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黎平歷史故事

黎平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21:31:27

❶ 貴州侗戲的由來有什麼歷史背景

在我國貴州一帶,有一個名為侗族的古老民族。在侗族中流傳著兩種民間說唱藝術,名為「嘎錦」,侗語意譯為敘事歌。

嘎錦的演唱者稱為歌師,一般都是有一定藝術修養和豐富生活經驗的中年農民。舊時的歌師常在農閑時節走村串寨進行演唱,屬於業余性質。由於侗族人民熱愛這種藝術,歌師演唱時,往往舉寨來聽,並給予接待和饋贈。

嘎錦一般由歌師自彈自唱,以唱為主,中間夾用口語敘述,與唱詞連起來敘述一個故事。唱詞結構採取分節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數十乃至數百詩節組成。每節的句數不固定,多為偶數。每句的音節也不固定,多為奇數。韻腳有尾韻、腰韻兩種,腰韻用在長句的中間語氣停頓的地方。

嘎琵琶分短歌和長歌。短歌為抒情民歌,長歌為敘述故事的說唱。

到了清代嘉慶年間,在貴州東南部的黎平縣出生了一個名叫吳文彩的侗族少年。吳文彩生得一表人才,聰明智慧,後來又考中了秀才,但是他不驕不傲,尊敬族人和婦嬬老少。

吳文彩從小就愛唱侗歌,是寨上出色的侗歌手。20歲的時候他開始練習編侗歌,逐步達到出口成歌的境界。他編的侗歌內容貼切,比喻得當,講究韻律,易於傳唱,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侗族歌師。流傳下來的有《開天闢地》、《吳家宗祖》、《歷代皇朝》和勸世歌《酒色財氣》、《鄉老貪官》等。

有一年,寨上有一對行歌坐月、海誓山盟結為夫妻的侗族青年男女結為夫妻。他們十分恩愛,形影不離,男耕女織。可是好景不長,婚後不到一年,丈夫就被官府抓送到很遠的地方去當拉夫,一去五年杳無音訊,妻子以為丈夫可能累死在他鄉,就改嫁到另一個侗寨去了。

妻子改嫁沒多久,丈夫就回來了,面對空洞洞的房子,想起往日的甜言蜜浯,丈夫痛不欲生,最後去找吳文彩歌師幫忙。

吳文彩略加思索後,高興地答應他,並說:「我編一首歌給你去唱,只要你妻子聽到這首歌後,就會回到你身邊。」

吳文彩把這對夫妻的愛情經歷編成了一首催人淚下的侗歌,丈夫拿到妻子改嫁去的侗寨鼓樓里一唱。妻子聽到後,果然與丈夫和好,破鏡重圓。丈夫為酬謝吳文彩,送了他一兩二的銀子,這首歌便叫做《兩貳銀歌》。

由於吳文彩編歌傳唱出了名,29歲那年,被縣城裡的人請到城裡去傳唱侗歌。

有一天,吳文彩攜帶胞弟吳文彬去鼓樓聽歌,聽一個叫吳老松的老人說唱「嘎錦」《孟良和焦贊》、《薛剛反唐》。在那寒冬臘月,鼓樓里的火燒得暖融融,而吳老松老人聲情並茂的說唱,讓人們深夜不散。

吳文采和吳文彬夜夜不缺,總是坐在吳老松老人的身旁,當老人說完一段就給老人的煙鍋裝煙點煙,吳文彬和其他人就忙著給老人遞茶水。

在聽說唱的過程中,吳文彩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種『嘎錦』的說唱形式雖然好,美不勝收,人人喜愛,可是在鼓樓聽的人畢竟是少數,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奶奶老媽媽和婦女小孩在家裡紡紗織布,她們未能欣賞到。如果把這種說唱形式進化成一種戲劇形式,把它搬上舞台,在節慶時節表演,讓所有侗族人都能看上、聽上,那該多好啊。漢人有漢戲,那麼侗族就不能有侗戲嗎?」

