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孤山歷史故事

孤山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20:57:13

A. 小孤山的人文歷史

小孤山的歷史悠久。相傳大禹治水時,曾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於石上,盛唐時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見於詩人的筆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獨立不倚而得名,至於小者,是為區別江西鄱陽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勢挺拔,獨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觀倚匡廬。世人因山形長勢猶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故又稱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與小姑同音,逐轉小孤為「小姑」相傳日久,有好事者將對岸的彭浪磯說成「彭郎」,遂生發出許多小姑與彭郎相愛的美麗傳說,更給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的寺廟,始建於唐代。當時中國佛教興盛,禪宗馬祖道(709-788年)雲游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隱山一帶傳授佛法,後以小孤秀過靈隱,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規」的創始人懷海,世稱百丈禪師,於唐德宗時曾到此寺講法,傳下了《禪門規式》。故《山譜》上有「馬祖開山,百丈傳規」的記載。相傳,唐時山上寺廟很是狹小,內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詳,無從考記。廟在盛唐後,日見荒蕪,從顧況的「古廟楓林江水邊,寒鴉接飯雁橫天,大孤山遠小孤出,月照洞庭歸客船」的詩句中即可想見當時的概貌。晚唐時,幾經兵亂,寺廟一度破毀。北宋時期,廟重建。改名「惠濟寺」始祀海神媽祖,即現在所稱的小姑娘娘。據《清一統志》稱:「天後,宋莆田林願第六女,始生有祥光異香,長能乘法席渡海,乘雲游島嶼間,升化後常飛翻海上,專司救助海難。宋、元、明、清時,累著靈跡」。故宋代在此立廟祀之,並對女神一再加封,給她以「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的稱號。如此一來,由馬祖開山變成了媽祖,像由男形變成女形。南宋紹興初,魏國公張俊從湖湘還,曾對小孤山寺廟加以修葺,擴建為六重,規模宏敞。廟前額曰「惠濟」神號「安濟夫人」並有碑載其事。寶慶二年(1226)江洲守臣厲文翁又在山巔上建「牧羊亭」並築有石級可登。
元代以海運效靈,又對小孤山寺廟略加修葺,賜額「廣濟」給女神加封「顯靈」稱為「顯靈廣濟夫人」。廷佑年間,虞集登此山,見路毀亭荒,即鼓勵安慶府判李維肅新修此亭。天歷年間,又在廟南山門側立一鐵柱,長約三丈有餘,系有鐵索,讓舟人攀援渡險。石上鐫有俞翰書的「海門第一關」,門首重書「啟秀寺」三字。
明代是小孤山寺廟鼎盛時期,洪武二年(1369)遣良工派官員,對寺廟進行維修和致祭,封女神為「天妃聖母」。永樂年間,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並遣官司致祭。官致祭文曰:「維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吳楚之鎮,畿甸之候。延攪萬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響「。為安南兵事,成祖遣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先後於永樂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樂七年二月五日兩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龔良上山致祭。弘治時期,邑令陳恪,施溥均對廟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慶知府葉夢熊予以維修,並刻詩文記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妝亭」被譽為天妃聖母梳妝處。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廟隘。敕別建天妃行宮於山西里許處,其磚瓦皆各地所獻,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顏曰:「護國寺」,一進九重。中為「天妃殿」,規模龐大,雕梁畫棟,制度宏巨,儼若王居。院內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親興獻帝詩一章。落成後,派官員致祭,有:在昔二聖曾此經過。顧覽神棲式展處,敬重以御題勒石,妝葺廟庭。珍器尚藏,用充---豆」等語,使小孤山名盛一時,可謂達到頂點。小孤山成為不是五嶽的五嶽,佛教活動也相應地發展起來。進入昌盛階段。後因歲久江坍,護國寺水毀無存,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於山上。
清代對此山廟宇,不斷加以修葺。順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宣興建小孤山山門和關帝閣。廟內住持寶慧,經過多年募資,把重樓余廡修制一新。康熙初,知縣王民皋,重建「護國寺」於故址東北處,與山上寺廟相互輝映。五十九年(1720年)詔令天下省州縣皆為天妃立廟,加封女神為「天後」。乾隆年間,山上寺廟日漸圮毀,總督高某奏請核准,廟於巳酉(1765年)重建,門首鐫有御書「靈昭江嶼」,亭由邑國子孫王傳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為天後加封「顯神贊順」四字。山僧西照還募砌石階於山麓,修石級至殿門,以便泊舟登山。咸豐年間,廟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視師江表,與彭友勝等,重修小孤山廟,碑記序雲:「本來巾幗,靈爽千秋。道造無極,威鎮中流。水繞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爭上游。年代已久,古剎雲休,修理復舊,抑又何求「。並擴建了外舍,獻制了鐵香爐,匾對和石刻。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資,增修山寺北處的「護國寺」。後三年又將湮沒的御詩碑復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絕頂梳妝亭後。此後二十多年中山僧龔明道還不斷化緣募資。對山上的廟宇作過多次增建和維修。
1949年建國後,政府對山上廟宇和文物石跡實行保護,64年安慶行署派工程隊前來,將山上的廟宇亭閣修葺一新,並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橫掃「四舊」,山廟的建築、佛像和文物屢遭破壞,宗教活動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啟秀寺一座。此後十幾年中,山上寺廟全由僧人常聞、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恢復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調來的匡成老和尚與常聞、宏印.行義等人,把信眾供奉的香火錢積累起來,購置佛像、法器,新建大雄寶殿,並於聖母殿東邊山腰修建一座水塔。特別是1996年以後,住持匡成老和尚帶領監院釋行義,四處募集資金,新建藏經樓和僧舍,並對山上危樓進行大量維修。1998年釋行義接任住持,他又帶領僧眾,省吃儉用,攢下一點一滴的香火錢,建造平台,維修山路,並在山門前增放一對三米多高的巨獅。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籌集資金,銀行貸款修新復舊的新建大雄寶殿、聖母殿、娘娘殿。至此,這座千年古剎在歷代僧侶和他的護持之下又煥然一新、初具規模。
由於啟秀寺位於長江絕島,山神被視作船隻航行的保護神,又有一些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因而遊客、香客不斷。特別是古歷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誕辰這天,遊客、香客更是絡繹不絕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給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由於政府的重視,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小孤山啟秀寺為省級52座重點寺廟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點保護文物。這座古剎,歷經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護持下,又恢復了昔日的雄姿。

