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諸葛亮隆中中菜的故事
據說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葯,發現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只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
他想,地上百草能養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於是,他就挖了幾個帶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盤,想嘗嘗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了想說,就叫「大頭菜」吧。
從此,諸葛亮一家經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調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後收了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腌制,諸葛亮將大頭菜洗凈涼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愁。
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著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後,每逢大戰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後,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了不忘他的功勞,大家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1)隆中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襄陽的酒宴,餐前必定有幾碟開胃的小菜,其中大頭菜是必不可少的。當人們飽享豐盛的美味大菜之後,席終來盤清淡消食的青菜芥絲湯。一個可比面盆的湯盆里,飄著靛青碧綠的青菜葉,浮著赭黑醬香的芥菜絲。霎時,歡呼一片,湯勺爭先。
一眨眼的功夫,幾已見底。動作慢的,也不顧及儀態風度,端起湯盆,一飲而盡。喝完,擦著嘴角流出的湯汁,是說不盡的滿足與痛快。
② 在古隆中發生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襄陽古隆中位於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西郊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關於隆中的得名,《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但也有眾山之中隆起最高者的說法。
此地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發生地與《隆中對》的出典之地。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大計,諸葛亮分析了當時形勢,提出應首先奪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等待時機,出兵北伐,進而達成統一之戰略,這次談話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諸葛亮離開隆中後,其居住的竹籬草廬保存了下來。
晉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吊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並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唐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
元
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草廬,並遷走隆中書院,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公元1467年)「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立草廬碑,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祠,並立《重修碑記》,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為現存最早之諸葛亮畫像。
中華民國
民國21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跡,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1987年,重建隆中書院,修復諸葛草廬。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 三國時期古隆中發生的除三顧茅廬以外的歷史故事
到《三國演義》裡面去看一看
④ 古隆中的歷史故事6個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大計,諸葛亮分析了當時形勢,提出應首先奪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等待時機,出兵北伐,進而達成統一之戰略,這次談話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諸葛亮離開隆中後,其居住的竹籬草廬保存了下來。
晉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吊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並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唐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
元
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草廬,並遷走隆中書院,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公元1467年)「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立草廬碑,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祠,並立《重修碑記》,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為現存最早之諸葛亮畫像。
中華民國
民國21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跡,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⑤ 隆中的相關典故
介紹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晉朝史學家。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語文知識點匯總九年級(上):第23課隆中對 習鑿齒的著作《漢晉春秋》中明確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一說為河南南陽卧龍崗 )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在諸葛亮出山後,沒有任何的官職,直到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時才拜軍師中郎將,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戰略思想
三國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總結的是戰略。魏、蜀、吳三方,在戰略思想上各有獨到之處。作為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縱橫捭闔的你爭我奪,翻雲覆雨的聯盟拆解,變化莫測的戰略重組,戰亂蹂躪下的民生困頓,似乎進入了歷史的輪回。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兩漢帝國的參照系和漢代社會形成的獨特背景,使三國的戰略不同於先秦而有了質的提升。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會思想的根基。
