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歷史名人中中國有幾位
中國有
孔子(名列第五)。蔡倫(紙的發明者,名列第七)。秦始皇(名列第十八)。毛澤東(名列第二十)。成吉思汗(名列第二十一)。老子(名列第七十五)。隋文帝(楊堅,名列第八十二)。 孟子(名列第九十二)。
在一百名以外而列入「享有盛譽的人物」的炎黃子孫有朱熹、漢武帝(劉徹)、漢高祖(劉邦)、孫中山和唐太宗(李世民)。
1_穆罕默德
2_艾薩克·牛頓
3_耶 穌
4_釋迦牟尼
5_孔 子
6_聖.保羅
7_蔡 倫
8_約翰·古騰堡
9_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10_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1.卡爾·馬克思
12_路易·巴斯德
13_伽俐留·伽俐略
14_亞里士多德
15_列 寧
16_ 摩 西
17_查理·達爾文
18_秦始皇
19_奧古斯都·凱撒
20_毛 澤 東
21_成吉思汗
22_ 歐幾里德
23_馬丁·路德
24_ 尼古拉·哥白尼
25_ 詹姆斯·瓦特
26_ 君士坦丁大帝
27_喬治·華盛頓
28_邁克爾·法拉第
29_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30_奧維爾·萊特和威爾伯·萊特
31_ 拉 瓦 澤
32_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33_ 亞歷山大大帝
34_拿破崙·波拿巴
35_ 阿道夫·希特勒
36_威廉·莎士比亞
37_亞當·斯密
38_ 托馬斯·愛迪生
39_ 安東尼·萬·雷汶胡克
40_ 柏 拉 圖
41_伽利爾摩·馬可尼
42_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43_ 沃納·海森堡
44_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45_亞歷山大·弗萊明
46_西蒙·玻利瓦爾
47_奧利弗·克倫威爾
48_約翰·洛克
49_米開朗基羅
50_烏爾班二世
51_歐 麥 爾
52_阿 育 王
53_聖·奧古斯丁
54_馬克斯·普朗克
55_約翰·加爾文
56_威廉·T·G·莫頓
57_威廉·哈維
58_ 安托萬·亨利·貝克雷爾
59_格雷戈爾·孟德爾
60_約瑟夫·李斯特
61_ 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
62_路易·達蓋爾
63_約瑟夫·斯大林
64_勒內·笛卡爾
65_儒略·凱撒
66_弗朗西斯科·皮扎諾
67_荷南多·科爾特斯
68_ 伊莎貝拉一世
69_威廉大帝
70_托馬斯·傑佛遜
71_讓·雅克·盧梭
72_愛德華·詹納
73_威廉·康拉德·倫琴
74_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75_老 子
76_恩利克·費米
77_托馬斯·馬爾薩斯
78_弗朗西斯·培根
79_伏爾泰
80_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81_格雷戈里·平卡斯
82_隋 文 帝
83_摩 尼
84_瓦斯科·達·伽馬
85_查理曼
86_塞魯士大帝
87_倫哈特·歐拉
88_尼克羅·馬基維利亞
89_瑣羅亞斯德
90_米尼茲
91_彼得大帝
92_孟子
93_約翰·道爾頓
94_荷馬
95_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96_查士丁尼一世
97_約翰尼斯·開普勒
98_ 帕伯羅·畢加索
99_ 瑪哈維拉
100_尼爾斯·玻爾
【萊蕪】】人傑地靈,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產生出許許多多政治、軍事、思想、文學、史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元代,文仕有董克忠,至元年間任監察御史,獨立敢言。武仕有劉瑀,世祖時拜鎮國將軍都元帥,義勇有為,不避權勢;楊保,文武兼資,以功授副元帥職。明代,文仕高朗為境內第一名進士,永樂年間任監察御史。吳來朝"生平取法聖賢,孜孜好學,不慕顯貴"。由歲貢選任山西河間縣知縣,時遇該縣土田荒蕪,來朝便"出資購茅棘",引導農民墾荒,並"教民耕,給以牛種。歲余,一縣皆化為良田。又令夫人教人紡織。由是戶口繁盛,甲於他縣"。其子吳鴻洙、吳鴻功及孫吳啼,皆因學成名,考中進士,一任工部主事,一任吏科給事中,一任陝西按察使,被譽為"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其孫吳曙、吳暉系舉人)。亓詩教、朱童蒙、亓之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魏均祥、魏得,分別任雲南、西安前(後)衛指揮武略將軍;李果,弘治年間授都督掛征朔將軍印守遼東,"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20歲襲父爵,前後皆有戰功。醫術有朱包蒙,熟讀《內經》、《素問》,具"視病立決生死"之術。清代,文仕有張四教、許汝盛、潘紹烈、呂憲瑞、欒少海、王鑲、張梅亭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張安,順治年間誥授明威將軍。民國時期,亓因培為早期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被推選為廣州非常國會護法議員,參與簽名並起草《聲討陳炯明宣言》,後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山東省憲政促進會會長。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呂若侃、劉仲瑩、鹿省三、黃仲華等有識之士首先接受了馬列主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領導革命斗爭。文化藝術界有全國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著名導演吳天明、史學家王毓銓、詩人呂劍、音樂家丁鳴、雜技藝人李建業等。
