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古至今人們是怎樣評價荊軻
大家應該去看看瀟水的《駭版戰國》,對荊軻分析的極為准確到位。結合之,我談幾點自己的感想:
1-荊軻是個「刺客」,不是「殺手」,這一點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較高貴一點,屬於士大夫階層的一種,有政治立場和抱負,有獨立人格和社會地位。刺客則只是殺人工具,冷血的執行者,隱姓埋名不見天日。作為刺客,他負責整個刺殺活動的策劃,包括准備、執行和善後。荊軻刺秦王之前准備了好幾年,等待各種機會,包括樊於期的人頭、助手的挑選、匕首的淬毒等。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智商、大局觀和決策能力。
2-荊軻的准備中差了一個環節,就是行刺助手。他遲遲不肯行動,就是在等待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個很好的搭檔,是行刺的執行者。可惜不知什麼緣故,在約定時間這個朋友遲遲沒有趕到,而這時燕子丹已經迫不及待了。郁悶的荊軻只好勉強選擇了一個殺手作為替代。這個殺手就是著名的秦舞陽。秦舞陽名聲很亮,少年成名,其實就是個愣頭青「馬加爵」,武功高超但心理素質極差,做打手綽綽有餘但並不適合做殺手。這是燕子丹推薦的人選,荊軻只能接受。但這就埋下了禍根。
3-行刺的時候,秦舞陽關鍵時刻掉鏈子,被秦王的威嚴和皇宮的氣派嚇得臉色慘白,差點尿褲子,被起了疑心的秦王喝退,只許荊軻上殿獻圖。這個時候,秦舞陽毫無用處了,行刺的執行任務落在了荊軻身上。
4-按照瀟水的分析,荊軻武功確實很爛,拿著淬毒的匕首居然沒有碰到秦王一根毫毛。匕首見血封喉,只需劃破秦王一點皮膚就OK了!最後把匕首當飛刀,更是離譜,被秦王輕松躲過。等秦王在大臣的提示下拔出劍來,立刻反攻,將荊軻亂劍砍死。刺殺失敗。
5-刺殺失敗的原因似乎是荊軻學武不精,這么好的機會竟然沒有抓住。但不可否認,他的整個行刺計劃的策劃和准備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計劃中行刺的執行者本來就不是自己(他應該對自己的武功有自知之明),而是那個未露面的朋友。秦舞陽的倉促上陣替代成了直接導致失敗的敗筆。在秦舞陽被嚇得尿褲子的那一刻,荊軻不得不臨時接過動手的任務,已經註定失敗。
6-古人對荊軻的評價一般都是「悲情英雄」,贊賞同情和可惜。他本來將成為扭轉歷史發展方向的大人物,可惜功敗垂成。古人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人覺得秦始皇是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雖然結束了戰國動亂,但這是以血與火來征服的,全國的種族和人民都被他得罪光了。而且他開啟的秦王朝更加殘暴,在戰國時代,至少有些君主比較開明,人民生活比較安適的,但到了秦朝,大家都成了政治壓迫下的奴隸。
7-在馬克思歷史觀下,新中國對秦始皇的評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人物,誰反對秦始皇就是反對歷史,是反動逆流。結果荊軻作為反對秦始皇的「傑出代表」,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對他的評價是:不識時務、不學無術、游手好閑的沒落貴族,為垂死掙扎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甘做爪牙和走狗。他的行刺失敗對中華民族而言是幸運的,因為保住了秦始皇;他行刺即使僥幸成功,也註定是暫時的得逞,歷史會選擇另外一個秦始皇出現,時代的大潮不可阻擋(或許阻擋個三五十年吧)。
8-我對荊軻的評價:作為荊軻,在他所處的時代,好名輕死,尚俠重義,這些品格是非常流行和極為推崇的。荊軻刺殺秦王的動力明顯不足,都是燕子丹設套給他,收買拉攏,苦求威逼,讓荊軻只好答應。既然答應,就全力以赴,這是一個「士」或者「客」的必備品質。所以從荊軻本人的所處具體環境出發,他既不是高尚的為國為民的大豪傑大俠客大英雄,也不是阻礙歷史發展的陰謀家反動派,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破落的士大夫,被捲入了一場風雲詭譎的大事件,處於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是歷史選擇了荊軻,而不是荊軻想要去創造或改變歷史。
9-對「評價」的評價。歷史人物早已成了過眼雲煙,但活著的人總是托古言今,指桑罵槐。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實際上代表他對現今社會的評價,「評價」只是一種言論武器。古代對荊軻比較正面的評價是為了宣揚忠義英雄,現代中國教科書對荊軻的比較負面的評價是為了驗證和推廣馬克思歷史觀。歷史材料不會說話,人們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往往選取有利於自己的那部分作為證據,這雖然即便不是造假,也屬於一種變相的篡改。評價改變不了歷史,但會改變人們閱讀歷史的心態和立場,從而改變今天。
10-總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吧!就讓這段傳奇永遠只是傳奇,我們可以品玩,但鄙視對它的利用。
以上完全原創,拒絕粘貼!
❷ 跪求,名人對荊軻的評價,要名段啊,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陶淵明的這首《詠荊軻》可以說是代表了兩千多年來對荊軻的正面評價. 盡管有人否定他的做法,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希望採納
❸ 古代人對荊軻的評價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陶淵明的這首《詠荊軻》可以說是代表了兩千多年來對荊軻的正面評價.
