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劉姓名人都有誰
1、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2、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稱漢先主,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鑒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劉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3、劉病已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劉病已,字次卿,即位後改名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謚號為「孝宣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宣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
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污的官員。
4、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5、劉克庄
劉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為靖安主簿,後長期游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B. 歷史上劉姓的名人都有哪些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後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時期,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政策,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2、劉恆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葯的主角。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
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是為漢文帝。
其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後,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
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死後葬於霸陵。
3、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
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4、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相繼參加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5、劉少奇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譜名紹選,表字渭璜,湖南省寧鄉縣人,祖籍江西吉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首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二任、第三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6年至1966年,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病逝。
C. 姓劉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劉備、劉禹錫、劉邦、劉勰、劉伯溫等。
1、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2、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3、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4、劉勰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庄(大沈劉庄)。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5、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D. 歷史上的劉姓名人有哪些
後晉政治家劉昫 漢高祖劉邦 劉玄 漢文帝嫡二子劉武 東漢光武帝劉專秀的哥哥劉演 漢武帝劉徹 東漢屬第六位皇帝劉祜 漢殤帝劉隆 中國東漢皇帝 劉志 劉炳 東漢第八位皇帝 漢順帝劉保 漢和帝劉肇 三國孫堅
E. 歷史上的劉姓名人
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辯證法哲學著作。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龍洲集》、《龍洲詞》。
【劉三妹】亦稱「 劉三姐 」。
傳為 唐 代著名的 壯 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稱。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劉三妹》:「 新興 女子有 劉三妹 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今稱『歌仙』。」 何其芳 《毛澤東之歌》:「 毛主席 說:『 劉三姐 反壓迫,是革命的。』」
【劉三姐】見「 劉三妹 」。
【劉氏冠】 漢高祖 劉邦 創制的一種竹皮冠。《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 薛 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後漢書•輿服志下》:「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裏。初, 高祖 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 楚 冠制也。」