夜靜靜的,鼓樓旁魚塘里的魚群鑽進草窩睡去了,月亮落在臘洞寨後山古松背後去了。黎明前,聽嘎的人漸漸離去,大家出得鼓樓門,回過頭說道:「公松,明夜,我們再來聽啊!」

吳老松說:「只要你勤快聽,我就夜夜唱。」

人們滿懷喜悅地走了,吳文彩和吳文彬扶起老人,大家走出鼓樓。吳文彩附在吳老松的耳朵上說:「阿公,我要把您唱的故事編成戲,編我們侗家的侗戲,就像漢人演的漢戲一樣,讓人物去表演,有唱有講有跳有音樂,那該多好啊!」

吳老松高興地說:「那好得很,但要有戲本啊,你能編嗎?」

吳文彩滿懷信心地說:「能編,我能編戲本。」

吳老松握住吳文彩的手說:「你明夜就不要來聽我講唱了,你就用十天半月編出侗戲的戲本來,今年過年的時候要讓侗家人看上侗戲。」

吳文彬說:「你莫胡吹喲,你搞不出侗戲來,老公會用煙桿打你腦殼的哩,況且,這侗戲亘古就沒有啊!」

吳文彩說:「鬼腦殼是人雕的,人腦殼不也是人雕的嗎?我寫出戲本來,你就給我抄好就行。」

吳文彩經過10天努力,創作出了兩個侗戲劇本《鳳姣李旦》、《梅良玉》。這兩個戲本是根據漢戲劇目改編的。

吳老松聽了吳文彩談劇本之後,激動地對大家說:「我們侗家人有我們自己的戲了,這就是我們的侗戲,文彩這個侗家人的秀才做出一件驚天大事了啊!」

在鼓樓坪里,人們把吳文彩拋舉起來,喝彩聲陣陣。吳文彩創作出侗戲後,立馬在寨上著手組建侗戲班子,緊鑼密鼓地進行排練,他既當導演又當演員又教唱,他的侗戲班子很快就轟動了侗鄉,十村八寨爭相請去演出。

那一年的春節,是臘洞侗家人最熱鬧的日子,附近九村八寨的侗家老幼,滿含笑意、滿懷激情來到臘洞看戲,看侗家人自己編自己演的侗戲。

演侗戲沒有舞台,人們就用杉木搭起一個戲台,地點就在鼓樓台外的廣場上。台上用竹席圍上,兩邊擺上凳子。樂器和道具也有了,就是兩把胡琴,一面小鼓,一面小鑼,兩對鈸。

演員就是臘洞寨自選的,鄉音鄉情,富有泥土氣息。鳳姣李旦上台了,他們在台上繞著「八」字走著對唱,音樂配合自如,而劇情的戲劇沖突由淺入深,曲折跌宕。

吳文彩創作的整個曲調是那樣雋永和悠揚,而演員的表演入戲入景。整個鼓樓坪上三四千男女老幼,誰也不咳一聲。當一劇終了,台下就往台上鳴放鞭炮,祝賀侗戲演出成功。人們不約而同地把吳文彩拋起來,像拋綉球一樣把他拋起來。歡呼聲響徹天外。

接著,鐵炮轟響,人們把侗家人最高的禮遇送給吳文彩,送給從歷史的深處苦難中走出來的侗民族精英,以表達彰顯民族智慧的民族精英,銘記創新了侗民族文化的英雄。

接著,吳文彩又編出侗戲劇本《劉志遠》、《包公鍘美》等多部。隨著時間的推移,吳文彩編的侗戲,傳到侗區各地,深受侗民的喜愛,使得侗戲自己也在藝術上有了提高。

吳文彩後來被人們尊稱為「侗戲鼻祖」。侗族人民為了緬懷他,至今各地的侗戲班子開演前都要念詞請祭他:

陰師父,陽師父,吳文彩鼻祖師父,弟子不請不到,有請即來,日請日到,夜請夜來,師父請到,馬上開台。

由於吳文彩編排的侗戲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現實主義表現很強,鞭撻邪惡,弘揚正氣,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有一次,他帶領戲班子到一個侗寨首場表演自己作的侗戲《梅良玉》,散戲後在劇中扮演奸臣盧杞的演員,竟遭到觀眾的唾罵,第二天早餐連油茶都不端給這位演員吃。

