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桂林歷史名人趙觀文故事
趙觀文,桂林蘆笛岩橋頭村人,唐乾寧二年(895)狀元及第,官至翰林侍講。原內主考容舞弊,取25名進士,趙列第八,其餘大部分不按標准錄取,引起群憤。唐昭宗不得不改組考試班子,委任翰林學士陸扆主持重試。趙觀文「才藻優瞻,義理昭宣,深窮體物之能,曲盡緣情之妙,所試詩賦,辭藝精通」,躍居榜首。「一支仙桂兩回春,又將彩筆冠群倫」。但當時正處沒落殘唐,宦官專橫恣肆,持身正直的趙觀文不肯同流合污,回歸故里,官民對他敬重。桂州長史朱韞在新修堯舜祠時,請他寫《祭器碑》,對弘揚先賢遺教,敦促地方風化起到重大作用。據《桂林風土記》,唐人因趙觀文狀元及第,改坊名為進賢坊。請人於凌漢等,還在其故鄉立了「趙狀元故里」的石碑,以垂永遠。
麻煩採納,謝謝!
❷ 桂林出過哪些現代名人
馬君武 (1881-1940)桂抄林人,生於恭城。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愛國詩人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桂林臨桂縣兩江鄉人,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上將銜,1948年任國民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臨桂會仙鄉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
王維儉 女,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員。廣西桂林市人。
莫慧蘭
❸ 桂林的名人有哪些
李宗仁、白崇禧。應該是近代名氣最大的兩個桂林人了吧~
❹ 桂林有哪些歷史名人
李天佑、陳宏謀、白崇喜、李宗仁、陳光。
❺ 桂林有什麼歷史 、、 有什麼名人啊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是母系氏族的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當時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為桂州。 隋朝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1911年為廣西省會。 1914年(一說1912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歷史沿革: 桂林歷史悠久,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岩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兩千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為郡、州、府、縣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設桂林市,曾長期為廣西省府。解放後,桂林為省轄市。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歷史人物: 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異水自然地靈人傑,藏龍卧虎。古有趙觀文、曹鄴、蔣冕、呂調陽、石濤、陳宏謀、陳繼昌、王鵬運、況周頤、唐景崧、近有馬君武、李任仁、白鵬飛、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黃現璠、李天佑(以出生年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長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為「文化名城」桂林的驕傲。
❻ 桂林出現的偉人
陳宏謀(1696--1771),桂林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春,中恩科試第一名舉
人。系清乾隆帝的重臣東閣大學士。先後任甘、晉、陝、鄂、贛、閩、湘、蘇兩省巡撫,兩廣、湖廣
總督。陳宏謀一生致力發展生產,不畏權貴,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故里為諸峰環繞,「風水」傳說
頗多。陳氏家族,世代功名不斷,五代連科,翰林連袂,自陳宏謀起的190年間,陳氏家族科甲曾有
狀元1名、翰林2名、會元1名、進士4名、解元2名、舉人26人、貢生9人、凡35人。
王半塘(即王鵬運,1849-1904)年,桂林臨桂縣人,自號「半塘老人」,他是我國近代有名的詞學
家,著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傷國憂時,發而為詞,是清代詞壇之大師之一。
馬君武 (1881-1940)桂林人,生於恭城。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愛國詩人。早年
就讀於體用學堂,後留學日本和德國,是中國留學生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他追隨孫中山先生
進行革命活動,先後任總統府秘書長、廣西省長、上海大夏大學、中國公學、北京工業大學和廣西大
學等校校長。馬君武學識淵博,懂英、法、德、日四種外語,翻譯過許多世界名著和工程技術等專著
,為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為祖國培養造就人才作出了貢獻。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桂林臨桂縣兩江鄉人,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上將銜,1948年任國民
黨政府副總統,1949年1月任代總統,12月移居美國。1965年7月回國。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有官邸在桂林市象山區文明路16號。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1月中旬,李宗仁曾在此居住辦公。其舊
居在臨桂縣兩江鄉。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臨桂會仙鄉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
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抗戰時期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解放戰爭時任國民
黨國防部長、華中軍政長官等要職,上將銜。1949年飛往台灣,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區
榕湖北路榕湖飯店大門內近處有公館。
王維儉 女,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員。廣西桂林市人。生於1947年。1958年入桂林業余體校,同年被選入廣西技巧隊,1959年參加第1屆全運會技巧比賽後,調入國家體操集訓隊,改為體操運動員;1963—1972年連續在全國體操比賽中蟬聯個人全能冠軍,同時每年都獲得2—4枚金牌;1963年在新興力量運動會體操比賽中奪得個人全能、自由體操、平衡木、跳馬4枚金牌;1966年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體操比賽中是獲得團體冠軍的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之一,並獲得個人全能和4個單項共6枚金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在亞洲體操比賽中獲得金牌最多的運動員;1963年榮立特等功;1964年獲運動健將稱號,榮立一等功,1975年任國家體操隊教練員,培養了馬文菊、黃群等一批全國冠軍和參加世界體操大賽的優秀選手。1980年獲高級教練員稱號。1988年曾任第11屆亞運會集資部副部長。現兼任中國體操協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司長,中國體育舞蹈運動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曾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女子少年運動訓練法》等3篇文章。
姓名:莫慧蘭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79.07.11
身高:150cm
國籍:中國
籍貫:廣西桂林
莫慧蘭簡介
1985年7月,莫慧蘭進入廣西桂林體操學校,1990年12月進入國家體操隊。1994年10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第12屆亞運會上,莫慧蘭一人獨得團體、平衡木、自由操、跳馬和高低杠五枚金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莫慧蘭獲得跳馬銀牌。莫慧蘭高低杠上的「團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動作被國際體聯稱為「下世紀」動作,並被命名為「莫式空翻」。
本人辛苦收集,請採納!
