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回鶻歷史名人

回鶻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6 22:53:41

Ⅰ 歷史上的西域衰落時,有沒有出過英雄人物呢

大漠戈壁,月牙鳴沙,漢唐雄風席捲著西域,絲路駝鈴飄盪在邊關。

敦煌城外東南50里處,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的滄桑。

洞窟中,琳琅滿目的藝術瑰寶彷彿在傾訴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技藝的出神入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這樣一幅長達8米的珍貴壁畫,展現一位將軍出巡的盛景:

畫中有百餘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軍樂和歌舞為主的儀仗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

八名騎兵頭戴氈帽,腰系革帶,擊鼓吹角;隨後是高舉牙旗的騎兵和演奏琵樂器的樂隊;緊接著是舞伎兩隊,一隊身著漢裝,一隊穿吐蕃服飾,翩翩起舞。

壁畫的中心人物則身穿紅袍,騎白馬,正要縱馬過橋,前有將士護衛,後有僕從相隨。

曾經縱橫馳騁的歸義軍,逐漸被人淡忘,在等待人們喚醒關於他們的記憶。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畫,還在訴說他們的前世傳奇。

Ⅱ 歷史上擁有突厥血統的名人有哪幾位

古代突厥是中亞北亞游牧民族。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塞種及匈奴的血統。《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由葉尼塞河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阿爾泰山,後又前往中亞。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按照《北史》的說法突厥是來自鹹海一帶的戴尖帽的塞種人。

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後東走至葉尼塞河南方,阿爾泰山,七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一帶,受當地的鐵勒諸部落同化,6世紀初年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5世紀中歸附於柔然,為其煉鐵奴。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6世紀時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546年合並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552年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西海(今鹹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可汗」為最高首領,突厥標志和意義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汗國官制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征發兵馬、科稅雜畜」。歷法以動物紀年。5世紀始創制突厥文,亦名鄂爾渾-葉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2]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爾渾河發現《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後,始為世人所知。據《新唐書》、《舊唐書》的《突厥傳》,前一碑文的漢文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系密切。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後,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638、659年,東西突厥先後統一於唐。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建立後突厥汗國,745年亡於回紇。突厥各部乃大多附於回紇,一部西遷中亞,另部南下附唐。
1.3 現代突厥
現代意義上的突厥,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現代突厥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很多民族的總稱,他們都是古代突厥七國突厥人的後裔,突厥血統的繼承者,最主要的突厥後裔民族是土耳其人,維吾爾族,土庫曼人、撒拉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等。

土耳其,哈薩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北塞普勒斯,土庫曼。此外在俄羅斯遠東,伊朗,東歐各地和中國新疆,青海也有突厥成分(撒拉爾,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塔爾,烏茲別克等族)。2009年,突厥議會建立。
世界上突厥語系國家的合作非常緊密,彼此視為兄弟民族,各民族之間語言近似,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國際舞台上,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以土耳其和哈薩克為首。
2 發展歷史
2.1 源流
突厥大致可以確定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土耳其人,認為是突厥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余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後(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2.2 興起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領兵擊敗,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車等各部落紛紛脫離柔然統治,投向北南北朝時期的突厥魏一方,人數達30萬余眾。而隨著柔然軍事上的慘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開始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參考網路:北魏破柔然之戰)從五世紀後葉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各部五萬余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這時華北北齊與北周政權並立,雙方均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借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同隋朝時的東突厥和西突厥時,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內部斗爭激化,隋的反擊取得了相當成果。599年(隋開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但隋朝二世而亡,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多久。隋末群雄並起,其中多數都曾經依附過突厥。一時形勢誠如《通典》卷197所謂「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於形勢,結好突厥。李樹桐在《唐書考辨》中綜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證明李淵、李世民、唐朝都沒有稱臣於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於許敬宗的偽造。
李淵與突厥用「敵國禮」,沒有稱臣。《資治通鑒》:「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見李淵時,突厥柱國康鞘利等人「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禮」。突厥多次毀盟南下,後來唐軍打敗突厥。
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並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藉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失敗之後,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並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於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渭水之盟」)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績、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於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太宗)尊號為天可汗」。唐軍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資治通鑒》:「……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頡利帥萬餘人慾度磧,李世勣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眾降,世勣虜五萬餘口而還……」突厥臣服於唐朝,突厥碑文記載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皆為唐皇出力也。」
2.3 復興
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唐朝時經常南下的突厥騎兵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征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群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