【劉石經】 北魏 劉芳 的美稱。《魏書•劉芳傳》:「昔 漢 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 芳 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 劉石經 。」
【劉四罵人】《舊唐書•劉禕之傳》:「父 子翼 ,善吟諷,有學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 李伯葯 常稱曰:『 劉四 雖復罵人,人都不恨。』」後以「劉四罵人」謂用俏皮淺露的語言罵人。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隨園詩話》所載詩,如……《詠茶灶》雲:『兩三杯水作波濤』等類,皆舌尖聰明語,惡薄淺露,何異 劉四 罵人?」
【劉生】 漢 橫吹曲名。原為人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四•<劉生>詩》 宋 郭茂倩 解題:「『 劉生 ,不知何代人, 齊 梁 以來為 劉生 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遊 五陵 三秦 之地。或雲抱劍專征,為符節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曰:『 梁 鼓角橫吹曲,有《東平劉生歌》,疑即此《劉生》也。』」 梁元帝 、 陳後主 、 唐 盧照鄰 等均有《劉生》詩。
【劉仙掌】 唐 代詩人 劉象 的美稱。 五代 何光遠 《鑒誡錄•卓絕》:「 劉象 郎中因詠仙掌得名,時人呼為 劉仙掌 。」
【劉白】 唐 代詩人 劉禹錫 和 白居易 的並稱。《新唐書•白居易傳》:「[ 居易 ]又與 劉禹錫 齊名,號『 劉白 』。」 宋 王禹偁 《桂陽羅君游太湖洞庭詩序》:「前不見 劉 白 ,後不見 皮 陸 ,又何人也。」 明 高啟 《三賢堂》詩:「 韋公 既前蹈, 劉 白 乃後連。」
【劉白墮】相傳為 南北朝 時善於釀酒的人。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 河東 人 劉白墮 ,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甖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山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 永熙 年中, 南青州 刺史 毛鴻賓 齎酒之蕃,逢路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復名『擒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 白墮 春醪。』」
【劉阮】1. 東漢 劉晨 和 阮肇 的並稱。相傳 永平 年間, 劉阮 至 天台山 采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歸。時已入 晉 ,子孫已過七代。後復入 天台山 尋訪,舊蹤渺然。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元 雜劇中有 王子一 撰《誤入桃源》,即用其事。後用為遊仙或男女幽會的典故。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一○四:「曾隨 劉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間欠酒錢。」 後蜀 顧夐 《甘州子》詞:「曾如 劉 阮 訪仙蹤,深洞客,此時逢。」 明 陸采 《明珠記•贅蘋》:「忽成 劉 阮 約,如入 武陵村 。」《宦海》第五回:「畫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劉 阮 重來。」參見「 劉郎 」。2. 劉伶 、 阮籍 的並稱。 劉 阮 , 魏 晉 時人,以縱酒放達著稱。 清 戴名世 《醉鄉記》:「自 劉 阮 以來,醉鄉遍天下。」
【劉杜】 明 末 劉綎 、 杜松 的並稱。 劉 杜 在遼地與 清 兵激戰,壯烈犧牲。 清 方拱乾 《廣宇》詩:「 光熹 往事傷心久, 劉 杜 征魂帶血還。」 清 吳偉業 《送杜公弢武歸浦口》詩:「當時海內稱 劉 杜 ,死事忠勛君叔父。」
【劉村】 宋 代畫家 劉益 的美稱。 元 夏完彥 《圖繪寶鑒》卷三:「 劉益 字 益之 。 汴 人,工花禽……尤長小景。 靖康 之難流落 嶺表 ,多畫山果野禽,故人呼為 劉村 。」
【劉伶酒】《晉書•劉伶傳》:「 劉伶 字 伯倫 , 沛國 人也……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後以「劉伶酒」、「劉伶鍤」為縱酒放達的典實。 王德鍾 《書感》詩之三:「澆愁須飲 劉伶 酒,埋骨願傍 蘇小 墳。」 陳世宜 《得天梅書卻寄》詩:「甚時同荷 劉伶 鍤,一醉空江卧月明。」
【劉伶鍤】見「 劉伶酒 」。
【劉阿斗】 三國 蜀 後主 劉禪 小名 阿斗 。雖有 諸葛亮 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 蜀漢 。參閱《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因稱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為「劉阿斗」。《新華文摘》1982年第2期:「想依靠這批捧不起的『劉阿斗』,對不起,此路不通。」
【劉表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桓公 ]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 劉景升 不?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 魏武 入 荊州 ,烹以饗士卒,於時莫不稱快。」後因以「劉表牛」謂大而無用之物。 宋 蘇轍 《土牛》詩:「君看 劉表 牛,豈脫 曹公 手。」