那麼,漢晉之間的群雄紛爭,則孕育了戰略思想的空前進展。此後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構思和設計,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國的模式和框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名氣,與三國時期的謀略思想發達緊密相關。滿族興起創建後金政權時,遠離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國演義》作為治國打仗的教材,竟然屢獲奇效。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雲雲,正是民間口碑對它們的定位。今天,由小說回歸史實,考察這一時期的戰略思想,或許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討三國戰略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挖掘三國戰略的文化積淀及其在國人競爭行為中的觀念濡染,推究本土戰略思想的歷史淵源,則可能更有意義。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體現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對」戰略構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古文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的SWOT法以及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對」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為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一分析正是「隆中對」能夠成立的關鍵。即便當代人用SWOT法來套,多數也超不過諸葛亮的水平,這正是「隆中對」的過人之處。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繫上打了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伏筆。而「隆中對」的缺陷,恰恰彰顯了諸葛亮的偉大。唐人尚馳稱:「曹氏挾王室之威重,孫氏藉父兄之餘業,劉氏獨不階尺土,開國於亡命行旅之間,天贊一武侯,即鼎足之勢均也。」
⑥ 請寫出隆中對里的歷史典故!!!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先後輔佐劉備、劉禪父子,為創立蜀漢基業、為「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北伐曹魏,耗盡了畢生精力。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劉禪父子中取得的業績和忠於蜀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受到歷代人們的稱頌。而諸葛亮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與其著名的《隆中對》(也稱《草廬對》)的戰略決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隆中對》是諸葛亮對漢末時代風雲觀察的傑作、蜀漢政權立國的建國方略,同時也是諸葛亮善於審時度勢,決策北伐的戰略方針。本文試就此作一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諸葛亮《隆中對》產生的社會背景
東漢末年,由於東漢王朝的殘酷壓榨和自然災害的猛烈襲擊,廣大的農民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無以為生,被迫挺而走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張角兄弟的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呼喊出「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義軍到處,「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川黃巾起義的浪潮迅速席捲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急忙調兵遣將,向農民起義軍瘋狂反撲;各地的豪強勢力也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加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行列。
經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名存實亡了。而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經過十多年的火並廝殺,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袁紹占據冀州、青州、並州;袁術占據揚州;曹操占據充、豫二州;劉表占據荊州;孫策、孫權占據江東;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率領部隊輾轉四方,先後依附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圖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寧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
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少時就才華橫溢,超群出眾。史稱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z]《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沿途那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悲慘景象,更是在年青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時也為後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統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歲的諸葛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 「躬耕隴畝」於湖北襄陽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春秋。
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隴畝」的十年,過的也並非是與那種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諸葛亮認真研讀史籍,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個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斗爭的成敗。並且經常與當地及因避戰禍而流亡到荊州的名士司馬徽、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縱論時局變幻,交換政見,暢談未來。
他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並「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立志要象管仲、樂毅那樣,干一番有益於天下統一的事業。為此,諸葛亮高卧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偉抱負。
怎樣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呢?綜觀其時軍閥混戰的結果,到赤壁戰前,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投靠已經平定了北方,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或是已「據有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而要為四處奔走,無固定的地盤的劉備出謀劃策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雖然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賢才謀士,如投其帳下,難以其施展才能。同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在漢末士人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在許多漢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為漢承相實為漢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自然不肯為其出謀劃策。2.孫權雖據有江東之地已歷三世,但其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而諸葛亮志在結束分裂割據,完成統一大業。況且孫權承繼父兄基業,屬下早已有張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諸葛亮深知如到孫權之處,同樣難以施展其蓋世之才。因此,在張昭薦亮於孫權時,諸葛亮不肯留下,人問其故,諸葛亮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3.劉備在當時雖無立足之地而依附於荊州劉表,但自起兵以來,雖屢經挫敗,壯心不已,為時人所敬重。就連曹操也認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諸葛亮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可以奪取荊州、益州作為立國之基,效法高租劉邦,成就帝業。同時劉備身邊一直缺乏真正的謀略之士,諸葛亮認為自己輔佐劉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其抱負。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欣然應允出山輔佐劉備。