⑶ 這張照片上有哪幾個人
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絕對算不上當代畫壇的豪華組合,但他們肯定是製造了一起在中國美術界具有顛覆意義的大事件。
多年以後,當人們重溫2006年中國的文化事件,恐怕不能不提到一幅叫《與但丁討論神曲》的油畫,像不能不提到以超女為翅楚的選秀熱,中國設計師走進巴黎時裝周,名人博客大行其道……遠不止此,很多事件將如過眼雲煙,這幅畫也許將因為是中國畫壇百年以來最有震撼力的創作之一而被載入史冊。
巨幅油畫《與但丁討論神曲》以雄奇的立意,精妙的構思和異乎尋常的豐富而細膩的想像力,完全打破時空的束縛,將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人類歷史上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100位人物展現在同一個宏大而輝煌的場景中,儼如一場空前絕後的盛宴。從而以藝術的形式刻畫和解讀了整個人類艱辛、坎坷、血腥而又充滿理想和激情的一步一步前行的歷史。
本畫3名作者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因創作而結成好友,作品屢獲大獎。據悉創作這幅作品的靈感是在某次聊天時產生,他們想畫一幅能包容世界之大、歷史之長的作品,而靜物又不足以表達歷史,只有畫人物才能表達。而《神曲》亦是一部關懷人類、浪漫而庄嚴的巨著,故以此命名。繪畫時,畫布占據了畫室的一面牆近一年。完成後,三個東北漢邀朋友到日本料理店慶功,一口氣喝掉30斤清酒。張安君其後亦放畫作到網頁上,給網友指認畫中名人,讓大家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
畫中人 這幅畫總共是 103人,其實還有一個「名人」就是在甘地身邊的克隆羊多利,在陽台上的4人是但丁和三個畫這幅圖的人,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剩下的99人分別是:阿基米德,蓋茨,崔健,列寧,貝利,關羽,圖坦卡蒙法老,希特勒,墨索里尼,薩達姆,肖邦,赫本,雷鋒,福特,卓別林,白求恩,高爾基,孫中山,鄧小平,普希金,戴高樂,保爾,柯林頓,彼得大帝,李小龍,馬蒂斯,撒切爾夫人,丘吉爾,羅斯福,海明威,貓王,斯大林,達芬奇,馬克思,恩格斯,羅伯特•卡帕,莎士比亞,莫扎特,成吉思汗,拿破崙,切格拉瓦,卡斯特羅,馬龍白蘭度,阿拉法特,夢露,周恩來,華盛頓,老子,毛澤東,林肯,居里夫人,羅丹,畢加索,凱撒,拉登,布希,帕瓦羅蒂,薩爾瓦多•達利,慈禧,喬丹,沙龍,陳納德,查爾斯,安南,劉翔,齊白石,秦始皇,戈爾巴喬夫,東條英機,德蘭修女,岳飛,米開朗基羅,梅蘭芳,俾斯麥,泰戈爾,盧梭,宋慶齡,孔子,梵高,艾森豪威爾,勞特累克,柯爾尼留,甘地,李白,諾亞,愛因斯坦,托爾斯泰,安徒生,秀蘭•鄧波兒,泰森,普京,蔣介石,薩馬蘭奇,弗洛伊德,伊麗莎白二世,魯迅。
⑷ 萊蕪歷史名人
萊蕪人傑地靈,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產生出許許多多政治、軍事、思想、文學、史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元代,文仕有董克忠,至元年間任監察御史,獨立敢言。武仕有劉瑀,世祖時拜鎮國將軍都元帥,義勇有為,不避權勢;楊保,文武兼資,以功授副元帥職。明代,文仕高朗為境內第一名進士,永樂年間任監察御史。吳來朝"生平取法聖賢,孜孜好學,不慕顯貴"。由歲貢選任山西河間縣知縣,時遇該縣土田荒蕪,來朝便"出資購茅棘",引導農民墾荒,並"教民耕,給以牛種。歲余,一縣皆化為良田。又令夫人教人紡織。由是戶口繁盛,甲於他縣"。其子吳鴻洙、吳鴻功及孫吳啼,皆因學成名,考中進士,一任工部主事,一任吏科給事中,一任陝西按察使,被譽為"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其孫吳曙、吳暉系舉人)。亓詩教、朱童蒙、亓之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魏均祥、魏得,分別任雲南、西安前(後)衛指揮武略將軍;李果,弘治年間授都督掛征朔將軍印守遼東,"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20歲襲父爵,前後皆有戰功。醫術有朱包蒙,熟讀《內經》、《素問》,具"視病立決生死"之術。清代,文仕有張四教、許汝盛、潘紹烈、呂憲瑞、欒少海、王鑲、張梅亭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張安,順治年間誥授明威將軍。民國時期,亓因培為早期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被推選為廣州非常國會護法議員,參與簽名並起草《聲討陳炯明宣言》,後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山東省憲政促進會會長。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呂若侃、劉仲瑩、鹿省三、黃仲華等有識之士首先接受了馬列主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領導革命斗爭。文化藝術界有全國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著名導演吳天明、史學家王毓銓、詩人呂劍、音樂家丁鳴、雜技藝人李建業等。
