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京劇的歷史故事

京劇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18:50:37

A. 京劇的歷史故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

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

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1)京劇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鼎盛於藝術門類有限的時期,從未經歷過如此沖擊,所以說它衰落過、難以恢復舊日風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斷它會消亡未免武斷。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京劇代表人物:

1、程硯秋

程硯秋是滿族人,1904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艷秋,號御霜。1932年易名硯秋。

他幼年家貧,6歲拜在榮蝶仙門下學武生,後改學花旦和青衣,11歲登台,同時還先後向陳桐雲、陳嘯雲、王瑤卿等名家問藝。程硯秋先後兩次倒嗓幾乎斷送了他的藝術生命,幸遇詩人羅癭公。

不僅為他治好嗓疾,還請來閻嵐秋、喬惠蘭、張雲卿、謝昆泉等名師為其授課,並在1919年介紹他拜在梅蘭芳門下,成為梅門開山弟子。

2、荀慧生

荀慧生,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68年,祖籍河北東光。他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被賣給天津一個梆子戲班,後又轉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徒。

8歲登台表演,時隨侯俊山學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樂班(後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京劇青衣、花旦,與尚小雲、趙桐珊有「正樂三傑」之稱。

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受孫怡雲、程繼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從此專演京劇。後自組「留香社」。

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赴滬演出,並與周信芳、蓋叫天、馮子和等合演《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等。

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荀派藝術。

建國後,荀慧生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家表演獎。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屈辱,抑鬱而死。

3、梅蘭芳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生於1894年,卒於1961年,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輟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

他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為知名藝人或琴師。他早年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

8歲開始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織女,14歲搭喜連成班演出。與此同時,他還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

向武功演員出身的琴師茹萊卿學打把子,許多前輩藝術家如名旦王瑤卿、陳德霖、路三寶,崑曲名家喬惠蘭、丁蘭蓀、謝昆泉、陳嘉梁,凈角大家錢金福、李壽山等都曾指教於他。

尤其得王瑤卿大力提攜,創造了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的表演形式和甜潤、平和、優美、動聽的梅腔,世稱「梅派」。

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合稱「四大名旦」,影響很大,當推首席。有資料說旦行立派從「梅派」開始,盡管此觀點存有爭議,卻足以證明梅派的地位和價值。

4、尚小雲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76年,原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入北京三樂科班習武生,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後又師從陳德霖。

並向李壽山學習崑曲,還曾向戴韻芳、張芷荃、吳菱仙等老輩青衣學過戲。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台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

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其聲名鵲起,時被稱為「第一童伶」。「三樂社」改名「正樂社」以後,尚小雲和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一起被稱為「正樂三傑」。

1916年尚小雲搭入俞振庭組織的春合社,後相繼與楊小樓、王瑤卿、譚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馬連良合作。

其間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漢爭》,楊小樓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選費盡周折最終確定由尚小雲出演。果然,叱吒風雲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觀眾。

B. 京劇的故事有哪些

差不多都是些歷史神話民間故事,還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學名著改編的話本
具體什麼故事看曲名就能知道
這里有一部分曲名,自己參考參考
·獅子樓(武松殺嫂)
·詩文會
·失印救火
·生死恨
·審頭刺湯
·三進士
·三不願意
·奇雙會(販馬記)
·牛皋下書
·連升店(連升三級)
·連環套
·李逵探母
·李逵大鬧忠義堂
·擂鼓戰金山
·九龍杯
·九江口
·金玉奴
·荒山淚
·花田錯
·鳳還巢
·法門寺
·惡虎村
·杜十娘
·竇娥冤
·大名府
·打漁殺家
·打嚴嵩
·串龍珠
·釵頭鳳
·寶


·狀元媒
·智斬魯齋郎
·趙氏孤兒
·岳飛與楊再興
·義責王魁
·楊門女將
·謝瑤環
·響馬傳
·西廂記
·武則天
·望江亭
·桃花扇
·生死牌
·三盜令
·強項令
·穆桂英掛帥
·滿江紅
·獵虎記
·楊排風
·真假美猴王
·斬黃袍
·鍘包勉
·御果園
·楊家將
·徐策跑城
·五台山
·問樵鬧府
·四郎探母
·四平山
·三打陶三春
·三打白骨精
·三岔口
·清風亭
·
青霜劍
·秦香蓮
·秦瓊賣馬
·破洪州
·盤絲洞
·鬧天宮
·蘭從軍
·羅成叫關
·龍潭鮑駱
·臨江驛
·廉錦楓
·狸貓換太子
·界牌關
·火燒裴元慶
·洪羊洞
·紅拂記
·賀後罵殿
·貴妃醉酒
·釣金龜(金龜記)
·打鑾駕
·打金枝
·除三害
·白綾記
·芭蕉扇
·官渡之戰
·海瑞罷官
·三打祝家莊
·關漢卿
·擋馬
·白蛇傳
·罷宴
·連環計
·讓徐州
·蘇武牧羊
·捉放曹
·借趙雲
·趙五娘(琵琶記)
·打督郵
·昭君出塞(漢明妃)
·白莽台
·霸王別姬
·醉打山門
·烏龍院
·花田錯
·野豬林