二、《隆中對》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此時劉備正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門下,盡管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並不甘心寄人籬下,急切地盼望壯大實力,以求能實現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劉備對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聞,據《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風雛。」,因此,當徐庶力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四十七歲的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冒著隆冬的嚴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三顧茅廬」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隆中對》的歷史局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建基立業的宏偉藍圖。應該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局限,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首先奪取劉表的荊州和劉璋控制的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偉藍圖。但是,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盪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在赤壁戰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共同的利害關系,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而赤壁戰後,劉備與孫權荊州爭奪的序幕就拉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為爭奪荊州地區,吳、蜀不惜兵戎相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留駐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曹魏佔領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來援助曹仁的於禁所督七軍,「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劉備集團勢力的發展,不僅對曹魏集團是一種威脅,對孫吳集團也是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又暫時結成同盟。孫權趁關羽出兵樊城,後方空虛的時機,命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惜傾巢出動,沿長江而下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的蜀漢再也不能對孫吳構成威脅,這時倒是曹魏對孫吳的威脅更加顯現。於是,孫吳向蜀漢「遣使請和」,蜀漢與孫吳又結成了抗曹聯盟。由此可見,「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條件的。
二、荊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隆中對》「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提法,也逐漸了失去了原有的號召力。諸葛亮《隆中對》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要分兩步走:首先利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奪取荊、益二州;然後再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等待時機成熟,兩路出兵,對曹魏實施兩面夾擊,以達到逐鹿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形勢也正是按照諸葛亮提出戰略決策發展的,劉備集團先後奪取了荊、益二州。此時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天下有變」的東風了。
然而,荊州的失去,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戰略條件。失去荊州,使得蜀漢政權處於偏安一隅的窘境,經濟實力大大削弱,軍事上喪失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遙相呼應,兩面夾擊曹魏的可能。
盡管諸葛亮後來與孫吳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來自孫吳方面的威脅。同時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在政治上加強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了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和原屬劉璋的益州集團的關系;經濟上則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植谷;軍事上治戎講武,為北伐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漢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訓練出了一支十餘萬人的精兵。為了安定蜀漢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經過兩年的准備,親率大軍南征,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領的叛亂。同時,又得以徵收南中地區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資以給軍國之用;並挑選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曰「飛軍」,加強了蜀漢的軍事實力。但僅管如此,蜀漢與曹魏、孫吳相比,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還是最弱的。
為了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亮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以諸葛亮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戰略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一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失敗是必然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詩中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⑦ 古隆中懷古列舉了發生在古隆中歷史故事有那三個
「古隆中抄\」石牌坊,是隆中的標志,襲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中)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仿木結構,四柱三門樓式,十個抱鼓將四柱固定,上面雕梁畫棟,起角彎爪,單檐斗拱,帶脊座吻,線雕、浮雕、縷空熔於一爐,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坊體高大,蔚然壯觀。
古隆中石碑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用青石開榫組裝而成,正面大門上線雕「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柱上線雕唐代大詩人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兩邊小門上雕諸葛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古訓和漁樵耕讀,二龍戲珠等圖案。背面大門上方刻「三代下一人\」。兩邊門柱上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匾對及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整個雕刻再現隆中的田園淡泊的自然風光,上面的匾對對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頌揚。