還有一次,在一個侗寨演出,有一個侗族青年看戲時以為是真的,竟然沖動地跳上戲台奪下馬刀打傷了扮演盧杞的演員,引發了一場官司。

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❷ 苗族歷史小故事

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後與黃帝部落發生戰爭,失敗後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發生戰爭,「三苗」被擊敗。從此,「三苗」部落分崩離析。

「三苗」失敗後,一部分被驅逐到「三危」,即今陝甘交界地帶,後又離開「三危」向東南遷徙,經過很長時間逐步進入今川南、滇東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後來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長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後裔,其先進的部分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其發展較慢的部分,商周時被統稱為「南蠻」,居住漢水中下游的,被稱為「荊楚蠻夷」。後來,荊楚蠻中先進部分逐浙發展成為楚族,建立楚國;後進的部分,繼續遷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諸省毗連的山區,成為今日東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苗族的分布更廣。東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區及貴州中西部,即當時的巴蜀、夜郎、牂牁,縱橫數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邊區最多,是當時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東南及黔北邊境)、武陵(今湘西、黔東之大部)兩郡較多。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當時所謂「五溪蠻」的主體民族。漢代遷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記載,不過人數很少。遷入貴州中南部的苗族,從近幾年貴州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地區發掘的許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於兩晉之時。近幾年來的民族調查,發現這一帶有些苗族追述族譜長達五十多代人,與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時期,苗族的分布有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是漢水中下游以東至淮河流域的多數苗族已逐步漢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貴州的苗族進一步增多,逐步成為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時開始進入雲南(滇東北除外)。據彝文史籍記載,唐代長慶、大中、咸通年間,雲南南詔軍隊數次侵擾播州時,曾俘掠了數萬苗族和仡佬族到雲南作奴隸,說明當時黔北苗族相當多。貴陽以西至鎮寧、關嶺、貞豐一帶,晉代時設牂牁郡,為大姓謝氏世襲統治。到了唐代,牂牁分裂為東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稱為「東謝蠻」和「西謝蠻」,元明兩代則稱作「東苗」和「西苗」。在黔南惠水、長順直到黔桂邊境,近幾年發現了許多苗族岩洞葬,經鑒定,除部分是魏晉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遺物。

這一時期,「苗」的稱呼在唐人樊綽《蠻書》、宋人朱輔的《溪蠻叢笑》和《宋史》等書中已開始出現。貴州已逐步形成全國苗族分布的中心,不過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時這一情況並不為人所知。

從元明到清初,由於封建王朝大力經營西南,在各民族地區逐步設流官治理,對各省具體情況的了解進一步深入,貴州苗族很多的事實遂漸披露於世。又由於湘西、鄂西、川東苗族的大量漢化,於是貴州作為全國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人們根據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以及苗族各部分服飾顏色、式樣的不同,分別將其稱為高坡苗、平地苗、長裙苗、短裙苗、紅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等,名稱多至數十種,因而有「百苗」之說。

苗族社會的發展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發展長期以來十分緩慢而又極不平衡。貴州設治較晚,又遠離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因此,苗族社會的發展,比湘西、鄂西、川東一帶的更為遲緩。秦漢至兩晉時期,湘西桃源、沅陵一帶苗族已開始出現強大的部落首領。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沅陵、辰溪、漵浦以北、漢水流域以西直到川東巴峽的苗族,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封建主,並受到封建中央的賞賜,加官進爵;社會經濟有的與漢族完全一致,父系氏族的鼓社制和農村公社的議榔制,是當時主要的社會組織,在外部,則受他族奴隸主和封建主的統治或羈縻:居於黔東北者受思南、思州田氏領主的控制,在黔北則為播州楊氏領主的屬民,在黔西北受羅甸國奴隸主的統治,在黔南受龍、方、張、石、羅五性領主的羈縻,在貴州中部,受宋氏領主的制約。這些首領統治下的苗族,有的淪為奴隸,有的淪為農奴,有的成為依附民。有的雖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形式上仍依附於外族統治者,被稱為「羈縻蠻地」。有的完全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被稱為「生蠻」。