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於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余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北)。
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681年(開耀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在唐軍兵臨帳前的形勢逼迫下,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裴行儉慨嘆朝廷殺死降者,以後不會再有人投降,從此稱病,閉門不出。唐高宗對降者不予寬容,反加殺害,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於都護府雲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後,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並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後突厥時期。
其時,單於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當骨咄祿入侵時,元珍請求由他去勸諭突厥諸部撤退,以贖自己的罪過。當他到達敵營後即向對方投降。骨咄祿任命他為阿波達干,統率全部兵馬。於是骨咄祿、元珍寇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單於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北境,殺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嵐城)刺史王德茂。後被唐將薛仁貴擊潰。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後突厥先後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圍單於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靈丘縣),殺刺史李思儉;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
由於後突厥頻繁入侵,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以防禦突厥侵擾。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務挺因代被囚待斬的內史裴炎申辯,違反武則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殺。後突厥統治者得此消息後,因大敵已亡,特設宴歡慶,但又為程務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禱。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間,後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被唐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擊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齒常之等在黃花堆(今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大破其軍;冬十月,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磧北追擊後突厥,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稱骨咄祿為「不卒祿」。
骨咄祿自立為可汗後,東征西討,頻繁出擊。據突厥文《闕特勤碑》記載,他先後進攻過唐朝北部、九姓鐵勒、三十姓韃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親自參加戰斗20次,奠定了後突厥汗國的基業。693年(長壽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祿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
2.4 後突厥
默啜成為後突厥可汗之初,曾於693年(長壽二年)臘月進攻靈州,殺掠當地官吏和人民。在這以後,他為了鞏固其篡奪的汗位,改變策略,討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冊萬歲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請降。這時早已稱為周朝皇帝的武則天非常高興,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第二年夏五月,營州(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請求當武則天突厥人的兒子,並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又要求歸還河西的突厥降戶,聲稱他願意率領部眾「為國討契丹」。武則天晉封他為遷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盡忠死,孫萬榮繼領其眾。默啜乘機突襲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南),俘虜了李、孫二人的家屬,契丹部眾潰敗。武則天進一步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697年(萬歲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於都護府之地,以及谷種、繒帛、農器、鐵等物。武則天聽了廷臣不同意見的爭論以後,最後還是將六州降戶數千帳(戶)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後突厥得到這一大批人力和物資以後,國力大為增強。
是年夏,契丹孫萬榮將老弱婦女以及器仗資財留在新築的城中,自己領精兵進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後,發兵奪取契丹新城,俘虜了全部人口,掠奪了所有物資。當時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契丹兵將聞家屬被突厥搶走,軍心大亂。唐將楊玄基與奚族的軍隊趁機前後夾擊,孫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其殘余部眾和奚、霫兩族降於後突厥。
698年(聖歷元年)夏六月,武則天命內侄孫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准備娶默啜女為妃。八月,武延秀到達後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卻說:「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他不但不允婚,反而將武延秀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接著,他發兵襲擊靜難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平狄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清夷軍(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又進攻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武則天起先任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這時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突厥。在這以前唐朝招募兵士一個多月沒有招滿1千人,當人們得知太子李顯擔任元帥後,不久就招滿了5萬人。但實際上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從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縣西)撤退,一路上掠奪、殘殺百姓,搶劫財富、牲畜,不計其數。武則天手下的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傑領兵10萬追擊,但未能追上。
默啜回到漠北後擁兵40萬,佔地萬里,西北諸民族都歸附於他。因此,他很輕視中原王朝。
699年(聖歷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咄祿之子默矩為右廂察,各領兵2萬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兒子匐俱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兩察之上,統轄處木昆等十姓部落,領兵4萬多人,稱拓西可汗。
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
700年(久視元年)冬十二月,掠奪隴右諸監馬1萬多匹。702年(長安二年)春,奪走鹽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定邊縣)、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羊馬10萬,三月破石嶺關(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關城),圍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秋七月侵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九月攻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縣),一路殺掠。
在這以後,默啜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唐與突厥雙方關系時好時壞。
703年(長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賀達干向武則天提出,嫁其女給皇太子之子為妻。接著又派大臣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以謝許婚之意。武則天在宿羽亭設盛宴款待來使,並賜予重賞。704年(長安四年)秋八月,由於雙方已建立「和親」關系,默啜放還被扣留了6年的淮陽王武延秀。
唐中宗李顯即位第二年,即706年(神龍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進攻靈州鳴沙縣(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西南豐安縣故城)。唐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戰敗,死6000多人。後突厥繼進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會州(治所在今甘肅省靖遠縣)等地,奪走隴右牧馬萬余匹。唐中宗取消與後突厥聯姻的計劃,懸賞「能斬獲默啜者封國王,授諸衛大將軍」。默啜殺唐行人(使者)假鴻臚臧思言。
707年(景龍元年)冬十月,唐朝任命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亶)為朔方道大總管,擊敗來犯的後突厥軍。
過去,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張仁願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三城首尾相應,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縣東)北設置烽候1800所。從此,後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減少鎮兵數萬人。
711年(景雲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請和,唐睿宗李旦同意。三月,唐以宋王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冬十月,唐御史中丞和逢堯出使後突厥,勸說默啜穿戴唐朝服飾。於是默啜「襆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並派遣其子楊我支特勤及該國宰相等隨和逢堯朝覲唐睿宗。唐帝授予楊我支右驍衛員外大將軍官銜。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將軍孫佺等在襲擊奚與契丹時,被奚族大首領李大酺俘虜。李將他們送交默啜。默啜殺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廢除與默啜的婚約。
默啜既無法南侵,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開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等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同俄被擒殺。後突厥曾表示願意付出軍中全部衣資器仗贖取同俄,及知其已被殺,三軍痛哭而撤退。閏二月,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與其妻投唐,被封為燕山郡王,授左衛員外大將軍。
默啜勢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號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並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
默啜年老以後,更加昏庸暴虐,屬部紛紛離散。
714年秋九月,葛邏祿等部首領至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降唐。十月,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等部至北庭都護府歸降。降唐的十姓部落前後共1萬多帳(戶)。715年(開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麗莫離支高文簡,與跌都督思太,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鶻屈頡斤、苾悉頡力,高麗大酋高拱毅」等率領1萬余帳,脫離後突厥,至唐朝邊境歸附,被安置在黃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過的地區。高文簡被封為遼西郡王,其餘首領封郡公。同年秋,默啜進攻九姓鐵勒。九姓首領思結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開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在獨樂水(今蒙古國土拉河)大破該部。默啜恃勝輕歸,毫無防備,途遇拔曳固潰散的戰士頡質略突然從柳林中躍出,將他殺死。當時唐朝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出使在突厥,頡質略便和他一起將默啜的首級送至唐都城。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紇、同羅、霫、仆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北。
默啜的兒子小可汗繼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默啜的諸子和親信全部被殺。闕特勤擁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為後突厥君主,是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闕特勤為左賢王,掌管全部兵馬。
毗伽可汗初立時,許多屬部已經離散,留下的也不穩定,形勢很困難。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是後突厥舊臣,雖已七十多歲,但老謀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對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輔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戶跌思泰、阿悉爛等聽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紛紛返回後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來歸,力量壯大,准備南侵唐朝。暾欲谷認為:「唐主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毗伽又想築城,並立佛寺道觀。暾欲谷告訴他:突厥人口只及唐朝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能與唐為敵,正在於游牧生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又從事射獵,人人習武,力量強的時候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朝的軍隊雖然多,也奈何我們不得。如果築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圍殲。釋、道兩教勸導人們仁慈柔弱,不是用武爭勝之道,不可推崇。暾欲谷准確地分析客觀形勢,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制定自己的戰略戰術,深得毗伽可汗贊許。
720年(開元八年),唐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從西面調動拔悉密部,東面調動奚、契丹兩族兵,於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襲毗伽可汗牙帳。毗伽聞訊大懼。暾欲谷認為不必害怕:拔悉密在西域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與突厥東面的奚、契丹相隔非常遙遠,雙方無法配合。由於唐朝將領之間的內部不和,王晙自己也不敢出兵。等拔悉密孤軍深入時,可以很容易地打敗他們。後來事情的發展不出暾欲谷所料,拔悉密軍被他追至北庭擊潰。冬十一月,暾欲谷回軍經赤亭(今新疆鄯善縣東北七克騰),掠奪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的羊群和馬群,並擊敗唐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的軍隊。毗伽可汗因此聲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請父事天子」。又連年遣使向唐貢獻方物,求婚。725年(開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向唐朝進貢。頡利發扈從唐玄宗東巡封禪泰山。冬十二月,頡利發辭歸,唐玄宗厚加賞賜,但終究沒有允許與後突厥聯姻。
在這以後,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覲。727年(開元十五年)秋,吐蕃寫信給毗伽,約他一起侵擾唐邊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絕,並且將吐蕃的來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贊許毗伽的誠意,在紫宸殿設宴款待送信來的後突厥大臣梅錄啜。又允許在朔方軍西受降城設立互市,每年以縑帛數十萬匹與後突厥交換軍馬,以壯大騎兵隊伍,並改良馬種。從此中原的馬匹更加強壯。
731年(開元十九年)春三月,後突厥左賢王闕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將軍張去逸等送唐玄宗璽詔前往弔奠。並為他立祠廟,刻石為像。唐朝派去6名繪畫高手,在廟的四壁精心繪制闕特勤臨陣作戰的壁畫。這在突厥國中是從未有過的繪畫藝術作品。最有歷史價值的是,732年(開元二十年)立的《故闕特勤之碑》,其漢文碑銘由唐玄宗「御制御書」。碑上還刻有古突厥文字的銘文。這大理石碑分為大小2塊,至今仍矗立在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地方,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材料。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後突厥大臣梅錄啜下毒謀殺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葯發作但尚未身死時,發兵殺死梅錄啜及其族黨。毗伽死後,唐玄宗派宗正卿李佺前往弔奠,並為立廟和碑,命史官起居舍人李融撰寫碑文。此大理石碑立於735年,也刻有漢文與古突厥文兩種銘文,和《故闕特勤之碑》樹立在同一地方。
毗伽可汗死後,國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冊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繼立為苾伽骨咄祿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衛將軍李質冊封他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參予政事,國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馬,在東者稱左殺,在西者稱右殺。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兩殺權勢過大,與母親合謀,誘右殺至可汗牙帳,將他殺死,奪其軍 眾突厥面孔集(6張)隊。左殺判闕特勤害怕被殺,先發制人,攻殺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葉護殺死,另立其弟為可汗。接著骨咄葉護又殺掉這可汗,自立為可汗。
後突厥內亂頻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將軍孫老奴招撫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九姓鐵勒部落。
742年(天寶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唐玄宗遣使勸說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進行威脅。烏蘇米施害怕,口頭上表示願降,但實際上進行拖延,並不前來。王忠嗣動員拔悉密、回紇、葛邏祿進攻後突厥。烏蘇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廂。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之孫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燭公主等率領部眾千餘帳,先後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樓歡宴來歸的後突厥諸首領,並分發給他們很多賞賜。
744年(天室三載)秋八月,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殘部立其弟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後突厥大亂。唐玄宗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乘其亂出擊,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紇和葛邏祿一起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南下佔領突厥故地,745年(天寶四載)正月,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唐京。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唐玄宗封她為賓國夫人,每年供給她「粉直」20萬。
至此,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鐵勒回紇等部的聯合攻擊下,國亡。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台,繼之而起的是回紇

