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佰歷史真實結局
《八佰》是一部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專四行屬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真實原型就是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爭非常的慘烈,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的是30萬日軍。
當時中國軍隊陷入側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五十幾萬大軍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隊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護的,而負責掩護的隊伍就是88師262旅524團一營。
一個營的兵力怎麼可能有八百人,他們實際的人數根本沒有八百人,這個營由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排組成,「編制」算滿也只有452人。
(1)八百壯士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謝晉元之所以回答稱800人,就是為了壯大軍威、迷惑日軍,讓這場戰役有那麼一點獲勝的可能。
雖然人數比較少,但這400個人想盡一切辦法,將四行倉庫從里到外武裝成了碉堡,之後就是硬著頭皮和日軍周旋和血戰整整六天六夜,抗爭到了最後。
在這六天六夜裡,有無數雙眼睛盯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小堡壘,也有無數人祈禱他們能夠撐到平安撤退。
就這樣,他們這支號稱「八百人」的隊伍硬生生的抵擋住了30萬日軍的侵襲。事後,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由此為人傳頌。非常地感人!
㈡ 《八佰》的歷史背景和原型是怎樣的
《八佰》取材抄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中,抵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倉庫內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
《八佰》故事原型為1937年10月底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該營本來有近800人,但在淞滬會戰的前期戰斗中犧牲了許多戰士,所以守衛四行倉庫的這個營實際上只有414人(也有423人的說法)。
負責這個營軍事指揮的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為了麻痹日軍,故意對外宣稱第一營有800名戰士。因此,這部影片取名為《八佰》。事實上,日軍一直認為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有一個團甚至一個旅的兵力,直到該戰役結束,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大將才大呼上當。
(2)八百壯士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八百壯士四天四夜的奮戰,不僅振奮了租界中人,更讓他們意識到中國軍隊仍在戰斗,警醒了全國四萬萬同胞認定中華不亡,為後續不屈不撓的抗戰勝利打下精神基礎。
而歷史沒有忘記他們,2014年,謝晉元及八百壯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㈢ 抗日電影八百戰士講的什麼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他們一路由華北直撲西北,另一路直奔華東地區,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訓練落後、武器落後,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仍然硬著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
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離開,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奉命斷後。他們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駐守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
謝晉元將軍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建築。原本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此被稱為四行倉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之所以選擇該倉庫作為駐防地,主要考慮的是,這個龐大的建築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指揮部隊也比較方便。後勤方面,四行倉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彈葯和飲水,不怕日軍的封鎖。
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營確實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滬會戰一開打就損失慘重,經過幾次補充後仍只剩四百多人。
後來四行倉庫保衛戰開打以後,謝晉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底細,因此故意將一個八百人的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媒體此後就一直稱他們為「八百壯士」,後來國民政府也就將錯就錯,跟著喊「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宣傳的一半。
今天的四行倉庫
這個四百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國軍的炮灰。這一點,無論是指揮官謝晉元還是普通士兵其實也都清楚。戰場上數十萬部隊都擋不住日軍,憑借他們區區四百多人,哪裡能擋得住。但是為了大部隊,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犧牲的決定。
無論如何,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在四行倉庫苦守了四天,中國軍隊得以從容撤退,並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後,謝晉元的這支孤軍在英國使節的協調下,在國民政府的同意下,他們放下武器,進入公共租界。
這支孤軍之所以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固然與他們的浴血奮戰分不開,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與四行倉庫的位置有關。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邊,往南過河之後就是公共租界,倉庫的東面也是公共租界。
四行倉庫地理示意圖
日軍從北面殺來,遭到四行倉庫守軍的阻擊。但是他們不敢發起大規模攻擊,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對四行倉庫開火。因為槍炮都是不長眼的,他們生怕發起大規模攻擊,炮彈會落入租界。
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歐美強國的地盤,此時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國宣戰,因此不願意跟他們撕破臉面,引起種種麻煩。所以,盡管日軍向四行倉庫發起過六次攻擊,但是攻擊的規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謝晉元的部隊才能夠一直扛四天。
四行倉庫守軍之所以聲名顯赫,也與國民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有關。抗日戰爭開打至今,政府軍一敗再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蔣委員長」也希望能找一個點宣傳一下,吹噓一把,提振一下士氣,因此,盡管國民政府也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的事,他們依然要大力宣傳「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壯舉。
同時,「委員長」還有另一層打算。當時的政府軍,武器裝備落後、各種武器彈葯奇缺,戰爭所需的經費嚴重不足,老蔣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手援助中國。而如果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那麼給多少援助也沒用。老蔣希望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告訴列強,中國軍隊還能打。這樣,要援助的時候,勝算也大一些。
謝晉元的這支孤軍進入公共租界後,就遭到了軟禁。軟禁持續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衛偽政府收買,在早上出操時一擁而上,將謝晉元當場刺死。事實證明,這「八百壯士」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跟英法等國徹底撕破了臉,日軍殺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成了日軍的俘虜。
㈣ 關於歷史上八百壯士的簡介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取得了相當大的反響,影片中的國軍將士們展現出了相當悲壯的軍人精神,而人們也都會為影片中堅守不屈的國軍將士而感動落淚。不過,你知道在四行倉庫保衛戰勝利以後,團長謝晉元和倖存的將士們的結果如何嗎?
