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貳』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叄』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肆』 歷史人物一覽表
夏 後羿,女嬌,妹喜,夏啟,夏桀
商 妲己,伊尹,比干,婦好,商容,西伯侯姬昌,崇侯虎, 聞仲,箕子,微子,伯夷 ,叔齊 ,紂王,還有盤庚。
周 武王,呂尚,周公,幽王,褒姒,郝王
春秋戰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百家,田忌,孫武,伍子胥,孫臏,樂毅,吳起,李牧,白起,屈原,荊軻,龐涓,夫差,勾踐,介子推
秦 嬴政,2勢,趙高,李斯,蒙恬,蒙括,王翦,項羽
漢 劉邦,韓信,蕭何,陳平,張良,呂後,東方朔,王昭君,灌嬰,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班固,武帝,文帝,景帝,光武帝,霍光,司馬遷
三國 三國人物實在太多,只有復制了
梓潼 龐義
安定 程銀
建鄴 張英 陳橫
北海 孫乾 武安國 王朗 國淵
會稽 周昂 周昕 樊能 虞翻
晉陽 李肅 曹性 郝萌 楊丑 穆順 方悅
天水 華雄
下邳 呂岱 糜竺 曹豹 車胄 陳珪
北平 魏攸 鞠義
薊 蔣義渠 吳巨
武威 賈詡
洛陽 韓浩 蔡琰 韓玄 楊奉
漢中 張魯
長沙 區星
鄴 蘇由 潘鳳 沮授 田豐 審配 呂翔 呂曠
陳留 典韋 夏侯淵 夏侯敦 劉馥 毛玠
長安 傅異 杜畿
南皮 文丑 顏良 高覽 焦觸 逢紀 李孚 季雍 晆元進 韓呂子
濮陽 董昭 於禁 程昱 陳宮 李豐
宛 黃忠 許攸 張勛 韓胤 紀靈 楊弘 俞涉 樂就 梁綱 橋蕤 婁圭
襄平 公孫度
汝南 袁胤 許靖 袁渙 雷薄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凌操
平原 華歆 崔琰
許昌 鍾繇 荀彧 戲志才 辛評 郭圖 荀椹
小沛 劉勛
江州 嚴顏
廬江 周泰
許昌 荀彧 陳群 郭嘉 戲志才 鍾繇 許褚
長安 張既 傅異 金旋
南皮 牽招 焦觸 李孚 張南
壽春 劉繇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下邳 車胄
襄陽 向朗 杜畿
成都 張任 張松 王甫 吳蘭
洛陽 盧植 韓玄 徐晃 蔡琰 司馬朗
濮陽 程昱 王忠 伊藉
平原 崔琰
陳留 梁習 滿寵 毛玠 劉馥
襄平 國淵
北海 孫乾
薊 鄒靖 徐藐 吳巨
晉陽 郝萌 楊丑 卞喜 張燕 韓遁
鄴 趙范 趙雲 呂翔 呂曠 蘇由
宛 黃忠 陳震 婁圭 李嚴
汝南 程秉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呂范 袁渙 李通
吳 凌操 嚴畯
會稽 賀齊 董襲 虞翻 樊能 周昕
建鄴 呂岱
天水 王異
建鄴 陳橫 張英
洛陽 徐晃 韓玄 楊修 蔡琰 楊奉
柴桑 蔣干 呂蒙
武陵 潘浚
長沙 桓玠
濮陽 王累
陳留 梁習
長安 皇甫嵩 金旋
壽春 蔣欽 劉馥
成都 秦宓 王甫
襄陽 向朗 杜畿
鄴 趙范
南皮 郭援 李孚
長安 張既 傅異
平原 崔琰
零陵 劉度 刑道榮
建寧 李恢
襄平 國淵
晉陽 王凌 卞喜 張燕 韓遁
下邳 糜氏 陳矯 車胄
廬江 魯肅 宋謙 大喬 小喬 周泰
北平 閻柔
汝南 魏延 張閻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李通
北海 孫乾 程秉
薊 徐藐
宛 甘寧 婁圭 李嚴
汝南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趙雲 陳到 魏延
壽春 張閻 陳蘭 雷薄 步騭
長沙 桓玠
宛 婁圭 李嚴
天水 王異 楊肁
安定 韓德
成都 秦宓
建鄴 呂岱 謝旌
濮陽 胡班
洛陽 司馬懿 賈逵 司馬孚 關平
建寧 李恢
武陵 鞏志
鄴 樊氏
薊 田予 徐藐
晉陽 張燕 王凌
小沛 溫恢
武威 蔡琰
北海 吳質
廬江 魯肅
襄平 國淵
武陵 廖立
零陵 程秉 刑道榮
晉 衛瓘,王羲之,王獻之,司馬炎,謝安,謝玄
隋 楊堅,楊素,楊廣,宇文化及,楊玄感,竇建德
唐 李淵,李世民,魏徵,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齡,李隆基,楊貴妃,李白,杜甫,秦瓊,尉遲恭,武則天,郭子儀,安祿山,史思明,韓愈,柳宗元
宋 趙匡胤,趙光義,楊業,佘賽花,徽宗,欽宗,趙構,岳飛,宗澤,韓世忠,李綱,蔡京,高俅,童貫,岳雲,王安石,3蘇,司馬光,歐陽修,
元 鐵木真,忽必烈
明 朱元璋,朱棣,朱允文,常遇春,徐達,劉伯溫,戚繼光,鄭成功,李自成,朱由檢,劉瑾,魏忠賢,石謙
清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乾隆,紀昀,和珅,鰲拜,明珠,索額圖,陳廷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洪秀全,石達開,慈禧,光緒,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李光地,施琅,吳三桂
