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劍門關在哪了 有什麼歷史故事 不知道在哪裡看見劍門關了 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裡
可到網路查看http://ke..com/view/9314.htm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專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屬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
、「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
B. 十大劍門關歷史人物是哪些
十大劍門關歷史人物是三國名將張飛、三國名將霍峻、西晉文學家張載、唐玄回宗李隆基、唐代文學家柳答宗元、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南宋制圖學家黃裳、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元帥。
劍門關鎮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位於劍閣縣北部,幅員面積132.4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17248人(2013年),國家5A級旅遊景區——劍門關風景區位於境內,108國道貫穿南北,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劍門天下險」、「蜀之門戶」等美譽。劍門關鎮是廣元市衛生鎮、四川省重點鎮、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鎮、四川省第一批「百鎮建設試點行動」鎮、全國文明鎮、全國生態鎮。
C. 劍門關有什麼典故或者故事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 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 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的標志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D. 劍門關與唐玄宗楊貴妃有什麼故事
劍門關與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妃子笑大家都知道,其實她吃的荔枝專不是沿海的,而是屬四川自貢的,為了保鮮唐玄宗下令在今天劍門關翠雲廊大量植樹。
唐玄宗凄惶走蜀道,安史之亂他就是從翠雲廊逃往成都,到了天回鎮得到郭子儀平反成功的消息在原路返回到長安。秋天的八月,太液池上有數千葉白蓮花盛開,玄宗與貴戚在一邊飲宴觀賞。左右都嘆羨不已。玄宗指著楊貴妃對左右說:「怎麼比得上我的解語花?」
楊貴妃天生麗質。巧逢君王慧眼,一朝承恩。身臨玉樹瑤台,有月貌花容,「長使君王帶笑看」;移步百媚千姿,如芙蓉含露,「從此君王不早朝」。常說是名花傾國兩相歡,又怎知艷妃懷寵心無奈。
父子見凌辱,心中思俊郎,並非真情專一,實是身不由己。連理比翼,其實同床異夢;繾綣纏綿,卻是貌合神離。今人只知長生殿上朝朝暮暮情,無人更曉美人宮中悲悲戚戚意。
E. 劍門關在什麼地方介紹一下劍門關的典故
一、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鎮。
劍門關鎮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劍閣縣北部,東與張王鎮、高觀鎮接壤,南、西與漢陽鎮相連,北與下寺鎮、昭化區毗鄰,幅員面積132.4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14個行政村,截至2013年總人口17248人。
蜀漢時稱劍閣,隋唐時始稱劍門關,置大劍鎮,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置劍門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縣。清代已有劍門驛、劍義保、安仁鄉等建置,民國時設劍門鄉,1985年撤鄉設鎮,1992年更名劍門關鎮。
二、相關典故:
1、姜維守關
景耀六年(262年),魏國伐蜀,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帶領五千精兵先後擊退魏將諸葛緒和鍾會,使魏兵難以攻克劍門關。於是,魏軍統帥鄧艾就放棄劍門,於當年十一月從陰平小道偷渡,進入江油,攻破綿竹關(今德陽黃許鎮),直取成都,後主劉禪於十二月初一不戰而降。
姜維等人起初聽得諸葛瞻兵敗,帶兵從廣漢和郪縣(故城在今四川省三台縣南)的通道撤退來查明虛實,不久接到後主立即撤兵的敕令,於是放下武器,解除甲胄,走到鍾會在涪縣的軍營里投降。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姜維在成都被魏兵所殺。雖然姜維鎮守劍閣僅有三個月時間,而且最終未能守住劍門天險,但劍閣百姓卻十分愛戴他,將他奉為神將。
2、諸葛亮砌石為門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
(5)劍門關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劍門雄關天下險
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
佇立在劍門關前,彷彿是踩在一部恢宏的歷史巨著上。腳下,就是詩仙李白慨嘆「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劍門蜀道。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滄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處於劍門蜀道中心,位於四川廣元的這劍門關,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志於蜀中稱王者,必先攻下這個天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從三國孔明建關設尉起,劍門關就是一個異常雄險的古戰場。
橫亘在蜀道上的劍門關,是一座座綿延百里的礫岩山峰,所謂「劍門無寸土」就是指劍門那寸草不長的特大礫岩,從正面看,這石壁恰似銅牆鐵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嶺而來的千里群山橫阻於此,也阻斷了自中原而來的步履;從側面看,則如排天巨浪,洶涌澎湃;從背面看,像一群飛馳的駿馬,讓一切來犯者望而生畏。
這雄險的關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內海,在白堊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堅硬的礫岩山體,這山體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劍,大小劍山兩山對峙,狀似一道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縫中蜿蜒穿過。
F. 劍門關風景區的歷史文化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文學家張載在《劍閣銘》贊道:「岩岩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在《銘》中寫道:「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層岑峻壁,森若戈戟。萬壑奔東,雙飛高闕。翠嶺中橫,黯然黛色。樹若雄屏,以衛王國。」
三國蜀漢重臣鄧芝曾說: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重險者,謂外有褒斜、子午之險,內有劍閣之隘也。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賦》雲:阻以劍閣。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大臣殷仲堪曰:劍閣之隘,蜀之關鍵。唐劉鳳雲:梁山之險,蜀恃為外戶,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 ,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劍門。《益州圖經》雲:小劍山截野橫天,奔峰倒地,挾楚包漢,呀秦擁蜀。大劍雖號天險,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間,徑路頗坦。小劍則鑿石架梁,飛閣成道,聳峭不容飛越,李白所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雖然,劉禪、蕭紀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秦漢三國時期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
