統制蒲在,殺金兵300餘。次日會戰孫洪澗,破敵2000名,得糧2萬擔、軍械馬匹無數,乘勝收復西京一應險要,直下蔡州,積功封御前統制。
紹興十年,金兀術起兵12萬,驟攻臨穎,楊再興率部一馬當先,殺敵2000餘,又領輕騎300進擊,至小商河,雪掩河道,馬陷住河中,金兵乘機萬箭齊發,楊再興英勇戰死。時年36歲。楊再興遺骨、遺甲及軍中指揮所用兩面銅鑼均運回故里,葬於大絹峒,並建專祠祭祀。
UID1258 帖子529 精華1 積分2895 威望6 金錢1365 貢獻43 鮮花71 閱讀許可權100 性別男 在線時間188 小時 注冊時間2008-6-19 最後登錄2009-1-8 查看詳細資料
TOP
藍玉(?---1393)
藍玉,苗族,明朝名將,祖籍城步,常遇春妻弟。隸屬常遇春麾下,臨戰勇敢,所向多捷,由管軍鎮撫積功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明朝建立後,官拜大將軍,被封為「涼國公」。洪武四年(1371),從征虜前將軍傅友德參加明軍滅夏之戰,克綿州(今四川綿陽)。次年,從征虜大將軍徐達北征,敗北元兵於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師克興和(今河北張北),俘北元國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與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肅、青海藏族居住區)獲勝。次年還師,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將軍從傅友德取雲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虜左副將軍從大將軍馮勝征北元太尉納哈出,乘大雪率輕騎襲破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殺元平章果來,會主力進至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接受納哈出降,後代馮勝為大將軍。二十一年,率師15萬,於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獲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餘人,追獲吳王朵兒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師,被太祖朱元璋比為名將衛青、李靖。後恃功專恣,為太祖所惡,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藍玉,並抄滅家產、誅滅三族,製造駭人聽聞的「藍獄」。當時,藍玉故里城步扶林的藍姓居民為避禍改姓秦,藍玉定居地安微定遠的藍姓居民改姓青。
UID1258 帖子529 精華1 積分2895 威望6 金錢1365 貢獻43 鮮花71 閱讀許可權100 性別男 在線時間188 小時 注冊時間2008-6-19 最後登錄2009-1-8 查看詳細資料
TOP
藍玉(?---1393)
藍玉,苗族,明朝名將,祖籍城步,常遇春妻弟。隸屬常遇春麾下,臨戰勇敢,所向多捷,由管軍鎮撫積功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明朝建立後,官拜大將軍,被封為「涼國公」。洪武四年(1371),從征虜前將軍傅友德參加明軍滅夏之戰,克綿州(今四川綿陽)。次年,從征虜大將軍徐達北征,敗北元兵於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師克興和(今河北張北),俘北元國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與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肅、青海藏族居住區)獲勝。次年還師,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將軍從傅友德取雲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虜左副將軍從大將軍馮勝征北元太尉納哈出,乘大雪率輕騎襲破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殺元平章果來,會主力進至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接受納哈出降,後代馮勝為大將軍。二十一年,率師15萬,於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獲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餘人,追獲吳王朵兒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師,被太祖朱元璋比為名將衛青、李靖。後恃功專恣,為太祖所惡,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藍玉,並抄滅家產、誅滅三族,製造駭人聽聞的「藍獄」。當時,藍玉故里城步扶林的藍姓居民為避禍改姓秦,藍玉定居地安微定遠的藍姓居民改姓青。
UID1258 帖子529 精華1 積分2895 威望6 金錢1365 貢獻43 鮮花71 閱讀許可權100 性別男 在線時間188 小時 注冊時間2008-6-19 最後登錄2009-1-8 查看詳細資料
TOP
鄒漢勛(1805—1854),
清著名學者,新化(今屬隆回)人。字三傑,號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
鄒漢勛一生致力於輿地學研究,注重古為今用創新發展,並通過實地調查,以補古之不足,主張「知古期以用於今,知今期以稽於古」。他依據以經緯測繪地圖的理論和方法,在《寶慶疆里圖說》中提出繪制地圖的基本原則: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宮(座標);4、測日量,即作圖以經緯度劃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於若干里。他還創造性地沿用前人繪制地圖的諸種圖形標志,並不斷改進使之完善,如山用「疊人」;水用「雙線」;道路用「疊點」等。他的博學多才,被士林尊稱為「古之鄭賈,今之江戴」;他的輿地學與當時馳名京都的魏源的經史、何紹基的書法並稱為「湘中三傑」。鄉諺贊曰:「記不全,問魏源;記不清,問漢勛。」可見其當時的知名度。
鄒漢勛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五均論》、《讀書偶識》、《水經移注》等30餘種,共460餘卷,多毀於戰火,後人刊有《鄒叔子遺書》七種傳世。
譚人鳳(1860-1920)
譚人鳳,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清咸豐年農歷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鄉南塘村)。