元明兩代到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前後,封建王朝一方面分封各族首領(包括征蠻有功的漢族將吏)為土司,以統治各族;另一方面又直接派流官以控制土司,實行土流並治。由於漢人進入苗區的增多,漢文化的促進作用加強,苗族社會的封建化得以加速,階級分化開始明顯。這時期,苗族中也出現了一些中小土司,如雄據於紫雲、長順一帶的金竹安撫司及平越楊義長官司的金氏,黎平亮寨長官司龍氏,以及雄據於八寨(今丹寨)和都勻一帶的夭壩安先司夭氏,承襲時間各有數百年之久。在黔東銅仁、松桃和黔北務川、道真等縣苗族中,出現了一些當時被稱為「富苗」的地主。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銅仁府羅金寨苗族地主吳老夭,有錢有勢,「久為諸苗雄長」稱霸湘黔邊境,湘西、黔東北各縣不少都投靠他。今黔東黃平、凱里、施秉、鎮遠等處,也出現不少「富苗」。;其中凱里的阿溪,廣有錢財,到處放高利貸。甚至賄賂省內監軍總帥,借勢凌人。貴陽附近各州縣,苗族內部的階級分化也開始明顯,出現了一些較大的部落酋長。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今貴定平伐苗族大首領的娘率部民十萬戶歸順元朝。到了明代,平伐地區設了流官,但苗寨 仍由苗族土司治理。社會經濟有了發展,有了集市貿易,促使土地買賣關系進一步民展起來。

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至鴉片戰爭前,苗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封建化加強了,地主經濟繼續發展。今黔東南雷公山區相繼出現了地主,完全進入了封建社會。如咸同年間台拱廳巫生寨的歐養生和五岔的潘老馬、丹江廳掌批寨的紹伯寡,都是當時比較有名的地主。黔中南貴陽、龍里、貴定、惠水等地的苗族中也有地主出現,他們大量購買土司、屯軍和農民的土地山林,從而成為「殷實之戶」。

近代以來,苗族地主經濟繼續發展,有些地區如黔東南、松桃、務川等地苗族地主,有的還佔有年產數千挑至萬挑稻穀的田地。不過,從總的情況看,由於歷史、地理、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苗族地主經濟的發展並不充分。在許多苗族聚居區的階級結構中,都存在著兩頭小中間大的現象,即地主富農少,中農多,貧雇農少。除個別大地主外,一般地主佔有田地年產谷僅二百擔(每擔一百二十斤)左右,經濟力量很薄弱;地主中多數人也沒有完全脫離生產。在苗族雜居區,地主絕大多數都是漢族和其他民族,苗族人民幾乎全是貧雇農,地主富農僅是極個別的人家。

苗族人民有反壓迫反剝削的光榮傳統。從商周到民國,數千年來斗爭不息。從唐宋起,貴州苗族有記載的斗爭不少。多是受湘西、川東苗族斗爭的影響而爆發。

元明時期,隨著中央王朝勢力的深入,民族壓迫之加劇,貴州苗族人民的起義逐漸增多。僅明代的斗爭就有百餘次,有的規模很大。如正統十三年到景泰二年(公元1448—1451年)的全省各族人民起義,明朝動用了二十多萬大軍鎮壓,歷時三年。苗族是這次斗爭的主力。以韋同烈為首的黔東清水流域和貴定、福泉一帶的苗族農民軍,據香爐山一直堅持到最後。天順元年至三年(公元1457—1459年),龍里、貴定、八番(惠水)、平越(福泉)等處「十三番」苗族首領干把珠領導的起義,也曾震動一時。嘉靖十七年至三十年(公元1538—1551年)龍許保領導的黔東北和湘西的苗族起義,長達十四年之久,先後抗擊明年十六萬之眾。

清代苗族起義同樣很多。其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5—1736年)發生的「雍乾起義」,領導人是包利和紅銀,起義范圍遍及黔東南地區,抗擊了七省清軍數萬人的殘酷鎮壓;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到嘉慶元年(公元1795—1796年)石柳鄧、吳八月等領導的「乾嘉起義」,范圍擴及松桃、銅仁、印江和四川秀山酉陽和整個湘西苗區,抗擊了七省清軍18萬人的進攻;第三次是張秀眉、柳天成、陶新春等分別領導的「咸同起義」,發生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終於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年)。起義范圍以貴州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東,延續了18年,影響十分深遠。這三次起義間隔都是60年,因而苗族民間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的說法。

