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長垣的歷史名人有

長垣的歷史名人有

發布時間:2021-02-26 18:10:05

A. 新鄉的歷史及歷史人物(主要是歷史文化|)

1、歷史文化

(1)新鄉市歷史悠久,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有遺址留存,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流行於古代新鄉地區的詩歌,占國風的四分之一。

反映朝代興衰更迭的牧野之戰、張良刺秦、陳橋兵變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境內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0處,A級旅遊景區19個。

(2)新鄉是個歷史文化名城,蘊含渾厚的文化底蘊。其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 ——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們留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跡、歷史典故和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2、歷史人物

(1)關龍逄:兩朝夏相,華夏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

(2)姜子牙:政治、軍事家、「謀聖」。

(3)蘧瑗:衛國大夫,孔子摯友,封」先賢「,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

(4)比干:古代著名諫臣。

(5)甯戚: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同寧戚。

(6)毛遂:流芳千古的民間智者。

(7)陳平:西漢丞相。

(8)周勃:漢初名將,西漢丞相。

(9)周亞夫:西漢名將。

(10)杜詩:東漢水利專家、南陽太守。

(11)張蒼:《九章算術》。

(12)關播:字務元,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唐朝宰相,漢壽亭侯關羽之後。

(13)婁師德:唐朝丞相。

(14)傅游藝:唐武後朝同平章事,拜宰相(鳳閣侍郎)。

(15)崔蕘:唐代尚書。

(16)班宏:唐代戶部尚書,封蕭國公。

(17)楊再思:唐朝丞相。

(18)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五代後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19)呂大防:北宋宰相,封爵汲郡公,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20)杜常:北宋工部尚書。

(21)賀鑄:宋代著名詞人。

(22)韋思謙 本名仁約,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人。

(23)戚祥:明朝明威將軍,戚繼光先祖。

(24)蕭抱珍:金太一道創始人。

(25)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

(26)劉璋:明代工部尚書。

(1)長垣的歷史名人有擴展閱讀:

1、新鄉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2、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境內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有周武王率八百諸侯會同盟的牧野大戰等古跡;姜尚衛河垂釣、比干拋心忠諫、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此地。

參考資料:網路——新鄉

B. 長垣縣有什麼悠久的歷史

長垣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 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庄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並,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里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袞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河南,置袞州於滑台,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並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並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並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罕。民國18年改隸水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搞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0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並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

C. 河南歷史名人有哪些

1、婦好 ,好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

2、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燧人氏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稱「燧皇」。燧人氏為有巢氏之子。

3、吳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4、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5、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

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D. 長垣歷史名人

具體的說不清只能說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吧O(∩_∩)O!

E. 河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老子,春秋晚期楚國(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版創始人,著有權《道德經》。
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
張衡,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司馬懿,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統帥,以謀略著稱,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玄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杜甫,祖籍襄陽,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留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吳道子,出生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岳飛,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華民族一代英傑。

F. 長垣縣近代十大名人有誰

薄學斌
武勝李 明俊軍 劉軍偉 徐鵬越
範文卿 張學峰
楊寶剛 魏傑彪 王全書

G. 長垣縣在歷史上誰的官最大

長垣縣歷史名人都在下面的,最大的應該是做到衛國大夫的蘧伯玉。(1)貢祖版文(1102—1182年),長垣城北人,權與岳飛為刎頸之交,先為都總將軍,後鎮守秣陵,為武德大夫。孝宗賜「旌表忠義」巨扁。(2)邢樞,長垣人,洪武年(1368年)舉明經,授行人,先後三次奉命出使奴兒干。(3)李化龍(1554—1611年),長垣縣老李庄村人,萬曆元年中舉,次年中進士,連任南京工部主事、吏部右通政史、河南提學、太僕通政、右僉都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萬曆三十五年加封為柱國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4)蘧伯玉,長垣縣孟崗鄉伯玉村人,衛國大夫。

