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人物的故事
這個命題不太成立吧。趙雲並沒有受到諸如排擠被雪藏,所以談不上不被重用。前期劉備沒根據地時,趙雲就是劉備的重要將領,到後面劉備據荊益兩地後,無非是趙雲沒有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難道這就算不被重用了?論地位,趙雲肯定比不得關張,畢竟恩若兄弟的待遇可是關張的特殊待遇,馬超本身就有地位,且來投後立了大功,黃忠斬夏侯奪漢中。這四人作為軍中領軍人物無異議。而封疆大吏的挑選上啟用魏延不是趙雲,劉備也沒看走眼。可見劉備的確是慧眼獨具。畢竟黃忠也沒有當封疆大吏嘛,劉備是只選合適的。所以最終結論就是:劉備勢力擁有的名將太多而已。
死之其二就是胡軍兒,胡軍兒武功也十分高強,曹操對此人也敬佩三分。在一次出征中,被劉備軍中招遠埋伏,胡軍兒為護曹操,被趙雲斬與馬下。曹操為此心痛不已。更有當時青州有名的四將,在戰役中與趙子龍對陣一一落敗。更有曹營之說,聽子龍二字,如聽鬼差抓人,驚嚇不已。
那趙雲的武功又出自何處呢?武功世家還是高人指點,歷史自有分曉。據歷史記載,趙雲小時,對武就有極強的天賦,也曾拜訪過一個叫童淵的高人。童淵仙風道骨一身白衣,在趙雲眼中有一種仙人的感覺,此時的童淵也打量著趙雲,看出趙雲之武術天分,心中自由計算。毅然收下趙雲為徒,傳授武功。趙雲天資聰慧,並能夠學以自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槍法,並在公孫瓚的戰役中運用此槍,從此走上三國名將道路。
⑵ 歷史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跡
1、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毛澤東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2、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創建革命統一戰線、創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建立了不朽功勛。在大革命中,他領導了國民革命軍軍政工作、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為我們黨最早認識武裝斗爭重要性和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紅軍長征途中,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上,他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為確立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為在危難中挽救紅軍、挽救黨,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根據黨中央的既定方針,前往西安,在極端復雜而艱難的環境中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同志先後擔任政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長達26年,為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全面組織和實施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兢兢業業,殫精竭慮,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統戰、科技、文化、教育、新聞、衛生、體育等各領域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3、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
新政受挫後,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於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著作有《範文正公文集》傳於世。
4、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5、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⑶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1、孫叔敖的故事:荒丘的福音
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名臣,在他重病纏身的時候,他告誡兒子說:「大王有很多次要賜給我封邑,我都沒有接受,這樣做是為了在我升天以後,大王會給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你千萬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
在越國和楚國之間有一塊荒丘,那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那個地方名聲不好,土地也不肥。因為楚國人信鬼神而越國人也把祈求鬼神賜福避禍當做常事,因而他們都不會爭奪這塊「不祥之地」。你可以靠這塊土地來成就你的事業。」
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要賜給他的兒子一些肥美的土地。他的兒子沒有接受,只請求將「寢丘」那塊荒地封給自己,楚王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結果一直到漢代,孫氏家族在那裡一直得到繁衍。
5、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
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⑷ 歷史名人的故事
孔子(前~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⑸ 歷史人物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曹操煮酒論英雄是很有意義的人物典故。
曹操這人生性多疑。從表面上看,他十分器重劉備,但實際上他一直防備著劉備,生怕他打出皇叔的旗號來號召天下。
曹操不動聲色,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大驚失色,手一抖,筷子落在了地上。正巧這時一聲驚雷從天際滾來,劉備馬上定了定神,俯身拾起筷子,掩飾道:「雷聲實在太大太突然了,心中一怕才掉了筷子。」
劉備巧妙地將自己的失態掩飾了過去。但他喝完酒反復思量曹操的話,覺得曹操已把他當成唯一的對手,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⑹ 歷史名人故事
大衛·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出色能乾的一個。他的事業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銀行第六位的曼哈頓銀行上。他任該銀行執行委員會主席兼總經理以後,使該銀行從資金二十億美元上升到資產凈值達三十四億美元。1915年,大衛出生於紐約市,當時他家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周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准備一個小賬本,按父親的要求將三角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孩子們得到的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十一二歲時,每周能得到一美元,十五歲時,每周能得到兩美元左右。因此大衛長到後離開家時,已擁有許多賬本。大衛的父親為了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故意將孩子們處於經濟壓力之下。零用錢很有限,如果想多用怎麼辦?方法只有一個,自己去掙。大衛小的時候就知道從家庭雜物中掙錢:捉住閣樓上的老鼠,每隻可掙五分錢,而劈柴禾、拔雜草等雜活則按照時間來計算工錢。大衛有一招更絕,他設法取得了為全家擦皮鞋的特許權。然而,他必須在清晨六點以前起床,以便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雙皮鞋五分錢,一雙長統靴一角錢。大衛在童年時代沒有享受過任何超級富豪的生活,他穿著和僱工一樣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簡單樸素又緊張而快樂。他有一位大學時的同學,是位大手大腳花錢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開口索要之前就能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可大衛說:「他是我認識的最不幸的人,他結了三次婚,換了數次工作,永遠也不會發揮自己的能力。成長啟迪:自強自立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大衛學會了自強自立,並一生堅持,積極進取,終於打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並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告老回鄉後,想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一座橋。但是子女卻反對他:「您當了一輩子高官,我們卻沒沾到一點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卻如此不顧我們。」劉蔭樞很傷心,他覺得自己雖然一身清白,但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於是,他用盡積蓄,歷時五年,修成大橋,取名「毓秀橋」。橋修好後,他對子女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修橋,就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為了徹底消除孩子們依賴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 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⑺ 歷史名人簡短小故事
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從古代到現代名人成千上萬,他們的故事源遠流長,想必每個人都聽過一些名人事跡,下面分享幾個我聽過的名人事跡。
首先就是成語懸梁刺股的主人公,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孫敬政治家,而這位政治家之所以能夠讓現在的人記住,主要是因為年輕的他非常勤奮好學,一有時間就會關起門在裡面獨自的學習,可以用廢寢忘食去形容他學習的態度。
另外一位數學家華羅庚,這位名人非常愛讀書,但是他讀書的時候不會像平常人一樣從頭開始讀,而是選擇自己拿著一本書想像裡面的情節,然後再翻開書本,如果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那麼這本書將被淘汰,他的這種讀書的方法,不僅節省了個人的時間,更是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⑻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