【劉郎】1.指 南朝 宋武帝 劉裕 。《宋書•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劉郎 在室內,可入共飲酒。』」2.指 漢武帝 劉徹 。 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 劉郎 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3.指 漢高祖 劉邦 。 宋 辛棄疾 《六幺令》詞:「長喜 劉郎 馬上,肯聽詩書說。」4.指 三國 蜀 先主劉備 。 宋 王千秋 《賀新郎•石城弔古》詞:「要約 劉郎 銅雀醉,底事遽爭 荊 楚 。」5.指 東漢 劉晨 。相傳 劉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葯,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 唐 司空圖 《遊仙》詩之二:「 劉郎 相約事難諧,雨散雲飛自此乖。」 後蜀 顧夐 《虞美人》詞:「此時恨不駕鸞皇,訪 劉郎 。」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 劉郎 曾否訪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彥 《蘇幕遮》詞:「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劉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願扇兒寄去的速,師父束裝得早,三月三 劉郎 到了,攜手兒下妝樓。」參見「 劉阮 」。7. 唐 劉禹錫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玄都觀 裏桃千樹,盡是 劉郎 去後栽。」此為 禹錫 自稱,後因以「劉郎」指 禹錫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夢得》詩:「 劉郎 劉郎 莫先起, 蘇台 蘇台 隔雲水。」
【劉郎前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載: 東漢 劉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歸來已是 晉 代。後 劉 等重訪 天台山 ,舊蹤渺然。詩文中因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作「 劉郎前度 」。 唐 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此 劉禹錫 自稱。 宋 周紫芝 《點絳唇》詞:「渾無緒! 劉郎 前度,空記來時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獨馬纓一樹,不識門前,就是人面桃花,也無所謂 劉郎 前度。」
【劉柳】 唐 劉禹錫 、 柳宗元 的並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幾,有八司馬之變,使 退之 不貶,與 劉 柳 輩俱陷黨中,則終身廢錮矣。」 清 唐孫華 《讀柳詩》詩:「漏泄謂 劉柳 ,責望致嫌疑。」 嚴復 《<天演論•群治>按語》:「此其說與 唐 劉 、 柳 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 宋 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
【劉根】 漢 代術士。傳說能驅鬼、辟穀。《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根 於是左顧而嘯,有頃, 祈 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向 根 叩頭。」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劉根 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飢。」 唐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詩:「江山歸 謝客 ,神鬼下 劉根 。」
【劉晏粟】 唐 理財家 劉晏 ,曾任吏部尚書, 東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用分段轉運方法歲運 江淮 糧食四十萬斛,以解決關中食糧。後人因以「劉晏粟」謂善於理財,政績卓著。 清 趙翼 《壽全惕庄六十》詩:「最績早同 劉晏 粟,清心仍酌 隱之 泉。」
【劉師哥】牡丹花品種之一。 宋 陸游 《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劉師哥者,白花帶微紅,多至數百葉,纖妍可愛。莫知何以得名。」
【劉海】1.見「 劉海蟾 」。2.傳說中的 劉 海 額前垂發,俗因稱此發型為「劉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前劉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額上覆蓋著劉海。」
【 劉海蟾 】亦稱「 劉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遠 ,以號行。道教全真道祖師。初事 燕 主 劉守光 為丞相。一日,道人 正陽子 來謁,說清靜無為之法,並索雞卵十枚,累金錢上。 海蟾 驚呼:「危哉!」道人說:「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棄官歸隱,後仙去。見《神仙通鑒》。民間多繪作仙童狀,前額垂發,手舞錢串,騎蟾背上。俗稱「劉海」。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面同滿月,眼若明星,雙髻簪花,如世間所繪 劉海 狀。」《秧歌劇選•十二把鐮刀》:「 桂蘭 打鐵手呀手兒軟,腰兒閃幾閃,越看越好看……好像 劉海 戲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歡。」
【劉陸】 宋代 劉克庄 、 陸游 的並稱。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陸 但恣肆。」
【劉累】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 劉猛將軍 】1.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宋 劉錡 。 宋 景定 四年,旱蝗,上敕 劉錡 為 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 羅振玉 《俗說》引 朱坤 《靈泉筆記》。2.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元 劉承忠 。 承忠 元 末駐守 江 淮 ,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盡。後 元 亡,自溺死,當地人祠之,稱之曰 劉猛將軍 。見《畿輔通志•祀典》。