B. 有關西湖的歷史和傳說

西湖歷史:五代吳越國,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宋景德間,錢氏歸宋後,廢湖兵,西湖又復湮塞。湖面一半為僧民所佔。宋慶歷間,葑土日塞,多為豪族占據,湖水益狹。宋熙寧間,六井及沈公井俱廢。

宋元祐間,湖上葑田約二十五萬余丈(約四千一百多畝),幾近半個西湖被塞。江河行船不通,六井亦幾於廢。南宋乾道元年以後,臨安居民日盛,河流漸塞,舟行困難,西湖淤積。南宋淳祐間,大旱,湖水盡涸。

元代,蘇堤以西湖面盡為桑田;蘇堤六橋之下,水流如線。明初,西湖漸成平田,水塞不通。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合約0.29平方千米)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千米)。

西湖傳說: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小小》等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聯系。

相傳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



(2)孤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景點:

1、西湖斷橋位於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

2、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

雷峰塔初建於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3、蘇堤位於西湖西側,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3千米,是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命名為蘇堤,沿堤建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6座單孔石拱橋。

C. 孤山鎮的歷史名人

孤山地處邊陲,多數歷史名人是武將,如唐、五代、宋的折家眾將和明時的總兵戴布邊,操守版戴冕,明威大將軍權戴辰、都督僉事、備倭總兵戴延春、總兵戴天寵等。千百年來,他們為了反抗侵略,保衛家鄉,前赴後繼,流血犧牲,用生命和鮮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故事。(戴辰系戴冕子,戴延春系戴辰子,戴天寵系延春子。)

D. 孤山在哪裡

[編輯本段]1、杭州孤山孤山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交通:乘游1、2、3路到岳廟站下車,步行前往或乘西湖遊船到中山公園上岸。
門票:免費開放
它因位於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嶼。孤山海拔38米,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然而卻是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島嶼。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卧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
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台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後近幾年重建四照亭。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運腳低」,明代凌雲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台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
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
南宋這里興建四聖延祥觀和西太乙宮,作為御花園,清康熙年又辟為行宮所在地。
孤山自然風景絕佳,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詩為證「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如走馬觀花,半日就可盡歷西湖天下景、中山公園、放鶴亭、西冷印社、秋瑾墓等勝跡。
中午還可在樓外樓菜館一嘗杭菜風味,午後,如果您游興未盡,時間允許,
不妨在西冷印社四照閣泡一杯龍井茶,閑眺西湖秀色,領略「面面有情,環水抱山

E. 求:林逋,梅妻鶴子,西湖孤山。的故事。

關於「梅妻鶴子」佳話的傳說

文/梅村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許多賞梅勝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那裡有放鶴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長眠在那裡。當年他在此植梅,寫過不少詠梅佳句,還因「梅妻鶴子」的佳話傳說而聞名古今。

據史料記載,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復,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出生於儒學世家,是北宋時代詩人。早年曾游歷於江淮等地,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鶴子」的故事,就連我們現在的辭書——《辭海》關於「梅妻鶴子」條目也是這樣記載的:

「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其實,林逋是以傑出的詠梅詩詞聞名於世的。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詩不僅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寫絕了,而且還把梅品、人品融匯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從此以後,詠梅之風日盛,如宋代文壇上的幾位大家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楊萬里、梅堯臣等,都寫過許多詠梅詩詞。蘇軾甚至還把林逋的這首詩,作為詠物抒懷的範例讓自己的兒子蘇過學習。隨著宋代詠梅風氣的盛行,林逋之名與孤山梅花在文壇上也熱了起來,出現了:「明月孤山處士家」(陶宗儀詩),「瀟灑孤山半支春」(趙孟 詩),「幽人自詠孤山雪」(文徵明詩)等等,到了以後的明代,詩人王 猗又有「不受塵埃半點浸,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之句,這說明從北宋開始,由於林逋佳句的影響,確實把文人們的詠梅風炒熱了起來。

其實,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見於白居易詩。當年白居易離開杭州後,曾作過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

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

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

這證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為什麼後來林逋的詩掩過了白詩?這不僅因為在詠梅詩中林有許多好句,還因「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此外,還與林逋的人品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背景有關。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報》上,我國著名的詩詞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夏承燾先生曾發表過《東風世界話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況,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隱居孤山,當時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薦,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賜了一個謚號給林逋,稱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氣就更大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於為了挽回自己在異族爭戰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欽若假造帛書放在宮門上和泰山上.鬧了一場「天書封禪」的鬼把戲。後來,老皇帝宋真宗還真的率領文武百官,裝模作樣地跪接「天書」,在濁氣沖天和腐敗的朝政中,一些大臣與無恥文人便借「天書封禪」之機趨炎附勢,呈獻諛文。可見「天書封禪」的鬧劇,在當時是怎樣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敗又是多麼嚴惡的一個社會問題!林逋對朝廷這種勞民傷財的亂政,是表示過不滿的。

夏承燾先生還認為:林逋雖然隱居於孤山,但他並不是一個遺世絕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後,後來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賜謚號稱他為「和靖先生」,只不過是因他名氣太大,由於他曾被人民和土大夫所敬重和欽佩,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至於林逋「無妻無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說法,完全是一種傳說,是一個佳話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們全國梅界,更要弄清楚這一歷史上的傳說和故事。這里要提請注意的是:當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絕色杭州》一書里,特地寫到了「處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很有意味的話:

「都說林和靖終身不娶,方有『梅妻鶴子』之說,我卻終有疑惑:那個終身只愛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寫出《長相思》來嗎?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難平』。