手打不容易,有用就採納吧
『伍』 關於歷史人物韓子高
韓子高,南朝時期陳朝會稽山陰人(今紹興)。出身貧微,世代以做鞋為生。專我國古代著名屬美男之一,因相貌俊美、生性善良,成為陳文帝的忠臣知己,留下一段君臣佳話。
《陳書》據實賦予了韓子高四個特徵:出身低微,容貌美麗,忠誠恭謹,將才出眾。在唐人姚察、姚思廉父子的筆下,韓子高雖然憑借狀似婦人的美麗容貌得到臨川王的青眼,但作者從未暗示過他是陳蒨的龍陽君。《陳書》中的韓子高是一個頗有膽識及將才的美男子,自從追隨臨川王以後,對主子恭敬有加,忠誠不貳,勤於侍奉,常執備身刀以保主子的安全。韓子高的步步升遷並不是靠他的色相,而是憑借他穩扎穩打、卓越超群的累累戰功。
文帝的去世使子高失去了強有力的政治靠山,深知自己兵權過重而受到陳頊之防忌,頗有政治頭腦的子高亦「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為衡、廣諸鎮」,至於他謀反的罪名是莫須有還是確實存在,這已是一個歷史疑案。但從後來的宣帝陳頊原宥其父及子弟的舉動看,子高最大的罪過並不是謀反,而是重兵在握對皇帝構成了威脅。
總之,《陳書》將韓子高作為一個重臣而不是佞臣作傳,基本採用正筆敘寫。
『陸』 中國歷史上姓韓的名人有哪些
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2、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3、韓雄,字木蘭,河南東垣人,北周將領。祖景,魏孝文時為赭陽郡守。雄少敢勇,膂力絕人,工騎射,有將率材略。及魏孝武西遷,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統初,遂與其屬六十餘人於洛西舉兵,數日間,眾至千人。與河南行台楊琚共為掎角。每抄掠東魏,所向克獲。
4、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 -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詞人,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他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5、韓山童(?-1351年),子韓林兒,元末民變軍(紅巾軍)領袖,出生於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一信仰白蓮教的家庭。成年後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並結識了安徽阜陽(《元史·順帝本紀》作潁州)人劉福通。
『柒』 歷史人物:韓信是誰啊~
韓信在最有可能反叛成功的時候拒絕背叛劉邦,因為劉邦「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個感恩重義的人,也是因為他曾歷盡坎坷。 作為一個破落的低級貴族,韓信早年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有一些怎樣的遭遇?這些遭遇對於他的性格和命運產生了什麼影響?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最終也遇到了一個伯樂,這就是蕭何。韓信的榮辱成敗寫就了那一段最輝煌的歷史篇章。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功臣。那麼韓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出身呢? 《史記》為韓信作過一個傳叫《淮陰侯列傳》,列傳一開頭就說,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好帶刀劍。這些話告訴我們這樣一些信息:第一,韓信曾經是布衣。什麼叫布衣呢?就是沒有官職的人——有官職的人可以穿錦,而沒有官職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請大家注意,這布可不是現在的純棉,因為那個時候咱們中國還沒有棉花,這個布是麻布。第二,韓信沒有錢。貧,古代的貧是沒有錢財的意思;窮,是沒有官職的意思——在上古的時候,「貧」、「窮」兩個字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看到,韓信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官職,所以可以說他是貧窮。第三個信息告訴我們,韓信好帶刀劍。那麼他是帶刀還是帶劍呢?我的結論是:韓信帶的是劍。為什麼呢?因為古漢語為了好聽,往往要用兩個字,而第一個字又往往是虛指的。比方說緩急,沒有緩,只有急;所以「刀劍」,我認為沒有「刀」只有「劍」。而且在後面司馬遷還寫道,項梁項羽起義以後,韓信「仗劍從之」——拎著一把劍就參軍了,可見韓信平時是帶劍的。