【劉寄奴】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寄奴 原為 南朝 宋高祖 劉裕 小名。據《南史•宋武帝紀》載, 劉裕 首得此草,曾用以治癒金瘡。,後人因稱之為「劉寄奴」。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五•劉寄奴草》:「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其子細長。」
【劉參軍】 晉 劉伶 曾仕建威參軍,因稱 劉參軍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詩之三題名《劉參軍》。 周斌 《和劍華醉歌行》:「君不見荷鍤仙游 劉參軍 ,沉飲高風至今聞。」參見「 劉伶酒 」。
【劉琨舞】《晉書•祖逖傳》載: 祖逖 與 劉琨 同寢, 祖 中夜聞荒雞鳴,蹴醒 劉琨 ,起而舞劍。後以「劉琨舞」喻志士奮發之情。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詩:「不學 劉琨 舞,先歌 漢祖 風。」 清 唐孫華 《卧聞雞鳴》詩:「暗蹴 劉琨 舞,急速 田文 行。」
【劉項】 劉邦 、 項羽 的並稱。《漢書•諸侯王表》:「 陳吳 奮其白梃, 劉 項 隨而斃之。」 唐 李白 《猛虎行》:「 張良 未遇 韓信 貧, 劉 項 存亡在兩臣。」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詩:「誰為 劉 項 決雌雄,賴有 韓 彭 力相援。」 清 陳維崧 《虞美人•題徐渭文畫花卉翎毛便面》詞:「愁看 劉 項 興亡史,且讀《南華子》。」
【劉棉花】 明孝宗 時戶部尚書 劉吉 的綽號。 明 文林 《琅玡漫鈔》:「閣老 保定 劉公 ,屢為台諫所論,而上寵眷不衰,人因稱為 劉棉花 ,謂愈彈愈起也。」《明史•劉吉傳》:「 吉 多智數,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時為言路所攻。居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為 劉棉花 ,以其耐彈也。」
【劉賈】 漢 代 劉向 、 賈誼 的並稱。 王國維 《文學小言》十一:「 韋 柳 之視 淵明 ,其如 劉 賈 之視 屈子 乎?」
【劉窟頭】1. 五代 劉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劉窟頭」之號。《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 劉守光 , 深州樂壽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舉 ,能穴地為道以攻城,軍中號『劉窟頭』。」2.謂身死入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上聞 從榮 伏誅,悲駭幾落御榻,氣絕復甦者再,由是不豫轉增,以至晏駕。自雲:『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
【劉隨州】即 唐代 詩人 劉長卿 。他曾任 隨州 刺史,因稱 劉隨州 。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李頻 不全是晚 唐 ,間有似 劉隨州 處。」
【劉綱】 三國 時 吳 下邳 人。傳說他能檄召鬼神,後與妻 樊雲翹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贈李煉師見招》詩:「 劉綱 有婦仙同得, 伯道 無兒累更輕。」
【劉毅答詔】《晉書•劉毅傳》:「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 毅 曰:『卿以朕方 漢 何帝也?』對曰:『可方 桓 靈 。』帝曰:『吾雖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 吳會 ,混一天下。方之 桓 靈 ,其已甚乎!』對曰:『 桓 靈 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 桓 靈 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後以「劉毅答詔」謂敢於諫諍。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札率爾遣興寄呈蘇渙侍御》詩:「 郭欽 上書見大計, 劉毅 答詔驚羣臣。」
【劉豫州】指 劉備 。 劉備 曾任 豫州 刺史,因稱 劉豫州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起兵據有 江 東, 劉豫州 亦牧眾 漢 南,與 曹操 並爭天下。」 清 顧炎武 《漢三君詩•昭烈》:「卓矣 劉豫州 ,雄姿類 高帝 。」
【劉盧】 晉代 劉琨 、 盧諶 的並稱。 唐 李商隱 《贈趙協律晳》詩:「已叨 鄒 馬 聲華末,更共 劉 盧 族望通。」
【劉寵一錢】 東漢 會稽 太守 劉寵 將內遷為大臣, 山陰縣 有五、六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 劉寵 難拂眾意,只受每人一錢。後用為稱譽廉吏的典實。 清 鈕琇 《<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斷 臯魚 之淚;宦歸千里,無餘 劉寵 之錢。」 沈昌直 《寄龍聖江西》詩:「 劉寵 選一錢, 楊震 凜四知。」
【劉覽】瀏覽,泛觀。《淮南子•原道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 高誘 註:「劉覽,回觀也。劉讀留連之留,非 劉 氏之 劉 也。」
【劉靈】即 晉代 的 劉伶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詩:「 劉靈 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唐 李商隱 《假日》詩:「誰向 劉靈 天幕內,更當 陶令 北窗風。」 馮浩 箋註:「《文選》五臣注引 臧榮緒 《晉書》:『 劉靈 字 伯倫 。』 顏延之 《五君詠》、《文中子》、《語林》並作『靈』,而《晉書》本傳作『伶』,故他書通用。」
F. 古代劉姓名人有誰啊
1、劉邦
