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李寶歷史人物

李寶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23:05:50

1. 求歷史人物小傳。,需要兩千字。人物隨便。

李鴻章(1823.2.15-1901.11.7),本名銅章,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李氏先世本姓許,明季避亂由江西湖口遷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無子,同庄姻戚許迎溪將次子子慎所給其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讀為生,至李鴻章高祖時才「勤儉成家,有田二頃」,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直到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扎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選優貢並奉父命入京應翌年(甲辰)順天鄉試,一舉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鳳標、福濟,其房師則為孫鏘鳴。
李鴻章在赴京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他以詩言志,有「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之宏願。入京後,他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下,遍訪了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同時,由於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和開闊的眼界,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舉人)、丁未(進士)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後膺任樞臣疆寄,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系。就科舉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為蘇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為李鴻章太老師的翁心存(孫鏘鳴之師),在青年李鴻章任翰林院編修時,對其經世致用世界觀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啟迪;而以潘、翁為領袖的蘇南豪紳,對李鴻章後來組建淮軍迅速崛起於江蘇,也予以極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咸豐三年(1853年)初,李鴻章得知太平軍大舉入皖的消息後,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奏上,咸豐帝命呂擔任安徽團練大臣,呂對李說:「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於是李鴻章與呂賢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由王茂蔭舉薦回鄉辦團練。李家父子的團練「整齊皆可用」。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辦理完天津教案後不久,李鴻章代表中國與**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人的姿態中,看出**「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出兵侵台,李鴻章積極支持清**派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率艦隊赴台灣巡閱,並調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灣。此事最後雖以簽訂《中日台事條約》而暫時平息,但後來**還是於光緒五年(1879年)乘隙吞並了琉球。

在與**交涉的前後,李鴻章還分別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秘魯簽訂了《中秘通商條約》;光緒二年(1876年)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前者旨在保護華工;後者則是因「馬嘉理案」導致的中英間的嚴重交涉。李鴻章在英國公使威妥瑪以下旗宣戰的要挾下,巧妙地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在他建議下,清**派郭嵩燾赴英國道歉,郭氏遂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但條約也因增開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個通商口岸,並允許英國人可以進入西藏,損害了中國主權。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李鴻章則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他先與法國駐華公使寶海簽訂「李寶協議」,旋為法國**反悔,繼與法駐日公使洽談未果;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慈禧改組軍機處,主和輿論漸起。李鴻章在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五月,隨著法軍進攻諒山,協議又被撕毀,直至清軍在廣西和台灣戰場分別取得勝利後,李鴻章才最終與法國代表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束了戰爭。法國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等特權。因此,時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從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中法戰後,鑒於福建船政水師覆敗,清**決定「大治水師」,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海軍建設成軍。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成軍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自此,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

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乘機出兵。時候,李鴻章與**專使簽署《天津條約》時,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腥賬?匠霰?枰?孿戎?鍘N?孜繒秸??⒔嵯祿鎏ァ?nbsp;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起義,朝鮮**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聽信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必無他意」,遂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不料,**此後立即向朝鮮派兵,在朝日軍增至8000餘人,事態趨於嚴重。李鴻章為設法避免戰爭,曾通過英、俄兩國出面斡旋,但為**拒絕。無奈下,只得增派軍隊入朝,和**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

八月十六日,駐朝陸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統帥葉志超等逃回國內。八月十八日,北洋艦隊與**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經過近五小時的鏖戰,中國軍艦沉沒4艘,**艦隊亦遭重創。此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激烈交戰,但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艦隊覆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連續電催其北上。李鴻章乘輪船至滬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鑒,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一個月後,李鴻章抵京收拾殘局,向八國聯軍求和。

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丑條約》,賠款4億5千萬兩。

簽約後兩個月,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再度發難,提出「道勝銀行協定」,試圖攫取更大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老來失計親豺虎」,氣惱交加,李鴻章嘔血不起,於九月二十七日去世,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歷程。

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故。繼室趙小蓮,系太湖望族、進士趙昀之女。側室莫氏,侍妾冬梅。子三:嗣子經方;嫡子經述(趙氏所生)襲一等侯爵;庶子經邁(莫氏所生)。女三:分別適郭恩垕、任德和、張佩綸。