在一次例行早操中,謝晉元沒有半點防範,而被收買的四名士兵便趁機將匕首插入了他的身體。當天下午,身中數刀的謝晉元就因失血過多,不幸逝世,享年36歲。在之後他的葬禮中,上海市民共有25萬人自發為他送行,以表達對這位英雄的崇敬。而後謝晉元的部下也四處分散,由於對老團長的愧疚和懷念,他們也永遠不願再當兵。
㈤ 八百壯士最後活了幾個
很難得到確切的人數。
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4晝夜後,回順利完成了任務,謝晉元接答到專了屬撤退命令,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裝
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部早操時,遭被敵人收買的孤軍內部叛徒郝某等4人突然襲擊,不幸犧牲。其餘官兵也全部落入敵手,進行了百般殘害。大部分被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犧牲。
(5)八百壯士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這個任務是要交給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的,但在顧祝同打電話給孫元良布置任務的時候,孫元良認為留下來是白白犧牲,毫無意義。
而且上海地勢平坦,沒有地形可資利用,不適合打游擊。而且,八十八師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重,經過六次補充,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數量不足兩成,所以也不適合留下來打游擊。
㈥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怎樣抗戰
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李家鈺
最近大熱的電影《八佰》的原型就是當時抗擊日寇的四行孤軍。在淞滬會戰的失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這些人依然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擋日軍的腳步,捍衛中國的尊嚴。
然而,這些一片赤誠的的將士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結局。他們的領導者謝晉元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上,卻死在了叛徒手下,而這支孤軍的生活也算不上愜意。
最後的孤軍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謀著令人膽寒的陰謀,要進軍上海。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地盤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裡的槍比燒火棍還少;黑社會橫行於社會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認識的字比地上的星星還要稀少;工廠里生產的鋼鐵少到造一條鐵路都難。
而看到這樣的中國以後,日軍狂妄了起來,揚言要三個月征服中國。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即便是這樣的中國也沒有臣服於他們的打算,那些看起來極不起眼的人也能為了這個國家拚命的。
於是,光是淞滬會戰他們就打了整整三個月,而就在他們終於進入上海之後,迎接他們的不是一個溫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軍:謝晉元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88師,524團,人數不多,四百餘而已。
當時的上海已經守不住了,淪陷是必然的結局。但是中國的其他地方還要繼續打下去,主力必須到其他地方繼續打下去。於是這八百個人站了出來,守在四行倉庫,要拖住日軍拖出一條生路來。
謝晉元臨危受命,面對這必死的任務,他沒有退後,只是安頓好自己的父母妻兒,在家與國之間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在和妻子告別的時候,他說過"身為軍人,為國效命就不能顧家",無奈把家中的責任都交給了妻子。而這也是他與家人最後一次見面。
當時,租界的英軍詢問他們的人數,為了虛張聲勢,他回答了八百這個數字。實際上當時跟隨他的,只有414人。此後,戰斗中負傷被送出的傷兵也把這個說法延續了下去,而這就是後來"八百壯士"的由來。
而這四百人要面對的是日軍王牌的第三使團。
他們的戰斗除了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之外,還起到了鼓舞當地居民的作用。當時,很多居民隔著一條街為這支孤軍加油助威,向他們報告日軍的行蹤。在日軍切斷倉庫供水以後,居民們還自發給他們送來補給。一個十歲的女孩楊慧敏還爬過一段管道送來一面旗幟。
英雄的落幕
10月29日時,這場戰斗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國害怕被戰火波及,就聯合起來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戰的請願。至於蔣,他當時還抱持著國際調停的希望,再加之以當時的四行孤軍已經完成了戰略目的,便下命令讓其撤軍。
此時,日軍也因為四行孤軍作戰之勇猛心生退意,認為對方可能有上千人,繼續交戰損失過大,就同意謝晉元撤軍,並沒有做出太多阻攔。
當時的謝晉元還想繼續戰斗下去,拿出自己臨行前立下的軍令狀,說要抗戰到死。但是,軍人要服從命令。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撤退,經過垃圾橋進入了英國人的收容所。