石碑坊在1955年由隆中文物管理處清洗修理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紅衛兵掃「四舊\」,安排當時隆中大隊大隊長唐大興帶人拆除,唐借口怕砸傷人,沒有拆,但被打掉左側石抱鼓一隻。1980年隆中風景區管理處用環氧樹脂進行了修補。
古隆中石牌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隆中重要文物古跡之一。
⑧ 在古隆中的歷史故事有什麼
三國時期 諸葛亮與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這其中一次戰略談話叫隆中對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卧伏著的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裡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姦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佔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裡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於是不再說什麼了。
⑨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故事簡介
諸葛亮13歲那年,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時,兄長諸葛瑾已隻身流亡江東投靠了孫權;叔父趕至江西赴任,諸葛亮兄妹四人只得離開山東,隨叔父諸葛玄入贛。可沒多久,漢朝廷卻又任命了朱皓為豫章新太守,以接替諸葛玄。官職丟了,薪俸沒了,一大群幼小的子女環繞膝下。怎樣才能將他們哺育成人呢?被迫離任的諸葛玄茫然四顧,一時間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突然,他想起了現正占據荊州的劉表,過去,他們倆也算得上是好朋友。只是時過境遷,也不知今日做了荊州牧的劉表會如何對待自己。管不了那麼多,活命要緊,他只得厚著臉皮、拖兒帶女地上荊州走一遭了。當時,荊州的治所不在荊州古城,而在襄陽。襄陽位於漢水和唐白河的交匯處,南拊江漢,西屏川陝,為南北水陸重要通道。於是,諸葛玄挈婦將雛,一路風塵僕僕地從江西趕往襄陽投奔劉表。
在諸葛玄一行到來之前,作為東漢末年頗有名望的「八俊」之一的劉表,已在刺史任上將荊州這塊廣袤而肥沃的地盤治理得有聲有色。他不僅掃平了治所內的土豪武裝,還與孫堅在襄陽打了一場史稱「樊鄧之戰」的惡仗。素以驍勇聞名的孫堅在戰斗中中箭身亡,劉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後荊州,與烽火頻仍的其它地方相比,成了一塊戰爭的緩沖地帶,變得相對平靜起來。劉表鼓勵農桑、休養生息、吸引人才、「起立學校,博求儒術」,招來了大批關
西、兗、豫學士,就連在豫東打了敗仗的劉備,也投奔到劉表麾下。
就在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諸葛玄一行來到襄陽。他們來得正是時候,自然受到了劉表的熱情接納。於是,諸葛玄一家人、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就在襄陽安頓下來,過了幾年頗為安逸的日子。這期間,諸葛亮進入劉表設立在城南二里之地的「學業堂」讀書。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起早睡晚,學習非常刻苦。此時,襄陽的儒學風氣已相當濃厚。而諸葛亮的業師,即為當時荊州的儒學代表人物司馬德操,一位功底頗深的古文經學家。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諸葛亮接受的只能是儒家教育。儒學教育在諸葛亮身上打下的烙印相當深刻,他日後的入世進取、對劉備的忠貞不移、生活上的節制克欲等道德觀念與行為規范,都可視為此段學堂教育的結果。
好在諸葛亮在學業堂的時間不長,也更因為他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這才沒有被儒學束住手腳。否則,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窮經皓首、尋章摘句的酸儒。即使從最好的正面角度設想,大不了就是一名「鴻生巨儒」。即使巨儒也罷,沒有多少發展創造,只會「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能有多大的意義與價值,對社會又能做出多大的貢獻與付出呢?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公元197年,也就是他進入學業堂後的第三年,叔父諸葛玄去世。此時的諸葛亮十分悲傷,3歲喪母、8歲喪父,跟著叔父東奔西走,飽經戰亂、顛沛之苦,一顆敏感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痛苦的打磨。剛在襄陽過了3年較為穩定的生活,沒想到自己一直依靠著的叔父又匆匆撒手人寰。命運於他,怎麼這般冷酷無情?叔父之死,比失去父親更為傷心。畢竟,父親亡時他不到8歲,還不甚懂事,不知道什麼叫做悲傷;畢竟,這些年一直跟著叔父,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孜孜不倦的教誨是他心頭的溫暖、寄託與支柱啊!在哀婉的哭聲中,諸葛亮變得成熟起來。
叔父走了,一家人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他變得無依無靠,再也不能繼續呆在學業堂讀書了;自己已經17歲,到了自主自立的年齡,應擔負起自己的命運與未來才是。17歲,一個既自尊又脆弱的特殊年齡。正是在這一年,諸葛亮決定不再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他要憑借自己的勞動與本事,過一種自食其力的全新生活。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離開襄陽城,來到了城西約二十六華里的隆中村。襄陽,是他人生的一個中轉站,是他進入古隆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有進入隆中,一顆優良的種子才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得到了充沛的水分。 隆中山因一山「隆然沖起」而得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村,坐落在隆中山南麓。古隆中群山環抱,恬靜清幽,東距襄陽城13公里。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鄧縣管轄。沿隆中山東行,不到四里,即漢水南岸,乘船北渡,就是鄧縣縣城。而從隆中到荊州治所襄陽,快馬只需半個時辰,毛驢一個時辰,即使步行,二十多里路程,也要不了多長時間。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在隆中隱居,看中的正是它不近不遠的地理位置。
他並不想做一名真正的隱士,而是潛伏靜觀,以待天時。如果遁入名山大川,隱入白雲深處,過於遠離塵囂,就不能掌握人間信息,了解社會變革;若是太近,又不免流於浮華虛榮,達不到潛心隱志、冷靜思索的目的。他之所以態度堅決地離開襄陽,其叔父諸葛玄之死,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他找到的一個「借口」與「由頭」而已,還有比這表象更為深層的內在原因。以諸葛亮睿智、敏感的天資,他肯定不滿於儒學的專制與禁錮,並感受到了襄陽城內奢靡浮華、醉生夢死的齷齪之風。若是留戀襄陽的話,諸葛亮完全可以繼續在那裡生活下去。 但他想使自己過得清醒一些、自由一些、深刻一些,所以他選擇了隆中。剛到襄陽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就經叔父作主,嫁給了蒯祺。蒯家是襄陽最有勢力的大族之一,蒯祺曾任過房陵太守,家在今襄陽和宜城之間。不久,二姐又嫁給了當時最有聲望的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輾轉流落襄陽的姐弟四人,如今就剩下相依為命的兄弟兩人。於是,諸葛亮攜弟諸葛均一同走進了山青水秀的隆中村。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兄弟倆因陋就簡,搭了一座草廬遮風蔽雨。好在這些年的艱難生活造就了兄弟倆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並不以此為苦,反而充滿了一種獲得獨立後的自信、自足與自樂。
隱居隆中後,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隴畝;晚上挑燈夜讀;閑暇之際拜會名士,結交朋友。耕種收割對從未接觸過農活勞作的諸葛亮來說,無疑是相當繁重的。在襄陽隨便找點兒什麼活兒乾乾都可糊口討生活,為了磨煉自己造就自己,他的隱居隆中多少帶有一點兒自我放逐的意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常常默念這背得滾瓜爛熟的孟子名言,以此激發、勉勵自己。是的,如果連一點兒農活之苦都吃不消,還奢談什麼胸懷大志、成就大業?