⑸ 有一幅畫,上秒有很多世界上歷史出名的人物。毛澤東斯大林上秒的都有。各位大俠誰知道那畫叫什麼名字來
油畫《與但丁討論神曲》是著名油畫家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新近創作的版巨作。
103位名人中權的中國人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新中國第一位總理周恩來、中國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中國哲學家孔子、中國哲學家老子、唐代大詩人李白、革命家孫中山、國民黨時期主要領導人蔣介石、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元太祖成吉思汗、清朝太後慈禧、中國政治家宋慶齡、中國媒體大亨邵逸夫、作家魯迅、雷鋒、中國古代武將關羽、中國藝術家齊白石、中國籍武打演員李小龍、劉翔、台灣藝術家張安君、戴都都、李鐵子。
當然這幅畫有斯大林。
⑹ 張安哥的人物生平
一、過去
張安哥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面容清瘦但絕不憔悴,目光中深藏著睿智,他一眼掠過窗外的林蔭小道,那裡正好有幾個年輕學子青春的身影。他轉過臉來告訴記者,自己在這么年輕的時候,正在宜春汽車製造廠干著一份最辛苦的工作——噴漆工。
1968年,張安哥才初中畢業,便遵照毛主席「四個面向」的指示,隨同幾百名中學生,遠離父母,在汽車製造廠當上了一名噴漆工。噴漆工是廠里所有工種中人們最不願意乾的工作。當時他最大的奢望就是當一名機械工或者在化驗室當一名化驗員,他每每看見化驗員坐在儀器台前就感到既神秘又羨慕,他的那些幹上了車、鉗、銑、刨、修理等工種的同學身穿工作服滿身油污地下班回來,渾身散發出的那種產業工人的氣息也著實讓他嫉妒了好一陣。他說:「當然,噴漆工也屬於產業工人,但總感到與觀念上的工人階級形象相差遠了一點。這種想法現在看起來似乎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事業上的改變,但在當時出自於一個17歲少年的頭腦,而且是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也就不足為奇了。」他想歸想,做歸做,兩年之後,在學徒期滿將要轉正的技術考試中,年輕的張安哥竟然得了滿分。對此,幾個工人師傅怎麼也不願相信,「技術考試哪有得滿分的?」
張安哥的過人之處最先便是表現在他的學習能力上,這和現在很多的好學生似乎沒有什麼兩樣,他各門功課考試的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第一。他還清楚地記得,從南昌市勝利路中心小學畢業的那一年,中考結束後,他遲遲沒有接到入學通知書。三中的沒有,九中的沒有,八中的也沒有,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他還真沉得住氣:「這回我一定是笑到最後的那一個人。」果然,別的同學們接到通知書歡呼雀躍過後,南昌二中的入學通知書便翩然而至,而且,他還知道,他是全校考上南昌二中僅有的兩名學生之一。在學校里類似的經歷還不少,這樣的經歷只會使他越發地自信起來,即使後來他離開了學校,來到了偏遠的工廠,干著一份別人不願乾的工作,也不妨礙他從學習上脫穎而出。
畢竟,這些都是發生在「十年動亂」時期一個少年人身上的事情,現在年輕人也許可以表現出同樣的學習能力,但彼此的學習目的卻不能同日而語。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說明了這一點。
在那個紅紅火火搞「階級斗爭」的年代裡,有無數個家庭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害。張安哥的父母被下放到了農村,兄弟姊妹也天各一方,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他突然長成一個大人,他不得不回答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個關於生命的話題,他不停地追問存在的意義,苦苦地尋找人生的真諦所在。答案究竟在哪裡?可憐身邊連一個可以為他指點迷津的親人都不在,他拿起了書籍,他知道還有哲人能夠聽到他的問尋。他說:「在工廠勞動之餘,我利用業余時間讀了大量的著作,涉獵之廣,影響之深是以後的歲月所不能比擬的。」從希臘古典哲學到西方近代歷史,從中國古典文學到外國現代文藝,尤其是俄羅斯文學,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使他「沉醉不知歸路」。從中學數、理、化、外語進而是高等數學、材料力學和機械製造基礎等等,他的胃口越來越大。甚至還組織了幾個志趣相投的青年,成立了業余理論學習小組,他們在一起通讀了大量的馬恩原著,包括《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當時的學習條件難以想像的艱苦,弄到一本好書頗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幾個朋友爭相傳閱,十分珍惜,」張安哥不無興奮地說,「有的書籍還不能在公開場合閱讀。」