H. 河南長垣名人有哪些

河南有將近一億人口,又是一個產糧大省。麥子五分之二來自與河南。大豆,高粱還有好多好多。古代有:戰斗英雄楊靖宇,乒乓球前世界冠軍鄧亞平 ,劉國冬 劉國亮。作家;劉震雲》黃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黃帝的史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河南南陽人;
吳起-戰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濮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河南洛陽人;
李斯-秦國丞相,是秦朝統一六國的關鍵人物,河南上蔡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河南鄭州人;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河南省濮陽市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良-西漢初年政治家、軍事家,河南郟縣人; 陳平-劉邦主要謀士之一,河南原陽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長孫無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長孫皇後之兄,河南洛陽人;
姚崇-唐代三朝為相,幫助唐神宗開創了開元盛世,河南陝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楊貴妃-河南靈寶人;
褚遂良-唐代著名書法家,河南禹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玄奘大師-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師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近代有:李瑞英(河南清豐縣人,中央電視台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卧龍生(河南鎮平縣人,著名武打小說家,與金庸齊名)常香玉(河南鞏義市人,著名表演藝術家);葛新愛(河南長垣縣人,著名乒乓球世界冠軍);巫蘭英(河南滑縣人,著名射擊世界冠軍);、張蓉芳(河南新蔡縣人,排球奧運世界冠軍,有世界「怪球手」之稱,現為國家體委體育訓練局副局長);劉國梁(河南新鄉市人,乒乓球奧運世界冠軍,現國家乒乓球男隊總教練);陳 中(河南焦作市人,跆拳道奧運會冠軍);、鄭海霞(河南柘城縣人,世界著名籃球運動員,奧運會世界團體亞軍);海 霞(河南鄭州市人,中央電視台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張澤群(河南鄭州市人,中央電視台著名青年節目主持人);37、沙 桐(河南鄭州市人,中央電視台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38、陳魯豫(河南人,香港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39、張 武(河南杞縣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組組長);40、張 海(河南開封市人,健力寶集團總裁);41、朱保國(河南新鄉市人,太太口服液集團總裁);42、關牧村(河南新鄉市人,著名歌唱家,成名曲《吐魯番葡萄熟了》);43、程 琳(河南洛陽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風雨兼程》);44、陳 明(河南洛陽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快樂老家》);45、李 娜(河南鄭州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青藏高原》);46、張豐毅(河南唐河縣人,著名演員,成名作《駱駝祥子》);47、向 梅(河南鞏義市人,著名演員,成名作《女籃五號》);48、趙雅芝(河南開封市人,著名演員,成名作《上海灘》);49、小香玉(河南鄭州市人,著名豫劇演員);50、馬艷麗(河南周口市人,世界名模,現為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師)。轉載。

I. 河南歷史名人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開天鼻祖」

河南淮陽城的太昊陵,是中華子孫祭祀朝拜伏羲的聖地。

治水神工大禹

為治黃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話。他是我國原始社會最後一位 部落聯盟首領,奴隸制社會第一個元朝--夏朝的開國君主。主要活動區域在河南。

商朝創始人湯

一位政治上有遠見,事業上有作為的國王, 能知人善任,人唯賢,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 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帶。

政治改革家子產

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春秋時 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哲學大師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國(今河南鹿 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

志行高潔的莊子

原名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戰國時期宋國(今河南商 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後我國道家學派的一個主要人物,後人稱「老 庄哲學」。他的文學造詣也很高,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早期代表。

軍事家吳起

(約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前期衛國左氏(今河南 濮陽)人,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吳子兵法》。

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時期宛(今河南南陽)人,任越國大夫,在 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變法圖強的商鞅

姓公孫,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國中期衛國(今 河南汲縣)人,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在戰國七雄 中獨霸天下,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

又稱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主要區域在河南省)人,著名 法學家,他的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 基礎。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字涉,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人,領導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輔佑秦王統一中國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國上蔡縣(今 河南上蔡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輔佐秦王統一了中國。

歷算學家張蒼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漢陽武 (今河南原陽)人,是西漢初年歷算學方面的突出代表, 為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東漢南陽西鄂 (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 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醫聖張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陽郡涅陽(今 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英年早逝的才子賈誼

(約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漢字字典創造者許慎

字叔重(約公元58年——147年),東漢汝南召陵 萬歲里(今河南郾城縣東15公里許庄)人,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 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和詞彙學家,著有《說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尉氏縣西南蔡庄)人,是漢朝著名 學者蔡邕的獨生女兒,所著五言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軍事謀略家司馬懿

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 的著名軍事統帥,以謀略著稱,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鄧艾

字士載(公元197年——264年),義陽郡棘陽(今河南 新野東北)人,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將領,協助司馬氏東征西討,屢建奇功。

漢史專家范曄

字蔚宗,南朝宋代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 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著有《後漢書》等。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東漢陳留郡(今河南尉氏) 人,著名詩人,被稱為「竹林七賢」。

山水詩人謝靈運

生於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陳郡陽夏(今河 南太康)人,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

志怪小說創始人干寶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東晉時期 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志怪小說的創始人。

東晉帥星謝玄

字幼度(公元343年——388年),陳郡陽夏(今河 南太康)人,東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 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典範——淝水之戰。

反佛鬥士范縝

字子真(約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陽(今 河南泌陽縣西北)人,著名的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等。

文學理論批評家鍾嶸

字仲偉(約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潁川 長社(今河南長葛縣)人,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詩品》等。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翟讓

東郡韋城(河南滑縣東南)人,隋末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縣人,字廷炬,號龍湖。他治 理漳洲42年,勤於吏冶,政績顯著,受到了 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

百代文宗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詣,為後人留下了許多 千古佳作,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詩豪劉禹錫