16歲考取秀才,後累試未中,30歲時,在村內義學任塾師。在地方頗有威信,里中每有爭議,務請他排難解紛。在教學的同時,開始聯絡會黨,召集江湖朋友在家鄉開山立堂,取名「卧龍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義」以自雄。光緒二十一年(1895),他仿照「泰西教法」,創辦福田小學堂,接觸新學,眼界漸開,對時局日益關心。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前後,他與會黨秘密聯絡,進行反清活動。
三十年,得知黃興、宋教仁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在長沙發難,便在會黨中加緊活動,先後奔走湘西和廣西,伺機響應。後聞寶慶會黨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寶慶事敗,為避免官府追捕,於三十二年(1906)春離開縣境,赴長沙,任新化駐省中學監督。同年冬,逃亡日本東京,經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十二月,萍、瀏、醴起義爆發,他與周震麟、洪春岩、寧調元、胡璞等受同盟會委派,回國密謀響應。事敗,於三十三年初復返東京,入法政學校學習。十一月,同盟會發起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他得知起義軍佔領鎮南關,回國將兒子一鴻的官費折抵百金,前往參戰。宣統二年(1910)與宋教仁等醞釀並於次年成產同盟會中部總部,設機關於上海,他負責黨務兼軍事聯絡工作。奔走於長沙、武昌、九江間,准備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為中部總部黃興的聯絡人。黃興、趙聲在香港設立起義機關統籌部,准備廣州起義,譚應召前往參加。廣州起義爆發,他要求參加敢死隊,因年老體弱,被黃興勸阻。廣州起義失敗,有些革命黨人意志沮喪,他卻振作精神,加緊在長江中下游活動,激勵人心,促成武漢「文學社」和「共進會」消除成見,實行聯合,和衷共濟,相輔而行」。宣統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他由滬赴武昌,參與湖北軍政府的領導工作。二十二日,長沙起義成功,去長沙敦促湘軍援鄂。在新軍出發前的誓師會上,當場「湖南子弟善攻取,手執鋼刀九十九;電掃中原定北京,殺盡胡人方罷手」軍歌一首,激勵士氣。漢陽失守後,任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立下「城存與存,城亡與城亡」的錚錚誓言,晝出洪山,夜歸武昌,率領軍民,堅守陣地,苦戰十天,終於保住武昌,「而固民國之基礎」。章太炎稱贊他:「若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黃興贈詩給他,有句雲「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
民國2年(1913)年7月,孫中山等發動以討伐袁士凱為目標的「二次革命」,堅決主張聯絡各省「同興問罪之師,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袁士凱下令通輯孫中山、黃興、譚人鳳等9人,將譚列為「湘省之亂」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隱居在九州福岡縣,更名為林泉逸。在這里,寫有帶自傳性質的《石叟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辛亥革命史料。雖遠在異國,仍關心討袁大計。民國4年,致電蔡鍔「直抵燕雲,以誅元兇」。並往返於南洋、新加坡等地,籌款和組織力量,積極開展反袁斗爭。民國5年6月回滬養病。6年8月,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政府,他積極聯絡黨人,堅持維護南京臨時政府《約法》。
民國9年農歷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滬病逝,終年60歲,歸葬於新化縣水車毛田。
魏源(1794-1857)
魏源,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邵陽縣金潭沙洲上(今隆回縣金潭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已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朝開國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台、興化知縣。在改革鹽政、築堤治水方面功績卓著。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比較深入的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並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葯」。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系不得謂細也。」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知州,公餘整理著述,咸豐三年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輯有《凈土四經》。
魏源著述等身,除《聖武記》、《默觚》、《海國圖志》等巨著外,主要著述還有:《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古本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本義》、《墨子注》、《孫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紀80年代末其詩文被輯為《魏源集》。
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UID1258 帖子529 精華1 積分2895 威望6 金錢1365 貢獻43 鮮花71 閱讀許可權100 性別男 在線時間188 小時 注冊時間2008-6-19 最後登錄2009-1-8 查看詳細資料
TOP
㈥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偉人
近代抄主要是曾國藩和毛澤東,襲曾國藩作為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澤東作為中國開國元首,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
可以看看這兩位偉人的自傳,會很有好處
下載地址:
㈦ 新化縣有哪些名人
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天華、譚人鳳,愛國將領方鼎英,教育家、社會學家成仿吾,華夏名將陳正湘,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等
民主革命宣傳家陳天華