英國人只是害怕被戰火波及,對這支中國軍隊當然不會有多少好感,收容他們以後也幾乎沒有提供什麼幫助,只是哄騙威脅他們卸下武器後提供了一個條件極差的生活場所。
在這樣受盡欺辱的生活環境下,謝晉元等人並沒有絕望。為了鼓舞當地的居民,他們還每天按照軍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練、比賽、鍛煉身體,而且還要給士兵上文化課。除此以外,他們還開墾了土地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也正是這段時間,還叫楊得余的楊養正學會了唱《正氣歌》。
隨著各方媒體的報道,孤軍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託,經常有人來給他們送東西。在上海淪陷一周年的時候,謝晉元還帶著軍人們在營地里升旗以示紀念。而他們的光榮很快也引來了小人的覬覦,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汪偽政權很快前來誘降。
當時,汪偽政權給出了陸軍總司令的頭銜,希望謝晉元屈服於名利從此開始為他效命。收買不成後,他動用了更加卑鄙的手段,收買了四個叛軍。
1941年4月24日,孤軍們嚮往常一樣准備早操。而這四個叛軍故意遲到,在謝晉元訓斥他們的時候突然掏出匕首、鐵鎬等凶器,殘忍殺死了這位英雄。
25日,謝晉元的追悼儀式在上海舉行,這位31歲的抗日英雄被追授為陸軍少將。
散落四方的壯士
八百壯士是一支忠誠而勇敢的軍隊,在收容所里時他們一直牢記著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時刻不忘。當時,白俄的士兵把他們的旗幟搶走,不讓他們升旗。這些人在謝晉元的帶領下每天看著光禿禿的旗桿,在心裡升起祖國的旗幟。
謝晉元去世後,他們依然在收容所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1942年夏天,幾十名孤軍被送到南京孝陵做工。其中,萬連卿等人逃出後加入赴緬甸遠征軍,繼續戰斗下去,抗戰勝利後退役,回到家鄉成了一名小警長。
第二年,南京孝陵逃出的二十八人全部參軍,在新四軍、游擊隊里繼續和日軍戰斗到底。而同樣是這一年,又有一百餘人被送到安徽做苦力,其中逃出的三十餘人想要參軍。而這三十個人的代理團長雷雄死於猩紅熱,在河北結束了他的生命。
楊養正等二十人艱難到達重慶後,得知軍隊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建制,只能遺憾退役。後來,他留在了殘疾軍人教養院,再也沒能重返戰場。
除了這些逃出來的人以外,其他人中有一部分被帶到海外,直到1947年才有人返回了中國。而那些沒能回國的人最終只能葬在異國他鄉,墓碑上還刻著當時的國旗。
八百壯士為了抗擊外敵付出了他們能付出的一切,而正是他們這樣的人撐起了中國的脊樑,讓中國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來。
㈦ 八百壯士的歷史事件
最近,管虎執導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火了,這部電影是根據「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史實改編。這是一部軍民團結,抵禦外敵的抗日電影。相信許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無畏生死的精神感動得涕淚橫流。
謝晉元去世後,上海全城哀悼,國民政府為了順應民心,追贈其為陸軍步兵少將。但是,「八百壯士」的命運依然波折。就在謝晉元去世半年後,日本由於偷襲美國珍珠港,並向英美等中立國宣戰,被英美等國駐守的公共租界也就成了他們的管轄范圍,而一直被軟禁的「八百壯士」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由於日本人對「八百壯士」非常憤恨,所以在接管後,對他們百般折磨,並且還將他們分散看管。但是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八百壯士」依然團結一心,不忘操練,隨時准備與日本人作殊死博斗。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讓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終卑劣的日本人將他們全部分散,輸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力。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才得以恢復自由,他們回到了上海,並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對於被國軍當作炮灰,繼而又被拋棄的「八百壯士」來說,國民政府促成了他們的悲劇,但是正因為有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才激起了國人的抗日精神,從而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解放。
㈧ 八百壯士是幾幾年的歷史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戰役進行到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孤軍奮戰4晝夜。戰至30日,接到撤退命令後,他們沖出重圍,退入英租界,困守孤軍營。 1941年,謝晉元被汪偽特務暗殺。同年12月,日軍突入英租界,將困守在此手無寸鐵的「八百壯士」余部俘獲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日軍集中營。