字夢得,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 祖籍洛陽,是唐代中期的優秀詩人,散文家和思 想家,留下了《陋室銘》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一代名相姚崇

一代名相姚崇:原名元崇(公元649年——721年), 唐代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東南)人。三朝為相,一 生清謙,為唐王朝的「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代高僧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 (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 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武則天執政初年(公元686年)出生於陽翟 (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詩聖杜甫

詩聖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號少陵, 祖籍襄陽,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詩鬼李賀

詩鬼李賀:字長吉(公元790年——816年), 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雲壓城 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凌雲詩才李商隱

凌雲詩才李商隱:字義山(公元813年——858年), 唐代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唐代千餘名詩人 中極富才華的一位,留下了600餘首詩,均屬佳品。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公元772年——846年), 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留 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建築學家李誡

建築學家李誡:字明仲,北宋時期鄭州市管城 縣(今河南新鄭縣)人。他篇著的《營造法式》一 書,是我國古代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建築學著作。

民族英雄岳飛

民族英雄岳飛:字鵬舉(公元1103年——1142年), 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華民族一代英傑。

宋代大儒程顥和程頤

程顥(公元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稱伊川先生,被世人稱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元代大學者許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後由金、 元統治的懷慶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是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和 政治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訂完成了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

明代樂律家朱載育

大約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出生於明鄭恭王府(今河南沁陽),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我國明代偉大的音樂理論家、教學 家和天文學家,被西方贊譽為「東方網路藝術全書式的人物」。

抗清名將史可法

字寬之,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人,一生剛正清廉,忠心報國,他的抗清事跡和寧 死不屈的崇高氣節,為後人所頌揚。

書法家王鐸

字覺斯,號痴庵, 河南孟津縣人,是明末清初蜚聲中外的大書法家。

抗英保台的曹謹

字懷朴,河南沁陽人,在台灣淡水縣 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台北知府陳星聚

字耀堂,河南臨穎縣陳台鄉陳村人, 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張仲瑞喋血汴城

河南許昌人,同盟會成員, 1911年12月在開封策劃武裝起義時,被捕入獄,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中州第一個女學創辦人劉青霞

河南安陽人,同盟 會成員,著名社會活動家,創辦了河南第一所女校——華英女校。

民族英雄吉鴻昌

南扶溝縣人,著名的抗 日將領,共產黨員,1934年月11月24日被反動派殺害。

共產黨人好榜樣彭雪楓

河南鎮平縣七里庄 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一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 的優秀軍事家和政治家,1944年犧牲在豫東抗日前線。

人民英雄楊靖宇

河南確山縣李灣村人。 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優秀共產黨員,英勇犧牲時年僅35歲。

狼牙山壯士宋學義

河南沁陽市北孔村人。 在狼牙山阻擊戰中,和另外四名英勇的紅軍戰士一起牽制了日 軍主力,保證了大部隊安全轉移,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

巾幗巨星鄧穎超

祖籍河南光山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 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現代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導人。在中國所有 的女性中,能像鄧穎超那樣為世人所熟知、受世人所敬愛的實在是 屈指可數。當她出訪世界各國時,幾乎受到所有國家元首和政府首 腦的接見和陪同。她的名字永遠響徹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回盪在五 湖四海,如同一顆炫耀在宇宙太空的燦爛明星,熠熠生輝。

傳奇將軍許世友

河南新縣許家龕人,一生極負傳奇色彩, 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將領。

從放牛娃到將軍的李德生

河南新縣陳店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上將,一生戎馬倥傯、身經百戰,多次負傷,屢建戰功,有「驍將」之稱。

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

河南唐河縣祁儀鎮人,是20世紀中國 對傳統哲學文化的現代化做出了最突 出貢獻的哲學家。國家一級教授,美 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哲學博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印度德里大學的 名譽文學博士,一生著述甚豐,90高 齡時仍撰寫出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