漢高帝劉邦(前256年3月19日-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人。秦末漢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劉邦從沛縣起兵反秦,被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擁立,自稱沛公,後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關中者為王」之約,破武關,秦王子嬰降。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入關諸侯有功者,封劉邦為漢王。楚漢戰爭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公元前202年稱帝,史稱西漢,為漢朝開國皇帝,駕崩於公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後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史稱漢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2、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於7歲時被冊立為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謚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
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3、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河南洛陽人,字夢得,祖先來自北方,自言出於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詩豪之稱。因曾任太子賓客,故稱劉賓客,晚年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故又稱秘書劉尚書。
4、劉義慶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
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贊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為中國古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5、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陽棗陽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長沙定王劉發之後, 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盪,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𬙂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
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盪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G. 劉姓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個姓氏都曾誕生過一些歷史名人,劉姓也不例外。劉姓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劉姓不僅人口數量眾多而且歷史上出過的名人也不少。
歷史名人應當主要指的是當事人的歷史知名度而不是以他們的成就為唯一標准,所以歷史上那些成就一般知名度卻不低的劉姓人物應當也算是劉姓歷史名人的行列。
此外,近代也有不少劉姓名人,比如劉少奇、劉伯承、劉亞樓等等舉不勝舉。劉姓名人遍布各個領域,劉姓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確實是不可小覷的。
H. 劉氏名人有哪些
劉氏名人有:劉玉、劉寧、劉昭、劉丙、劉吉、劉珝、劉煒、劉鉉、劉球、劉實、劉孜、劉中敷、劉聚、劉邦等等。
1.劉玉
劉玉,字元璞,男,北京人。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書法篆刻大家。劉玉先生創作的書法和篆刻作品重傳統、講傳承、求發展,「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他像蜜蜂採集百花之花粉,釀出香甜蜂蜜一般,汲取前人藝術精華,消化吸收後融會貫通在自己的作品當中。
他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他的印章:刀法嫻熟,馳騁有度;繁簡相參,虛實相間。他的篆書:收放得體,揮灑自如,既沉靜又飄逸。而他的隸書體現的是莊重典雅。他孜孜以求的是「書從印出,印從書出」。他的書法作品具有金石韻味,力透紙背!
5.劉昭
劉昭(南朝梁代人),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晉太尉寔九世孫也。祖伯龍,居父憂以孝聞,宋武帝敕皇太子諸王並往弔慰,官至少府卿。父彪,齊征虜晉安王記室。昭幼清警,通《老》、《庄》義。及長,勤學善屬文,外兄江淹早相稱賞。梁天監中,累遷中軍臨川王記室。初,昭伯父肜,集眾家《晉書》,注干寶《晉紀》為四十卷,至昭,集《後漢》同異以注范曄《後漢》,世稱博悉。卒於剡令。集注《後漢》一百三十卷,《幼童傳》一卷,文集十卷。
參考資料網路-劉玉
網路-劉昭
網路-劉吉
網路-劉鉉
網路-劉邦
I. 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劉郎前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載: 東漢 劉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歸來已是 晉 代。後 劉 等重訪 天台山
,舊蹤渺然。詩文中因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作「 劉郎前度 」。 唐 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此 劉禹錫