❸ 紅軍長征在貴州的小故事

長征時期,發來生了一個又源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❹ 侗族鼓樓風雨橋的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相關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

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區。
鼓樓
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從江縣高增侗寨鼓樓高達二十餘米,十三層次;黎平紀堂侗寨一寨就有三個鼓樓,侗寨風光可說十足了。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書》中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不過,巢
上湘鼓樓
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干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系,鼓樓當然也不例外。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❺ 貴州歷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跡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❻ 貴州劍河仰阿沙的歷史

【仰阿莎的神話】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在一個山谷中間,有一個綠幽幽的深潭,山的兩邊有蒼翠的樹木和奇麗的花草。井裡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見天空的雲霞、飛鳥,能照得見井旁的樹木和花草。有一天,從東方飛來一群鷺鷥,從西方飛來一群水鴨,它們一見到這個美麗的水井,就想到裡面去找魚蝦,氣得看守水井的地神跳起來吼道:
"呸!你們到這里來干哪樣?這不是魚塘,這是仰阿莎出生的地方。明天她就要出世了,你們可不要啄呵!誰敢動她一根毫毛,我就要叫它屍骨不歸家!"鷺鷥和水鴨,只好夾起尾巴飛走了。
第二天,忽然天昏地暗,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瓢潑樣的大雨落下來了。井裡冒著水泡,發出"波--波--波"的響聲。過了不久,雨止了,天也晴了,五彩斑斕的雲霞,象苗家姑娘綉的奇花異朵,飄浮在晴朗朗的天空。這時候,仰阿莎從水井中冒出來了,成群的蝴蝶圍著她飛舞,數不清的鳥兒繞著她歌唱……大家都在歡樂地慶賀美麗的仰阿莎誕生。
仰阿莎生出來的第一天就會笑,第二天就會說話,第三天就會唱歌,第四天就會織布、綉花。仰阿莎的歌聲,是那樣委婉動聽,飛遍了山山嶺嶺,響徹了村村寨寨。在陰天里,她的歌聲能驅雲逐霧,把太陽喚出來;在冬天裡,她的歌聲能驅寒逐冷,唱得滿山滿嶺開遍鮮花。蜜蜂聽見了她的歌聲呵,忘記了采蜜;百鳥聽見了她的歌聲呵,忘記了歌唱;青年小夥子們聽見了她的歌聲呵,忘記了手中的活路;姑娘們聽見了她的歌聲呵,一字一句地學唱。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一年年地過去了。映山紅開了又謝,謝了又開,映山紅開過十八次了,謝過十八次了,仰阿莎姑娘已經十八歲了。十八歲的仰阿莎呵,長得更加美麗啦!美麗的仰阿莎,有一對水葡萄似的眼睛,有一個白茶花似的又白又嫩的臉龐,有兩條錦雞毛似的又細又長的眉毛,有一頭黑絲線似的又黑又亮的頭發。她穿起自己綉的花衣服,蜜蜂會飛來採花蜜;她穿上自己做的百摺裙,那縐折比菌子上的縐紋還美麗。九十九個江略里的姑娘,哪一個能比得上她;九十九個江略里的青年小夥子,哪一個不愛她。