當代畢升王永民

河南南召縣人,享譽世界的「五筆字 型」的發明者。

J. 長垣古代有多少名人了,具體名字叫什麼

長垣古代名人:杜 康、 李化龍、關龍逄 、蘧伯玉等。

杜 康
在古代,長垣縣張寨鄉魯山村附近有一座高達的帝王陵,周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四季祭祀。陵內安葬著夏朝第五代國君少康(杜康)。
提起酒仙杜康和杜康造酒的神話傳說,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有關杜康其人的真實生平卻很少有人問津。至於杜康為一代帝王以及死後安葬著長垣,那就是更鮮為人知了。
漢書《說文解字》載:「古有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由此可知,杜康、少康乃為一人。幾千年來備受民間尊崇的酒仙杜康,實際上就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夏王朝的第五代傳人少康。
夏朝的第三代君王太康在位時,「肆意奴役遮民,終日淫逸康樂」。東夷部落首領後羿,就利用人民群眾對太康的不滿而起兵奪取了王位。接著後羿的親信寒浞又將後羿殺死而代之,並大力消除親夏勢力。此時因失國東逃的太康和弟弟仲康已相繼死去。寒浞就將仲康的兒子夏相殺死在商丘。已經懷孕的相妻經牆洞脫險逃回了母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金鄉)後生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在有仍部落當掌管畜牧的「牧正」。寒浞的兒子知道後就派人去捕殺。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縣),被有虞君主用為掌管部落首領膳食的「庖正」。少康掌虞積極糾正合同姓部落,最終滅掉寒浞,回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我國歷史的「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
少康在虞為庖正時,「初作箕帚秫酒」,既發明了用粘高粱一穀物造酒的奇跡。這在我國釀酒史上無疑是一大貢獻,也是人民把杜康奉為酒仙的真正起因。
少康復國後不久便讓位於兒子季?為了便於征伐東夷各部,曾將國都由河南的源(今河南濟源西北)遷至老邱(河南陳留縣北)。在秦漢時期,長垣曾屬陳留。據傳說長垣人民最早掌握了造酒技術。當時縣內酒作坊很多。為了提高造酒技術,縣人常請閑賦無事的杜康前來點撥。久而久之,杜康十分眷戀這個地方。於是,夏王朝的第五代傳人少康死後葬長垣。由此可見,長垣的酒文化是如此地博大深遠。

關龍逄
關龍逄,(生卒年不詳),故里在今惱里鎮龍相村。古時此地稱龍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陰,庄嚴肅穆。可惜後來連年戰亂,加上黃河水淤積,到清末競盪然無存。
夏王朝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直至公元前16世紀,到了最後一個君王夏桀。夏桀很是喜愛,妹喜得寵,說話皆言聽計從。他竭力民財,修瓊宮飾瑤台。將肉砌於糟堤,將脯懸於林間。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將宮女千人,盡去其衣,一會擊鼓,頭倒池上飲酒,一會又擊鼓,就林中一足踏樹上食脯,如此往來,紛紛忙亂。桀與妹喜邊喝酒邊觀看,大笑取樂,有諫者皆殺之。又張燈夜飲,使男女裸體雜處,觀之交接之勢,夏桀與妹喜大以為樂,從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夏桀卻很不以為然,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顏無恥,就咒罵他說:「你這個太陽還不快點完蛋!我們願意和你同歸於盡」。
古代有善養龍者,故有豢龍氏,關龍逄為古豢龍氏的後代,也稱豢龍.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和國家說:「作為人君,你要謙恭待人,對人臣要互相敬信,要愛護人才。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廟才會穩固。像你這樣,趕走自己的宗族,辱沒自己的舊臣,輕其賢良,丟棄禮義,用財無度,殺人無數,老百姓都想讓你早點滅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會保佑你,這樣很快就會亡國的」。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後,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行死諫。黃圖,是一種關於地輿、陵廟、宮觀、明堂等事的圖畫,藉此說明當前有亡國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宮,夏桀正不知廉恥地和妹喜尋歡作樂,准備作長夜之飲。關龍逄獻了黃圖,說明來意,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很是不耐煩地說:「你又在這里妖言惑眾,快下去吧!」關龍逄怒目而視,站著一動不動。夏桀早就對這個絮絮叨叨,凈說不中聽話的關龍逄厭煩極了,便什麼也不說拿起黃圖燒毀了。接著喊來賓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把他殺了。
夏桀殺害了關龍逄,更加肆無忌憚,再也沒人敢犯顏進諫了。這時居住在東方的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首領商湯在謀臣伊尹的輔佐下,率師討伐夏桀。夏桀的軍隊不堪一擊,在鳴條(今長垣縣西南)一戰便徹底潰敗了。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於亭山,夏就此滅亡了。
夏朝滅亡以後,後人把關龍逄的屍骨安葬於家鄉龍城,因關龍逄官居相位,後改龍城為龍相。明代龍相認掘地得一石碑,長約3尺,寬1尺6寸,字徑6寸,碑中有四個古篆字曰「一片忠肝」,不知為何代所刻。明朝時期,人們十分敬仰這位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屠戳的忠臣,便將他和商末因進諫被商紂王剖心殺害的比干一同紀念。在長垣南關修建「雙忠祠」,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號稱「十才子」的李夢陽,撰文寫了碑文。李夢陽在碑中對這兩位夏商兩代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敬仰。因為李夢陽文章寫得好,字又寫得好,《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合成此為長垣「三絕」。
到清代,雙忠祠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再加上祠內有高聳入雲的興文古塔,當時實為長垣一盛景。人們又將「一片忠肝」石刻移於神座前,整天香煙繚繞,遊人不斷。號稱江南七才子的邑人郜煥元,曾賦詩進行贊頌。詩曰:勁草堂前古柏垂,雙忠遺留使人悲。欲知直節匡前代,更讀中原三絕碑。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勁草堂前的古柏哀思低垂,兩位忠臣的事跡又使人感到可悲。要想用率直的行為匡正前代,更需要讀一讀屹立在中原的三絕碑。
關龍逄的墓祠及雙忠祠,雖然不存在了,但關龍逄的愛國家、愛人民、不怕死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永遠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後人。