Ⅲ 回紇的活動地區是哪裡啊,政權是什麼,著名人物。謝謝

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

Ⅳ 寧夏古代有哪些名人

寧夏古代名人有: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李元昊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司九經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2、馬德昭

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3、劉芳名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4、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5、楊增新

(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6、王禎

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7、傅清

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Ⅳ 蒙古族的名人(現代)

1、哈琳,7月21日出生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蒙古土爾扈特部第十五代公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舞蹈系畢業,蒙古族歌手。作品有《黑眼睛的小駝羔》等。

2、騰格爾,1960年生於內蒙古鄂托克旗,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批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央國家機關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

3、張小平,男,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曾任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

4、烏蘭托婭,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蒙古族歌手。2005年,參加黑龍江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奪得冠軍 ,2006年,發行專輯《阿爾斯楞的眼睛》 正式出道。2007年,簽約廣州新月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2010年,烏蘭托婭演唱的《套馬桿》走紅;2009年,推出個人專輯《我要去西藏》;2011年她攜《套馬桿》登"唱響中國"的舞台。2014年,獲得2014亞洲品牌年度奧斯卡——第9屆亞洲品牌盛典「亞洲品牌十大最具潛力代言人」獎。

5、烏蘭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雲澤、雲時雨,化名陳雲章。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將軍銜。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等職。

(5)回鶻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生活習俗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人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白節(也稱白月)。

文學藝術

13世紀初起,蒙古人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制蒙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豎著寫的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人的三大歷史巨著。

馬頭琴是蒙古人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與筷子舞等。另外有蒙古呼麥、蒙古長調以及近代開始風靡全球的蒙古說唱等。

宗教與信仰

蒙古人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Ⅵ 歷史上有哪些很有名的人物被更牛逼的人物吊打

自從北匈奴政權被漢朝徹底打跑之後,整個北方草原的民眾就出現了很大的權利真空,這地方不僅僅有匈奴的大量殘部,還有發源於貝加爾湖一代的「敕勒」部落,他們漫無目的的放羊,一片祥和。

正是此時,東邊大興安嶺原屬於「東胡」的鮮卑人振臂一呼,迅速的籠絡了這些殘部逐漸形成了一股勢力,又因為鮮卑人自稱老大為「可汗」所以這群大漢也就跟著叫鮮卑老大這個名字了。

然而這個鮮卑畢竟是個大部落聯盟,內部勢力一直沒少爭斗,其中最為顯赫的,只有慕容、拓跋這倆部落,然而這個慕容本身就不是很願意在北邊風吹日曬的,他們更喜歡學著南方的漢人穿金戴銀讀個書啥的,搞得拓跋部很看不上他們,就快給他們除籍了。然而正是這個慕容部入主了中原,百戰百勝,前前後後建立了一堆「燕」國,也就是天龍八部里慕容復要復的那個。