想來,處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淚的,也是有愛情的。梅可愛,鶴可愛,但終究是人最可愛。我曾從杭州地方史專家林正秋先生處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愛情的,不但有愛情,而且還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還有後代,後代大大的多,一分又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興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飄洋過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還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製作饅頭的祖先,這幾近乎傳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勝利會師,攝相於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為證。這實在是貨真價實的尋根文化了,至於它在學術上經不經得起千錘百煉,要靠史家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我,卻是希望隱士有後的。絕人情愛的隱士,終不如增人情愛的隱士更可信呢……」

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長久以來關於林逋終身未娶,在孤山隱居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傳說,用以上事實作了澄清,糾正了過來,為林和靖先生還了正常人的人情味……

http://gb.cri.cn/3601/2004/07/28/[email protected]

F. 西湖孤山的詳細資料

它因位來於西湖的里湖與外湖自之間,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嶼。孤山海拔38米,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然而卻是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島嶼。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卧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
孤山春色
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台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後近幾年重建四照亭;蘇曼殊墓;陳士英墓;林啟塑像。

G. 杭州的山水歷史人文典故文化軼事

東坡肉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辰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里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飛來峰
傳說四川峨眉山上,從前有一座會飛的小山峰。它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西;飛到哪裡,就在那裡壓坍許多房子,壓死很多人。
那時,西湖靈隱寺里有一個和尚,因為他整天瘋瘋癲癲的,不守佛門的清規,所以人們都叫他瘋和尚。有一天,瘋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飛山將飛落到靈隱寺前的村莊上來。他擔心山落下來會壓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進村莊,挨家挨戶地告訴說:「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飛到這村莊上來了,大家趕快搬場呀,遲了就來不及啦!」
老頭兒聽了直搖頭:「瘋和尚,你又來尋開心了,山是頂重的東西,誰見過會飛的山呀!」
當家人聽了嘆口氣:「我們窮佃戶往哪裡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來,壓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夥子聽了哼鼻子:「別編謊話嚇人啦!山壓下來就拿肩膀頂著,我們不怕!」
小伢兒們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後面,指手劃腳看熱鬧。
瘋和尚這家進那家出,全村百十戶人家都關照過了。他說得嘴唇破、唾沫干,卻沒有人信他的話,更沒有一家人准備搬場的。
太陽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瘋和尚急得團團轉。這時,他忽地聽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嗩吶的聲音,趕緊順著聲音奔過去。一看,好呀,原來有一家結婚,人進人出,熱鬧極了。瘋和尚搔搔頭皮想一想,就推開眾人,鑽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搶出大門往村外飛跑。
新娘子頭上的紅披巾還沒有揭掉,忽然糊里糊塗地叫人背著飛跑,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只嚇得哇哇叫。瘋和尚搶新娘子,這還了得!人們抓門閂的抓門閂,掄扁擔的掄扁擔,揮鋤頭的揮鋤頭,舉釘耙的舉釘耙,沒命地追趕上來。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瘋和尚!」
「前面快快攔住呀,別放他跑了!」
這一下,把全要都哄動了。也不管是親戚不是親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來。只有村東一家財主沒有動,倒反站在門前看熱鬧,講風涼話:
「出家人搶新媳婦,真是件新鮮事,嘻嘻!」 瘋和尚背著新娘子,一個勁住前奔。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幾里路,還未追上他。等到太陽當頭,瘋和尚站住腳,不跑啦。他從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搖著扇了扇風涼。人們趕到他跟前,剛要揪住打他,卻不料一霎時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大風颳得呼呼地響。突然「轟隆」一聲,人們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來一看,已經風停雲散,太陽剛照在頭頂上了,卻見一座山峰剛剛落在他們的村莊上。人們這才明白過來:瘋和尚搶新娘子,是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莊被壓在山底下,大家都無家可歸了。有的人急得捶胸頓腳,哇哇大哭起來。瘋和尚說:「哭什麼!你們不知道,村裡的財主已被壓死在山下了,今後你們各人種自己的田,還怕蓋不起房子!」