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成漢政權奠基人、氐族人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就食巴蜀,過劍閣,嘆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東晉昇平三年(公元359年),梁州刺史司馬勛叛亂,引兵入劍閣,攻涪(今綿陽),進圍益州(今成都),丞相桓溫遣東晉名將朱序等討平之。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皇帝苻堅使部將徐成攻克劍閣,進而奪取梁、益二州。
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南齊大將崔慧景於劍閣擊敗引氐族來犯梁州的李烏奴。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名將邢巒遣統軍王足入劍閣,圍涪城。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北魏遣甄琛出劍閣。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張齊與北魏爭葭萌關失敗,劍門守軍棄城而去。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其將樊文熾圍劍門關,失敗遁走。大同元年(546年),劍閣復入於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氐族酋長楊法琛據利州(今廣元)歸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遣楊乾運討伐於劍門關。承聖二年(公元553年),蕭紀叛亂,東侵荊州,西魏尉遲迥乘虛南下潼州(今綿陽),楊乾運等密以劍閣送款於魏,迥入劍閣,蜀遂瓦解。後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益州總管王謙舉兵響應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楊堅,楊堅使隋朝名將梁睿討之,自劍閣進逼成都。
隋唐五代時期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奪劍門,入劍州,平定作亂的西川節度使劉辟。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南詔犯成都,唐軍出劍門,而敵退卻。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東川,隴右節度使李茂貞遣部將李繼昭援救,留偏將守劍門關。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後唐滅前蜀,李紹琛(康延孝)在劍州擁兵自稱西川節度使,魏王李繼岌遣任圜追擊之,任圜先遣別將下劍門關守之,遂進敗紹琛於漢州。長興元年(公元930年),東川節度使董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謀據兩川,董璋遣兵築七寨於劍門關,又於劍門關北置永定關,布列烽火,大將石敬瑭受命討伐董璋,偷襲劍門關。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遣軍伐後蜀,取秦、階諸州,蜀人聚兵糧於劍門關、白帝城。
宋時期
宋乾德三年(965年),王全斌伐後蜀,有降卒進言:「由昭化縣江東越大山數重,有狹徑,名來蘇,蜀人於江西置柵守之,對岸有渡,路出劍門南二十里,至青韁店與官道合,由此進兵則劍門之險不足恃也。」康延澤曰:「蜀人並力守劍門,若令諸帥協力攻取,而命別將取來蘇,達青韁,北擊劍閣,與大兵夾攻,破之必矣。」王全斌從之,遂奪劍門關。
G. 劍門關的來歷是
劍門關的來歷: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
現代的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現在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7)劍門關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
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門關
H. 劍門關由來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 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 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 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 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可惜,這座歷經千餘年的 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 「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 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 峽谷的幽深、翠雲廊的秀麗、岩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里 風光名勝和文物古跡甚多。現已開發的有:大小劍山「七十二峰」、 仙峰觀、梁山寺、翠屏峰、經皇洞、照壁、雷公峽、仙女橋、玉女峰、 大小穿洞、捨身崖、一線天、石筍峰、後關門、營盤嘴、姜維墓、干 河壩等景點。現在大劍山腳下有纜車可上石筍峰,然後攀登崖壁小徑, 順環山天梯抵達山巔梁山寺和翠屏峰;或從後關門依山傍險的環山天 梯抵達石筍峰,再從石筍峰攀崖壁小徑抵達山巔。梁山寺,相傳是南 北朝時梁武帝來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經皇洞」,據傳是唐明 皇避」安史之亂」,經過該地,將金銀珠寶、佛經藏在洞裡面得名。 在關樓東側扼劍門關險的山頂是當年姜維列營鎮守的「營盤嘴」,也 叫「姜維城」。這里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 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跡和傳說,給 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游 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 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I. 關於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然而這里畢竟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烽火狼煙、江山易主的事情經常在這里發生。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地名由來: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J. 請問劍門關有什麼典故或者故事
劍門關與三國文化
劍門關的修建和劍閣縣的設立就與三國有關。據《寰宇記》記載:「諸葛內亮相蜀,鑿容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
《輿地廣記》也記載:「蜀漢丞相亮……以閣道三十里至險,復設尉守之。」劉備在成都定都以後,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設立了劍閣縣,隸屬於劍門關,加強了對劍閣的防守,不僅如此,還以劍閣為中心,將漢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連成了一個整體。保證了從成都至梓潼,穿劍閣過葭萌、白水,到陝西勉縣陽安關、漢中這條劍閣道的安全和暢通,為以後諸葛亮出歧山、姜伯約伐中原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據有關資料記載,劉備在稱帝之前,曾四次往來於劍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