不過這個時候距離所謂「慕容復」還有600多年,我們先不提他。總之比起慕容部,北邊的拓跋部混的並不好,他們一方面覬覦中原邊緣的領土,一方面又想當個游牧霸主,最後導致自己的一個奴隸揭竿而起,最終在他兒子車鹿會的帶領下建立屬於自由鮮卑人的「柔然汗國」,同南邊的拓跋部勢不兩立了。

拓跋部一看你這么搞我豈不是很尷尬,然後也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原,沒想到吊打了慕容們,最後成功的滅掉後燕國,並且最終統一了北方,號稱「魏」也就是所謂「北魏」,和南朝的劉宋分庭抗禮,至此南北朝開始,然後我們就要開始講第一對兒了——

1,柔然可汗阿那?和突厥開國可汗阿史那土門

我們也知道北魏經歷了一代代的思想斗爭,最終在孝文帝的帶領下選擇了遷都漢化,然而早期的北魏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畢竟是富裕的中原王朝,屢次大敗他們的放羊同胞柔然。而柔然也是禍不單行,他們總是壓迫前面說的那個「敕勒」,最後導致敕勒人建立了「高車國」,差點把柔然給滅了國,連續擊殺柔然可汗伏圖可汗以及擊敗他兒子丑奴可汗,丑奴可汗還沒緩過來就被內訌殺了,他弟弟阿那?(gu)臨危受命繼任。

圖高車和柔然。

阿那?知道自己這汗國是不怎麼樣了,外有強敵內部還動亂,於是就去南邊投靠了北魏,在北魏的幫助下,阿那?才得以回歸汗位。

然而阿那?也真是命好,在孝文帝遷都之後,鮮卑統治階級迅速腐化,比漢人士族還會玩耍,因此得罪了曾經鎮守邊界抵禦柔然的舊貴族「六鎮軍隊」,最終北魏被六鎮首領「破六韓拔陵」造反摧枯拉朽,北魏此時病急亂投醫,直接表示阿那?別看你是柔然首領,我這攘外必先安內(霧),要是你幫我平了內亂金票大大的。

就這樣,阿那?幫助北魏平息了動搖北魏國本的「六鎮起義」,勢力大大加強,不僅從此不鳥北魏,還洗刷了父兄的冤屈,一舉滅掉高車國,成功的成為北方的共主大可汗,並重新的讓敕勒人成為了奴隸,北魏隨後被在六鎮起義中崛起的軍閥高歡、宇文泰撕開,紛紛爭取阿那?的支持,他可以說是回歸到了柔然汗國的巔峰時期了。

敕勒從他們的「高車國」被滅後,在漢語文書里就逐漸被記載為「鐵勒」了,其實這倆名字現在認為都是「*trk-」這個詞的音譯。不過他們的中文名字和職務還真很接近,其中有一波在阿爾泰山一代的鐵勒部落就是阿那?的「煅奴」,也就是負責給人家打鐵的奴隸,打鐵隊伍的小組長是一個姓阿史那的家族,直接對阿那?負責。

不過這阿那?對鐵勒人好像真是不怎麼樣,這位大可汗總看不上人家,最後導致了幾萬鐵勒人謀反,沒想到還沒等阿那?出手,那個打鐵奴隸的首領阿史那土門表示能不能讓小弟出馬,他們和我雖說同族但我可是您最忠誠的奴隸,我們這打鐵的有勁不說武器還先進。

阿史那土門自此表現出了他的作戰能力,在鐵勒起義軍一臉懵逼的情況下就被滅掉了,大量鐵勒人被收編,實力也空前增強。

這時的阿史那土門羽翼逐漸豐滿,覺得自己最起碼也算是一股力量了,就派人去阿那?那邊詢問,說可汗可汗,我這功勞大大一件,你可不可以把你家公主嫁給我,咱們這也是強強聯合啊。

阿那?大怒,你阿史那土門什麼玩意,替我盡忠是個職責,就你這個身份還想娶我家大臉盤子公主,做夢。

阿史那土門也大怒,你阿那?什麼東西,我連自己同胞都下得去手,你認為真是想為你盡忠么?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場決定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戰爭具體是怎麼打的,只知道阿史那土門讓弟弟阿史那室點密看家,他親力親為一舉幹掉阿那?,最終阿那?自殺,這個和中國南北朝息息相關的北方游牧政權至此滅亡,柔然東邊的小弟,東胡的另一支契丹獨立,而其餘鮮卑人不少逃回了大興安嶺老家,和不少還沒走出去的東胡人融合,成為後來所謂「室韋——韃靼」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阿史那土門繼承了柔然的「可汗」稱呼,讓眾人擁立自己為「伊利可汗」,建立了屬於自己部落的汗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突厥汗國(也是*trk-的音譯),至此突厥這個詞彙出現在了中國的史書中。但是他弟弟阿史那室點密是很不開心的,我這幫你看管大後方咋說也是個蕭何之功吧,結果最後我連個「蒙牛可汗」都沒當上。

至於之後的事情,我們就要進入到下一個人物的故事了。

2,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和西遼皇帝耶律大石

阿史那室點密十分不服,他覺得自己並不比哥哥差,你能往東邊打,我也能往西邊打嘛。至此突厥汗國開始了浩浩盪盪的西征之路,然而西邊畢竟都是一群白種的大鼻子叔叔,多屬於使用東雅利安語言的印歐人,然而室點密以及他的繼任者不管這些,他滅掉了盤踞中亞並讓波斯極其頭疼的「??噠國」,最終讓突厥汗國的領土到達了黑海一帶,這群寒冷之地來的黃種人同化了大量白人,讓他們改口說了突厥語,成為了後來被稱為「烏古斯」的西突厥的前身。

圖突厥汗國的擴張。

後來的事情我們就一筆帶過了,從宇文氏政權脫離出來的楊堅建立了隋,最終統一了中國,隋唐也都一直在為瓦解戰勝突厥做著努力,漢人扶植雖然屬於突厥人但是卻非常不爽突厥政權的回鶻等,最終徹底擊敗突厥汗國。