他的學習的目的顯然不是「學而優則仕」,因為那時候流行的是「知識越多越反動」,他更不是為了通過某一場考試而學習,否則他也不會涉獵如此廣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差異,一些人學習只不過是在「做題」,而他學習則完全是在「閱讀人生」。其實,他真正的過人之處在於通過學習,懂得了思維,獲得了一個科學認知的頭腦。他說:「現在想來,那時的變化,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叫做『脫胎換骨』。」
後來,他不僅僅限於讀書,他的眼格自然而然高了,需要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興趣。那是一段讓他至今還留戀的日子。由於父親會彈三弦的緣故,他從小耳濡目染,也會撥弄幾下,所以他成了廠里「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演員;他參加了廠里的籃球隊,從他保留下來的一張隊員們的合影中可以看到他矯健的體魄,把運動員的他與現在的他相比,壯實已經被「皮實」所取代,而干練還依舊保持至今。他空閑時常常練習書法和水彩畫,廠里的宣傳欄有不少他的設計。1971年,廠部技術科看中了他的鋼筆字,他被調到技術科描圖,這才接觸到了機械製造與設計的專業領域。 自學伴隨著快樂,學得越「精」快樂越大,就因為這一點,他不言放棄。而快樂又伴隨著磨難,磨難可以把快樂放得很大,但如果沒有經過思考把學習變成一種追求的話,如果沒有做好下恆心的准備,那麼他將很難經受住後來的打擊。
1973年全國高校恢復招生,採取的是「群眾推薦、領導批准、文化考試、擇優錄取」的16字方針。他所在的工廠分配到4個指標,全廠400多知青為此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角逐,有備而來的張安哥以絕對多數票入選,並參加了文化考試。「記得考試科目僅為數學和語文兩門。數學的最後一道試題我至今還有印象,是通過三角函數的方法計算一條河流的寬度。」他回憶說,「兩個小時的考試我只用了半個小時,並進行了反復檢查,第一個繳了卷。」事後他得知,這次的數學又拿到了滿分。令他萬萬沒料到的是,隨後便爆發了「張鐵生交白卷事件」, 整個招生錄取工作發生了逆轉,文化考試不再有效,交白卷同樣可以進大學,張安哥讀書的願望就此成了泡影。後來據說他的指標被開後門用掉了,他因此難過了好一陣。這件事讓他感到工人師傅對自己是信任的。他說:「在那運動頻繁,階級斗爭天天喊的年代,我在政治上並不突出,我僅憑著誠實的勞動和勤奮好學贏得了工人師傅的信任,這使我既十分意外又非常感動。」他用哥德的話勉勵自己,「喪失財富,喪失無幾;喪失名譽,喪失巨甚;喪失勇氣,便喪失了一切,於是不如死去。」因為他胸中裝著「得何樂之,失何憂之」的訓條,使他並不高大的血肉之軀變得超乎尋常地「抗擊打」。
1974年,一心向學的張安哥終於又有了機會。廠里建「721工程」職工大學,推薦14個人去學習,張安哥入選了,在這所由廠里知識分子們創辦的職工大學里,張安哥學到了不少東西。1976年畢業時,他的兩個設計被應用在工作程序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社會要進步,張安哥的收獲季節終於要來到。1977年,第一年恢復高考,張安哥心動了,但廠里不肯蓋章。1978年,全國第一次進行研究生報考,並規定任何單位不得阻攔,張安哥抓住了機會:「我看到一則招生簡章中有一位70年代新型學科斷裂力學專家孫訓方的名字,就偷偷地報考了。」 當時有近200名考生報考了西南交大,經篩選錄取了30名學員。在眾多的報考人員中,他是唯一的一個以初中學歷被錄取的學員。他感慨道:「在此,我要十分感謝我的導師,我國有名的力學專家孫訓方教授。我事後得知,在錄取我的問題上,他的觀點是,以同等學歷能通過初試和復試,應該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這樣的學生他有信心。」張安哥十分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想我沒有辜負孫教授的期望。班上的同學絕大多數是老五屆的大學生,一學期下來,我的成績在班上便已名列前茅。」
1981年,張安哥來到華東交大。1984年被任命為該校土木系的副系主任。1986年,他考上母校西南交大博士生,到校就讀不到一個月,又一個喜訊傳來,由於頭年參加EPT(英語水平測試)成績優異,他出國做訪問學者的申請被國家教委批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於1987年至198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做了訪問學者,從事損傷力學研究。
他的事業發展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憑借自己的才學,主要靠發揮他善於學習的優勢,已經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而當事業達到了這樣的層次之後,接下來需要比拼的就不僅僅是才學和學習的能力,也許更多的是需要比拼思維方式,比拼創新的能力。張安哥在人文的領域早已經蓄足了勢頭,正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候。1990年,張安哥被任命為交大教務處副處長,1991年底升任副校長,1996年任校長,1999年,被任命為交大校長兼黨委書記。期間,張安哥還於1993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做了半年訪問學者。