這個信息又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韓信有貴族身份。因為在那個時候,只有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帶劍——當時冶金技術並不高,鑄一把好劍很不容易。我們去看一些古代文獻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說一把寶劍鑄不出來之後,非得有一個人跳到爐子裡面去,才能鑄出來一把好劍,所以劍是很高貴的。我們看武俠小說,裡面大俠大多用劍,你看有沒有一個大俠用斧頭或是用兩把鐵錘的?那不成體統。只有一身長衫,手上拿一卷書,這兒佩一把高貴的劍,才顯得風流瀟灑。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韓信可能是個破落貴族。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破落貴族,韓信的少年時代是怎樣度過的?他又有一些什麼遭遇呢? 司馬遷告訴我們,韓信這個人有著貴族身份,還有一把劍——我猜測這劍可能是祖傳的,韓信他肯定買不起——卻既沒有什麼德行又沒有什麼本事,史書上的說法叫做「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就是說韓信他沒有什麼良好的社會表現,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級公務員——叫「吏」——的時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後又說,韓信不能「治生商賈」。什麼叫商賈呢?商就是流動著販賣商品的人,賈就是開一個店鋪有固定地址賣東西的人,這叫做「行商坐賈」。韓信他沒有這個本事,不會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賈,那他該怎麼吃飯呢?韓信是「從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裡去混飯吃、蹭飯吃,所以「人多厭之者」,就是當地的人都很討厭他。一個大男人,整天挎把劍,啥也幹不了,到處混飯吃,這樣一個人會討人喜歡嗎? 韓信經常去混飯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長,亭長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當時的制度叫做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就是十個村子合起來叫做一亭,十個亭合起來叫做一鄉。那麼可以推測出來亭長比鄉長低半級,比村長要高半級,這人是這么個職務。這個亭叫南昌亭,並不是我們現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個南昌亭長大概多少有點錢,韓信就老到他家裡去混飯吃,天天去吃,吃得這個南昌亭長的老婆一肚子氣。最後,南昌亭長的老婆就想了一個辦法:半夜起來做飯,天亮之前把飯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韓信早上起床,搖搖盪盪來吃飯,一看飯已經吃完了。韓信當然明白了,人家是討厭他了,他一賭氣,就和南昌亭長絕交了——我不跟你玩兒了——他脾氣還大得很。 然後他跑去干什麼?跑到河邊去釣魚。你想想他這種沒本事的人,我估計那魚大概也是釣不上來的。正好,河邊有幾個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個時候絲綿的棉絮要到河裡面洗一洗。這些漂母每天來洗絮的時候都自己帶飯,其中有一個一看韓信沒飯吃,可憐他,就把自己帶的飯分給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飯給韓信吃。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韓信說,明天我就不來了,以後吃飯的問題你自己想辦法吧。韓信說,謝謝大娘,將來我一定厚報您。漂母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還說什麼厚報?我不過是同情你罷了,你還說這種大話? 所以,此時的韓信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因為他不討人喜歡,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會來羞辱他。有一天,淮陰市面上一個地痞無賴就跑來羞辱韓信,說,韓信你過來,你這個傢伙,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還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啊,你是個膽小鬼!他這么一說,呼啦就圍上來一大群人看熱鬧。這個傢伙氣就更盛了,說,韓信你不是有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劍來刺我啊!