蘧伯玉
蘧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以字行世。謚成子。約生活於公元前585-公元前484年。故里在孟崗鄉伯玉村。墓葬古時在城南十里金寨村西300米處。
春秋時,長垣屬衛國,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官至相位。他自幼聰敏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謙誠坦盪,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秀的人。他生活的年代和孔子大致相同,和孔子是最好的朋友,孔子游列國,至此必住其家。「衛地多君子」,歷來人民都認為他是衛國形象的代表,同時也是一位年逾百歲的壽星。
蘧伯玉的賢名聞名遐爾,人們十分敬重他,但他卻不被朝廷重用。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靈公不聽。史魚臨死決定採用「屍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說:「我在朝不能舉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來吊喧問起來,你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屍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吊喧,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靈公。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啟用了蘧伯玉。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國家無道,他的話也像箭一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後,仍舊十分謙虛。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將到宮門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又響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子從此而過」。靈公問道:「你怎麼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靈公事後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日漸強大。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玉在衛國當政,不可以加賓」。趙簡子馬上取消了攻衛計劃。
蘧伯玉將要出使楚國,在衛國濮水岸上遇到楚國的公子晰。公子晰是個很有才乾的人,但懷才不遇,希望有人舉薦他。公子晰問蘧伯玉:「我聽說上士可以托色(女子),中士可以托辭(囑托),下士可以托財(財物)。(士,周代爵號,分別上士、中士、上士。這里實際是對人品的分類)這三者你都可以託付嗎?」蘧伯玉說:「我都可以託付,請把你的意思講出來。」公子晰遂將自己的抱負與處境告訴給蘧伯玉,請蘧伯玉給以幫助。蘧伯玉到了吳楚國。他對楚王說:「楚多士而不能為楚所用。比如伍子胥生在楚國,他的父親伍屠被殺。他逃到吳國,吳國拜他為相.他率兵蔟楚,毀了平王的墓.這是因為楚國不善用人.昐黃生也生在楚國,楚國不用,晉國卻讓他管理72個縣.結果道不拾遺,民不閉戶,國無盜賊,這是因為晉國善於用人啊!,今天我到貴國來,來之前在濮水之上遇到公子晰.公子晰是一個很有抱負和才能的人,如果楚國不用他,他也將離開楚國!」楚王聽了之後,趕快派人將公子晰追了回來。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盡量少犯過錯。並有驚的人記憶力,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的事,即一歲就記很多的事。他又經常鞭策自已,《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60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他和孔子交往其密,孔子多次到魏國去都住蘧伯玉家。《論語、憲問篇第十四》記述:「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意思是說: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讓他坐下,問道:蘧老夫子近來在做些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總感覺沒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使者啊!好使者啊!」從《論語》的記述中也可以看出,使者說的話很謙卑,而由此卻越能顯出蘧伯玉慎獨的賢德。孔子當時最要好的朋友,齊則晏嬰,鄭則子產,衛則伯玉數人而已,其賢可知也。
唐代開元37年(公元739提)唐玄宗追封其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 封為「內黃侯」,在長垣建祠對他進行祭祀。祠建在墓前,祠內有「君子堂」「及聖堂」「知非軒」「寡過軒」等建築,可惜的是解放前夕被雜牌隊伍所毀。
由於人們對蘧伯玉的敬仰和愛戴,豫北許多縣市都爭將蘧仁玉說成是本縣人,如濮陽縣渠村鄉陳砦村有蘧仁玉墓,面積達100平主米;新鄉市郊區牧野鄉有「曲星」,原寫作「蘧里」意即蘧仁玉故里,村北也曾有蘧仁玉墓;獲嘉縣照鏡鄉的「巨柏」村,原寫作蘧伯「村,村北也有蘧伯玉墓;衛輝市都鄉君子村,也傳說為蘧伯玉故里,村西南有蘧伯玉墓,面積80餘平方米,有康熙年間知府楊茂祖立的墓碑。但真正的蘧伯玉故里是長垣縣伯玉村。
今伯玉村西立有蘧伯玉漢白玉立像和其它石刻,乃至今天,人們仍對蘧伯玉崇敬有加,當作楷模。時今」蘧姓「在長垣不多,考之在唐代天寶年璩、渠、瞿三姓,分散隱匿於全國,現在濟源市、祖,每年都有人到長垣伯玉村來祭祖。