盡管有人否定他的做法,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❹ 荊軻的歷史評價
魯句踐:「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司馬遷:「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桓寬:」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荊軻提匕首入不測之強秦,秦王惶恐失守備,衛者皆懼。「
阮瑀:」燕丹善勇士。荊軻為上賓。圖盡擢匕首。長驅西入秦。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漸離擊築歌。悲聲感路人。舉坐同咨嗟。嘆氣若青雲。「
左思:」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淵明:「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驟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己沒,千載有餘情。」
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昌齡:」握中銅匕首,紛銼楚山鐵。義士頻報仇,殺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傑。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司馬貞:「刎頸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奪魄,懦夫增氣。」
柳宗元:」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夷城芟七族,台觀皆焚污。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世傳故多謬,太史征無且。「
賈島:」荊卿重虛死,節烈書前史。我嘆方寸心,誰論一時事。至今易水橋,寒風兮蕭蕭。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消。「
周曇:」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騎駕群胡。有心為報懷權略,可在於期與地圖。「
張耒:」燕丹計盡問田生,易水悲歌壯士行。嗟爾有心雖苦拙,區區兩死一無成。「
司馬光:「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皆不可謂之義。又曰:『荊軻,君子盜諸!』善哉!」
蘇軾:「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陸游:」采葯游名山,物外富真賞。秋關策蹇驢,雪峽盪孤槳。還鄉忽十載,高興寄遐想。夢行河潼間,初日照仙掌。坡陀荊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見精爽。國讎久不復,驚覺泚吾顙。何時真過茲,薄酹神所饗。「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劉克庄:」把袖謀幾售,開圖計忽窮。空貴千古恨,不中祖龍胸。「
高斯得:」夜讀荊軻傳,掩卷喟然嘆。結交天下士,賢哉太子丹。報秦一片心,秋蓮孤劍寒。介紹田先生,得結荊卿歡。太子一語疑,先生甘自殘。荊卿欲藉手,臨事敢開口。走見樊於期,願借將軍首。將軍搤攬言,念此固已久。得復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風,精誠凌白虹。函關初未入,氣已吞祖龍。其事雖不就,簡牘光無窮。奈何今之人,蹙縮如寒蟲。「
錢謙益:」匕首無功壯士丑,函封可惜將軍首。秦庭一死謝田光,社稷何曾計存否。不知秦王環柱時,舞陽在前何所為。當時太子不早遣,待客俱來應未知。「
趙翼:「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龔自珍:」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
張大可:「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韓兆琦:「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
荊軻墓聯:」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❺ 荊軻人物評價
一、來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源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
❻ 評價歷史人物荊軻
歷史評價
司馬光:「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皆不可謂之義。又曰:『荊軻,君子盜諸!』善哉!」
蘇軾:「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陸游:」采葯游名山,物外富真賞。秋關策蹇驢,雪峽盪孤槳。還鄉忽十載,高興寄遐想。夢行河潼間,初日照仙掌。坡陀荊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見精爽。國讎久不復,驚覺泚吾顙。何時真過茲,薄酹神所饗。「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劉克庄:」把袖謀幾售,開圖計忽窮。空貴千古恨,不中祖龍胸。「
高斯得:」夜讀荊軻傳,掩卷喟然嘆。結交天下士,賢哉太子丹。報秦一片心,秋蓮孤劍寒。介紹田先生,得結荊卿歡。太子一語疑,先生甘自殘。荊卿欲藉手,臨事敢開口。走見樊於期,願借將軍首。將軍搤攬言,念此固已久。得復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風,精誠凌白虹。函關初未入,氣已吞祖龍。其事雖不就,簡牘光無窮。奈何今之人,蹙縮如寒蟲。「
錢謙益:」匕首無功壯士丑,函封可惜將軍首。秦庭一死謝田光,社稷何曾計存否。不知秦王環柱時,舞陽在前何所為。當時太子不早遣,待客俱來應未知。「
趙翼:「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龔自珍:」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
2、人物介紹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❼ 歷史上對荊軻的評價有哪些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陶淵明的這首《詠荊軻》可以說是代表了兩千多年來對荊軻的正面評價.
盡管有人否定他的做法,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❽ 歷史人物對荊軻的評價
陶淵明說荊軻"惜哉劍術疏",是對荊軻武藝不精的最准確的評價,但未必是對刺秦失敗的最正確的認識,而荊軻自己認為他是為了活捉嬴政而錯失了刺殺的機會。
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8)歷史名人對荊軻的評價擴展閱讀:
傳說荊軻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借著劍術游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此後秦國攻打魏國,設置了東郡,把衛元君的旁支親屬遷移到野王。
荊軻漫遊曾路經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出去以後,有人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談論劍術,他談的有不甚得當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應該走了,不敢再留在這里了。」
派人到荊軻住處詢問房東,荊軻已乘車離開榆次了。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蓋聶說:「本來就該走了,剛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荊軻漫遊邯鄲,魯句踐跟荊軻士博戲,爭執博局的路數,魯句踐發怒呵斥他,荊軻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於是不再見面。
❾ 對荊軻的評價 要400字左右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史學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游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