『捌』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玖』 韓國古代傑出人物
最出名的就是抗日英雄李舜臣了
1598年12月在露梁海戰中,李舜臣與明朝將軍陳璘等指揮聯合艦隊大敗敵船隊,但在追擊逃敵時中彈犧牲。死後謚號忠武,追封為右議政、左議政及領義政。遺著輯成《李忠武公全集》。在漢城(首爾)的韓國國會門外,有一尊李舜臣雕像;他與李氏朝鮮世宗雕像對立與國會門外兩旁,可見他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http://ke..com/view/60237.htm
李舜臣(1545.5.5~1598. 12.16)
朝鮮民族英雄。 朝鮮海軍將領,抗日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道開豐,生於漢城。字汝諧,號德水。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
1576年武科及第後,曾任全羅道井邑縣監等職。
1591年任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為抵禦外侮,操練水軍,建造鐵甲「龜船」。
(從1591年起,日本就積極著手進行侵朝戰爭的各項准備。李舜臣在國家危難之時,承命於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這一海軍要職。李舜臣到職後,即竭盡全力加強海軍建設,做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他著重抓了整頓軍隊和改制武器兩件事。在整頓軍隊方面,他吸收了朝鮮海軍的優良傳統及外國的先進經驗,對所屬海軍的戰斗編隊、戰略戰術、進行了改革;並加強了對部隊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指戰員都成為忠於祖國、英勇善戰的勇士。先進的武器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朝鮮海軍的戰鬥力,李舜臣還對「龜船」進行了改造。改進後的「龜船」長10餘丈,寬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龜殼」用硬木製作,包上鐵板,敵人炮火不易傷害它。鐵板上還裝有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船頭有一個大龍頭,上設兩個炮眼,在行進中船內可焚燒硫磺等物,煙從龍口噴出,可以起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作用。船身四周鑿有很多炮眼槍眼,便於士兵在船內敵人發射火力。同時,船的兩側各有10面船槳,戰斗時一齊劃動,航行飛快,進退自如。加大後的船體可多存淡水、糧食,適合長時間、遠距離航行。經李舜臣改造後的龜船馬上投入成批生產,在以後的壬辰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閑山島等海戰中連戰皆捷,奪取制海權,粉碎日軍水陸並進計劃。9月任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戰中擊沉敵船百餘艘。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1597年日本施反間計使其受誣告而被革職下獄後,調集重兵再犯朝鮮。朝鮮水軍在庸將元鈞指揮下幾遭全滅。9月,他重被起用後重整艦隊,10月鏖戰於鳴梁海峽,以13艘艦船擊退330餘艘敵艦,粉碎日軍西進企圖。隨後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其具體的戰事介紹:1592-1597)
(1592年4月,日本侵略者以陸軍的優勢兵力在朝鮮釜山登陸,同時以強大的艦隊配合陸軍行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奮起抗擊,屢挫日本海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遲滯了日本陸軍的進攻速度。5月上旬,李舜臣水師與日本海軍在玉浦洋面上展開激戰。當時,日軍傲氣十足,不把朝鮮水師放在眼裡,在玉浦港的日本戰船上的大部分水兵一登岸,便進村莊搶劫去了。李舜臣乘敵不備,率85艘艦船隱蔽疾駛,直撲玉浦港,當即擊沉、燒毀敵艦26艘,當晚又擊沉擊毀敵艦18艘,朝鮮水師僅一人負傷。
從5月底到6月上旬,李舜臣又指揮了唐浦戰役。5月29日,李舜臣率領備龜船的23艘戰艦,與元均指揮的水師會合,准備向泗川洋面的日軍陣地發動進攻。到達預定地點時,李舜臣發現敵占據的地形險要,不利攻擊,便隨機應變,採取以退為進的戰術,誘敵出港,准備在洋面上殲滅敵人。日本海軍見朝鮮海軍不戰而退,誤以為是膽怯,即全力追擊。待敵追至對朝鮮水師有利的海域時,李舜臣出其不意地轉退為進,以「龜船」充當先鋒,沖入敵陣,左沖右撞,往來穿梭,同時發射各種火炮,將敵艦撞破或擊沉。其它戰船也不甘示弱,箭炮齊發,日本艦隊大亂。經過一番激戰,日軍參與追擊的全部艦船不是被擊沉就是被繳獲。6月2日,李舜臣率艦隊進攻唐浦敵軍,令龜船沖向敵旗艦並將其撞破,同時縱火將在唐浦的21艘敵艦全部燒毀。6月5日,李舜臣與李仁祺部,採取誘敵出洋,前後夾攻的戰術,又燒毀敵艦26艘。7月,朝鮮水師在閑山島海戰中擊毀敵艦近百艘,一舉殲滅敵海軍主力。