人們被說得高興起來,歡歡喜喜地正想散去,瘋和尚又講話了:「別走別走,大夥聽我說,這座山峰既然能從別處飛來,也就會從這兒飛走;飛到別的地方,以會害死許多人命脈。我們在山上鑿它五百尊石羅漢,就能把山鎮住,不讓它再飛往別處害人,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聽了,一齊說好,馬上就動起手來,錘的錘,鑿的鑿,「丁丁當當」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羅漢就鑿全了,山上山下布滿石龕佛像。只鑿了羅漢的身軀,卻來不及鑿出眉毛眼睛。瘋和尚說:「我有辦法,讓我來!」他不用錘了用鑿,只用他長長的手指甲到石羅漢臉上去劃。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羅漢統統都安上了眉眼。
從此,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飛到別處去,永遠留在靈隱寺前面啦!因為它是從別處飛來的,所以就叫做「飛來峰」
風荷御酒坊
風荷御酒坊 麴院風荷,南宋時曾是宮廷制曲作坊。2003年設南宋酒文化陳列,用壁畫、場景復原等手法生動地展示南宋御酒製作流程、宮廷酒宴、民問酒肆、賽酒會等內容。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內涵,且可品嘗南宋名酒。
杭州人文景觀
西湖美景,不僅有陽春里夾岸相擁的桃柳,夏日裡接天連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西湖不僅擅山水之勝,林壑之美,她更因眾多的人文景觀而增色生輝。自古以來,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於謙、張蒼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們的光輝業績,一直為人民所傳頌。他們的英名和浩然正氣,將長留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
自唐宋以來,西湖就和詩人、畫家結下不解之緣,詩人白居易、蘇東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蘇東坡的這些名篇,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漫步在綠柳籠煙、桃花灼灼的蘇、白兩堤之上,默誦白居易、蘇東坡當年吟詠西湖的名句時,自然會追念起他們治理西湖的功績。正是他們,給西湖開拓了至今叫人流連忘返的詩一般的境界。名聞遐邇的"西湖十景",散布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間。"十景"的名目來源於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等人西湖畫卷的題名,後來經過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題字勒石,一直流傳到現在。近代大畫家吳昌碩,現代大畫家黃賓虹、潘天壽等,都描繪過西湖的仙姿麗質。西湖正是由於有古今詩人、畫家的題詠和描繪而更負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燦爛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這里的許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築,是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瑰寶、珍貴遺產。飛來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時期的作品,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慈雲嶺的後晉造像和煙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飄逸,雄渾自然。它們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西泠印社珍藏的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經,都是古代著名碑刻。六和塔、白塔、保叔塔、靈隱寺和梵天寺經幢等建築和雕塑藝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孤山南麓的文瀾閣,是我國珍藏《四庫全書》的七大書閣之一。
清代以來,杭州僅存十個城門,每個城門各有特點,用杭州話說起來,便是:北關門(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門(艮山門)外絲籃兒(附近多織綢的機坊);正陽門(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門(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門(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紹興運來的酒由此進城);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經此到昭慶寺、靈隱、天竺燒香);太平門外糞擔兒(農民運糞由此進出)。
李泌於唐代大歷年間到杭州任刺史時,為了解決居民飲水問題,他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6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對歷史上杭州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李泌開的六井現大都有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街井亭橋西。其餘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 (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康熙題匾
康熙皇帝下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流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
