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人物王陽明是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回姚縣(今屬寧波余答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貳』 歷史上的王陽明是個怎樣的人他都有哪些成就呢
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是集陸王心學的大成者。其主要的成就便是將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東南亞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地。明朝時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堪稱“完人”的著名人物,他就是王陽明。不僅他的思想被後人稱為“明陽理學”,而且王陽明在軍事方面也有過人的,才能評定了許多的戰亂,而且打了很多以少勝多的漂亮仗。
王明陽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以及學習先立志的理念,無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後人樹立了學習求知的榜樣,即使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現在王陽明的思想仍有可借鑒之處,這也是陽明學能夠對日本東南亞等甚至在世界各地都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
『叄』 歷史人物們如何評價王陽明
朱載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李贄:陽明先生在江西與孫、許同時,則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薦,曾聞夜半時有巨人文場東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見,則在浙江又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誠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晏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於少保之勛千載所不可誣也。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隨善護送上皇來歸。以余觀之,古唯廝養卒,今僅有楊善耳。吁!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於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9]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肆』 歷史人物王陽明怎麼成才的
是一位屢次平定戰亂的保國功臣,更是一位仕途坎坷的「心學」宗師,綜觀王守仁一生,作為一代治世名臣,立下了不朽功勛;作為一代思想大家,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梁啟超曾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政治,亦有勛業。」
在中國的歷史上,既是文化大師,又是軍旅名將,簡直是鳳毛麟角。王守仁的出現,無疑創造了奇跡,他鎮壓過義軍,也平息過叛亂,打的都是大仗,關系社稷存亡,但他每仗必勝,並且都是獨具謀略、干凈利落的漂亮戰例,而且即使在短兵相接的前線,從他那一封封普通家書中,可看到一份淡定從容:把連續的惡戰寫得輕松自如,把復雜的戰況說得如同游戲,滿紙是儒將風度,足見是勝券在握。
例如: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他曾經下令順著鄱陽湖,向叛軍中投放免死牌,結果呢?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嘩變,寧王被擒。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這等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僅用35天,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被平定了。
他不是一般的文臣,盡管他屢立下戰功,政治聲望不斷升高,仕途卻是日趨坎坷:蹲過監獄、挨過廷杖、遭過貶謫、逃過暗算、受過冷落……他是不一般的能臣,治學講學、匡時濟世。在中國哲學史上,王守仁的「心學」體系,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開創的一代學術新風,與程朱學派意趣迥異。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學命題,沖破了舊傳統束縛,追求著一種個性解放,不僅浸潤了明代百年的儒學,更在明清之際掀起啟蒙思潮,而且直到今天,仍為人所樂道。
他不僅有對哲學自創一派的大智慧,更兼有運用到「知行合一」的超能力。大道同源,將權謀與處世、兵法和學術運用於同一套「理」,做到了相得益彰。他的作戰性質正義與否,他的哲學觀點正確與否,我們均可各抒己見,但誰也不能否定他:一個特別強健的人!即使不在沙場上,也在文化節操上,堅韌得像個將軍,也足以讓他無愧於此生。臨終前,他還樂觀地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後人從中不難品味出,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名臣存照】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思想大家,因晚年居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他身為文臣,又兼武略,治軍嚴明,嫻於韜略。《明史》稱:「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最後因肺病去世
『伍』 王陽明(王守仁)是什麼樣的人物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明年,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陽明「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庚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地方叛亂,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安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 此後6年許,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僮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謚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書》行世。
『陸』 歷史人物王陽明如何步入仕途
王守仁(來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源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柒』 明朝的那位王陽明(王守仁)到底有多厲害``
王守仁(抄1472~1529) 中國明代襲哲學家,心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
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將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達 150年之久,形成了陽明學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觀的知識,只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在道德規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歷史條件的決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產生了「虛玄而盪,情識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廢學,一切解脫。一些學者把這些流弊視為明朝滅亡的原因。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著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為中國近代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並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對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捌』 王明陽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明陽是明朝時期的人。
王明陽是王守仁的別號,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在浙江紹興府餘姚縣出生,漢族。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因為他曾經住在室陽明洞,所以給自己叫做陽明子,很多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也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陽明的學術術思想傳遍了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他的集德、言於一身,成就響徹了明朝一代。他的弟子也很多,人們稱為姚江學派。
(8)歷史人物王陽明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發明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