為挽回敗局,日寇巧施反間計得逞,李舜臣被撤職,致使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閑山島大本營被敵人佔領。這時朝廷迫於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重新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師統制使,委以挽救國家危亡的重任。但同時,朝廷認為水師已垮,難以御敵,令李舜臣率部登陸作戰。臨危受命,再次復出的李舜臣以軍事謀略家的眼光洞察形勢,認為水師絕不可廢。李舜臣以殘存的12隻戰船和120名水兵為基礎,首先補充了一部分兵員,抓緊訓練,其次重新選擇了新的水師基地,李舜臣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及其它因素。很明顯,敵人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我方要取勝,必須藉助地利,即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8月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擊退前來偷襲的8艘敵艦後,主動撤到地勢險要的珍島碧波亭隱蔽起來。這一帶的地勢李舜臣是了如指掌的:前有小島阻攔,港內可以隱藏數十艘戰船;更為有利的是這個海域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即鳴梁海峽。這里每天海潮漲落4次。李舜臣認為這個「阻難狹路」是殺敵好戰場。他派人在鳴梁海峽東西兩個出口暗設鐵索和木樁,目的是要漲潮時駛入的敵艦,退潮時不能駛出,給朝鮮水師提供一個理想的瓮中捉鱉的場所。
9月16日,日軍以330艘戰船和2萬多人的兵力向朝鮮水師發起進攻,在敵我雙方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李舜臣胸有成竹,沉著應戰。他先派出幾艘戰船進攻敵艦,將大批敵艦引入鳴梁海峽。不久,潮水退落,敵艦被暗設的鐵索;木樁所阻,無法駛出。李舜臣即派水師反攻,以12艘戰船擊沉敵船30多艘,殲敵4000餘人。這就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鳴梁大捷」也是世界海軍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隨後李舜臣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1598年12月在露梁海戰中,與陳璘等指揮聯合艦隊大敗敵船隊,但在追擊逃敵時中彈犧牲。死後謚號忠武,追封為右議政、左議政及領義政。遺著輯成《李忠武公全集》。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
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
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予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另外,在漢城(首爾)的韓國國會門外,有一尊李舜臣雕像;他與李氏朝鮮世宗雕像對立與國會門外兩旁,可見他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醫學家許浚
許浚(1546年-1615年)字清源(허준),號龜岩,1546年生於朝鮮京畿道陽川,終於1615年8月,享年70歲。他是朝鮮王朝宣宗 (後來改稱宣祖)及光海君時的名醫,亦是海東的著名醫書《東醫寶鑒》的作者,成書期比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略晚,但份量足以比擬。而且許浚的《東醫寶鑒》以朝鮮出產的葯材為主,所以其內容比明國的《本草綱目》更為合用。《東醫寶鑒》於光海君二年(1610年)著成,這本書補足了明朝在醫學不斷衰落的情況下不少新觀點。不僅極大影響了朝鮮韓方醫學的発展, 而18世紀在日本和清國著述刊行後也獲得很高的評価,現在其書已翻譯為多國文字國出版。著書另有《疫神方》、《新纂瘟方》、《諺解救急方》、《諺解痘瘡集要》、《諺解胎產集要》、《脈訣集成》、《纂圖方論脈訣集成》 等等。所謂「諺解」,就是用朝鮮語(而非漢語的文言文)寫成。
生平許浚於宣祖時考入內醫院,並依靠內科醫術在王室診療上立有功勞。1592年(宣祖25年)壬辰倭亂時以御醫身份始終扈從王側直至復國。1604年受賜扈聖功臣3位,1606年加封陽平君。後因為台諫的反對被撤消職位。1608年宣祖逝世,又以增以醫療疏忽之罪,予以罷職聽勘。曾任醫官39年,死後被追封輔國崇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