李化龍,字於田,長垣縣老李庄人。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冥(1554年)生。
嘉靖四十三年,李化成家遷居長垣縣城內東街。明隆慶五年,辛未。江蘇武進人吳嶔來長垣任教諭,吳學、行、品、節俱優,極受人推崇。化龍從學,吳嶔發現化龍與眾不同而預言:「此異日能勾當(即管理、辦理、處理)天下事者」。長垣文風大振,學生成績為八縣之冠。後化龍隨吳去大名府元城書院學習。吳被薦升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任助教。
明神宗萬曆元年,癸酉(1573年)鄉試中舉人,次年(1574)春中進士,八月,除授嵩縣知縣。地方劣紳及不法官員,蔑視年僅二十歲的七品知縣,依舊作惡。化龍深入民間,明察暗訪,掌握大量證據,擇首惡者,繩之以法,眾人驚服。在嵩縣的六年中,他帶領百姓修水利,獎勵生產,嵩縣大治。
萬曆八年,(1580年)十月,升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主管皇家陵墓及政府機關有所薪炭的供給。
萬曆十年,壬午(1582)七月,升南京工部營繕司郎中,專管宮府、城垣、倉庫、廟宇等的修建工作。是年十月,調南京吏部驗封司郎中,掌管封(號)、贈(品)、襲(職)、蔭(子)等事。
萬曆十四年,丙成(1586年)調河南按察司提學僉事,參與管理一省學政。萬曆十六年,子(1588年)十二月升河南省布政司左參議(為一省長官副佐)。萬曆十八年,庚冥(1590年)五月調山東省按察司任提學副使。是年,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司揚應龍叛亂事起。土蠻子把兔兒,卜言台周等攻擾遼、沈地區,深入海州(今遼寧海城)境。
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十月,升河南省按察司左參議(等於副省長級)。十二月,調京升任太僕寺少卿(副職),管理全國各地牧政及皇室用兵。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任通政司右通政(在皇帝身邊工作)。五月經吏部衙門會題,升李化龍為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監理軍務。是年以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總督川、湖、貴軍務,進擊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六月二十九日化龍赴遼東上任。
先是泰寧首領速把亥因進犯邊境被總兵李成梁擊斃。速把亥的弟弟炒花及兒子把兔兒,依舊在遼陽以北勾結土蠻為患。李化龍上任僅二個月,二十二年十月把兔兒和炒花就勾結伯言兒進犯鎮武,又約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兒等兵至吳家墳,化龍定計命總賓董一元先擊敗把兔兒和伯言兒,伯言兒中箭死,把兔兒受傷。卜言台周攻右屯不利也退了兵。是役,以斬獲捷功,奪獲駝馬、夷器等無數。兵吏兩部會題升李化龍為兵部右侍郎(等於國防部副部長)。蔭一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世襲,照新銜給於應得誥命(即封化龍母及妻),賞銀八十兩,大紅紵絲四表裡,照舊管事。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正月,在十方堡境外擊退賊兵。九月,把兔兒、小歹青、卜言台周相勾結,謀雪前恥。化龍與董一元積極准備,派董一元出塞搗敵巢,把兔兒重傷死,從此邊境安穩。因主將出塞搗巢獲捷,兵部提,奉旨李化龍升俸二級,賞銀五十兩。
是年楊應龍聽命罷兵,次年又攻襲臨近土司。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五月十七日,回籍養病。在遼東期間,化龍奏請朝廷批准,恢復了開原(今遼寧開原縣)馬市和義州(今遼寧義縣)木市。廣開民族交易,發展遼東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深的民心。大修邊政,以圖永安。巡按御史李思孝到遼東巡視後,表奏化龍修守效勞之功,皇上又賞銀四十兩,大紅紵絲四表裡。是年楊應龍又攻掠江津、南川、合江等地,侵及湖廣。
萬曆二十七年,已亥(1599年)三月二十八日,奉聖旨以原官兵右侍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起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四川地方。為播苗大殺官兵,軍情緊急,著李化龍、郭子章及劉廷等一並星馳到任(限五月份),調兵進剿。五月二十八日入四川境,交代受事(開始管理事務)。六月十日至省城(成都),延見吏民。上任第一天就警報頻傳。楊應龍發兵六萬,分三路欲犯江,又用偏師進攻南川、合江兩縣。此時化龍只有新兵二萬四千人(共二營,八將官,各領三千兵)。江只有二千四百人,合江一千二百人,南川有推官高折枝設防。劉延因蔑視化龍,逗留不前,遲不赴任。化龍無月二十七日到境,應龍二十八日犯邊。進入省城,警報一個接一個,又無兵將可用。正在緊急時,總兵萬鏊從松潘來成都找李化龍商議秋防事。即差這個「碌碌無奇」之萬總兵急走重慶,又調各縣漢土官兵二萬交萬總兵防守重慶。一面寫信給楊應龍,曉以利害,不可太囂張,許為在天子面前保奏,以穩楊應龍之心,使局勢和緩。