自稱。 宋 周紫芝 《點絳唇》詞:「渾無緒! 劉郎 前度,空記來時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獨馬纓一樹,不識門前,就是人面桃花,也無所謂 劉郎
前度。」
【劉柳】 唐 劉禹錫 、 柳宗元 的並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幾,有八司馬之變,使 退之 不貶,與 劉 柳 輩俱陷黨中,則終身廢錮矣。」
清 唐孫華 《讀柳詩》詩:「漏泄謂 劉柳 ,責望致嫌疑。」 嚴復 《<天演論??群治>按語》:「此其說與 唐 劉 、 柳 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
宋 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
【劉根】 漢 代術士。傳說能驅鬼、辟穀。《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根 於是左顧而嘯,有頃, 祈 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向 根
叩頭。」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劉根 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飢。」 唐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詩:「江山歸 謝客 ,神鬼下 劉根
。」
【劉晏粟】 唐 理財家 劉晏 ,曾任吏部尚書, 東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用分段轉運方法歲運 江淮
糧食四十萬斛,以解決關中食糧。後人因以「劉晏粟」謂善於理財,政績卓著。 清 趙翼 《壽全惕庄六十》詩:「最績早同 劉晏 粟,清心仍酌 隱之 泉。」
【劉師哥】牡丹花品種之一。 宋 陸游 《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劉師哥者,白花帶微紅,多至數百葉,纖妍可愛。莫知何以得名。」
【劉海】1.見「 劉海蟾 」。2.傳說中的 劉 海
額前垂發,俗因稱此發型為「劉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前劉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額上覆蓋著劉海。」
【 劉海蟾 】亦稱「 劉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遠 ,以號行。道教全真道祖師。初事 燕 主 劉守光 為丞相。一日,道人 正陽子
來謁,說清靜無為之法,並索雞卵十枚,累金錢上。 海蟾 驚呼:「危哉!」道人說:「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棄官歸隱,後仙去。見《神仙通鑒》。民間多繪作仙童狀,前額垂發,手舞錢串,騎蟾背上。俗稱「劉海」。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面同滿月,眼若明星,雙髻簪花,如世間所繪 劉海 狀。」《秧歌劇選??十二把鐮刀》:「 桂蘭
打鐵手呀手兒軟,腰兒閃幾閃,越看越好看……好像 劉海 戲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歡。」
【劉陸】 宋代 劉克庄 、 陸游 的並稱。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陸 但恣肆。」
【劉累】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 劉猛將軍 】1.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宋 劉錡 。 宋 景定 四年,旱蝗,上敕 劉錡 為 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 羅振玉 《俗說》引 朱坤 《靈泉筆記》。2.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元 劉承忠 。
承忠 元 末駐守 江 淮 ,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盡。後 元 亡,自溺死,當地人祠之,稱之曰 劉猛將軍 。見《畿輔通志??祀典》。
【劉寄奴】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寄奴 原為 南朝 宋高祖 劉裕 小名。據《南史??宋武帝紀》載, 劉裕
首得此草,曾用以治癒金瘡。,後人因稱之為「劉寄奴」。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五??劉寄奴草》:「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其子細長。」
【劉參軍】 晉 劉伶 曾仕建威參軍,因稱 劉參軍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詩之三題名《劉參軍》。 周斌 《和劍華醉歌行》:「君不見荷鍤仙游
劉參軍 ,沉飲高風至今聞。」參見「 劉伶酒 」。
【劉琨舞】《晉書??祖逖傳》載: 祖逖 與 劉琨 同寢, 祖 中夜聞荒雞鳴,蹴醒 劉琨 ,起而舞劍。後以「劉琨舞」喻志士奮發之情。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詩:「不學 劉琨 舞,先歌 漢祖 風。」 清 唐孫華 《卧聞雞鳴》詩:「暗蹴 劉琨 舞,急速 田文 行。」
【劉項】 劉邦 、 項羽 的並稱。《漢書??諸侯王表》:「 陳吳 奮其白梃, 劉 項 隨而斃之。」 唐 李白 《猛虎行》:「 張良 未遇 韓信 貧,
劉 項 存亡在兩臣。」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詩:「誰為 劉 項 決雌雄,賴有 韓 彭 力相援。」 清 陳維崧
《虞美人??題徐渭文畫花卉翎毛便面》詞:「愁看 劉 項 興亡史,且讀《南華子》。」
【劉棉花】 明孝宗 時戶部尚書 劉吉 的綽號。 明 文林 《琅玡漫鈔》:「閣老 保定 劉公 ,屢為台諫所論,而上寵眷不衰,人因稱為 劉棉花
,謂愈彈愈起也。」《明史??劉吉傳》:「 吉 多智數,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時為言路所攻。居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為 劉棉花 ,以其耐彈也。」