2. 姓李的名人有哪

3. 歷史上姓李的名人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李世民 唐太宗 貞觀之治
李小龍 演藝明星 功夫片
李四光 地質學家 大慶油田
李大釗 偉人 創辦中國共產黨
李宇春 歌手 超級女聲

引自http://..com/question/84934246.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4.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李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5. 中國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李白 杜甫 杜牧 等

6. 歷史上姓李的名人都有哪些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7. 關於李姓的歷史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

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布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

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7)李寶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李姓歷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

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

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8. 出身趙郡李氏的歷史代表人物

趙郡李氏郡望:

趙郡位於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
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趙縣。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
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為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244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233年、234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48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開創了趙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歷來人口眾多。其後世子孫支庶繁多,現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敘述如下。
在秦末漢初,趙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發展。
廣武君李左車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這三兄弟為趙郡李氏第四代,此時已經是漢高祖一統天下時。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漢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長卿,官拜諫議大夫。李岳之了李秉義,字世范,當上了穎川太守。穎川在念河南境內,出於任職之便,李秉義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原來在河北的趙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為河南趙郡李氏的開端。
穎川的趙郡李氏自其開基始祖李秉義之後,不斷發展。李秉義有三子:李翼、李協、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將軍,他又生有三子:李謨、李道、李朗。李謨,字道謀,為臨淮太守,有哆華、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讓,官至上黨太守,其子李護,官至酒泉太守。李護生有三子:武、昭、奮。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書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贊、修、奕、龍。老二李候船,字伯游,為後漢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諒、李叔、李訓、李季。老大李諒,字世益,是後漢時趙國相,其子李膺,字元禮,為東漢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稱為「天下楷模」,先後任青州刺史、度遼將軍、河南尹,官至司隸校尉,因謀誅宦官事敗,而死於獄中。
李膺有三子:壤、瓚、瑾。老三李瑾為東平相,後來為避難復居於趙。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獎、碩。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機叔二子,李機叔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晉朝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趙王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渡過長江,徙居於浙江的常山。於是,趙郡李氏的一支又擴展到了長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趙郡李氏之開基始祖。
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這五個兒子形成三大房系,從而使江南的趙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

趙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李楷的五個兒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江南趙郡李氏的東祖;李芬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輯字護宗,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於柏仁,因子孫甚微,而與李晃一起南徙故壘。
李晃,字仲黃。他這一支流回到趙地後,其後人有自趙郡徙於管城(今陝西南鄭)的,於是在陝西南鄭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南祖之後,有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譙(今安徽亳縣治),於是在安徽亳縣一帶也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義,為燕司空長史。李義有子李吉,為東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聰,官至尚書郎。李聰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書侍郎,其五世孫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後時拜為宰相。此後南祖房名宰相還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紳、李元素。《新唐書》中皆有記載,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將相滿門,世代榮顯。

東祖房
東祖睿,字幼黃,為高平太守,封江陵寧公。其子李勖,為頓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頤,為高陽太守,封武安公。李頤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孫李嶠、十二世孫李絳,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嶠(644-713),字巨山,高宗時進士。他幼時失去雙親,傳說他曾夢見一個人給他留下兩支筆,此後,他便有了文辭,15歲能通五經,20歲就中了進士。李嶠歷任高宗、武後、中宗、玄宗四朝,為官清正。當時來俊臣陷害狄仁傑等人,李嶠極力為狄仁傑等人鳴冤,以至得罪了武後,一度被貶為潤州司馬。李嶠不僅官至中書令,而且還善詩文,他以文章與同鄉蘇味道齊名,而被合稱為「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明人輯有李東陽像。李東陽,明湖廣茶陵人,字賓之,號西涯。天順進士,歷編修、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由禮部右侍郎進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正德時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李嶠集》流傳至今。
李絳,字深之。憲宗時進士,曾多次上書直諫,自知言切,必遭禍殃,焚署內奏稿,等待帝問罪。帝果然大怒,絳從容對答,說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這是臣有負於陛下;倘若陛下只願聽順耳的話,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負於臣下,一句話說得高宗怒氣全消。
李絳先後任監察御史、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禮部尚書、華州刺史、御史大夫、東川節度使、山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
東祖之後還有一位李諤,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李爽的玄孫李珏,在唐文宗時,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與弟勁,共稱西祖。李勁,字少黃,為晉朝治書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書侍郎,其十世孫李懷遠,在武後時為宰相;老二李隆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孫李吉甫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憲,德宗時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職,又在憲宗時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曾向憲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專橫,頗有政見。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節度使,於高郵縣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頃,受民愛戴。此後再次入相,多有建樹。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兩朝為相,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等職,是「牛李黨爭」李派首領,主張削弱藩鎮勢力。宣宗時,遭牛黨打擊,死於崖州貶所。有《次柳氏歸聞》及《會昌一品集》傳於世。
李吉甫父子為西祖房門庭,增輝添彩。
上述趙郡李氏渡江南遷後的三房,千百年來,名人輩出,門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趙郡李氏還有另外三房,分別是:遼東李氏、江夏李氏、漢中李氏,現分別給以勾述。