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三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
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轉遊了一遍。康熙皇帝見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哩!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在寺里擺下酒席。
皇帝擺下酒席,可熱鬧啦!吹的吹,彈的彈,唱的唱,一時把這個佛門凈地,竟變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著山羊鬍須,一手捧著酒盞,又灌黃湯又吟詩。
老和尚早聽說過康熙皇帝喜歡吟詩題字。這時見他那搖頭晃腦的樣子,便去找跟隨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爺呀,我想求皇上給山寺題一塊匾額,你們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說:「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給你靈隱寺題了匾額,就連我整個杭州府都沾光啦!」
錢塘縣官也接上來:「皇上酒興正濃呢。你這辰光去求他題匾,我看一定會答應的。」
老和尚心裡落了實,就壯壯膽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頭:
「皇上呀,看在靈隱寺大菩薩的佛面,替山寺題塊匾額,也讓我們風光風光吧!」
老和尚這一求,正好搔著康熙皇帝的癢處。他點了點頭,抓起筆刷刷幾下,就寫起一個歪歪斜斜的「雨」字。這辰光,他已經喝醉了,手腕有點發顫,落筆又忒快了些,這個「雨」字竟佔了大半張紙!靈隱寺的「靈」字,按老寫法,在「雨」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呢!現在只剩下這小半張紙的地位,隨你怎樣也擺不下了。重新寫一張吧,那多麼丟臉呀!康熙皇帝一隻手抓著筆,一隻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須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圍在旁邊的官兒們,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誰也不敢明說,只有站在旁邊干著急。還好,有個大學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了「雲林」兩個字,再裝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偷偷地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這兩個字真是救命王菩薩呢!不覺酒了醒一半,便稀里湖塗地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完,把手一揚,將毛筆拋出老遠。
老和尚過來張張,不對呀!「靈隱寺」怎麼寫成「雲林禪寺」呢?他也不看看風色,就結結巴巴在問:
「我們這里叫做『靈隱寺』,不叫『雲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寫錯啦?」
康熙皇帝聽了,把眼睛一瞪,喝聲:「多嘴!」老和尚哪裡還敢再開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邊了。康熙皇帝回過頭來,問官兒們:
「這地方天上有雲,地下有林,你們說說,把它叫做『雲林寺』對不對?」
「對呀,對呀,皇上聖明!」
……
聽官兒們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樂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額雕起來掛上。
皇帝一句話,官兒們就忙了。他們一面叫人將靈隱寺原來的匾額換下來,一面找來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寫的「雲林禪寺」四個大字雕在紅木上,貼金底,黑漆字,二龍戲珠鑲邊,當場掛到山門上。
從此以後,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雲林禪寺」的匾額。但是,杭州的老百姓並不賣他的帳,盡管「雲林禪寺」這塊匾額一直掛了三百年,大家還仍舊叫它「靈隱寺」。
錢江大橋
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這是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己建築的現代化大橋。由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大橋。正橋15墩、16孔,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建國後曾多次維修。在六和塔上俯瞰錢江大橋,大橋如江上飛虹,壯麗景觀,歷歷在目
宋嫂魚
從前,在西湖斷橋邊,有一間孤單單的茅屋。男主人宋五哥早已去世,只留下他的妻子宋五嫂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弟弟。
宋五嫂年紀輕輕,長得俊秀,丈夫死後,鄉親們常勸她改嫁,她生怕小叔無人照顧,都婉言回絕了。宋五嫂總是記往丈夫臨死時的話,一定要把小叔撫養長大。平時,她待小叔象親弟弟一樣,有好吃的總讓小叔先吃;做不起新衣,便把丈夫留下的舊衣裳縫縫補補,讓小叔穿得暖暖和和的。小叔對嫂嫂也很好,處處都幫上一手。
宋五嫂十分勤勞,每天天不亮,便帶著小叔,劃著舊漁船,到西湖裡捕捕魚,捉捉蝦。捕來魚蝦,便換點米換點鹽,過著苦日子。
有一次,小叔因為年紀小,經不起湖上風吃雨打,忽然病了,而且病得很厲害,這可把宋五嫂急壞了。里外只她一個人,又要捕魚,又要請醫,又要煎葯,真忙得換不過氣來。多虧得宋五嫂精心護理,小叔的病終於慢慢地好了起來。但小叔病後身體很虛弱,胃口一點不開。
有一天,宋五嫂打來一網好魚。她將一條鮮龍活跳的草魚,養在水缸里。把剩下的魚,拿到市上去賣。一路走一路想,怎樣變個法兒,能把家裡的那條新鮮草魚燒得好吃點,也好讓小叔開開胃口。她想起小時候聽老年人說過,糖醋可以開胃,便打起用糖醋燒魚的主意來。
宋五嫂賣了魚,在街上買來配料,回到家裡,一邊燒水,一邊對小叔說:「今天嫂嫂要做碗好菜給你嘗嘗哩!」
小叔好象猜到了宋五嫂的心思,說:「嫂嫂,我這兩天一聞腥氣就惡心,魚我是不要吃的!」
宋五嫂說:「今天我用個特別的燒法,等會你一吃就知道啦。」
