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故事
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西漢二百餘年的統治,使得中國此後近兩千年的專制政治制度得以確立。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歷史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郡國
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並導致了中期漢代「削番」的困難,也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經濟上,由於國家常年遭受戰爭的災害,漢初的皇帝採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手段,在和親匈奴,維持了和平之後,漢代的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同時漢代皇帝也注意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在經濟有所發展之後,漢初分封的王有了自己的力量,開始頻頻威脅中央政權,甚至發動了「七國之亂」。於是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建立了比秦始皇更加集權的中央官僚機構。經濟上召開了「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漢朝的建立
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准備決戰天下的同時,項羽的腦子裡面充滿了衣錦還鄉的念頭。由於政治上缺乏雄心壯志,一些原本為項羽征戰的優秀將領,例如韓信,轉投到劉邦手下。這些人的到來,大大的增強了劉邦軍隊的力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楚漢戰爭初期韓信利用項羽輕敵的特點,為劉邦獻上的妙計。在這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中國楚漢相爭的局面。
項羽具有優秀的戰爭才能,可是缺乏政治素養,不會籠絡人心,被稱為具有「婦人之仁」;而劉邦雖然沒有項羽的軍事才能,卻具備有圓滑的政治技巧,能夠團結大批有才能的人在他周圍,為他出謀劃策。項羽的軍事才能可以使得他能夠打贏一場,兩場戰役,可是卻不能掌握整個戰局的發展,而劉邦卻正好相反。
經過一段時間的戰斗,項羽手下有才能的將士幾乎都投奔到了劉邦手下,而項羽自己卻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便是當時項羽英雄遲暮的真實寫照。最後,項羽突圍,在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卷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的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這樣的事件,表明中國的中世紀社會具備有不同於西方中世紀的特徵:平民和貴族的地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正是由於中國的具有這樣的特質,使得即使是平民出生的社會優秀人才,也可能走到社會的最前沿,使得中國的中世紀社會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能力,而西方的中世紀社會很快就被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所替代。
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這一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按照史家的習慣,北魏統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是對南北朝歷史影響較大的一個王朝。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這一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卻引起了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
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隋。歷史上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
Ⅱ 中國歷史故事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一部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 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林先生編寫歷史故事有兩個很大的特點。
一是注意史實的准確。他寫的歷史故事跟演義小說不一樣。演義小說雖然寫得很生動,可其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他寫歷史故事著重說明歷史發展進程,又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主要取材於《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像《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之類的故事,他都沒有採用。
二是文字的口語化。林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對普通話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寧波人,雖然只能說家鄉的方言,可寫起文章來,用的卻是地道的普通話。這部書念起來很順口,讀著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圖書目錄:
春秋故事
千金一笑
兄弟相殘
暗箭傷人
管鮑之交
一鼓作氣
老馬識途
仙鶴坐車
唇亡齒寒
五張羊皮
「仁義」大旗
飽不忘飢
退避三舍
犒軍救國
放虎回山
桃園打鳥
一鳴驚人
搜孤救孤
晏子使楚
混出昭關
魚肚藏劍
掘墓鞭屍
夾谷之會
石屋養馬
卧薪嘗膽
戰國故事
三家分晉
用人不疑
河伯娶婦
起死回生
不受蒙蔽
商鞅變法
孫臏下山
馬陵道上
懸梁刺股
攻守同盟
合縱抗秦
連橫親秦
胡服騎射
屈原投江
雞鳴狗盜
狡兔三窟
火牛陷陣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遠交近攻
贈送綈袍
坑殺趙卒
毛遂自薦
盜符救趙
圖窮匕見
統一中原
西漢故事
張良拜師
學萬人敵
揭竿而起
天下響應
破釜沉舟
約法三章
鴻門忍辱
火燒阿房
韓信拜將
暗渡陳倉
鴻溝為界
四面楚歌
漢王登基
制訂朝儀
緹縈救父
晁錯削地
李廣射虎
張騫探險
再通西域
通神求仙
蘇武牧羊
大雁帶信
霍光輔政
昭君出塞
王莽稱帝
東漢故事
綠林好漢
赤眉起義
劉氏舉兵
昆陽大戰
死守黃金
豆粥麥飯
「銅馬皇帝」
爭先恐後
攻佔兩京
得隴望蜀
種地釣魚
寧死不屈
取經求佛
投筆從戎
外戚專權
天知地知
豺狼當道
跋扈將軍
宦官五侯
禁錮黨人
官逼民反
三國故事
董卓進京
同盟異心
定計除害
遷都屯田
神亭交手
轅門射戟
誰是英雄
袁曹爭鋒
三顧茅廬
過江決策
火燒赤壁
離間失和
採用中策
一身是膽
白衣渡江
煮豆燃萁
夷陵之戰
七擒孟獲
自貶三級
三路伐魏
鞠躬盡瘁
裝病奪權
帶酒進宮
書生打鐵
功成將死
三國歸晉
Ⅲ 幫忙歷史故事
三國
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發黃巾起義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並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196)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見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後,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谷,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於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魏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 局勢。曹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 (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 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 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 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 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劉焉、劉瘴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221年稱帝後,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終於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藉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雲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以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蜀國以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鍾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於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吳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吞並其部曲,並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後(222)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於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本文指中國的三國時期。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他意思,詳見「三國 (消歧義)」。
Ⅳ 人民公社時期發生的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課本上有
Ⅳ 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千金一笑
受周幽王喜愛一個女子——褒姒,她長得很美,卻不愛笑。周幽王想:褒姒這么美的女人不願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於是周幽王派人貼出:誰能讓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兩金子(其實是銅)。許多人都來試試,可沒有一個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個大臣虢石父對想出了一個主意,周幽王聽後覺得不錯,於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點火。各個諸侯王都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金子。
2、管鮑之交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合作關系,開始的時候管仲並不得志無論是做買賣還是做事鮑叔牙始終相信他,並給了他竭盡所能的照顧,到最後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對周圍的人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這個成語形容兩個人的良好的友誼,也是形容對朋友的信任。
3、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
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4、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
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5、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Ⅵ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