不能說只要自學就一定成功,學得進在於天賦,學得精在於方法,學得成在於恆心,學到一定的境界成功就會選擇你。這就是張安哥自學成材之路留給我們的思考。
從普通職員到大學教授
張安哥的外語水平曾讓學校外語系的朱老師很是驚訝。朱老師曾經發表過一篇翻譯文章,張安哥看過之後,給他指出了文章中的幾個問題。朱老師吃驚地問:「你又不是學英語專業的,為什麼會這樣精通?」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和張安哥現年79歲的老父親有關。
一、
張安哥的父親是位很有意思的老人。據說,他約好了日子去別人家,會在頭一天專門騎車去勘察一番,以便第二天准時到達。而且,老人的記憶具有選擇性,平日里丟三落四,單位發工資、分福利時,常常都要別人提醒才記得去領,但他在英語方面卻表現得很非凡。就是這樣一個有個性的人,從一個普普通通職員一步步走上了大學講台。
張安哥說起父親,言辭之間帶著欽佩:「父親只是一個從銀行學校畢業的技工,十六歲時隻身從上海來到江西支援內地建設。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走上了自學之路,跟著一位牧師學起了英語。」
張安哥的父親叫張聯璋,沒上過大學,學英語完全是憑個人興趣。他常到教堂里找牧師聊天,以此提高英語水平。他還去一些民間團體,結識那裡留洋歸來的人士,在交往中邊聽邊學,不久他便可以用英語進行交談了,並且開始在當時上海一家非常著名的外藉刊物《密勒斯評論》上發表英文作品。
張聯璋對英語達到了酷愛的程度。文化大革命期間,張聯璋夫婦下放到宜春地區黃土崗,作為勞動改造對象,他的才華一直被壓抑著。1975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後,張聯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區宣傳部,要求到學校教書,也許是他的誠意起到了作用,他居然就如願了。
二、
60年代初,戶口控制很嚴,張聯璋想調往省城與妻兒團聚還一件很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單位領導也沒有辦法,他們只好對張聯璋說:「你找省領導去吧。」
張聯璋哪裡知道找誰?他只知道管調動的是省里一位姓莫的部長,卻又不認識。於是,就在下班時候對著機關里出來的人流大叫一句「莫部長。」張安哥笑道:「父親的智慧有時真讓我們佩服,他的想法很簡單,誰回頭答應他,誰當然就是那個莫部長了。」
莫部長果然回頭了。兩人之間的交談據說很簡單。張聯璋遞上材料,說:
「我想回南昌教書。」
「讀過大學嗎?」
「沒有。」
於是,公事公辦,莫部長留下了材料,讓張聯璋先回去。後來,這些材料被轉到江西師范大學。張安哥覺得這事做得太不可思議了:「我想,當時師大還以為父親有什麼來頭,根本不知道父親是這么一個膽大而自信的人。1978年,父親就這樣被調到江西師大外語系的資料室去了。」
張安哥說父親這時的外語水平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他記得當年在西南交大讀研時,將寫的論文給父親看,父親在對一個過去分詞的解釋上作了細致的講解:「他讓我發現,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錯誤了。」
張聯璋所在的資料室,常常有講師和教授來查資料,他們會探討一些問題,張聯璋常常出其不意地成為解答問題的人,這令他們稱服。後來,由於系裡一些老師的極力推薦,張聯璋終於有了試講的機會,並憑自己的實力進入到教師隊伍。
「1971年父親成為講師,是經評審後破格提升的,1981年又晉升為副教授,也一樣是破格提升。父親的記憶好像是定向的,學習外語很有天份,他的第二外語俄語也很好。」張安哥覺得,父親的一生,真是有些傳奇色彩,尤其是他在外語水平上的造詣,這分明對他的孩子們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使他們懂得了治學嚴謹的重要。
三、
前幾年,全國公共外語名師之一的鄭樹堂還對張安哥說起這樣一件事。那年大學公共外語教材《大學新編英語》正在編纂中,一本經過了清華大學教授們審核過的樣書寄給張聯璋,他看過之後,對其中的很多細節進行了修改,並將改後的樣書寄回清華大學。後來清華大學回信說,那些地方的確是被疏忽了。張安哥說:「父親就是這么一個治學嚴謹的人,沒有一點點功利之心,當他掌握的知識被認可的時候,就十分滿足了。」
張聯璋對名利的淡泊突出表現在退休的那一年。1986年,張聯璋離退休還有一兩年,眼看著就要晉升正教授了,他居然主動要求退休。退休後的張聯璋去了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學。張安哥說起父親的近況時不由得笑了:「前不久,他老人家回了一趟上海,也不服老,還嚷嚷著要到上海打工去呢。」
非凡的自學成材之家
張聯璋在長途汽車上遇見的一位女學生,她叫□□□,就是後來的張安哥的母親。她出身於中醫世家,考上了浙大 ,因為抗戰,老中醫擔心女兒遠行,就讓她在江西中正大學就讀了。這所學校後來改名江西師大,就是張聯璋後來走上講台的地方。
張安哥對母親的回憶有些傷感,充滿了懷念:「母親是位出色的女性,學的是化學專業,精通外語,而且在工作上也非常出色的。」母親在46歲時罹病離開了她深愛的家人,但是張安哥和他的兄妹們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位老師,這位母親有多麼優秀。