後來天上的太陽看中了仰阿莎,指使烏雲給他做媒,烏雲施展種種手段,迫使仰阿莎嫁給了太陽。但太陽並沒有把美麗的妻子放在心上,為名利,整天在外面奔跑,一連六年不歸家,仰阿莎就這樣寂寞又痛苦地生活地生活六年。在太陽家裡,惟一和她相處的人就是月亮。月亮雖說是太陽的弟弟,但實際在家裡是太陽的長工。月亮勤勞而誠實,很同情仰阿莎,仰阿莎在月亮那裡得到了她不曾得到過的溫暖,而且也從月亮的身上看到她所幻想的東西。後來,她終於愛上了誠實的月亮,逃到很遠的地方結為夫妻。事後經過理老的評理,仰阿莎與月亮終於獲得勝利,而月亮也就把江山贈給太陽。
【歌舞劇《仰阿莎》】
歌舞劇《仰阿莎》是根據流傳在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同名苗族古代敘事長詩改編創作,該長詩被苗族譽為「最美麗的歌」,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在我國民族民間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影響面大,意義深遠。對《仰阿莎》這個題材的改編,改革開放後就一直在進行著,社會各界、各級關心民族藝術的領導、文化藝術界的專家等對《仰阿莎》搬上舞台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仰阿莎湖】
仰阿莎,為苗語人名,意為"水邊的小姑娘",是清水江河畔一個動人的傳說,流傳於劍河。州政府為了把三板溪庫區打造成既有美麗山水,又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旅遊品牌,就把三板溪庫區定名為仰阿莎湖。三板溪庫區電站大壩2006年建成後,壩高185.5米,為國內第二、世界第三高壩。湖區航道達120公里形成方圓85平方公里的湖面。打造了一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千奇百怪、美不勝收的"山水生物公園"。湖區沿岸有文斗、裕和、韶藹、瑤白、河口、固本等民族村鎮;湖區有烏下江風光、烏斗溪多級瀑布群、五溪原始森林及豐富的野生動物等;湖區西南面是高原台地青山界,青山界有五萬畝天然草場,點綴著許多高原湖泊,俗稱"九十九眼天池",蘊藏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按照旅遊專家的考察,青山界可開發成為旅遊避暑的勝地,可建成國際性的高爾夫球場及山地自行車場,還可開發滑草運動。仰阿莎湖是集民族歷史文化村寨、避暑、探險、水上運動、航渡、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仰阿莎湖景區是典型的休閑娛樂景區,按國際旅遊目前的趨勢,它可對70%的遊客具有吸引力,它對以黎平為核心的侗族風景區將是有力的補充,可拉動侗族風情景區的客流量。同時保障黎平機場的人流量,使侗族風情和休閑娛樂景區互動發展。
仰阿莎湖景區是三板溪電站蓄水形成的山區淡水湖泊,主航道有130公里,支航道有120公里。平均水面寬360米,最寬水面1500米,總面積85平方公里。距貴陽機場210公里,距凱里70公里,南距黎平機場15公里,北距湘桂鐵路靖州站60公里。湖區風光有柳川水上游樂中心、巫包苗族紅綉、繞號苗族錫綉、巫山峽谷、南寨白水洞瀑布、天堂界風光、柳基苗族古城、雷打塘、南加平湖、康中水上度假區、巫莎度假區、青山界風光等,是一個集民族風情、自然風光、水上游樂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聖地。
劍河縣城因回水所淹,將遷至革東,高標准、高起點建成「現代化的極具苗、侗民族特色的山水園林旅遊城市」,新縣位於仰阿莎湖尾,距溫泉景區6公里,距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遺址5公里,距州府凱里市75公里,距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70公里,320國道和65號高速公路從城邊穿過,另建二級油路通往黎平機場,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❼ 黎平我的家作文