宋五嫂等水一開,將養在水缸里的一條草魚,活殺活剖洗干凈,在滾水裡一氽,放在碗里。又取出自己做的藕粉,配上糖醋,燒成羹料,澆在熟魚上。然後,將這熱氣騰騰的一碗魚,送到小叔跟前。她拿筷子夾一塊蘸上糖醋羹,給小叔吃。小叔一聞今天的魚不但沒有一點腥氣,而且很香。一嘗,有點甜,有點酸,又特別鮮嫩。他搶過筷子,接過魚碗,說:「嫂嫂,這魚真好吃,這魚真好吃!」開始還一筷一筷地吃,後來就大塊大塊地往嘴巴里送啦。
這樣一連幾天,宋五嫂每天都把打來的活草魚留下一條,燒醋魚給小叔吃。小叔胃口大開,身體也很快好了起來,又幫著宋五嫂去打西湖魚了。
附近的漁家,聽說宋五嫂的小叔吃了她燒的醋魚,胃口馬上好啦,身體也健旺啦,都來向宋五嫂討教辦法,回去也燒這種魚吃。因為這個菜是宋五嫂愛惜小叔,第一個燒出來的,人們就叫它為「宋嫂魚」。
宋五嫂看到大家都喜歡吃醋魚,就積了些錢,和小叔商量商量,在茅屋裡開個小店鋪,賣起醋魚來了。果然,你來我往,生意很好。「斷橋宋嫂魚」,一時傳為美談。
這一年春天,南宋皇帝乘龍船在西湖上遊玩作樂。忽然一陣暖風吹過,從斷橋那邊飄來一股似甜帶酸的香味兒。皇帝從來沒有聞到過這種香味,心裡好怪,忙問左右道:「這是什麼香味兒呀?」
許多人都回答不出,其中有一個本地的官兒說:「皇上,這是斷橋邊赫赫有名的宋五嫂賣醋魚的香味兒哩!」
皇帝一聽動了心,忙說:「好,既然這樣有名,寡人倒要去結識結識她。」
那皇帝趁著一時高興,脫下龍袍,換上便服,帶著太監坐小船一路來到斷橋邊。一上岸,抬頭見宋五嫂穿著一身粗藍布衣衫,一幅漁家婦女的打扮,滿面春風地在店堂里招待顧客。
皇帝一見連聲贊「妙」,忙走上去說:「聽說醋魚的味道很美,不料你宋五嫂的相貌更美。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宋五嫂見來都不善,便放下臉不答理他。那皇帝本來不想露出身份,現在見宋五嫂這樣,心裡急了,便顛三倒四地說:「美人兒呀,這又何必呢!何必呢……呃!何必在這里燒魚呢!……不配,不配,嗯!還是跟寡人進宮去才配呵。」
「寡人」兩字一脫口,宋五嫂便知道站在前面的人便是那個昏君了,心裡更加生氣,但又不好得罪他,只得轉彎抹角地說:「宮里是有福之人住的,我是個打魚的人,沒有這份福氣,一離開茅屋必定生病。我老早就打定主意要在這兒住一世了。」
皇帝見宋五嫂口齒活絡,確實也不大好對付,便笑著改口說:「也罷!現在就帶你上龍船去燒碗醋魚,讓寡人嘗嘗新吧。今後你的美名,恐怕連斷橋也要壓斷啦!」
宋五嫂見皇帝竟有這樣的死皮賴臉,禁不住兩道柳眉豎了起來,說:「龍船難載我賣魚婦,你皇上也不要走這斷橋路!豈不見金兵一來,河山已經破碎,你皇上還是多去想想中原的父老吧。」
這都是實在話,而皇帝卻認定是宋五嫂在有意挖苦他,頓時怒容滿臉,罵聲:「好一個放肆的刁婦!」便急急匆匆地和太監下了小船,回到龍船里去了。
宋五嫂見皇帝氣呼呼地一走,知道凶多吉少,便趕緊收拾一些東西,帶了小叔,從後門溜出,跨上小船,雙槳一盪,遠走高飛啦。等皇帝派兵趕來捉人時,宋五嫂早已無影無蹤了。
從此,宋五嫂和她的小叔改姓換名,隱落在別的小村子裡,再不露面。來斷橋邊想吃「宋嫂魚」的人們,見茅屋破漏,鑊灶倒坍,只得敗興而回。
後來,孤山一帶學過燒「宋嫂魚」手藝的漁家,有的人也看宋五嫂的樣,開小店鋪賣醋魚,但他們怕沖犯皇帝,不敢說是「宋嫂魚」,只掛個「西湖醋魚」的菜牌。人們一吃這種「西湖醋魚」,味道和「宋嫂魚」一樣好,就都來光顧。
不久,許多菜館也做起這道菜來,而且越做越好,「西湖醋魚」就這樣出了名。
直到現在,「樓外樓菜館」的「西湖醋魚」,因為選料和加工特別講究,在杭州最享有盛名。
吳山第一泉
很早以前,杭州沒有一口井.。那辰光,這一帶地方雨水非常調勻,家家戶戶都不缺用水。
不料有一年,天氣忽然變了:晴空萬里無雲,接連幾個月不落一滴雨。曬得西湖水干,田地裂縫,連人吃的水也難找到。官府怕百姓鬧事,便請來許多和尚道士,築壇做法事;又硬叫大家去叩頭跪拜。
那時,有個老頭兒也被趕來了;可是,他偏偏不肯下跪。當官的見了很生氣,就把他抓起來,安上「違抗官府」的罪名,要殺他的頭。老頭兒一點也不慌張,反而仰天大笑,說:
「我活了八十歲,死了不值什麼!可惜杭州人就不會有水吃啦,連你們也得一同渴死!如果給我三天時間,我一定能尋到水源。」
當官的聽老頭兒這么講,心想:難道真有這等事!給他尋尋看也好:尋到了,一切作罷;尋不到,再殺他的頭也不遲。便答應了。
老頭兒回到家裡,把他五十歲的兒子叫來,說:「快去縛一頂竹轎來給我坐!」
「阿爸,阿爸,你坐轎子做啥呀?」
「我老啦,走不動了,坐上竹轎子,我要到外面去尋水源!」 兒子把竹轎子縛好了。老頭兒拐進菜園,把他二十歲的孫子叫來,說:「快去拿兩根竹杠子來抬我走!」
「爺爺,爺爺,你要抬到哪裡去呀?」
「站得高,望得遠,你和你阿爸,抬我到城牆上去轉轉!」
孫子把竹杠子拿來了。
兒孫倆抬著老頭兒,在杭州城牆上面繞圈子。一日繞三圈,三日繞九圈。繞呀繞呀,竹轎子繞了三日;看呀看呀,老頭兒看了九圈。他發現在城隍山腳下,有一股煙不象煙、霧不象霧的東西,不斷地往上冒,不斷地往上升,升到天上結成一朵白閃閃的雲朵兒,對他兒孫說:
「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就是龍脈呀,有一條龍在地底下呼氣呢。」
老頭兒找來許多人,在城隍山腳下挖井。挖呀挖呀,挖下去三丈三尺深,可是,井底下一滴水也沒有!當官的看看井裡乾乾的,不容分說,就把老頭兒殺了!
兒孫倆大哭了一場,把老頭兒的屍體埋了。孫子含著眼淚,攙扶他阿爸,仍舊爬到城牆上去繞圈子。繞呀繞呀,又繞了三日;看呀看呀,又看了九圈。他們看到城隍山腳下挖過井的地方,那股煙霧更濃了,天上那朵白閃閃的雲朵兒也更大了。阿爸指著雲朵兒,對他兒子說:
「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真是龍脈呢,*爺找地方沒有錯嘛!」
他們又找來許多人,在城隍山腳下挖過井的地方繼續往下挖。挖呀挖呀,又挖下去三丈三尺深,但是,井底下還是沒有一滴水!官府知道了這回事,就不問青紅皂白,把老頭兒的兒子也殺了。孫子大哭了一場,把阿爸的屍體埋在爺爺的墳堆旁邊。剩下他獨個人,孤凄凄的,還是爬到城牆上去,跟爺爺和阿爸一樣繞圈子。繞呀繞呀,再繞了三日;看呀看呀,再看了九圈。他看到地下那股煙霧越冒越濃,天上那朵白閃閃的雲朵兒也越結越大了。孫子指著雲朵兒,對自己說:「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一定是龍脈,爺爺、阿爸,你們死得好冤枉啊!」
他再去找來許多人,仍舊在城隍山腳下那挖過井的老地方,接連往下挖。挖呀挖呀,再挖下三丈三尺深,挖到下面全是鼓鼓突突的岩石,再也挖不動了。
孫子在九丈九尺深的井底下,東摸摸是乾的,西摸摸是乾的,一摸摸著一塊圓鼓鼓的大岩石,象是龍的眼睛。他把心一橫,大聲喊道:
「龍呀,龍呀,你為啥不睜眼哪!天上不下雨,地下不放水,你叫大家怎麼過日子,今天我跟你拚啦!」就一頭向圓鼓鼓的岩石撞過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岩石裂開一條縫,縫里汩汩地冒出水來,一會兒,就把九丈九尺深的水井灌得滿滿的。
清洌洌的井水,把孫子托上井口;可是,他已經死了。老百姓大哭了一場,把孫子的屍體埋在他爺爺和阿爸的墳旁。
自從有了這口水井,人們就不愁沒有水吃了。後來,大家照樣到處去挖井,漸漸地,杭州的水井就越挖越多。不過後來挖出的水井,總沒有比最早挖的那口更大、更深的。因此,人們就把它叫做「吳山第一泉」,還把城隍山腳下的那條巷叫做「大井巷」。