「大哥張維平是68年高中畢業生,沒讀到什麼書,但是最後卻成為了一位經濟學家,最終在國外做起了文化人士;二哥張維民是南昌3中66屆初中畢業生,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加拿大某校應用數學研究生,現在在加拿大從事計算機技術的研究;小妹張小江86年也脫下軍裝到美國去留學了。」張安哥在說起兄妹們時,再次回憶起少年時的情景。
張安哥還在讀初中時,大哥張維平已經上高中了,當時「破四舊」,圖書館被砸,書撒了一地,張維平就領著兄妹幾個,偷偷地撿了很多書回家:「我們三兄弟這段期間看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大哥後來成為一名文化人和他對讀書的痴迷不無關系。」
張維平文革後考上了九江師專外語系後,在即將畢業那年又考取南開大學經濟專業研究生,他的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也是自學來的,而且張維平考研時還有一段小插曲:「當時他們的卷子發錯了,於是推遲考試,而南開大學已經從北師大基本選定了一個人。補考後的大哥居然讓導師改變了主意。那名北師大的學生很是不服,說要專門去南開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頂掉了他。」
張維平畢業後在廈門大學任教,調回母校南開大學後,接著在國家教育部駐勤,後又作為青年經濟學家被派駐香港。1990年,張維平選擇了個人愛好,去美國做電視編輯。張安哥說:「大哥是個很博學的人,很開朗,很樂觀,文學功底很好。」
二哥張維民的自學之路上也是可圈可點。這位老三屆的畢業生在1977年全國第一次恢復高考時,外語成績是南昌考生中的數一數二的。而小妹張小江相比之下,似乎順利很多。1978年在師大外語系畢業後,被陸軍學院招聘為教官,幾年之後,這位家裡最年輕的女性也不甘示弱,申請退伍,到美國留學去了。
張家人的故事,被張安哥沉穩的敘述風格淡淡道來,但正是這種沉穩的敘說,讓記者感受到這個平凡家庭的不平凡,而通過他的淡淡的話語,讓人看到這個家庭傳奇的色彩。
面對窗外錯落的山水和如練的贛江,張安哥說了一句頗有意味的話,當一個人痴心向學的時候,他的心就會四季如春。
⑺ 一幅油畫上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還有蔣介石等很多偉人的畫是晚上的景色
我覺得這幅畫非常惡心,這個是網路的鏈接。
http://ke..com/view/2298645.htm
[編輯本段][1]簡介
油畫《與但丁討論神曲》是著名油畫家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新近創作的巨作。 戴都都先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青年美協主席、遼寧畫院副院長。李鐵子先生是當代著名油畫家,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金獎。張安君先生是沈陽市青年美協主席、著名油畫家。三位大畫家合作此畫可謂強強聯手。他們是用一年時間創作的《與但丁討論神曲》,無疑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該作品的問世定會轟動中國美壇,令世人震驚。 三位畫家克服重重困難,在6米*2.6米的畫布上反復推敲,當103人的巨作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作為畫家的我為之一振。他們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為了尋找該畫的創作表現形式,在繪畫技巧上,他們反復研究倫勃朗、荷爾拜因、巴巴和弗羅貝爾等人具有濃烈特點的繪畫風格。畫中人物個性都很強,人物造型特點、動作特點、表情特點都是活生生的,個性鮮明又強烈。 強烈的情感需要強烈的繪畫形式。一種藝術風格的改進,不僅僅是簡單技法上的變化,它涉及審美趣味、觀察方法、藝術素養以及構圖、題材等多種因素。由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感受與技巧的統一,使作品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繪畫風格,而且增加了特有的風采。 對於三位成功的藝術家來說,正確的認識與艱苦的藝術勞動是分不開的。正確地發現自己,確立自己,與他們實事求是追求真、善、美的藝術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嚴肅地對待生活一樣嚴格苛求自己,而不取巧求捷,不苟且偷安,創作態度就象治學態度一樣十分嚴謹,正是這種藝術家應有的可貴品質,為他們確立自己的藝術面貌創作風格,起了保證作用。 關東的沃土滋養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他們的《大船早安》、《中國故事》等許多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得金獎、銀獎、銅獎並獲得好評。悠悠本土情懷,泱泱中國氣派。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早已成為東北乃至全國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之一,從而備受關注,他們還在跋涉的路上繼續前行,我相信他們的作品定會在中國的美壇上,寫上重重的一筆,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這幅油畫由內地著名油畫家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於去年合作,長6米、高2.6米,繪有100位世界名人和中國古城牆、金字塔、巨石陣等文化標志物,大玩crossover。據《甲殼蟲》雜志報道,作者選擇畫中人時參考不少資料,除要在政治、文藝、科學、體育界影響深遠,還要「形象突出」,因此耶穌、釋迦牟尼等雖對人類有重大貢獻 ,但仍落選。