黎平我的家作文: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
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里)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後,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產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 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佔古州(今黎平羅里)、靖州一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徵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里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線。這里雖然幾經戰火摧殘,但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依在。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牆依然健在;二郎坡、馬家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築依然林立;湖廣會館、胡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依然高聳;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依然風采。

可以說,黎平是宋代至民國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儲存庫。 河流井水是一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里三公里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龍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龍。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乾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布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羅漢圖。這種布局挖井,在國內實屬罕見。

這方有個性的水井和龍溪,滋潤了一方生靈,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子孫,使之人才輩出。 家,是一部精彩的小說,永遠也讀不完其精髓;家,是一杯熱騰騰的清茶,永遠也品不完其甘甜;家,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永遠在等候漂泊異鄉的遊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家,都有由愛編織而成的故事,叫人閱讀一輩子,回味一輩子,感動一輩子……

我愛我的家,我要為我的家喝彩,更要為社會這個大家喝彩!

❽ 黎平母親河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

因為母親河有一個非常凄美。偉大的跟母親有關的故事。所以他就親和。

❾ 請問誰有從長征後到建國前的歷史故事(多一點)

歷史罕見老照片,附文字表述!
http://www.milan1899.cn/dispbbs.php?boardid=8&id=409

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一袋干糧》

一個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http://..com/question/53977333.html?si=3

1949年廣州解放前一段時間的歷史資料
http://..com/question/59108822.html?si=2

折射歷史變遷 中國解放前發行的各類紙幣(組圖)
http://news.sohu.com/20070209/n248149555.shtml

您的問題范圍太廣了,實在抱歉。

❿ 求一些貴州的歷史事跡`````

貴州歷史

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發現,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貴州遠古文化。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從文獻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貴州的部分版圖,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參考資料:貴州旅遊港

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紅軍長征在貴州

本刊記者 唐福敬
2006年12月21日08:19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留言】【論壇】【列印】【關閉】

編者的話: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

貴州,是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勝地和福地。貴州有太多中國革命史上最鮮亮的記憶。遵義會議,工農紅軍得以從錯誤的政治、軍事路線上扭轉,開始自主而正確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四渡赤水、烏蒙山千里迴旋,紅軍以一連串的雄奇手筆,奇跡般跳出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

貴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紅軍的足跡,偉大的長征精神時時潤澤著後人。湍急奔騰的烏江,突轉盤旋的赤水河,都波光澹澹,閃著歷史的眼睛,看護我們前行;「萬夫難開」的婁山關,逶迤磅礴的千里烏蒙,亦雄風陣陣,響著時代的號角,催逼我們奮進;遵義會議,黎平會議,熠熠生輝的思想,指引我們開拓、創新。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在我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貴州目前總體上仍比較落後、各方面條件比較差、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回顧歷史,寄予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本刊采編人員把這段散落於歷史長河中的粒粒「珍珠」,加以拾掇、歸納並成篇。這是本刊在對長征及長征精神進行詮釋時的一次嘗試。其間,也得益於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安勇同志、省委黨史研究室杜黔同志的指導和支持。值此,本刊謹向兩位同志致以謝意。(策 劃: 本刊編輯部 □ 執 行: 顧海凇 唐福敬 譚仕倫 張 波 劉開津 張 蓓 執筆:顧海凇)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許多年來,循著紅軍的足跡,貴州的山道上走來一撥又一撥重訪長征路的旅者。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總是說得出奇的一致:貴州境內的長征路,是一段隱藏著答案的旅程。

這個答案是什麼?

70餘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艱難行進,突破四道封鎖線,西進貴州。

解放軍檔案館現存的一份《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葯供給統計表》表明,在長征出發時,中央紅軍8.6萬人共有槍支33244支,平均每支槍不到56發子彈。加上6101支梭鏢和882把馬刀。意味著踏上遠征的紅軍士兵中赤手空拳者超過一半。他們面對的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

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只有3萬餘人突出重圍。有人甚至開始對紅軍的前途產生懷疑。多年以後,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文中回憶道:「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

國民黨軍的40萬重兵,又已經在紅軍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擺好架勢。巨大的犧牲並沒有讓中國革命走出危局,在處境最為艱難的時候,紅軍進入了貴州。

在黎平這個湘黔邊界的貴州小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開了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否定了原定行軍計劃,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遠離敵方重兵屯積的湘西,進軍川黔邊界,避免了全軍覆沒。

緊接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再次否定了「不過烏江」和「回頭東進」的錯誤主張。中央紅軍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區域迅速機動,攻克九縣,突破天險烏江,佔領遵義。

遵義會議的召開,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在最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正確路線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三占遵義,婁山關戰役和遵義戰役取得長征以來兩次大捷;士氣空前高漲的紅軍又直逼貴陽,巧渡北盤江,威脅昆明,在金沙江畔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終於奠定勝局。

中國工農紅軍幾進幾出貴州,留下軍事史上驚心動魄的以弱勝強系列範例。長征,這一人類遠征史、軍事史上空前未有的壯舉,它的戰略轉折,是從進入貴州的那一步開始揭幕、到走出貴州的時候完成的。

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重走完長征路後,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遵義會議結束了,長征繼續進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道路――至少今後半個世紀的路――就這樣確定了。」