字星台,又字過庭,縣知方團下樂村(今榮華鄉小廘村)人,清光緒元年(1875)生,1903年留學日本,曾參加拒俄義勇隊、軍國民教育會,反對俄國不撤走入侵我東北之軍隊。常與同學討論民主、自由政治學說,著《猛回頭》、《警世鍾》等書,喚醒國人拯救中華,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嚙指作血書,沉痛記述亡國慘禍,郵寄內地,讀者無不墮淚。1904年參加華興會,長沙起義事泄失敗,復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創建中國同盟會,為同盟會章程起草人。是年冬,因反對日本政府頒布中國留學生取締規則,憤然留下絕命書萬余言,在日本大森灣投海自盡。由蘇鵬扶其棺柩回湘,公祭後安葬嶽麓山。
·辛亥革命元老譚人鳳
辛亥革命元老譚人鳳 字石屏,縣永靖團福田村(今屬隆回縣)人。清咸豐十年(1860)生。多次應試不第,為村義學塾師。秉性剛直,路見不平,必拔刀相助。年青時參加會黨並聯絡各地會黨成員,秘密進行反清活動,被推為洪門首領。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並參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與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的思想大論戰,斥梁為小人。此後,同盟會組織的多次反清武裝起義,譚「無役不從」。清宣統三年,赴香港謀劃廣州新軍之役不果。旋召集各省同盟會會員會議,圖謀長江革命。是年七月,成立中部同盟會,譚人鳳被推為總務會議長。極力推動各革命組織的聯合,促進武昌起義成功。隨即參與湖北軍政府的籌建,促湘援鄂;在南北各省代表會議上,被推為臨時議長。南北戰時,任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立誓與武昌共存亡,固守危城武昌,鞏固了革命成果,為革命繼續發展贏得了時間。民國成立,任粵漢鐵路督辦、長江巡閱使。「二次革命」時堅決反袁,在湖南策動反袁獨立。民國九年(1920)病逝上海。孫中山為其治喪,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題其遺像「青霞奇御」。著有《譚人鳳集》。
·華夏名將陳正湘
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人民解放軍名將、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陳正湘 縣圳上鎮人,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出生。陳正湘幼時家貧,民國15年(1926)入唐生智部當兵,參加北伐,後入滇軍朱培德部。民國19年駐江西大余,聯合士兵擊斃作惡多端的連長後起義,參加陳毅部紅二十二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紅三十五師,紅一軍團一師、五師、少共國際師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役。戰斗中英勇無畏,獲中央軍委三等紅星獎章。抗日戰起,陳正湘任八路軍――五師副團長,參與了平型關反擊日寇之戰。旋調任晉察冀軍區團長,率部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游擊戰。1939年11月,在淶源縣雁宿崖、黃土嶺與日軍激戰,指揮炮兵擊斃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長阿部規秀。朝日新聞發表標題為《名將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的新聞。後任第一支隊司令員,第四、第十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軍區副司令員。晉察冀第四縱隊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第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1993年病逝北京,骨灰運回圳上鎮安葬。並建亭紀念,命名為「將軍亭」。
愛國名將方鼎英
號伯雄,縣時雍團富溪村(今圳上鎮方家村)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生。十四歲赴日本求學,入振武學堂、陸軍士官學校習軍事。在日期間,先後加入反清愛國組織求知社、文學社,後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任保定軍校教官。辛亥革命時,參
加保衛漢陽之戰,民國6年(1917),再次赴日本攻修炮兵專業。民國12年,孫中山命湘軍組織討賊軍討伐湘督趙恆惕,方鼎英代理軍長,在湘江西岸與敵軍激戰三十餘日,終於挽回危局。旋又奉孫中山命,平陳炯明叛亂,解廣州之危。民國14年起,先後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中將部長、教育長、代校長等職,危難時,掩護共產黨人離校,保護了革命力量。民國16年秋,歷任暫編第十三軍軍長、四十六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第三軍團總指揮,西征軍第一路總指揮等軍事要職後,深感內戰頻仍,民無寧日,乃離開軍隊幽居上海。抗日時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戰區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抗戰勝利後,聯合國民黨革命派人士從事反內戰活動,贊成湖南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解放後,曾出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參事室主任、司法廳長,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等職。1976年病逝長沙。
·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
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產階級教育家、社會科學家成仿吾,縣知方團(今琅塘鎮澧溪)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生。成仿吾幼時去日本讀書,後入東京都帝國大學攻槍炮專業,熟諳日、英、德、法等多種語言。「五 四」運動後,曾參與組織並主持創造社,發表大量革命文學論文,成為國內有影響的革命文學家。民國17年(1928)去巴黎,參加中國共產黨,負責巴黎――柏林支部宣傳工作,將德文版《共產黨宣言》譯成中文。民國20年回國,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旋被任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省委宣傳部長、紅安縣委書記。民國23年10月參加長征。至陝北後,先後出任中央黨校高級班主任、陝北公學校長、黨委書記,旋奉命創建華北大學,並任晉、察、冀中央局委員、邊區參議會議長,參加黨的「七大」,參與大會各種文件的討論。「七大」後,返晉、察、冀組建華北大學,任副校長。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參加開國大典。年底,出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在校內首設馬列主義理論基礎課。1952年起,先後出任東北師大,山東大學校長、黨委書記,被選為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與「四人幫」進行了堅貞不屈的斗爭。七十年代初,奉派從事馬列經典著作校譯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任校長、黨委書記,相繼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委、中顧委委員。1984年5月病逝北京。中共中央在致悼詞中,稱成仿吾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產階級教育家、社會科學家。