遼東房
遼東房始祖李齊,是李璣的少子,也就是說李齊與創立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齊行三。李齊在趙國當上國相,他把家開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縣)。至李齊的十三世孫李寶時,又把家遷徙到襄平(今遼寧遼陽)。李寶,字君長,曾任後漢元菟都尉職。李寶把家遷到了襄平,於是在今遼寧遼陽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由此推來,古之高麗國,今之朝鮮族,其李氏當有不少出自遼東房。
李寶兒子李雄,曾任車騎長史職。李雄之子李亮,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為河內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晉朝官至司徒,封廣陸侯。李胤子李固,為散騎侍郎。李固子李志,為陽平侯,襲廣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孫為李根,李根為後燕中書令。李根的九世孫,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傑出代表。
李泌,字長源,是唐德宗時的名宰相。說他七歲能賦詩,談論國家大事,是位神童。曾與肅宗同坐輦車,出入宮中,人們指著輦車說,穿黃衣的是聖人(指肅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歷任參謀軍事、翰林學士、楚州刺史,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幾度仕宦,幾度潛隱,在相位期間,曾多次上諫德宗。李泌死後,其子李繁撰有《鄴侯家傳》流傳於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從李就上溯兩世是漢代酒泉太守李護,而李護則是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孫。也就是說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為後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他由於做官的緣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於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傳至六世孫李式,李式曾任東晉侍中,其孫李矩,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為中書侍郎。李充下傳八世,為李元哲,元哲徙居廣陵(今山西廣陵縣),這樣在山西廣陵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元哲下傳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憲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孫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進士出身。初為李懷光幕屬,當李懷光於河中反唐時,李鄘將李懷光軍隊的虛實及作戰方案透露給朝廷,後被李懷光察覺,責問他,李鄘從容不迫,詞氣激昂,三軍為之感動。河中平,李鄘先後任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書右丞、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刑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淮南節度使、門下侍郎、戶部尚書,為政顯著。 李磎,字景望,進士出身。先為戶部郎中,分司洛陽。當時黃巢起義攻陷洛陽,李磎懷抱尚書大印,避之河陽,當洛陽留守劉允章受黃巢義軍脅迫,派人前來索印時,李磎堅決不給。後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學,家有書萬卷,世號「李書樓」。

漢中房
漢中房出自漢朝東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後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護的長子)。李武之孫李頡,為後漢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這樣李頡成為漢中大房的始祖,今陝西南鄭一帶也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頡定居漢中後,其家族不斷繁衍。李頡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為太尉。李固十三世孫李德林,官至隋朝內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孫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時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葯之子。李百葯被貶至桂州,七歲的安期隨父行,途中遇盜賊,欲殺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願以自身代父受刃。賊被感動了,於是放了他的父親。李安期在太宗時任符璽郎、主客員外郎,在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檢校東台侍郎、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漢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葯、李安期,祖孫三代,三世掌制誥,權重如山。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孫都有眾多的傑出者,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為如此,趙郡李氏的名聲遠揚。趙郡這個地方,也成為有名的郡望。趙郡李氏的後裔,無人不為自己的門庭而感到榮耀無比。

閱讀全文

與李寶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