如果將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這條飄帶最誘人的皺褶在哪裡?答案顯而易見:貴州。

這是紅飄帶上最絢麗的一段。

在這段最誘人的皺褶里,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紅軍一路行來,每一轉,局勢為之一變;每一折,前景為之一新。

一路三城,轉折之地。個中歷史意蘊何其深長!因為轉折,黎平、茅台乃至整個貴州、整整一條長征路都與遵義一樣,具有了思考的價值和魅力。

70年過去了。重溫紅軍將領當年以質朴文字記載的遵義和貴州,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是豪情和難忘的眷念。陳雲回憶:「紅軍進入遵義城,遵義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兒習藝所、學校學生及商民貧民等成群結隊,懸旗歡迎紅軍……」;「(在遵義)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軍在湘南之疲勞,完全恢復,精神一振;使以後之戰爭,不僅戰鬥力不減,反而生龍活虎。」「……進遵義城後第二日,被服廠、修械所、糧秣廠均已開辦。新兵之軍裝不久即發出,舊槍即修理完竣。」彭雪楓回憶:「長征以來遵義是最使戰士們想念的一個城:那比較繁華的街市,那相親相愛的群眾,那鮮紅的橘子,那油軟的蛋糕。……隨便喊一聲:『當紅軍來喲!』壯年們就會跟著走的。那個時候,每個團每天總要擴大百兒八十個新戰士來的。」

紅二、紅六軍團的開創黔東根據地、烏蒙山千里迴旋戰,同樣寫下輝煌篇章。揮師黔東,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轉戰烏蒙,創造了長征途中擺脫強敵、運動殲敵的又一成功戰例。困牛山上,百餘紅軍戰士彈盡糧絕,寧死不屈,最後齊齊跳下懸崖,壯舉驚天地泣鬼神。

長征期間,在貴州,有近萬名各族群眾參加紅軍;在貴州,長征途中黨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一個省級地方黨組織;在貴州,紅軍事跡代代相傳,紅軍精神影響深遠。

一路三城裡,那些影響和改變了歷史的事實已經廣為人知;實地踏訪,也許你還會有意外的收獲。走出黎平縣城城東二郎坡52號的黎平會議會址,在老榕樹間的街道漫步,沒准兒會聽到當年的知情者講述留在黎平的百餘名紅軍傷員的人生故事。

在遵義古樸的街巷深處徜徉,從那些爽朗的笑聲和自然的笑容里,可能會忽然悟到這座當年僅有3萬人口的城市為何曾有3000子弟隨紅軍北上,稍後幾年又有數十學子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延安。

在茅台鎮紅軍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渡口,四渡赤水紀念碑下,品一杯茅台酒,可以聽聽當地人講述茅台酒為紅軍戰士清洗傷口的佳話。

在困牛山麓,拜謁烈士墓,或許會驚嘆一戶農家幾十年間的義務守墓,更可能會心裡油然浮上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魂」。

在這里,歷史是生動的,鮮活的,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在這里,對人生的感受是極易有頓悟一般的收獲的。

所以,貴州的山道上,一撥又一撥的旅者來了,用他們的心靈走路,用他們的重訪,來尋找這片山水成為心中的聖地和福地的原因。

你看,眼前烏江湍急,紅軍欲渡卻苦無船隻,何等焦急!不要緊,這山水間蘊藏的答案已經出來:砍下江畔的竹子,紮成竹排,就是渡船;把十口八口的行軍鍋用繩、竹綁牢,就是渡船。

你看,傳承紅軍精神,息烽集中營黎明前的黑暗終究為革命者的壯烈散。

是啊,在善於思考的大腦、堅強的意念面前,困難何懼之有,挫折更並非只能郁積為一蹶不振。

尋訪貴州的紅色遺跡,正是這樣的心靈之旅。

有人說,看看貴州的山水,那答案早已沛然其間。

山有堅毅,才有了高入雲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韌,才有了從高處跌落偏偏神采飛揚的千姿百態。這,不正是面對挫折時所應秉持的精神嗎?

這個答案是,面對挫折,如何能把握機會,選擇路徑,迎來轉折。這個答案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至關重要,對於個體的人而言,又何嘗不充滿啟迪?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195519.html

閱讀全文

與黎平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