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去理解歷史人物呂不韋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論名氣,比不上那些功名顯赫的帝王,如秦皇、漢武;也比不上一代賢相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用一兩句話都很難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貢獻的人。他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
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
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斗,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通過游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後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系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第三,組織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嬴政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嬴政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說起呂不韋的過,莫過於他在處理和趙姬的關繫上不幹凈利落,一刀兩斷,以致一錯再錯,釀成大禍。本來,當年他把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稱王,趙姬為王後,身為丞相的呂不韋就應徹底了結與趙姬的情緣,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哪知他對趙姬還一往情深,趙姬對他亦戀戀不舍。尤其異人死後,趙姬守寡,兩人更如乾柴遇烈火,甚至光天化**,肆無忌憚!這讓**漸懂事的嬴政怎麼看?這讓朝廷官員、民間百姓怎麼看?精明的呂不韋後來也發現自己已經引火燒身,「恐覺禍及己」,主動停止了和太後的往來,但是他又推薦大陰人嫪毐,結果引狼入室,一錯再錯,終於落得滅頂之災。
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沒有在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出現失誤,是從政的高手;卻在情感的小圈子裡喪失理性,迷失方向,導致身敗名裂,令人深思
② 呂不韋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為何歷史上卻沒有留下他真實的畫像
因為牽扯到統治者的利益,被打壓。
呂不韋雖然是一個商人,但是卻憑借著「奇貨可居」,將一個質子送上了國君的位置,還因此成為了秦朝的丞相,不可謂不厲害。
因此在嫪毐這件事情暴露後,嬴政雖然罷免了他宰相的職位,但並沒有將他趕出長安。可是在嬴政將她母親接回來的時候,卻將呂不韋趕到了河南,之後又寫信責備他,要將他遷往蜀地。而當時的蜀地,完全沒有一點現在的繁華之貌,是一片極其荒涼、貧困的地帶,比漢中還不如。由此可知,呂不韋所遭受的打擊很大。
③ 呂不韋是什麼人物
歷史上關於呂布為這個人的評價是非常不同的甚至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其實之所以這樣,主要有很多人認為他是秦國的拯救者,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一個投機倒靶的陰謀家。網友們其實在很多的歷史論壇當中,對於這個人都進行過了多次的分析,我也看了他的一些意思介紹,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他的一些看法。
一個失敗的陰謀家。
很多人都說呂不韋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陰謀家,但是跟秦始皇的陽謀比起來,呂不韋簡直就是在小打小鬧,因為在秦始皇的鐵蹄之下,一統六國都不是問題,更別說消滅一個簡單的商人。也正是因為雙方在思想境界上的差異,才導致呂不韋在後來的遭遇。
④ 歷史的呂不韋是怎麼死的
呂不韋死於跟嬴政政見不合,呂不韋要用《呂氏春秋》治國,嬴政要用《商君書》治國。呂不韋認為法家治秦,雖然事半功倍,但過於嚴苛,治一諸侯國尚可,治天下則略顯不足。呂不韋晚年招募大批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其中李斯就是主編,該書糅合了王道、霸道兩種治國方略,汲取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嬴政認為以霸道治國,可以快速完成天下一統之偉業,用《呂氏春秋》治國則會推遲統一天下的時間。
⑤ 想了解呂不韋和秦始皇的歷史真實情況
秦始皇嬴政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少不了謀士們的幫助,其中呂不韋對於嬴政的幫助就非常大,兩個人之間也是有恩有怨,他們兩個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呂不韋是商人出身,其人才華橫溢,正是在呂不韋的一步步籌謀之下,嬴政的父親贏異人才登上了王位,他也因此被封為了秦國的丞相。當贏異人去世之後,皇位傳給了嬴政,但是此時的嬴政只有十二三歲左右,所以朝政大多都是被呂不韋把控著。
其實呂不韋對於嬴政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就連嬴政身邊的丞相李斯,也是呂不韋舉薦的,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呂不韋的幫助,就沒有嬴政如今的皇位,可惜呂不韋這個人把權勢看得太為重要,否則會有一個相當完美的結局。兩個人之間雖然充滿了恩怨,但是整體來說,呂不韋對於嬴政的恩大於過,他為秦國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大家對於這個人都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⑥ 歷史上呂不韋!!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專濮陽(今河南濮陽)屬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關成語:一字千金。
呂不韋任秦相期間,組織其門客編纂著名的《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⑦ 歷史上的呂不韋是怎樣一個人
戰國時期的秦朝丞相、呂氏春秋的作者呂不韋究竟是一個好權的人。
對於呂不韋這個人,沒有人會陌生。呂不韋原本是商賈出身,因為輔佐秦始皇登基有功,被秦始皇尊稱為仲父,並擔任秦國相國一職,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在呂不韋的主持下,他還讓府中的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當時間來到公元前239年,當時秦始皇也已經二十一歲了,但是此時朝政大權還是由呂不韋獨攬,這讓秦始皇非常不滿。
不過,呂不韋並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而是廣交賓客,這也讓秦始皇非常恐慌。在這之後,秦始皇下令將呂不韋發到蜀地,並寫信斥責。後來,呂不韋擔心被秦始皇殺,飲下鴆酒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