正是此時,放駱駝的游牧民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帶領下,本著一個真主的原則開始了伊斯蘭教的聖戰,伊斯蘭教從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迅速的成為了勢力強大的大型宗教,敘利亞、千年古國波斯都被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政教合一首領)歐麥爾擊敗,最終成為和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巨大帝國。

時過境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也被吐蕃打的不成樣子,自此衰落下去並失去了西域。而阿拉伯帝國也因為內亂逐漸蕭條並分裂,哈里發權力越來越小。正是此時,曾經屬於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塞爾柱」逐漸崛起,他們本來是現在哈薩克一帶放羊的,這群人比起他們其他突厥兄弟不太一樣,是一些半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於是經常和他們的同胞發動「聖戰」積累了大量力量,後來控制了附近的花剌子模區域,以此開始了對波斯地區的覬覦。

結果正是這個塞爾柱,或者說被伊斯蘭世界稱為「突厥蠻」(土庫曼)的部族一風卷殘雲的力量攻滅了活躍在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以及波斯,最終高歌猛進跑到巴格達控制了哈里發,自稱「蘇丹」(總督),讓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佔領「聖地」耶路撒冷,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對異教徒突厥人進行的,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開始。

到了塞爾柱帝國蘇丹馬立克沙時代,帝國國力變得十分強大,讓東邊兩個也是西突厥人建立的政權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很是被動,尤其是伽色尼王朝都要被滅國了。

圖塞爾柱帝國的擴張,花剌子模為塞爾柱南侵時的早期附屬。

這個喀喇汗王朝是個由西突厥的一支「葛邏祿人」以及我們都很熟悉的回鶻建立的,回鶻長期作為唐朝附庸居住在北方草原,沒想到卻被西北的一個奇葩民族「黠戛斯」(吉爾吉斯)給幹掉了,最終被迫逃亡新疆,至此新疆開始和回鶻(維吾爾)這名字結下了緣,而且這喀喇汗王朝的老大自稱自己是「東方和中國的汗」,這一點確實很是神奇。

喀喇汗王朝和塞爾柱一樣,也是逐漸被伊斯蘭化的突厥民族,隨著塞爾柱的崛起,這個西域強權逐漸產生了分裂,最終分裂為東西喀喇汗兩部分,西喀喇汗一直籠罩在塞爾柱的陰影下,但是東喀喇汗卻還是好好的當著自己的「中國汗」。

然而好景不長,馬立克沙死後,他的後代各位己政,開始瓜分塞爾柱帝國領土,而曾經順服的勢力也開始有了分裂傾向。

桑賈爾是馬立克沙的三兒子,只分到了東伊朗一帶呼羅珊地區的領土。

不過桑賈爾在治理呼羅珊期間——「呼羅珊是所有人們都嚮往的地方,知識的源頭以及富有智慧之地。」

桑賈爾在《塞爾柱突厥史》裡面的記載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有為之人,在整個伊斯蘭世界聲名遠播——

桑賈爾享受漫長的人生,聲名遠揚,積聚財富,征服周邊地區,擊敗對手。他是一位謙虛的、慷慨的施主,待人友善並且指揮軍事。他理解偉大統治者的光環和帝國的准則。他所有的事件都在維護國家的尊嚴。——《塞爾柱突厥史》

最終作為呼羅珊總督的桑賈爾進軍到巴格達,驅逐了其他幾股勢力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成為了新一任蘇丹。

而正是此時,東喀喇汗趁西喀喇汗政局不穩,大舉進攻西喀喇汗,桑賈爾看準了機會迅速的和西喀喇汗達成了徹底的臣屬關系,並力克東喀喇汗,使疆土接近中國新疆。而此時本依附於塞爾柱帝國的花拉子模國王阿特西茲公然造反,他逮捕了駐扎在花拉子模的塞爾柱官員,和桑賈爾扯起了大旗。不過桑賈爾的軍事才能還是非常不錯的,能征善戰的花拉子模被打了個大敗,桑賈爾俘虜了10000餘人,穩固了對花拉子模地區的統治。

可以說,桑賈爾完成了塞爾柱帝國的統一,並使得國力達到盛期,在整個「土庫曼」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最新版的土庫曼貨幣上還給這位古代帝王留下了一頁——

圖土庫曼貨幣馬納特上的桑賈爾頭像。

然而正是這么一哥們,卻想不到自己會被東邊來的個「異教徒」給羞臊成如此樣子。

耶律大石,本來是長居遼國南京(現北京)的一個翰林,身為皇族的他可以說是十分生不逢時了,曾經叱吒風雲的大遼國被北邊新崛起的女真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皇帝耶律延禧又跑的比香港記者還要快,耶律大石在亡國之際臨危受命幫助遼國抵抗金軍,沒想到這個耶律延禧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耶律大石在國家基本滅亡的時候,想起了遼國在大漠北邊還有個邊防城鎮「可敦城」還有萬把來人,他想著國家反正都亡了,就想賭一把看看能不能靠著這地方翻盤。

耶律大石帶著一群殘兵敗將,冒著很可能死在沙漠里的風險,竟找到了那個「可敦城」,並以這個地方為基地,還想招惹那個幹掉回鶻的黠戛斯,結果被打的大敗虧輸。

至此耶律大石總結經驗,我們就算亡國了也不能冒進,先想想別的辦法,於是就盯上了西域的高昌回鶻,連恐嚇加上威懾就讓他們成為附庸,穩定下來後,耶律大石開始把國仇家恨全都放在西邊的那個陌生的東喀喇汗國上了。

圖耶律大石西征。

然而東喀喇汗國的大汗阿合馬是個百戰名將,西方的桑賈爾也拿他沒啥辦法,所以耶律大石很久也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結果也是老天幫耶律大石,沒多久這個阿合馬就掛掉了,他兒子易卜拉欣是個絕對的庸才,面對耶律大石的威脅,他直接把人家請了過來並表示要當他小弟,成為附庸。

也就是這個時候,耶律大石坐穩了中亞的位置,因為此時的的遼天祚皇帝已經不知去向,耶律大石稱「天?皇帝」,年號「延慶」,國號仍為「遼」(史稱西遼)。而他又在突厥世界稱「菊兒汗」、國號「喀喇契丹」(喀喇是突厥語黑的意思),定都於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虎思斡耳朵」。