H. 小孤山的文化傳說

古往今來,小孤山吸引著無數名流學士。唐代顧況、宋代陸游、明代劉基、解縉均來此游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蘇軾曰:「舟中賈客莫輕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縉曰:「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
革命烈士夏明翰登臨此山,極目匡廬倩影,放眼吳楚煙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詩言志:「大孤山下停橈,小孤山下觀濤。熱血也如潮湧,時時滾滾滔滔」。 長江絕島小孤山啟秀寺內千百年來供奉的小姑娘娘實際上就是媽祖。「小姑娘娘」之稱來源於小孤山的同音轉化。
據史料記載,小姑娘娘姓林名默,於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生。父林願,宋初官都巡檢。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為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當她為救海難而捐軀之後,鄉親們便給她修了一座廟宇奉祀。從此以後,出海的人們傳說在狂風惡浪中,常見到有位紅衣女子閃現在桅桿上導航,直到化險為夷。於是,人們就稱她為「通靈神女」。這就是地方神祗來保護人間航海安全的最初傳說。也就是媽祖信仰發源的歷史背景。
至於媽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發展為全國性的神祗,則有其偶然的因素及歷史的原因。起先是「通靈神女」護航的傳說擴展到沿海各地。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麗國,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路允迪在風浪中彷彿看見桅桿上發出一道道紅光,過後風浪頓息,轉危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詢問部下是什麼神靈顯聖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義郎李振,平時信奉媽祖,就向路允迪報告,說是「通靈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還朝復命時就將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詔賜以「順濟」匾額給媽祖。這是媽祖神跡第一次由民間傳到官府,並得到朝廷的確認、褒嘉。
此後幾百年間,自南宋高宗始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出於種種原因,先後36次給媽祖疊獎褒封。封號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後」,直至無以復加。皇帝的褒封,最終樹立了媽祖至高無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則感到太長的封號反而使神和他們在感情上疏遠了。於是人們自發地選擇了一個對長輩女性的敬稱---娘媽(福建方言)。隨著娘媽信仰的發展,娘媽分靈布滿世界各地。尤為台灣、澳門、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因而福建湄洲島的廟宇也就成為了祖廟,何時開始改稱娘媽為媽祖也就難以追尋了。
北宋時期隨著海運的蓬勃發展,小孤山腳下,灘險水急,時有水難發生,故在啟秀寺內設行宮,供奉媽祖。這對現時而言,確實一件讓人難以理解和納悶的事,因為媽祖文化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而形成了獨特的媽祖教。她與佛教相融合,的確是媽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創新。小孤山啟秀寺歷來都是以佛教為實體的廟宇。因而,在此歷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媽祖文化被淹沒,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別文化的發展,隨著時間的變遷和地域名稱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據當地的風俗編出種種故事來美化神格。當地百姓也隨之將媽祖稱為小姑娘娘。而這種稱號又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是難以分開的,「娘娘」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對女性神佛的敬稱。如「送子娘娘、觀音娘娘」,何況媽祖救助海難,救難行使時使用的也是一種神功或神術。如此一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娘娘」了。 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宿松縣東,長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於江邊,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它與長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邊的「彭郎磯」隔江相望,他們原是一對恩愛夫妻。蘇東坡曾作詩雲:「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相傳,小姑是宿松縣一位仙姿綽約,窈窕嫵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潯陽人,他是一個眉清目秀,氣宇軒昂的魚郎。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褲,泛舟江上,輕撒銀網,打滿了一船活蹦亂跳的金絲鯉魚,收了網,攏了船,擱了槳,正欲起身上岸時,說也湊巧,一抬眼,突然看見正在江邊洗衣的小姑,小姑長得秀麗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驚呆了。小姑見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齊,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頓時羞紅了臉,心裡怦怦直跳,連忙低頭洗衣。彭郎索性把篙一點,把船撐到小姑的旁邊,攏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禮地問道:「請問小姑家住何處?」小姑見彭郎問得誠懇,便傷心地將父母雙亡,孤孤單單的生活對彭郎講了一遍。彭郎聽後,傷心落淚,便將自己形隻影單悲慘境遇也對小姑說了一遍,小姑聽後,更是涕淚滿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窮人愛窮人。從此,他倆心心相印,情長意濃,不久,他倆跪在江邊,撮土為香,憑天為媒,依江作證,結成了一對美滿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倆在長江邊搭起了兩間草房住了下來,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魚,日落而歸;小姑在家紡紗織布,洗衣漿衫。小夫妻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日子過得比蜜還甜。他倆把精心積蓄起來的錢,時時分送給周圍兄弟姐妹,處處受人誇贊,受人尊敬。江邊有位大姑十分羨慕他們,悔自己年輕時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傷,有詩為證:
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傷(孀)。
小姑有夫似織女,大姑無夫女姮娥(嫦娥)。
慈湖也曾說媒妁,
執柯教與五老約(廬山南部五老峰)。
東方一老差妙齡,正似鼓郎卻老成。
大姑背里啼更道;豈有老人會年少?
大姑年來年去今亦老。
(楊萬里詩)
古代的詩人都只為小姑嫁彭郎交口贊嘆。
好事多磨,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他害怕長此下去,百姓只會敬慕小姑夫婦,再也不會敬他。便心生一計,駕起雲頭,返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啟奏,說小姑和彭郎是一對「妖精」偷下凡,在民間做了很多很多的壞事,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不分青紅皂白的玉皇,聽了土地的謊奏後,即傳旨意令天神將小姑和彭郎強行分禁於長江南北兩岸,永不能相會,以絕後患。心如鐵石,死不分離,小姑在長江北岸呼喚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哀聲震天地。最後,她在一怒之下,一頭鑽進了長江。說也巧,一晃眼,她投江處冉冉升起了座筍形的小山,這小山碧峰獨立,挺拔秀麗,山上古樹翠竹蔥蔥鬱郁。後來,人們將這山叫「小姑山」,又在山上建起了「小姑娘娘廟」。再說,隔在長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邊呼喚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凄慘之聲,催人淚下。最後,當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見江中,一座小山,也一頭鑽進了長江。說也怪,一晃眼,只見彭郎投江處出現了一石磯。這石磯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邊呼喊,後來人們就將這石磯叫「彭郎磯。」千百年來,「彭郎磯」和「小孤山」任憑風吹浪打,日曬夜露,一直是脈脈含情,遙遙相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為其撰文賦詩,使美麗的「小姑嫁彭郎』這個優美的神話故事更富於詩情畫意。

I. 孤山有哪些文人遺跡

孤山的景點:
中山紀念亭
中山公園
俞樓
放鶴亭
西泠印社
敬一書院
林和靖墓

中山紀念亭
在孤山後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
中山公園
位於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
俞樓
孤山南麓六一泉旁,有一幢兩層三開間的中式樓房掩映於綠陰叢中。便是一代國學大師俞樾的舊居,人稱俞樓,門牌為孤山路32號。
放鶴亭
放鶴亭初建於元代,為郡任陳子安為紀念林和靖而建。現亭為1915年重建,面闊875米,進深885米,重檐攜三灶。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創立於1904年。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志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於是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
敬一書院
1994年,在孤山東麓一處被稱為「財神殿」的民居院落,挖出一塊「敬一書院界」的碑石,人們又重新認識了這座書院。
林和靖墓
林和靖墓位於東北坡的放鶴亭旁,是『'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死後所葬之地,也正是有林和靖使得孤山成為杭州三大賞梅勝地。