【劉賈】 漢 代 劉向 、 賈誼 的並稱。 王國維 《文學小言》十一:「 韋 柳 之視 淵明 ,其如 劉 賈 之視 屈子 乎?」
【劉窟頭】1. 五代 劉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劉窟頭」之號。《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 劉守光 , 深州樂壽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舉 ,能穴地為道以攻城,軍中號『劉窟頭』。」2.謂身死入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上聞 從榮
伏誅,悲駭幾落御榻,氣絕復甦者再,由是不豫轉增,以至晏駕。自雲:『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
【劉隨州】即 唐代 詩人 劉長卿 。他曾任 隨州 刺史,因稱 劉隨州 。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李頻 不全是晚 唐 ,間有似 劉隨州
處。」
【劉綱】 三國 時 吳 下邳 人。傳說他能檄召鬼神,後與妻 樊雲翹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贈李煉師見招》詩:「 劉綱 有婦仙同得,
伯道 無兒累更輕。」
【劉毅答詔】《晉書??劉毅傳》:「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 毅 曰:『卿以朕方 漢 何帝也?』對曰:『可方 桓 靈
。』帝曰:『吾雖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 吳會 ,混一天下。方之 桓 靈 ,其已甚乎!』對曰:『 桓 靈
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 桓 靈 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後以「劉毅答詔」謂敢於諫諍。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札率爾遣興寄呈蘇渙侍御》詩:「 郭欽 上書見大計, 劉毅 答詔驚羣臣。」
【劉豫州】指 劉備 。 劉備 曾任 豫州 刺史,因稱 劉豫州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起兵據有 江 東, 劉豫州 亦牧眾 漢 南,與
曹操 並爭天下。」 清 顧炎武 《漢三君詩??昭烈》:「卓矣 劉豫州 ,雄姿類 高帝 。」
【劉盧】 晉代 劉琨 、 盧諶 的並稱。 唐 李商隱 《贈趙協律晳》詩:「已叨 鄒 馬 聲華末,更共 劉 盧 族望通。」
【劉寵一錢】 東漢 會稽 太守 劉寵 將內遷為大臣, 山陰縣 有五、六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 劉寵 難拂眾意,只受每人一錢。後用為稱譽廉吏的典實。 清
鈕琇 《<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斷 臯魚 之淚;宦歸千里,無餘 劉寵 之錢。」 沈昌直 《寄龍聖江西》詩:「 劉寵 選一錢, 楊震
凜四知。」
【劉覽】瀏覽,泛觀。《淮南子??原道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 高誘 註:「劉覽,回觀也。劉讀留連之留,非 劉 氏之 劉 也。」
【劉靈】即 晉代 的 劉伶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詩:「 劉靈 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唐 李商隱 《假日》詩:「誰向 劉靈
天幕內,更當 陶令 北窗風。」 馮浩 箋註:「《文選》五臣注引 臧榮緒 《晉書》:『 劉靈 字 伯倫 。』 顏延之
《五君詠》、《文中子》、《語林》並作『靈』,而《晉書》本傳作『伶』,故他書通用。」
J. 歷史上劉姓名人
1、劉仁贍
劉仁贍(900-957),字守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大將。仕南唐,累官武昌節度使,徙清淮軍節度使,鎮壽州。周師入淮,仁贍堅守不下。
會病甚,其副使孫羽以城降,世宗命舁至帳前,賜以玉帶御馬,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度使。是日卒,年五十八,追封彭城郡王。
2、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3、劉錡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初年名將,瀘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
劉錡自少隨父征戰,宋徽宗時為閤門祗候。南宋建立後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後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
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武穆」(一說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七首。
4、劉福通
劉福通(1321-1366),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
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後遷開封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不久率軍攻克汴梁。
但好景不長,劉福通先在汴梁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所破,後在安豐為誠王張士誠派遣的呂珍所圍,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趕到之前,劉福通戰死,救出小明王,安置於滁州,隨後朱元璋命水軍將軍廖永忠接小明王去應天(今南京),途經輾轉瓜州渡口,沉沒,船上包括小明王無一倖免。
5、劉墉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