然而耶律大石真心對這些喀喇什麼玩意的沒有興趣,他最關心的還是大遼國復國的問題,然而當年幾百人能過來的沙漠,現在有著幾萬大軍的耶律大石卻過不去了,大將蕭斡里剌屢次折戟,至此東征之夢作罷,那也就只能寄希望於西邊的大地,讓「遼」的國號能在這里延續一陣香火了。

耶律大石整頓部隊,利用西喀喇汗葛邏祿游牧民和上層穆斯林統治者的矛盾,很快就滅亡了西喀喇汗國。這時候桑賈爾可就炸毛了,這我剛收的小弟怎麼就被打了,還被一異教徒打了?契丹是個啥玩意啊。

桑賈爾派人去嚇唬耶律大石,說自己的軍隊能夠用箭射斷你的頭發。耶律大石說你這就是沒文化,然後給使臣找了根針,讓他扎自己頭發,結果根本就扎不到。所以耶律大石表示這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你知識水平太低了,打就打唄。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卡特萬之戰」就此爆發。

桑賈爾本來就戰功赫赫,面對異教徒那就更是摩拳擦掌,他把能叫的小弟都叫上了,無論是呼羅珊本部,還是伽色尼、古爾、西吉斯坦等小弟,他浩浩盪盪的搞了10萬多的聯軍,據說光檢閱就用了6個月。

耶律大石手下的人也說別打了,然而耶律大石表示——

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

兩方至此在中亞的卡特萬草原展開戰斗,耶律大石只有一些契丹、漢人、突厥人的聯合部隊,然而也是多年摸爬滾打過來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耶律大石趁著桑賈爾左翼軍隊突入自己的左翼中時,靠著自己的主力部隊和右翼繞到了後面進行了包抄,攻擊了桑賈爾薄弱的後衛。塞爾柱聯軍只能被迫前進,而耶律大石早就看好了地形,把他們逼到了前面的達爾加姆峽谷中,之後的事情就慘不忍睹了。據說「僵屍」延綿數十里,桑賈爾至此只能倉皇渡河逃回呼羅珊,從此一蹶不振。

卡特萬戰役之後,桑賈爾苦心經營的塞爾柱帝國被徹底打散,迅速分裂成諸多小邦國,而耶律大石西征事件,也成了伊斯蘭教向東擴張過程中,唯一一個被「異教徒」反噬的存在。

耶律大石雖然一生武功赫赫,但是還是帶著故國不能歸的遺憾去世。後來他的女兒耶律普速完臨朝稱制,繼承耶律大石遺志,她利用花剌子模的首領爭位,扶植花剌子模的塔喀什作為首領,並確立了對這個國家的宗主國地位,最終花剌子模徹底佔領波斯全境,徹底滅亡了風雲無兩的塞爾柱帝國。

Ⅶ 寧夏歷史名人都有誰急!!!!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Ⅷ 寧夏歷史著名人物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維吾爾族歷史名人

踢球繞新疆的維吾爾族青年--迪力夏提他2011年6月30日從伊犁洲新源縣出發,現到庫爾勒。。。。他一路都是踢著球,沒有別的只是為了支持新疆足球,讓全世界人知道我們維吾爾族多麼熱愛我們的足球,多麼熱愛這個熱土!如果你想迎接他
kasimjan(atlan)大家都認識他。是個優秀的小夥子!參加2004年CCTV英語大賽獲得第三名的榮譽!我們的驕傲!喜歡他的謙虛,穩重,聰明,思想,微笑。我不得不佩服你adax。你讓我學會了很多!你創建了atlan學校教了無數個學生。你是個教育家!我永遠支持你!希望你一切順利,事業有成。alla保佑你adax~

他是受中國共產黨培育,親身領受茅盾影響的維吾爾族作家之一.第一個用維吾爾文傳播了馬恩列斯對文學藝術的論述.發表了長詩<愛與恨><戰斗的中國婦女><她的前途光明遠大><皇軍的苦悶>他創作的歌劇<塔依爾·卓哈拉>在維吾爾當代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他是維吾爾名人魯特甫拉·穆塔里甫Lutpulla Mutellip

他一生手工製作和田古老的特產桑皮紙.曾被波士頓紙張博物館的伊蓮娜女士邀請去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辦第36屆史密梭民俗生活藝術節作現場表演,他帶去的一些桑皮紙被觀眾一搶而光,國外媒體稱他是「地球上最古老手藝的倖存者」.他是#維吾爾名人#和田桑皮紙製作手藝的第10代傳人托乎提·巴克

他出生在和田一個維吾爾家庭,從小由浙江支邊到新疆的漢族父母所收養,在大漠當過兵,也曾流浪四方,結交甚廣,93年開始創作民謠,05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紅雪蓮# 重量級樂評人稱之為"這個時代流行樂最缺失的聲音之一""流行樂罕見的美麗純粹民謠" 他是#維吾爾名人# 民謠歌手,詩人@洪啟

他曾生活在十八世紀的阿克蘇,關於他的個人生活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得到比較可信的確切記載,他將世界文學名著首次從阿拉伯語翻譯成維吾爾語,曾翻譯了#一千零一夜# 對維吾爾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維吾爾名人# 文學翻譯家 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汗·邁赫蘇姆

他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新疆絲綢之路書畫院副院長.深入研究維吾爾文字書法,著有<維吾爾書法實例><尼亞孜·克里木書法作品集錦><維吾爾書法手冊>.他的書法繼承維吾爾傳統藝術,並融會阿拉伯等伊斯蘭文字和書法技巧,他是#維吾爾名人#維吾爾書法家尼亞孜·克里木.舍爾赫

他對我國突厥語族諸語言古文字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貢獻,並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突厥諸語言資料,出版4部專著,發表10餘篇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論文.除了精通突厥語族諸語言外,還掌握俄語,法語,英語,日語等多種語言知識.多次參加社科院的博士論文答辯.他是#維吾爾名人#民族語言研究所博士導師雅森·吾守爾

他從事口腔頜面外科臨床科研工作二十年,對唇齶裂修復與腫瘤基因研究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現任自治區人民醫院附屬口腔醫院院長,口腔醫學教研室主任;自治區人民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人民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指導委員會委員.他是#維吾爾名人#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木合塔爾·霍加