❼ 桂林的名人歷史都有那些
歷史人抄物:
桂林山水甲襲天下,奇山異水自然地靈人傑,藏龍卧虎。古有趙觀文、曹鄴、蔣冕、呂調陽、石濤、陳宏謀、陳繼昌、王鵬運、況周頤、唐景崧、近有馬君武、李任仁、白鵬飛、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黃現璠、李天佑(以出生年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長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為「文化名城」桂林的驕傲。
❽ 桂林近代歷史人物傳
桂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很多
進去看看就版知道啦權
http://qbar.qq.com/guilinbbs/r/?10669
❾ 桂林有哪些名人
桂林名人
李天佑 ( 1914-1970 )
廣西臨桂縣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排長、特務連連長,紅三軍團第五十八團副團長、團長,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三團團長、師長、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十團團長,紅一軍團第二師副師長、第四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團長、副旅長、代旅長。一九三九年赴蘇聯學習軍事。解放戰爭時期,任北滿軍區參謀長,松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市衛戍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三十八軍軍長,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兼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廣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
陳宏謀(1696--1771),桂林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春,中恩科試第一名舉
人。系清乾隆帝的重臣東閣大學士。先後任甘、晉、陝、鄂、贛、閩、湘、蘇兩省巡撫,兩廣、湖廣
總督。陳宏謀一生致力發展生產,不畏權貴,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故里為諸峰環繞,「風水」傳說
頗多。陳氏家族,世代功名不斷,五代連科,翰林連袂,自陳宏謀起的190年間,陳氏家族科甲曾有
狀元1名、翰林2名、會元1名、進士4名、解元2名、舉人26人、貢生9人、凡35人。
王半塘(即王鵬運,1849-1904)年,桂林臨桂縣人,自號「半塘老人」,他是我國近代有名的詞學
家,著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傷國憂時,發而為詞,是清代詞壇之大師之一。
馬君武 (1881-1940)桂林人,生於恭城。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愛國詩人。早年
就讀於體用學堂,後留學日本和德國,是中國留學生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他追隨孫中山先生
進行革命活動,先後任總統府秘書長、廣西省長、上海大夏大學、中國公學、北京工業大學和廣西大
學等校校長。馬君武學識淵博,懂英、法、德、日四種外語,翻譯過許多世界名著和工程技術等專著
,為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為祖國培養造就人才作出了貢獻。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桂林臨桂縣兩江鄉人,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上將銜,1948年任國民
黨政府副總統,1949年1月任代總統,12月移居美國。1965年7月回國。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有官邸在桂林市象山區文明路16號。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1月中旬,李宗仁曾在此居住辦公。其舊
居在臨桂縣兩江鄉。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臨桂會仙鄉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
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抗戰時期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解放戰爭時任國民
黨國防部長、華中軍政長官等要職,上將銜。1949年飛往台灣,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區
榕湖北路榕湖飯店大門內近處有公館。
王維儉 女,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員。廣西桂林市人。生於1947年。1958年入桂林業余體校,同年被選入廣西技巧隊,1959年參加第1屆全運會技巧比賽後,調入國家體操集訓隊,改為體操運動員;1963—1972年連續在全國體操比賽中蟬聯個人全能冠軍,同時每年都獲得2—4枚金牌;1963年在新興力量運動會體操比賽中奪得個人全能、自由體操、平衡木、跳馬4枚金牌;1966年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體操比賽中是獲得團體冠軍的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之一,並獲得個人全能和4個單項共6枚金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在亞洲體操比賽中獲得金牌最多的運動員;1963年榮立特等功;1964年獲運動健將稱號,榮立一等功,1975年任國家體操隊教練員,培養了馬文菊、黃群等一批全國冠軍和參加世界體操大賽的優秀選手。1980年獲高級教練員稱號。1988年曾任第11屆亞運會集資部副部長。現兼任中國體操協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司長,中國體育舞蹈運動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曾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女子少年運動訓練法》等3篇文章。
姓名:莫慧蘭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79.07.11
身高:150cm
國籍:中國
籍貫:廣西桂林
莫慧蘭簡介
1985年7月,莫慧蘭進入廣西桂林體操學校,1990年12月進入國家體操隊。1994年10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第12屆亞運會上,莫慧蘭一人獨得團體、平衡木、自由操、跳馬和高低杠五枚金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莫慧蘭獲得跳馬銀牌。莫慧蘭高低杠上的「團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動作被國際體聯稱為「下世紀」動作,並被命名為「莫式空翻」。
曹 鄴
【曹鄴】(約816~875)唐代詩人。字業之,一作鄴之。廣西桂林人。自幼聰穎,勤於攻讀。唐大中四年(850)中進士,歷任天平節度使幕府掌書記、太常博士、禮部郎中、吏部郎中、洋州刺史。後辭官南歸,遷居桂林城北阜財坊,以讀書、寫詩、教館自娛。其詩多吟詠故鄉山水景色和田園風光,鄉土氣息濃郁,如《題廣福岩》、《東郎山》、《西郎山》、《東洲》、《遷居桂林寄陽朔友人》等。其故居在陽朔縣城北面的龍頭山和北鹿山之間。後人在其故居處修造了曹公祠堂、曹公書院。據傳及第前曾在天鵝山下石岩讀書,後此處被辟為曹鄴讀書岩。岩口存有民國年間朱謨題的"曹鄴讀書岩"5字榜書及明朝解縉的《曹鄴讀書岩》詩刻。有詩集3卷,後只存2卷,《全唐詩》收其詩10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