六月二十日,楊應龍統兵八萬,分三路攻打江縣城。江守將房龐嘉、張良賢與播兵死八人。張良賢被圍七層,奮力殺出。是時化龍大帳中,驛騎交錯,征調四齣,化龍不動聲色。一面嚴於設防,一面用計以緩賊勢,急向各省徵兵、調將。自秋至冬,川省之兵力始充,器械已備,梁運已齊。在此期間又上書罷去三省礦稅,想法減輕人民負擔,更換地方官員,淘汰處理了一批貪官和昏官,停止搜刮,賑濟百姓等一系列措施。八月,化龍兄去世。十月,妻病故。
十二月初二日,皇上賜給化龍尚方寶劍,准許有不用命者可先斬後奏。是月,化龍移駐重慶,就近調度,各省兵已陸續到齊。
先是楊應龍破江後,偽軍師孫時泰勸應龍「乘勝直取重慶,奪成都,劫蜀王為質」而應龍不納其計。化龍至成都後因兵糧不濟,好言安慰楊應龍,使其不備。萬曆皇帝聽說江失守,大怒,削去前四川貴州巡撫譚希思之職(因他姑息養奸),而賜化龍尚方劍,假便宜討賊。楊應龍破江後又接連焚東坡、爛橋(今貴州施秉縣西南)、梗湖、貴路,又焚龍泉(今貴州鳳岡縣)。龍泉都司楊惟忠懼賊先走,化龍按軍法給於嚴懲。又彈劾諸大帥不用命者。沈尚文被逮治罪,吳廣因內部兵士交斗被處罰。大將劉延、童元鎮被革職留用充「為事官」(臨時),准其立功贖罪,軍紀肅然。二十七年十一、二月諸軍大集。化龍先譴水西兵三萬守貴州斷楊應龍後路。在重慶大誓文武,於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發起總攻。分八路圍剿,此八路為川軍四路,一、童元鎮出烏江渡。二、參將朱鶴齡受元鎮節制出沙溪(均在遵義南)。三、李應樣從興隆(今貴州黃平縣)。楚師一路分兩翼:①陳璘出偏橋(今鬼走施秉縣東北)②副將陳良玭(音頻)受璘節制,出龍泉(貴州鳳岡縣)。
八路兵馬,每路三萬,官兵十分之三,土司兵十分之七。(其中土司冉御龍、馬千乘及妻秦良玉屬川路馬孔英,土司官奢世續(女將)屬永寧路曹希彬,安疆臣屬童元鎮、彭元錦屬李應祥,彭養正屬陳璘等)。又以郭子章駐貴陽臨督黔師,支可大駐沅州監督楚師,化龍自將中軍策應。推官高折枝以南川兵先進,很快占據桑木關(今貴州省綏陽縣望草鎮一帶)。劉延自江出發至東溪鎮入播地。於二月十五日,日攻克三個險洞,後又連破九道重兵把守山勢險要的敵軍陣地。羅占池大敗楊朝棟(應龍長子),再破關門十三座。三月二十九日克婁山關。四月初三大敗楊應龍,入養馬城,奪鐵柱關,直逼楊應龍之老巢海龍囤(今遵義縣南太平鄉境),與其它幾路會師。大兵二十多萬,雲集海化囤,圍了個水泄不通。萬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化龍到軍前,親臨指揮。此時水西土司安疆臣因與楊應龍有舊交,暗助楊應龍。化龍以利害責之安斬楊使,二氏交遂絕。海龍囤被圍,楊應龍遣使詐降,化龍命諸將斬使焚書。八路軍馬輪流攻囤,楊固囤死守,父子抱頭痛哭曰:「吾悔不聽時泰語,今死矣」。
五月初三日,會諸將於養馬城,共同發誓,如有不協力同心或專攻自便者,明神丞之。仍議定一面急修攻縣,一面前後夾攻。化龍與郭子章、崔景榮(長垣人)、支可大日立陳前,隨宜調度。
五月二十二日,接到家書,其父李棟已於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長垣老家病故。化龍心肝俱裂,號天呼地,絕而復甦者數次。
六月六日冥時(下半夜)破囤。楊應龍與二小妾上吊自殺,小妻田雌鳳及七子一孫等一家三百餘口,軍師及文武俱被俘。楊氏據播州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入播起,傳二十九代,歷七百二十四年,至楊應龍而絕。播州改為遵義、平越兩府,分隸川、貴兩省。化龍上書陳《播州善後十二條》等奏議。是役,自二月十二日出師至六月六日破囤,凡一百一十四天,大小戰斗約一百餘次,用兵二十餘萬,共用銀四十七萬兩,銅錢一百七十三萬余文。這是萬曆間三大戰役中最漂亮的一仗。
八月中旬,化龍積勞成疾。後又發疾,上「告歸疏」凡八次。
是時,播事已竣。所屬文武官員紛紛要求給化龍父舉行奠禮,化龍不許,發出文告,嚴刑禁止。所屬州縣有司不敢舉行,其鎮道大史仍具禮行奠,化龍只受祭文及香燭紙馬,余皆不受。只有劉延、陳璘獨不行奠,要求進京報功。化龍念其功大,應允。豈知二人是借報功為名去長垣送禮。差官不得已而去,又至按臣崔景榮亦被其父逐去。陳璘差官知不受禮遂去。化龍知道後又上本參之。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三月十八日交回尚方劍,回家守喪。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四月,李化龍以工部右侍郎起總理河道。當時黃河橫決,南北航運不通。上任後便與淮陽巡撫李三才上疏,陳開泇河有「六善」,得到皇帝允許。