他對天生熱愛音樂,且悟性極好,憑父親留下的一把熱瓦甫琴,勤奮學藝,很快熟練地掌握了許多民間樂曲,並改編了<情人的心願實現了>等幾首樂曲,創作了<卡瓦比賽拉><獄歌><塔西瓦伊>等優秀獨奏曲,這些樂曲不脛而走,傳遍了天山南北,至今仍被人們演奏著.他是#維吾爾名人#著名民間藝人塔西瓦伊 ( 圖文無關)

他是第一個用民間歌謠的形式闡述亞薩維主義者, 蘇菲神秘主義哲學體系的文學家,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作,為人民群眾所傳唱,同時也成了伊斯蘭教僧侶文學的典範.<警言集>是他在維吾爾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貢獻.他是中亞哲學思想史上極其重要的傳奇人物#維吾爾名人#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 (圖為他的陵墓)

他現任中國突厥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維吾爾族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和新疆維吾爾族古典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務.主要科研成果有<突厥語言學導論><回鶻文>主要參加的科研項目有<維吾爾語與土耳其語語法比較研究><突厥語族語言比較研究>等.他是#維吾爾名人#突厥學家,博士研究生導師買提熱依木.沙依提

他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比利時列日大學理學博士,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先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等多項課題.發展了激光分子束外延長膜及對其進行原位光電子譜學研究的方法. 他是#維吾爾名人#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奎熱西.依布拉欣 Kurash Ibrahim

他曾游歷各地搜集資料,先寫成<安寧史>,後經修改,補充,於1908年寫成<伊米德史>,該書對研究維吾爾族史,特別是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具有重要價值,他還著有<聖賢傳><艾蘇哈卜·凱赫夫>和<致敬書>等著作.他是#維吾爾名人#伊斯蘭教學者,歷史學家毛拉·穆薩·賽拉米 Mawla Musa al-Sayrami

她是新疆醫科大學葯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她在葯學(天然葯物化學)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己發表各類學術論文30餘篇,5篇被SCI收錄引用.她是#維吾爾名人# 醫葯學博士後 熱娜.卡斯木 Rana Kasim

他八歲時就讀於經文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波斯語,從二十歲起開始了詩歌創作,在他短暫的三十年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各種題材詩歌,近250篇,80年代,維吾爾文學工作者對其作品加以搜集整理,出版了<阿不都哈力克·維吾爾詩歌集>.他是#維吾爾名人#詩人阿布都哈里克·維吾爾 ئابدۇخالىق ئۇيغۇر

她出生在素有「歌舞海洋」之稱的喀什葛爾.她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自治區文聯副主席,由於她對維吾爾舞蹈藝術事業的卓越貢獻,1992年還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藝術基金會,她是#維吾爾名人#維吾爾舞蹈奇葩康巴爾汗·艾買提Karbarhan Amat

她是貧家女,因才識打動了國王,成為葉爾羌王國的王後。她美麗,愛音樂。她發動力量整理木卡姆,並親自譜唱。她叫阿曼尼莎,雖早已做古,但仍活在當下維吾爾人心間。

他以波斯語和維吾爾語進行創作,尤其是其維吾爾語創作,對中亞突厥語族各民族的文學均有較大影響.他的抒情詩大都以格則勒體創作,使該體成為維吾爾抒情詩篇的主要體裁.代表作為長詩<古麗和諾魯茲>,有<魯提菲集>傳世,維吾爾大詩人阿里謝爾·納瓦依稱譽其為"語言的皇帝".他是#維吾爾名人# 詩人 魯提菲Lutfiy

他因其善彈#琵琶#,又精通樂理,被召入突厥王廷.公元567年,隨突厥皇後到達中原,傳述龜茲樂律五旦七調理論.提高了龜茲樂在中原的影響.龜茲樂成為隋代九部樂中的重要一部,完善和發展了中原的音樂理論,他作為一位傑出的琵琶演奏家,音樂理論家被載入中國音樂史冊.他是#維吾爾名人#古代音樂家蘇祗婆 Sujup

他在巴格達用阿拉伯文編纂了舉世聞名的<突厥語大詞典>,對研究突厥歷史,突厥語言發展有重要價值.目前現存唯一的手抄本保存在土耳其.他是#維吾爾名人#大學者,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مەھمۇد قەشقىرى,Mehmud Qeshqeri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2008年定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年

他04獲得某歌手比賽冠軍,08年拍攝汽車廣告,09年獲得亞太音樂榜最佳新人獎;並與張信哲合唱賑災愛心歌曲<家>,還曾經擔任張信哲上海演唱會嘉賓等, 他還在台灣參與超視的偶像劇<33故事館>演出,為<電哪吒>配唱電影主題曲. 才華橫溢,歌藝超凡 他是#維吾爾名人# 歌手拜爾

由他領導的研究組利用一隻短尾猴成功克隆出胚胎,並從20個克隆胚胎中培育出兩批胚胎幹細胞,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Nature>雜志上,這一成果震驚了整個科學界,這是科學家首次從靈長類動物身上克隆到可存活的胚胎,他是#維吾爾名人#美籍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uhret Mutellip

著名歌手木拉提·納斯洛夫

他曾被吐蕃王朝藏王赤德祖贊聘請入藏,擔任王室侍醫,與漢醫善恕,天竺醫生達瑪熱扎合作,編寫<漢地診妙訣><消腫神方><養生晶珠>等三十餘部醫葯著.他告老返回故鄉前,將有關人體解剖的醫學巨著<黃色比吉經函>獻給藏王.此書改名為<估王長壽經>珍藏在布達拉王宮內.他是#維吾爾名人#著名醫學家西拉汗

他出生在墨玉縣塔乃日西村民間藝人之家,他將達瓦孜演技與魔術,武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豐富了達瓦孜的內容.曾與當時著名的達瓦孜藝人們一起到中亞,阿富汗,印度,伊拉克,敘利亞,沙特,埃及等國從事表演.回國之後,又到新疆各地表演,並培養出了37名徒弟.他是#維吾爾名人#阿西姆.達爾巴茲 (圖文無關)