在襄陽求學時,諸葛亮常常「抱膝長嘯」,對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名要好的學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反過來問他將來可做到什麼官職,諸葛亮笑而不言。他為何不予正面回答?那一笑之中包含著什麼內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為我們記載了答案:「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原來,諸葛亮的志向與抱負遠大得很,他對一般的什麼刺史、郡守並不感興趣,要做,就做像管仲、樂毅那樣能夠拯衰復興、濟世救民的輔相。當時,學友反問,他不願傷他們的自尊,只有含蓄地笑笑作答。諸葛亮是否真的具有廓清寰宇所需的經天緯地之才?一般之人,都表示懷疑,只有幾位對他有著深刻了解的朋友才認為言之不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有著遠大的理想,並對自己實現理想的才智充滿了自信。
農耕勞作磨煉了他的意志、強健了他的體魄,使他得以貼近大地、貼近自然,掌握中國農村的底層現狀,了解廣大民眾的生活疾苦。這對他日後的惜民力、反奢侈、倡節儉、講實際等品格和作風的形成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並且,他還在古樸聰慧的農民身上學到了許多在經卷上難以學到的知識,比如北伐中原時製作的木牛流馬,很可能就是對當時農村的一種運輸工具的改進,至少也與他在隆中時曾得到過某位能工巧匠的傳授技藝和啟發指點有關。 在隆中,諸葛亮對自己的要求相當嚴格,白天耕種,晚上則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捧卷閱讀。白天的勞作實在太累,晚上的閱讀又太認真,剛入隆中,諸葛亮的隱居生活多少帶有一種自虐的苛刻與嚴酷。對此,諸葛亮曾著文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他又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靜去浮、精誠刻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這就是諸葛亮端正的學習態度。就其學習方法而言,也顯得與眾不同,因他聰穎絕倫,常常一目十行,「獨觀其大略」,不搞繁瑣的考證,不做尋章摘句的雕蟲,而能從總體上對歷史、人物、學問予以把握。
這期間,諸葛亮的閱讀視野已超越了儒家經典的狹窄范圍,廣泛涉獵了很多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書籍,並對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在論諸子一文中寫道:「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在對諸子之得失進行一番審慎的分析後,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充分地吸取百家的優秀養分。
諸葛亮在隆中身體力行的,正是道家所提倡、實踐的那種生活方式。他的感受與體驗,與老莊有著血脈相通的關系,因此,一旦道學進入他的視野,就如迷路的行人發現了一條暢通的歸途。諸葛亮真有一種回家的良好感覺。他捧讀道家經典,過著道家奉行的生活方式,結交的朋友也是當地知名的道學隱士如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等人。
公元200年,也就是諸葛亮隱居隆中三年後,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於是,荊、益二州就成了曹操與孫權注目、爭奪、吞並的焦點。政治、軍事形勢的急劇變化猶如涌動的春潮奔卷而來,猛烈地沖刷著襄陽大地。一批英才便在這獨特而重要的政治環境中經受歷史的鍛造與打磨,日漸塑造成形,除了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外,還有龐統、徐庶、孟建、石韜、龐山民、崔州平等一批傑出的風雲人物。他們互相拜訪、頻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廣益,交換政治見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礪、相得益彰。
⑩ 古隆中發生的歷史故事(寫三條)
1、劉備三顧茅廬 2、隆中對 3、諸葛亮《出師表》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
隆中對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計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憑借薄弱的條件成為強者,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爭勝。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占據江東一帶地方,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飢似渴想得到賢能的人,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