開泇河,春正月徵集民夫,破土動工。自夏鎮(今山東微山湖東岸微山市),經韓庄、台兒庄,入泇口(今江蘇)至董溝(今宿遷對岸)會黃河(當時黃河從民權東南流經徐州入淮河注入黃海)。上下二百六十里。引黃河之水濟東運河漕運。負擔了南北航運的三分之二。工程未竣,化龍母吳氏去世,歸家守喪,由總河侍郎曹時聘續成。史學家範文瀾說過「開泇濟漕,南北航通,南糧北運,年數千萬古,緩和了華北因連年荒災死人無數的困境。」同時發展了造船工業和航運事業。更有利於運兵防倭(日本兵),安定邊民。自此,可避開董溝與徐州、茶城之間三百三十之黃河險道。清人靳輔以此朝最大成就。
1604年,八月,河決單縣蘇家莊,豐、沛為災。黃水逆流,灌濟寧、魚台、單縣。於是,給事中宋一韓彈劾水倒流為李化龍開泇河之「六善」,工部大臣皆從之議。
閏九月,朝廷表彰化龍平播之功。
十月初七日,奉聖旨化龍為兵部尚書加少保,給於應得誥命,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使,世襲,賞銀一百兩,大紅蟒一襲。追封上三代均為一品(即曾祖李誡、曾祖母崔氏,祖父李繼古、祖母張氏,父李棟、母吳氏,均贈光祿大夫少保兵部尚書一品夫人)。(以上為封贈銜)。
萬曆三十年,丁未(1607年)夏,起起化龍為戎政尚書,奏陳「十一濫」,「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等治國之策,萬曆皇帝不納。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十一月,兵部尚書蕭大亨罷,以戎政尚收李化龍掌部事。
十二月,朵顏攻擾薊州,薊州兵因缺餉不戰。居民數萬逃進京師。京師戒嚴,九門白日關閉。李化龍請以三十萬銀補薊鎮缺餉。並修守備之具。而國庫空虛,無能為力。後從戶部借內庫礦稅及太僕寺馬價各十萬兩,又從兵部自籌十萬與軍前補餉,軍情始定。
朵顏以薊州有備退兵。次與北方各族友好往來,保護發展互市貿易。革除軍政弊端,呼籲減少對遼東稅課的徵收。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八月一品秩滿。特加封柱國,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十二月卒於任上,終年57歲。
化龍俱文武才,播州之役以劉綎驕而先摧挫。而後薦其才,故劉綎能效死力,為國用命,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明崇禎元年(1628年)建專祠於長垣縣東街,春秋享祀。祠前有牌坊曰:「文治武功」,坊後有對聯「春秋血食詩書帥,鍾鼎名流社稷臣」。正殿內有神龕一座,龕兩側有楹聯曰「掀天揭地功業,長江大河文章。」李化龍塑像端坐其中,神態壯嚴,令人肅然起敬。李化龍著有,《撫遼疏稿》、《平播全書》、《總河疏稿》、《於田詩集》、《邦政條例》、《場居集》等著作問世。
1986年,李化龍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評為「明代愛國名臣。」並被選入《中州傑出人物百家》,其評語為:「不論擔任什麼職務,都以國事為重,鞠躬盡瘁,又嚴以律已,不受賄賂,注意民間疾苦,並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發展當時經濟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是可貴的」。現長垣防古商業街南口復制有「文治武功」牌坊,雄偉高大,雕刻精細,可往一觀。

長垣縣是河南省新鄉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南與封丘縣、蘭考縣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
長垣縣的新菏鐵路橫亘東西,省道308線、省道213線穿越全境,長濟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在這里"十"字交匯。
長垣縣,國土面積1051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人口80萬,轄10鎮、4鄉、5個辦事處、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600個行政村。長垣是「中國廚師之鄉」、 「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範區」、「國家級衛生縣城」、「中華美食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2011年被確定為河南省10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之一。

閱讀全文

與長垣的歷史名人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