C. 京劇的來歷

來歷: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史稱「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從揚州進京)。

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為榜首)。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拓展資料

京劇(Beijing Opera)又稱平劇、京戲,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歷史,享譽海內外,有「國劇」之稱。

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D. 京劇的歷史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梅蘭芳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劇院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 斷橋》、《奇雙會》、《游園 驚夢》、《穆柯寨 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編演的《穆桂英掛帥》等。

E. 京劇中有什麼著名的故事

太多了!!!!

三國:幾乎所有著名內容都有啊!傳統劇目大概按時間順序如下:內捉放容曹、呂布戲貂嬋、鳳儀亭、讓徐州、轅門射戟、長板坡、龍鳳呈祥、白帝城、失空斬……,還不包括無數衍生的摺子戲。還有著名的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

水滸:坐樓殺惜、野豬林、武松打虎、李逵探母、三打扈家莊……

西遊:大鬧天宮……

紅樓:紅樓二尤……

隋唐:秦瓊賣馬、鎖五龍、對花槍、羅成叫關……

三言二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鏡花緣:廉錦楓……

包公戲:軋美案、遇皇後、打龍袍、探陰山……

……………………………………

太太太太太多了,我打不完了,……

F. 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國粹——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文化藝術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僅使南北經濟進一步溝通,同時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這一年,皇太後60壽辰之日,便有南方戲班進京祝賀,當時演劇盛況是「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各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後皇太後80大壽,「京師鉅典繁盛,不減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來到北京,以演出《滾樓》一劇名動京師。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此時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為減色,乃至出現了「京腔舊本置之高閣」的局面。

總之,在京劇形成以前,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北京流行的規模較大的戲曲劇種,除在當時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崑曲外,還有京腔、秦腔、徽調、漢調以及規模較小的柳枝腔、羅羅腔等地方戲曲。其中發展最快、最受群眾歡迎的要算徽戲班的演出了。

G. 關於京劇的起源,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京劇,又稱京戲,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梆子、崑曲、秦腔、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

徽班到京後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

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從而使之成為與北京並立的另一個京劇中心。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後,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總之,京劇藝術是在我國許多民族古老戲曲藝術創作成果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是經過幾輩人悉心繼承,努力創新的結果。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圖騰。

H. 京劇的歷史背景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8)京劇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

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網路——京劇臉譜藝術

I. 京劇的歷史

京劇,又稱京戲,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梆子、崑曲、秦腔、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起源和形成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J. 簡短的京劇歷史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0)京劇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鼎盛於藝術門類有限的時期,從未經歷過如此沖擊,所以說它衰落過、難以恢復舊日風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斷它會消亡未免武斷。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京劇代表人物:

1、盧勝奎

盧勝奎(1822~1889)中國京劇形成初期演員,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劇劇作家。乃丑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江西人(一說安徽人)。

綽號「盧檯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考試不中遂入梨園,初演即為三慶班主持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學藝,宗余派(餘三勝)。

深受程長庚器重,為程長庚得力輔弼。入劇界後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譚鑫培常與他配戲,做功身段亦受其影響。同名的有早期山東梆子知名老藝人盧勝奎。

2、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

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

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

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劇小生。同光十三絕之一。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蘇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於蘇州吳縣;逝世:1912年,農歷壬子年。

4、時小福

時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劇青衣演員,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學唱京戲。

寓所名「綺春堂」,位於北京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圓潤,吐字發音真切,但仍不脫徽調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唱腔極富情韻。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小福與梅巧玲,時人稱其為四喜班之「二絕」,弟子眾多,梅蘭芳也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國聯軍兵驚嚇病故寓所,後葬於永定門外。

5、譚鑫培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中國內地京劇演員。譚鑫培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

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

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代表劇目有《定軍山》、《四郎探母》和《戰太平》等。譚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歲。

閱讀全文

與京劇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