孤山景點特色:
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之上至今尚存,陰刻和陽刻、一低一高兩個石座,應為乾隆及妃子御用之物;孤山多古木,或雲:古木參天跟入地,長江歸海源在山。實為小風景、大氣派。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台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後近幾年重建四照亭。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明代凌雲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台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
南宋這里興建四聖延祥觀和西太乙宮,作為御花園[2] ,清康熙年又辟為行宮所在地。孤山自然風景絕佳,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詩為證「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如走馬觀花,半日就可盡歷西湖天下景、中山公園、放鶴亭、西冷印社、秋瑾墓等勝跡。中午還可在樓外樓菜館一嘗杭菜風味,午後,如果您游興未盡,時間允許,不妨在西泠印社四照閣泡一杯龍井茶,閑眺西湖秀色,領略「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的情趣。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景點有
仰賢亭
印社初期建築之一。原為明代故跡,年久為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印社諸君重建此亭,以明天順間胡郡守所題仰賢亭之舊名命之。印社創始人之一吳石潛先生摹刻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兩峰所繪浙派先賢「丁敬身畫像碑」嵌諸壁間,以申景仰。此後十年,印社諸君共訪求廿八印人遺像「述其事跡,系以傳替,按年次而編摹。求形容於彷彿,一堂濟濟」嵌諸東西壁面。亭內還有成於1910年之石圓桌,邊上刻篆書銘文:「龍泓印學開南宗,一鐙相續傳無窮。二篆八分交異同,和神如坐春風中。宣統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銘、王壽祺篆,葉銘鑒造,吳隱刻石。」仰賢亭之匾額分別由兩任印社正副社長沙孟海、趙朴初、王個?m等題寫。

四照閣
原為宋代古跡,始建於宋初,為都官關氏之別業。舊閣在現華嚴經塔處,年久閣廢。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閣。「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麴院之風荷。兩峰夏雲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塔,遷閣於現址。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所題「四照閣」匾額。兩旁楹聯「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長劉江篆書。閣內還掛有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八十八歲時所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聯。「環水抱山眼底天然圖畫,吉金樂石座中自有周秦」刻畫出四照閣內品茶賞景,切磋交流之絕妙情趣。
放鶴亭
放鶴亭初建於元代,現亭為1915年重建,亭中有《舞鶴賦》刻石一塊,碑通高2.4米,寬2.94米。文章為南北朝鮑照所著,字跡系清康熙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全賦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放鶴亭旁還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養"鶴皋"的鶴冢。這里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 (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時多病,未婚娶,布衣終身。大約40歲以前,長期漫遊於江淮一帶。後半生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喜歡梅、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曾在孤山繞屋種梅300株,並養鶴放鶴,流傳有「梅妻鶴子」的故事。他在隱居生活中自得其樂,相傳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聲名遠揚,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謁。朝廷曾賜給他粟帛,並要地方官員照顧他。他同范仲淹、梅堯臣都有詩歌唱和。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二,賜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集》。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 《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秋瑾烈士墓
秋瑾烈士墓位於西泠橋南端,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座上端立著英姿颯爽、手持寶劍的秋瑾烈士漢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面鐫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地記敘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1875-1907)是我國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她積極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13日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15日在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時才32歲。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泠橋畔。秋瑾,不僅是一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女詩人,「秋風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西泠橋畔,面臨外西湖,原秋社遺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就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風雨亭。

蘇小小墓
蘇小小,南齊時(479-502)錢塘名伎,才貌出眾,身世和愛情故事凄婉動人,其詩作「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膾炙人口。傳說死後葬於西泠橋畔,後人於墓上覆建慕才亭,歷代關於蘇小小的詩文、小說和戲曲甚多。「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傳為湖山佳話。 歷史上蘇小小墓幾經毀建,2004年,杭州市重新修復甦小小墓及墓亭。該墓修復前曾經過各方專家學者多次論證,修復過程中根據孟兆楨等國內著名園林專家的意見和設計草圖,並按照遺留墓亭老照片反復推敲,原汁原味地還原其本來面目。墓亭共有12副柱聯,分別邀請12位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是西湖風景區中柱聯最多的一座亭子。

蘇小小墓蘇小小墓留給我的記憶就是它那渾圓光滑的墓頂,小時候父母將我抱上去,坐不住滑溜下來引得旁觀者開懷大笑。稍大點問我父親這是誰的墓,父親告訴我此墓與左近的武松墓一樣,都是虛擬的假墳,而中間的秋瑾墓才是真的。父親酷愛書法,到了那裡就看亭柱上的楹聯。我總弄不明白什麼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父親笑笑未作答復卻乘機給我講了好多有關的唐詩宋詞,只記得其中有一首《長相思》: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煙靄中 春來愁殺儂。郎意濃 妾意濃 油壁輕車郎馬驄 相逢九里松。就是說蘇小小的。

中山公園
位於浙江杭州的孤山。在南宋,這一帶就建有西太乙宮和四對聖延祥觀等皇家園林。到清康熙年間,改建為行宮。雍正後間(1723--1735),經稍加修建,改為聖加寺,到近代幾近廢墟。1927年,為紀念辛亥革命,特別是孫中山先生,人們在聖加寺的舊址基礎上闢建成中山公園。

J. 跟杭州西湖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真實的)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魯班造香爐:

巧匠魯班帶著妹妹來杭州務工,正巧碰上黑魚精在西湖裡花樣游泳搞得全城烏煙瘴氣,自戀的黑魚精還想強娶魯小妹做妻子,魯班將寶石山的一座懸崖鑿成香爐做嫁妝,巨型香爐把黑魚精穩穩壓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蘆狀的爐腳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與雲林禪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一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一番。康熙皇帝見到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呵!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人在寺里擺酒用膳,想多耍子一會兒。

5、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早先,杭州城裡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台上任不久,便帶手下人去逛西湖。他來到岳墳,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臉遮住,倒退了出來。撫台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來師爺商量,想把鐵像搬掉。師爺捋捋胡須,想了一想說:「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鬧出事來。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裡把這對鐵像丟進西湖裡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難找到。」撫台連聲稱贊道:「妙!妙!」於是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進湖裡去了。

二、關於西湖三堤歷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蘇堤:蘇軾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這是蘇東坡稱贊西湖的佳句。縱貫西湖西部,全長2、8公里。因宋代的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橋等6橋,古樸美觀。堤的兩側多植花木,春季桃紅柳綠,景色尤其動人。堤中有「蘇堤春曉」,居「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曾有詩贊六橋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

3、楊公堤:

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堤為「楊公堤」。

(10)孤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閱讀全文

與孤山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