·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原名雨成,縣下廟鄉(今圳上鎮松山)人,民國二十年(1931)生。幼家貧輟學,依叔父在乾城(今吉首)讀書。後考入長沙第十三中學,改名盛教。
1949年10月,在沅陵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47軍141師任偵察連文書,隨即去湘西剿匪,在戰斗中立功一次。
1951年,隨部參加抗美援朝入朝作戰。目睹美國侵略軍殘殺朝鮮人民慘狀,義憤填膺,立誓要為朝鮮人民和犧牲的戰友報仇。
1952年1月2日,在朝鮮平安道成川郡石田裡為搶救跌入冰窟的朝鮮少年崔瀅光榮殉職。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予羅盛教一級國旗勛章,並在佛體峒山建紀念亭和紀念碑,金日成主席題「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新化縣在城東資水濱建紀念館,以資永念。
·國際系統遺傳學開創者曾邦哲
曾(Zeng)傑(Jie),字:邦哲(Bangzhe)或(Benjoe Tseng),他是曾子也是伍子胥的後代,1963年7月17日(農歷5月27日)生於湖南新化古台山。1985年7月廈門大學生物學系動物細胞遺傳學專業畢業,1986年著述、1991-1994年發表《結構論-泛進化理論》,闡述了系統哲學、系統科學的結構邏輯,以及中、西文化交匯影響近現代科學的實驗、系統方法論,並20世紀90年代國際率先提出系統遺傳學(system genetics)與系統醫葯學(systems medicine & pharmacy)、系統生物工程(system biological engineering)等概念、術語與原理、方法。1994-1997年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際率先提出轉基因禽類輸卵管生物反應器(ovict bioreactor)概念與術語,並開發卵清蛋白基因側翼序列構建表達外源蛋白質的載體方案(goldegg plan),1996年主辦第1屆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秘書長)。1997-2006年獲得全額資助於以色列(TelAviv)、德國(FAL)、英國(Birmingham)等大學與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研究科學家與研究員,並承擔(grant-holder)SPARKS基金會經費,從學於美國科學院John R. Roth院士,構建1個新表達載體、克隆2個新基因(NIH基因庫),建立抗lovastatin的CHO突變新細胞系等。1999年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與籌建世界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聯合會(WABSE),2002年提出細胞計算機模型。他同時在從道家-結構論、儒家-社會論、禪家-精神論、墨家-實踐論,探討中國與西方哲學、文化的對話與匯通。
·微軟全球首席技術顧問劉春源
微軟全球首席技術顧問、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士、微軟中國區技術總監、全球十佳華人、金融學碩士。 祖籍湖南省新化縣,1991年5月生於香港。13歲已經取得MVP(微軟內部的一種專家認證)進入微軟總部實習。14歲獲得沃頓商務學院的金融學碩士。15歲回國成為微軟中國區技術總監及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士。
㈧ 湖南省有哪些名人
湖南省的名人有蔡倫、雷鋒、沈從文、齊白石、蔡鍔等。
一、蔡倫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今湖南郴州)。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二、雷鋒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
三、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四、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五、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㈨ 一九六四年隆回公布的歷史名人墓有哪些
魏源墓:仍存兩疑冢
位於隆回羅洪的毛澤東老師袁吉六先生墓
位於隆回羅洪的著名輿地學家鄒源帆墓
魏光燾墓
譚人鳳墓:昔立三無字碑
袁月齋墓:曾經雜草叢生
彭慕陶墓:爬滿了青苔
㈩ 歷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1、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
2、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謚文正。
3、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是一位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今望城區雷鋒街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士及共產主義戰士。他於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復於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毛澤東於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
4、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5、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