[編輯本段]繪百位名人
網友初見此圖即大呼精妙,畫中各人之間的關系顯出作者的作畫視野:毛澤東位於全畫中心,「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拿破崙並駕齊驅,喬治布希手持望遠鏡,拉登卻站在他身後,而東條英機則跪在秦始皇面前。此外,李白倒在椅子上作仰天長嘆狀,面前卻有一部現代的打字機。除了名人之外,克隆羊「多利」亦在其中,而司母戊大方鼎、留聲機、原子彈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亦在畫中一一展現。
部分「形象突出」者可以讓人一眼認出,但亦有畫中人的身份引起熱烈討論,如圖中前方的持杖老者,有網友認為是摩西,但其身後跟覑各種動物,因此老者也可能是挪亞。左上角的一身古希臘裝束、手持書卷的「胡須佬」,有人認為是哲人蘇格拉底,亦有認為是荷馬。圖中還有不少西方著名畫家如羅特列克、柯爾尼留.巴巴等,多由對文藝頗有研究的學生認出。
然而,最少人認出的卻是圖右上角4人,有人認為穿白襯衫者為金日成,身旁是金正日。謎底揭開卻令大家哭笑不得:戴桂冠者為義大利詩人但丁,而身旁三人則是本畫的3位畫家,他們站在露台上俯看,確實符合畫名:《與但丁討論神曲》。
[編輯本段]內地3著名畫家作品
本畫3名作者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均為內地著名油畫家,3 人因創作而結成好友,作品屢獲大獎。據悉創作這幅作品的靈感是在某次聊天時產生,他們想畫一幅能包容世界之大、歷史之長的作品,而靜物又不足以表達歷史,只有畫人物才能表達。而《神曲》亦是一部關懷人類、浪漫而庄嚴的巨著,故以此命名。
繪畫時,畫布占據了畫室的一面牆近一年。完成後,三個東北漢邀朋友到日本料理店慶功,一口氣喝掉30斤清酒。張安君其後亦放畫作到網頁上,給網友指認畫中名人,讓大家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
[編輯本段]畫中人
這幅畫總共是103人,其實還有一個「名人」就是在甘地身邊的克隆羊多利,在陽台上的4人是但丁和三個畫這幅圖的人,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剩下的99人分別是:
阿基米德,蓋茨,崔健,列寧,貝利,關羽,圖坦卡蒙法老,希特勒,墨索里尼,薩達姆,肖邦,赫本,雷鋒,福特,卓別林,白求恩,高爾基,孫中山,鄧小平,普希金,戴高樂,保爾,柯林頓,彼得大帝,李小龍,馬蒂斯,撒切爾夫人,丘吉爾,羅斯福,海明威,貓王,斯大林,達芬奇,馬克思,恩格斯,羅伯特•卡帕,莎士比亞,莫扎特,成吉思汗,拿破崙,切格拉瓦,卡斯特羅,馬龍白蘭度,阿拉法特,夢露,周恩來,華盛頓,老子,毛澤東,林肯,居里夫人,羅丹,畢加索,凱撒,拉登,布希,帕瓦羅蒂,薩爾瓦多•達利,慈禧,喬丹,沙龍,陳納德,查爾斯,安南,劉翔,齊白石,秦始皇,戈爾巴喬夫,東條英機,德蘭修女,岳飛,米開朗基羅,邵逸夫(RUN RUN SHAO),俾斯麥,泰戈爾,盧梭,宋慶齡,孔子,梵高,艾森豪威爾,勞特累克,柯爾尼留,甘地,李白,諾亞,愛因斯坦,托爾斯泰,安徒生,秀蘭•鄧波兒,泰森,普京,蔣介石,薩馬蘭奇,弗洛伊德,伊麗莎白二世,魯迅
內容介紹:
這幅油畫長6米、高2.6米,繪有100位世界名人和3位作者,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巨石陣等地標作為背景出現在油畫中。
在100位名人中,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坐在全畫正中間的圓桌邊抽煙,他的身後站著的是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馬克思和尼采正進行深入地交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拿破崙並駕齊驅;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手持望遠鏡,「恐怖大享」悄然本·拉登站在他身後。東條英機跪在秦始皇面前,彷彿是在懺悔。此外,中國古代唐代大詩人李白靠在椅子上作仰天長嘆狀,他的面前擺著一隻酒樽和一部現代的打字機。
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達·芬奇正在聚精會神地談話;俄羅斯前總統、現任總理普京挨著拳王邁克·泰森席地而坐;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背著手提袋,神情高傲地注視著一切。
除了名人之外,克隆羊「多利」也風光地出現在這幅畫中。此外,司母戊大方鼎、留聲機、原子彈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也都在畫中一一展現。
各國網友猜測創作者是中國人
⑻ 張這個姓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張在2007年調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樓主採納!!!!!!