得名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會戰進入最後階段,寶山大場防線失守,國民黨軍隊決定全線西撤,命令88師留下一個團進行掩護。26日深夜,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急匆匆的回到團部,他的手上拿著88師師長孫元良的一紙手令,上面命令「524團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這最後一塊陣地,就是四行倉庫。那時的四行倉庫,南面緊挨蘇州河,東面是英國、美國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經被日本軍隊佔領。這幢鋼筋水泥建築佔地0.3公頃,寬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銀行存儲貸物的聯合倉庫,以牆厚樓高、易守難攻著稱。一直到27日凌晨3點,從前線撤退到四行倉庫參加掩護的共計420人,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對外仍用團的番號稱有800人,八百壯士由此得名。
歷史事件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國民政府先後在上海地區投入40多萬兵力,與日軍展開「淞滬大戰」。9月,閘北寶山路陣地陷落;10月,日軍突破大場防線。奮戰在閘北、江灣一帶的中國軍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師師長,著名長腿將軍孫元良屬下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一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注意,掩護主力撤退。據青年歷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於顧及到早期傷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強營700餘人),也出於「湊整數」和鼓舞士氣,擴大聲勢的目的,故號稱800。之所以在四行倉庫這個必死之地防守,是因為該地就在公共租界邊上,毫無遮掩,相當於向全世界進行現場戰事廣播,有利於擴大影響,爭取同情。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高大堅固。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進攻的時候,顧忌誤傷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士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其間公共租界的民眾隔河搖旗吶喊,甚至渡河送去慰問品。各國媒體現場報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後,本來就無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裝。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租界全部落入敵手。謝晉元被汪偽政府收買的兵痞暗殺,不幸犧牲,其餘戰士被日軍押解至戰俘營。(參見「謝晉元」、「四行倉庫」詞條)
八百將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迅速傳遍國內外,人們稱贊他們是「八百壯士」並專門譜寫了頌揚他們的歌曲《八百壯士歌》。
㈨ 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駐在鴻門准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從中給予調解。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項伯拔劍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2、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氣揚地讓項羽舉鼎,項羽先讓桓楚的4名健壯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9)八百壯士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項羽的相關詩詞:《題烏江亭》
一、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二、原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三、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先預料。有忍辱負重的胸襟氣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兒。
當年的西楚霸王,如果能憑著胸懷壯志、才能出眾的江東子弟,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四、賞析
《題烏江亭》這首詠史詩,杜牧把這種浪漫的想像和虛寫表達出來,盡管暗含著無奈的抑鬱和痛苦,更浸透著濃厚的現實憂患意識和報國願望,表現出深深的愛國之情。
在這首詩中,杜牧告訴後人一個重要的人生哲理:要想成就大業,絕不可剛愎自用,意氣用事,不可為一時失敗所挫。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恥」,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把握好機遇,必能「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