他所著<福樂智慧>是一部勸誡性長詩,語言清新,形象,生動,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重大社會問題,不僅在突厥語諸民族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是研究喀喇汗朝的重要史料,是流傳至今用古維吾爾文寫成的第一部有明確寫作年代的大型文學作品.他是#維吾爾名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Yüsup Xas Hajip

他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是能按照木卡姆音樂的三大部分進行演唱的為數不多的民間藝人之一,他演唱的木卡姆,以結構完整,風格古樸,內容豐富而著稱.其內容中融合著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勸善格言,他從事木卡姆音樂演奏達50年之久,深受維吾爾族人民的愛戴.他是#維吾爾名人# #十二木卡姆#演唱家 吐爾迪阿洪

他是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技委會葯品分委會委員,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葯品審評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和化學部項目評審專家,新疆大學兼職教授,新疆葯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北京市政協常委: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科技處處長,他是#維吾爾名人# 理學博士,研究員 再帕爾·阿不力孜

由他領導的研究組利用一隻短尾猴成功克隆出胚胎,並從20個克隆胚胎中培育出兩批胚胎幹細胞,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Nature>雜志上,這一成果震驚了整個科學界,這是科學家首次從靈長類動物身上克隆到可存活的胚胎,他是#維吾爾名人#美籍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uhret Mutellip

他1975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後留校任教至今,他先後開設並講授了<維吾爾語研究><維吾爾文學><維吾爾語詞彙學><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課程,文學創作有<不識貨的顧客><維吾爾人的愛畢佳><阿里希爾·納瓦依作品對比研究導論>,他是#維吾爾名人#北京市優秀教師阿布都魯甫·塔克拉瑪干尼

她出生及成長於台灣,她在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深造獲英文系碩士後,遠嫁到馬來西亞.曾擔任馬來西亞留台同學會婦女組主席,馬來西亞華人大會堂婦女組理事,曾任教於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學院,韓江新聞學院;並在馬來西亞各大中文報寫專欄文章.她是#維吾爾名人#維吾爾族作家永樂多斯 Yulz

他是喀喇汗王朝著名醫學家 ,哲學家,心理學家,音樂學家,著有<克塔布勒.赫斯.伊德拉克><論人睡時作夢><買那尼.艾克力><論世界七域的氣質>等十幾部有關醫學的專著,推動和發展了回鶻"維吾爾"醫學基礎理論.他是#維吾爾名人#阿布·納斯爾·穆罕默德·法拉比圖為哈薩克貨幣堅戈上他的肖像

她是中央台維語廣播恢復時期創始人之一,中央台少數民族廣播部第一個被聘為主任播音員.她主持,編譯,製作的欄目<時事縱橫>是聽眾最喜歡的欄目.同時,她也為中央台及地方台培養了多名播音骨幹,她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維語廣播播音風格的形成做出了貢獻,她是#維吾爾名人#全國三八紅旗手阿依夏木·吾守爾

他是新疆醫科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國際傳統醫學會會員,新疆民族醫學會常務理事,由他編寫的<中國醫學的奧秘><中醫中葯與支氣管哮喘>等5本醫著,在獨聯體國家作為醫科高校試用教材廣泛使用,他所創建的研究所3個實驗室獲得國家中醫葯局認證,他是#維吾爾名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哈木拉提·吾甫爾

他被中國翻譯家協會評為資深翻譯家,他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作品有詩集<嚮往><遠征抒懷>,並參加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翻譯和校訂工作,參加#突厥語大辭典#的詮釋和審定工作,整理出版了維吾爾古典文學#翟力里詩集#,他是#維吾爾名人#被稱為"語言學泰斗"的詩人,翻譯家伊敏·吐爾遜 Emin Tursun

他曾任新疆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新疆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維吾爾歷史文化研究會和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並在巴黎、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等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他創作的大型壁掛<天山頌>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木卡姆>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他是#維吾爾名人#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哈孜.艾買提

他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編寫成的一部通俗易懂的農業技術推廣資料<農桑衣食撮要>,全書約一萬余字,包括農,林,牧,漁各個方面,是一本農村小網路全書,後人將此書列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他是#維吾爾名人#13世紀傑出的農學家魯明善

她1994年在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後,又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現任教於首都師范大學。她是 #維吾爾名人# 現代畫家 古麗斯坦 Gulistan 她的繪畫風格素雅而深遠,作品被多國美術館收藏。

他是自治區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副會長,自治區青聯委員,他所帶領的DSP(Dream,Soul,Passion)舞團是一個於oldschool,newschool為一身的,綜合性的hiphop團體,屢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為新疆街舞的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是#維吾爾名人#新疆街舞元老@普開 Firkat 圖為普開和DSP舞團

她四歲時在電影"神秘蘋果Sixirlik Alma"中演唱歌曲.1996開始正式走上歌唱道路.她還在好萊塢影片"游牧戰神"中主演,她是 #維吾爾名人# 迪麗娜孜·艾合買提耶娃 Dilnaz Ahmadieva.這是她10年前拍攝的MV''Золотой'' 維吾爾語''Altun'' 中文"寶貝兒

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2-1968),歷史系主任.歷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主編<中國史綱要>,著有<中國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論集><中國史綱>等,他一直是中國歷史學家的典範,他是#維吾爾名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

他是15世紀中亞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家和詩人,代表作有敘述詩集<五詩集>抒情詩<思想寶庫>他的作品對研究察合台文學的基本特徵,內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對研究15世紀的社會,政治,道德,宗教等具有重大意義,他是#維吾爾名人#中亞文壇巨星阿里謝爾·納瓦依聯合國把1991年定為世界納瓦依年

他精通漢文,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他善作散曲,據傳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崑曲#的先驅.他是#維吾爾名人#12-13世紀維吾爾作家貫雲石圖為崑曲的旦角.崑曲維吾爾語意為"Qiangqil"

他是13世紀景教教士,其足跡東起北京,西至巴黎,據敘利亞文獻記載,掃馬系"畏兀兒人"(今譯維吾爾)他是#維吾爾名人#著名旅行家拉班·掃馬Rabban Sauma 掃馬出使西方恰與馬可·波羅基本處於同一時代,他的記載,告訴了後人當時東方世界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恰與馬可·波羅的記載相映成趣.圖為他當時的旅程

Ⅹ 維吾爾族有哪些名人

閱讀全文

與回鶻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