⑼ 萊蕪歷史名人都是誰
萊蕪人傑地靈,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產生出許許多多政治、軍事、思想、文學、史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元代,文仕有董克忠,至元年間任監察御史,獨立敢言。武仕有劉瑀,世祖時拜鎮國將軍都元帥,義勇有為,不避權勢;楊保,文武兼資,以功授副元帥職。明代,文仕高朗為境內第一名進士,永樂年間任監察御史。吳來朝"生平取法聖賢,孜孜好學,不慕顯貴"。由歲貢選任山西河間縣知縣,時遇該縣土田荒蕪,來朝便"出資購茅棘",引導農民墾荒,並"教民耕,給以牛種。歲余,一縣皆化為良田。又令夫人教人紡織。由是戶口繁盛,甲於他縣"。其子吳鴻洙、吳鴻功及孫吳啼,皆因學成名,考中進士,一任工部主事,一任吏科給事中,一任陝西按察使,被譽為"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其孫吳曙、吳暉系舉人)。亓詩教、朱童蒙、亓之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魏均祥、魏得,分別任雲南、西安前(後)衛指揮武略將軍;李果,弘治年間授都督掛征朔將軍印守遼東,"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20歲襲父爵,前後皆有戰功。醫術有朱包蒙,熟讀《內經》、《素問》,具"視病立決生死"之術。清代,文仕有張四教、許汝盛、潘紹烈、呂憲瑞、欒少海、王鑲、張梅亭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張安,順治年間誥授明威將軍。民國時期,亓因培為早期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被推選為廣州非常國會護法議員,參與簽名並起草《聲討陳炯明宣言》,後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山東省憲政促進會會長。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呂若侃、劉仲瑩、鹿省三、黃仲華等有識之士首先接受了馬列主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領導革命斗爭。文化藝術界有全國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著名導演吳天明、史學家王毓銓、詩人呂劍、音樂家丁鳴、雜技藝人李建業等。
⑽ 三十六天將都是哪些神將
三十六天將淵源於中國古代對北斗的崇拜,故又稱三十六天罡。
道教認為北斗眾星中有三十六罡,每個天罡星中有一神,共三十六位神將。而切每位神將皆有名有姓,並非虛指。
他們是蔣光、鍾英、金游、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菩、康應、朱彥、目魁、方角、恥通、鄧郁光、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敬雷潔、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李青天、梅天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拮、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江飛捷、駕天祥、高克。以上三十六天將,有的原是歷史上的人物,如關羽,屬忠義孝烈的代表,死後封之為神。有的是高道,如王菩,羽化後被神話,成為王靈官。更多為傳說中的人物,如泰山神溫瓊(又作瘟神)。財神趙公明(亦作冥神、瘟神)。還有小說中的人物,如太歲神殷郊。當然也有些不甚明了。
道長在齋壇作法時,常召請三十六天將下界驅鬼。如《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日:「三十六天罡,天中大神王七總元君,為吾驅禍殃。即道士在齋醮祈禳時所用之經法。
據《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亦稱《北游記》)稱,三十六天將均為真武大帝收伏的神,但是玉帝所封全部隸屬真武麾下三十六天將與前說有所不同。他們是水火、龜蛇二將、趙元帥趙宮明、顯靈關元帥關羽、雷開、苟畢二元帥風輪周元帥廣澤、盡忠張元帥張健、火德謝元帥謝仕榮、靈官馬元帥畢光、管打不信道朱元帥朱彥夫、考校黨元帥黨歸籍仁聖康元帥康席、混?排釉??憂恰⒔瞪?翟?Ц咴?⒔笛?辟邪雨元帥雨田、威靈瘟元帥雷瓊、神雷石元帥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帥王鐵、高銅、先鋒李元帥李伏龍、糾察副元帥副應、太歲殷元帥應高、猛烈鐵元帥鐵頭、電母朱娘、雷公酆都辛元帥、月孛天君朱孛娘,豁落王元帥王忠、楊元帥楊彪、劉天君劉俊、聰明二賢高委、師曠、二太保任無別、寧世考、鄧元帥鄧成、辛元帥辛江、張元帥張安。書中描述了真武收伏三十六天將的全過程。在民間傳說中,三十六天將常與二十八宿,七十二地煞聯台出動,陣妖伏魔。
↑↑↑
回復「1"查看:《道德經》,中華民族的的「聖經"!
回復「2"查看:道教神仙,王母娘娘的傳說
回復「3"查看:信仰「道」和供奉「神靈」的目的
回復「4"查看:印造經書神像十大功德利益
回復「5"查看:道教八卦鏡在《易經》風水中的正確用法
回復「6"查看:「打人」能治病,千兩白銀換菜籽!
回復「7"查看:老子,影響世界走向的哲學家
回復「8"查看:修道入門必讀,《求道七步文》!
回復「9"查看:老子心法十字訣,受益良多
回復「10"查看:道人告訴你不為人知的羅盤秘密
回復「11"查看:一位隱士高人的算命經驗
回復「12"查看:真正的修行
回復「13"查看:中華道家修煉學十大宗旨
回復「14"查看:多積陰德福報大
回復「15"查看:靈魂深處的東西,總是清靜的
回復「16"查看:道教唯美音樂,《道德經》
回復「17"查看:你還敢一個人住大房子嗎
回復「18"查看:傳道不傳教,修仙先做人
回復「19"查看:孔子問道於老子
回復「20"查看:憑什麼恭敬不守戒律的道士
回復「21"查看:性命雙修
回復「22"查看:為何做了善事未必有好善緣
回復「23"查看:貧道的來歷
回復「24"查看:上古仙真之尹喜
回復「25"查看:道教「三洞宗元」說
回復「26"查看:道教防詛咒方法
回復「27"查看:道教的禁忌,別冒犯了神仙或道人
回復28查看:漢字拆開念不得了
回復29查看:沒有信仰,靈魂會在慾望中墮落
回復30:我們為什麼要有師父才修道
回復31:道教簡述和佛教的一些區別
回復32:一位老道長的故事
回復33:道教的東方長樂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